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
关于西安事变

• 对于事变之后各国的态度 • 1. 英、美声称事变为"叛变",表示支持和平解决 的主张。英、美大使馆与宋子文、宋美龄、孔祥 熙保持密切联系,并由做过孙中山、蒋介石和张 学良顾问的端纳出面积极活动,争取和平解决事 端。 • 2. 日本则宣布张、杨已经"赤化",声明日本不能 容忍南京同西安妥协,极力支持何应钦打内战, 同时支持汪精卫回国与何应钦组织亲日政府。 • 3.苏联12月14日《真理报》发表社论,希望事变 早日和平解决,同时斥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 行动是"叛逆"行为。
• 推荐书籍:杨奎松的《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 第一次以国民党的角度进行论述,体现“公正客观”的历史要义。
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既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朝代最多(十三代)的城市。因此 在古代史方面十分发达,但是西安对于近代也同样有深远影响,本文介 绍的双十二事变,就是近代史上重要的一幕。
关于西安事变
浅议西安事变问题
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和杨虎城
西安事变的经过
•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 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 《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 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 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 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 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 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 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功绩问题
• 以往对于西安事变的评价都较高,但是也有一些新的观点,在此,只 做几个特例。 • 1,关于关于西安事变对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作用问题 • 传统观点是,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统一战线的促成。蒋介石的抗日 立场是被逼出来的。但是有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对 日政策的转变所起的作用只是外部条件。即没有西安事变的爆发,国 民党也会走上全民抗日的道路。其中理由有三点。一,国民党统治集 团对日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侵略者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危 及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统治,使它从本质上有了抗日愿望和要求。 • 二,在西安事变之后短短十几天,就有如此重大的政策改变,没有 蒋介石的思想前期基础是不行的,一方面是形势的逼迫,但是一方面 他的民族主义情感起了很大作用。 • 三,基于国内外形势和党自身利益考虑,蒋于一九三五年开始已经开 始了对日备战,尽管其不充分且高度机密,但是这表明在事变前,蒋 有事变前已有了准备
双十二事变

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史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
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及其破裂对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及其破裂对中国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当时国民党军阀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形势逐渐恶化,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井冈山等地的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而蒋介石则控制着全国政府和军队,但在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处于下风。
国共合作及其破裂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多方面来讲述,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
首先,西安事变的发生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这对中国的政治软实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当时,毛泽东和共产党领导人在政治思想上与蒋介石存在很大的分歧。
蒋介石信奉孔孟之道,认为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最佳选择,而毛泽东则坚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只有通过暴力手段才能实现革命进程。
国共两党在政治思想上的分歧导致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协调困难,导致了一系列军事上的失败。
其次,对于抗日战争来说,国共合作的破裂对中国的军事形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当时,蒋介石曾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试图打击共产党在各地的势力。
然而,这种针锋相对的态势使得中共领导人不得不寻求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谈判。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发现了国共合作的矛盾,并借机要求蒋介石颁布完全动员令,以消除国共的影响力。
动员令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执行,但却使得国共政治矛盾愈演愈烈。
这种矛盾的迅速升级导致了国家在战争期间的政治不稳定,使得抗日战争的进程受到了严重挫折。
最后,国共合作的破裂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失。
中国的经济结构十分脆弱,在战争时期非常困难。
然而,国共两党的矛盾,使得经济发展的进程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破坏了中共建设方针。
例如,中共领导人于1934年初提出“三三制”,要求建立以农业、手工业和军队为主体的结构,以及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这些都是为了打破传统封建资本主义的体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然而,国共矛盾的恶化,使得这些倡议得不到很好的实施,从而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西安事变: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和地位

西安事变: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和地位西安事变,又称西安事变或双十一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在中国国共两党内战期间,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西安被他的部下张学良、杨虎城软禁时发生的事件。
这次事件对于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和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1936年,整个世界正处于法西斯思潮蔓延的时期。
此时,中国的政权内部自寻争斗,带来了中日持续的紧张局势。
中国的政治局势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看法,使得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不足以自我保护。
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之前政治和军事的失败使许多人认为国家失去了荣誉和信誉。
二、中国的内外困境在当时,日本已经占领大部分的中国,内战不断,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对立尤为突出。
这个时期的中国的面临着两个内外困境,外部是侵华日本更加强势的挑战,内部则是各治理领域的分散、军阀混战等问题。
因此,在这种内外困境的背景下,中国对于国际秩序的关系和地位显得更加复杂。
同时,中国的国家形象也走到了一个低谷。
因此,中国必须加紧整治内外问题,强化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以不失颜面的方式应对各种难题。
三、西安事变与国际秩序关系西安事变的发生,不仅是国共两党和解的重要契机,也是中国民族团结的象征。
国共两党的和解与统一,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带来了希望。
在此背景下,战争的双方需要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这样才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所在。
此外,西安事变的发生,证明了中国政权可以采取独立的外交政策。
此前,国民政府一直采取了被动防御的外交政策,而西安事变的发生,意味着中国可以在外交方面继续发挥影响力,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另外,在西安事变中,苏联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证实了苏联和中国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苏联的支持,让中国看到了自己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和价值,这也推动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
四、结语总的来说,西安事变对于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和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西安事变心得体会

