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作为中国最富活力的中心城市之一,经济社会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近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绝对增长20%以上,全市总人口由770万人增长至994万人。

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对土地、环境和交通运输设施的需求急剧扩展,但是长期以来广州市中心城区发展受到“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单一中心的城市结构和行政区划等三个方面的制约,难以优化空间布局,导致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均无法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00年6月番禺、花都撤市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广州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广州亟需拟定一个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的长远发展目标,并制定一个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以适应城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为拓展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并对城市规划的体系、层次和思想方法进行探讨,广州市政府于2000年6月邀请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五家国内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了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咨询活动。

2000年9月3日—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邀请全国规划、建筑、交通、生态专业的著名专家成功地召开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咨询研讨会”,同时结合五家规划咨询单位提出的规划概念与方案,对广州整体的发展策略、思路及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并

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概念规划咨询研讨会达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共识:

1、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还将面临持续快速增长,广州应当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2、广州的发展应以区域的共生共荣为前提,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形成区域合作的珠江三角洲“组合城市”,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中再创新优势;

3、广州应协调发展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强化教育产业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市;

4、城市空间结构应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采取“北抑、南拓、东移、西调”的发展战略;

5、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重视北部山区、南部珠江口地区的生态维护以及城市组团间绿化生态隔离带的建设,把广州建设成为山水型生态城市;

6、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善高快速路与快速轨道构成的双快交通体系。

遵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00年10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组建了专门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工作组”,着手开展战略规划的综合与深化工作。

综合与深化工作主要是以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综合交通这三个专题为核心展开,深化并形成广州市长远发展战略与政策框架,从物质形态的角度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城市结构框架和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模式,同时面对城市的现实发展水平和现状建设条件,为广州大部分处于工业化中期地区的产业化水平

提高、经济健康增长和社会稳定提供机会与保障,从思想和方法上把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为面向21世纪将广州发展成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提供政策引导和规划控制,并作为未来广州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下一阶段的规划工作提供基础与指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包括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1、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巩固、提高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与作用,使广州在21世纪发展成为: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2、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以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并保持社会稳定。

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

续发展的协调。

加强中心镇、村建设,提升全市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及基础设施供应,提升城市的发展潜质。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

制定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城市土地利用

1、总体发展战略

1.1城市与区域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东岸广深(香港)城市带、西岸广珠(澳门)城市带作为区域发展主轴,构造了一个“人”字型的发展构架。应当共同发展为开放式的“区域组合城市”,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保持经济优势与发展潜力。

·广州市正处于珠江三角洲两条发展主轴的交汇点,在“人”字的焦点上;同时还是7条拓展轴的辐射源。要再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华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广州对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为加强广州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必须首先强化广州市直接吸引区——广佛都市圈的规划发展的协同。

1.2广州市域

·本规划将全市划分为五个片区,即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南沙片区。

·都会区:原城市规划发展区,增城的新塘和永和两镇,番禺沙湾水道、东涌镇以北的广大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本规划称都会区。

·南沙片区,应依托深水港建设临港工业区,主要发展高科技工业和资金密集型对外加工业,适当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商业、旅游业和转口贸易业。规划将本区域建成一个以港口产业、外向型加工业和三高农业为主的片区。

·增城片区,广汕公路以南的城镇以发展外向型工业为主,以北的城镇以发展三高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行政区划整合可以将国家与地方扶持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效应扩散到增城,从而推动增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花都片区,交通区位优势显得十分突出。可以依托新机场发展成为广州地区的物流中心和与航空交通联系紧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基地。

·从化片区,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和优越的旅游资源。可利用其独有的环境及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三高农业。

2、都会区规划布局

2.1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东、南部为都会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

州新城等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

·东进: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

·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南海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

2.2城市结构

·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

·东进轴:规划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形成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进轴”。该区目前尚有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已经有相当的基础。

·南拓轴: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一批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区,从广州科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

沙新港,可以提供约200平方公里区位优良的城市用地储备。规划确定该发展轴线为“南拓轴”。

·三条沿江城市发展带

·结合广州城市沿江发展独特景观,重塑珠江“母亲河”形象,形成“江城一体”的适宜人居住的富有滨江城市特色的山水人情城市,再造美丽江城。规划提出三条沿江发展的城市空间方案。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

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

沿沙湾水道发展带。

·两个转移带:

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是广州市旧城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疏解和发展的继续,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作为旧城功能的补充,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

海珠区——市桥“南部转移带”,是旧城人口的主要疏解地区。

·三个大港:

·航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航空中心、国家级航空枢纽港。

·深水港——南沙新港区的建设将提高广州市的对外辐射功能,提升广州市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功能。

·信息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广州创新人才和信息汇集的核心区,将建设成为迎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信息港”。

·四个大型物流中心:

·北部结合新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优势,发展

北部物流中心。

·南部结合南沙新港、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发展南部物流中心。

·西部基于广佛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芳村发展西部物流中心。

·东部利用黄埔港、新沙港等设施,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展东部物流中心。

2.3人口分布

广州市域适宜总人口约1200-1500万人。城镇总人口约1100万人,其中约900万人分布在主要沿江城市发展带,约150万人分布在花都、增城、从化三个片区中心及南沙重点发展区,约50万人分布在其它城镇。

3、都会区建设政策

3.1北翼地区

由于新机场地处花都区与广州都会区之间,北翼组团北进与花都区新华镇的南进,不利于新机场的航空安全。另外,新机场的净空限制和航空噪声对城市向北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取消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北翼大组团”,将广州北翼地区发展用地控制在华南路以南地区。

·北翼地区土地资源比较充沛,但是地质条件差,城市交通也存在瓶颈。对外交通设施条件较好,北有机场、南接旧城,因此有一定的发展动力,但是又处在机场控制区。因此,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作为广州市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的延伸、旧城功能的补充,可以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重点开发“白

云新城”。

·重新检讨原花都总体规划,遏制其向机场地区的发展势头。积极在花都发展交通产业、空港工业,建设机场带动区、物流中心等。

·严格按照“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控制性规划”,在广州市北进发展区与花都区新华镇之间控制大片航空安全与生态控制区,保证必要的生态隔离。

3.2旧城区

·确立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改善的原则,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保持城市特色的政策基点。

·有机疏散,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疏解过高的人口与建设密度,预留和控制公共开敞空间与公共设施用地。

·旧城改造必须坚决遏制以市场为主体的无序的旧城改造,制定整体的旧城改造政策。

·通过整治、改善与适度的旧城更新,建设广州城市传统的商业贸易中心、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

3.3东翼地区

东翼地区是广州市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向,拥有约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有一定的基础。

·建设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CBD21),拉动城市商务、行政功能东移。

·将东翼大组团建设为广州制造业的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中心和广州21世纪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之一。

·推进员村工业用地置换,释放东部组团发展空间,形成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带动的东圃居住组团的建设。为东部产业区提供充足的

居住及服务设施用地。

·加强南岗—新塘一线的居住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东部产业服务中心及产业工人居住组团,完善东部地区功能,减少大区间的通勤交通。

·将增城市新塘及永和两个镇并入东翼政策区域,统筹产业发展,扩大东部产业发展空间。

·应加强东部新区政策协调,统一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3.4南翼地区

·在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建设21世纪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统筹地方经济发展与城市总体发展,保障一个合理的城市结构和生态框架。

·考虑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后,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的需要,从城市长期和整体利益出发,落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控制城市策略性增长用地、结构性生态绿地和农业生态绿地。

·考虑本地区城市化以村镇经济为主要动力,针对现状农村地域工业化过于分散的问题,在保证村镇经济适度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力度实现集约建设。

四、城市生态环境

广州北依白云山,南临珠江。“云山珠水”为广州20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长盛不衰的地理基底,创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快速经济增长、快速城市化打破了广州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对城市活动的支持能力,威胁着发展的可持续性。

如何从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和生态环境系统整体高度,达成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的协调,形成区域城乡生态的良性循环,是现在与未来广州城市发展面临的任务之一。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保障。在维持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支撑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合理、稳定的自然生态体系,引导区域及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是战略规划生态环境专项研究工作的重点。

生态结构的战略选择

1.自然特征:山、城、田、海

山——北部山林地区

城——中部平原城市化地区

田——东南部农田水网地区

海——东南部海域地区

2.生态结构

基于区域与城市生态环境自然本底及其承载能力,选择适合于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结构模式。

·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

·维护“山、城、田、海”的自然生态特征,塑造了广州“山水城市”的生态格局,负山、通海、卧田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最基本生态特征,规划因此在“云山珠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从大区域出发建设“山、城、田、海”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基本构架。

·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在广佛都市圈外围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以广州北部连绵的山体,东南部(番禺、东莞)的农田水网以及顺德境内的桑基鱼塘,北江流域的农田、绿化为基础的广州地区环状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廊,从总体上形成“区域生态圈”。而且东北部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至环廊内,而接南海的珠江水系则自珠江口向西北直入环廊,使山水相互融合贯通。

·建设“三纵四横”生态廊道: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城市无限制蔓延,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维持生态系统良好的结构,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规划在广州市域形成三纵四横的七条生态主廊道,构成广州市域生态格局。

“三纵”即三条南北向生态主廊道,自西向东依次为:西部生态廊道南起洪奇沥水道入海口,穿过滴水岩、大夫山、芳村花卉果林区,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护区;中部生态廊道南起蕉门水道入海口,经市桥组团与广州新城之间生态隔离带、小洲果园生态保护区,向北延伸至世界大观以北山林地区;东部生态廊道南起珠江口,经海鸥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生态隔离带至北部山林地区的。

