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终结——清帝退位始末

帝制终结——清帝退位始末

1912年2月12日,大清隆裕太后携6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至此,帝制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句号。1912年2月12日,在清朝为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当日,南方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已经两月有余,距武昌起义亦已逾百天。自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以来的浪翻波连,终于有了一个结果。这天,大清隆裕太后携6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等一班国务大臣、内阁成员向皇太后和皇上行三鞠躬新礼。隆裕太后将三道退位诏书交给外务大臣胡惟德,颁行天下。至此,帝制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句号。这天下午,恽毓鼎前去拜访民政大臣赵秉钧。当赵对他诉说辞位情状,这位忠心耿耿的史官不禁垂泪,在日记中,他沉痛地说:“自来亡国,无如是之速者”。1911年10月30日·动摇△隆裕太后(右一)、溥仪(中)与众宫嫔2月12日的朝见仪式充满悲情。赵秉钧告诉恽毓鼎,太后满面戚容,向大臣们倾诉作为失国太后的内心忧愤:3年来她深居宫中,并不曾干预政事,孰料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恽毓鼎:《澄斋日记》)说到伤心之处,隆裕不禁失声痛哭。3年前,光绪和慈禧在两天内相继去世。太后临终遗命光绪胞弟醇亲

王载沣之子为嗣皇帝,由载沣摄政。隆裕对此颇为不悦,因为她很想效仿慈禧“垂帘听政”。于是,皇太后以后常与摄政王因事发生龃龉。(《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在皇族们后来的回忆中,隆裕为人,庸碌无识,远远比不上她那位精明强干的姑妈。在“国服”期间,她便听从宠监张兰德怂恿,在宫中兴建“水晶宫”,作为休闲之所。在帝制时代,这属极严重的问题。何况,当时朝廷正筹备海、陆两军,费用不足,然而隆裕照旧命令度支部拨款来修建宫殿。

▲幼年时溥仪和他的生母瓜尔佳氏隆裕不曾料到,自己是酣歌于漏舟之中。武昌兵变后,人心动摇,几次小规模事件迅速发展成新形式的大运动。于是,太后、疆吏、党人、民众都卷入了连串的历史漩涡之中,皆被时势推着走,同时也推着时势走。新军武昌兵变之后,各省闻风响应,纷纷独立,朝廷急于消弭祸乱,稳定大局,可以说是步步退让。在武昌起义20天后,朝廷以皇帝名义下罪己诏,诏书中言及当下“区夏沸腾,人心动摇”。清廷希望用这老法子唤起人民内心深处的感情。神灵不安于飨祀,生民有涂炭危险,“此皆朕一人之咎也”。诏书中比张謇更深刻地检点三年来政治上的失败。一是用人多用亲贵,施政寡术;一是新政促行新治成官绅渔利的名目,更改旧制,权豪们敷衍了事;一是新政经费多取民财,却无利于人民。

▲2岁时的溥仪

▲溥仪的父亲和弟弟溥杰罪己诏中既宽赦了变乱的新军,也

彻底解除满汉畛域。最关键的一着是“维新更始,实行宪政”。11月1日,摄政王立准皇族内阁集体辞职,紧接着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命他部署湖北军务之后,迅速来京组阁。在此之前,摄政王迫于形势,已经3次下旨起用袁世凯。11月2日,资政院拟就《宪法重要信条》,共19条,称作“十

九信条”。这个制宪原则深得英国宪法精神,皇权必须以宪法规定为限,重大决策由国会作出,皇室的经费都需经过国会决议。立宪党人追求多年的东西,终于在空前的危机之下实现了。依据“十九信条”,资政院提出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

总理大臣违宪,政府便收回成命。资政院在11月8日以无

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袁世凯得票最多,于是,朝廷方以皇帝名义再次发表任命上谕。此外,摄政王还代替尚在冲龄的皇帝,到太庙宣誓,表示皇室将遵守信条。1911年12月6日·瓦解多年之后,当日在养心殿辞位的溥仪,抱怨父亲起用袁世凯,让自己“胡里胡涂地做了三年皇帝,又胡里胡涂地退了位”。(《我的前半生》)他认定袁世凯到北京后,通过奕劻在隆裕面前玩了个把戏,把摄政王挤掉,返归藩邸。载沣之弟载涛亦说,载沣本不愿请这个大对头出山,以威胁自己的政治生命,但素性懦弱,没有独作主张的能力,亦没有对抗他们(指奕劻,徐世昌和那桐等)的勇气,只有听任摆布,忍泪屈从。(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

