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对人的危害

核辐射对人的危害
核辐射对人的危害

核辐射对人的危害

核辐射是一种灾难,有好多知识国人一无所知,日本地震引起核电站爆炸,核辐射威胁着全世界的人们,这时才唤醒人们对方面的知识的渴求,鄙人在网上收集了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供智者参考,以备后用。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目录

辐射定义

辐射单位

天然辐射

人工辐射

辐射防护

核辐射效应

辐射环境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核辐射的危害原理:

核电站事故一览

预防核辐射

受到辐射才能吃碘药

个人核辐射防护

碘对核辐射的作用

展开

编辑本段辐射定义

辐射定义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

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

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辐射单位

常用辐射单位:

核电站

物理量老单位新单位换算关系活度居里(Ci) 贝可[勒尔](Bq) 1Ci=3.7×1010Bq 照射量伦琴(R) 库仑/千克(C/kg) 1R=2.58×10-4C/kg 吸收剂量拉德(rad) 戈[瑞](Gy) 1Gy=100rad 剂量当量雷姆(rem) 希[沃特](Sv) 1Sv =100rem

编辑本段天然辐射

天然辐射主要有三种来源:宇宙射线、陆地辐射源和体内放射性物质。据有关资料统计,天然辐射造成的公众平均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照射成分年有效剂量(毫希)正常本底地区照射量升高的地区宇宙射线0.38 2.0 宇生放射性核素0.01 0.01

天然辐射

陆地辐射:外照射0.46 4.3 陆地辐射:内照射(氡除外) 0.23 0.6 陆地辐射:氡及其衰变物的内照射吸入222Rn 1.2 10 吸入220Rn 0.07 0.1 食入222Rn 0.005 0.1 总计2.4

编辑本段人工辐射

人工辐射源包括放射性诊断和放射性治疗辐射源、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核武器爆炸的落下灰尘以及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产生的照射等。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人工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平均

核爆炸

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辐射源剂量(毫希/年)放射诊断0.22 放射治疗0.03 医用同位素0.002 放射性废物0.002 核爆炸落下尘0.01 职业照射0.009 其他辐射源0.012 核电站周围0.001~0.02

编辑本段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系指全人类、其中的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免受或少受辐射危害的应用学科,有时亦指用于保护人类免受或尽量少受辐射危害的要求、措施、手段和方法。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在核领域,辐射防护专指电离辐射防护。辐射的种类

自然界存在着三种射线:α(阿尔法)、β(贝塔)、γ(伽玛)射线。人类接受的辐射有两个途径,称为内照射和外照射。Α、β、γ三种射线由于其特征不同,其穿透物质的能力也不同,他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不同。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这就是内照射;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外照射;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辐射的危害

核爆炸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应用中发现,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辐射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三原则是指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受照的剂量限值。国际基本安全标准的剂量限值主要有哪些? 剂量限值5年平均值(毫希/年)任一年值(毫希/年)职业照射20 50 公众照射 1 5 注:中国将颁发的标准等效采用国际基本安全标准。

外照射防护方法

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外照射。外照射的防护方法有受照射时间的控制、

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和采用屏蔽三种方法。

控制内照射原则

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内照射。控制内照射的基本原则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对于放射性核素可能进入体内的途径要予以防范。

如何防护α射线由于α粒子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因此,对于α射线应注意内照射,其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呼吸和进食时,其防护方法主要是:(1)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2)防止伤口被污染。

β粒子防护

β粒子、其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比γ射线弱,因此,β射线是比较容易阻挡的,用一般的金属就可以阻挡。但是,β射线容易被表层组织吸收,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因此其防护就复杂的多;(1)避免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以防皮肤表面的污染和辐射危害;(2)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3)防止伤口被污染;(4)必要时应采用屏蔽措施。

γ粒子防护

γ射线穿透力强,可以造成外照射,其防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a)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b)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因为受照剂量与离开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c)采取屏蔽措施。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1]

核辐射效应

核爆炸头10几秒内放出的中子和γ射线对生物体、电子器件和其它物体的

核辐射防护

杀伤破坏作用及效果。由于中子和γ射线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又称贯穿辐射效应。早期核辐射主要由弹体内核反应产生,或从裂变产物中释放,或由中子与空气作用产生。早期核辐射对人员和物体的损伤程度取决于吸收剂量(即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射线的能量),其单位为戈[瑞],指每千克受照射物质吸收一焦[耳]射线能量的吸收剂量。早期核辐射可直接或间接使物质电离,造成辐射损伤,其主要杀伤破坏对象是人员和电子器件。人员在短时间内受到1戈瑞以上剂量照射时会发生急性放射病;电

子器件在大剂量或高剂量率作用下会引起瞬态干扰和永久损坏;瞬发γ射线可引起核电磁脉冲、内电磁脉冲和系统电磁脉冲;中子还会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γ射线会使摄影胶片感光和光学玻璃变暗等效应。早期核辐射的强度由于空气吸收,随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即使千万吨梯恩梯当量级的大气层核爆炸,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事半径也不超过4公里。早期核辐射穿过物体时期强度将被削弱,可用一定厚度的物质来防护,工事和重型兵器本身对早期核辐射效应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辐射环境

人类生活在放射环境中

实际上,人类的生活没有一刻离开过放射性,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宇宙射线; 2.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性; 3.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微量的放射性不会危及健康。

人们的放射性活动

人类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放射性。例如,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希/年。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希;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0.01毫希;每天抽20支烟,每年有0.5-1毫希;一次X光检查0.1毫希等等。

