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曲线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纵 坡 设 计
4)纵坡设计应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 5)纵坡设计为保证路基稳定,应尽量减少深路堑和高填 方,在设计中应重视纵、横向填、挖的调配利用,争 取填挖平衡,尽量利用挖方就近作填方,以减少借方 和废方,降低工程造价。 6)纵坡设计应结合道路沿线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进行 设计,并适当照顾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2)城市道路纵坡设计一般要求 1)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 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4.3
竖曲线设计
2.求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1)竖曲线起点桩号:K10+200-200=K10+000 (2)竖曲线终点桩号:K10+200+200=K10+400 3.求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1)K10+000竖曲线起点 切线标高 120.28-200 ×0.05=120.28-10.00 =110.28 (m) 设计标高 110.28 (m) (2)K10+100处 至起点距离 x =10200-10100=100 (m) 切线标高 110.28+100×0.05=110.28+5.00 =115.28 (m)
4.2 纵 坡 设 计
(2)最小坡长限制 ①目的: 最小坡长是指相邻两个变坡点之间的最小长度。若其长 度过短,就会使变坡点个数增加,行车时颠簸频繁, 当坡度差较大时还易造成视觉的中断,视距不良,从 而影响到行车的平顺性和安全性。最小坡长通常以计 算行车速度行驶9~15s的行程作为规定值。一般在计 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取9s,计算行车速度 为40km/h时取11s,计算行车速度为20km/h时取15s. ②《标准》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各级公路和城市 道路的最小坡长规定见表4.7和表4.8 。 P91
4.2 纵 坡 设 计
2、坡长限制 坡长是指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坡长限制包 括陡坡的最大坡长限制和最小坡长限制两个方面。 (1)最大坡长限制 ①目的: 坡长限制,是根据汽车动力性能来决定的。长距离怕陡 坡对汽车行驶不利。连续上坡,发动机过热影响机械 效率,从而使行驶条件恶化;下坡则因刹车频繁而危 及行车安全。 ②《标准》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陡坡的最大坡长 限制见表4.4和表4.5。P90对城市道路来讲,坡长限制 还应考虑到非机动车的要求,《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 规定如表4.6 P91
4.2 纵 坡 设 计
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小于0.3%,紧接隧道洞 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2)最小纵坡 为了保证挖方地段、设置边沟的低填方地段和横向排水 不畅地段的纵向排水,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 定,规定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 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当必须设计 水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沟排水设计应与 纵坡设计一起综合考虑,在城市道路中一般可采用设 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来处理。
4.2 纵 坡 设 计
(3)组合坡长 当连续陡坡是由几个不同受限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 应按不同坡度的坡长限制折算确定。 3、合成坡度 道路在平曲线路段,若纵向有纵坡且横向又有超高时, 则最大坡度在纵坡和超高横坡所合成的方向上,这时 的最大坡度称为合成坡度。 在陡坡急弯处,若合成坡度过大,将产生附加阻力、汽 车重心偏移等不良现象,影响行车安全,为防止汽车 沿合成坡度方向滑移,应对由超高横坡和路线纵坡组 成的合成坡度加以限制。
4.3
竖曲线设计
竖曲线几何要素计算 竖曲线几何要素主要有:竖曲线切线长T、曲线长L和外 距E。 L=R· ω T=L/2 E =T2/2R (3)竖曲线上任意点纵距的y计算 y=x2/2R 式中y---计算点纵距; x---计算点桩号与竖曲线起点的桩号差。
4.3
竖曲线设计
(4 )竖曲线上任意点设计标高的计算 1)计算切线高程 H1=H0-(T-x) · i 式中H0 ---变坡点标高(m); H1 ---计算点切线高程(m) ; i---纵坡度 2)计算设计标高 H=H1+y 式中H---设计标高(m) ; +---当为凹形竖曲线时取“+”,当为凸形竖曲线时 取“-”。
4.2 纵 坡 设 计
《标准》规定,二级、三级、四级公路越岭路的平均纵 坡,一般以接近5.5%(相对高差为200~ 500 m )和 5%(相对高差大于500 m )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 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 越岭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 m,平均纵坡宜采用 4.5%;相对高差为大于500 m,宜采用4%,任意连续 3km长范围内的平均坡不宜大于4.5%。 (4)高原纵坡折减 在海拔高度较高地区,汽车发动机功率会因空气稀薄而 降低,相应地降低了汽车的爬坡能力,因此对海拔高 度在3000 m以上地区公路最大纵坡应予以折减,折减 值见表4.3。P90
4.2 纵 坡 设 计
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3)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 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 标高。 4)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 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5)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 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4.3
竖曲线设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补充例题: 某二级汽车专用公路上有一变坡点,桩号为K10+200, 切线标高为120.28 m ,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i1=+5%, 和i2=-3%,R=5000 m。试设计该变坡处的竖曲线。 解: 1.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转坡角 ω =0.05-(-0.03)=0.08 竖曲线长度 L=R ω=5000×0.08=400 (m) 切线长度 T=L/2=200 (m) 外距 E=T2/(2R)=(200)2/(2 ×5000 ) =4 (m)
4.2 纵 坡 设 计
(3)平均纵坡 在道路设计中,平均纵坡是指一定路线长范围内,路线 两端点的高差与路线长的比值。平均纵坡是衡量路线 线形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际调查,从汽车行 驶方便和安全出发,为了合理利用最大纵坡、坡长和 缓和坡段的规定,还要控制平均纵坡。平均纵坡是在 宏观上控制路线纵坡。 ip=H/L 式中 ip---平均纵坡; L---路线长度(m); H---路线长度L两端的高差( m ) 。
4.3
竖曲线设计
纵距 y= x2/2R=1002/2 ×5000=100 (m) 设计标高 115.28-1.00=114.28 (m) (3)K10+200竖曲线中点 切线标高 120.28 (m) 设计标高 120.28-4.00=116.28 (m) (4)K10+300处 至终点距离 x =10400-10300=100 (m) 切线标高 120.28-100 ×0.03=120.28-3.00 =117.28 (m) 纵距 y= x2/2R=1002/2 ×5000=1.00 (m) 设计标高 117.28-1.00=116.28 (m)
竖曲线设计
K10+200竖曲线计算表
切线高程 (m) 110.28 111.28 112.28 113.28 114.28 115.28 116.28 117.28 118.28 纵距 (m) 0 0.04 0.16 0.36 0.64 1.00 1.44 1.96 2.56 设计高程 (m) 110.28 111.24 112.12 112.92 113.64 114.28 114.84 115.32 115.72 备注 竖曲线起点
4.1