东部生态廊道和西部生态廊道基本沿市域东西行政边界,主要作用是保护广州市域城市发展。中部生态廊道则位于旧城发展区和新城发展区之间,主要作用是在旧城和新城发展区之间形成一条南北向的生态隔离带。

“四横”即四条东西向生态主廊道,自北向南依次为:“江高——新塘生态廊道”,沿华南路西北段与规划的珠三角外环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向东延伸至新塘南岗组团东北部山林地区;“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以珠江前、后航道及滨江绿化带为主,顺珠江向东

西延伸;“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西起大石、钟村镇西部的农业生态保护区,经以飞龙世界、香江动物园、森美反斗乐园为基础的中部山林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向东经化龙农业大观、莲花山,延伸至珠江;“沙湾——海鸥岛生态廊道”,沿沙湾水道和珠三角环线及其以南大片农田。

“江高——新塘生态廊道”主要作为中心城区与花都新机场和增城的隔离带,保护广州城市发展;“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主要作用在于隔离中心城市各组团;“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位于中心城市和南部新城之间,主要作用是在中心城市和新城之间形成一条东西向的生态隔离带;“沙湾——海鸥岛生态廊道”主要作用为保护广州市域城市发展,控制城市的无限制蔓延。

·另外,在“区域生态环廊”和“三纵四横”基础上,打通汇集到珠江、沙湾水道、市桥水道等密布城乡地区的河网水系形成网状的“蓝道”系统,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廊道、防护林带、公园等线状和点块状的生态绿地,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式生态廊道体系,形成了“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的山水城一体化城乡生态格局。

五、城市综合交通

1、交通发展策略

1.1空港

大力发展新白云国际机场,将新机场发展成为设施一流,服务优良的华南地区空运中心、国家级枢纽机场。通过完善的高快速道路、轨道交通、铁路、客货流中心等设施,强化新机场对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促进地区发展。

1.2海港

大力发展南沙新港区,逐步疏靖内港,建立以南沙新港区为龙头,以新沙、黄埔港为辅助的广州港区新格局,并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提高广州港区竞争力,努力将广州港区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的航运中心,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广州向海港型城市转变,带动广州实现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职能。

1.3铁路

积极发展城市北部和南部铁路客运站,以缓解流花、天河火车站的紧张局面,建设东北及西北联络线、南部支线,实现广州市域国铁的客货分流,利用市域客运线大力发展市郊列车,强化铁路对区域发展及空港、海港等枢纽的有机联系,强化广州作为华南地区铁路中心枢纽职能。

1.4城市快速轨道

优先发展城市快速轨道线,建立以南北快线为核心,常规线路为基础,市郊铁路、城际快轨为辅助的便捷、高效的都会区轨道交通运输网,形成支持并引导城市发展的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SOD(Service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结合常规公交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向公共交通依赖型转变,推动城市空间拓展与人口疏散。

发展建议:

·建议近中期优先考虑的重要项目:

·尽快完成地铁2号线建设。

——向南发展的支撑:

·尽快完成地铁2号线中心区段建设以及大学城延长线的论证与建设。

·地铁3号线(中心区——番禺市桥——广州新城)的论证与建设;

·机场快轨线的论证与建设,形成由机场快轨线、三号线构成的联系机场与南部地区的快速客运联系;

·地铁4号线(科学城—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琶洲会展区—官洲生物岛—新造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的建设论证与开展,促进TOD发展模式的形成。

——向东发展的支撑:

·城市列车(广州站——新塘);

·建议远期优先考虑的重要项目:

——旧城核心线路的屏蔽:

·连接地铁1号线芳村站与黄埔市郊铁路南岗站的南部线;

·4号线向南部南沙新城的延伸线。

——与周边的联系:

通过良好的换乘枢纽,与城际快轨实现高效联系,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加强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1.5高快速道路

在都会区继续发展并完善环形放射(旧城区)加方格网状(新发展区)的高快速道路系统,强化区域间与枢纽间高效交通联系,适应机动车客货运输的需要,支持并促进城市空间的拓展。同时,努力形成沿高快速道路的交通生态走廊,尽量减少高快速道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在新发展区沿边缘布设高快速道路,并同发展区外围的客货换乘集散枢纽结合,实现对区域服务。

发展建议:

·建议近中期优先考虑的重要项目:

——对城市发展区的支持

·尽早建设广珠东西线,依靠两条南部高速干线支持城市空间的拓展;

·改造金山大道为高速公路,建立南部地区东西向的高效联系;

·改造番禺迎宾快速路,统一全线快速路标准,支持南部地区发展;

