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裂液对储层伤害及性能对比

压裂液对储层伤害及性能对比
压裂液对储层伤害及性能对比

压裂液对储层伤害及性能对比

摘要:水力压裂是目前国内外煤岩储层增产的主要技术手段。我国煤层气储量居世界第三,并且地下2000 m以内的浅煤层气资源量丰富[1],煤层气属于低压、低渗、低饱和及储层天然特殊性,开采难度相当大,在水力压裂过程中易受到伤害,文总结了压裂液对煤岩的多种伤害因素,并对比4种压裂液性能,认为清洁压裂液效果最好,最后针对压裂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煤层气压裂液储层伤害伤害机理

由于煤储层与常规储层相比,具有松软、吸附性强、压力低、渗透率低、孔隙度更小及天然裂缝系统发育。目前,水力压裂是主要技术手段,压裂液的性能是影响压裂施工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压裂液对煤储层的伤害是影响增产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压裂液的要求非常高,压裂液一直以来受到非常大的关注,研究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机理及伤害程度,不仅可以筛选出低伤害压裂液,而且可以提高压裂施工的效果。

1 压裂液对煤岩的伤害因素

1.1 压裂液与储层不配伍

压裂液与储层流体发生乳化造成的乳化堵塞。用水基压裂液时,由于压裂液与储层流体互不相溶,形成了乳化液。乳化液中的分散相

屏蔽暂堵保护油气层钻井液技术1

屏蔽暂堵保护油气层钻井液技术(简称屏蔽暂堵技术)主要用来解决裸眼井段多压力层系地层保护油气层技术的难题,其原理是利用钻井液液柱压力与油气层孔隙压力之间的压差和钻井液中的固相处理剂,在油气层被钻开的极短时间内在井筒近井壁附近形成渗透率接近零的屏蔽暂堵带,此屏蔽暂堵带能有效地阻止钻井液、水泥浆中的固相和滤液继续侵入油气层,对油气层造成污染,而形成的屏蔽暂堵带能够通过射孔解堵。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钻井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屏蔽暂堵理论是针对孔隙型砂岩油气层提出的一种保护油气层理论,它的技术要点是:根据储层岩心压汞实验得到储层孔隙直径分布曲线,从而计算出储层平均孔喉直径,按1/2~2/3孔喉直径选择油气层保护添加剂的粒径。在进入油气层前加入油气层保护添加剂,调整钻井液中的固相粒径分布,从而将钻井液转化为保护油气层钻井完井液,达到保护油气层的目的。传统屏蔽暂堵保护油气层技术在计算储层平均孔喉直径时是将储层所有孔喉都参加了计算,它忽略了两个因素,一是不同的孔喉直径对储层渗透率的贡献是不同的,大的储层孔喉数量少,但它对储层渗透率的贡献大,微小孔喉数量大,但对储层渗透率的贡献小;二是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在储层存在孔喉直径极小的微孔隙,这些孔隙中的流体在目前的开采条件下是不流动的,因此,封堵这些孔隙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将这些孔喉用于计算平均孔喉直径,那么理论计算的平均孔喉直径将大大小于储层实际流动的平均孔喉直径,根据这样的计算结果选择的油气层保护剂其封堵效果较差,起不到堵塞主要流通孔道的作用。 广谱型屏蔽暂堵保护油气层技术是对传统屏蔽暂堵保护油气层技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该技术是依据储层的d流动50和最大流动

钻井对油气层的损害

钻井对油气层的损害 钻井过程中,针对钻井工艺技术措施中影响储层损害因素,可以采取降低压差,实现近平衡压力钻井,减少钻井液浸泡时间,优选环空返速,防止井喷井漏等措施来减少对储层的损害。 1.建立四个压力剖面,为井身结构和钻井液密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地应力和坍塌压力是钻井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础参数,依据上述四个压力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井身结构设计,确定出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实现近平衡压力钻井,从而减少压差对储层所产生的损害。 2.确定合理井身结构是实现近平衡压力钻井的基本保证井身结构设计原则有许多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满足保护储层实现近平衡压力钻井的需要,因为我国大部分油气田均属于多压力层系地层,只有将储层上部的不同孔隙压力或破裂压力地层用套管封隔,才有可能采用近平衡压力钻进储层。如果不采用技术套管封隔,裸眼井段仍处于多压力层系。当下部储层压力大大低于上部地层孔隙压力或坍塌压力时,如果用依据下部储层压力系数确定的钻井液密度来钻进上部地层,则钻井中可能出现井喷、坍塌、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使钻井作业无法继续进行;如果依据上部裸眼段最高孔隙压力或坍塌压力来确定钻井液密度,尽管上部地层钻井工作进展顺利,但钻至下部低压储层时,就可能因压差过高而发生卡钻、井漏等事故,并且因高压差而给储层造成严重损害。综上所述,选用合理的井身结构是实现近平衡钻进储层的前提。 3.实现近平衡压力钻井,控制储层的压差处于安全的最低值平衡压力钻井是指钻井时井内钻井液柱有效压力pd等于所钻地层孔隙压力pp,即压差 p=pd-pp=0。此时,钻井液对油层损害程度最小。为了尽可能将压差降至安全的最低限,对一般井来说,钻进时努力改善钻井液流变性和优选环空返速,降低环空流动阻力与钻屑浓度;起下钻时,调整钻井液触变性,控制起钻速度,降低抽吸压力。对于地层孔隙压力系数小于0.8的低压储层,可依据实际的地层孔隙压力,分别选用充气钻井、泡沫流体钻井、雾流体或空气钻井,降低压差,甚至可采用负压差钻井,减少对储层的损害。 4.降低浸泡时间钻井过程中,储层浸泡时间从钻开储层开始直至固井结束,包括纯钻进时间、起下钻接单根时间、处理事故与井下复杂情况时间、辅助工作与非生产时间、完井电测、下套管及固井时间。为了缩短浸泡时间,减少对储层的损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采用优选参数钻井,并依据地层岩石可钻性选用合适类型的牙轮钻头或PDC 钻头及喷咀,提高机械钻速。 (2)采用与地层特性相匹配的钻井液,加强钻井工艺技术措施及井控工作,防止井喷、井漏、卡钻、坍塌等井下复杂情况或事故的发生。 (3)提高测井一次成功率,缩短完井时间。 (4)加强管理,降低机修、组停、辅助工作和其它非生产时间。 5.搞好中途测试为了早期及时发现储层,准确认识储层的特性,正确评价储层产能。中途测试是一项最有效打开新区勘探局面,指导下一步勘探工作部署的技术手段。大量事实表明,只要在钻井中采用与储层特性相匹配的优质钻井液,中途测试就有可能获得储层真实的自然产能。表9-10列举某油田部分探井中途测试结果,除26井因钻井液选配不妥,油层受到损害外,其它各井储层基本上没有受到损害。1988~1994年,塔里木盆地29口重大油气发现井中,有20口井

