地热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

地热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
地热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及开题意义

(一)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地球表面发生的火山爆发、温泉等自然地热现象让人们致力于地球内部温度场的研究。1740年,De Gensanne最早使用温度计进行地热温度测量;16-17世纪,人们利用开掘到地下数百米深的矿井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地热现象;19世纪,人们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资源。20世纪初,人们开始利用地热发电,进入商业性开发。1904年意大利在拉德瑞罗地热田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地热发电试验装置;1928年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热系统;1960年到1989年地热地质研究和地热资源开发走入加速发展阶段,展开对地热地质理论与地热地质规律的研究(Bredehoeft和White,19 61;Elder,1966;Ramey,1962;White,1968;Muffer,1976;Rybach和Muffler, 1981)和地热资源勘察和评价的研究(White,1965;Suyama,1975;Bodvarsson,1975;Smith,1975;Mulffer,1977; Cataldi,1978Renner和Rrook,1979)。自1990年至今,地热资源勘探技术己经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地热地质基础理论与地热地质规律进入深入研究,世界各国加强了对地热形成的地质条件、地热分布和埋藏的规律的研究。Michael Rosenberg等人在2009年发表的论文论述了新西兰地区地热系统的地质条件。Sami Khomsi等人在2012年发表的论文通过地震资料、钻孔资料及露头等分析了构造格架从而研究地热资源。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迅速加大,当前,世界上有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利用地热水,有20多个国家建立地热发电站。

在地热学研究中,国外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在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是在构造地热学、地热地球化学、探矿地热学、水文地热学、工程地热学等方面。国际地热学会出版的地热研究和应用期刊(Geothermics)主要文章也主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深入研究,地热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地热系统类型及特征基本上构成了探讨的基础和重点,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认识地热系统,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基础理论的长期研究,这些年各国正在逐步开展对地热资源勘探方法的研究,其中对于区域地热异常,传统的勘查方法主要有地球化学勘探、地球物理勘探以及钻探等。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地球物理方法都曾被用于地热勘探,电法是最为有效的热水勘探方法之一(Pham, et al., 1995; Bibby, et al., 1994; Stanley and Blakely, 1995; Zlotnicki and Nishida,2003 )。但迄今为止,在地热资源在勘探和评价中尚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研究沉积盆地地热藏描述技术及热储勘察与评价技术体系。

目前对地热地质理论和的勘察与评价技术研究滞后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需要,缺乏系统的研究。迄今为止,相信在未来,对地热能的商业开发必将推动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对地热地质理论研究、地热资源地质勘察与评价方面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地热地质理论的研究将得到深化,地热地质勘察与评价工作将得到加强。

(二)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在我国,3000年前,人们开始利用天然地热泉洗浴。我国是世界上地热直接利用最高的国家,年利用占世界的1/6。并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开发地热资源的增长速度将超过10%。虽然我国地热的直接利用能力是世界第一,但我国较为系统的具有一定规模地进行地热资源的勘探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在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倡导下才开始进行。他当时提出要大力开发地热,充分利用地热新型能源。他强调指出,地热是一个新的能源,在将来将部分替代传统能源。此后,掀起了我国研究、开发地热和利用地热的热潮。1974年,西藏羊八井地热开始利用电法勘探,年底取得重大成果,由此揭开羊八井地热勘查开发序幕,也揭开了我国开发地热资源的序幕。在20世纪90年代打成了我国目前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热井,从而续写了我国开发地热资源辉煌成果。

地热学的研究在我国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学者通过对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和地球物理研究,累积了丰富的地热地质资料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在地热基础理论和应用地热学研究方面,1979年中科学地质研究所地热组建立了岩石热物理测试系统、1981年伶伟等编制了中国大地热流图、1990年王钧等编制了中国沉积盆地地温图等系统的论述了地热资源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我国地热资源形成特点及其潜力评估。80年代国家在重点地区进行了地热勘探,如对华北盆地、东南沿海、攀西裂谷、西马拉雅山地热带进行了地热勘探;同时将地热研究扩展到海上,尤其是在南海和渤海进行了热流剖面的测量;另一方面伴随油气勘探工作,国内主要的油田均进行了生油温度指标,生油深度和时间,热演化史等盆地模拟方面的研究,这大大地推动国内地热工作开展,为国内地热能的开发作出了主要贡献,这期间出版了许多和地热有关的学术文章,其中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出版的地热专集、矿山地热概论、地热勘探成果专辑等文献,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我国地热资源分布概括、地热田类型、成因以及地热田勘查方法,初步建立了有一定水平的科研队伍,为地热田进一步勘查奠定了基础。地矿部水文地质公司于1985年以国家现状报告《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40-85)》的形式,对外公布了我国地热资源的清单。在“七五”期间,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所、北京大学地质系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分别进行了区域地热资源勘查。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勘探和开发地热资源,国家相继颁布了《地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GB/T 11615-89)》、《地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GB/T 11615-2010)》,为我国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制订了标准和依据。2012年10月24口,我国《能源开发“十二五”规划》通过,未来几年我国地热能开发的总路线出炉(计红梅、郭峰等,2012),所以地热地质理论的研究和地质勘察与评价工作将得到迅猛的发展。目前,关于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主要有:电法找水的应用和研究(傅良魁,1984;李金铭,1994;刘春华、王慎乾等,2003;贾敬、刘国辉等,2008;孙宝喜、吴春山等,2009);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地热资源勘探上应用(石昆法,1999;徐新学、夏训银,2004;高景宏、咚铁钢、强建科等,2010;武毅、封绍武等,2011);核磁共

