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优化设计七年级下册数学全部答案2013

人教版优化设计七年级下册数学全部答案2013
人教版优化设计七年级下册数学全部答案201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化答案

5.1相交线

学前温故1、两方无2、180°新课早知1、邻补角2、对顶角3、∠BOD ∠AOC和∠BOD 4、相等5、C 轻松尝试应用 1~3 CAC 4、15°5、∠AOF 和∠BOE 6、解:因为∠AOD与∠BOC是对顶角所以∠AOD=∠BOC 又因为∠AOD+∠BOC=220°所以∠AOD=110°而∠AOC与∠AOD是邻补角

则∠AOC+∠AOD=180°所以∠AOC=70°

智能演练能力提升 1~3 CCC 4、10°5、对顶角邻补角互为余角 6、135°40°7、90°8、不是9、解:因为OE平分∠AOD, ∠AOE=35°, 所以∠AOD=2∠AOE=70°由∠AOD与∠AOC是邻补角,得∠AOC=180°-∠AOD=110°因此∠COE =∠AOE+∠AOC=35°+110°=145° 10、2 6 12 n(n-1) 4046132

5.1.2垂线学前温故90°新课早知1、垂直垂线垂足2、D BE CD C 3、一条垂线段4、B 5、垂线段的长度6、D 轻松尝试应用1~3 DBD 4、∠1与∠2互余 5、30°6、解:由对顶角相等,可知∠EOF=∠BOC=35°,又因为OG⊥AD, ∠FOG=30°,所以∠DOE=90°-∠FOG-∠EOF=90°-30°-35°=25°

智能演练能力提升1~3 AAB 4、①④ 5、解:如图.

6、

解:因为CD⊥EF, 所以∠COE=∠DOF=90 °因为∠AOE=70°,所以∠AOC=90°-70°=20°, ∠BOD=∠AOC=20°,所以∠BOF=90°-∠BOD=90°-20°=70°因为OG平分∠BOF,所以∠BOG=0.5×70°=35°,

所以∠BOG=35°+20°=55°

7、解(1)因为OD平分∠BOE,OF平分∠AOE, 所以∠DOE=1/2∠BOE, ∠EOF=1/2∠AOE,

因为∠BOE+∠AOE=180°,

所以∠DOE+∠EOF=1/2∠BOE+1/2∠AOE=90°,即∠FOD=90°,

所以OF⊥OD

(2)设∠AOC=x,由∠AOC: ∠AOD=1:5,得∠AOD=5x.

因为∠AOC=∠AOD=180°,所以x+5x=180°,

所以x=30°.

所以∠DOE=∠BOD=∠AOC=30°.

因为∠FOD=90°,所以∠EOF=90°-30°=60°

8、D 9解:(1)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3)==

(4)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快乐预习感知

学前温故1、相等互补2、直角新课早知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B 3、A 互动课堂例解:同位角有∠1和∠2,∠3和∠5; 内错角有∠1和∠3,∠2和∠5;同旁内角有∠1和∠4,∠4和∠5

轻松尝试应用1、B 2、B 3、同位同旁内内错 4、内错 AB BC AC 同旁内 AC BC AB

5、解:(1)中,∠1与∠2是直线c、d被直线l所截得的同位角,∠3与∠4是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得的同旁内角;(2)中,∠1与∠2是AB,CD被直线BC所截得的同位角,∠3与∠4是直线AB,CD被直线AC 所截得的内错角;(3)中,∠1与∠2是直线AB,CD被直线AG所截得的同位角,∠3与∠4是直线AG,CE 被直线CD所截得的内错角;(4)中,∠1与∠2是直线AD,BC被直线AC所截得的内错角,∠3与∠4是直线AB,CD被直线AC所截得的内错角

能力升级 1~5 ADCCB 6、∠B ∠A ∠ACB和∠B 7、BD 同位 AC 内错 AC AB BC 同旁内 AB AC BD 同位 AB EF BD 同旁内 8、解:∠1与∠5;∠1与7;∠4与∠3

9、解:因为∠1与∠2互补,∠1=110°,

所以∠2=180°-110°=70°,因为∠2与∠3互为对顶角,所以∠3=∠2=70°因为∠1+∠4=180°

所以∠4=180°-∠1=180°-110°=70°

10、解:(1)略(2)因为∠1=2∠2,∠2=2∠3,所以∠1=4∠3.又因为∠1+∠3=180°

所以4∠3=∠3=180°所以∠3=36°所以∠1=36°×4=144°,∠2=36°×2=72°

5.2.1平行线

学前温故有且只有一个新课早知1、平行2、C 3、一条4、互相平行 5、A 轻松尝试 1~3 DBB 4、AB∥CD ,AD∥BC 5、③⑤ 6、略能力升级 1~4 BCAB 5、3 A′B′, C′D,CD 6、在一条直线上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7、解:(1)CD∥MN,GH∥PN.(2)略.8 解:(1)如图①示.(2)如图②所示.

9解:(1)平行因为PQ∥AD,AD∥BC, 所以PQ∥BC .(2)DQ=CQ 10、解:(1)图略(2)AH=HG=GM=MC (3)HD:EG:FM:BC=1:2:3:4

5.2.2平行线的判定

学前温故同一同侧之间两侧之间同侧新课早知1、不相交平行同位角平行内错角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行 2、C 3、A 轻松尝试1~4、ABDC 5、EF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C 同

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D BC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能力提升 1~5 DCDDD 6、∠FEB=100°7、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8、AB EC 同位角相等地,两直线平行 AB E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C E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 E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9、解:因为DE平分∠BDF,AF平分∠BAC, 所以2∠1=∠BDF,2∠2=∠BAC 又因为∠1=∠2,所以∠BDF=∠BAC.所以DF∥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解:(1)因为AB⊥EF,CD⊥EF,所以AB∥CD. 理由: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2)延长NO′到点P,可得∠EOM=∠EO′P=45°,得OM∥O′N.(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3.1平行线的性质轻松尝试应用 1—3 BAD 4、110° 5、118° 6、120°能力提升 1—4 CBBA 5、(1)10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10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6、30°7、50°8.∠EFN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F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9.:AD平分∠BAC.理由如下:因为AD⊥BC,EG⊥BC,所以AD∥EG.所以∠E=∠1,∠3=∠2.因为∠E=∠3,所以∠1=∠2,即AD平分

∠BAC.10.(1)如图,过点E作EF∥AB,

因为AB∥CD,所以AB∥EF∥CD.所以∠B=∠1,∠D=∠2.所以∠BED=∠1+∠2=∠B+∠D.(2)AB∥CD.

(3)∠B+∠D+∠E=360°.(4)∠E+∠G=∠B+∠F+∠D.

5.3.2命题、定理轻松尝试应用 1—4 DAAD 5、②③ 6、解:(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2)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它们互相平行。(3)如果两条射线分别是平行线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那么这两条射线互相垂直。能力提升 1—5 CCBBA 6、②③④7.两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真8.答案不唯一,例如“如图,∠1=130°,∠2=50°,a与b不平行.”