△1901年7月,醇亲王载沣和香港总督亨利·阿瑟·布莱克(Henry Arthur Blake)爵士合影。载沣监国之初,朝廷曾颁布监国礼节总目十六条,赋予摄政王无上的权限。举凡赏罚升迁、军国政事,和战大计,皆由摄政王裁定,以谕旨宣示施行,若有须请皇太后懿旨之处,必须摄政王当面请行,他人不能擅传。然而载沣从小因兄长是皇帝,和他的父亲奕譞一样,活得谦卑谨慎,锐气早消。溥仪长大后,曾经看过父亲监国三年的日记,想了解一些情况。他没找到多少材料,只发现有两类很有趣的记载。一类是属于例行事项的,如每逢立夏,必“依例剪平头”,每逢立秋,则“依例因分发”;此外还有依例换什么衣服,吃什么时鲜,等等。另一类,是关于天象观察的详细记载,报上登载的这类消息的摘要,有时还有很用心画下的示意图。他因此判断父亲的生活可谓贫乏至极,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对天文的热烈爱好。显然,载沣是个放错了位置的人。12月6日,隆裕太后降旨,准许载沣辞去监国之位,上缴摄政王印章,仍以醇亲王退归藩邸,不再预政。溥仪、载涛等认定这是摄政王在与袁世凯、隆裕的权力斗争中落败。密切关注中国局势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给外交大臣格雷爵士的汇报中,记录当时的舆论反应,“人们以为它真正表明太后一派对摄政王一派的胜利”(《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还猜测隆裕企图效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载润的回忆中,则有另外一种说法:载沣个人

无良策应付时局,惟不欲以自己名义下逊位诏书,故而辞去监国之职。溥仪等皇室成员,和一般舆论,大概都没有真正把“十九信条”当回事。遵守宪法程序选出来的袁内阁已经主理政事,摄政王完成了他的使命。此时,皇室力量实质上已经退出了政治决策中枢,懿旨中亦有要诸王公“恪遵家法,束身自爱,罔越范围”这样的约束之语。隆裕懿旨中用“人心瓦解,国势土崩”形容当前形势。就在武昌起义之后,朝廷发布了“国歌”(可在本期光影电台·听历史栏目收听),歌词出自严复之手,乐曲是宗室溥侗选自康乾时的皇家颂歌。大清国歌虚浮华丽,粉饰太平。祈祷皇权永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南京临时政府在1912年初也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高蹈昂扬:“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两种旋律,两种胸怀。1912年2月12日·辞位

由于年龄太小,溥仪不曾参与达成退位妥协过程中的博弈。最后那段日子,在他记忆里浓缩成极富象征意味的一幕。有一天在养心殿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着眼。她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也是满脸泪痕。那时候,他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殿里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

头抽缩着鼻子,声响很大,一边说着话。后来溥仪才知道,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他惟一一次见到袁世凯,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

▲右起:溥仪之父摄政王载沣、载沣之母、载沣的二娘、溥

仪之母瓜尔佳氏从12月3日到12月31日,北洋新军与湖北新军进行了4次停战谈判,事实上已进入议和阶段。袁世凯不仅有了军政大权,还有了比这更为难得的东西,这就是洋人方面对他也发生了兴趣,而革命党方面也有了他的朋友。1910年4月因刺杀摄政王未遂被囚禁的汪精卫,已于11月开释,汪精卫每晚饭后与袁世凯夜谈,袁渐渐倾向共和,不做“曾国藩第二”,要做“汉族的华盛顿”。溥仪记忆中那次会面是在1月16日。那天袁世凯与内阁成员奏请朝廷,要求召

开皇族会议,“速定方针”“以息兵祸而顺民心”。溥仪认为,最令太后感到恐怖的,莫过于密奏中提到的大清无兵可用,无地可容,无友可助;还有那外国的历史教训,法兰西皇族便因不顺民意而至子孙无存。隆裕是否如溥仪所说“给吓昏了”,如今无法考究。毫无疑问,太后的心理防堤在那一天碎了。袁世凯离宫回府途中,在东安市场外遭遇革命党人的炸弹,乘机称病,不再入朝。接着便在几天内连开数次御前会议。此时的满清皇族们,载沣、载涛,奕劻、善耆等各有党羽,外界风传有“七党”,“皆专予夺之权,葺阘无耻之徒趋之若鹜”(胡思敬:《国闻备乘》)。如此混乱的朝局,每个人都与君