振在找水中应用(曹光奇、周仲华等,2006);物探测井在地热开发中应用(冯来泉,2000;尉中良、邹长春等,2005;王艳梅,2009)等。

但是,上述表明,国内对地热研究虽然在理论和应用上取得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不足,目前没有系统的研究,这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或者现有的规范中并未形一个完整有效的研究沉积盆地地热藏描述技术及针对不同岩性的热储勘察与评价技术体系,因此形成地热藏描述技术及不同岩性地热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并制订地热藏描述标准及不同岩性地热储层测井评价标准范本、以供行业参考使用,十分必要。

(三)与中国石化主业发展的关联度

虽然在当今世界能源利用格局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仍保持主导地位,但是,因为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而造成的传统能源日益紧缺及其环境污染压力,使得寻找环保型替代新能势在必行,可再生清洁能源和所占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其中地热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类矿产,高温地热资源可以用来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可以直接利用,并且开发利用过程中排放很少的温室气体。合理的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缓解能源束缚和环境压力,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大力开发新能源,实现能源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环境友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中国石化从1998年开始发展地热产业。2006年11月,新星石油公司与冰岛绿源公司旗下的ENEX公司合资成立了陕西绿源地热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自此以后,中国石化地热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目前,新星石油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常规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第一大公司。而且随着及近年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下跌,石油行业走进市场寒冬期,如何开拓新市场,破冰之举势在必行,而可再生清洁能源正是石油石化企业的新市场,为了能在新领域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必须要加大在该方面的人力、资金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的投资,中石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是必由之路。

目前新星石油公司已经成功在河南清丰、兰考,河北辛集、故城、容城、博野,山东菏泽,四川甘孜、陕西华县、山西太原取得了10个勘探突破。在陕西咸阳和河北雄县建立了地热示范区,形成了资源评价选区、钻井成井工艺、泵站及管网建设、节能集输、热能梯级利用、热泵技术等配套技术。在河北雄县采用的“采灌均衡,间接换热”先进工艺,取得了地热尾水回灌技术的重大突破,真正做到“取热不取水”,实现了100%同层回灌,年回灌量达280×104m3。

截止2013年底,太原盆地已有探井11口,井深1300~1700m,奥陶系灰岩热储,水温35~56℃,水量32~100m3/h。2014年10月底中石化新星双良地热能热电有限公司完钻TD-1井并交付使用,完井井深2260m,揭露了奥陶系和寒武系两套碳酸盐岩热储层,井口出水量超过100m3/h、水温70℃,表明在太原盆地南部的地热勘探取得了突

破。2015年5月新星双良公司完钻西-GXWL探-1井,完井井深2690m,揭露了奥陶系碳酸盐岩热储层,为自流井,水位降深56m时,井口涌水量148m3/h,水温70℃;同月完钻西-SL YF探-1井,完井井深2467m,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热储层进行试水自喷,在水位降深83.7m时,井口出水量85m3/h,水温74℃(引用试水实验观察记录数据)。这几口井的钻探成果表明太原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热储层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地热能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地热能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 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A2A1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地热能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A2A15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30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4006-128-668、0、传真:0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地热能是贮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的能源。地球内部热源来自重力分异、潮汐摩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主要方式,地热能在采暖、供热、农业、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紧缺,人们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担忧与日俱增,地热能源也越来越得到关注,在全球范围内激发了新一轮地热能开采热,欧、美、日等国纷纷加速地热能开发。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地热能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版)认为:我国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全国地热可采储量是已探明煤炭可采储量的倍,其中距地表2000米内储藏的地热能为2500亿吨标准煤。全国地热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 8亿立方米,所含地热量为973万亿千焦耳。在地热利用规模上,我国近些年来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并以每年近10%的速度稳步增长。 在我国的地热资源开发中,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地热发电效益显著提升。除地热发电外,直接利用地热水进行建筑供暖、发展温室农业和温泉旅游等利用途径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国已经基本形成以西藏羊八井为代表的地热发电、以天津和西安为代表