9.解:(1),(2)不是命题.(3)是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的度数相等.(4)是命题.如果两个量相等,那么这两个量可以互相代换.10.解:(1)题设:两条直线相交;结论:这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2)题设:a2=b2;结论:a=b.11.解:(1)钝角的补角是锐角.(2)互补的两个角可以都是直角.12.解:假命题.添加BE∥DF,能使该命题成立.因为BE∥DF,所以∠EBD=∠FDN.因为∠1=∠2,所以∠ABD=∠CDN,所以AB∥CD.

5.4 平移轻松尝试应用1、C 2、C 3、平行且相等4、3cm 30°能力提升1—3 ACA 4、8cm3cm 5.BD∥AC BD=AC

6.(3)

7. 660

8.解:如图所示.

9.解:HG=AB=2;∠MNP=∠CDE=150°.10.解:(1)16(2)如图.

11.解:如图,将点B沿垂直于河岸方向向河岸平移一个河宽至点B',连接AB',交河岸a于点C,过点C作CD⊥b,垂足为D,则CD为所建桥.证明:根据平移可知,BD∥B'C,BD=B'C,所以A,B两地路程为CD+AC+BD=CD+(AC+B'C)=CD+AB'.在河岸a上任取一点C',过点C'作C'D'⊥b,垂足为D',连接AC',BD'.因为AC'+B'C'>AB',而C'D'=CD,B'C'=BD',所以CD+AB'

本章整合中考聚集1—6 BDDDBB 7、135°8、30°

3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1 有序数对轻松尝试应用1—3 CAB 4、6排7号5、解:由B点A点的拐点共有11个(包括A,B点).第一个拐点可记作(0,0),则第二个拐点可记作(0,1)其它点可,即由A 点到B 点的黑实绩路的拐点(包括A,B )可以依次记作:(0,0)→(0,1)→(1,1)→(1,4)→(2,4)→(2,7)→(4,7) →(4,4) →(5,4) →(5,3)→(6,3)能力提升1—3 DAD 4、M 5.140

6.(D,6)

7.解:如图.

8.解:如图,像一面小旗.

9.解:(1)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2)(1,16),(2,17),(3,18),(4,19),(5,20),(6,21),(7,22),(8,23),(9,24),(10,25),(11,26),(12,27).(3)m=n+15

10.解:(1)这一周11日的日平均温度最低,大约是28度,表示为(11,28);12日的日平均温度最高,大约是37度,表示为(12,37).(2)14,15,16日的日平均温度相同.(3)这一周的日平均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后温度趋于稳定,最后降低.

6.1.2平面直角坐标系轻松尝试应用1—3 CBD 4、(5,0)(0,-5)(-5,-5) 5、解:A(0,6);B(-4,2);C(-2,2);D(-2,-6);E(,2,-6);F(2,2);G(4,2)能力提升1—4 BDCD 5、0 6.三

7.解:(1)A(-3,0),B(2,0),C(1,2),D(-2,2).(2)C,D两点的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不同,直线CD与x轴平行.(3)A,B两点的纵坐标相同,都是0,横坐标不同.8.解:如下图.图形像勺子,北斗七星.

9.解:过点A,B分别作y轴、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E,两线交于点D,则四边形OCDE为正方形,面积为32=9.△ACO和△OBE的面积均为×3×1=,△A BD的面积为×2×2=2.所以△OAB的面积为9-2×-2=4.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轻松尝试应用1、B 2、东北3、以市政府为坐标原点,分别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各景点坐标分别为:市政府(0,0),金斗山(0,1),青云山(3,1),师兄墓(0,3),汶河发源地(-2,6),望驾山(4,5),租徕山(-6,-2),林放故居(-3,

-4)能力提升1—3 ACA 4、(240,-200) 5.(-240,200)6.(15,18)7.解:以格点的边长为单位长度,以热闹小学为原点,分别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寿山镇(0,4),山合村小学(1,6),永康村(7,1),忠诚村(5,2),农村实验中学(5,4),黑牛村小学(4,9),卫国村小学(7,9).8.解:以学校为原点,以学校的正东方向为x轴的正半轴,以学校的正北方向为y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按照比例尺1∶10000标出学校、工厂、体育馆、百货商店的位置,如图所示.

9.解:(1)1秒:22秒:3 3秒:(3,0),(0,3),(1,2),(2,1) 4 4秒:(4,0),(0,4),(1,3),(3,1),(2,2) 5 (2)11.(3)15秒.

6.2.2 用坐标表示平移轻松尝试应用1—3 DCC 4、下左5、(7,4)6、略能力提升1—5 ABBAD 6、(a-3,b)

7.(1,2)8、3.5 9.解:(1)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B(2,1).(2)如图.

(3)S△A'B'C'=×2×4=4.10.解:(1)建系如图.C(2,2),D(3,3),E(4,4),F(5,5).(2)点B,C,D,E,F的坐标分别由A的坐标向

右平移1,2,3,4,5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2,3,4,5个单位长度得到.(3)10.本章整合中考聚集1、A 2、C

3、一

4、(4,2)

5、36

6、解:(1)A1 (0,1) A3(1,0) A12(6,0). (2)设n 是4的倍数,那么连续四个点的坐标是A n-1(n/2-1,0) , An(n/2,0), An+1(n/2,1),An+2(n/2+1,1). (3)点A100 中的n正好是4的倍数,所以点A100和A101的坐标分别是A100(50,0), A101(50,1),所以蚂蚁从点A100到A101的移动方向是从下向上。7.1.1 三角形的边轻松尝试应用1—3 ACC 4、△ADC △BCD 5、6

7、解:图中共有△BDF, △BDA, △BEA, △BCA, △DFA, △EDA, △EGA, △CGE, △ACE, △ACD这10三角形。能力提升1—5 BABDC 6、

3 2 7.答案不唯一,如5 8. 1

10.解:(1)分两种情况:①当6 cm为腰长时,设底边长为x cm,则6×2+x=20,x=8,此时,另外两边的长分别为6 cm,8

cm.②当6 cm为底边长时,设腰长为y cm,则2y+6=20,y=7,此时,另外两边的长分别为7 cm,7cm.(2)分两种情况:①当4 cm为腰长时,设底边长为x cm,则4×2+x=20,x=12,因为4+4<12,所以4,4,12不能组成三角形.②当4 cm 为底边长时,设腰长为y cm,则4+2y=20,y=8.故此时另外两边的长分别为8 cm,8 cm.

11.解: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满足条件的有①30 cm,50cm,70cm;②50cm,70cm,100cm,所以有两种模子

5

12.

解:(1)成立.延长BP交AC于D.在△ABD中,AB+AD>BD;在△DPC中,DP+CD>PC.

两式相加,则有PB+PC

(2)PA+PB+PC

理由:因为PB+PA

三式相加,即PA+PB+PC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轻松尝试应用1—4 DACA 5、锐角6、(1)AB (2)CD 能力提升1—5 DCDCC (1)AD△BEC(2)BE△ABD 7. 6 cm 40°8、10.8 9.解:如图.

