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乡愁》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乡愁》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乡愁》导学案

责任学校责任教师

【学习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诗中的意象所表达的含义。

3、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预习

1、乡愁是中国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学过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乡书何处达,”;“日暮乡关何处是,”……

2、我读懂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

3、标出第一节诗的朗读节奏及重音,并说说这样标的理由。

二、探究学习

认真阅读这首诗,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写乡愁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忧愁?这四节诗之间是什么关系?

3、诗中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这些意象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 老去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仿照余光中的<<乡愁>>,任选下列一个话题,试着用你喜欢的意象写一节小诗表达你心中的那份情感吧!

话题:朋友母亲家乡祖国

示例:母亲的爱像块糖我的创作是:

母亲的爱,

就像块糖,

包在唠叨里,

藏在责骂里,

让我东找西找,

直到我懂事,

才找到。

《乡愁》优秀教案

10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 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生1:我搜集的诗句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我搜集的诗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我搜集的诗句是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生4:我搜集的诗句是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 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 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 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生2:我补充一下,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生3: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师: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伴随着“思乡曲”,教师范读课文.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 生1: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生2: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一名学生朗读后,有个学生点评:“语速稍快.” 又一名学生朗读,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同学们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读,同桌之间交叉朗读的方式. ……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生: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师:概括很准确.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 “长大” “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2)

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2) 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4诗的最后一节对全诗有怎样的拓展作用? 如果去掉最后一诗节,只能算是一般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最后一诗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成又画龙点睛,乡愁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问题探究】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

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 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乡愁》优秀教学案

《乡愁》优秀教学案 《乡愁》优秀教学案 【教材简析】 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 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学生畅谈曾经离开家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当代着名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散文、评论和译着12下一页《乡愁》优秀教学案 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乡愁惟有通过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 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外出求学工作。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回家探亲总要乘船,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上。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亲去世了,时空的隔离在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2)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2)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3)全诗共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③“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出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课件展示) 2.如果学生寻找的内容有局限性,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进行

引导: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作者是如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表达出来的?(结合意象来谈) (3)请大家注意在这四个名词前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我们把这几个形容词去掉读一读看看好不好?为什么?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出来。) (4)海峡是否真的很浅?我们在学习哪首诗歌的时候也讲到了“浅浅”这个词?(《天上的街市》“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天河宽不宽?这里的海峡宽不宽呢?哪个词能看出来?(“一湾”,写出了宽广,好像绕来绕去,非常曲折,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他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那么怎样抚平作者心中的伤痕呢?(祖国统一,大陆与台湾不再分离)一般来说,诗歌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

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

《乡愁》教学案

《乡愁》教学案 《乡愁》教学案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下面是《乡愁》教学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

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来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点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教学难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乡愁》精品教学设计语文版

《乡愁》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及文常知识;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诗作主题。 2、分析诗歌“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朗读并背诵该诗。 3、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旋律美,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题“乡愁”是指思乡的忧愁,在诗歌中,诗人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时代、特殊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2、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

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明确:《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3、教师作示范朗读。 四、理清思路: 第一节,写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既是对母亲的,也是对故乡的。 第二节,写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眷恋,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是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第三节,写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写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加浓。 第四节,写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写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具有浓浓的爱国情、崇高美。 五、教师小结: 本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想情怀,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

《乡愁》教学设计方案

《乡愁》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诗中表现的是该单元共同的主题——思乡,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奇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宁晋县二中附中的八年级二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住宿生,他们喜欢读书,喜欢新奇,感情丰富,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较好。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借助意象准确理解诗人思乡之情。 方法与过程:通过朗读和自主探究,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言语发现感受乡愁; 难点:体会诗人渴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页脚内容1

五、教学设计思想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于是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激情诵读、自主探究、写作实践”的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利用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能有助于创设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情诵读: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触诗歌体会情感;发现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 自主探究: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写作实践:不仅能锻炼他们创意表达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捕捉生活细节兴趣。 六、课件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课件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有下载的朗诵视频、音频、图片、网页文字等。 课件的开头至结尾选用了六张jpg格式的图片,以在渲染“乡愁”氛围;“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幻灯片超链接了“名家诵读“视频,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浓浓的乡愁会深深地感染着每一颗心;一首mp3音频——歌曲《乡愁》:用在导入环节,一个是用在整节课结束时。用以呼应开头,激发学生兴趣,达成令人回味效果。 页脚内容2