地热开发与利用

关于中国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 一、我国地热资源概述 地热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热能,它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时发出的热量。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从地壳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它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统称为新能源,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与地热能加以比较,地热能是新能源中最为现实的能源。地热资源按赋存形式可分4种类型:一是热水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所见到的热水或水蒸汽;二是地压地热能,即在某些大型沉积盆地深处(3~6 km)存在着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三是干热岩地热能,由于特殊地质构造条件造成高温但少水甚至无水的干热岩体;四是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 200℃)熔融岩浆体中的巨大热能;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地热能可分为高温型(>l50℃)、中温型(90~150℃)和低温型(<90℃)三大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直接利用。 我国是地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地热资源总量约占全球的7.9%(表一),可采储量相当于4626.5亿t标准煤。我国的高温地热资源(热储温度≥150℃)主要分布在藏南、滇西、川西以及台湾省,环太平洋地热带通过我国的台湾省,

高温温泉达90处以上;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通过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西部。西藏高温热田主要集中在羊八井裂谷带,其中藏南西部、东部及中部约有108个高温热田,构成中国高温热田最富集的地带;云南是全国发现温泉最多的省,高温热田主要分布在怒江以西的腾冲-瑞丽地区,约2O 处;川西分布着8个高温地热区,为藏滇高温地热带的一部分。我国主要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主要热储层为厚度数百米至数千米第三系砂岩、砂砾岩,温度在40~80℃左右,目前已发现全国共有地热温泉3000多个,其中高于25℃的约2200个。从温泉出露的情况来看,我国主要有四个水热活动密集带[1]:藏南-川西-滇西水热活动密集带;台湾水热活动密集带;东南沿海地区水热活动密集带;胶东、辽东半岛水热活动密集带。从地质构造上看,我国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和大型沉积盆地中,主要类型为沉积盆地型和隆起山地型。 二、我国地热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地热资源的利用历史悠久,但真正大规模勘查和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70年初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需求的推动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

地热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地热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1.地热回灌技术问题 地热回灌是目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地热资源可否持续开发利用,也关系到开发的成本。沉积盆地型地热田从长远利用考虑,都必须进行回灌,实行采、灌结合,尽可能做到少消耗储层中的地热水量,通过回灌技术多采取储层中的热量,保持储层均衡稳定的热水头压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回灌中的技术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回灌堵塞问题,二是回灌水在储层中的运移与热均衡问题。由于热储层储存的热量,远远大于回灌水比原水减少的热量,只要回灌井与开采井保持适当的间距,采、灌区的热平衡不会有多大的问题。所以,实际上地热回灌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回灌堵塞问题。从北京、天津、西安、福州等地近年开展回灌的经验来看,岩溶裂隙和裂隙地层,回灌堵塞的问题并不突出,尤其是岩溶裂隙地层,基本上可以实行1:1的回灌;第四系、第三系孔隙热储,回灌的堵塞问题比较突出,一个回灌井的回灌量,仅能回灌开采量的40%左右,开采井与回灌井的比例是1:2~1:2.5。从而加大了采、灌的成本。 华北、松辽盆地第三系热储分布普遍,开发利用中都面临回灌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开展)试点来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2.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成本与价格问题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投资是比较高的,以北京为例,目前地热井钻井平均深度已近2500m,钻成一个深度3000m、出水量1000m3/d、出水温度60℃的地热井,包括以下成本: 1、钻井前期地质论证,平均20万元; 2、钻井费按1600元/m计,共需480万元; 3、水处理费及输配水系统建设,约需50万元 4、矿权评估及矿权价款15万元 以上共计:565万元,如利用热泵技术提取10℃温度,增加采暖面积约1.3万m2, 还需增加热泵设备配置费130万元(热泵配置费按100元/m2供暖面积计)。总共需费用695万元。 在采用回灌技术的条件下,还需增加钻井及相关费用,约500万元。 3.地热资源开发投资风险问题 目前所指地热资源开发投资风险,主要还是深部地热资源开发的投资风险。深部地热资源开发风险大小,取决于深部地热地质的研究程度,需要对开采地区较准确的判断有无可供开采利用的热储、热储埋深、热储温度和钻井的可能出水量。由于地热资源开发地点选择主要取决于开发单位,不完全取决地质条件,加之深部地质勘查程度低,现有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还不能准确地解决地热钻井所需的地质问题,大大增加了开发的风险,尤其是新区和深部地热资源的开发。通常会遇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预计深度内,未钻遇可供开发利用的热储层或构造破碎带,不能成井; (2)上部地层渗透性强,常温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地热增温率偏低,达不到理想的出水温度;

中国大陆地区地热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地热能系指储存于地球内部的能量,一方面来源于地球深处的高温熔融体;另一方面源于放射性元素(U、TU、40K)的衰变。按其属性地热能可分为4种类型。 地热能系指储存于地球内部的能量,一方面来源于地球深处的高温熔融体;另一方面源于放射性元素(U、TU、40K)的衰变。按其属性地热能可分为4种类型:①水热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所见的热水或水热蒸气;②地压地热能,即某些大型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深处(3~6km)存在着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③干热岩地热能,需要人工注水的办法才能将其热能取出;④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200℃)熔融岩体中的巨大热能,但如何开发利用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上述4类地热资源中,只有第一类水热资源在中国已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中国地热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①高温(>150℃)对流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及台湾,前二者属地中海地热带中的东延部分,而台湾位居环太平洋地热带中。②中温(90~150℃)、低温(<9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③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分布在中新生代大中型沉积盆地如华北、松辽、四川、鄂尔多斯等。这类资源又往往跟油气或其他矿产资源如煤炭等处在同一盆地之中。上述三类地热资源分布在我国不同地区,并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一、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