权相关,却无人真正把君权放在眼里。恽毓鼎之子恽宝惠因此断定,“即使后来的袁世凯,还想做曾国藩,恐也未必能挽救清朝的颠覆”。(《清末贵族之明争暗斗》,见《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退位后的溥仪闲极无聊,在宫中爬房照相。17日御前会议上,溥伦提出清帝自行逊位,由袁世凯做总统,奕劻附议。恭王溥伟、载泽等强烈反对,隆裕唯有伏案啜泣。19日御前会议,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诸人提出由袁世凯在天津另组临时政府,与会王公们自然一致反对。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22日隆裕召开御前会议,载泽、溥伟等亲贵竭力反对共和,提出太后用宫中金银作犒赏,任用冯国璋破敌。太后说,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溥伟要求皇上赏兵杀敌报国。太后便问主管陆军的载涛兵力如何。载涛回说“奴才没有打过仗,不知道”。(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婉容姐弟(左)同溥仪的妹妹们▲溥仪同婉容的弟弟后来在皇族们的回忆中,隆裕没有什么政治才干,庸碌无识,但不得不说她此刻表现出理性和自知之明。她明白这些亲贵少年靠不住。26日,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当天,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王公官员们纷纷转移财产,存放到外国银行。隆裕此时真是胆战心惊,她哭着对赵秉钧等3人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

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退位后的溥仪着龙袍在龙椅上留影。

▲溥仪兄弟(中为婉容之弟)和他们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此后,亲贵们或请假,或出走。在2月12日,太后再次挥泪,面对着往昔的臣工们,她抱怨危局之下,亲贵们没有什么对策,只知保存性命财产,置孤儿寡母于不顾。后来溥仪在自传里补充说,当时部分王公跑进了东交民巷,奕劻父子带着财宝和姨太太搬进了天津的外国租界。事实上,直至12日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隆裕对内阁全体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叶遐菴:《辛亥宣布共和前北京的几段逸闻》)于是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人心如水,几十年间催生出急迫的奔涛和吹卷的浮沫,终于冲垮了帝制的牢笼。以后,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张勋,搞复辟都没有出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1924年,的文绣(前左3)和婉容(前左5)等,摄于日本驻京公使馆。

▲溥仪(中)同他的弟妹们明思历史,洞见未来——只要讲的是事实,则永远是对的!为了防止再度失联,请加编辑王乐公的微信:wanglegong,新平台发布的信息会第一时间发布到编辑的朋友群(相册)放松身体休息一下

每期一部经典视频:【解密档案】“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第七集》

(历史经验证明:“萎胱症”必将被人民唾弃,终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6讲 辛亥革命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6讲辛亥革命 考试要求:(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2)武昌起义的爆发(b);(3)中华民国的建立(b);(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一、武昌起义——(b) 1.条件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3)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4)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5)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6)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 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 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领导及纲领孙中山;三民主义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微点拨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在独立的各省中,许多新军将领出任各省都督。这些“都督”埋下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b) 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 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1)颁布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定了国民的自由和权利;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3)性质与意义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微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并不能等同于人民当家做主。主权在民实际上是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 求:公元纪年=1911年+民国多少年;求:民国纪年=公元多少年-1911年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1.性质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1)政治民主化: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2)思想近代化: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近代化: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在1912~1919年间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4)社会生活近代化:移风易俗,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5)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3.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 4.失败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易错辨析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

8.《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知识点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革命先驱孙中山 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才有出路。他们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奋勇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孙中山正是这样一位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先驱,他高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他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这个影响深远的口号,成立同盟会,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他为推进民主革命的四处奔走大声疾呼。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3.为了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虽然起义都失败了,但还是给清政府以极大打击,扩大了革命影响, 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屡败屡战,表现出与清政府决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广州起义的失败并没有击垮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党人的影响下,1911年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的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了(武昌起义)的枪声。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口汉阳的新军也先后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首先取得胜利。武昌起义后,很快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近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