清洁压裂液

压裂液: 地层水: 配伍性最好, 但悬砂性能差前提是支撑剂的密度降下来。最小的伤害就在于使用地层水加入添加剂,对支撑剂进行改进,利用纳米技术使得它的密度很水一样,强度还要好,那么在水中就能悬浮,这样就达到无伤害的目的。风险大 水力压裂改造技术主要机理为: 通过高压驱动水流挤入煤中原有的和压裂后出现的裂缝内,扩宽并伸展这些裂缝,进而在煤中产生更多的次生裂缝与裂隙,增加煤层的透气性。且可产生有较高导流能力的通道,有效地连通井筒和储层,以促进排水降压,提高产气速度,这对低渗透煤层中开采煤层气尤为重要. 可消除钻井过程中泥浆液对煤层的伤害,这种地层伤害可急剧降低储层内部的压降速度,使排水过程变得缓慢,影响煤层气的开采。 这种技术在煤层气生产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①由于煤层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压裂液后会引起煤层孔隙的堵塞和基质的膨胀,从而使割理孔隙度及渗透率下降,且这种降低是不可逆的,因此,目前国内外在压裂改造技术中,开始使用大量清水来代替交联压裂液,以预防其伤害,但其造缝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②由于煤岩易破碎,因此,在压裂施工中,由于压裂液的水力冲蚀作用及与煤岩表面的剪切与磨损作用,煤岩破碎产生大量的煤粉及大小不一的煤屑,不易分散于水或水基溶液,从而极易聚集起来阻塞压裂裂缝的前缘,改变裂缝的方向,在裂缝前缘形成一个阻力屏障。 ③对于构造煤(soft coal),采取压裂的办法行不通,因为受压煤层的透气性会更低. 构造煤主要难点:强度弱、煤岩碎、非均质强、渗透性差 清洁压裂液(ClearFRAC) 清洁压裂液的工作原理:加入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可以在特定的盐浓度下产生,获得粘度,可以在稀释获得遇见亲油相以后通过减少胶束过流面积以后去除粘度。它一种粘弹性流体压裂液,主要成分包括长链的表面活性剂(VES)、胶束促进剂(SYN)和盐(KCl),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是第一代VES 压裂液,主要是阳离子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它们是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chlumberger的JB508型表面活性剂和孪生双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

保护油气层技术

保护油气层技术 (徐同台、赵敏、熊友明等编)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2) 第二节保护油气层技术的特点与思路……………………(6) 第二章岩心分析……………………………………………(10) 第一节岩心分析概述……………………………………(10) 第二节岩心分析技术及应用……………………………(14) 第三章油气层损害的室内评价……………………………(29) 第一节概述………………………………………………(29) 第二节油气层敏感性评价………………………………(30) 第三节工作液对油气层的损害评价……………………(40) 第四节储层敏感性预测技术……………………………(44) 第四章油气层损害机理……………………………………(49) 第一节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50) 第二节外因作用下引起的油气层损害…………………(55) 第五章钻井过程中的保护油气层技术……………………(68) 第一节钻井过程中造成油气层损害原因分析…………(68) 第二节保护油气层的钻井液技术………………………(73) 第三节保护油气层的钻井工艺技术……………………(90) 第四节保护油气层的固井技术……………… ………(100) 第六章完井过程中的保护油气层技术……………………(107) 第一节完井方式概述……………………………………(107) 第二节射孔完井的保护油气层技术……………………(111) 第三节防砂完井的保护油气层技术……………………(125) 第四节试油过程中的保护油气层技术…………………(140) 第七章油气田开发生产中的保护油气层技术……………(143) 第一节概述………………………………………………(143) 第二节采油过程中的保护油气层技术…………………(147) 第三节注水中的保护油气层技术………………………(149) 第四节增产作业中的保护油气层技术…………………(156) 第五节修井作业中保护油气层技术……………………(164) 第六节提高采收率中的保护油气层技术………………(168) 第八章油气层损害的矿场评价技术………………………(175) 第一节油气层损害的矿场评价方法……………………(175) 第二节油气层损害的评价参数…………………………(181) 第三节油气层损害的测井评价…………………………(186) 第九章国外保护油气层技术发展动向……………………(198) 参考文献………………………………………………………(213) 张绍槐,罗平亚.保护储集层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 钟松定,张人和,樊世忠.油气层保护技术及其矿场管理实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钻井液对储层损害

