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章词义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差异

王力先生说:“读古书要有历史观点,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性,要有发展的观点,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古代汉语是历史语言。学习古代汉语的词义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把几千年间的词义放在同一历史平面来考察,更不能以今律古,以今义去理解古词。古今词语差别从形式上看,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以多音节词为主。从词义上看,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田、土、人,这体现了汉语发展的稳定性、继承性。

2.古今词义迥异。如:

绸:古义: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今义:丝绸。

涕:古义:眼泪。《诗经·陈风》:“涕泗滂沱。”今义:鼻涕。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对古今共用,但意义不相同的词尤其要注意,因为此类词被曲解的可能性最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形式

(一)从外延看

词义范围扩大,如,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的泛称。

词义范围缩小,如,宫:古义:房屋,屋舍。今义:宫殿,少年宫。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二)从词义的感情色彩看有褒、贬、中性词的转变

谤:古为中性,今为贬义。

风骚:古为褒义,今为贬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三章词义

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意义

词根据其意义多少的不同,可以分成单义词和多义词,根据词义和字形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多义词的各义项又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严格地说,本义与假借义不是一个词,仅仅是同形而已。

二、本义

1.本义指文献记载的最初的意义。是词义引申的基础、源头。也可以说,指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

2.如何求本义

(1)通过分析古文字字形(象形性文字),利用《说文解字》。

(2)注意各种造字法造出的字,表义的确切性是不一样的,按四体的排列顺序依次递减。

三、词的引申义

1.由词的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

2.根据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引申义可分为直接引申、间接引申。如:

本1——引2——引3——引4

1与2、2与3之间是直接引申,2与4、1与4、1与3之间是间接引申,间接引申的中间环节过多,容易被误当作两个词。

3.引申的方式

(1)连锁式,如:兵——武器——士兵——军队——战争

(2)辐射式,如:節

(3)综合式,如:都

4.引申的规律

(1)具体——抽象:如,习:【本】鸟反复频繁地飞,【引】习惯

(2)个别——一般:如,雄雌:【本】指鸟类而言,【引】泛指所有生物

(3)实——虚:如,因:【本】坐垫,【引】依靠——凭借——因为

辞例与词义理解

第三章词义

第三节辞例与词义理解所谓“辞例”,是指古人行文用词构句的特殊方式。认识和掌握这些方式,对我们阅读古书、理解语义有重要意义。“辞例”涉及的方面很广,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56,1983)、

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北京中国书店,1984)讲得很全面。我们这里只讲对词义理解有帮助的五种用例。

一、同义连文: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相连一起组成一个联合词组,表示同一个意思。训诂学上又称为复语。同义连文的作用,一是为了增加气势或和谐音节;二是为了限制和分化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使表意更加明确。

1.沛公至军,立诛杀

..曹无伤。(《史记·鸿门宴》)(诛:杀)

2.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同上)(督:责;过:责)

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陶潜《桃花源记》)(问:讯也;讯:问也)

4.山有小口,髣髴

..若有光。(同上)(髣髴:好象;若:好象)

5.耳目固陋

..。(汪琬《传是楼记》)(固:陋;消:..,旧学消亡

亡)

6.念悲

..其远也,亦哀之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念:悲:怜悯)

7.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史记·韩信破赵》)(极:疲劳、困乏;罢:通“疲”)

8.夜参半

..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王粲《登楼赋》)(参:分:半)

9.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

..乎?(司马迁《报任安书》)(丘:墓也)

10.及罪至网加,不能引决自裁

....。(同上)(引决,自裁:自杀)

二、同义对文:是指在相同句子格式的相应位置上,使用同义或近义词。从换用同义词的角度命名,有的学者称之为“变文”,现代汉语叫“同义词换用”。同义对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增强文句气势,避免词语重复单调。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见:被)

2.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同上)(称、道、述)

3.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西门豹治邺》)(以:与)

4.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以:而)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鸿门宴》)(举:胜:全,尽)

6.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贾谊《过秦论》)(率:将:率领;卒:众:队伍)

三、反义连文:指一组反义词相连对举,从表达角度看,通过对比、概括,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强烈鲜明,给人的印象更深刻;从词义理解角度看,通过反义对照,更能准确认识词义及其古今差异,如“穷”,古代是“穷、达”、“穷、通”相对,现代是“穷、富”相对,“穷”本是政治上没出路。

1.故圣人议多少

..,论薄厚

..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2.人生有新故

..不相逾。(《羽林郎》)

..,贵贱

3.陟罚臧否

..。(诸葛亮《出师表》)

....,不宜异同

4.否泰

..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否:不幸;泰:幸运)

5.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尚书·洪范》(从:因,依从;革:改变)

6.作稽

..中德,(《尚书·酒诰》)(作:兴起;稽:止,停止)

7.充虚

..为害。(《尚书·文政》)(充: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