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心电图定位房室旁道的探讨

体表心电图定位房室旁道的探讨
体表心电图定位房室旁道的探讨

12导联心电图的含义和位置

12导联心电图的含义和位置 心脏是人身体构建中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别看它只有拳头大小,却承担着将血液运行到身体的各个地方,维持人的基本活动这样一项重要任务。心脏直接反映了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心电图,可以直观观察出。那么今天,就为大家做个小科普,介绍一下,心电图中的一种——12导联心电图。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图 的检查意义在于: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病症检查。产生:心脏周围的组织和体液都能导电,因此可将人体看成为一个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容积导体,心脏好比电源,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的总和可以传导并反映到体表.在体表很多点之间存在着电位差,也有很多点彼此之间无电位差是等电的。而12导联的心电图就是常见的3个肢体导联,3个加压肢体导联,6个胸前导联,一起就是12个导联的心电图了。

十二导联的位置如下: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3:V2与V4连线中点V5:左腋前线平V4 V6:左腋中线平V4 V7:左腋后线平V4

V8:左肩胛线平V4 V9:左脊旁线平V4 V3R-V5R:与左侧V3-V5对称,一般作V3R、V4R的,很少作V5R。 肢体导联接法:L:左手、R:右手、F:左脚、N(RF):右脚(地线);胸导联接法:V1:右胸骨旁第四肋间(男性乳头水平);V2:左胸骨旁第四肋间(男性乳头水平);V4:左第五肋间与左锁骨中线交汇点(男性左乳头下);V3:位于V2与V4连线中点;V5:左第五肋间与腋前线交汇处;V6:左第五肋间与腋中线交汇处。 介绍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12导联心电图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基础的了解,脑海里对于12导联心电图的含义和位

临床常用的一些体表标志

临床常用的一些体表标志 穿刺标志: (1)穿刺抽取骨髓:髂骨、胸骨和椎骨(此处红骨髓终生保存) (2)腰椎穿刺时依次经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相临两个椎骨之间) (3)两侧髂嵴的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4腰椎的棘突是腰椎穿刺时确定穿刺部位的标志 (4)临床常在第4—5肋间隙的胸骨左缘进行心内注射不会损伤肺和胸膜 (5)当膀胱充盈时沿耻骨联合上缘进行膀胱穿刺;体表标志: 1、计数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第7颈椎 2、棘突排列的特征:第7颈椎的棘突水平方向伸向后方且明显高出其他颈椎的棘突。胸椎的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较紧密,腰椎的棘突水平向后伸出,棘突间的距离也较大; 3、胸骨角与第2肋平对,常作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4、枕骨大孔的后上方的粗糙隆起部称枕外隆凸可在体表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5、乳突也是一个重要的骨性标志 6、肩胛骨的上角和下角分别平对第2肋和第7肋,均可在体表触及,常作为背部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7、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和坐骨结节都可在体表摸到,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8、喉结上方两板相互分开形成甲状软骨上切迹,临床常以此作为颈前正中线的标志; 9、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下与气管相连,与第六颈椎平对其前部可被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注射部位: 1、三角肌的外上三分之一部肌质丰富且无重要的血管神经经过是临床常选用的肌内注射部位; 2、臀大肌位置表浅,肌质厚实,其外上部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为肌内注射的常选部位;手术部位、标志: 1、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仍可经最后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借此间隙可作急救灌药等; 2、十二指肠悬肌在手术时可作为确认空肠始端的标志; 3、结肠带(三条)、结肠袋、肠脂垂三种结构为肉眼区别结肠和小肠的重要依据; 4、急性阑尾炎时麦氏点(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是三分之一交点处)有压痛; 5、胆囊炎时,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的稍下方有明显压痛; 6、手术时寻找阑尾的标志:盲肠的三条结肠带恰在阑尾根部汇合,据此寻找阑尾;