因核电而增加的辐照剂量

专家们研究测算表明:全人类集体辐照剂量中,3/4来自自然界。约1/5来自医疗及诊断,核电的份额是1/400。假定全球人类的预期寿命为60岁,则每天抽一包烟将减寿7年,而核电的影响是减寿24秒。对于核辐射污染,即放射性污染,常人往往只注意到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核辐射核工厂里某些特殊车间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危害,或者医院的X射线治疗所产生的放射性造成的影响及损害,而未考虑生活中还会有放射性污染源。实际上,生活中的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要防止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关执法部门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另一方面政府及执法部门要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对容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商品要进行定期监测。

注意居室中的放射性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经常利用工业废渣做建筑材料,可能造成建材中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经放射性衰变产生了放射性气体及其子体产物,悬浮于室内空气中,氡及其子体产物放射出能量较高的α射线(粒子),人若吸进这样的气体即会照射人体肺组织。如果长期受到照射,便容易产生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疾病。另据国外报道,大多数家庭居室中自然出现的放射性气体氡,如果与烟气混合,将会有致命的影响。氡是肺癌的一个致病因素。另外,装修居室用的花岗岩及其它板石材料也含有一定量的氡,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经监测表明,室内氡气多在通风不良的地方积累,所以经常打开居室的窗户,促进空气流通,使氡稀释,这是减少室内氡浓度的良好措施。装修房屋用的石(板)材要有选择地使用。石材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随矿床、所在地等天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增减,必须对其进行监测,才能知道是否适合居室装修。

谨防饮用水的核污染

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谨防饮用水受到核污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如果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浇灌农作物、蔬菜。其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普遍增高,食用有害人体健康。中国矿泉水水源丰富,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受到人工或天然的放射性污染。据报道,通过有关部门监测,某些盲目开发的矿泉水水源中含氡的浓度过高,若长期饮用这种矿泉水就会危害身体。因此,各地有关执法和监督部门,要对矿泉水的开发项目要严加管理,不仅要严格控制商品矿泉水的卫生指标,还要重视它是否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要防燃煤的放射性污染

燃煤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U、Th、Ra、210Po和210Pb。大多数情况下,尽管这些物质含量稀少,但如长期聚集,其放射性物质亦会随空气及烘烤的食物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的慢性损害。平时生活使用燃煤,要注意通风排气,警惕煤烟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内。禁止食用煤碳直接烘烤食物,尤其是茶叶、烟叶、肉类和饼干等。如果必须使用燃煤(碳)烘烤食物时也要注意屏蔽,不要让食物与煤烟直接接触。

莫要长期佩戴金银首饰

佩戴金银首饰是人们,尤其是女士们美容化妆的重要生活内容。殊不知经常佩戴首饰也会给人们带来烦恼,那就是容易患"首饰病",即皮肤病。一般来讲,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要掺入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这些首饰制品的材质成分更加复杂,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据报道,美国专家在检验了几千件首饰后发现,其中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严重地损害,如果长期佩戴,有可能诱发皮肤病或皮癌。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进行含放射性物质测定。室内摆件虽然体积和重量均较小,但它们是“宠物”,紧密贴近人,其放射性有时也会伤人:宝石,有名贵的金刚石(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猫眼以及普通宝石水晶、玛瑙和石榴石等。这类宝石经检测,尚未发现有高放射性的,例如水晶,是石英晶体,放射性就很低,玛瑙放射性也不高。玉石,包括硬玉和软玉以及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刻的矿物和岩石,如辽宁的岫岩玉和新疆的和田玉,广东的“广片”,浙江的“青田玉雕”,天津的“彩玉雕”和湖北的“松石雕”等。其中如大理石以及与之相近的云石、汉白玉、东北红、东北绿、曲纹玉、桃红、艾叶青、曲阳玉等,及其制品都是由灰岩变质而成的,放射性都很低。“夜明珠”,据悉,一是由重晶石中的部分钡置换镭后,并经加工而成的,夜能发光,有强的放射性;二是由萤石经加工而成,在加热或在紫外线照射下显萤光以及在受到铀照射后,可具不同程度的放射性;三是由某些含磷的物质加工而成,一般具放射性;四是由某些材料加工而成;五是由辐照而成。“夜明珠”是否具伤人的放射性,一要看放射性安全证明,二要经过实测,并以国际或国家标准来衡量。[2]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外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具体的说:轻度损伤,可能发生轻度急性放射病,如乏力,不适,食欲减退。中度损伤,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头昏,乏力,恶心,有呕吐,白细胞数下降。重度损伤,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虽经治疗但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内死亡,其余50%能恢复。表现为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数明显下降。极重度损伤,引起极重度放射性病,死亡率很高。多次吐、泻,休克,白细胞数急剧下降。核事故和原子弹爆炸的核辐射都会造成人员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损伤。还会引发癌症、不育、怪胎等。

以下是遭受的辐射量(单位:毫雷姆)的后果:

450000~800000:30 天内将进入垂死状态;

200000~4500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60000~100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10000:患癌症的可能性为1/130;

5000:每年的工作所遭受的核辐射量;

700:大脑扫描的核辐射量;

60:人体内的辐射量;

10:乘飞机时遭受的辐射量;

8:建筑材料每年所产生的辐射量;