·适时建设番禺中、西部快速干线,东部沿海观光快速干线,满足南北交通需求的增长。

——改善旧城区交通

·加快北二环、华南北路、同和路、沙太路的改造,实现北部地区外来交通的战略性东移,缓解机场路走廊交通紧张局面;

·改进与完善内环路及环城高速公路的交通衔接,疏解对外交通,保证市区交通的畅通;

·在旧城区,结合内环路建成后交通格局的变化,深入开展以内环路为核心的中心区交通改善研究。继续改造旧城道路,打通断头路,并通过对道路的改造带动沿线城市景观的根本性改善;积极发展静态交通设施,强化旧城区道路交通动静态管理,提高运输与使用效率。

——发展新城区基础路网

·在天河及番禺等新发展地区,大力发展并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是天河地区次支路网及沙湾水道以北地区主干道网的建设,做好开发新城的用地控制;

·结合大石、钟村、南村、新造地区路网规划与建设,完善该地区的规划控制及引导。深化规划新城地区各种交通方式协调一致的交通道路网络。

——强化大区域交通联系

·将东莞沿海快速干线接入北二环高速公路;

·广园东路向东拓展至新塘、东莞,并分支延伸至增城荔城;

·珠三环高速公路。

——强化枢纽交通联系

·机场高速公路,强化机场与整个地区的交通联系。

·建议远期优先考虑的重要项目:

·海鸥岛跨海大桥(连接东莞沿海快速干道)的论证与建设,改善对市区过境交通的分流,对南部交通的服务;

·建设南沙高速公路支线,形成对南沙新港区的发展支持;

·花都山前大道向南经炭步至佛山的高(快)速道路,中间联系北二环、华南路、广肇及佛开高速公路,强化区域交通可达性。

1.6物流中心

依靠广州发达的空、海、陆、铁等重大交通设施,大力发展服务于广州与周边地区的北部物流中心、东部物流中心、南部物流中心、西部物流中心,强化广州中心城市职能,形成对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吸引与辐射。

发展建议:

·开展广州物流研究,确定东部生产物流中心、南部物流中心、西部物流中心的选址;

·结合机场及花都铁路设施,发展北部物流中心,并与其它交通有机联系。

1.7客流中心

在城市旧城区边缘、新发展区外围,结合高速快速道路、轨道交

通线建设一级客流中心。

发展建议:

·继续广州公路客运站场建设,建立功能明确,层次分明的对外客运体系;

·优先发展花都与新机场客运中心,西部芳村客运中心,南部海珠与新客港客运中心,完善水、陆、空客运体系的协调。

1.8其他

·基于信息社会的长远考虑,沿高速公路、快速路走廊预留建设光纤管线主干宽带网条件;

·与环境结合,沿高快速道路建设广州天然的交通生态廊道,使环境保护与交通建设结合。

广州市城建投资项目计划和资金管理工作指引(试行)

附件 广州市城建投资项目计划和资金管理工作指引(试行)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0 年 2 月

广州市城建投资项目计划和资金管理工作指引(试行)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5) 第二部分相关单位职责 (5) 第三部分计划管理 (8) 第四部分合同管理 (9) 第五部分用款计划管理 (10) 第六部分资金支付管理 (11) 第七部分工程与征地拆迁概算及变更管理 (21) 第八部分合同结算与财务决算管理 (23) 第九部分监督管理 (24) 第十部分附则 (26)

广州市城建投资项目计划和资金管理工作指引(试行) 第一部分总则 一、为加强对城建投资项目的计划和资金管理,健全和完善计划编制、执行、资金支付、结算管理制度,提高城建资金的投资效益,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及工程价款结算管理的规章、规定,制定本工作指引。 二、城建投资项目应当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遵循“先计划,后实施”的原则。 三、城建投资项目资金(以下简称城建资金)是指纳入市本级预算管理或财政专户管理,以及通过政府性贷款或通过其它融资渠道筹集并用于城建投资项目的资金(贴息资金除外)。 四、市建委负责对城建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部分相关单位职责 城建资金使用各方主体及相关管理单位的责任与分工: 一、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设备供应商等 (一)遵守法律、法规及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认真履行与建设管理单位或代建单位合同约定的事项。 (二)签证及工程量(工作量)计量真实;不得重复送审有关资料;报送的工程结算材料应依据充分、准确,原则上误差率不得超过10%。 二、建设管理单位或代建单位 (一)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项目建设,及时完善相关手续。 (二)严格执行建设部、财政部及省市主管部门关于工程计价、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 (三)按照项目批复概算的总额及科目控制项目资金支出。 (四)依法依规签订各项合同并严格执行。 (五)确保申请资金所提交的各项实际凭证真实客观。 (六)确保填报的累计工程量(工作量)与实际工程进度相符合,累计支付数据真实准确。 (七)负责审查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资质以及确保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等相关凭证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八)统计所实施项目历次资金支付情况,并建立支付台帐,每月向市建委反馈。 (九)作为工程结算、决算的主体,负责结算、决算的具体工作。 三、市城投集团 (一)负责筹措资金,审核请款资料的资金来源,确保资金支付与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及季度用款计划安排相符合。 (二)按照“先财政、后贷款”的原则安排和支付项目资金来源。 (三)负责对照本工作指引具体要求,审核由城投集团投资的项目资金支付申请。 (四)核查主要部门出具的审核意见及印鉴是否真实。 (五)统计和汇总城投集团出资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内各项目及其合同的资金支付情