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与临床应用.docx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与临床应用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anatomical landmark):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可分为: 1.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定阳陵泉;以足内踝尖为标志,在其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三阴交;以眉头定攒竹;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其旁开2寸定天枢等。 2.活动的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据此亦可确定腧穴的位置。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等。 一头颈部体表定位与临床应用 眶上切迹(眶上孔):一般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内有眶上神经和血管通过,压迫有明显痛感。临床上按压该处用来判断昏迷程度。 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 cm处,有眶下神经通过,按压有凹陷感。拔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切牙孔:两中切牙腭面之间,顺着牙龈斜插可进入。拔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上颌结节:位于上颌第三磨牙的上后内方,颊内侧面与牙龈之间。拔除上颌4~8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腭大孔:紧靠上颌第三磨牙的腭面内上方。拔除上颌4~8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下颌角:下颌支后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在下颌角上2横指

AVRT的电生理机制及旁道定位

AVRT的电生理机制及旁道定位 AVRT的电生理机制是由于房室间存在附加旁道,导致电兴奋在心房、心脏传导系统,心室和房室旁道所组成的大折返中做环形运动。 因此ANRT的解剖学基础是房室旁道。旁室旁道的产生是由于胚胎发育时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这两纤维环未能完全闭合,在未闭合处便出现心房肌与心室肌相连,即房室旁道。左前间隔处是主动脉瓣环与二尖瓣环间的纤维连续,亦称心室膜。二尖瓣环在此处不会发生不闭合,因而除此处外,二尖瓣环与三尖瓣环的任何部位都能出现旁室旁道。 一、房室旁道的电生理特性:如前所述,房室旁道的组织学本质是普通心肌,因而它的电生理特性与心房肌和心室肌基本相同,而与心脏传导系统不同。其与房室结传导特性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现为全或无传导,而后者是递减传导(也称温氏传导),即房室旁道的传导时间不随前刺激的提前而延长,而房室结呈明显延长,这是鉴别是否存在房室旁道的最根本的电生理依据。 旁室旁道的传导方向,可以是双向,也可以是单向。单向中,大多数为仅有逆向,少数为仅有正向。这可能是由于旁道的心室端电动势大于心房端的缘故。旁道的传导可以持续存在,也可以间断存在,当旁道有双向传导时,患者表现为典型的预激综合症,窦律时心电图有预激波(心室预颤),且有SVT发作,当旁道仅有正向传导时,患者表现为仅有心室预激,而无SVT(此时临床不应诊断为“预激综合症”,应诊断为“心室预激”)当旁道仅有逆向传导时,患者无心室预激,而仅有SVT(此时临床上最好采用“隐匿性房室旁道”的诊断),而不用“隐匿性预激综合症”的诊断,因为患者没有心室预激。 当旁道持续存在时,是否发生SVT,还取决于旁道的不应期,传导速度与房室结是否匹配,一般来说,正传不应期旁道长于房室结,而逆传不应期旁道则短于或等于房室结。这正是AVRT中大多数为顺向型,极个别是逆向型的原因。 在间歇性预激中,患者表现为一段时间有预激波,一段时间预激波消失,这有两种可能1、旁道的正向传导呈间歇性2、旁道的正传实际上始终存在,但由于旁道位于左侧,当房室结传导较快时,预激波过小而误认为预激波消失,当房室结传导较慢时,预激波加大而显现。另外预激波也可表现为与心跳按一比例出现,多数为2:1。这是由于旁道的正传不应期过长所致。所谓隐匿性预激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匿性旁道,一种是左侧显性旁道,但由于房室结正传始终较快,预激波过小而误认为是隐匿性预激,后者在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三磷酸腺甘后就表现为显性预激。 根据近年电生理的研究,无一人能证实james束(结间后束的延续部分。它抵达房室结之下端或房室束。由于它的存在,使窦性激动越过传导缓慢的房室结,直接抵达房室结下方或房室束)的存在,心电图中P-R间期小于0.12s,而无SVT发作者,实际上都是房室结传导较快。所谓L-G-L综合症(即P-R间期小于0.12s,且有SVT发作)实际上是房室结传导过快伴AVNRT或AVRT。 因此james束实际上可能不存在,只是根据心电图无预激波的短P-R间期的一种推论而已。另一种旁道Mahaim束,以往根据心电图有预激波,但P-R间期大于0.12s,推论它应该是结室束或束室束。但近年来电生理研究和射频消融术已证实,它实际上是连接于右房与右束支远端之间的房室旁道,但它的传导特性不是全或无的,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递减传导,它一般只有正传而无逆传。因而多引起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从电生理特性和组织学考虑,Mahaim束实际上是异常存在的发育不完全的副房室传导系统。 还有一种特殊的慢传导的隐匿性旁道,其逆传十分缓慢而无正传,由于无正传,因而室上性冲动,包括窦性冲动沿心脏传导系统下传后,又可经旁道逆传至心房,由于逆传十分缓慢,当传导经旁道心房抵达房室结时,房结不应期已过,又可使冲动下传,因而,这种患者的SVT十分容易发作而不易终止,故称为无休止的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PJRT),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PVC)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年龄大小 不一,但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的 不断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室早病人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因室早的起源部位通常与体表心电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过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起源可以较为 准确地定位,这对明确室早的发生机制及指导消融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V1导联QRS波形态及胸前导联移行区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V1导联代表右侧胸前导联。临床上,通常根据V1导联QRS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室早起源于哪一侧心室。若V1导联呈rS或QS型即左束支阻滞型时,则提示起源于右心室。因为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早其QRS除极波综合向量指向左侧,电流方向背离位于右室表面的探查电极,故而V1导联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反之,起源于左室的室早其QRS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由于右室流出道通常位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根部的右前上方,因而V1导联呈rS型的部分室早尤其是下壁导联呈单相R波的PVC,也可能起源于左室或主动脉窦。因此,在判定左右心室起源时,除外V1导联QRS波形态,也要参考胸前导 联QRS波移行。正常情况下,R/S等于或接近1的胸前导联为移行区;若V2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时,胸前导联移行区则是位于V2~V3导联之间。欧阳非凡等发现V1导联R波时限≥50%QRS宽度,其振幅≥30%QRS振幅(代数和),则提示起源于左室可能。 02 下壁导联QRS波电轴极性 QRS波电轴极性尤其是下壁导联,对室早起源部位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QRS波电轴向下即下壁导联QRS波主波向上尤其是单相R波时,通常表明激动起源点靠上;反之,下壁导联QRS波电轴向上即QRS波主波向下时,激动起源点通常靠下。 03 瓣环室早的定位 靠近房室瓣环的室早其实是与显性预激旁路的定位基本一致。因为显性预激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大多位于房室瓣环附近的心室肌。有学者提出可根据V1、Ⅰ及aVL导联QRS波的形态,对起源于二尖瓣及二尖瓣环的室早进行定位。