1:腿部或者手臂进行X 光检查时的辐射量。

(注:这里使用的单位是雷姆(rem) ,现行单位为希(Sv) 1Sv=100rem)胚胎与胎儿的损伤胚胎和胎儿对辐射比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触辐射可使死胎率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触,可使胎儿畸形率升高,新生儿死亡率也相应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胎儿期受照射的儿童中,白血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为高。远期效应

在中等或大剂量范围内,核辐射致癌已为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细胞严重下降,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种癌症的发生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高。

受核辐射污染后的后遗症问题受辐射污染后6个月,会发生的机体变化,包括晶体浑浊、白内障、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受影响导致永久不育、骨髓受损出现造血功能障碍,以及出现各种癌症。另亦会有遗传效应,令生殖细胞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异,导致畸胎等问题。

核辐射的危害原理:

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3]

核电站事故一览

1957 年9 月29 日:前苏联乌拉尔山中的秘密核工厂“车里雅宾斯克65 号”一个装有核废料的仓库发生大爆炸,迫使苏联当局紧急撤走当地11000 名居民。1957 年10月7日:英国东北岸的温德斯凯尔一个核反应堆发生火灾,这次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了英国全境,至少有39 人患癌症死亡。1961年1月3日:美国爱荷华州一座实验室里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当场炸死3名工人。1967年夏天:前苏联“车里雅宾斯克65 号”用于储存核废料的“卡拉察湖”干枯,结果风将许多放射性微粒子吹往各地,当局不得不撤走了9000 名居民。1971年11月9日:美国明尼苏达州“北方州电力公司”的一座核反应堆的废水储存设施发生超库存事件,结果导致5000 加仑放射性废水流入密西西比河,其中一些水甚至流入圣保罗的城市饮水系统。1979 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核反应堆因为机械故障和人为的失误而使冷却水和放射性颗粒外逸,但没有人员伤亡报告。1979 年8月7日:美国田纳西州浓缩铀外泄,结果导致1000 人受伤。1986 年1月6 日:美国俄克拉荷马一座核电站因错误加热发生爆炸,结果造成一名工人死亡,100 人住院。1986 年4月26 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大爆炸,其放射性云团直抵西欧,造成约八千人死于辐射导致的各种疾病。爆炸最终导致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今天的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受到的核污染最严重。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000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通过风力、雨水等传播途径,污染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一些堪称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泄漏的放射性粉尘有70%飘落在白俄罗斯境内。事故发生初期,白俄罗斯大部分公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辐射,6000平方公里土地无法使用,400多个居民点成为无人区,政府不得不关闭了600多所学校、300多个企业以及54个大型农业联合体。2011年3月1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当地时间上午11点过后发生氢气爆炸。福岛县政府13日发布消息称,新确认有19名从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公里撤离的人员遭到核辐射,已确认遭核辐射的人数由此上升至22人。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的核物质已经飘至东京,东京地区的放射线量已经超过了往常的20倍,而且继续处于上升的趋势。[4]2011年3月15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神

福岛第二核电站发生爆炸,1至4号机组在地震发生后全部自动关闭,3号机组立即进入“冷温停止”状态。截至15日,1、2及4号机组全部实现“冷温停止”的稳定状态,脱离紧急状态。

预防核辐射

●一旦核反应堆的安全壳出现破损,就要尽量把释放的污染物控制在厂区内,同时控制地下水水源和土壤。避免放射物质和灰尘碰在一起,否则将会随着流动的空气扩散。●核电站平时也会给周围居民发放应急物品,如碘制剂,一旦发生核泄漏就服用。●尽量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室内密闭空间。如果一定要出门,就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减少裸露的皮肤和空气接触。●如果核电站发生泄漏,附近居民首先应该撤离,距离防护是第一位的。[5]

受到辐射才能吃碘药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12日宣布,受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此后,如何防辐射,成为众多博友的热议话题。微博上传言,吃碘盐、提前吃碘药能有效保护我们不被核辐射危害。对此,浙医一院职业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高慎永提醒:“千万不要盲目购买碘盐、碘药服用。”“日本地震之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核辐射。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一些常用的防辐射措施,比如喝绿茶、吃木耳、戴口罩、穿孕妇防辐射服,根本起不了作用。受到辐射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紧闭家里的门窗、勤洗手洗澡。”高慎永主任医师说道。他说:“碘盐里所含的碘是极其微量的,吃碘药也必须在受到污染危害之后,一天一次,每次一颗碘化钾。自行购买提前吃,反而会对自己身体造成危害。”而在新浪微博上,@科学松鼠会也提醒博友:“普通民房虽无法保持微正压,但紧闭门窗仍能避免部分放射性微尘进入。若身处放射性区域,进入室内后可将外套外裤集中放置,然后使用清洁水源冲洗身体。冲洗法可去除核沾染物,当然必须保证冲洗水源没被污染。勤洗手,避免内照射也是关键。”

人核辐射防护

核与辐射是从突发事件开始,可能延续几小时的到几天的时间。该时段特点是事件发生,并持续伴随有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释放。主要照射途径是吸入和烟云中放射性物质的外照射,隐蔽、撤离、呼吸道防护等可能是需要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对于呼吸道防护,可使用防毒面具、防尘口罩来防止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个人的身体防护措施的话,可以使用防化服、防酸碱服、核辐射防护服。这种核辐射个人防护[6]措施一般不会引起伤害,花费的代价相对起来也小。