城市的规划概念

城市规划的概念 1、国外有关城市规划的概念 苏联(《城市规划原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就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与分布生产力工作的继续和进一步具体化。 日本(强调技术性):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旨在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城市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安排好城市形体——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公园、公用事业及其它的各种要求,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目标。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2、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编辑本段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技术性(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和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2)艺术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城市天际轮廓、城市公共空间,如街道/公园/广场/滨水地带/城市街区特色/标志性建筑) 3)政策性、法制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 4)民主性(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利益) 5)综合性(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6)地方性(结合地方特点设计规划方案) 7)实践性(规划方案充分反映建设实践的要求,同时要按规划进行建设。) 编辑本段作用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概念性规划结构框架

1.项目概述 2.现状概况与分析 2.1.相关规划衔接 3.规划目标与策划 3.1.案例分析(可放前,也可放后,结合案例的内容选择) 3.2.发展条件分析(核心议题) ?禀赋要素分析(优势,整合) ?创新要素分析 ?项目特征 ?发展诉求 ?发展模式 3.3.设计目标 河南省层面 三门峡层面 张湾层面 3.4.功能构成 3.5.发展定位 3.6.发展规模 3.7.(规划重点) 3.8.发展策略 区域策略——区域协同,空间整合,共塑城市发展新核心 土地使用策略——高效紧缩,有机聚合,多元化组团发展 生态发展策略——融合连通生态走廊,构建大山大水新格局 文化融合策略

4.概念规划 4.1.规划理念 4.2.方案构思 4.3.规划结构 4.4.土地使用规划 4.5.设计概念 4.6.空间形态 4.7.规划策略(城市设计特征) 空间协同策略 功能布局策略 道路交通策略 绿化景观策略(海绵城市)开放空间与景观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策略 开发建设策略——创新开发模式,合理利用土地 风貌分区策略 市政支撑策略(海绵城市)(实施措施与意见)

5.城市设计 5.1.总体城市设计 5.1.1.城市设计目标 5.1.2.总体城市设计框架 5.1.3.鸟瞰图 5.2.风貌控制引导(风格色彩) 5.3.重点区域设计意向 5.3.1.市场开发分析 5.3.2.建筑设计意向(风格,色彩) 5.4.节点设计 6.规划实施管控 6.1.建设开发控制 6.1.1.整体开发控制(开发强度、建筑高度)6.1.2.开发要素控制(退界、控规指标控制)6.1.3.建设用地兼容性 6.1.4.地块建设指标(控制性和引导性)6.2.城市设计准则 城市道路设计准则 开放空间设计准则 建筑设计准则 广告标识与照明设计准则 街道设施与家具设施准则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3)“S”型曲线: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2)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3) 1 回顾与挑战 (15)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5)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7) 1.3机遇与挑战 (26) 结语 (42) 2 目标与定位 (43) 2.1城市发展目标 (43)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3) 2.3城市规划目标 (45) 3 发展战略 (47)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7)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6)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71)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8)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3) 4 空间与特色 (101) 4.1城镇体系 (105) 4.2 空间结构 (109) 5 实施策略 (150)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4)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9)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4)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5)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解决了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贾汪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1 引言 贾汪是徐州市区的一部分,但贾汪区似乎很难和“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等表征城区的用词联系起来。但必须承认,贾汪――这座城市(区)始终在徐州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徐州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徐州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贾汪煤矿的发现和采掘,贾汪由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近代化能源工业基地,为广袤的徐淮地区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封建经济成分,为20世纪苏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评价 ●徐州(江苏省)最大的城区。 1993年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新行政区划使贾汪由12.8km2面积和7万人,一跃成为690km2面积,50万人口的城区。同年,徐州被国务院批准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行政区划 ●徐州都市区的外围组团。 2003年编制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将贾汪定位为徐州都市区的五个外围组 图1 贾汪在徐州市域中的位置