10.解:作图如左

11.解:共14个,它们分别是:△ADE,△BDE,△AEF,△BEF,△AFG,△BFG,△ACG,△CDF,△CEG,△ABD,△ABE,△ABF,△ABG,△BCF

7.1.3.三角形的稳定性轻松尝试应用1—3 CAC 4、不稳定性5、稳定6、稳定性三条腿的凳子等能力提升1—3 ACB 4、AC 5.不稳定性6.解:这是因为桌凳的四个侧面都是四边形木架,当交接处松动后就具

有不稳定性,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加上一根木条(木板),使之成为三角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至少分别要加2根、3根木条才能使之稳定不变形.7.解:如图:

8.解:在两边椅腿上各斜钉一根木条即可,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

7.2.1 三角形的内角轻松尝试应用1—4 DBCC 5、40°6、60°7、解:由AB∥CD,所以∠DCE=∠

A=37°,又DE⊥AE,所以∠D=90°-37°=53°能力提升1—5 BCBBB 6、90 7、54°8、80°

9.解:设∠C=x°,则∠A=2x°,∠B=2x°-2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有2x+(2x-20)+x=180,解得x=40,即∠C=40°.所以2x=80,∠A=80°.2x-20=60,∠B=60°.答:△ABC的三个角的度数为∠A=80°,∠B=60°,∠C=40°.

10.解:在△ABD中,因为∠A=90°,∠1=60°,所以∠ABD=90°-∠1=30°.因为BD平分∠ABC,所以

∠CBD=∠ABD=30°.11.解:∠A=(∠1+∠2).理由如下:如图,延长BE,CD交于点A'.

6

在△ADE中,∠3+∠6+∠A=180°.因为∠1+∠3+∠4=180°,∠2+∠6+∠5=180°,所以∠1+∠2+∠3+∠4+∠5+∠6=360°.又因为∠3=∠4,∠5=∠6,所以∠1+∠2+2∠3+2∠6=360°,所以∠1+∠2+2∠3+2∠6=2(∠3+∠6+∠A).所以2∠A=∠1+∠2,所以∠A=(∠1+∠2).

7.2.2 三角形的外角轻松尝试应用1—3 CBC 4、115°5、38°6、∠1 ∠2 ∠3 7、解:因为BD,CE 分别是△ABC的边AC,AB上的高,所以∠BEH =∠ADB=90°. 又因为∠A=60°,所以∠ABH=30°由三角形的一

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知∠BHC=∠ABH+∠BEH,即∠BHC=30°+90°=120°. 能力提升1—5 ABADA 6、65°7.97°117°8.∠A<∠2<∠19.解:延长CD交AB于点E(如图所示).

因为∠1=∠C+∠A,∠CDB=∠1+∠B,所以∠BDC=∠C+∠A+∠B=20°+90°+21°=131°.由于零件中∠BDC=130°,故可以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 10.解:有CE∥AB.理由如下: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知∠BCD=∠A+∠B.由CE是∠BCD的平分线,知∠1=∠2.又因为∠A=∠B,所以∠B=∠1.所以CE∥AB.

11.解:题图(1)中,∠A+∠C=∠DNM, ①

∠B+∠E=∠DMN, ②

①+②,得∠A+∠B+∠C+∠E=∠DNM+∠DMN.

因为∠D+∠DNM+∠DMN=180°,所以∠A+∠DBE+∠C+∠D+∠E=180°.题图(2)、题图(3)中,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理由与题图(1)完全相同.

7.3.1 多边形轻松尝试应用1—5 DAACB 6、5 9 能力提升1--5 BBCDC 6、五边形7. 140°

8. 1 000 9.解:可以得到4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相等.10.解:由题图知∠B=∠D=90°, ∠BCD=30°+45°=75°,∠BAD=60°+45°=105°.∠B+∠D+∠BCD+∠BAD=90°+90°+75°+105°=360°.猜想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和为360°.11、n(n+1)

7.3.2 多边形的内角和轻松尝试应用1—4 CABC 5、增加180°不变 6、120° 7、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题意得,(n-2)×180=360°×4,解得n=10,所以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10。对角线共有

10×(10-3)÷2=35条能力提升1-- 4 CCAD 5、8 6、36°7、6 8、.十四9.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由题意得(n-2)·180°=360°×2,解得n=6,所以这个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为==9.

10.解:因为360÷15=24,所以5×24=120(米).答:一共走了120米. 11、解:发现阴影部分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因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把四边形的阴影部分剪下来,恰好拼成一个圆.

7.4 镶嵌轻松尝试应用1—4 DBCD 5、能6、不能能力提升1--4 BABC 5、②③6.

6 032 7. 解: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8、解:根据图形可知,小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因此设宽为x cm,则长为2x cm.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有2x+x=60,解方程,得x=20,则2x=40.所以,每块小长方形的面积为40×20=800(cm2). 7

9.解:能,如下图所示.

10、4或5

中考聚集体验1—3 BBB 4、90 5、120 6、35° 7、9 8、(n+1)(n+2)-(n+2) 9、2

8.1.1 二元一次方程组轻松尝试应用1—3DBC 4、4.5 能力提升1—5 BBBAB 6、-4 7. 3

8、1 9、解:设A饮料生产了x瓶,B饮料生产了y瓶,依题意得:

10.解:根据题意,得所以当m=3时,2m-6=0,不合题意,舍去;当n=2时,n-2=0,不合题意,舍去.所以,m=1,n=-2.

11.解:把代入②,得-12+b=-2,所以b=10.把代入①,得5a+20=15,所以a=-1.

所以a2011+(-b)2012=(-1)2011+(-1)2012=(-1)+1=0.

8.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一课时轻松尝试应用1—3 BAB 能力提升1--3 DAB

4、: 5.- 6.解:(1)把①代入②得:3y=8-2(3y-5),即y=2.把y=2代入①可得:x=3×2-5=1.所以此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2)把①代入②得,5x-3×3=1,解得,x=2.把x=2代入①得,y=1.方程组的解集是7.解:根据题意,得把②代入①,得2x-5+1=5-x.解得x=3.把x=3代入②,得y=1.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是答:x=3,y=1.8.解:设小编钟的高是x cm,大编钟的高是y cm,

根据题意,得解得答:最大编钟的高为58cm.9.解:(1)解法一:设5元、8元的笔记本分别买x本、y本,依题意得解得答:5元、8元的笔记本分别买了25本和15本;解法二:设买x本5元的笔记本,则买(40-x)本8元的笔记本,依题意得,5x+8(40-5x)=300-68+13,解得x=25,y=40-25=15.答:5元、8元的笔记本分别买了25本和15本;(2)解法一:设应找回钱款为300-5×25-8×15=55≠68,故不能找回68元.解法二:设买m本5元的笔记本,则买(40-m)本8元的笔记本,依题

8

意得,5m+8(40-m)=300-68,解得:m=,∵m是正整数,∴m=不合题意,舍去.∴不能找回68元.解法三:买25本5元笔记本和15本8元的笔记本的价钱总数应为奇数而不是偶数,故不能找回68元.

