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教学设计

《原毁》教学设计
《原毁》教学设计

《原毁》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吴晓辉

【教学目标】

1、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把握词类活用;借助注解,能通译全文。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的妙处。

3、学习韩愈议论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写法。

4、体会作者优时伤事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1、2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并完成配套的练习,大致解决字词问题。【教学手段】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及古文运动简介

四、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朗读课文后思考:全文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借助各段中心句了解各段内容)

明确: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论“毁”与“治国”)

五、具体研读第一段

1、第一段分几层来论述的?各层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写舜和周公?

3、为什么详写古之君子责己也重以周?

【投影】

舜(仁义)

责己重周(不怠)求、责、思、去、就

周公(多才多艺)

古之君子待人缺点: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待人轻约(人乐为善)

待人优点: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六、具体研读第二段

【投影】

待人缺点:“举其一不计其十,

责人究其旧不图其新”实质以众人待其身,

待人优点:“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

今之君子而以圣人望于人待己廉——自取也少——易于满足,自欺欺人

七、具体研读第三段

1、为什么说怠与忌是毁谤的根源?

2、作者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概括之后,又用自身经历作例证,分析“忌”的心理及表现。说一说是如何来举例分析的?

3、毁谤的危害是什么?(联系苏东坡被贬黄州)

4、为什么详写“忌”这一方面?

八、第四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最后一段用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的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九、回顾并小结

【投影】

观点 + 阐释 + 例证 + 结论

古之君子——责己重周(舜—德;周公—才)待人轻约态度对比责、求、去、就(名人例证)

今之君子——待己廉责人详

原毁揭示本原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

(略写)(详写)

(自身经历为例)阐明意图得吾说而存之

1、文章的宗旨在于探索毁谤之根源,从古今君子之对比入手,先古后今,有正到反,最后揭示根源。

2、《古文观止》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所见颇是。

3、拓展: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古之君子”相当于孔子的“君子”

“今之君子”相当于孔子的“小人”

“今之君子则不然”,不然者,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人反是”。

十、写作特点

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

遥对遥排中有近对近排,互对互排中有自对自排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

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比;

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十一、布置作业附《原毁》练习

《原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阅读《原毁》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古之君子,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也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 【课程标准】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文本分析】 茫茫人世间,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对待生与死?这些都成为永恒的哲学论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多少哲人为之努力。行吟汨罗江畔的屈原,用他那忧思怀国之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纯粹为生命奏响了一曲永恒的赞歌,我们只有感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诗人,国家,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支柱,哪怕朝堂上的小人泼来一波又一拨的脏水,哪怕一次次被所效忠的人流放,他依然不改初衷,直至最后以身殉国。 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在面对世俗的不公时,该如何去选择。总之,屈原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给了我们启示和力量。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基本学会梳理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学习本文,除了继续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事注重以文带言,让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语句,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背诵文中重要语句。 2、能够准确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害、疾、属、伐”、虚词“之、以、而、何”、通假字和文言句式 实词:害、疾、属、伐 虚词:之、以、而、何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3、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导入:

李商隐登乐游原教学设计

李商隐登乐游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读通古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地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两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与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深沉情感。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两首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乐游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出阅读的兴趣 师:曾经有一位诗人,在乐游原上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历史名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跟随他去乐游原一起感受那份夕阳之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是李商隐的《乐游原》。 2、读题,解题,乐游原:一个地名,在长安城南,是唐朝著名的游览地。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全班齐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驱”的读音。 3、教师出示向晚的意思:傍晚,意不适:心情不好。 4、学生结合图片与注释,自己理解诗歌的大意。 5、全班交流学生的译文,在整理学生译文的基础上,形成译文结果。 译文;诗人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过渡: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们再一起好好品读一下这首诗,好诗就像好茶,越品越美,而这种美需要我们自己发现。 三.研读感悟 1、知诗人 (1)师: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

来的?(意不适)师要求学生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景色美,悟诗人愁 1、师:当诗人站在这唐朝的最高地——乐游原,他看到夕阳染红了天空与大地,万物都洒上了光辉,景色十分优美。(教师出示夕阳的照片,渲染意境) 提问:这样的美诗人是怎么来表达的呢?(夕阳无限好) 2、师:风景这么美,诗人却发出了怎么样的感叹呢?(只是近黄昏) 师:这一个“只是”是诗人内心的无奈,那为什么诗人看到美景后,内心却涌动起了无奈呢? 师向学生介绍李商隐的个人经历: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经历着国运将尽之愁,同时由于当时党派间的斗争,他的个人抱负无法施展之愁以及对人生衰老的自然规律的愁。 师:那么多的愁渗透到一起,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 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 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导入: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 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 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 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 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

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 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 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 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 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 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 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 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 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 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 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 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 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1