而下坡时又必须用刹车,重车或有拖挂车的车辆都易出 事故,对运输的经济与安全极为不利。 纵断面的设计是路基设计、桥涵设计及其他设计的基础, 要与道路上行驶的汽车的技术性能相适应,满足汽车 行驶力学要求,驾驶员视觉及心理要求和乘客的舒适 性要求,主要解决道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 和尺寸问题,在路线纵断面图上决定坡度长、竖曲线 半径等数值以及做有关的计算工作。
4.2 纵 坡 设 计
《标准》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公路和城市道路合 成坡度的规定如表4.9和表4.10。 4、纵坡设计一般要求 (1)公路纵坡设计一般要求 1)公路纵坡设计必须符合《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 范》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关于纵坡的有关规定。 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及陡坡限制坡长,一般不轻易 使用,应当留有余地。 2)平原、微丘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 3)纵断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设计成视觉连续、平顺 而圆滑的线形,并重视平纵面线形的组合。
4.1


对城市道路而言,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车行道中心。 第二,纵坡度的表示方式不用角度,而用百分数 (%),即每一百米的路线长度其两端高差几米,就 是该路段的纵坡,其上坡为“+”,下坡为“-”。 第三,一般认为道路上3%的纵坡对汽车行驶不造成困 难,即上坡时不必换挡,下坡时不必刹车。对于小于 3%的纵坡,可以不作特殊考虑,只是为了排水的需要, 一般要有一个不小于最小纵坡的坡度。如果排水上无 困难,可以用平坡。但是采用大于5%的纵坡时,必须 慎重考虑,因为纵坡太大,上坡时汽车的燃料消耗大,
4.2 纵 坡 设 计
1、纵坡度 (1)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道路纵坡设计的极限,是纵面线形设计的一 项重要指标。应从汽车爬坡能力考虑对最大纵坡加以 限制。最大纵坡的制定从下坡安全来考虑。 《标准》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分别对我国公路和城 市道路的最大纵坡作出了如下规定,见表4.1和表4.2。 P88~P89 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的纵坡不宜 大于5%,位于市镇附近非汽车交通较多的地段,桥上 及桥头引道的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 两端引道的纵坡应与桥上纵坡相同。
4.1


④目的: 设计出纵坡合理、线型平顺圆滑的理想线形,以达到行 车安全、快速、舒适、工程费较省、运营费用较少的 目的。 设计纵坡的基础知识。第一,对路基设计标高的规定。 对于新建公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 外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 设置超高和加宽路段则是指在设置超高加宽之前该处 标高;对于改建公路,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 也可以采用中央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标高。
4.3
竖曲线设计
(4)K10+400竖曲线终点 切线标高 120.28-200 ×0.03=120.28-6.00=114.28 (m) 设计标高 114.28(m) 用相似方法可计算得竖曲线上各桩号设计标高见下表:
4.3
桩号 K10+000 K10+020 K10+040 K10+060 K10+080 K10+100 K10+120 K10+140 K10+160
第四章
4.1
纵断面设计
概 述
①定义: 用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展开成平面。 ②作用: 反映路线在纵断面上的形状、位置及尺寸的图形叫路线 纵断面图,它反映路线所经地区中线之地面起伏情况 与设计标高之间的关系,它与平面图、横断面图结合 起来,就能够完整地表达道路的窨位置和立体线形。 ③设计依据: 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 地质、水文等因素,考虑路基稳定、排水及工程量等 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纵坡情况、竖曲 线半径大小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综合设 计
4.3
竖曲线设计
1、基本概念 ①变坡点: 纵断面上两相邻不同坡度线的交点称为变坡点。 ②竖曲线: 变坡处设置的纵向曲线,即为竖曲线。 ③作用: A.确保道路纵向行车视距; B.缓和纵向变坡处行车动量变化而产生的冲击缓冲作用。 C.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 行车的诱导和舒适感。 ④分类:
4.3
竖曲线设计
相邻两坡度线的交角及坡差“ω” 表示,坡度角一般较小, 可近似地用两坡段坡度的代数差表示,即ω=i2-i1 ,式 中i1、 i2分别为两相邻坡段的坡度值,上坡为正,下坡 为负。 凹形竖曲线:竖曲线开口向上,ω为负; 凸形竖曲线:竖曲线开口向下, ω为正; ④设置位置: 各级道路在变坡点处均应设置竖曲线。 2、竖曲线的计算 用圆弧线作为竖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