对核辐射的作用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

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经验教训表明,放射性碘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该事故造成年龄在0-18周岁的儿童暴发甲状腺癌病例超过了5000例。因此,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日本9级大地震导致的福岛核泄漏,主要泄露的物质为碘131,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会引发甲状腺疾病,引发低甲状腺素(简称低甲)症状,患者必须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而更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甲状腺癌变。服用碘的确可封闭甲状腺,让放射性碘无法“入侵”,但是过量的碘会导致碘中毒。在短期内可能会出现肠部不适和过敏现象及甲状腺疾病,严重甚至会致命。因此,在防止核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时,我国人民大可不必惊慌。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多吃一些含碘食品,碘盐、海鱼、海虾、紫菜等,服用新稀宝牌锌硒宝片,微量补充碘,确保补足身体所需的碘元素并且不会过量。

参考资料

1如何防护核辐射

https://www.360docs.net/doc/d39944840.html,/content/11/0313/12/3838914_100696011.shtml

2核辐射

https://www.360docs.net/doc/d39944840.html,/article/100110004218.html

3核辐射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呢?

https://www.360docs.net/doc/d39944840.html,/html/41/n-4541.html

4日本核电站面临新爆炸风险22人确认遭辐射

https://www.360docs.net/doc/d39944840.html,/system/2011/03/14/006124542.shtml

5小贴士:预防核辐射应注意的要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d39944840.html,/gundong/detail_2011_03/13/5124674_0.shtml

6核辐射个人防护装备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 姓名:XXX 部门:XXX 日期:XXX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 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 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 1 焦耳为1 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 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DNA 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 1 986年切尔诺贝

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放射性铯、铀和钚都 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 ——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 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显示任何症状,然而往往在几周之内,又有新的、更加严重的症状发生。 ——如果接受高等程度的辐射,以上所述的所有症状都可能立即出现,并伴随着全身性的、甚至可能致命的脏器损害。 健康受损程度取决于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以及辐射的强度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于不可能修复。 而且,身体在自然修复过程中,也很可能产生错误。最容易为辐射所伤的身体部分包括肠胃上皮细胞以及生成血细胞的那些骨髓细胞。 辐射最可能导致哪些“长期”的健康损害?最大的长期健康风险是癌症。通常当体细胞受损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自我消除。当这种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时,细胞获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断地分裂,这就演化成癌症。 我们的机体有许多机制来阻止细胞癌变,并替换受损的组织。然而辐射所带来的损害可以严重搅乱机体中的这些机制,从而让癌症风险大大提高。此外,如果机体不能很好的修复辐射带来的对化学键的破坏和改变,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效应是从细胞开始的。它会使细胞的衰亡加速,使新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或造成细胞畸形,或造成人体内生化反应的改变。在辐射剂量较低时,人体本身对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可对上述反应进行修复,从而不表现出危害效应或症状。但如果剂量过高,超出了人体内各器官或组织具有的修复能力,就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病变。下表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辐射的生物效应。从中可以看到:人体能够耐受一次25雷姆的集中照射而不致遭受损伤。当然各个人的抵抗能力和体质是有所不同的。 全身受照射剂量可能发生的效应 0-0.25希伏没有显著的伤害 0.25-0.50希伏可以引起血液的变化,但无严重伤害 0.50-1.0希伏血球发生变化且有一些损害,但无疲劳感 1.0- 2.0希伏有损伤,而且可能感到全身无力 2.0-4.0希伏有损伤,全身无力,体弱者可能死亡 4.0希伏50%的致命伤 6.0希伏以上可能因此而死亡 我们身边的辐射 说起辐射,人们就会有些害怕,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给人体造成伤

害。其实辐射并不是一种稀罕物,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着辐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晒太阳、看电视、戴夜光表、乘飞机、拍X光片等,都会受到一定的辐照。只是生活中的辐照都是微量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人们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大量的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天然本底辐照 自然界中放射性是到处存在的,我们一直在接受天然本底的辐照。天然辐射的“本底”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高能粒子形式的辐射,它来自外层空间,统称宇宙射线;另一个来源是天然放射性,即天然存在于普通物质(如空气、水、泥土和岩石,甚至食物)中的放射性辐射。另外现代社会中人们还会接触到各种人为的辐射,如X光检查,看电视,使用微波炉等。下表按辐射的大小列出了各种本底辐射。从中可以看到人类的吃、用、住、行都会接受微量的放射性辐照。 来源所受 住在核电厂周围每年约0.0002毫希伏 乘坐飞机每小时约0.005毫希伏 每天看1小时电视每年约0.001毫希伏 吃食物每年约0.02毫希伏 宇宙射线每年约0.03毫希伏 大地和住房每年约0.05毫希伏

以东海村事故为例讲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核辐射从严格意义上讲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电磁环境是“存在于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 电磁辐射源有两大类:一是自然界电磁辐射源,来自某些自然现象,如雷电、台风、太阳的黑子活动与黑体放射等。二是人工型电磁辐射源。人工型电磁辐射源、来自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或装置与设备,其中又分放电型电磁辐射源、射频电磁辐射源及工频电磁辐射源。电磁辐射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X射线和γ射线穿透力很强,受到超过剂量的照射会引起放射病,乃至死亡... 在核裂变中,用中子作“炮弹”去轰击U235等材料的原子核,