人教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一.宋词 唐诗宋词,中国古代文学最绚丽的两朵奇葩,古典文学的代称。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曲唱歌的民间小调,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馀。早在盛唐以前词就产生了,唐代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都写过优秀的词篇。张志和的《渔歌子》不仅在国内影响极大还流传到了日本。五代时期的南唐词派以李后主成就最高。 宋代是词的全盛期。北宋初年以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等为代表。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词派”由此形成。而后苏轼开创“豪放派”,北宋词坛发展到鼎盛。当时著名的词人还有王安石、黄庭坚、秦观、李清照等,名家迭出,百花争妍。 到了半壁山河的南宋,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词坛的繁花却并未凋零,在爱国主义的沃壤上,开的更鲜艳。代表词人是陆游和辛弃疾。 据《全宋词》所载,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一万九千九百余首,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一人,由此两宋词坛的繁华可见一斑。 二.风流才子,白衣卿相——柳永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柳词多收入《乐章集》。 古人中有因一言拜相的,又有以一篇赋遇主上垂青的,但唐有孟浩然只为错念了八句诗失了君王之意,宋有柳永因为几句词误了功名,终身坎坷,难道真的是“从来贵贱命中招”吗? 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为人狂放不羁,又自恃才华高绝,不屑逢迎达官贵人,当然那些人也不待见柳永。他常出入歌楼舞馆,加之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柳永应科举却屡试不第。 我不求人富贵,人需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柳永才名传遍京师,吏部向仁宗举荐他,却有人拿出这首《西江月》弹劾他,仁宗果然不悦,于是,一句“且去填词”断了柳永的仕途之路,柳永倒也看得开,将名字改为柳三变,凡作新词,落款处皆提“奉旨填词”四个字。后来他又将名字改为柳永,五十一岁时考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为官清廉却屡遭排挤。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官场无望的柳永于是以伎为家,他的词大多是为歌女而作,歌女身份卑微,柳永却在词中把她们比作梅花,芙蓉,海棠,他对这些歌女的感情纯洁而真诚。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对歌女纯洁的爱也换回了歌女的真情与崇拜。柳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性情却戳中封建伪道学的痛处,为礼教所不容,因而皇帝不喜,朝臣压抑,仕人排挤。晚年的柳永落魄潦倒,身无分文,相传柳永死时,众歌女集资安葬了他,出殡之日,满城伎家无一人不到,一片缟素,一些来送葬的官僚自觉惭愧,掩面而回。此后每逢清明,都有歌女舞女载酒于柳永墓前,祭奠他,时人谓之“吊柳会”后来渐渐成了一种风俗。正是 乐游原上伎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传说,柳永临去世前做过一个梦,玉帝下旨,《霓裳羽衣曲》已旧,欲易新声,要借他的仙笔,柳七郎上天谱曲填词去了。 三.学习目标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马原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何谓 课时: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什么是哲学的几种典型观念的介绍与分析,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哲学特有的语境中来,激发学生对问题本身和作为问题之学的哲学的兴趣。参考文献: 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捷莎:《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断想》《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教学内容: 一、关于哲学,哲学家们都说了些什么 1、哲学是智能之学或爱智之学,拉丁文philein 和sophia。古希腊哲学家的观 念,汉语中的哲即智慧,《尔雅》,哲,智也。 2、哲学是形而上学,《周易.系辞》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 谓形而上学即研究超经验、超感官的对象的学说。 3、哲学是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学说,即存在、世界、宇宙的本质是 物质、精神、灵魂还是上帝?本体论概念出现于欧洲中世纪,但是在17世纪才被沃尔夫所详细论述和使用 4、哲学是认识论,epistemology,希腊文为episteme知识和logos理论,自笛卡 尔始,西方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的认识,哲学就是认识论。 5、哲学是科学方法论(科学主义理路),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流派反对哲 学是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观点,认为所谓超验世界的本质是人的感觉无法达到的、人的经验无法论证的,哲学的目的就是为科学提供精确的方法和符合逻辑的命题,因此,哲学就是科学方法论。 6、哲学是人本学,人道主义humanitariamism,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或人本学 humanism,人学、人生境界说,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哲学是以人

《原毁》知识点总结

[原毁] 1、实词及短语: 原毁重以周轻以约艺人即其新究其旧恐恐然有得已廉不足称怠忌懦者 2、通假:有本有原(源)强者必说(悦)于言,懦者必说(悦)于色难已 (矣) 3、词类活用:人乐为善(意动)即其新,不究其旧(形名)外以欺于人,内 以欺于心(名状)惟惧其人之有闻(动名)吾未见其尊己也(意动)必其人之与也(动名)而望名誉之光(名动发扬光大) 4、一词多义: 闻闻古之人有舜者(动听说)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名名声)以久特闻(使动为人所知)博闻强志(名听闻知识) 善能善事,是足为艺人矣(动擅长)其人不得为善之利(名善事)我善是,是亦足矣(名好的行为,指优点) 病吾之病也(名毛病,缺点)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形身心感到痛苦) 已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副太)学不可以已(动停止)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 原原毁(推论本原)有本有原(根源) 与必其人之与也(动作名,指结交的人)怠与忌之谓也(连和)不与同其利者也(介和)吾与点也(动赞同)其可怪也与(语气助词吗) 廉其待己也廉(形少)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形正直)物美价廉(形价格低) 用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名指才能)用心一也(动上心)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动采用)物尽其用(名用途) 5、虚词: 以重以周轻以约(连并列)早夜以思(连修饰)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连用来)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介用)