心电图机导联位置

AHA/AAMI导联线的识别 (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美国心脏学会) (AAMI----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美国医疗器械促 进协会) 12导联心电图的颜色顺序及位置------- 注:V2、C2(五导联胸导电极片V位置) 18导联心电图的颜色顺序及位置-------- 口诀:红黄绿棕黑紫,手和胸一样,左脚绿右脚黑。 PS:脚上可以接反,但是手上不能接反! 心电图的导联分为肢体导联和胸导联。 颜色顺序分别如下: 肢体导联: 黄色:左上肢红色:右上肢 绿色:左下肢黑色:右下肢 注:肢体导联有个记忆方式红配黑。黄配绿。 在操作的时候一定不要搞错了。 胸导联: V1:红色在体表的位置: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黄色在体表的位置: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绿色在体表的位置:V2,V4连线的中点 V4:褐色在体表的位置: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V5:黑色在体表的位置:左腋前线与V4同水平 V6:紫色在体表的位置:左腋中线与V4导联同一水平 一般情况下只用做6个胸导联, 记忆胸导联有个方法,就是以乳头为界,最关键位置找到V1后面就好办了。 V7:红色在体表的位置:腋后线 V8:黄色在体表的位置:肩胛中线与4,5,6水平 V9:蓝色在体表的位置:脊柱旁线

ICE导联线的识别 (ICE—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工委会) (普遍适用的常规12导联) 黑白棕红绿 心电监护仪的导线位置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位置相对移一点是不要紧的,例如RA贴在右手臂上一样也会出心电图。如果是按以下位置贴的话效果是最好的: 白线:右锁骨中线与第2肋间之交点(RA); 黑线:左锁骨中线与第2肋间之交点(LA); 红线:左下腹(LL); 绿线:右下腹(RL); 棕线(C): (这六种指的是测六个位置的胸电极,即在测量时,贴电极时,贴V或C胸电极时, RA是right arm 右胳膊RL是right leg 右腿 LA是left arm 左胳膊是left leg 左腿 应该还有一个心电导联是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转载)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 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 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2) 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易触抹清。