团之一。近期以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为主,远期以加工业为主,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外围组团。――功能定位 当然,对于贾汪的“定义”,远不止这些。从时间序列上,我们不难发现,贾汪的区域地位面临着被日益“边缘化”的危机。 2 现实――必须面对 2.1 “飞地型”城区――半城市化的孤岛 城区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主体的城市化地区。城市经济的空间载体。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口与经济的高度聚 集,公共设施的便捷共享,经济 社会活动的高度化与服务化。 但是,“飞地型”城区却是 城区中的另类。“飞地”也称“插 花地”或“被包围版图”,是指某 个行政区域在另个行政区域内拥 有的小块领地,与本土不相毗连。 “飞地”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具 有下列特征。①它同政区行政中 图2 徐州市五大城区空间分布 心所在的本土一样,是一个政区 权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地方行政权力空间投影的组成部分。②飞地同本土在空间上具有不连续性,是一个独立的地域单元。③飞地同本土的联系.一定要经过其它行政区域境内。我国行政区划上的“飞地”,相当一部分是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区域边界调整的结果.大多是基于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建设区域性工矿中心而为之。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

新规划描绘新赣州——《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 作者:loveloves发表于: 2007-01-24 01:20:18浏览: 1272人次回复:14 帖 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理念。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理念。 规划目标 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 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 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 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 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 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 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 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 地100平方公里。 远景(至2030年):中心城区至2030年人口约140万,建设用地140 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问题与挑战 区域竞争格局中的边缘化倾向;中心城市中心地位的弱化趋势。 机遇与优势 (1)产业机遇——泛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 (2)交通机遇——从节点城市到枢纽城市; (3)城市化机遇——快速城市化;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第八章 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八章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节城乡规划管理概述 一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 (1)城乡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 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城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搞好城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2)城乡规划管理的核心。根据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的解释,城乡规划管理核心包括三方面: 第一,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 第二,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第三,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般特征: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时序性、地方性、政策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诸多特征。 特殊特征:引导与控制的特性、宏观和微观管理特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属性、阶段性和连续属性

第二节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一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系统。 系统的特点:一是系统是由若干部分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整体;二是系统整体具有层次性,每个层次的系统可以分解为若干基本要素;三是系统整体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功能。 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检查是一个实践过程。 (1)决策系统: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 (2)执行系统: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建设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市政管线工程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建 (3)反馈系统:城乡规划监督检查 (4)保障系统:城乡规划法律规范

二城乡规划管理系统要素 1.管理目标 最终目标P115 2.管理者 管理的水平与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及其能力。如基层规划管理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1)(2)(3)3.管理对象 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的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4.被管理者 一是城乡规划项目(政府内部管理行为),二是建设用地或建设工程(政府外部管理行为)。 5.管理中介 (1)权力 审批权:审批城乡规划,审批“一书两证” 惩治权: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 执行权:执行城市政府方针、正常和重大决策 参议权:向城市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表彰权:表彰实施城乡规划优秀建设项目 其他权:其他法律授权或因需制定管理规范的权力 (2)规则 批准的城乡规划文本、图纸,各种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 图/文

市域空间结构概念图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图 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心的发展理念。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理念。 规划目标 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 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 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远景(至2030年):中心城区至2030年人口约140万,建设用地140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问题与挑战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复习总结年级相关试题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考试大纲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定律 基本概念:平衡态、热力学参量、热平衡定律 温度,三个实验系数(α,β,T κ )转换关系,物态方程、功及其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数学表述式)热容量(C ,C V ,C p 的概念及定义),理想气体的内能,焦耳定律,绝热过程及特性,热力学第二定律(文字表述、数学表述),可逆过程克劳修斯不等式,热力学基本微分方程表述式,理想气体的熵、熵增加原理及应用。 综合计算:利用实验系数的任意二个求物态方程,熵增(ΔS )的计算。 第二章 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基本概念:焓(H ),自由能F ,吉布斯函数G 的定义,全微公式,麦克斯韦关系(四个)及应用、能态公式、焓态公式,节流过程的物理性质,焦汤系数定义及热容量(Cp )的关系,绝热膨胀过程及性质,特性函数F 、G ,空窖辐射场的物态方程,内能、熵,吉布函数的性质。 综合运用:重要热力学关系式的证明,由特性函数F 、G 求其它热力学函数(如S 、U 、物态方程) 第三章、第四章 单元及多元系的相变理论 该两章主要是掌握物理基本概念: 热动平衡判据(S 、F 、G 判据),单元复相系的平衡条件,多元复相系的平衡条件,多元系的热力学函数及热力学方程,一级相变的特点,吉布斯相律,单相化学反应的化学平衡条件,热力学第三定律标准表述,绝对熵的概念。 统计物理部分 第六章 近独立粒子的最概然分布 基本概念:能级的简并度,μ空间,运动状态,代表点,三维自由粒子的μ空间,德布罗意关系 (k P ρηρ η=,=ωε),相格,量子态数。 等概率原理,对应于某种分布的玻尔兹曼系统、玻色系统、费米系统的微观态数的计算公式,最概然分布,玻 尔兹曼分布律(l l l e a βεαω--=)配分函数( ∑∑-==-s l l s l e e Z βεβε ω1),用配分函数表示的玻尔兹曼分布 (l l l e Z N a βεω-= 1 ),f s ,P l ,P s 的概念,经典配分函数(??-= du e h Z l r βεK 0 11)麦态斯韦速度分布律。 综合运用: 能计算在体积V 内,在动量范围P →P+dP 内,或能量范围ε→ε+d ε内,粒子的量子态数;了解运用最可几方法推导三种分布。 第七章 玻尔兹曼统计 基本概念:熟悉U 、广义力、物态方程、熵S 的统计公式,乘子α、β的意义,玻尔兹曼关系(S =Kln Ω),最可几率V m ,平均速度V ,方均根速度s V ,能量均分定理。 综合运用: 能运用玻尔兹曼经典分布计算理想气体的配分函数内能、物态方程和熵;能运用玻尔兹曼分布计算谐振子系统 (已知能量ε=(n+21 )ωη)的配分函数内能和热容量。 第八章 玻色统计和费米统计 基本概念: 光子气体的玻色分布,分布在能量为εs 的量子态s 的平均光子数( 11-= KT s e f ωη),T =0k 时,自由电子的 费米分布性质(f s =1),费米能量μ(0),费米动量P F ,T =0k 时电子的平均能量,维恩位移定律。 综合运用:掌握普朗克公式的推导;T =0k 时,电子气体的费米能量μ(0)计算,T=0k 时,电子的平均速率V 的计算,电子的平均能量ε的计算。 第九章 系综理论 基本概念: Γ空间的概念,微正则分布的经典表达式、量子表达式,正则分布的表达式,正则配分函数的表达式。 经典正则配分函数。 不作综合运用要求。