1.钻井液中分散相颗粒堵塞油气层 1)固相颗粒堵塞油气层 钻井液中存在多种固相颗粒,如膨润土、加重剂、堵漏剂、暂堵剂、钻屑和处理剂的不溶物及高聚物鱼眼等。钻井液中小于油气层孔喉直径或裂缝宽度的固相颗粒,在钻井液有效液柱压力与地层孔隙压力之间形成的压差作用下,进入油气层孔喉和裂缝中形成堵塞,造成油气层损害。损害的严重程度随钻井液中固相含量的增加而加剧,特别是分散得十分细的膨润土的含量影响最大。其损害程度与固相颗粒尺寸大小、级配及固相类型有关。固相颗粒侵入油气层的深度随压差增大而加深。 2)乳化液滴堵塞油气层 对于水包油或油包水钻井液,不互溶的油水二相在有效液柱压力与地层孔隙压力之间形成的压差作用下,可进入油气层的孔隙空间形成油-水段塞;连续相中的各种表面活性剂还会导致储层岩心表面的润湿反转,造成油气层损害。 2.钻井液滤液与油气层岩石不配伍引起的损害 钻井液滤液与油气层岩石不配伍诱发以下五方面的油气层在损害因素。 1)水敏 低抑制性钻井液滤液进入水敏油气层,引起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散、是产生微粒运移的损害源之一。 2)盐敏 滤液矿化度低于盐敏的低限临界矿化度时,可引起粘上矿物水化、膨胀、分散和运移。当滤液矿化度高于盐敏的高限临界矿化度,亦有可能引起粘土矿物土水化收缩破裂,造成微粒堵塞。 3)碱敏

高pH值滤液进入碱敏油气层, 引起碱敏矿物分散、运移堵塞及溶蚀结垢。 4)涧湿反转 当滤液含有亲油表面活性剂时,这些表面活性剂就有可能被亲水岩石表面吸附,引起油气层孔喉表面润湿反转,造成油气层油相渗透率降低。 5)表面吸附 滤液中所含的部分处理剂被油气层孔隙或裂缝表面吸附;缩小孔喉或孔隙尺寸。 3.钻井液滤液与油气层流体不配伍引起的损害 钻井液滤液与油气层流体不配伍可诱发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产生以下五种损害:1)无机盐沉淀 滤液中所含无机离子与地层水中无机离子作用形成不溶于水的盐类,例如含有大量碳酸根、碳酸氢根的滤液遇到高含钙离子的地层水时,形成碳酸钙沉淀。 2)形成处理剂不溶物 当地层水的矿化度和钙、镁离子浓度超过滤液中处理剂的抗盐和抗钙镁能力时,处理剂就会盐析而产生沉淀。例如腐植酸钠遇到地层水中钙离子,就会形成腐植酸钙沉淀。 3)发生水锁效应 特别是在低孔低渗气层中最为严重。 4)形成乳化堵塞 特别是使用油基钻井液、油包水钻井液、水包油钻井液时,含有多种乳化剂的滤液与地层中原油或水发生乳化,可造成孔道堵塞。 5)细菌堵塞 滤液中所含的细菌进入油气层,如油气层环境适合其繁殖生长,就有可能造成喉道堵塞。4.相渗透率变化引起的损害

储层伤害源_定义_作用机理和描述体系

第19卷 第3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19 No.3 1997年 8月 Journal of 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Aug 1997 储层伤害源 —定义、作用机理和描述体系Ξ 康毅力 罗平亚 高约友 (西南石油学院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四川南充637001) (河南石油勘探局) 摘要 根据储层损害的特殊性和损害机理,将储层伤害源定义为:打开储层时,在温度压力环境 下,由于储层内组分或外来组分与储层组分作用所发生的变化,导致岩石孔隙结构的调整并引 起绝对渗透率降低的物质。储层伤害源包括内伤害源、外伤害源和复合伤害源三个部分。内伤 害源是储层内固有的,外伤害源是引入的,复合伤害源是内、外伤害源相互作用的产物。伤害源 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伤害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明显的结构层次和功能,可划分为五级描述 体系,这就为保护油气层技术系统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题词 储集层;结构;孔隙度;污染源;系统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3 随着地层损害研究的深入[1],特别是对一地区或油田进行详细的保护储层技术研究之后,人们希望将地层损害的特征表述在剖面图上,以指导下一步作业或为邻区提供借鉴,为此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开发局曾下文要求各油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伤害源剖面图。然而伤害源的定义、限定范围以及如何全面有效地把握主要的伤害源等技术问题至今尚未圆满解决。 1 储层伤害源的定义 在环境保护科学领域中,经常使用“污染源”这一术语。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污染源指污染纯净水体的沉积物(及其所携带的有害物)、重金属、氮磷化合物以及有毒有机物、或溶解有有害气体的水,或被污染的水体等[2]。污染源实际上是“物”源,即污染物的来源。这点与沉积学中的物源(母岩区)相似,如果把进入水盆地中沉积物当做污染物的话,那么“物源”也就成为“污染源”。 针对地层损害(Formation Damage),曾提出过含义相同、或相近,但称谓不一致的几个术语,如污染源、损害源、伤害源、损害的内因和外因等。考虑到地层损害的特殊性,以及对“伤害源”的提法已为多数人接受或认同,我们建议统一使用“伤害源”,以避免称谓上的混乱。 国内较早使用“污染源”这一词,在正式报告中见于《岩性测试及分析技术研究》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报告75-02-03-01,该报告由中原石油勘探局与西南石油学院共同完成。文中多次提到“污染源”,并限定为“敏感性组分———储层在流体作用下易发生 Ξ1996—10—31收稿 康毅力,男,1964年生,讲师,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粘土矿物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第6章钻井液

第六章钻井液 第一节钻井液的功用和组成(钻井的血液) 一、钻井液的种类和发展 种类:清水、自然造浆、泥浆(细分散、粗分散、不分散、油基、水基)、乳化钻井液、泡沫钻井液、气体钻井液。 1、旋转钻井初期用清水钻进,遇井下粘土层自然造浆,这一时期称为自然造浆阶段。(1901~1920年) 2、在清水中加入粘土和分散剂,使粘土充分分散以提高其稳定性,这一时期称为细分散阶段。(1921~1942年) 3、为提高泥浆的抗钙污染能力,加入一些抗钙处理剂(无机絮凝剂,如石灰、石膏、氯化钙等)使粘土处于适当絮凝状态(初分散),这一时期称为初分散阶段。(1942~1965年) 4、为提高钻速和适应喷射钻井的需要,在泥浆中加入有机絮凝剂,使粘土不分散,这一时期称为不分散阶段。 ★5、八十年代开始重视和研究钻井液对储层的损害问题,因而进入了钻井液的保护储层阶段。 二、钻井液的基本功用 1、清洁井底 2、携带和悬浮清除钻屑 环空返速(0.6~1 m/s)>钻屑沉降速度→钻屑上行 迟到时间(深井0.5~1h):钻屑自井底升到井口所需时间 3、保护井壁(泥饼) 4、冷却、润滑钻头和钻柱 5、控制与平衡地层压力(密度) ★6、提供地层有关资料和信息(泥浆录井提供油、气、水和地层压力资料)。