十三、体表心电图产生的心肌细胞电生理基础

心电图临床应用已经一百周年,对心律失常、心肌肥厚、心肌缺血损伤以及心肌梗塞等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是,对于心电图波形发生的原理,多年来一直处于理论上的推断。近十年来,由于采用了同时记录心肌细胞电活动和跨壁心电图( transmural ECG )的方法,进入了心电图波形产生原理的实验研究阶段,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以下简单介绍心电图波形的产生原理: P 波:反映右、左心房先后的激动兴奋。节律性兴奋自窦房结发出后,兴奋右心房,同时通过心房内的优势传导通路 BAChmann 束将兴奋传导到左心房,其传导速度达到 0.8 ~ 1.0 米 / 秒。右、左心房的兴奋历时约 100mS 。 P 波的前半代表右心房兴奋,后半代表左心房兴奋,所以右心房肥大造成 P 波波幅高耸,左心房肥大引起 P 波时间延长或伴有 P 波切迹(切迹前代表右心房兴奋,切迹后代表左心房兴奋)。 心房的复极化波称为 T 波,一般重合于 P-R 段及 QRS 波群而被掩盖,在房室完全传导阻滞、房室脱节或者心房肥大时,有时在心电图上可以见到 T 波。 P-R 间期:窦性节律兴奋一方面兴奋心房,另一方面通过心房内的优势传导通路,将兴奋传给房室结、希式浦肯野系统,一直到心室壁内层。在这个兴奋传布过程中,耗时最多的是房室结,因为一方面它们产生的是慢反应动作电位,另方面房室结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稀疏,所以传导速度仅为 0.1 米 / 秒,兴奋通过房室结耗时约 70mS 。 P-R 段的时间大多消耗在房室结内,造成房室延搁。 QRS 波群:反映左、右心室的兴奋激动过程。心室内兴奋的传布,依赖位于室壁内的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它们的细胞膜上具有高密度的快钠通道,传导速度很快,使两侧心室很快兴奋激动。在心室的兴奋过程中,最先兴奋的是室间隔的左侧,然后兴奋循左、右束支的行进方向,引起心尖部位室壁由心内膜下传向心外膜下心肌的兴奋,心室最后兴奋的部位是左心室心底部的心外膜下心肌。因此,在心室兴奋过程中,表现为在短时间内心电的合力(因为合力有方向、有大小,故称为心电向量)多次迅速改变方向,因而形成心电图上幅值较大、多次改变方向的 QRS 波群。各个导联(肢导联、胸导联)由于在心电的电场中位置不同,所以不一定都显示 Q 、 R 、 S 三个波。但是,由于心电兴奋的发生、传布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所以在同一个人、同一个部位记录到的 QRS 波群形态有极强的可重复性,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说明在心室内兴奋的扩布出现异常的变化。 起源于心室以上(心房、房室交界区)的早搏称为室上性早搏。由于它们下传到心室的途径和正常的窦性兴奋相同,所以这类早搏的 QRS 波群形态和正常的窦性心律相同或十分相似。反之,起源于心室内的异位节律如室性早搏,由于它在心室内的兴奋扩布途径和速率和正常窦性心律完全不同,因此 QRS 波群宽大畸形,和正常的完全不同。 ST 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2 期的前半部,这时各部分心室肌细胞之间没有电位差,因此正常心电图的 ST 段应该位于等电位线即基线上。 ST 段是一个极敏感的心电图指标,如果各部分心室肌的复极化略有先后快慢之分(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 Brugada 综合征)或者心肌有缺血、损伤,

常用穴位定位及体表标志

常用穴位定位及体表标志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1、固定的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定阳陵泉;以足内踝尖为标志,在其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三阴交;以眉头定攒竹;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其旁开2寸定天枢等。 2、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据此亦可确定腧穴的位置。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等。 二、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以下3种: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三、简便定位法 简便定位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上方,其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缺。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 四、常用穴位 面部穴位: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安眠:在项部,当翳风穴与凤池穴连线的中点。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两耳尖连线中点)。 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 攒竹:眉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丝竹空:眉梢的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脊柱在体表的定位