目前在西藏羊八井热田已建起装机容量为25.18MW的地热电站,由于西藏地区传统能源如油气、煤炭缺乏,而高温地热资源又颇为丰富,因此在解决当地能源供应问题上起很大作用。羊八井地热电站从1977~1991年的14年内共装机25.18MW,最后一台3MW机组于1991年初投入运行。自1993年以来,年发电均保持在1亿度左右,截至2002年5月,羊八井地热发电总量达16亿度,电站年平均运行4300小时(羊八井地热电厂生产科,2002)。羊八井地热电站全年供应拉萨的电力为41%,冬季超过60%。另外两个较小的地热电站也已在朗久和那曲建成,其装机容量分别为2MW和1MW,对当地经济发展也起到相当作用。据估计,滇藏地热带的发电潜力为5817.65MW。表1我国大陆地区地热电站装机容量地点名称机组数装机容量/MW西藏羊八井925.18那曲11郎久22续表地点名称机组数装机容量/MW广东丰顺10.3湖南灰汤10.3总计28.78 二、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非电直接利用 如供暖、制冷、水产养殖、旅游疗养等。进入9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地热兴起了直接利用的高潮,尤其在高纬度寒冷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加大了以地热供暖(采暖和生活用水)为主的开发力度。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减少了大量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还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截至1999年底,用于非电直接利用的热水流量为64416L/s,相当于每年提供162009MJ 的热能。这一数字说明中国的地热直接利用水平已居世界之首。全国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浅谈地热资源的类型与开发利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36131294.html, 浅谈地热资源的类型与开发利用 作者:李心玉张文国 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2期 摘要:地热资源是可为人们开发利用的地球热能,是一项清洁可再生能源。本文分别从温度、埋藏深度和赋存状态划分了地热类型,并介绍了地热资源在发电、直接利用和浅层地温能方面的开发利用。合理、可持续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不仅节约能源,对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人类开始寻求新型能源、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改变严重依赖煤炭、石油等能源结构。地热资源是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并列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改善能源结构,而且对保护全球环境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1.地热资源概述 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如果这些热能在岩浆、火山、构造等地质因素控制下向地壳一定范围内富集,并达到可开发利用的条件,便可成为地热资源。即地热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的地球内部热能,包括地热流体及其伴生的有用部分。 目前地热资源主要来源有三方面:一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二是地球熔融岩浆加热作用;三是太阳的热辐射。 2.地热资源的类型 地热资源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按温度、埋藏深度、赋存状态等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按温度分 根据温度,地热资源可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三类:其中高温地热资源温度大于等于150℃,中温地热资源温度小于150℃且大于等于90℃,以及低温地热资源温度小于90℃。 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出现在地质活动性强的各大板块边,即如板开裂部分、板块的碰撞带等。著名的冰岛地热田,日本和新西兰的地热田,我国西藏羊八井地热田,都属于高温地热资源。中、低温地热资源则分布在板块内部,如活动断裂带、断陷谷和坳陷盆地地区。 2.2按埋藏深度分 根据地下埋藏深度可分为埋藏深度为200m以上的深层地热资源和埋藏深度200m以下的浅层地热资源。如云南的腾冲、西藏的那曲等地热田,都属于浅层地热资源。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及利用现状介绍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及利用现状介绍 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王鸿雁张葵叶 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从地壳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地热资源既属于矿产资源,也是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包括:天然出露的温泉、通过热泵技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温能、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地热流体以及干热岩体中的地热资源。在全球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近年来,全球地热能开发及利用取得较快发展,也越来越引起我国政府及企业的重视。 一、全球地热资源分布及利用 (一)全球地热资源分布 全球地热储量十分巨大,理论上可供全人类使用上百亿年。据估计,即便只计算地球表层10km厚这样薄薄的一层,全球地热储量也有约1.45×1026J,相当于4.948×1015吨标准煤,是地球全部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的几百倍。[1]世界上已知的地热资源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三个主要地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的地热带;二是从大西洋中脊向东横跨地中海、中东到我国滇、藏地热带;三是非洲大裂谷和红海大裂谷的地热带。这些地带都是地壳活动的异常区,多火山、地震,为高温地热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2]图1所示为全球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带:

图1 全球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带 来源:鹿清华, 张晓熙, 何祚云. 国内外地热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石油石化节能与减 排, 2012, 2(1): 39-42 (二)全球地热资源利用 地热资源按赋存形式可分热水型、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和岩浆热能四种类型;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又可分为高温型(>l50℃)、中温型(90~150℃)和低温型(<90℃)三大类。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发电和非发电两个方面,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是直接利用,多用于采暖、干燥、工业、农林牧副渔业、医疗、旅游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此外,对于25℃以下的浅层地温,可利用地源热泵进行供暖、制冷。 根据2010世界地热大会的最新数据,2010年,全球有24个国家开发了地热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0715MWe,年发电利用总量为67246GWh,平均利用系数为0.72;有78个国家开展了地热直接利用活动,总设备容量为50583MWt,年利用热能121696GWh,平均利用系数0.27。 表1 地热发电排名前10的国家 国家装机容量 (MWe)运行能量 (MWe) 总生产能量 (GWh/y) 运行率 (%) 运行机组 (套) 美国3093 2024 16603 0.94 209 菲律宾1904 1774 10311 0.66 56 印尼1197 1197 9600 0.92 22 墨西哥958 958 7047 0.84 37 意大利843 843 5520 0.75 33 新西兰628 628 4055 0.74 43 冰岛575 575 4597 0.91 25 日本536 422 3064 0.83 20 萨尔瓦多204 192 1422 0.85 7 肯尼亚167 167 1131 0.78 6 表2 地热直接利用排名前10的国家国家总生产能量GWh/y 主要利用方式 中国20932 直接供热、地源热泵、洗浴 美国15710 地源热泵 瑞典12585 地源热泵 土耳其10247 直接供热 日本7139 洗浴 挪威7001 地源热泵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发展趋势问题与建议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发展趋势、问题与建议 作者:宾德智2010年05月28日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地热资源作为绿色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普遍受到关注。为促进我国全面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笔者借此短文,就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发展趋势及有关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供讨论。 一、地热和地热资源的概念 地热是指地球内部所储存、产生的热量。能够经济的为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热量,称地热资源,人们习惯简称为“地热”。地热资源的现代涵义包括:地热过程的全部产物,指天然蒸汽、热水和热卤水等;由人工引入(回灌)热储的水、气或其他流体所产生的二次蒸汽、热水和热卤水等;由上述产物带出的矿物质副产品。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有:天然出露的温泉地热资源;通过热泵技术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热资源;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地热水(气)资源和干热岩体中的地热资源。 当前,我们所讨论的地热开发利用问题,实际上还限于天然温泉、通过热泵技术利用的浅层地热和通过人工钻井技术直接开采利用地热水(气)资源,尚未涉及干热岩中的地热资源利用问题。

上述四类可用地热资源,从总量及开采难易程度的角度分析,天然温泉资源量小、地域局限性较大,但开采容易,且无风险,是当前温泉旅游业开发利用的重点资源;浅层地热(指地表恒温带以下一定深度内地层中储存的热量)资源量丰富、分布普遍,易开采,风险低,主要利用热泵技术进行利用,但开采对环境有一定影响,是当前空调采暖开发利用的热点,发展较快;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地热水(汽)资源,主要开采3000m深度以上地层热储中储存的地热水(汽)资源,资源量大,但开采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热储的分布与渗透条件,有较大风险,当前主要是直接开采热储中的地热水(汽),因地热水的补给有限而限制了其开发利用的规模,今后将逐渐转向仅利用热储中的“热量”的方向转化;干热岩中蕴含的地热资源量最大,主要通过地下换热技术开采,由于受当前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国内尚没有投入实际利用,从发展的观点和未来能源需求考虑,这种地热资源将成为开发利用的重点。 二、我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状况 (一)地热资源勘查 我国地热资源勘查活动始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50年代中期,当时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的范围仅限于天然出露的温泉等。在此期间,在全国主要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地热资源普查。为配合国家医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现况及问题分析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现况及问题分析 北京、河北、山西等地采访发现,面对丰富的地热资源,众多开发商一拥而上,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开采、粗放利用,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诸多破坏。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措施若不及时落实跟进,地热过度开发趋势将会加剧。有关部门应坚决制止乱采滥用、粗放利用地热资源,把地热资源利用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地热违规开发破坏地质环境 “个别县开发地热资源毫无科学规划可言,本来只适合打三五眼热水井,却一下子就打了二三十口,开发现状令人瞠目结舌。”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据调查,这些地热开发许多属于“未批先建、先建后批”,甚至偷偷开发的现象也不稀罕。 河北深州、安平、深泽、故城等地热供暖比较集中的县了解到,很多地热井都是近两年补办的手续。由于回灌井技术工艺复杂、投资成本高,大部分地热井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都不建回灌井。“先打井后上报”、“只开采不回灌”在一些地方成为普遍现象,地热管理部门对地热水资源的情况掌握不够,对取水量难以监测。 目前,国内地热资源主要用于洗浴、医疗保健、温泉度假、供暖以及养殖等低附加值的产业,开发形式粗放,缺乏