在钻井作业过程中,钻井液直接与地层接触,并且不断地从地下循环到地面上来,因而地层的情况总会或多或少地在钻井液中被反映出来。因而我们可以通过钻井液间接和直接的来了解地层的情况。这就是钻井液的录井功能。 比如,正在钻进地层的钻屑是通过钻井液的循环而被带到地面,因而我们便可以从这些钻屑来了解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划分地层层位。 钻遇水层时,地层水的侵入会使钻井液的密度降低、粘度降低、含盐量和氯根含量发生变化。 钻遇气层时,钻井液的密度下降、粘度上升、并且可以闻到浓烈的天然气味和见到很多气泡。 钻遇油层时,钻井液的密度、粘度等也会发生变化,钻井液中也会见到原油。气相色谱测井就是在钻井过程中连续测量泥浆中各种烃类含量的变化从而发现油气层。 6、传递水功率(井下动力钻进) 7、直接或辅助破岩(喷射钻井) ★8、保护储层(最新发展)。 三、泥浆的组成 1、组成: 水基泥浆━━水、粘土、各种添加剂(活性固相,惰性固相) 油基泥浆━━油、粘土、各种添加剂。 2、粘土结构 粘土矿物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硅氧四面体:一个硅原子与四个氧原子(或氢氧)以等距相连,硅在四 面体中心,氧在四面体顶点。(片状结构) 铝氧八面体:两层紧密堆叠的氧和氢氧组成,铝(或镁)原子居 于正八面体中心。 氧

压裂液对储层伤害机理及室内评价分析

压裂液对储层伤害机理及室内评价分析 【摘要】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压裂液起着传递压力、形成地层裂缝、携带支撑剂进入裂缝的作用,压裂液或其添加剂由于与地层不配伍,或者在施工过程中都可能会造成对油气层的伤害。压裂液对产层的伤害程度决定了压裂施工效果的成败,因此最大程度的降低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在压裂作业过程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压裂液岩心伤害率渗透率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进行,低渗透油气储量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低渗透油气田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低渗透油藏的自然产能较低,一般不能满足工业油流标准,必须进行压裂改造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工业开发,因此,压裂是低渗透油气田开发的关键技术和基本手段。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压裂液起着传递压力、形成地层裂缝、携带支撑剂进入裂缝的作用,压裂液或其添加剂由于与地层不配伍,或者在施工过程中都可能会造成对油气层的伤害。压裂液对产层的伤害程度决定了压裂施工效果的成败,因此最大程度的降低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在压裂作业过程中至关重要。 1 伤害机理 压裂液的滤失系数,粘温关系、抗剪切能力,携砂能力和对岩心的伤害程度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压裂液性能的指标,其中压裂液对岩心伤害程度是影响压裂施工成功后增产效果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 压裂液滤液侵入岩心,引起粘土膨胀或运移,使孔隙半径变小,当渗透率较低时,储层本身孔隙半径小,毛管力影响较大,使渗透率大幅度降低,随着渗透率增大,由于孔隙半径较大,滤液的毛管力影响就较弱了,所以渗透率伤害幅度减小。压裂液对储层基质的损害用岩心渗透率的变化来表征。岩心伤害率综合反映流经岩心后压裂液滤液渗透率的变化,岩心伤害率越大,表明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越严重。 2 压裂液滤液对天然岩心的伤害试验 岩心渗透率测试方法:岩心流动试验是研究压裂液损害的基本方法,是指通过岩心渗透率变化规律评价压裂液损害室内试验方法,通过正反向流动试验,用天然岩心进行压裂液破胶液对岩心基质渗透率损害率的测定。本试验对胍胶配方压裂液的岩心伤害进行了评价。参考标准《SY/T5107-2005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 同一压裂液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伤害率,因此对比各种压裂液的伤害程度,必须有统一的试验条件,采用具有相同矿物组成、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标准岩心。

延长油田用压裂液的优点与不足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延长油田用压裂液的优点与不足所属系部:石油工程系 专业:应用化工生产技术(油田化学)年级班级:07应用化工(4)班 作者:李阿莹 学号: 指导老师: 评阅人: 2010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延长油田地质情况……………………………………………()第三章压裂液概述………………………………………………………()3.1 概述………………………………………………….……………………()3.2 分类……………………………………………………………….………()3.3 压裂液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状况…………………………….….()第四章延长油田用压裂液…………………………………..………()4.1 胍尔胶压裂液……………………………………………………………()4.2 清洁压裂液………………………………………………………………()4.3清洁压裂液与胍胶压裂液的应用对比…………………………………()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延长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为了达到稳产、增产进而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油田企业会对部分井实施措施作业。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就油田常用的两种压裂液体系用外加剂、工艺、施工效果等方面做了概述并由对两种压裂液体系的应用对比,总结出各自的有优点与不足. 关键词:水力压裂延长油田胍胶压裂液清洁压裂液