8.2.2 第二课时轻松尝试应用1—3 CDC能力提升1—4 DAAA 5、减法x 加法y 6.:7.解:(1)①+②,得3x=3,x=1

把x=1代入①,得1-y=1,y=0,∴(2)②×2-①得,5y=15,解得,y=3,把y=3代入②得,x=5,∴方程组的解为

(3)原方程组可化为,①×2+②得,11x=22,∴x=2.把x=2代入①得,y=3.∴方程组的解为8.解:令===k,则

x+1=2k,所以x=2k-1;①

y+3=4k,所以y=4k-3;②

x+y=5k.③

①+②,得x+y=6k-4.④

由③,④得6k-4=5k,解得k=4.把k=4分别代入①,②得x=7,y=13.所以==12.

9.:

8.3.1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轻松尝试应用1—3 CAA 能力提升1—4 CBAD

6、19 7.解:设可以制成甲种盒x个,乙种盒y个,依题意列方程,得解得答:可以制成甲种盒30个,乙种盒个 .

8.解:设在这次游览活动中,教师有x人,学生有y人,由题意得,解得

答:在这次游览活动中,教师有10人,学生有100人.

9.解:(1)设小李每生产一件A种产品、每生产一件B种产品分别需要x分钟和y分钟,根据题意,得

解之,得答:小李每生产一件A种产品、每生产一件B种产品分别需要15分钟和20分钟.(2)由(1)知小李生产A种产品每分钟可获利1.50÷15=0.1元,生产B种产品每分钟可获利2.80÷20=0.14

9

元,若小李全部生产A种产品,每月的工资数目为0.1×22×8×60+500=1 556元,若小李全部生产B种产品,每月的工资数目为0.14×22×8×60+500=1978.4元.∴小李每月的工资数目不低于1556元而不高于1978.4元.

8.3.2 轻松尝试应用1 、B 2、略3、150元150元能力提升1、C 2、C 3、:

4.420km/h60km/h

5.解:设自行车路段的长度为x米,长跑路段的长度为y米,则解得

答:自行车路段的长度为

3000米,长跑路段的长度为2000米.

6.解: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为x,个位上的数字为y.根据题意,得解得

所以这个两位数是36.即周瑜共活了36岁.7.解:(1)设甲、乙班组平均每天分别掘进x米、y米,得解得∴甲班组平均每天掘进4.8米,乙班组平均每天掘进4.2米.(2)设按原来的

施工进度和改进施工技术后的进度分别还需a天,b天完成任务,则a=(1755-45)÷(4.8+4.2)=190(天)

b=(1755-45)÷(4.8+4.2+0.2+0.3)=180(天).∴a-b=10(天)∴少用10天完成任务.

8.解:(1)甲同学:设A工程队用的时间为x天,B工程队用的时间为y天,由此列出的方程组为

乙同学:A工程队整治河道的米数为x,B工程队整治河道的米数为y,由此列出的方程组为∴甲:x表示A工程队用的时间,y表示B工程队用的时间;乙:x表示A工程队整治河道的米

数,y表示B工程队整治河道的米数;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轻松尝试应用1—3 ABD 能力提升1—3 ABB 4、75°5、13 2 6、.1∶2∶3 7.解:(1)①+②+③,得7x+7y+7z=49,x+y+z=7.即2x+2y+2z=14.④

①-④,得y=5;②-④,得x=3;③-④,得z=-1.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2)设a=3k,b=4k,c=5k,由②得

3k+4k+5k=36,解得k=3,所以a=3×3=9,b=4×3=12,c=5×3=15.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3)将原方程组

的每个方程去分母,得

④+⑤×2,得7x-4y=90.⑦

10

⑤+⑥,得8x-7y=132.⑧

⑦×8-⑧×7,得-32y+49y=720-924,所以,y=-12.把y=-12代入⑦,解得x=6.把x=6,y=-12代入⑤,解得z=4.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8解:由于|x+2y-5|≥0,(2y+3z-13)2≥0,(3z+x-10)2≥0,所以得到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所以,x=1,y=2,z=3.9.解析:设步行街摆放有甲、乙、丙三种造型的盆景分别有x盆、y盆、z盆.由题意,

有由①得,3x+2y+2z=580③,由②得,x+z=150④,把④代入③,得x+2y=280,

∴2y=280-x,⑤

由④得z=150-x,⑥∴4x+2y+3z=4x+(280-x)+3(150-x)=730,

∴黄花一共用了:24x+12y+18z=6(4x+2y+3z)=6×730=4380.故黄花一共用了4380朵.答案:4380

中考聚集1—3 DDB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轻松尝试应用1—4 CCBC能力提升1--4 ACDB 5、(1)> (2)≤ 6.-1 7.

解:(1)2a-4>0; (2)b+c<0;

(3)x-y≥0; (4)<0;(5)|x|+1≥1; (6)20%a+a≤2a-1. 8.解:(1)<<>>>>>(2)当n=1

或2时,n n+1<(n+1)n;当n≥3时,n n+1>(n+1)n.(3)20112012>20122011.

9.1.2不等式的性质轻松尝试应用1—2 AA C 4、>>><>5、(1)<不等式的性质1 (2)>不等式的性质3 (3)<不等式的性质2 (4)<不等式的性质3 6、x>3 7、解:由3x-6≥0,得3x≥6,于是x≥2,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图:略能力提升1—5 BDBCA 6.(1)35m>12n;(2)x≥;(3)x≥-27.(1)> (2)> (3)< (4)<8.x>9.3-7;(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2两边都除以4,得x>9;(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3两边都乘以-4,得x<-12;(4)利用不等式的性质1两边都减,得x<-. 11解: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得a-b-c<0,所以|a-b-c|=-(a-b-c);a+b-c>0,所以|a+b-c|=a+b-c.所以原式=-(a-b-c)+a+b-c=2b.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第1课时轻松尝试应用1—3 CCC4、x>2 5、k>2 6、x≥10/9

能力提升1—6、CACDCA7.k<-1 8.x≤-9、7 10.解:(1)去括号,得4x-4>5x-6,移项,得4x-5x>4-6,

合并同类项,得-x>-2,把x的系数化为1,得x<2,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2)去分母,得3(x-1)≤1+x,整理,得2x≤4,所以x≤2.

11

(3)不等式2(x-2)≤6-3x,解得x≤2,所以正整数解为1和2.11.解:解不等式得x<.由题意得=,

解得b= a.由题意得2a-b<0,所以2a-a<0,即a<0.所以ax>b的解集为x<,即x<.根据上面的解题思路,解答下题.关于x的不等式(2a-b)x>a-2b的解集是x<,试求关于x的不等式ax+b<0的解集.

解:解不等式得x<.由题意得=,解得b=8a.由题意得2a-b<0,所以2a-8a<0,a>0.所以ax+b<0的解集为x<-,即x<-8.

第2课时轻松尝试应用1—3、ABB 4、2 5、6 能力提升1--3ABC4.≥2 5. 50+0.3x≤1200 6.42 7.解:设四座车租x辆,十一座车租y辆,则有将4x+11y=70变形为4x=70-11y,代入70×60+60x+11y×10≤5000,70×60+15(70-11y)+11y×10≤5000,解得y≥,又因为y≤,故y=5,6.