[技巧]脊柱在体表的定位 第一颈椎上腭同一平面 第二颈椎上腭牙齿咬合面同一平面 第三颈椎下颌角同一平面 第四颈椎舌骨同一平面 第五颈椎甲状软骨同一平面 第六颈椎环状软骨同一平面 第二胸椎间隙胸骨颈静脉切迹同一平面 第四胸椎间隙胸骨角同一平面 第九胸椎胸骨体剑突关节同一平面 第一腰椎剑突与脐联线中点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下肋缘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间隙脐同一平面 第四腰椎髂骨嵴同一平面 第二骶椎髂前上棘同一平面 尾骨耻骨联合同一平面 侧面和背面观: 第七颈椎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 第二胸椎两肩胛骨上角联线中点 第七胸椎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 第十二胸椎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同一平面第三腰椎下胸肋缘同一平面

第四腰椎两髂骨嵴联线中点 ------------------------------------------------ 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棘突 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 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颈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PVC)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年龄大小不一,但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室早病人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因室早的起源部位通常与体表心电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过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起源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这对明确室早的发生机制及指导消融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V1导联QRS波形态及胸前导联移行区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V1导联代表右侧胸前导联。临床上,通常根据V1导联QRS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室早起源于哪一侧心室。若V1导联呈rS或QS型即左束支阻滞型时,则提示起源于右心室。因为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早其QRS除极波综合向量指向左侧,电流方向背离位于右室表面的探查电极,故而V1导联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反之,起源于左室的室早其QRS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由于右室流出道通常位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根部的右前上方,因而V1导联呈rS型的部分室早尤其是下壁导联呈单相R波的PVC,也可能起源于左室或主动脉窦。因此,在判定左右心室起源时,除外V1导联QRS波形态,也要参考胸前导联QRS波移行。正常情况下,R/S等于或接近1的胸前导联为移行区;若V2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时,胸前导联移行区则是位于V2~V3导联之间。欧阳非凡等发现V1导联R波时限≥50%QRS宽度,其振幅≥30%QRS振幅(代数和),则提示起源于左室可能。 02 下壁导联QRS波电轴极性 QRS波电轴极性尤其是下壁导联,对室早起源部位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QRS波电轴向下即下壁导联QRS波主波向上尤其是单相R波时,通常表明激动起源点靠上;反之,下壁导联QRS波电轴向上即QRS波主波向下时,激动起源点通常靠下。 03 瓣环室早的定位 靠近房室瓣环的室早其实是与显性预激旁路的定位基本一致。因为显性预激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大多位于房室瓣环附近的心室肌。有学者提出可根据V1、Ⅰ及aVL导联QRS波的形态,对起源于二尖瓣及二尖瓣环的室早进行定位。

正常人体体表标志

正常人体体表标志 人体各部位名称 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 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一一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一一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一一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 接近背侧的称为后; 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外侧一一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近侧一一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远侧一一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尺侧一一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様侧一一前臂的外侧称为橈侧;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腓侧一一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一一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一一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人体的切面

(1)矢状面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体表标志 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紙 骨、尾骨。 2.上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 全长。肱骨:肱骨内上課、外上髒。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梯骨:橈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器骨:器前上棘、器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膑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附骨、跖骨、趾骨。 身体主要部位定位 在操作中,我们常用示指和中指宽度即“横指宽”作为简便定位测量的标准。 1呼吸道定位