潮,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崩溃。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4.1912年1月,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5.(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虽然它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但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深刻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革。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A)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科学补习所 2.《革命军》的作者是(D) A.陈天华 B.章炳麟 C.梁启超 D.邹容 3.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C) A.光复会 B.国民党 C.同盟会 D.中华革命党 4.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它(B) A.成立时间最早 B.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C. 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D.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5.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D) A.公车上书、强学报 B.新青年 C.天朝天亩制度 D.民报 6.孙中山将积极土地问题列入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在(B)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同盟会时期 C.中华革命党时期 D.兴中会时期 7.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是(A) A.比较完备的 B.不完备的 C.彻底的 D.比较彻底的 8.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后,于1906年(C) A.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B.裁撤军机处 C.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D.设立责任内阁 9.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D)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沣人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10. 保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C) A.要求铁路干线改为商办 B.收回用于筑路的股款 C.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铁路权利 D.反对举借外债兴办铁路 11.以下关于保路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 A.有绅商参加的群众性运动 B.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C.是收回利权运动的前奏 D.为武昌起义作了组织准备 12.辛亥革命最早爆发于(A) A.武昌B.汉阳C.汉口D.南京 13.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皇朝的丧钟,具体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团体是(C) A.兴中会、华兴会 B.华兴会、文学社 C.文学社、共进会 D.共进会、兴中会 14.1911年10月10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是(C) A.黄兴、朱教仁B.孙武、黄兴C.熊秉坤、金兆龙D.黎元洪、黄兴 15.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叙述正确是(A) A.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B.以资产阶级立宪派为主体的政府

从皇帝到公民

从皇帝到公民 《从皇帝到公民》着重介绍了溥仪“从皇帝到公民”一生的转变过程,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溥仪不同时期的几幅照片:3岁登极、28岁的伪满洲国愧儡皇帝,40岁成为战犯,54岁被特赦,最后成为新中国普通公民。简单概括了溥仪的人生历程,通过这一展览可进一步详细了解溥仪的风雨人生。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十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根据中国以往封建制度,皇位都是世袭制,那么为什么溥仪的父亲不是皇帝,而溥仪却登上了宝座? 溥仪的祖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初封郡王,后晋亲王,死后称为醇贤亲王.在 咸丰十九年,十九岁的醇郡王,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妹妹成婚.但她并不是 溥仪的亲祖母.溥仪的父亲载沣是醇贤亲王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第三,四子早殇,第二子载恬被慈禧太后接进宫里,成为光绪皇帝,所以醇贤亲王死后,由溥仪的父 亲继承了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1908年旧历10月20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太后突然决定,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嗣皇帝,年号宣统.就这样溥仪成为清朝的第十代皇帝,也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出生于北京的醇亲王府,这是他的父亲载沣,母亲瓜尔佳氏,中间这位是溥仪的祖母。三岁的溥仪一直都在这个亲王之家,过着无忧无虑的小王子生活。然而在1908年11月,光绪皇帝病危,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以“承继同治,兼祧光绪”的名义,将三岁的溥仪召进紫禁城,立为嗣皇帝。同年12月2日,溥仪登极即位,年号宣统,由其父载沣监国摄政。登极当日,年幼的溥仪坐在太和殿的宝座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时,哭闹不止,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哄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好象预示着一种不祥征兆,果真三年之后,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溥仪也因此被赶下了皇帝的宝座。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年仅6岁的溥仪,在紫禁城的养心殿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由大清帝国内阁总理摇身一变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根据袁世凯签发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虽然退了位,但仍可保持皇帝的尊号,拿着国民政府给予他的帝室经费,过着君臣如意的帝王生活。 封建的帝王生活,使溥仪从小就认为他是“奉天承运”而生,是“天造地设,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这是溥仪站在故宫的屋顶上照的一张照片,以表示自己是位高高在上的皇帝。 从1911年开始,隆裕太后就开始为溥仪物色其“帝师”人选。而此时6岁的溥仪也就在毓庆宫里接受着封建君王的启蒙教育。很多人都做过溥仪的老师,其中前清礼部侍郎陈宝琛和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文学硕士庄士敦是对溥仪影响最深的两位老师,尤其是庄士敦那富有传奇色彩的说教和欧洲式的生活方式,对于从小就被禁锢在紫禁城内的“小天子”来说,既陌生又新奇,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首先把自己的名字该成了英文“亨利”,然后,不顾遗老和太妃们的阻拦,既然割断了清室长辫,穿上了西装,蹬上皮鞋,学会了骑自行车,俨然一个“洋皇帝”。为了骑自行车的方便,溥仪把自己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方便的宫门门槛,叫人统统锯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随堂练习题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这些现象( ) 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 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B 据材料“立宪派……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可知辛亥革命扩大了革命的社会基础,并非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说明立宪派与旧官僚投身革命,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对清王朝的影响而非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影响,故D 项错误。 2.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选A 据材料“《清帝逊位诏书》”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可知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故A项正确;据材料“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可知不是主动退位,材料“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表明是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清帝退位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文中的“民主性、革命性”是指( ) A.规定“主权在民”“五权分立” 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解析:选A 据所学可知“主权在民”和“五权分立”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人民掌握主权和权力限制的原则,具有“民主性、革命性”,故A项正确;形式上的宪法不能体现民主性,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涉及国家根本任务的内容,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未得到有效实践,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故D项错误。 4.下图为某同学关于近代史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判断该事件( )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四痛苦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主题升级练(四) 痛苦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4题,全卷满分85分,考试用时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恭禄1934年撰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指出:“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上述言论表明作者( ) A.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B.肯定英国引领着国际关系潮流 C.其观点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 D.企图理性地反思中国落后之因 答案:D 解析: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作者从清政府落后的角度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其实是希望能够更理性地反思中国的落后,思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不是要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不是肯定英国的进步,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 2.(2019福建龙岩高三质检)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慨叹:“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奕),已属不成事体。”奕本人也对其从“岂肯与异类为伍”到“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耿耿于怀。上述现象反映出( ) A.奕依据时势作出主动的调整 B.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的必要性 C.清政府形成了近代平等的外交 D.清廷“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无论是咸丰帝还是奕都极力反对与外国人直接会面,但又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会面,这反映了清政府固守的“天朝上国”观念已受到冲击,D项正确。A项“主动的调整”表述错误;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表明,清政府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并没有形成近代平等的外交理念,C项错误。