当“炮弹”打入后,原子核就会分裂,成为两个新的原子核。因为这种裂变过程中有质量损失,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就会释放出能量。同时,原子核裂变过程中会释放出新的中子,如果控制得当,这些中子就可以继续去攻击原子核,保证核裂变反应不会停顿。 所谓临界,是指核反应释放出中子,从而使核裂变反应达到持续进行连锁反应的状态。铀或钚等易裂变物质意外发生的自持或发散的中子链式反应,如果达到一定的量而聚集在某一部位,就会成为临界状态,因而会很快发生核裂变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是失去控制,造成能量和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则可认为发生了所谓的核临界事故 前面的铺垫做完了该开始讲正题了。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示范文本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 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 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 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 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 西弗辐射。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 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

核辐射风险误区和真相

核辐射风险误区和真相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出现核泄漏事故,日前,日本政府已经发放碘片给附近的民众,用于保护甲状腺免于受损。 经过各大媒体的密集式报道,大众把“碘”与“抗辐射”联系在一起,出现了一些概念混乱,诸如“多吃含碘的食物能抗辐射”类的文章横空出世,并被各大网站转载。上海也出现了市民疯抢碘片的现象。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核医学分会主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核医学科主任蒋宁一教授评述道:“大众把‘核辐射’与‘电辐射’‘电磁辐射’混为一谈,夸大了碘的作用。” 大家无需谈核色变,核技术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医疗、工业、农业乃至考古学中,虽可致病却能治病。对大众的一些误解,记者请蒋教授一一做了解答。 ○大众看法 多吃含碘食物、碘片能预防核辐射危害。以防万一,先吃碘片预防预防吧。 真相:乱吃碘,反惹病 蒋宁一教授首先解析了碘与核辐射的关系,碘的作用机制。他说,核污染是一种放射性污染,这种污染含有一些放

射性的物质,其中含有一种叫“碘131”的物质,它能与空气中尘埃相结合形成微小颗粒(如气溶胶),人体吸入和皮肤接触后都可能造成损伤。而人体的甲状腺最易吸收“碘131”,“碘131”绝大部分会进入甲状腺组织。因此,受核辐射污染者很多会出现甲状腺损伤。 碘片则是一种稳定的碘,在这种情况下,让受灾者吃碘片起封闭作用,保护甲状腺免于受损。“形象地讲,甲状腺就好比一个空置的阵地,外敌——放射性碘‘碘131’要入侵,便先让不害自己的稳定碘,去占领阵地,使外敌无立足之地,达到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蒋宁一教授说。因此,服碘的目的是减少或不让放射性碘进入甲状腺,达到减轻或不损伤甲状腺的作用。但是,市民如果无故服用碘片,身体没这个需求,相当于阵地不需要守护,就会造成碘超标,会造成碘甲亢等疾病。 15日,我国卫生部也发布消息称,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大众看法 多吃含碘丰富的海带、紫菜、贝类及鲜海鱼等食物能减轻各种辐射危害。

核辐射的危害原理

核辐射的危害原理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受到各种辐射,不同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会不同。短时间的辐射剂量低于100毫西弗,对人体没有危害。高于4000毫西弗时,对人体是致命的。那么,核辐射的危害原理呢?就让的 核辐射的危害对象主要是生物体,其危害途径主要有内照射和外照射两种。α、β、γ三种射线由于性质不同,穿透物质的能力与电离能力不同,它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也不同。据《人民网》报道,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能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内照射;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外照射;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 此外,核辐射对一些精密的电子仪器也会造成损伤。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在后期的事故处理过程中动用了远程遥控机器人,但机器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其精密电子元器件如电路板、探测器等受到大量辐射源照射之后发生了故障,不能继续进行核泄露事故的处理工作。

核辐射针对生物体的危害主要在于,核辐射可以电离有机生物分子,包括细胞内行使功能的蛋白质、DNA、RNA等大分子以及其他有机小分子。辐射使得这些分子结构被破坏,或者带上电荷,从而让有机分子不稳定、发生重排或者产生对机体有害的自由基。其中受核辐射影响最大的是DNA分子。 DNA是遗传物质,对生物体非常重要。生物进化出了一套复杂的机制来保护DNA分子,比如在DNA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时候生物体可以对其修复,如果修复无法完成就会让这个细胞“程序性死亡”,不会让DNA继续复制。然而当辐射照射机体以后,可能对DNA造成损伤,破坏遗传信息。而修复机制也同样可能受到影响而无法发挥修复作用,甚至造成错误修复,这将使细胞保留错误的遗传信息。 核辐射对生物体DNA的影响,常常发生在细胞复制比较活跃的细胞中,例如上皮细胞、生殖细胞和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等。因为普通细胞的DNA一般不再复制,细胞受到照射后只影响这一代细胞,因而影响相对较小。而复制细胞比较活跃的细胞,结构松散,容易受到损伤且不易修复,还可能种下“坏种子”,造成癌变。由于造血干细胞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源头,当造血干细胞发生癌变后,白细胞无

信号塔学名(基站)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中国移动信号塔学名(基站)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也许大家还不清楚为什么一些近郊区到处可见都是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的信号塔(学名基站)其样子要比电线杆粗好多高度也差不多是电线杆的两倍基站全身为白色大约50公里就有这么一个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每人不只有一部手机虽然这基站给人们的通信带来了很方便的服务,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距实际报道生活在基站附近的人在他们的下一代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白血病的患者后果很可怕。 通信基站或微波站对人体有什么伤害?主要是通过发射高功率微波束对伤害人的器官主要是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眼等,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也有明显的损伤效应。 通信通过天线发出电磁波,对于电磁波的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由辐射源(天线)发射到空间的现象,简称电磁辐射。当电磁辐射穿过人体时,其能量会被人体吸收,如果这种能量过大,将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人体暴露在这样的电磁辐射环境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电磁辐射源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几种:雷达系统、电视和广播发射系统、射频感应及介质加热设备、射频及微波医疗设备、各种电加工设备、移动通信基站、卫星地球通信站、大型电力发电站、输变电设备、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地铁列