国外保护油气层钻井液技术新进展

2002Ο12Ο26收到 2003Ο01Ο16改回 国外保护油气层钻井液技术新进展 吴诗平 鄢捷年 (石油大学 北京 102200) 在油气钻探过程中,钻井液作为第一种入井流体,在对储层实施保护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钻井实践中,我国已总结出三大类、共11种保护油气层的钻井液体系[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钻井难度的增加,保护油气层钻井液技术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和更新。近年来,液技术的研究,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成功应用。 1 暂堵型钻井液、完井液体系的对比评价 由于储层具有高渗、天然裂缝发育等特性以及储层衰竭等原因,许多井在钻井、完井和修井过程中都会出现非常大的滤液漏失。J.Dorman 等人[2]分别对通过调整钻井液组分来控制滤失量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为颗粒堵塞测试仪(简称PPA )。该仪器在选择钻井液组分来降低滤失、评价颗粒堵塞情况方面十分有效。 用于室内评价的暂堵型钻井液、完井液体系有:①含有超细盐粒的聚合物体系(SSPF );②含有超细盐粒并加入合成聚合物的抗高温改性钻井液体系(SSPT ΟHT );③含有超细CaCO 3颗粒的聚合物体系(SCPF );④含有微细纤维素固相的聚合物体系(MCPF );⑤含有微细纤维素固相和抑制膨胀的天然聚合物的聚合物体系(MCPF ΟNDSP );⑥增效型聚合物凝胶体系(P GP );⑦增效型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XP GP );⑧抑制膨胀的稳定聚合物凝胶体系(DSP GP )。其对比评价内容包括高温热滚后钻井液滤失量的变化、用PPA 装置评价钻井液的滤失特性(包括瞬时滤失量以及时间与滤失量的变化关系)、正压差与滤失量的关系、动态滤失量等。 对于MCPF 体系,其组分包括黄原胶生物聚合物、PAC ΟHV 、改性淀粉(降滤失剂)、p H 缓冲剂以及微细纤维素。实验表明,该体系的瞬时失水量相对较高,但当泥饼形成后其滤失量能够有效地得以控制。不同的实验压力对SSPF 和SCPF 体系的动滤失量有很大影响,但泥饼厚度均很小。P GP 、XP GP 以及DSP GP 体系也能在不同压力下表现出良好的控制滤失和储层损害的能力,并且聚合物凝胶几乎可以完全阻止钻井液固相和滤液进入储层而造成损害。 在考虑对钻井液体系进行滤失量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其流变性,尤其是高温下的流变性是否满足要求。使用Fan Ο50C 高温高压流变仪对SSPF 、SCPF 以及MCPF 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变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SSPF 和SCPF 体系比MCPF 体系具有更好的假塑性流体特征和低剪切流变特性。 通过实验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对于高渗储层,使用含有超细盐粒(作为架桥粒子)的聚合物钻井液以及含有超细CaCO 3颗粒的聚合物钻井液,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均能有效地控制滤失; (2)在上述各种钻井液、完井液体系中,SSPF 和SCPF 体系的动滤失量相对较低; (3)在135℃(275υ)以上的高温下,建议使用具有良好抗高温性的SSPF ΟHT 体系; (4)MCPF 体系有较高的瞬时滤失量,但在泥饼形成之后滤失性可得到有效控制,而MCPF ΟNDSP 体系能有效地控制瞬时滤失量和高温高压滤失量; (5)SSPF 和SCPF 体系对于孔隙性储层能有效地控制滤失量,但对于滤失量很高的裂缝性储层,建议在体系中添加微细纤维素(MC )固相粒子进行改进。 2003年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 AS (GEOLO GY ) 第17卷 第4期

钻井液文献综述

甲酸盐钻井液和完井液体系研究进展 张新明(2002100060) 工程技术学院2010级研究生1班 摘要:回顾了用甲酸盐体系进行油气田钻井和完井开发的历史,综述了甲酸盐水的理化性能,重点介绍了甲酸盐液钻井完井液优异特性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关键词:钻井液;甲酸盐;储层损害;测井 1 动机与意义 随着钻井新技术的发展,大斜度井、水平井、多支测钻井尤其是小眼井深井的钻井需求越来越高。在降低小眼井深井和裸眼完井中的摩阻、保护油气层以及高温稳定性能等方面,对钻井液和完井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环境保护的日益加强,需要开发一种具有优良特性的环境友好型钻井液体系,而甲酸盐体系在这些方面表现突出。我国于90年代初期引入此项技术,并得到迅猛发展。90年代后期以来,甲酸盐钻井液和完井液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巨大成功,相继开发出了不同类型、性能优良的甲酸盐流体[1~3]。 用甲酸盐水作为新型低固相钻井液和完井液主要成分具有以下优点[4~5]:(1)可以随意调节密度,一般不需添加重晶石,从而避免了重晶石沉降问题;(2)在高温下可保持添加剂的性能,具有很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极强的抑制性;(3)可配制无固相钻井液和完井液,润滑性能好,降低扭矩和摩阻,从而提高钻速、缩短钻井周期、节约钻探成本;(4)对地层损害小,保护储层效果好,并具有提高采收率、延长生产期的良好作用;(5)腐蚀速率低,不产生应力腐蚀裂缝,并且可被生物降解,对生物的影响小;(6)其中甲酸铯盐水可提高高温高压(HTHP)气藏的清晰度解释[51]。 2 历史与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甲酸盐钻井液和完井液体系由壳牌公司研制开发,相继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用于小眼井和连续管钻井。1999年9月[1],甲酸铯钻井液首次在高温高压井中应用,壳牌公司在井底温度高达185℃的Shearwater油田使用