退位诏书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曹丕袭承王位。至十月,在华歆等大臣的谋划之下,东汉献帝刘协颁布禅位诏书,禅位于曹丕。 退位诏曰: 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这是自秦朝以来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亡国天子退位诏书,但不在陈寿《三国志》原文,而是在袁宏汉记载之中,被裴松之注引。这篇文章大赞命在曹魏,以追崇尧典为名将皇位禅让与曹丕。东汉献帝刘协退位后,持续196年的东汉灭亡,曹丕代汉建魏,迁都洛阳,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 二:魏元帝禅位诏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晋王司马昭卒,长子司马炎继承王位,迫魏元帝曹奂颁布禅位诏书,宣布禅位于司马炎。 退位诏曰: 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格尔上下神祇,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于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这篇退位诏书载于《晋书》武帝本纪,此文并非实皇帝亲自降诏,而是命太保郑冲持诏书献于晋王司马炎。书中阐明了历史上天命的传承经过,曹奂自己用“我不敢知”掩盖了曹魏王朝的建立,只是称赞司马懿功勋卓著,对曹魏王朝的贡献,然后大讲天命,强调皇位传成的轮回。曹魏元帝曹奂退位后,持续46年的曹魏政权灭亡。司马炎代魏建晋,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420-589年;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386-581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南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南楚、吴越、闽国、荆南、北汉,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注:南朝是南方的政权,北朝是北方的政权;五代是北方的政权,十国是南方及巴蜀地区的政权。