梯级开发的先进工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的地热水温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有的地热游泳馆开始用烧锅炉的办法给水升温,有的打着地热的牌子却用自来水。由于各地各自为政,有的存在盲目打井,井位密度过大,超采地热导致一些地热田出现热田面积缩小,甚至出凉水的情形;有的由于超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超常下降。 如果开发地热不采取回灌措施,不仅会造成地热资源枯竭,还会带来环境危害。有专家说,如果没有回灌,地热水被大量开采后,会引起含水层压力、温度下降。地热水直接在地表排放,还会对生态造成热污染、化学污染等危害。 法律法规落实难制约资源管理 “管理体制不顺,法律法规落实难,是当前地热资源保护中的普遍现象。”据了解,将地热资源按矿产资源管理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按照法律规定,抽取深层地热水至少需要两证:一是县级以上水务部门颁发的取水许可证,二是向省级国土部门申请采矿权。多年来,我国不少省份已经出台了“地热管理条例”,对地热的勘探、开发、利用、回灌、环保等环节都有明确规定,但实际上这些“条例”落实并不如人意。 “多龙管水”局面在地热资源开发上同样存在。山西省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水利部门一直与地矿部门争地热管理权,致使地热开发企业无所适从。有的地热开采办理了取水

全球地热资源储量状况分析

全球地热资源储量状况分析 1、世界地热能资源储量丰富 离地球表面5000米深,15℃以上的岩石和液体的总含热量,约为14.5×1025焦耳(J),约相当于4948万亿吨(t)标准煤的热量。 地球内部蕴藏着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地热能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估计,仅地壳最外层10公里范围内,就拥有1254亿焦热量,相当于全世界现产煤炭总发热量的2000倍。如果计算地热能的总量,则相当于煤炭总储量的1.7亿倍。有人估计,地热资源要比水力发电的潜力大100倍。可供利用的地热能即使按1%计算,仅地下3公里以内可开发的热能,就相当于2.9万亿吨煤的能量。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不过世界各地的地热资源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国家地热资源特别丰富。冰岛就是富地热资源的国家。它地处北极圈附近,尽管气候寒冷,但地下却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冰岛的岩流几乎占全球岩流的三分之一,近几个世纪里,平均每五年有一次火山爆发,有形成地热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据统计,冰岛拥有温泉、热泉、蒸汽泉、间歇泉等达1500多个。 美国也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据地质调查表明,美国高温地热发电潜力相当于755~7297亿吨标准煤,或600~4750亿桶石油;可以直接利用的中、低温热能则相当于1606~9139亿吨标准煤。 此外,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前苏联、印度、菲律宾、法国、匈牙利、墨西哥、肯尼亚等许多国家都蕴藏着地热资源。 图表世界地热能利用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协会 2、我国地热能资源储量及分布状况 我国的地热资源也比较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地热露头有2700多处(包括天然和人工露头),还有大量地热埋藏在地下尚待发现。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地热开发与利用

地热开发与利用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中国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 一、我国地热资源概述 地热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热能,它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时发出的热量。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从地壳内、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它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统称为新能源,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与地热能加以比较,地热能是新能源中最为现实的能源。地热资源按赋存形式可分4种类型:一是热水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所见到的热水或水蒸汽;二是地压地热能,即在某些大型沉积盆地深处(3~6km)存在着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三是干热岩地热能,由于特殊地质构造条件造成高温但少水甚至无水的干热岩体;四是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200℃)熔融岩浆体中的巨大热能;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地热能可分为高温型(>l50℃)、中温型(90~150℃)和低温型(<90℃)三大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直接利用。 我国是地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地热资源总量约占全球的%(表一),可采储量相当于4626.5亿t标准煤。我国的高温地热资源(热储温度≥150℃)主要分布在藏南、滇西、川西以及省,环太平洋地热带通过我国的台湾省,高温温泉达90处以上;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通过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西部。西藏高温热田主要集中在羊八井裂谷带,其中藏南西部、东部及中部约有108个高温热田,构成高温热田最富集的地带;云南是全国发现温泉最多的省,高温热田主要分布在怒江以西的腾冲-瑞丽地区,约2O处;川西分布着8个高温地热区,为藏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这是19世纪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名言。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作为信息产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测试测量行业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保障。 而测试仪器作为测试测量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测试测量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不断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旺盛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对仪器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测试仪器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 全球测试仪器市场情况及分析 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在经过一段沉寂后,慢慢开始复苏。产品大幅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的巨大需求,特别是通信、广播电视市场的巨大发展,引发了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迅速增长,二是电子测量仪器行业近几年迅速向数字化、

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出了部分数字化产品,因而在若干个门类品种上取得了较快增长。从近期中国仪表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势头喜人的,与全国制造业一样,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仍然保持了向上发展的态势。 尽管中国仪器市场正在快速的发展着,但与国外仪器生产企业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主要科研单位、学校以及企业等单位中使用的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同时,国外公司还占有国内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对中国的影响依然非常大。目前,在世界电子测量仪器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以往,测试仪器生产厂商主要都将仪器产品的高性能作为竞争优势,厂商开发什么,用户买什么。而今则已变成厂商努力开发用户需要的仪器,并且把更便宜、更好、更快、更易使用的测试仪器作为奋斗目标。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全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人们普遍认为,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前景依然乐观。 国际仪器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 一、国际趋势