当y=5时,x=(不合题意舍去);当y=6时,x=1.故四座车租1辆,十一座车租6辆.8.解:(1)设草莓共种植了x 垄,则西红柿种了(24-x)垄.根据题意,得15x+30(24-x)≤540.解得x≥12.因为x≤14,且x是正整数,

所以x=12,13,14.共有三种种植方案,分别是:方案一:草莓种植12垄,西红柿种植12垄;方案二:草莓种植13垄,西红柿种植11垄;方案三:草莓种植14垄,西红柿种植10垄.(2)方案一获得的利润:12×50×1.6+12×160×1.1=3072(元);方案二获得的利润:13×50×1.6+11×160×1.1=2976(元);方案三获得的利润:14×50×1.6+10×160×1.1=2880(元).由计算知,种植西红柿和草莓各12垄,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3072元.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1课时尝试应用1—2 BB 3、2<x<5 4、-1<x<7/6 5、0,1,2

能力提升1--5.CAABB 6.2-2.由②,得2x-5x≥-1-5,-3x≥-6,x≤2.把不等式①和不等式②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0,得x>-;由

x+>(x+1)+a,得x<2a.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为-

12

所以1<2a≤2,所以

解得6

第2课时尝试应用1—2 DB 3、x<1 4、45°

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9

名老人.8.解:(1)设篮球的单价为8x,则羽毛球拍的单价为3x,乒乓球拍的单价为2x.8x+3x+2x=130,解得

x=10,所以8x=80;3x=30;2x=20,答:篮球的单价为80元,羽毛球拍的单价为30元,乒乓球拍的单价为20元.(2)

设篮球的数量为y,则羽毛球拍的个数为4y,乒乓球拍的数量为

80-5y.解得13≤y≤14,所以y=13或14.答:有2种购买方案,

篮球,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的数量分别为:13,52,15或14,56,10.

9.解:(1)设组建中型图书角x个,则组建小型图书角为(30-x)个.由题意,得解这

个不等式组,得18≤x≤20.由于x只能取整数,所以x的取值是18,19,20.当x=18时,30-x=12;当x=19

时,30-x=11;当x=20时,30-x=10.故有三种组建方案:方案一,中型图书角18个,小型图书角12个;方案二,中型

图书角19个,小型图书角11个;方案三,中型图书角20个,小型图书角10个.(2)方案一的费用

是:860×18+570×12=22320(元);方案二的费用是:860×19+570×11=22610(元);方案三的费用

是:860×20+570×10=22900(元).故方案一费用最低,最低费用是22320元.

10.解:(1)设运往E地x立方米,由题意得,x+2x-10=140,解得,x=50,所以2x-10=90.答:共运往D地90立方米,

运往E地50立方米.(2)由题意可得,解得,20

E地11立方米;第二种:A地运往D地22立方米,运往E地28立方米;C地运往D地38立方米,运往E地12立方米.(3)第一种方案共需费用:22×21+20×29+39×20+11×21=2053(元),第二种方案共需费用:22×22+28×20+38×20+12×21=2056(元),所以,第一种方案的总费用最少.

中考聚集1—4 DBDD 5、6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统计调查第1课时1—3 DCB 4、72°能力提升1--3.DAC 4.144° 5.9 6.107、(1)45(2)45100%(3)1533.3%8.解:(1)450-36-55-180-49=130(万人),作图略;(2)400(1-17%-38%-32%-3%)=40(万人),(55-40)÷40×100%=37.5%.答:该市常住人口中高中学历人数增长的百分比是37.5%.

第2课时尝试应用1—2 BC 3、抽样检查4、50 能力提升1--3ADC 4.抽样调查5.某校学生的视力数据的全体每个学生的视力数据从中抽取的100名学生的视力数据6.不可靠因为该电视生产厂家在这个城市进行的调查场所是三家大商场,调查范围不够广泛,不能代表国内市场的总体,所以,这个宣传数据

13

不可靠7.解:总体是所要检查的这批零件的长度的全体;个体是这批零件中每个零件的长度;样本是从这批零件中抽取的10个零件的长度;样本容量是10.

8.解:(1)10÷10%=100(人),即被抽取的部分学生的人数为100人.(2)正确补全条形图(图略),360°×(30÷100)=108°,即表示及格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为108°.(3)800×(1-10%-30%)=480(人).

答:估计达到良好和优秀的总人数为480人.

第3课时尝试应用1—2 BD 3、音乐能力提升1--3ADB 4.124 5.解:(1)总人数=40÷20%=200(人),所以a=200×40%=80,b=1-20%-40%-30%=10%.(2)×100%×360°=108°,所以活动时间为0.5小时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为108°.(3)80+40+200×10%=140,达标率=×100%,总人数=×100%×8000=5600(人).答:0.8万名学生参加户外体育活动时间达标的约有5600人.

6.解:(1)抽样调查(2)2040 (3)该地区成年人总人数为300000×=150000.样本中,喜爱娱乐节目的成年人占=30%.所以,估计该地区喜爱娱乐类节目的成年人的人数为150000×30%=45000(人).

7.解:(1)2010年全省教育发展情况统计表:

学校所数(所)在校学生数(万人)教师数(万人)小学12500 440 20

初中2000 200 12

(2)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所数扇形统计图:

(3)①小学师生比=20∶440=1∶22,初中师生比=12∶200≈1∶16.7,高中师生比=5∶75=1∶15,所以小学学段的师生比最小.②如,小学的在校学生数最多等.③如,高中学校所数偏少等.

10.2直方图第1课时尝试应用1—2 DC 3、6 能力提升1--3.BBD 4.11 5.甲班 6.解:(1)4÷0.08=50.(2)69.5~79.5的频数为:50-2-2-8-18-8=12,如图:

14

(3)×100%=52%.(4)450×52%=234(人),答:优秀人数大约有234人.7.解:(1)因为C小组的人数为5人,且

前三组的频数之比为9∶4∶1,所以B小组的人数为20,又B小组占被抽取人数的20%,所以20÷20%=100(人),所以本次抽取的人数为100人.(2)因为前三组的频数之比为9∶4∶1,B区域所占的百分比为20%,所以A区

域所占的百分比为:×20%=45%,C区域所占的百分比为:×20%=5%,所以D区域所占的百分比为:100%-45%-20%-5%-18%=12%,所以D区域的人数为:100×12%=12(人).补全直方图的高度为12,如图:

(3)看法积极向上均可.如:迷恋网络的人比较多,我们要注意合理应用电脑.

第2课时尝试应用1—2 BD 3、4 5、(1)5% 24 200 (2) 作图略(3)370能力提升1--4CDBC 5.1)60(2)没有没有(3)1830%(4)2847%(5)1830% 6.解:(1)一等奖所占的百分比是:100%-46%-24%-20%=10%;(2)在此次比赛中,一共收到:20÷10%=200(份)参赛作品;

(3)一等奖有:20人,二等奖有:200×20%=40人,三等奖有:200×24%=48人,优秀奖有:200×46%=92人.

7解:(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这组数据的最小数是141cm,最大数是172cm,它们的差是172-141=31(cm).(2)确定分点:半开半闭区间法.(3)定组距,分组:根据极差分成七组,组距为5cm(经验法则:100个数据以内分5~12组).(4)用唱票(划记)的方法绘制频数分布表:

(5)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

15

8.解:(1)212.5%(2)如上图.