(3----)减轻深层低渗储层水锁损害的钻井液研究与应用

文章编号:100125620(2009)0420004204 减轻深层低渗储层水锁损害的钻井液研究与应用 张洪霞1 鄢捷年1 吴彬2 薛玉志3 刘宝峰3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其它区块超深井钻井完井液的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超深井;钻井完井液;多元醇;水锁;界面张力;理想充填理论中图分类号:TE254.3 文献标识码:A 多元醇类处理剂是具有一定表面活性的非离子型高分子化合物,应用多元醇提高水基钻井液的防塌润滑性,主要是利用其胶束化和浊点行为[1]。事实上,利用醇类物质降低滤液表/界面张力的特性减小毛细管压力,可以达到防止或减轻低渗储层水锁损害的目的。在酸化/压裂液中使用醇类物质解除低渗储层液锁损害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225],研究及应用结果表明,醇类物质能显著地降低界面张力(使用浓度低时);提高工作液与储层流体之间的混相能力(使用浓度高时);可以解除近井壁带的液相堵塞,提高工作液的返排效率。针对准噶尔盆地中部的深层低渗储层水锁损害问题,应用防液锁技术、理想充填理论及d 90规则研发了高性能多元醇钻井液。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表明,该钻井液具有低侵入、防水锁、防塌能力强、润滑性好等特点,既能满足超深井安全快速钻井的需要,也有助于保护和发现深层低渗油气藏。 1 深层储层特征及潜在损害因素 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永进油田主力储层西山窑组以中砂质、粉砂质细粒岩屑砂岩为主,岩屑含量 为57%~86%,最大粒径为0.8mm ,一般为0.125~0.250mm ,颗粒分选中等,呈次圆2次棱角状。储层矿物中石英含量为12%~40%,长石含量为4%~22%,含少量黏土矿物(1%~3%)。 该区储层埋深在5000m 以下,长期压实使得储层的原生孔隙几乎消失殆尽,孔隙度为5.3%~12.1%,渗透率为0.058×10-3~0.800×10-3μm 2,主要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蚀孔,颗粒表面黏土化,局部形成黏土桥,绿泥石作衬垫式胶结,孔隙中绿泥石和长石晶体充填,孔隙连通性一般。储层喉道以片状为主,部分为弯片状,以微细喉道为主。储层裂缝发育,可以起一定的渗流通道作用,基本无储集能力,储集层类型仍以孔隙型为主,不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特点。储层压力系数为1.20~1.87,地温梯度为2.285℃/100m ,储层中部温度为135.6℃,属于典型的高温高压低孔低渗砂岩油气藏。 准噶尔盆地中部的深部油气层具有低渗储层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含水饱和度高、毛细管现象突出(毛细管压力高)及孔喉细小、孔隙度低、渗透性差、结构复杂、非均质严重、油气流动阻力大、常伴有天然裂缝等特点。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6211],水锁损 基金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先进钻井技术与装备”(2006AA06A109)之子课题“超深井钻井技术研究”的部分研究内 容,并获863课题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张洪霞,1968年生,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钻井液和油气层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地址:北京市昌平 区府学路18号中国石油大学220#信箱;邮政编码102249;电话(010)89733893;E 2mail :zhanghongxia919@https://www.360docs.net/doc/d416012166.html, 。 第26卷第4期 钻 井 液 与 完 井 液 Vol.26No.42009年7月 DRILL IN G FL U ID &COM PL ETION FL U ID J uly 2009

油气层保护新技术模板

油气田开发新技术论文 学号: 姓名: 何毅 专业: 石油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能源学院 12月

油气层保护新技术 摘要: 储层损造成油气井产量下降和注入能力减弱, 当前还没有一种能够解决一切储层损害问题的通用技术。但要保护储层, 首先要选择钻井完井液体系, 其次要采取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针对油气井产量下降、注入能力减弱、注入压力的增加等问题, 采取相应的油气层保护技术是提高油井产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钻井液新技术和防砂完井技术两个方面系统介绍当前国内保护油气层新技术。 1.钻井液油气层保护新技术 当前国内对于油田的油气层保护研究与应用, 形成了配套成熟强抑制性纳米封堵钻井液完井液、无固相钻井液完井液、渗透压成膜钻井液完井液、生物酶可解堵钻井液完井液技术。 1) 强抑制性纳米封堵钻井液完井液 此技术屏蔽暂堵技术、钻井液抑制技术、纳米防塌技术、钻井液成膜技术, 主要是由物理作用的惰性材料与化学作用的活性矿物综合作用来保护油气层, 适用地层高、中渗储层及强水敏的油气层。 2) 生物酶可解堵钻井液体系 这种新型解堵钻井液体系能自动降解, 其解堵的速度和时间能够经过配方的调整人为控制, 对地层低污染、低伤害, 地层的渗透性恢复值达到90%以上, 相对于常规钻井液, 能明显地提高油气井

的产量。 其特点是钻进时: 生物酶可解堵钻井液在近井壁形成一个渗透率几乎为零的封堵层, 稳定井壁和保护油气层; 钻进结束后: 钻井液在生物酶催化作用下发生生物降解, 粘度逐渐下降, 先前形成的泥饼自动破除, 产层孔隙中的阻塞物消除, 从而使地下流体通道畅通, 恢复储层渗透率 3) 渗透压成膜钻井液技术 ①渗透压成膜钻井液技术特色 这种技术使钻井液具有半透膜性能, 在井壁的外围形成保护层, 提高泥页岩的膜效率; 阻止水及钻井液进入地层引起水化膨胀, 封堵地层层理裂隙; 防止地层内粘土颗粒的运移; 防止井壁坍塌, 保护油气层。 ②施工技术措施 钻井液在井壁周围形成封闭圈, 防止有害物质侵入油气层, 减少对油气层的污染。严格控制钻井液密度, 实现近平衡钻井, 减少固相损害油气层。储层段控制钻井液的API失水≤3mL, 减少钻井液滤液对油气层损害。全井采用超细碳酸钙、非渗透处理剂等对油层起保护作用的材料, 防止有害物质侵入油气层 4) 无固相钻井液、完井液技术 此类钻井液技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密度范围宽、页岩抑制能力强、热稳定性好、与地层配伍、不损害产层、无毒无污染根据不同盐类的溶解度和密度, 确定并完善了不同密度下无固