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研究

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必须对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基于此,本文就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进行研究,首先就地热资源的分类、地位和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当前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回注问题、腐蚀问题等角度,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从而提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 关键词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策略 前言 地热资源是一种先进的可再生资源,自开发以来就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有效节约自然资源,还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当前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现状来看,很多社会领域虽然能够明确地热资源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使能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探究这一课题是非常必要的。 1 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现状分析 1.1 地热资源的分类 地热资源是当前广泛应用的可再生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效节约自然资源。地球内部具有很多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些是可再生资源,有些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地球内部的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和利用。地热资源是地球产生于地球内部,由于内部的温度很高,因此具有很强的地热能量,而这些能量远远高于石油、化石等燃料消耗产生的能量。地球内部实质上是一个高温的熔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进行地质演变,然后形成一种复合型的可再生资源。 就具体分类来看,地热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低压地热能、热水型地热能、岩浆热能和干热岩地热能,而当前被社会广泛开发利用的为热水型地热能。由于热水型地热能的温度不同,因此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中150℃以上为高温地热能,主要用于发电;90℃和150℃之间的为中温地热能,主要用于供暖、干燥、制冷等项目;90℃以下的为低温地热能,也应用于供暖、干燥、制冷等项目。 1.2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地热资源的储备情况远远超过煤炭的储备量,而每年对地热水的开采量能够达到每立方米389.5×106吨,而地热资源的开发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向上递增,这充分显示出我國地热资源雄厚的储备实力和开发潜力。当前对

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

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 中国地热概述 最近两年,在中国的东北高纬度寒冷的大庆地区和西北干旱的宁夏银川地区开展了地热勘探和开发利用工作,巨大的盆地型地热资源已被证实。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云南腾冲近代火山地区也开展了以动力开发为主的高温地热勘探工作,为拟建单机10MW以上电站提供资源参数,在首都北京市区钻取到88℃地热流体,为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作出贡献。目前,地热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国家正在制订2001—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十五”清洁能源科技发展计划。地热开发规模和科学技术将以崭新面貌迎接21世纪。地热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全国已发现地热异常3200多处,其中进行地热勘查的并已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价的地热田有50多处。全国已打成地热井2000多眼。发现高温地热系统255处,经过评估总发电潜力5800MW?30a,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的西部。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ZK4002孔,孔深2006米,已探获329.8℃的高温地热流体。发现中低温地热系统2900多处,据调查,总计天然放热量约为1.04×1014kJ/a,相当于每年360万吨标准煤当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诸省区和内陆盆地区,如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渭河盆地以及众多山间盆地区。这些地区1000—3000米深的地热井,可获80—100℃的地热水。中国地热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高温(>150℃)对流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及台湾,前二者属地中海地热带中的东延部分,而台湾位居环太平洋地热带中。 ②中温(90-150℃)、低温(〈9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 ③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地热开发与利用 最近5年,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发展很快,尤其是地热供热、温泉疗养、游乐等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如在北京小汤山和河北省雄县等地均建立了温泉旅游疗养基地,在南方的湖南汝城县热水镇建立了以种植、养殖和培育良种的综合示范基地。高温地热发电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在西藏、云南的高温地热分布区,其水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当地热衷于建造10—20MW的迳流式小水电站,而对建造地热电站,实施多能互补的认识不够。但是,无论如何当地小水电站都是季节性的,每年只在丰水期发电3000—4000小时,而枯水季节则不能满发或停发。为改变枯季缺电现状,地热专家提出地热发电与小水电联合调度、优势互补方针,得到了共识,今后地热发电仍会稳步增长。 一、资源状况 中国地热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据粗略计算,主要沉积盆地小于2 000米的深度中储存的地热资源总量约4.0184×1019kJ,相当于1.3711×1012吨标准煤的发热量,以其1%作为可开采量计算,可开采地热资源总量为4.0184×1017kJ,约相当于1.3711×1010吨标准煤的发热量(表2.5.7)。 因中国山地多,全国平均单位面积热储存量将小于沉积盆地单位面积平均热储存量,全国960万平方千米地热资源总量若以沉积盆地单位面积平均热储存量4.415×1013kJ的50%估算,估计约2.11920000×1020kJ或相当于7.2310×1012吨标准煤的发热量。可开采热量仍以热储存量的1%计算,则全国地热资源可开采量约相当于7.23×1010吨标准煤。 据1996年统计,全国已勘查的地热点(田)有738处,其中进行过勘探的有43处;详查的83处;普查及区域调查的612处。探明各级可开采地热水总量为247.016万立方米/天,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上海市地热资源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上海市地热资源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谢建磊 方正 李金柱 徐明德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 摘 要 受多种因素制约,上海市近年来陆续实施的地热资源勘查效果都不理想。本文在汇总整理本市有关地热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热源、热储、热盖和通道等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划分了12个地热资源远景区。热盖为上侏罗统、松散层区域性热盖和上白垩统-古近系、下古生界陆源碎屑岩局部性热盖。热储具有下古生界和白龙港玄武岩层状热储和断裂破碎带带状热储。热源主要为正常的地温增温,断陷盆地盆缘断裂和主要断裂具有深部导热作用。 关键词 地热地质条件 控热构造 远景区 利用潜力 1 引言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逐渐成为许多城市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恒温层以深地热资源(包含浅层地温能)的勘查和利用成为地质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尤其是近年来,在国际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出台产业节能减排政策的背景下,开发地热资源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上海市自身能源缺乏,加强地热能勘查和开发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际性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浅层地温能因分布广泛、利用方便、调查和开发技术臻于成熟,在世博会等工程中已开始利用,但在中浅部、深部地热资源勘查上,受区域地质条件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 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区内零星进行了水温测量、岩石物性测试、岩溶水文地质普查和北新泾等局部的地热资源勘查,积累了部分地质资料和经验。初步总结和探讨了重固-北新泾地热资源远景区段[1][2],并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对上海市地热资源勘探方向进行了初步概括[3];但上述认识多集中在局部,对地热资源的地质条件至今未见有系统论述和地热资源远景区划分。本文在上述资料基础上,通过与邻区对比,分析了本区地热地质条件,划分了地热远景区(带),并对其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 2 区域地球物理和地质特征 2.1 区域重磁场特征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呈NE-NEE、近E W向,向东逐渐抬高。除松江、青浦和堡镇一带,多为正异常。局部发育轴向NE、近E W向相间分布的相对重力高和重力低值区,多由梯度带或线状过渡带分割,多对应于隆起区和坳陷区。区域航磁△T异常以NE-S W向带状异常带占优势。通常高磁异常区对应于基底隆起区和基性侵入岩;中磁异常区对应于火山岩、中酸性侵入岩;低负磁异常区通常对应于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类浅埋区。 区域重磁异常分带受NE、NEE向主构造线控制,沿构造线方向不连续的特征[4],呈现出NW和NWW、NNE向后期断裂的改造作用。异常特征的差异反映了各自物质组成和后期构造运动作用强度的不同,变化越剧烈,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可能越大。据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分别反演的莫霍面、居里面埋深(图1)同样显示了NE-NEE、近E W向的主构造线方向。莫霍面埋深自西向东总体变浅,且显示了江绍断裂带至枫径-川沙断裂带北东向构造带、上海中部北西向构造带的深部控制作用。居里面埋深呈鼻状自西向东和自中部向两侧总体变深。居里等温面埋藏较浅的地方通常大致与高地温梯度区相对应,对地热形成较有利[5]。 收稿日期:2009-03-02 作者简介:谢建磊(1981-),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