(3)设一等奖x人,二等奖y人.依题意,得解得所以他们共获得奖金=50×9+30×20=1050(元).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尝试应用1—2CC 3、划记4、不具有5、抽样调查6、解:(1)学生

(4)给第一名同学发一张如上面的表格,填写的方式是在同意的表格内画“√”,再交给班长。(5)统计结果,在黑板上画出表格的各项意见,像选班委那样统计调查结果。(6)依据调查结果计算出每一种意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再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能力提升1--2DD 3.如:你每天锻炼多少时间?你每天睡眠多少时间?等 4.1)抽查.(2)一学期中全校学生做广播操的出勤率一天中学生做广播操的出勤率20天中全校学生做广播操的出勤率 5.1)A(2)从统计图可以看出,该店7天共销售苹果140千克,平均每天销售20千克,所以估计一个月可销售苹果20×30=600(千克). 6.解:(1)方案三(2)图略,了解一点的人数:36;了解一点:60%;比较了解:30%.(3)150. 7.解:(1)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如下表:

(2)设计统计表、整理数据如下表:全班同学最喜欢某部动画片分布表

16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①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1、∠2。 ②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如:∠1、∠3。 ③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 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 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 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 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 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如:∠1和∠5。 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 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 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如:∠3和∠6。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一)平行线 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二)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优化设计方案数学基础

第二章 优化设计的数学基础 优化设计中绝大多数是多变量有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即是求解多变量非线性函数的极值问题。由此可见,优化设计是建立在多元函数的极值理论基础上的,对于无约束优化问题为数学上的无条件极值问题,而对于约束优化问题则为数学上的条件极值问题。本章主要叙述与此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函数的方向导数与梯度 一、函数的方向导数 一个二元函数()21,x x F 在点() 02010,x x X 处的偏导数,即函数沿坐标轴方向的变化率定义为: 而沿空间任一方向S 的变化率即方向导数为:

方向导数与偏导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依此类推可知n 维函数()n x x x F ,,,21 在空间一点() 002010,,,n x x x X 沿S 方向的方向导数为 二、函数的梯度 函数()X F 在某点X 的方向导数表明函数沿某一方向S 的变化率。—般函数在某一确定点沿不同方向的变化率是不同的。为求得函数在某点X 的方向导数为最大的方向,引入梯度的概念。 仍以二元函数()21,x x F 为例进行讨论,将函数沿方向S 的方向导数写成如下形式 令: 图2-1 二维空间中的方向 图2-2 三维空间中的方向

称为()21,x x F 在点X 处的梯度()X F grad ,而同时设S 为单位向量 于是方向导数可写为: 此式表明,函数()X F 沿S 方向的方向导数等于向量()X F ?在S 方向上的投影。且当()()1,cos =?S X F ,即向量()X F ?与S 的方向相向时,向量()X F ?在S 方向上的投影最大,其值为()X F ?。这表明梯度()X F ?是函数()X F 在点X 处方向导数最大的方向,也就是导数变化率最大的方向。 上述梯度的定义和运算可以推广到n 维函数中去,即对于n 元函数()n x x x F ,,,2 1 ,其梯度定义为 由此可见,梯度是一个向量,梯度方向是函数具有最大变化率的方向。即梯度()X F ?方向是函数()X F 的最速上升方向,而负梯度()X F ?-方向则为函数()X F 的最速下降方向。 例2-1 求二元函数()2214x x F π =X 在[]T 1,10=X 点沿 ???===44211πθπθS 和???===6 3212πθπθS 的方向导数。 解:()()()????????????=????????????????=?2121214 2x x x x F x F F ππX X X ,将[]T 1,10=X 代入可得

(完整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 ?????????????????????????????????????????????????????????????平移 命题、定理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 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1 3 4 2

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 90°时,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 =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 对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 对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图3中,共有 对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 ∥b , 则 = ; = ; = ; = 。 图3 图4 a 5 7 8 6 1 3 4 2 b c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4年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1与∠2互为邻补角,∠2 与 ∠3互为邻补角,∠3 与 ∠4互为邻补角,∠4与∠1互为邻补角。∠1+∠2= 180°;∠2+ ∠3= 180°;∠3+∠4 = 180°;∠4+∠1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1与 ???????????????????????????????????????????????????????????平移 命题、定理 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1 3 4 2 a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全版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优化设计七年级下册数学全部答案.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5.1 相交线 学前温故1、两方无2、180°新课早知1、邻补角2、对顶角 3、∠ BOD ∠AOC和∠ BOD 4、相等 5、C 轻松尝试应用 1 ~ 3 CAC 4、15°5、∠ AOF 和∠ BOE 6 、解:因为∠ AOD与∠ BOC是对顶角 所以∠ AOD=∠BOC 又因为∠ AOD+∠BOC=220°所以∠ AOD=110°而∠ AOC与∠ AOD是邻补 角 则∠ AOC+∠AOD=180°所以∠ AOC=70° 智能演练能力提升 1 ~ 3 CCC 4、 10° 5、对顶角邻补角互为余角 6 、 135°40°7、 90° 8、不是9、解: 因为 OE平分∠ AOD, ∠ AOE=35°, 所以∠ AOD=2∠ AOE=70°由∠ AOD与∠ AOC是邻补角,得∠ AOC=180°- ∠ AOD=110°因此∠ COE =∠AOE+∠ AOC=35° +110°=145° 10 、2 6 12 n(n-1) 4046132 5.1.2 垂线学前温故90°新课早知 1、垂直垂线垂足 2、 D BE CD C 3、一条垂线段 4、 B 5、 垂线段的长度6、 D 轻松尝试应用 1~3 DBD 4、∠ 1 与∠ 2 互余 5 、30°6、解:由对顶角相等,可知∠ EOF=∠BOC=35°, 又因为 OG⊥ AD, ∠FOG=30°, 所以∠ DOE=90° - ∠ FOG-∠EOF=90°-30 °-35 ° =25° 智能演练能力提升1~3 AAB 4 、①④ 5 、解:如图. 6、 解:因为 CD⊥ EF, 所以∠ COE=∠ DOF=90 °因为∠ AOE=70° , 所以∠ AOC=90° -70 ° =20° , ∠ BOD=∠ AOC=20° , 所以∠ BOF=90°- ∠BOD=90°-20 °=70°因为 OG平分∠ BOF,所以∠ BOG=0.5× 70°=35° , 所 以∠ BOG=35°+20°=55° 7、解( 1)因为 OD平分∠ BOE,OF平分∠ AOE,所以∠ DOE=1/2∠BOE,∠EOF=1/2∠AOE, 因为∠ BOE+∠AOE=180° , 所以∠ DOE+∠EOF=1/2∠ BOE+1/2∠ AOE=90° , 即∠ FOD=90°, 所以 OF⊥OD (2) 设∠ AOC=x,由∠ AOC: ∠ AOD=1:5,得∠ AOD=5x. 因为∠ AOC=∠ AOD=180°, 所以 x+5x=180 °, 所以 x=30°. 所以∠ DOE=∠ BOD=∠AOC=30°. 因为∠ FOD=90°, 所以∠ EOF=90°-30 °=60° 8、 D 9 解: (1)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

七年级优化设计答案(数学下册)