车及电气火车以及大多数家用电器等。 电磁辐射场区:电磁辐射场区可分为近区场和远区场。一般情况下,天线的300米以内的区域都为近场区,在这个区域电场要比磁场强得多;而在大于300米的区域,磁场要比电场大得多。远区场为弱场,其电磁场强度均较小。所以,对于一个固定的可以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源来说,应注意电磁辐射近区场的防护,包括对作业人员及处在近区场环境内人员的防护,和对位于近区场内的各种电子、电气设备的防护。而在远区场,通常对人的危害较小,这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是对信号的保护。 电磁波的辐射危害:由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射频辐射伤害具有累积效应,所以当处于射频辐射下时,人体是不会立即受到伤害的,只有随时间推移,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个累积过程为安全滞留时间。而这个安全滞留时间往往是几年的时间。 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又传出消息,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信设备所产生的电磁波对胎儿的脑组织有损害。因为大脑的活动是以脑电波为主,大脑细胞是通过脑电波来传递信号的。手机和移动通信基站所有产生辐射为电磁波,既然可以干扰无线电的通讯和导航系统,也就同样对人的大脑构成“污染”。从而对胎儿的脑组织有损害而引起畸形;对与从年人却可以引起

核辐射的危害及预防

本文由穿着鞋流浪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各个微西弗单位级别的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 1000-2000 微西弗。一次小于100 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一次 1000-2000 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福岛核电站 1015 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 10 次 X 光检查。日常生活中,我们坐 10 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 30 微西弗辐射。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 50000 微西弗。毫西弗会致死。一次性遭受 4000 毫西弗会致死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 1 焦耳为 1 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 毫西弗=1000 微西弗。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辐射伤害机理: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 DNA 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泄漏出来的是哪种类型的辐射?报道说在核电厂附近检测到铯和碘的放射性同位素,专家认为有氮和氩的放射性同位素泄出也是很自然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迹象有铀或者钚泄漏。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接受中等程度中等程度的辐射中等程度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显示任何症状,然而往往在几周之内,又有新的、更加严重的症状发生。——如果接受高等程度高等程度的高等程度辐射,以上所述的所有症状都可能立即出现,并伴随着全身性的、甚至可能致命的脏器损害。健康受损程度取决于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以及辐射的强度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于不可能修复。 而且,身体在自然修复过程中,也很可能产生错误。最容易为辐射所伤的身体部分包括肠胃上皮细胞以及生成血细胞的那些骨髓细胞。辐射最可能导致哪些“长期”的健康损害?最大的长期健康风险是癌症。通常当体细胞受损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自我消除。当这种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时,细胞获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断地分裂,这就演化成癌症。我们的机体有许多机制来阻止细胞癌变,并替换受损的组织。然而辐射所带来的损害可以严重搅乱机体中的这些机制,从而让癌症风险大大提高。此外,如果机体不能很好的修复辐射带来的对化学键的破坏和改变,我们的基因里有可能会产生突变。这些突变不但增高自身的癌症风险,还有可能被传递下去,使得辐射的作用在子孙身上展现出来。这些作用包括较小的头部与脑部、眼部发育缺陷、生长缓慢和严重的认知学习缺陷。辐射面前,儿童格外脆弱因为孩子生长迅速,他们体内正处于分裂的期的细胞也多得多,从而因辐射而产生错误与损伤的可能性也大得多。【1986 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在附近儿童中发现甲状腺癌的风险显著提高。这是因为泄露事件中的辐射物质中含有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5864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版本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 版本 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

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 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 ——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 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 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

放射性单位(CPM、μSvh、μRh)及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放射性单位(CPM、μSv/h、μR/h)及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1、CPM是次/分钟,CPS是次/秒,这两个单位都是计数率。 2、μSv/h是微希沃特/小时,是剂量率单位,指当量剂量率或有效剂量率。 3、μR/h是微伦琴/小时,是照射量率单位,伦琴是旧的专用单位,现在SI单位为安培/千克。 放射性单位转换比较麻烦: 1、放射源-以活度来描述其大小,单位为贝克勒尔(贝克,Bq),旧的专用单 位为居里(Ci)。可根据计数率计算得到。 2、照射量-X或伽马射线在空气中致电离能力,单位为库伦/千克,旧的专用单位为伦琴(R),可根据放射源的活度计算得到。 3、吸收剂量-物质吸收射线能量的量。SI单位为焦耳/千克,专门单位是戈瑞(Gy),旧的专用单位为拉德(rad)。可根据照射量计算得到。 4、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辐射防护中,研究生物效应的专门单位。当量剂量是在考虑的辐射权重因子后的吸收剂量。有效剂量是在考虑了组织权重因子后的吸收剂量。单位均为希沃特(Sv).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1、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2、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3、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4、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5、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6、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Sv)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mSv)、微西弗(μSv)。1西弗=1000毫西弗=1000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核辐射科普知识

核辐射科普知识 核辐射 目录 一、辐射定义 二、辐射单位 三、天然辐射 四、人工辐射 五、辐射防护 六、核辐射效应 七、辐射环境 八、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九、核电站事故一览 十、预防核辐射 一、辐射定义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 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