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

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 【一】中国地热概述 最近两年,在中国的东北高纬度寒冷的大庆地区和西北干旱的宁夏银川地区开展了地热勘探和开发利用工作,巨大的盆地型地热资源已被证实。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云南腾冲近代火山地区也开展了以动力开发为主的高温地热勘探工作,为拟建单机10MW以上电站提供资源参数,在首都北京市区钻取到88℃地热流体,为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作出贡献。目前,地热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国家正在制订2001—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十五”清洁能源科技发展计划。地热开发规模和科学技术将以崭新面貌迎接21世纪。 【二】地热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全国已发现地热异常3200多处,其中进行地热勘查的并已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价的地热田有50多处。全国已打成地热井2000多眼。发现高温地热系统255处,经过评估总发电潜力5800MW?30a,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的西部。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ZK4002孔,孔深2006米,已探获329.8℃的高温地热流体。发现中低温地热系统2900多处,据调查,总计天然放热量约为1.04×10^14kJ/a,相当于每年360万吨标准煤当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诸省区和内陆盆地区,如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渭河盆地以及众多山间盆地区。这些地区1000—3000米深的地热井,可获80—100℃的地热水。 中国地热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高温(>150℃)对流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及台湾,前二者属地中海地热带中的东延部分,而台湾位居环太平洋地热带中。 ②中温(90-150℃)、低温(〈9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 ③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 【三】地热开发与利用 最近5年,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发展很快,尤其是地热供热、温泉疗养、游乐等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如在北京小汤山和河北省雄县等地均建立了温泉旅游疗养基地,在南方的湖南汝城县热水镇建立了以种植、养殖和培育良种的综合示范基地。高温地热发电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在西藏、云南的高温地热分布区,其水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当地热衷于建造10—20MW的迳流式小水电站,而对建造地热电站,实施多能互补的认识不够。但是,无论如何当地小水电站都是季节性的,每年只在丰水期发电3000—4000小时,而枯水季节则不能满发或停发。为改变枯季缺电现状,地热专家提出地热发电与小水电联合调度、优势互补方针,得到了共识,今后地热发电仍会稳步增长。 【四】资源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