压裂液性能评价-粘土稳定剂

压裂液总结 压裂液是压裂施工的关键性环节之一,素有压裂“血液”之称。它的性能除了直接影响到水力压裂施工的成功率外,还会对压后油气层改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压裂液在施工时应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流变性能,较低的摩阻压降,优秀的支撑剂输送和悬浮能力,而在施工结束后,又能够快速彻底的破胶返排,残渣低、并且进入地层的滤失液与油气配伍性好,对储层造成的潜在性伤害应最小,从而获得较理想的施工效果。因此,在优选水力压裂所用的工作液时,应从压裂液的综合性能满足压裂工艺的要求及压裂液应当与储层配伍,对储层造成的潜在性伤害尽可能地小两方面着手,优选出高效、低伤害、适合储层特征的优质压裂液体系。 压裂是油气井增产,水井增注的有效措施之一。特别适于低渗透油气藏的整体改造。压裂形成具有高导流能力的填砂裂缝,能改善储集层流体向井内流动的能力,从而提高油气井产能。然而,压裂作业中压裂液进人储集层后,总会干扰储集层原有平衡条件,压裂措施本身包含了改善储集层和伤害储集层双重作用,当前者占主导时,压裂增产,反之则造成减产。为了获得较好增产效果,就应充分发挥其改善储集层的作用,尽量减少对储集层的伤害。 一、压裂液对油气层的损害 压裂液是压裂施工的关键性环节之一,素有压裂“血液”之称。它的性能除了直接影响到水力压裂施工的成功率外,还会对压后油气层改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压裂作业中压裂液造成油气层损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压裂液及其添加剂选择不当造成压裂液与油气层岩石矿物和油气层流体不配伍造成损害;二是压裂液对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损害;三是压裂施工过程中的损害。 1.压裂液与油层岩石和油层流体不配伍损害 1)压裂液滤液对油层的损害 在压裂施工中,向储集层注人了大量压裂液,压裂液沿缝壁渗滤人

储层损害与保护技术

储层伤害评价及保护技术的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也是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勘探中,有利于对油气储层的发现,和对储层的正确评价;在生产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油气产量及油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和储层的稳产和增产及最大限度的利用油气资源,也关系到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成效。近些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进步,油气储层的保护技术越来越受到石油公司的重视,并已形成了从储层特征和潜在伤害分析、预测技术,储集层敏感性分析评价技术,储集层伤害指标建立和分级,钻井、完井、投产到压裂酸化及井下作业过程中保护油气层等配套实用技术,通过实际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和经济效益。在油(气)井钻井、完井、生产、增产、提高采收率等全过程中的任一作业环节,储层与外来液体以及所携带的固体微粒接触,由于这些液体与地层流体不匹配而产生沉淀,或造成储层中粘土矿物的膨胀或产生微粒运移,它们往往堵塞了孔隙通道,使得渗透率降低,从而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储层的生产能力,即储层伤害。 (1)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中的储层伤害原理与特点。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发现,油气储层一般都具有高应力敏感性、高毛细管压力、高含水饱和度和高水敏性的特点。而低渗透储层还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高含水饱和度的特征。一般研究认为,储层损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由于内伤害源(储层内固有的)、外伤害源(外来的)和复合伤害源(内、外伤害源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具体损害形式有:①固相微粒(外来和内部的)运移造成的储层损害;②外来流体与储层岩石、流体不配伍造成的损害:如水敏性损害、碱敏性损害和无机垢、有机垢堵塞等;③润湿性、毛管现象引起的储层损害(水锁、润湿反转、乳头液堵塞、气泡堵塞);④地层湿度、压力变化引起的储层损害;⑤微生物对储层的损害。 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的储层损害具有如下特点:①损害周期长。几乎贯穿于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的整个生命期,损害具有累积效应;②损害涉及到储层的深部而不仅仅局限于近井地带,即由井口到整个储层;③更具有复杂性。井的寿命不等,先期损害程度各异,经历了各种作业,损害类型和程度更为复杂,地面设备多、流程长,工艺措施种类多而复杂,极易造成二次损害;④更具叠加性。每一个作业环节都是在前面一系列作业的基础上叠加进行的,加之作业频率比钻井、完井次数高,因此,损害的叠加性更为突出。 (2)储层伤害评价方法。储层伤害评价技术包括室内评价和矿场评价,室内评价的目的是研究油气层敏感性,配合进行机理研究,同时对可采用的保护技术进行可行性和判定性评价,为现场提供室内依据(见图1)。矿场评价则是在现场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分析判断室内试验效果,选择合理的方法、技术。 从室内进行储层损害研究的方法上讲,常规的室内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模拟储层现场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岩心流动试验,在观察和分析所取得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研究岩心损害的机理。主要实验内容包括: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薄片分析;岩心薄片和铸体薄片;储层敏感性试验,包括流速敏感性试验,水敏性和盐敏性试验,酸敏性试验,碱敏性试验以及压力敏感性试验。 (3)矿场评价技术方法。试井评价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稳定试 井法、不稳定试井法、重复电缆地层测试(RFT)和钻柱测试(DST)。测井评价技术方法,包括电阻率测井法、深度探测测井法和时间推移测井法。 用其他资料评价伤害的方法,包括用试油后排液量的资料评价伤害程度、用各阶段(中途、完井和投产)测试资料评价伤害程度和用投产后采油指数等生产参数的变化情况评价伤害程度(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很多油气田和国内一些油气田已经形成了从伤害机理研究到现场施工一整套系统保护油气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1)钻井保护油气层技术。重视钻井过程中的油气层保护技术,有利于发现油气层,准确评价储层性质,提高油井产量。主要包括探井岩性、物性、敏感性、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钻前预测、随钻监测技术,裂缝性油气藏损害机理及屏蔽暂堵保护技术,油气层保护射孔与矿场评价技术,欠平衡钻井储层保护技术。 (2)开发注水中的储层改造技术。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孔喉小,经常堵塞,导致注水压力高,甚至注不进水,无法完成配注任务。因此油田注水过程中储层保护技术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研究注入水与油藏配伍性、孔喉内粘土矿物损害、有机垢和无机垢形成趋势,确定了注水开发油层物性的界限,建立注入水水质标准、水质控制与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优选注水精细过滤技术、粘土稳定技术、细菌控制技术等,有效提高注水效率。 (3)增产改造储层保护技术。储层增产改造可以解除、弱化钻井完井及生产作业造成的损害,然而增产改造作业本身还有可能带来损害,如何减小储层损害就成为增产改造的重要的发展方向。主要研究使用优质入井液、压裂液,防漏失管柱、抽砂泵捞砂等技术,解决了配伍性差、液相和固相侵入损害问题。采用空心杆清蜡、防蜡管、自动清蜡器及强磁防蜡技术避免了压(修)井作业的漏失损害。应用自生热油清蜡技术,并与化学清蜡相结合,使清蜡速度大幅度提高。大量的实践表明,油气田的高效开发离不开储层保护,防止储层损害已经成为油气井(注入井)作业及油气田开发优化的重要目标,是开发效益最大化的基本途径。从开发井钻井、完井、油气生产、直至提高采收率的全过程,实施以系统工程观点建立起来的油气层保护技术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保障,也是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1 油气储层伤害机理 2储层保护技术 3 认识与展望 参考文献 [1] [2] [3][4] 表1储层伤害评价指标 (转118页) 油气储层伤害评价与保护技术 王胜利 (中国地质大学) 摘要关键词储层伤害评价及保护技术的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也是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油气储层伤害的机理,评价油气储层伤害的主要方法和标准。并根据不同的油藏类型,总结了国内外的油气储层保护方法。 储层伤害储层保护储层敏感性