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2012—2015探索集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初稿) “技术决定企业成败,管理决定企业盈亏”。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应站在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的至高点,洞察全局,高瞻远瞩,全面系统地规划企业发展愿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方针、中长期和各年度经营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全面系统地部署和导入企业规范化管理。通过对公司的全面了解和诊断,在此对本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及2012年度相关战略措施、行动计划作如下规划和部署安排。 第一章公司企业经营理念提炼 一、企业使命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生活、绿色环保的再生资源,在体育器材、拓展器材、体育设施、体育电子商务和其它体育产业的开发方面孜孜以求,让体育健康人民的生活。 二、企业愿景(四个“一流”) 做一流企业、创一流品牌、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一流的体育产业综合经营和产品的提供商。 三、企业核心价值观 诚信、团队、创新、感恩:信守承诺,执着追求,创造客户价值、注重员工成长。 1、诚信——忠心诚实、言行一致、守信用;热忱服务、视‘公司’的利益为‘己’ 任;不损人利己、不搬弄是非、不营私舞弊、不弄虚作假。

2、团队——相互信任、相互补合、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分工协作、目标一致、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不分家、总揽全局、服从于公司的整体利益。 3、创新——解放思想、放眼未来、敢于领先、标新立异;既要能他人所不能、 更要能自己所不能;要敢于打破常规(把今天运用得好的东西、在明天或后天打破、去寻求更好),不断地挑战他人和自己的辉煌业绩、寻求更高的“创造价值”。 4、感恩——相互敬重、相互爱护;司兴我荣、司衰我耻;以司为校、爱司如家; 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赠一份喜悦、献一份爱心、尽一份责任。 四、企业精神(执行力文化) 执行是金,结果第一;全心投入,追求卓越! 五、市场拓展理念(五“高”) 高技术保质量,高质量保信誉,高信誉创市场,高价值促发展,高素质做保障。 六、服务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创造客户价值,一切为了顾客满意。 七、管理理念 高质、高效、低耗、务实、争先。 (强化执行能力、平衡激励约束、追求高效和谐、注重员工成长、倡导自我管理) a)高质——即高素质、好品质:品质是企业的生命,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向客户提供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为己任;同时,通过对本公司职员工的内外部培训,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工作团队,以保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b)高效——即高效率、高绩效:通过对公司内部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以精简的 工作流程、精良的制造工艺,组织精益生产,达到高效率;以高素质的工作团队追求高绩效。以高效率追求高待遇,打造一个“有理性、有爱心、有目标、有坚