(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的全部内容。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PVC)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年龄大小不一,但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室早病人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因室早的起源部位通常与体表心电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过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起源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这对明确室早的发生机制及指导消融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V1导联QRS波形态及胸前导联移行区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V1导联代表右侧胸前导联。临床上,通常根据V1导联QRS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室早起源于哪一侧心室。若V1导联呈rS或QS型即左束支阻滞型时,则提示起源于右心室。因为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早其QRS除极波综合向量指向左侧,电流方向背离位于右室表面的探查电极,故而V1导联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反之,起源于左室的室早其QRS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由于右室流出道通常位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根部的右前上方,因而V1导联呈rS 型的部分室早尤其是下壁导联呈单相R波的PVC,也可能起源于左室或主动脉窦。因此,在判定左右心室起源时,除外V1导联QRS波形态,也要参考胸前导联QRS波移行.正常情况下,R/S等于或接近1的胸前导联为移行区;若V2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时,胸前导联移行区则是位于V2~V3导联之间.欧阳非凡等发现V1导联R 波时限≥50%QRS宽度,其振幅≥30%QRS振幅(代数和),则提示起源于左室可能。 02 下壁导联QRS波电轴极性 QRS波电轴极性尤其是下壁导联,对室早起源部位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QRS波电轴向下即下壁导联QRS波主波向上尤其是单相R波时,通常表明激动起源点靠上;反之,下壁导联QRS波电轴向上即QRS波主波向下时,激动起源点通常靠下. 03 瓣环室早的定位 靠近房室瓣环的室早其实是与显性预激旁路的定位基本一致。因为显性预激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大多位于房室瓣环附近的心室肌。有学者提出可根据V1、Ⅰ及aVL导联QRS波的形态,对起源于二尖瓣及二尖瓣环的室早进行定位。

(推荐)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快速定位及临床意义

近些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2007年,AHA/ACCF/ESC/WHF出台专家共识,明确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以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尤其是肌钙蛋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胸痛症状)、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可做出诊断。尽管如此,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定性诊断,而心电图则可以提供早期诊断(数分钟即可出现变化)、梗死部位和范围的诊断,能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 一、心电图的可以明确心肌梗死的部位 急性心肌梗死在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ST段变化,主要是抬高,其次是T波的高尖和倒置,最后是病理性Q波的形成。其中,ST段的变化最有意义,并依此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心电图在STEMI定位诊断及其意义。 根据心电图导联出现ST段抬高的部位,可分为前间壁心肌梗死(V1-V3导联)、前壁心肌梗死(V3-V5导联)、前侧壁心肌梗死(V5-V7导联)、广泛前壁心肌梗死(V1-V5、aVL、I导联)、高侧壁心肌梗死(aVL、I导联)、下壁心肌梗死(II、III、aVF导联)、后壁心肌梗死(V7-V9导联)、右室心肌梗死(V3R-V5R)。 一般来说,前壁心肌梗死的面积较大,单纯的下壁、后壁、高侧壁的梗死面积较小。梗死累及的导联数越多,梗死范围就越大,病人的预后也越差。 二、心电图与冠状动脉分布 正常冠状动脉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前者又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根据冠状动脉的分布特点又可分为右优势型(左室后间隔、下壁由右冠状动脉供血)、左优势型(左室后间隔、下壁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和均衡型(左室后间隔由右冠状动脉供血,左室下壁即膈面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由于右优势型占冠状动脉分布的70%,因此,通常我们以右优势型的冠状动脉分布为基础通过心电图来进行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的判断。 一般来说,前降支供血前壁、前间壁、部分高侧壁和少部分下壁,少数情况下后间隔主要由前降支供血;回旋支供血部分高侧壁、多数正后壁、部分下壁。右冠状动脉供血右室、多数的左室下壁、部分左室后壁。 三、STEMI梗死相关血管判断的三步法 为了便于描述,按照某个壁及其与其他壁之间的关系分别定义为“本壁”、“邻壁”和“对壁”。本壁指ST段抬高最明显的壁,邻壁是和本壁相邻的壁;对壁指与本壁呈镜像关系的壁。 ?第一步:确定STEMI的本壁。 本壁直接代表梗死的壁。其次确定本壁导联的ST段抬高幅度的顺序,后者对于某些冠状动脉供血交叉或相邻的壁来说具有诊断价值。例如,下壁可以由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三支冠状动脉供血,所以本壁为下壁时,其导联ST段抬高的顺序对诊断很有价值,III导联更多位于右冠状动脉供血区,II导联更多位于回旋支的供血区,而aVF则位于其间下壁导联中。其次为高侧壁、后壁、前间壁。 ?第二步:邻壁的ST段改变。 它对于STEMI的定位诊断有很大帮助。一般说来,邻壁与本壁有相同的ST段抬高变化,只是幅度不同,如前间壁与前壁,前壁与前侧壁,前壁与高侧壁,前侧壁与后壁,后壁与下壁,下壁与高侧壁等等。如果下壁导联ST段抬高最为明显(本壁),其邻壁可以是右室,也可以是后壁,或者两者。如本壁为后壁,邻壁为下壁或者前侧壁、高侧壁。本壁ST段抬高合并邻壁ST段明显压低,提示病人除了梗死以外,可能存在严重缺血,也是预后不好的标志。 ?第三步:对壁导联ST段改变。