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二、辐射单位 常用辐射单位: 核电站 物理量老单位新单位换算关系 活度居里(Ci) 贝可[勒尔](Bq) 1Ci=3.7× 1010Bq 照射量伦琴(R) 库仑/千克(C/kg) 1R=2.58×10-4C/kg 吸收剂量拉德(rad) 戈[瑞](Gy) 1Gy=100rad 剂量当量雷姆(rem) 希[沃特](Sv) 1Sv=100rem 三、天然辐射 天然辐射主要有三种来源:宇宙射线、陆地辐射源和体内放射性物质。据有关资料统计,天然辐射造成的公众平均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照射成分年有效剂量(毫希) 正常本底地区照射量升高的地区宇宙射线0.38 2.0 宇生放射性核素0.01 0.01 天然辐射 陆地辐射:外照射0.46 4.3 陆地辐射:内照射(氡除外) 0.23 0.6 陆地辐射:氡及其衰变物的内照射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 防护(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4349-12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正 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DNA 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 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

核辐射防护

核辐射的来源与防护 Heungsun.K(02009139) (东南大学,南京 211100) 摘要:核辐射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种,不同的辐射种类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各异。了解核辐射的不同来源以及其对自然和人类的危害有现实和迫切的意义。辐射防护是基于不同核辐射所采取的减少受辐射危害的措施、手段和方法。辐射防护要遵循以下三原则: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受照的剂量限值。 关键词:核辐射;来源;种类;危害;防护。 2010年3月日本发生了9.0级强烈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事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核泄漏的势态渐趋严峻,核电站反应堆爆炸频频发生,日本多地饮用水、蔬菜等均检测出超标的放射性物质……核事故已对日本乃至我国的国民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了解核辐射的来源和防护对维持自身健康有重要意义。 1核辐射的定义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2核辐射的来源 2.1天然辐射 一个是高能粒子形式的辐射,它来自外层空间,统称宇宙射线;另一个来源是天然放射性,即天然存在于自然界普通物质(如空气、水、泥土和岩石,甚 作者简介:Heungsun.K,男,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E-mail:kwanheungsun@https://www.360docs.net/doc/d39944840.html,. 至食物)中的放射性辐射。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钾-40。其中,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的氡及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数是钾-40。 土壤主要由岩石的淋漓侵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其中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的。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此外,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环境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 2.2人工辐射 人类除受到天然本底的照射外,还经常受到各种人工辐射的照射。现今世界上的主要人工辐射源包括:

核辐射的危害性和防护措施.

核辐射的危害性和防护措施 1、什么是放射性 1896年贝克勒尔在研究轴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轴盐矿发射出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两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从轴矿中相继发现的另外两个能发射射线的新元素——钋和镭。居里夫人称这种能自发释出射线的性质为放射性。 2、辐射分哪几类 辐射分为两类。一类是电离辐射,这是指α(阿尔法)、β(贝塔)、γ(伽马)、X和中子等射线。这些射线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电离(即原子或分子获得或失去电子而成为离子)。电离辐射按粒子带电情况又可分为带电粒子辐射(如α、β、粒子)和不带电粒子辐射(如中子、X和γ射线)。另一类是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声辐射、热辐射和低能电磁辐射。 3、α、β、γ、中子和X射线有些什么特点? (1)α粒子:是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它的质量大、电荷多,电离本领大。但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1~2厘米,通常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2)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它带付电荷,质量很小,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电离能力比α粒子弱。β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因其能量不同而异,一般为几米。一通常用一般的金属板或有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版、塑料版就可以较好地阻挡β射线对人的照射。 (3)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高能电磁波。它不带电,不具有直接电离的功能,但可以通过和物质的相互作用间接引起电离效应。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在空气中的射程通常为几百米。要想有效地阻挡γ射线,一般需要采用厚的混凝土墙或重金属(如铁、铅)板块。 (4)中子射线:是由中性粒子组成的粒子流。不带电,穿透能力强。它像γ射线一样可通过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间接地使物质电离。通常将中子

核泄露危害及预防措施共9页文档

核泄露危害及预防措施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泄漏出来的是哪种类型的辐射? 报道说在核电厂附近检测到铯和碘的放射性同位素,专家认为有氮和氩的放射性同位素泄出也是很自然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迹象有铀或者钚泄漏。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 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 ——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 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 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显示任何症状,然而往往在几周之内,又有新的、更加严重的症状发生。 ——如果接受高等程度的辐射,以上所述的所有症状都可能立即出现,并伴随着全身性的、甚至可能致命的脏器损害。 健康受损程度取决于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以及辐射的强度 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

核辐射对人生活的影响.