而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连转)未少有得而止矣(连承接就) 之古之君子(结助的)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结助取独;的)怠与忌 之谓也(结助提宾) 其其责己也重以周(代他们)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代那些)其国家可几而理欤(语气副词大概) 6、句式: (1)判断句其为人也,仁义人也舜,大圣人也 (2)宾语前置怠与忌之谓也 (3)定语后置古之人有舜者 (4)介宾后置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尝试语于众曰 三、结构及简析 ?第一部分(1至4)古代君子对人对己标准 ?第一段:提出古代君子对己对人的标准,即对己“重以周”,对人“轻以约”。?第二、三段:具体说明古代的舜、周公都是对自己“重以周”的人,他们对自己标准很高,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 ?第四段:具体说明舜、周公这样的人对人都能“轻以约”,看到别人每一点优点,看到别人的进步,担心别人的优点不被人看到。 ?第二部分(5至8)今之君子对人详对己廉的错误态度。 ?第五段:今之君子对己廉的原因是对自己优点看的多,对自己很满足。?第六段:今之君子对人详的原因是看不起别人的优点,却抓住别人的某一缺点不顾其他。 ?第七段:指出今之君子对人对己的不正确态度,实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第八段:作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明今之君子党同伐异、嫉贤妒能的恶劣作风。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指出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希望引起当权者的重视。 ?韩愈的论说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本文亦如此。由古到今、由正到反,进行对比论证是本文又一突出特点。《古文观止》评价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目的在于指出“毁”之本原。此外文章还运用一些反复句式,回环迂曲,增强了表达效果。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 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 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 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 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 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 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 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 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 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 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 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三年级上册《乐游原》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乐游原》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屈原列传》教案07

《屈原列传》教案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1.导入新课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3.也说《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乐游原的教学设计

乐游原的教学设计 关于乐游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四、课型 新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

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吗?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李商隐的什么作品?教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第一章 马原教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讲义)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哲学的高度抽象性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第一,什么是世界观 第二,怎样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概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这一问题为什么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其意义是什么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点。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不能认识存在或

原毁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吴晓辉 【教学目标】 1、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把握词类活用;借助注解,能通译全文。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的妙处。 3、学习韩愈议论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写法。 4、体会作者优时伤事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1、2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并完成配套的练习,大致解决字词问题。【教学手段】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及古文运动简介 四、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朗读课文后思考:全文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借助各段中心句了解各段内容) 明确: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论“毁”与“治国”) 五、具体研读第一段 1、第一段分几层来论述的?各层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写舜和周公? 3、为什么详写古之君子责己也重以周?

【投影】 舜(仁义) 责己重周(不怠)求、责、思、去、就 周公(多才多艺) 古之君子待人缺点: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待人轻约(人乐为善) 待人优点: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六、具体研读第二段 【投影】 待人缺点:“举其一不计其十, 责人究其旧不图其新”实质以众人待其身, 待人优点:“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 今之君子而以圣人望于人待己廉——自取也少——易于满足,自欺欺人 七、具体研读第三段 1、为什么说怠与忌是毁谤的根源? 2、作者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概括之后,又用自身经历作例证,分析“忌”的心理及表现。说一说是如何来举例分析的? 3、毁谤的危害是什么?(联系苏东坡被贬黄州) 4、为什么详写“忌”这一方面? 八、第四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最后一段用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的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九、回顾并小结

最新《屈原列传》教案1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

《乐游原》教学设计

《乐游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四、课型 新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吗?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李商隐的什么作品?教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七年级语文:《马》教学设计1(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马》教学设计1(实 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马》教学设计1(实用文本)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马图书法,激趣引读 1、马图书法: 教师展示有关马的各种书法作品并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①看了这些书法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更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 2、激趣引读: 教师: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下面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17.原毁导学案(教师版)

17、《原毁》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伍雪玲审核人:莫文英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课文,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技能目标: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教学重难点】掌握积累文中文言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一、课前检测 1、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2、《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3、你学过的韩愈诗文名句有哪些? 二、自主学习 ①古之君子,其责.(要求)己也重.(严格)以.(“而”,又)周.(全面,周全),其待人也轻.(宽容)以.(相当于“而”,又)约.(要求低)。(1)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好事)。(2)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探求)其所以 ..(……的原因)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这样),而我乃.(却)不能是.(这样)!”早夜以.(相当于“而”,表修饰)思,去其不如舜者,就.(追求、仿效)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对)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比得上)焉.(代词,他);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这)人.(指古之君子)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缺点)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3)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足够)为良人矣;能善.(擅长)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苛求)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4)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做到)也,一艺,易能.(掌握)也;其于人也,乃.(连词,却)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这)亦.(也)足矣.(语气助词,了)。”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②今之君子则不然 ..(不是这样)。其责人也详.(完备,这里指要求高),其待己也廉.(少,这里指要求 低)。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 ..(自己的收获)也少。己未有善.(优点,长处),曰:“我善.(擅长)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技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通“稍”)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

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