故宫题签5:故宫后廷内西路主要建筑及御花园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七——故宫题签五:故宫后廷内西路主要建筑及御花园乾清宫西侧的月华门外,有一条长巷,叫西一长街。南端的门叫内右门,北端的门叫琼苑西门。西一长街西侧的这一片宫殿区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后廷内西路。后廷内西路有两片区域现在对外开放,一片就是以养心殿为主的南部,一片是以西六宫为主的北部。 养心殿在明代曾是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修道养生的地方。清朝初年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即位后,先住保和殿,后住乾清宫。病逝后,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倚庐(守孝),居丧守制,守孝够日子了,没有搬回乾清宫,而是直接入住养心殿。 自雍正皇帝开始到宣统皇帝结束,历代皇帝都以养心殿为寝宫,在这里生活居住,处理朝政,接见大臣。甚至《清朝皇帝退位诏书》也是在这里,由中国最后一位太皇太后隆裕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签署并昭告天下的。养心殿的“养心”二字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嘉庆皇帝也写到“雨露得其养,仁义礼智根于心”,进一步的解释了养心的含义。养心殿整个成“工”字型,前殿是办公区,后殿是休息室,中间有穿堂相连。 养心殿前殿的正殿,是皇帝接见大臣的地方。殿内高悬“中正仁和”匾额,据说是雍正皇帝的手书。下设宝座,御案。殿内蟠龙藻井。宝座左右有两道小门通向穿堂,门上写着“安敦”、“恬澈”字样。 前殿东暖阁是清朝末年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正中设有皇帝宝座,坐东向西。皇帝宝座后面是太后的宝座。中间垂挂这一层黄幔帐。同治、光绪两任皇帝亲政之前,皇帝都是象征性的坐在前面,听着大臣和太后商议朝政。东暖阁垂帘听政,慈安坐南座靠窗,慈禧坐北座靠内。养心殿正殿也举行垂帘听政,慈安坐东面,慈禧坐西面。 西暖阁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奏章,单独接见大臣的地方,大小分为三个空间。在最西边有一间小房,这里就是有名的三希堂。三希指的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有臣贤、君明、政通人和的意思。三希堂里收藏了三幅传世法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乾隆对这三幅传世法帖爱不释手,时不时的拿出来反复看,而且还临摹上面的字体,所以乾隆把这间小房命名为三希堂。从中间的穿堂走过,后殿寝宫一字排开共五间。中间这间房里有坐炕;两侧的次间,分别放着宝座、紫檀长条案与紫檀云龙立柜等生活家具。再东西两侧稍间内,正中都设有炕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龙床”。自雍正往后,8位皇帝都依次在这张床上睡过觉。东边的床是皇后来时用的,西边的床是妃嫔来时用的。养心殿后东侧是体顺堂,曾是皇后侍寝时临时居住的,西侧叫燕禧堂是皇贵妃侍寝时临时住的。其他的妃嫔则住殿外东西围房。光绪皇帝的爱妃,珍妃曾住过西围房。养心殿以北,分布着西六宫,它们是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 由于朝代不同,我将按西六宫排列顺序,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西六宫历史上的人物。比如说:永寿宫的主人明孝宗朱祐樘的生母纪氏;储秀宫的主人历史上有名的西太后慈禧;太极殿的主人光绪的皇后隆裕;长春宫的主人逊帝溥仪的淑妃文秀。 永寿宫位于养心殿的北侧,明朝时这里住过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母亲纪氏。纪氏和谁生的朱祐樘呢?明宪宗朱见深。也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成化皇帝。成化皇帝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9课辛亥革命一课一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考点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2019·上海嘉定区高三模拟)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将晚清的一次自救称为“假维新中的真改革”,其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是遭受重挫的清政府实行的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改革,改革中仿效西方进行政治改革,实行预备立宪,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C 项正确。A项,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军事科学为主的自强运动,并非改革,排除;B项,戊戌变法以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为政治目标,并非假改革,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思想文化运动,并非改革,排除。 2.(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二期末)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国内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由此可以看出( )。 A.同盟会的人员构成具有广泛性 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工人阶级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答案:A 解析:同盟会的成员包含了多个阶层多个身份的人,官员、知识分子、商人、教师,甚至贫农,这些身份与职业迥异的人说明同盟会的理念深入到了多个阶层,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故A 项正确。题干仅提及了同盟会自身的成员构成,并没有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对比,从题干中不能得出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故B项排除;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而政党政治是指国家通过政党进行国家管理的形式,同盟会并未掌权,也就谈不上通过政 党进行国家管理,更谈不上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排除;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是湖北新军,故D项排除。 3.(2019·福建龙岩高一质检)1908年开始筹备成立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就是要把全国的资产阶级(当时这部分人成为要求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都联合起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革命时机趋于成熟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改良主义思潮成为主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把全国的资产阶级”“都联合起来”“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前,随着清末政治社会矛盾加剧,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已完全孤立,中国的革命时机趋于成熟。故答案为A项。B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表述片面,当时不仅仅有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改良主义思潮,排除。 4.(2019·黑龙江大庆高一选考)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