最新临床骨外科手术中常用体表标志的简便解剖学定位(1)

临床骨外科手术中常用体表标志的简便解剖学定位2009-08-22 16:08 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医生常常对一些体表标志定位不准确,往往延误病人治疗甚至错过抢救时机,因此作者对临床中常用的体表标志进行了简便的解剖学定位。 1 资料与方法 观测1020例成人,男541例,女479例。以“横指”中节掌侧宽度作为测量标准进行简便解剖学定位。“横指”为示、中、环和小指中节指节宽度。1横指宽度为示指指节宽度,平均1.8cm;2横指宽度为示、中指指节宽度,平均3.6cm;3横指宽度为示、中和环指指节宽度,平均5.0cm;4横指宽度为示、中、环和小指 指节宽度,平均6.7cm。 2.1 骨标志定位 眶上孔:眶上缘中内三分之一交点处,为眶上神经穿经处。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1cm处或半横指处,为眶下神经穿经处。翼点:颧弓中点上方2横指处,为额、顶、颞和蝶骨连接处,是颅骨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通过。喙突:锁骨外侧与三角肌前缘之间的锁骨下窝的骨隆起。肩峰:右手向左肩搭放,中指尖触之最外侧骨隆起为左肩峰;同样方法可触之右肩峰。肱骨内外上髁:屈右肘关节,左手拇指和示指在肘关节后鹰嘴上方两侧触摸,内侧骨隆起为右肱骨内上髁,外侧骨隆起为右肱骨外上髁;同样方法可触之左肱骨内外上髁。鹰嘴:屈肘,肘关节后方最突出的骨隆起。尺桡骨茎突:腕横纹近端两侧骨隆起,内侧为尺骨茎突,外侧为桡骨茎突。手舟骨与豌豆骨:腕横纹远端两侧,内侧骨隆起为豌豆骨,外侧骨隆起为手舟骨。耻骨结节和耻骨嵴:示指从阴囊伸入到腹股沟外环,示指外侧骨隆起为耻骨结节,内侧骨隆起为耻骨嵴。坐骨结节:坐位屈髋时,肛门两侧最低处骨隆起。胫骨粗隆:髌骨下缘3横指处骨隆起。腓骨头:髌骨下端外缘2横指处骨隆起。收肌结节:髌骨上缘画一水平线向内侧延伸,在髌骨内缘呈45o 角放3横指,示指内缘与水平线相交处骨隆起。髂前上棘:平卧位,经脐画水平线与正中线相交,以脐为起点向外下侧画一平分线,在此平分线上向外下侧连续两次移放4横指,最后拇指指腹触之坚硬处。此法常用于髂前上棘不明显之肥胖者。舌骨:仰头,从下颌骨下缘向下触摸,最先触之窄条硬结,位于甲状软骨上方约 半横指处。 2.2 肌腱标志定位

八髎的体表定位

八醪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醪--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 ,正中线旁开 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醪-----即S1骶后孔:在次醪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左右。 孔径1cm 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醪---即s3骶后孔:在次醪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孔径 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醪---即s4骶后孔:在中醪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醪就是八个穴位:上醪、次醪、中醪、下醪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醪”这是一 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醪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醪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患者伏臥位,取准双側次醪穴,常規消毒后,用30号毫针刺入2 —3寸深,当病人小腹內有沈胀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 一30,留针期间行针I 一2次。对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气滯血瘀、寒湿凝滯、气血虛弱之痛经。 〔释义〕次醪穴,醪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醪。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醪,合称八醪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醪与痛上,八醪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醪总治腰痛”说明八醪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 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醪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醪与次醪、中醪、下醪合称八醪穴, 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醪穴乃八醪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醪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