西安事变心得体会在撰写这篇心得体会之前,我对西安事变的了解并不多,因此我首先需要对西安事变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和书籍,我了解到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是指国民党政府领袖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软禁在西安,并要求蒋介石停止对共产党的内战,联合抗日。
这次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点一】西安事变是国共两党从内战走向合作的转折点在西安事变之前,国共两党长期处于内战状态,这对于抵抗日本侵略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然而,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抗日,这一要求最终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
这次事件之后,国共两党开始了军事上的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种合作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抗日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论点二】西安事变体现了爱国将领的担当和勇气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敢于对蒋介石进行软禁,并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这种行为体现了他们作为爱国将领的担当和勇气。
在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威胁,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
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行动,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但却为国家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点三】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安事变的发生,使得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内战走向了合作,这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西安事变也使得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感。
在事变之后,中国的抗日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撰写这篇心得体会时,我对于西安事变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于事变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于西安事变的研究,我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中国的抗日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

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也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观看关于西安事变的纪录片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首先,西安事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团结合作,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张学良和杨虎城在事变中的合作,展示了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能为了国家大局放下成见,展现出了真正的爱国情怀。
正是因为这次事变,才让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建立了一种基于抗日合作的关系,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其次,西安事变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的坚决抵抗精神。
张学良、杨虎城坚持抗战立场,坚决不向敌人屈服,最终扭转了当时国民党内部对抗日战争的动摇态度。
他们的坚强意志和不畏强权的态度,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仁义之心和民族自尊心。
最后,西安事变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局混乱的现状和人民的疾苦。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腐败和内讧,使中国政治陷入混乱状态,给抗日战争的进程带来了困难和阻碍。
事变也凸显出了中国政治体系的腐败和弱点,呼吁国家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民族精神。
通过观看关于西安事变的纪录片,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段历史,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时光,并意识到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当培养和传承的重要品质。
观看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

观看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观看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观看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10篇)《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论文

西安事变论文篇一:关于“西安事变”的文献综述关于“西安事变”的研究综述陈苗历史系历史学“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它对开启国共第二次合作,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于西安事变的研究成果颇多,呈现出从多角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丰富和拓展了当代史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
而且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利用,其研究的方向逐渐从社会学、政治学拓展到新闻学、心理学方面,而其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事变发生的原因;(二)关于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三)关于事变解决的国际国内力量;(四)关于主要人物在和平解决事变中的作用;(五)关于张学良送蒋返宁的原因和后果问题;(六)关于事变是否推动蒋介石走向抗日道路问题。
关于事变发生的原因,黄道炫的《西安事变:不同抗战观念的冲突》中认为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抗战,而在于如何抗战,蒋介石坚持片面抗战,而张学良和中共坚持全面抗战,是不同抗日观念的冲突。
而胡欣红则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西安事变,在《运用心理学解析西安事变》中通过对当事人张学良与蒋介石心理世界的剖析,张与蒋存在的动机、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等方面的冲突来阐述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张同新在《从国家观的演变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结》中认为是张学良的特殊身份、地位与传奇式经历使他国家观的产生表现出曲折、反复和多变的特点,最终才形成了其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命运之所系的关键,发动了西安事变。
蔡克文在《救国会与西安事变》中认为,救国会推动了张学良、杨虎城的转变与合作,为西安事变的发生作了积极的准备,“七君子”事件又是西安事变的直接诱因之一。
关于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刘圣陶、罗雄在《博弈论视角下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以博弈论作为分析利益冲突与妥协的工具,面对西安事变引起的政治危机和军事危机,张、杨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在理性决策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到底意义如何,是否真的是停止了内战,促成了国
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
抗日热情?
现代大多数人的认识是这样的。它实际上的意义真的有这么
大吗?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浅见:
1. 没有西安事变,中国是否就不抗日,或者打不了抗战了
呢?
实际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战事几乎每年都
在进行,而且在长城、古北口抗战还打出了威名,打出了一个"
大刀队"。日军南侵的气焰受到打击,虱伏了好几年。国共第二
次合作后,按理说抗战力量更强大。但是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之后
才半年多,77事变就爆发,日军就开始全面侵华了呢? 这说明,
至少在日军眼里,抗日统一战线并没有那么强大。
2. 西安事变的真正受益人是谁?无疑是共产党。
不少朋友都认为,陕北的红军当时处境并没有那么困难。这
是"成王败寇"以后的想当然。
陕北是一块很贫穷的地方,自唐宋开始,它就是完全依赖内
地经济保障的边防地带。这块地方一下子要养活这么多军队,其
困窘可想而知。
看看后来蒋介石一停止发饷,边区政府立刻陷入经济危机,
甚至有饿死人的现象,就不难理解。南泥湾,"359旅好榜样",
都是那时候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立刻 就开始东征西
征。因为不打出去实在没法活。结果,东征没有任何效果,死了
刘志丹,撤了回来。西路军则干脆全军覆没,回民马家军的剽悍,
是不能轻易视之的,十几年后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都还对他们心
有余悸。
就在西安事变之前,蒋调来中央军三十万,准备以河南为基
地,最后解决陕北红军。如果没有命运之神的眷顾,中国现在的
历史已经改写了。要知道,红军是很厉害,可他们毕竟不是神仙。
江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一直都说是因为王明左侵路线的
结果。但在斯诺的西行漫记里,其实已经说的很客观明白。最后
一次围剿,是蒋的"步步为营","堡垒封锁"的战略取得了胜利。
中央苏区最后黔驴技穷,不得以给挤了出来。那么可以想象一下,
在经营了十年的江西,鄂豫皖,都无法立足的红军,在人生地不
熟,吃饭都成问题的陕北,如何坚持下去,是很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