中国古代皇帝退位诏书实录

中国古代皇帝退位诏书实录 随着朝代更迭,皇帝的退位,都要昭告天下。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亡国之君的退位,也总要说教一番,留下些感触。请看-亡国之君的十部退位诏书 1、东汉皇帝的退位诏书 “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2、曹魏皇帝的退位诏书 “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格尔上下神祗,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3、东晋皇帝的退位诏书 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隆替无常期,禅代非一族,贯之百王,由来尚矣。晋道陵迟,仍世多故,爰暨元兴,祸难既积,至三光贸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堕泯,则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翦焉已倾。相国宋王,天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颓运,再造区夏,固以兴灭继绝,舟航沦溺矣。若夫仰在璇玑,旁穆七政,薄伐不庭,开复疆宇。遂乃三俘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回首朝阳,沐浴玄泽。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嘉祥杂遝,休应炳著,玄象表革命之期,华裔注乐推之愿。代德之符,著乎幽显,瞻乌爰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昔火德既微,魏祖底绩,黄运不竞,三后肆勤。故天之历数,实有攸在。朕虽庸暗,昧于大道,永鉴废兴,为日已久。念四代之高义,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逊位别宫,归禅于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4、刘宋皇帝的退位诏书 惟德动天,玉衡所以载序;穷神知化,亿兆所以归心。用能经纬乾坤,弥纶宇宙,阐扬鸿烈,大庇生民。晦往明来,积代同轨,前王踵武,世必由之。宋德湮微,昏毁相袭。景和骋悖于前,元徽肆虐于后,三光再霾,七庙将坠。璇极委驭,含识知泯,我文、武之祚,眇焉如缀。静惟此紊,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材料题:第13课辛亥革命 含答案

材料题:第13课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中的载沣研究

目录 摘要 (4) ABSTRACT (5) 绪论 (6)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6) 二、研究范围、思路和方法 (6) 三、学术史回顾 (7) 第一章政治转型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发展 (10) 第一节政治转型的主要形式 (10) 一、英国:渐进——妥协式的政治转型 (10) 二、法国:激进——革命式的政治转型 (11) 三、德国、日本:保守——改良式的政治转型 (13) 第二节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转型模式选择 (14) 第三节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转型演进特点 (16) 第二章载沣与清末新政 (18) 第一节载沣生平与性格成形 (18) 第二节载沣使德与步入政坛 (19) 第三节罢黜袁世凯与加强集权 (22) 第四节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 (24) 一、宪制改革:政治民主化 (24) 二、宪制夭折:皇族内阁出台 (25) 第五节政治参与与各方实践 (26) 一、政治参与浪潮兴起 (26) 二、政治参与途径多样 (26) 第三章载沣与民国初创 (28) 第一节最初反对:谋求立宪及清廷陷入孤立 (28) 第二节无奈接受:清帝退位及统治和平终结 (28) 第三节基本拥护: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 (29)

第四章载沣与清末民初政治转型 (31) 第一节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中载沣所起的消极作用 (31) 一、载沣与奕袁集团利益相拗 (31) 二、载沣与隆裕太后相协相争 (32) 三、载沣对内外矛盾无计可施 (33) 四、转型的时机滞后措施失当 (34) 五、转型的民主形式大于内容 (35) 第二节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中载沣所起的积极意义 (36) 一、和平交权,赞同民主共和 (36) 二、施行宪制改革,利于政治民主化 (37) 三、优化中央官制,奠定后世中央官制基础 (38) 四、废除科举制,促进教育现代化 (39) 五、兴复海军,加速军事现代化 (40) 第三节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于当今改革的可鉴之处 (40) 一、改革权威领袖相机行事 (41) 二、改革速度力度相得益彰 (42) 三、改革目标过程相辅而行 (42) 结语 (44) 致谢 (45) 主要参考文献 (46) 附录 (49) 原创性声明 (5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必修一 (考试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 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唐朝设置节度使 D.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3. 某历史学家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一描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分割 4.西方人奉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西方文明之源。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曾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 是指 A.斯巴达B.雅典C.罗马共和国D.罗马帝国 5.李华看到《德意志帝国宪法》这样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由此反映出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德国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B.德国的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 C.皇帝兼任联邦议会的主席 D.皇帝无权中止法律的执行 6.从17世纪起,一些国家先后通过革命、独立战争和改革等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使国家主权从一个人手中转移到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的议会中。符合这种历史现象的是 ①英国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形成责任内阁制 ②法国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共和政体 ③美国建立了联邦共和体制,人民享受到一定的权利和自由 ④德国从封建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政体,迅速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7.1895年,外国在中国设立的工厂约80余家,到1900年迅速增加到933家,并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①列强割占了中国大量领土②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列强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④列强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8、五四运动中,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幅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 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这幅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尤溪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专项训练【高考选择题第28题】(中国近代史)