人体体表标志针刀定位

人体体表标志

前面观 第一颈椎上腭同一平面 第二颈椎上腭牙齿咬合面同一平面 第三颈椎下颌角同一平面 第四颈椎舌骨同一平面 第五颈椎甲状软骨同一平面 第六颈椎环状软骨同一平面 第二胸椎间隙胸骨颈静脉切迹同一平面

第九胸椎胸骨体剑突关节同一平面 第一腰椎剑突与脐联线中点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下肋缘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间隙脐同一平面 第四腰椎髂骨嵴同一平面 第二骶椎髂前上棘同一平面 尾骨耻骨联合同一平面 侧面和背面观: 第七颈椎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 第二胸椎两肩胛骨上角联线中点第七胸椎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第十二胸椎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下胸肋缘同一平面 第四腰椎两髂骨嵴联线中点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

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01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定位

第1章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定位 WPW综合征几个概念 预激波(δ波)定向(图1-1) ?将具有预激特征的QRS综合波起始部40ms规定为δ波 ?δ波正向用“+”表示,指δ波位于基线以上 ?δ波负向用“﹣”表示,指δ波位于基线以下 ?δ波在等电位线用“±”表示,指与有明确预激导联同步记录的QRS波无δ波、δ 波双相或δ波起始时偏离基线而在QRS开始之前又回到基线 图1-1 δ波极性判断模式图左:δ波正向用“+”表示中:δ波负向用“﹣”表示右:δ波在等电位线用“±”表示 旁道位置对预激程度(δ波大小)的影响(图1-2) ?左侧旁道预激程度小,δ波窄小,QRS波窄,甚至有旁道前传但看不到预激,因旁 道离窦房结远 ?右侧旁道预激程度大,δ波宽大,QRS波宽,因旁道离窦房结近 图1-2 旁道与窦房结的位置关系左侧旁道离窦房结(SN)远,右侧旁道离窦房结(SN)近

旁道传导速度/ 房室结传导速度对预激程度(δ波大小)的影响 ?房室结传导快/旁道传导慢时预激程度小,反之预激程度大,由于房室结传导受植 物神经因素影响大,而旁道传导基本不受植物神经因素影响,因此同一预激综合征 患者不同时间的心电图会有区别 ?阻断或延缓房室结传导的药物、刺激迷走神经等抑制房室结传导后使预激程度加大 或房室完全经旁道传导,有助于诊断和旁道定位 胸前导联QRS波移行 ?胸前导联QRS波移行概念主要用于右侧显性旁道定位 ?冠状面上QRS波移行指胸前导联QRS波的R/S振幅比例的变化 ?以胸前导联QRS波R/S振幅比=1的导联为移行导联 ?如果某个导联R/S振幅比<1,而后面相邻的导联R/S振幅比>1,则规定QRS波 移行是在这两个导联之间 关于旁道位置的定义 旁道位置分区是以X线影像为主,而不是真正的解剖,仅对希氏束旁旁道结合局部双极心电图,分区如下(图1-3) 右侧游离壁 ?右前侧壁(RAL):三尖瓣环12点附近(9:30~12:30) ?正右侧壁(RL):三尖瓣环9点附近(8:30~9:30) ?右后侧壁(RPL):三尖瓣环6点附近(6:00~8:30) 间隔部 ?前间隔 ◆右侧希氏束旁(RPH):右室侧,靶点图有可分辨的希氏束电位 ◆左侧希氏束旁(LPH):左室侧,靶点图有可分辨的希氏束电位 ?中间隔 ◆右中间隔(RMS):冠状窦口上缘以上,右侧希氏束旁以下 ◆左中间隔(LMS):冠状窦口上缘以上,左侧希氏束旁以下 ?后间隔 ◆右后间隔(RPS):三尖瓣环6点~冠状静脉窦口上缘以下 ◆左后间隔(LPS):左侧距冠状静脉窦口1.5cm以的局限区域,向上不超过冠 状静脉窦上缘 ◆心中静脉(MCV) 左侧游离壁 ?正前壁(LA):二尖瓣环正上方 ?左前侧壁(LAL)二尖瓣环正侧壁以远,但不到二尖瓣环正前方 ?正左侧壁(LL):二尖瓣环正侧壁 ?左后侧壁(LPL):左后间隔与正左侧壁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