七年级优化设计答案(数学下册) 5.1相交线 学前温故1、两方无2、180°新课早知1、邻补角2、对顶角3、∠BOD ∠AOC和∠BOD 4、相等5、C 轻松尝试应用 1~3 CAC 4、15°5、∠AOF 和∠BOE 6、解:因为∠AOD与∠BOC是对顶角 所以∠AOD=∠BOC 又因为∠AOD+∠BOC=220°所以∠AOD=110°而∠AOC与∠AOD是邻补角 则∠AOC+∠AOD=180°所以∠AOC=70° 智能演练能力提升 1~3 CCC 4、10°5、对顶角邻补角互为余角 6、135°40°7、90°8、不是9、解:因为OE平分∠AOD, ∠AOE=35°, 所以∠AOD=2∠AOE=70°由∠AOD与∠AOC是邻补角,得∠AOC=180°-∠AOD=110°因此∠COE =∠AOE+∠AOC=35°+110°=145° 10、2 6 12 n(n-1) 4046132 5.1.2垂线学前温故90°新课早知1、垂直垂线垂足2、D BE CD C 3、一条垂线段4、B 5、垂线段的长度6、D 轻松尝试应用1~3 DBD 4、∠1与∠2互余 5、30°6、解:由对顶角相等,可知∠EOF=∠BOC=35°,又因为OG⊥AD, ∠FOG=30°,所以∠DOE=90°-∠FOG-∠EOF=90°-30°-35°=25° 智能演练能力提升1~3 AAB 4、①④ 5、解:如图.

6、 解:因为CD⊥EF, 所以∠COE=∠DOF=90 °因为∠AOE=70°,所以∠AOC=90°-70°=20°, ∠BOD=∠AOC=20°,所以∠BOF=90°-∠BOD=90°-20°=70°因为OG平分∠BOF,所以∠BOG=0.5×70°=35°, 所以∠BOG=35°+20°=55° 7、解(1)因为OD平分∠BOE,OF平分∠AOE, 所以∠DOE=1/2∠BOE, ∠EOF=1/2∠AOE, 因为∠BOE+∠AOE=180°, 所以∠DOE+∠EOF=1/2∠BOE+1/2∠AOE=90°,即∠FOD=90°, 所以OF⊥OD (2)设∠AOC=x,由∠AOC: ∠AOD=1:5,得∠AOD=5x. 因为∠AOC=∠AOD=180°,所以x+5x=180°, 所以x=30°. 所以∠DOE=∠BOD=∠AOC=30°. 因为∠FOD=90°,所以∠EOF=90°-30°=60° 8、D 9解:(1)如图所示: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小街中学王祖云 七年级下册包括六章,约需61课时,具体内容如下: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3课时第六章:实数8课时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课时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课时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3课时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8课时 教材分析 (1)内容多,且章章都是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六章,且章章都是重点,如:相交线和平行线这一章涉及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都是以后几何证明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今后学习函数图象的基础,是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实数这一章在原来的人教版教材中是安排在八年级时候才学习,而在2012年修订的新人教版中安排在七年级就学习,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有些知识现在还没有学习如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就要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实数这三章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点内容。 (2)课时不足,教材跳跃度大 新教材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对知识点的阐述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但这样的编排使学生在某一阶段对某一内容的学习无法深入,学不透彻,不利于应用知识结构的构件,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弥补这些不足。如何弥补?增加课时,有些内容让学生学透,如判断直线平行,书本只安排了3课时,如果按照教材要求,学生的说理书写各式各样,而且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思维明显混乱,若作要求吧,无疑增加了教学内容,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增加了教学时间,而以往的这块内容安排了5课时,而且即便是5课时,我们往往都还要增加一两节来加以巩固。这只是我提到的一个内容,还有其它,如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都需要刚才说的增加教学时间。 (3)作业偏难,学生接受能力差 新课程是以城市学校为样本,适用中等偏上的学生,稍微差点的学生则跟不上。例如在讲平行线时,不提三线八角,而在直线平行的条件中,又讲到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的证明能力迟迟得不到培养,一些老师怕学生学不好,偷偷摸摸给学生补旧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学生基础练习完成已是不错,作业还要综合运用,拓广探索! 教材教学的突破 1、关注推理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07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庐江三中:徐九如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 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 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 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册书的6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第九章。这6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一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后章五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材编排有如下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2.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4.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书突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以及类比的方法. 重点训练项目是:通过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初步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推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与求法,实数的概念及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法与应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法与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二、学生学情: 本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本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本学期要切实采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要求:如下表: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 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1拿到试卷:熟悉试卷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建议拿到卷子以后看看考卷一共几页,有多少道题,了解试 卷结构,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 止了“漏做题”。 2答题顺序:从卷首依次开始 一般来讲,全卷大致是先易后难的排列。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从卷首开始依次做题,先易后 难,最后攻坚。但也不是坚决地“依次”做题,虽然考卷大致是先易后难,但试卷前部特别是 中间出现难题也是常见的,执着程度适当,才能绕过难题,先做好有保证的题,才能尽量多 得分。 3答题策略 答题策略一共有三点: 1. 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做简单的、熟悉的题,再做综合题、难 题。2. 先小后大。先做容易拿分的小题,再做耗时又复杂的大题。 3. 先局部后整体。把疑 难问题划分成一系列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解决,每解决一步就能得到一步的分数。 4学会分段得分 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准确、书写规范、语言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不会做的题目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如果题目有多个问题,也可以跳步作答,先回答自己会的问题。 5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 考试时,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多数学生很难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6确保运算正确,立足一次性成功 在答卷时,要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稳扎稳打,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性成功。不能为追求速 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 题,答卷是否准确,格式是否规范。 7要学会“挤”分 考试试题大多分步给分,所以理科要把主要方程式和计算结果写在显要位置,文科尽量把要点写清晰,作文尤其要注意开头和结尾。考试时,每一道题都认真思考,能做几步就做几步,对于考生来说就是能做几分是几分,这是考试中最好的策略。 8检查后的涂改方式要讲究 发现错误后要划掉重新写,忌原地用涂黑的方式改,这会使阅卷老师看不清。如果对现有的题解不满意想 重新写,要先写出正确的,再划去错误的。有的同学先把原来写的题解涂抹了,写新题解的时间又不够, 本来可能得的分数被自己涂掉了。考试期间遇到这些事,莫慌乱!不管是大型考试还是平时的检测,或多 或少会存在一些突发情况。遇到这些意外情况应该怎么办?为防患于未然,老师家长们应该在考前给孩子