乡愁的教学方案

乡愁的教学方案 有关乡愁的教学方案 [指导思想] 1.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2.尝试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语文学习。[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内容,积累一些知识。 2.进行读诗方法的一些训练。 3.对学生进行一点文学上的熏陶。 [教学创意] 全课的教学分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课前探究] 发放问卷,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余光中《乡愁》诗“探究式学习”问卷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见自读提示),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下面抄下这些比喻句(见课后练习)。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见课后练习),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全写)。

乡愁教学设计教案

乡愁 灵宝市二中刘晓伟 验收人:张建清 【预习提示】 1、读熟诗歌,体会诗意。 2、理解诗中的几个意象。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想。学完后要背熟诗并能写200字左右的感想。 【教学目标】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影片录音 二、作者介绍:(由学生自由展示)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学生两两对读、个人读、尽情的读,乐在其中。并说说这首诗的画面及内容)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乡愁》教学设计 轵城实验中学曹佩贤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味诗歌独特、精炼的语言,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3、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毛阿敏的《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改编而成的。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诗人余光中手持酒杯倚窗而立,酒入愁肠,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走进书房,用了短短20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诗。这短短的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却凝聚了他20年的牵挂和惦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二、初读诗歌,感知乡愁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这头”和“那头”在口语中常读作“zhèi tóu”和“nèitóu”),另根据汉语拼音规则“啊”字在句末

作语气词时,如果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i时,读做“ya”。这首诗第三节的第一句应读为“后来(lá)i啊(ya)”。强调完后让学生齐读 3、师配乐范读 4、生自由读(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5、找一生读 三、品读语言,体会乡愁 在这首诗中,作者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一)、饱含深情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找四个同学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四个意象传达出的情感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2、那么,大家觉得这四节中最感人、最沉重的是哪一小节? 明确:第三小节 3、第三小节和其他小节相比做了一点改动,能看出来吗? 明确:其他三小节的最后都是“”这头“那头”,这一小节是“外头”“里头”。 4、外头和里头距离究竟有多远呢? 明确:是啊,外头和里头是生与死的距离。母亲在矮矮的坟墓中静静地长眠,余光中站立在外头泣不成声。那贴着邮票的家信再也无法送达,那深深的思念之情再也无法让母亲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更让人悲伤呢?让我们再来读这一小节,读出距离

乡愁教学设计

10.乡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安眠故土,纵是死亡也满足,这是怎样深切的爱,今天我们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体会他的故土情怀。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 2.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改变吗? (三)品读诗歌 1.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 2.那么意象是什么呢? (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 3.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 表现乡愁? 4.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5.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 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体会。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这”“那”重读)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 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 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 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多媒体画面]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 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 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 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幻灯片] 余光中: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 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 教学设想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开展教学,使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料丰富起来,使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本节课主要通过访问语文教学网站,让学生在网站内进行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课文分析、相关图片及音频资料、相关文章等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并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积累诗歌阅读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有一定的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标注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能力目标:通过网络网站的资料查找,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课堂教学结构流程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师导入新课:有人这样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来。于是,海上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还是愁,

乡愁教学案及答案

乡愁教学案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这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刘长卿:《新年作》) 3、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9、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自古以来乡愁为游子永恒不变的情结。关于乡愁的古诗词及对联更是不胜枚举,教学本课适当的插入对联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对联的内容更是课文主旨的有力佐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抱影无眠唯落魄时梦归何地 凭栏不语最伤心处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愁,是游子深切思念家乡挥之不去的情愫。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学生回忆相关诗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打风吹,每阵西风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就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有幸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

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品味那浓浓的思深深的愁。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相思之苦,如鲠在喉,余光中在台北仅用20分钟便写下了绝唱《乡愁》。正所谓“海上蟾生情共寄天边鸟倦念当归” 三、朗读指导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如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指名读(强调:认真听,指出他的朗诵好在哪儿,还有哪些不够好的地方。)学生评价,并引出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 【①语速——稍慢②感情——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的呢?③重音④节奏(重音和节奏以第一节为例,引导学生把握。)】 小时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