核辐射对人生活的影响 核辐射也称放射性,是以波、粒子或光子能量束形式传播的一种能量。可以说核辐射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身体里循环的水、呼吸的空气,作为燃料的煤,装修用的一些材料,医院的一些医疗器械,其实都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这是自宇宙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会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所以辐射安全其实不是要讨论一件东西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对于核辐射污染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核电厂、工厂、医院里特殊设备或材料的放射性,而很少想到生活中也可能有放射源。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给人体造成慢性损伤。 居室——做建筑材料可能造成建材中含有放射性物质,经衰变产生的放射性气体及其子体产物悬浮于室内空气中,经人体吸入即会照射人体肺组织。若长期受到照射,便易产生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疾病。此外,装修用的花岗岩及其他板石材料在通风不良时,也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饮用水——我国矿泉水水源丰富,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在流动过程中受到人工或天然的放射性污染。某些盲目开发的矿泉水水源就存在此类风险。因此,消费者购买矿泉水时也应注意了解其水源的辐射环境是否安全。 燃煤——燃煤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煤炭烟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尽管含量稀少,却会随空气及烘烤的食物进入人体,经长期聚集,会造成机体的慢性损伤。因此使用燃煤时,应注意通风透气,警惕煤烟通吸入体内,不要用煤碳直接烘烤食物,尤其是茶叶、烟叶、肉类和饼干等。如果必须使用,也要注意屏蔽,不要让食物与煤烟直接接触。 金银首饰——经常佩戴首饰而患上的皮肤病——“首饰病”,有些可能是辐射造成的。一般来讲,除24K纯金首饰以外,其他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会掺入少量钢、铬、镍等金属,有的首饰材质成分更加复杂,对皮肤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所以,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对需要常戴的首饰最好先进行放射性测定。医疗放射性——医疗检查和诊断过程中,患者身体都要受到一定剂量的放射性照射,例如,进行一次肺部x光透视,约接受(4—20)×0.0001Sv的剂量(1sv

浅谈核辐射污染危害及防护

浅谈核辐射污染危害及防护 前言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引发全球关注。与以往地震所不同的是,此次日本强震还引发了当地核电厂多个核反应堆相继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了严重的核辐射污染事故。事件发生后,全球舆论高度关注,并引发部分民众恐慌。核电站、核泄漏、核辐射、核安全,这些原本高深莫测的专业词汇,一下子变得与人们的健康近在咫尺。何谓核辐射?其防护原理及方法?核阴云笼罩下,普通民众应该如何应对?除了核武器、核电站等,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射性污染值得警惕? 一、核辐射及其类型 核辐射也称放射性,是以波、粒子或光子能量束形式(主要为α、β和γ三种辐射形式)传播的一种能量。辐射的剂量以毫西弗或微西弗来表示。核辐射并不仅仅存在特定的矿石和材料中,它是无处不在的。实际上,人类的生活没有一刻离开过放射性,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宇宙射线; 2、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性; 3、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人类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放射性。例如,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西弗/年;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有0.5-1毫西弗;一次x光检查0.1毫西弗等等。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

过量的放射性射线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所以辐射安全其实不是要讨论一件东西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偏高或高 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核辐射按其来源分类,分为:天然辐照源和人工辐射源。 (一)天然辐照源主要来自于:1、地球上的天然放射源;2、宇宙间高能粒子构成的宇宙线,以及在这些粒子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中的氧、氮原子核碰撞产生的次级宇宙线。 (二)人工辐射源包括:1、核爆炸的沉降物;2、核工业过程的排放物;3、医疗照射的射线;4、其他方面的污染源,如某些用于控制、分析、测试的设备使用了放射性物质,对职业人员会产生辐射危害。某些生活消费品中使用了放射性物质,如夜光表、彩色电视机等;某些建筑材料如含铀、镭量高的花岗岩和钢渣砖等,它们的使用也会增加室内的辐照强度。 二、核辐射的危害 核辐射对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进入体内后影响细胞染色体dna (打断dna链,或者改变dna分子的结构,使dna发生变异),从而导致dna所合成的蛋白质不具有原应具有功能,进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dna的变异可以是长期的,所以也会影响生殖细胞,结果使后代也产生相应的症状。 一般来讲,公众在排除x光胸透、ct检查、胃部x射线检查等医学治疗外,可以接受辐射的限量为1000微西弗/年。人体受到过量

核辐射与人体危害

核辐射与人体危害 什么是核辐射? 什么是核辐射?核辐射有什么危害?面临不期而遇的核辐射,人们有什么样的应对之法?核辐射真的那么可怕吗? 简单来说,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它有a,b和y三种辐射形式。a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b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核辐射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取决于受不同辐射的时间以及辐射量: 1腿部或者手臂进行X光检查时的辐射量; 8建筑材料每年所产生的辐射量; 10乘飞机时遭受的辐射量; 60人体内的辐射量; 700大脑扫描的核辐射量; 5000每年的工作所遭受的核辐射量; 10000患癌症的可能性为1/130; 60000~100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00~4500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至6周内死亡; 450000~80000030天内将进入垂死状态。 核辐射对生物体的伤害是怎么造成的呢? 生物体内有大量的各种分子,分子内部的化学键一般键能为二到十个电子伏。核辐射的各种微观粒子带有的能量都比化学键的键能高,因此有一定的可能性破坏人体内分子的化学键,造成分子的性质改变。大部分情况下,细胞内的个别分子被破坏失去生理活性之后,或者整个细胞受损死亡后,会很快被人体分解吸收、重新利用,不会造成重大的伤害。核辐射对生物体的伤害在食品生产中用来常温杀菌,食品经过高强度的射线照射之后可以保证大部分的细菌被灭杀。治疗癌症的放射疗法(放疗)是另外一种应用,通过对癌变的部位进行高强度的辐射处理,使得癌细胞(也包括正常细胞)大量死亡,达到抑制癌症的目的。 在极少数情况下,这种伤害可能会造成细胞内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如果恰巧是生殖细胞的基因被改变了,那么如果能够产生正常的后代,就有可能获得一些新的性状。太空育种、辐射育种就是利用高强度的辐射处理种子,然后从这些受到高强度辐射之后还能够发芽的种子里面筛选培育,获得性能比较好的新品种。因为天然辐射而产生的新基因、新品种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维持一个低水平的辐射对于生物种群的进化和发展是有好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