压裂液

第二节压裂液 一、教学目的 掌握各种压裂液的类型,了解压裂液的类型,学会计算压裂液的几种滤失系数,掌握压裂液的流变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压裂液的类型 2、压裂液的流变性 教学难点 1、压裂液的滤失系数 三、教法说明 课堂讲授并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数据和图表 四、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压裂液类型 二、压裂液的滤失性 三、压裂液的流变性 概况: 在影响压裂成败的各种因素中,除了压裂设备外,重要的是压裂液及其性能。 压裂液的类型及其性能对能否造出一条足够尺寸的、具有高的FRCD的填砂裂缝有密切的关系(压裂液类型、滤失性、流变特性)。

压裂液是一个总称。在压裂施工过程中,注入井内的压裂液在不同施工阶段有着各自的任务,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可分为: 1、前置液(加砂前的压裂液),其作用(功能)为: ①破裂地层 ②造成一定几何形态的裂缝,以便让其后的携砂液进入缝中(要 d←砂子直径) 求缝宽W≧(2~2.5)p ③延伸裂缝(使裂缝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延伸) ④冷却地层与裂缝 通常前置液的用量占总液量的20%~40%。 2、携砂液(携带砂子的压裂液),其作用: ①携砂入缝,并在缝中保证布砂的要求,防止压开的裂缝闭合 ②延伸和扩展裂缝 ③冷却地层及裂缝 通常携砂液的用量更大,占总液量的60%~80%。 3、顶替液(把携砂液顶替入地层的压裂液),其作用: ①中间顶替液用来将携砂液送到预定位置 ②最后顶替液将井筒中的携砂液全部替入裂缝 ③也起延伸裂缝的作用 一般只用清水、溶性水就行了,顶替量为(1~2)倍油管体积。压裂液的性能要求: ①造缝能力强、滤失量少: 这是造长缝、宽缝的重要条件,压裂的造缝能力取决于压裂液的

钻井液漏失的预防及堵漏方法(油田化学调研作业)

油田化学钻井液漏失的预防及堵漏方法 学院:石油工程 班级:石工******班 任课老师:****** 姓名:**** 学号:**********

钻井液漏失的预防及堵漏方法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钻井过程中遇到的地层越来越复杂,在钻进压力衰竭地层、破碎或弱胶结地层、裂缝发育地层及多套压力层系等时,井漏问题非常突出。由井漏诱发的井壁失稳、坍塌、井喷等问题是长期以来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世界性难题,是制约勘探开发速度的主要技术瓶颈;同时井漏造成钻井液损失巨大,而在储层发生的漏失对储层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 1.钻井液的漏失 在钻进过程中,井眼内钻井液大量流入地层的现象称为钻井液的漏失。 井漏是钻井过程中常见的井下复杂情况之一,它耗费钻井时间,损失泥浆,可能引起卡钻、井喷、井塌等一系列复杂情况,甚至导致井眼报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1井漏的原因 井漏主要是由于钻井液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孔隙压力或破裂压力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 1.地层因素:天然裂缝、溶洞、高渗透低压地层; 2.钻井工艺措施不当引起的漏失:钻井工艺措施不当发生的漏失,主要发 生在上部地层环空堵塞,造成环空憋压引起漏失;开泵过猛、下钻速度 过快、加重过猛造成井漏; 3.井身结构不合理,中间套管下深不够。或不下中间套管致使高低压地层 处于同一裸眼井段,造成井漏。 1.2井漏的分类 根据漏失地层的特点,钻井液的漏失分为三类: 1.渗透性漏失 有高渗透的砂岩底层或砾岩地层引起的钻井液的漏失称为渗透性漏失(见图1-1a)。 特点:漏失速率不高,表现为钻井液池的液面缓慢下降; 2.裂缝性漏失 由裂缝性地层引起钻井液的漏失称为裂缝性漏失(见图2-1b)。引起钻井液漏失的裂缝包括灰岩和砂岩地层中天然存在的裂缝和由钻井液压力将灰岩和砂岩地层压开所形成的裂缝。 特点:漏失速率较快,表现为钻井液池的液面迅速下降; 3.溶洞性漏失 由溶洞性地层引起钻井液的漏失称为溶洞性漏失(见图3-1c)。 特点:一般只出现在灰岩地层,漏失速度很快,钻井液有进无出。 另外,根据钻井液漏失速度还可分为:微漏、小漏、中漏、大漏、严重漏失五种类型;如果按漏失地层通道分类则可分为:自然漏失通道和人为漏失通道。 1.3井漏的危害 井漏对油气勘探、钻井和开发作业所带来的危害,可以归纳为: 1.井漏延误钻井作业时间,延长钻井周期; 2.井漏直接造成巨大的物资损失; 3.储层漏失会损害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