四年级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四年级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 红领巾寄宿学校高数备课组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作业,它对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 第一,作业内容要针对教学目标,明确练什么,练到什么程度,使作业练习围绕教学目标适度开展.针对课本教学上的重点及学生理解上的疑点,使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克服学习障碍,得到正确强化来确定作业内容. 第二,作业安排要有层次性,习题由浅如深,由会到熟到巧,循序渐进.每次作业应有适当的质的提高,能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融会贯通. 第三,作业形式多样性.从题形看,可选择计算题、应用题等主观性习题,也可选择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性习题.从思维方向看,既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发散性思维的练习,又有多题一问、多题一解等集中性思维的练习.再如,从答题方式看,既有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又有操作练习等等. 第四,把握好作业题的质量与数量.质量以一定的数量为存在条件,没有数量,就很难谈上质量,但没有质量的数量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既要着力提高作业的质量,又要保证一定的作业时间和作业量. 二、设计理念: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是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熟练计算技能的内容,作业设计中适当分散练习比过度集中练习效果更好.例如每天进行三,五分钟的口算训练,避免机械重复、盲目多练.笔算练习可训练学生正确计算,并通过验算要求学生自觉检查,判断自己计算的正误.利用填空、判断、比较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算.在加强口算和估算,科学安排笔算练习的基础上,还可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背景,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的作业练习,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的、花样的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难点: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接下来,我 们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得到八个角。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c 1a b8 ∠1与∠2、∠4与∠8、∠5与∠6、∠3与∠7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或同下).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形如字母“F”。

∠3与∠2、∠4与∠6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两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内错角形如字母“Z”。 ∠3与∠6、∠4与∠2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 思考:这三类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都不相邻即不存在共公顶点;(2)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截线)上。 三、例题 例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1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角?为什么?(2)如果∠1=∠4,那么∠1与∠2相 等吗?∠1与∠3互补吗?为什么? D3 E C解:(1)∠1与∠2是内错角,因为∠1与∠2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两旁;∠1与∠3是同旁内角,因为∠1与∠3在直 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同旁;∠1与∠4是同位角,因为∠1 与∠4在直线DE,BC的同方向,在截线AB的同方向。(2)如果 ∠1=∠4,又因为∠2=∠4,所以∠1=∠2;因为∠3+∠4=1800,又 ∠1=∠4,所以∠1+∠3=1800,即∠1与∠3互补。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课本P7练习1、2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框架总结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框架: 相交线 相交线垂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平行线 平行线及其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命题、定理 平移 基本概念: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7.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8.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9.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定理与性质: 1.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2.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6.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最新2优化设计的数学基础汇总

2优化设计的数学基 础

第二章优化设计的数学基础 优化设计中绝大多数是多变量有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即是求解多变量非线性函数的极值问题。由此可见,优化设计是建立在多元函数的极值理论基础上的,对于无约束优化问题为数学上的无条件极值问题,而对于约束优化问题则为数学上的条件极值问题。本章主要叙述与此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函数的方向导数与梯度 一、函数的方向导数 一个二元函数?Skip Record If...?在点?Skip Record If...?处的偏导数,即函数沿坐标轴方向的变化率定义为: 而沿空间任一方向S的变化率即方向导数为:

方向导数与偏导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依此类推可知n维函数?Skip Record If...?在空间一点?Skip Record If...?沿S方向的方向导数为 二、函数的梯度 函数?Skip Record If...?在某点X的方向导数表明函数沿某一方向S的变化率。—般函数在某一确定点沿不同方向的变化率是不同 的。为求得函数在某点X的方向导数为最大的方向,引入梯度的概念。 仍以二元函数?Skip Record If...?为例进行讨论,将函数沿方向S 的方向导数写成如下形式 令: 图2-1 二维空间中的方向图2-2 三维空间中的方向

称为?Skip Record If...?在点X处的梯度?Skip Record If...?,而同时设S为单位向量 于是方向导数可写为: 此式表明,函数?Skip Record If...?沿S方向的方向导数等于向量?Skip Record If...?在S方向上的投影。且当?Skip Record If...?,即向量?Skip Record If...?与S的方向相向时,向量?Skip Record If...?在S 方向上的投影最大,其值为?Skip Record If...?。这表明梯度?Skip Record If...?是函数?Skip Record If...?在点X处方向导数最大的方向,也就是导数变化率最大的方向。 上述梯度的定义和运算可以推广到n维函数中去,即对于n元函数?Skip Record If...?,其梯度定义为 由此可见,梯度是一个向量,梯度方向是函数具有最大变化率的方向。即梯度?Skip Record If...?方向是函数?Skip Record If...?的最速上升方向,而负梯度?Skip Record If...?方向则为函数?Skip Record If...?的最速下降方向。 例2-1求二元函数?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点沿?Skip Record If...?和?Skip Record If...?的方向导数。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1相交线 1、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 2、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边,并且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性质:邻补角互补。(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3、如果两个角的顶点相同,并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5.1.2垂线 4、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5、由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 (要找垂线段,先把点来看。过点画垂线,点足垂线段。) 6、垂线段是垂线上的一部分,它是线段,一端是一个点,另一端是垂足。 7、垂线画法:①放: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 ②靠: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 ③移: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 ④画线:沿着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画出垂线. 8、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9、过一点画已知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这条线段(或射线)所在直线的垂线. 10、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 11、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1.3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 12、同位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的两条直线的同方向,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即它们的位置相同,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形如字母“F”。 13、内错角:如果两个角分别在被截的两条直线之间(内),并且分别在截线的两侧(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形如字母“Z”。 14、同旁内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直线之间(内),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 5.2.1平行线 15、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记作:a∥b。 16、平行线画法:①落;②靠;③移;④画。(工具:三角板、直尺。) 17、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②平行。 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19、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平行线的判定 20、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2、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基本要素

第1章 优化设计 1 1-1 优化设计 1-1-1 最优化 (, ) 所谓最优化,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在所有可能的计划、设计、安排中找出最好的一个来。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来做一件事情。( ) 结论的唯一性是最优化的特点,即公认最好。( ) 最优化的思想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最优化的方法在这些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P1) 1-1-2 最优化方法 () 要从所有可能的方案中找出最优的一个,用“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数学手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用于解决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仅限于古典的微分和变分( )。数学规划法在五十年代末被首次用于解决最优化问题,并成为现代优化方法的理论基础。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是数学规划的主要内容,它还包括整数规划、动态规划、二次规划等等。( , , , ) 数学规划法与电子计算机的密切结合,改变了最优化方法多有理论研究价值,而少有实际应用的局面,使得解决工程中的优化问题成为可能。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最优化方法,实际上包括了最优化理论和计算机程序二方面的内容。( ) 1-1-3 优化设计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例来说明传统设计与优化设计这二个不同的设计过程。 例1-1 设计一个体积为53 的薄板包装箱,其中一边的长度不小于4m 。要求使薄板耗材最少,试确定包装箱的尺寸参数,即长a ,宽b 和高h 。 分析 包装箱的表面积s 与它的长a ,宽b 和高h 尺寸有关。因此,耗板最少的问题可以转化为表面积最小问题,故取表面积s 为设计目标。 传统设计方法: 首先固定包装箱一边的长度如)(4m a =。要满足包装箱体积为3 5m 的设计要求,则有以下多种设计方案: 如果包装箱的长度a 再取)(4m a >的其他值,则包装箱的宽度和高度还会有很多其他结果… 。 最后,从上面众多的可行方案中选择出包装箱表面积最小的方案来,这就是相对最好的设计方案。但由于不可能列出所有可能的设计方案,最终方案就不一定是最优的。 机械产品的传统设计通常需要经过:提出课题、调查分析、技术设计、结构设计、绘图等环节。传统分析通常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同类产品,通过估算、验算、类比或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