广州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影响

目录 一、亚运会概况及广州为什么要举办亚运 (1) 1.用大事件推动城市发展 (1) 2.两次全运会为广州留下的体育设施需要再利用 (1) 二、广州为举办亚运会做的准备措施 (2) 1.旧城改造 (2) 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 3.开展绿道规划建设 (3) 4.加大市场监管执法 (3) 三、亚运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4) 1.极大地改善了区域的环境 (4) 2.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 (4) 3.对城市房地产造成了影响 (4) 四、亚运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5)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 2.对治安环境的影响 (5) 五、亚运会对广州经济的影响 (5) 1.对城市房地产造成的影响 (6) 2.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6) 六、亚运对广州城市建设的不利影响 (6) 1.给交通和环保带来压力 (6) 2.旧城改造中“城中村”的危局 (7) 3.居住分异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7) 参考文献: (7)

摘要 广州是一个善用大事件推动城市发展的大城市,曾经举办过第六、九次全运会,为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而积极申办了第16届亚运会。在准备亚运会的过程中,广州一直比较理性和低调,将建设重点放在“亚运城市”上,推动既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落实。而亚运会的举办对广州的城市建设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创收。本文将对广州为举办亚运所采取的措施,亚运为广州带来的利益以及不利影响进行初探。 关键词:亚运会;城市建设;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基础设施

广州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影响 一、亚运会概况及广州为什么要举办亚运 亚洲运动会(Asian Games)简称亚运会,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亚洲体坛最大的盛会。每四年举办一届,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最初由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主办,1982年后由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Olympic Council of Asia)主办。自1951年第一届始,迄今共举办了16届,广州市以其强大的竞争实力,取得了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承办权,有来自45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1. 2万名运动员参加。本来除广州外,还有3个城市申办——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韩国首都首尔和约旦首都安曼。然而这3个城市经过权衡,相继以承办过于昂贵,财务上承担吃力等原因,宣布放弃申办。而广州则需要亚运会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促进自身发展。具体原因如下: 1. 用大事件推动城市发展 广州在申办亚运之前曾于1987年和2001年举办过中国第六次和第九次全国运动会,在利用大事件促进城市发展方面很有经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后广东的深圳、汕头、珠海分别成为了经济特区,加强了内地和港澳台之间的联系。成就了令人瞩目的工业化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广州是一个已经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老城市,不可能突然转型,所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这正是广州申办几次大型运动会的原因,因为它需要一个推动城市发展的机会。 2.两次全运会为广州留下的体育设施需要再利用 曾经为两次全运会修建的体育场馆两个共可以容纳十四余万人,还有两千个游泳池。虽然在开运运动会之后并没有废弃,但是相对来说很少有大规模的活动举行,不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创收,如果再办一次亚运,一方面可以把这些分布在各区的体育场馆组织起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后来又为申办亚运新建了很多体育场馆,从客观条件来讲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了申办亚运会的要求。

山西省临汾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方案

山西省临汾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方案 征集报名启事 为构筑新临汾的城市风采,加速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围绕“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心集全市之力,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十一五期间城市规模发展为人口80万人,用地120平方公里。为指导城市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市政府决定在国内外公开进行“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概念规划”方案征集,诚邀具有丰富规划设计经验的设计机构参加,由临汾市规划勘测局具体组织本次征集活动。 一、项目名称 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概念规划 二、规划范围:西至329国道、临大线,东至南高、东王、西张、孙乔、贾得一线,南至鹅舍、金井、神刘、刘庄一线,北至加泉北、北芦北、西高河、贾村、东张堡北、北永安一线120平方公里范围内。 三、规划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系统描述,突出区域功能布局、生态绿化、道路交通组织、市政设施规划等。 四、工作任务 通过概念规划,寻求临汾市城市总体发展的合理模式和发展思路,制定更有远见、更富弹性、更具竞争力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五、报名程序及安排 1.征集报名(递交报名材料)自本启事公布之日起,至2006年6月25日下午6:00截至。 2.2006年6月16日——6月25日,经专家评议报市政府审定,从报名单位中选择3家规划设计机构,作为正式设计单位,参加该概念规划方案征集。 3.2006年6月25日——2006年8月30日,3家设计机构编制概念规划方案 4.2006年8月31日——2006年9月15日,3家设计机构汇报方案成果,公开展示方案,经专家评审后,评选出最优方案。 5.报名方式:报名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邮政特快专递形式送达。报名材料应为一整套报名文件(一式三份),文件内容包括投标单位名称、工作业绩简介、负责本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负责人情况、编制本规划的工作思路、意向、规划方案思路等文件(报名文件格式附后)。 6.欢迎国内具备甲级规划设计资质的机构,或在同类规划设计项目中经验丰富、业绩突出,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国外规划设计机构踊跃报名应征。 六、方案征集费用 我们将委托3家设计机构进行方案设计,每家项目经费原则上不超过60万元人民币(包括方案成本补偿费、调查、编制和送达方案所需一切费用)。优胜者取得综合汇总方案深化资格,另加费用50万元。 七、所有权 所有报送的规划方案归组织单位所有,均不予退还。 八、解释权 临汾市规划勘测局拥有本次征集活动的解释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