尤溪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专项训练【高考选择题第28题】(中 国近代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0·福建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29)1904年4月,美国宣布无限期延长旨在排斥和虐待华工的《中美会订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款》。次年5月,上海商务总会提出集体抵制美货,并致函美国领事:“不独贵国不能过问,即鄙国政府亦断不能强令购买,盖买与不买,人人自有权也。”全国各地绅商和市民纷纷响应倡议。这些可以说明() A.不平等条约压制了工商业发展B.领事裁判权遭到中国民众反对 C.国民干预外交的观念初步形成D.三民主义对国民的影响力扩大2.(2020·四川眉山二模·28)1904年,留美学生张继业在参观了圣路易斯博览会之后写道:“他国入赛之品,皆实业学问……房屋之设,皆是全球著名之大制造场、商业场、大学校、议院、政务院等类。以视上列我国赛品质丑,奚啻天壤”这反映出近代的世界博览会() A.带动了崇洋媚外风气B.是列强扩大侵略的工具 C.具有经济外交的功能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3.(2020·四川内江二模·28)三国“干涉还辽”,让李鸿章构思出了一个“以夷制夷”的计划。1896年6 月3日,李鸿章在莫斯科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后来他对来访的黄遵宪不无得意地说:“20年无事,总可得也!” 这反映了() A.清政府达到了“联合沙俄、制衡日本”的目的 B.对外思想由“师夷长技以制夷”向“以夷制夷”转变 C.清政府对近代外交和对西方侵略的认识水平 D.李鸿章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智慧 4.(2020·山东济宁一模·7)1870年,清政府修改《大清律例》,规定:“内地奸民在洋行充当通事买办,设计诱骗愚民,雇于洋人承工。……诱拐已成,为首斩立决,为从绞立决”,“其华民情甘出口……仍准其立约”。这反映出()

也谈清帝退位诏书的性质和作用

也谈《清帝退位诏书》的性质和作用 2011-10-23 09:07:41 陈根发 【关键词】退位诏书禅让隆裕皇太后共和光荣革命 【作者简介】陈根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清帝退位诏书》的起草、颁布和执行是清末民初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然而,对于这一退位诏书的性质和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表述和评价。最近,有一些学者积极撰文,从历史、政治和宪法学角度对之展开探讨,认为《清帝退位诏书》不仅具有一般的政治和历史意义,而且还具备宪法的价值意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界对《清帝退位诏书》的认识上的不足,同时也引出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商榷的问题。譬如,《清帝退位诏书》到底是一份政治文件还是法律文件?如何区分《清帝退位诏书》的实然作用和应然作用?从当今学者对《清帝退位诏书》的研究上看,不能说已经对这些关键性问题有了唯物的和辩证的看法。 一、《清帝退位诏书》的性质 廓清《清帝退位诏书》的性质是理解其历史作用的前提。退位诏书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有官方正史可查的皇帝退位诏书就多达十余部。在中国的世袭制社会中,被称为"禅让"的政权更替制度集中存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段较长的分裂时期及其前后。秦朝以来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亡国天子退位诏书是东汉建安25年(公元220年),东汉献帝刘协颁布禅位于曹丕的诏书。该诏书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诏书阐述了天下为公、贤者为皇的思想。曹魏咸熙2年(公元265年),晋王司马昭卒,长子司马炎继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人民版辛亥革命练习

13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人民版 一、选择题 1.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了提倡民族工业、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等措施,其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B.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D.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目的主要是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其自身统治,故选D项。清末“新政”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A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C项错误。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孙中山( )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答案:A 解析:孙中山的就职誓词,表明了他倾覆清政府,忠于民国,为民众服务的决心,也表明了孙中山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B项错误;依据材料“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孙中山在誓词中陈述了任职的临时性以及解职的条件,但没有信息反映出他一定要让位于袁世凯,C项错误;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在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错误。 3.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表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表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1.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 2.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3.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 对英作战。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 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4.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8月,英舰 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5.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 约》的附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6.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7.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 制封王。 8.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4 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1.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2.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 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3.1859年:6月,英法公使到北京交换条约文本,蓄意挑衅,炮轰大沽口。中国守军开 炮还击,击沉击毁敌舰十多只,英海军司令受重伤。 4.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三、洋务运动时期 1.1861年: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 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2.1862年:太平天国军民进行天京保卫战。 3.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4.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 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5.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 6.1884年:8月下旬,法舰突然袭击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清政府下诏对法国正式宣战。 10月,刘铭传的清军击退进犯台北的法军。 7.1885年:3月,法舰进犯浙江镇海。刘永福黑旗军和越南人民配合,在临洮大败法军, 收复十多个州县。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要地。6月,《中法新约》签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