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是指()

A. 社会管理体制

B. 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 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

3 "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

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4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

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5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6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7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8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 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B. 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C. 先进意识与落后意

识 D. 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9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10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

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

误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2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

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3 生产关系是反映()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

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

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

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14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15 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6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7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

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8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

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9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20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人物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

作用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1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C.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上

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国家

22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3 政体问题说的是()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

政权中的作用

24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25 国体指的是()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

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26 国家政权主要代表()

A.剥削阶级的利益

B.劳动人民的利益

C.统治阶级的利益

D.先进阶级的利益

阶级

2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

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8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A.通过放高利贷而获取高额利息

B.通过做投机生意而攫取高额利润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

剩余产品 D.通过发动战争掠夺其他氏族的财产

29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科学

30 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

A.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

B.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C.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科学是

各种知识的总和

革命与改革

31 社会改革是()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32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 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33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4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

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35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

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36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D.自下而上的社会

变革形式

37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

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8 2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

A.革命领袖的产生

B.革命队伍的形成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D.革命思想与反动思想之间的撞击

39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

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4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

A. 把改革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 把教育作为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

D. 把稳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1 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

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

度的自我完善

人民群众和个人

4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前提()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制约作用的原理

C、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原

理 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43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

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44 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A. 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否认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 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45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

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46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7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48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49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0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

改革开放自觉性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二、多项选择题

社会基本矛盾

1 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认为()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个细节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E.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3 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

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D.逻辑学、语言学、自

然科学 E.文艺、道德、宗教

阶级斗争

4 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前提的有( )

A.投机商人通过贱买贵卖聚敛钱财

B.一些人利用暴力手段掠夺他人财产

C.由于生产

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D.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E.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5下列各项属于人类历史上典型的社会革命的类型的有()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

C.无产阶级

推翻反动资产阶级的革命D.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新技术革命 E.改变产业结构的产业革命

人民群众

6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 )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受聘于外资企业的

管理技术人员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82页,新第85页)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旧第85页,新第88页)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看教材旧第83页,新86页)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参看教材旧第86页,新第89页)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第87页,新第90页)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第90-91页,新第93-94页)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参看教材旧第112-113页,新115-116页)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看教材旧第114页,新第117页)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参看教材旧第84-85页,新第87-88

页)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的理论依据。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教学方法: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

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 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 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人类与社会》试题及答案1好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人类与社会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4分.共16 分) 1.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是在( ) A.东亚、中美洲和中国 B.西亚、南美洲和中国 C中美洲、中国和印度 D.西亚、中美洲和中国 2.在人类社会的家庭发展历史上,对偶家庭是( ) A.第一种家庭形式 B.第二种家庭形式 C.第三种家庭形式 D.第四种家庭形式 3.中国的现代化起始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立宪运动 4.在《人的研究》中最早提出文化类型概念的民族心理学家拉尔夫·林顿是( ) A.英国人 B.德国人 C.法国人 D.美国人 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2分.4小题共 48分) 1.简述自然资源的含义和特点。 2.什么是“阶层”? 3.何谓市场经济?简要说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4.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16分) 如何认识邪教的反动本质?它有什么具体特征?结合实例进行论述。 四、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具体问题。20分) 2008年2月,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代表政府向澳土著居民正式道歉;2008年6月,加拿大总理哈珀正式向土著人后代道歉。2008年11月,有着非洲血统的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这一切都表明,因肤色或种族而形成的偏见或歧视,正在遭到社会文明的唾弃,社会多元文化日趋包容与开放。但是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国际上仍然屡屡发生种族争端。请依据种族划分的科学依据,结合实际具体分析为什么应该反对种族主义者的“白种人种族优越论”。 试卷代号:117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人类与社会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2018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4分,共16分) 1.D 2.C 3.A 4.D 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2分.4小题共48分) 1.简述自然资源的含义和特点。 答: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3分)、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3分)它具有社会有效性(3分)和相对稀缺性(3分)。 2.什么是“阶层”? 答:阶层通常指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的不同或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的社会集团。(6分)阶层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3分)不同阶级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3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练习题

基础自测 知识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材料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①③符合题意。 2.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门古老的艺术仍富有活力。这说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国的书法艺术仍富有活力,故选A。B、C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知识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说明的哲理是() A.生产工具决定社会的性质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B 解析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马克思的话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C、D三项与题意不相符,故排除。 4.30多年前,中国经济还处于崩溃的边缘,全国有2.5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30多年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30多年来,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改革创新() A.彻底否定了过去的历史 B.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D.使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发展状况 答案C 解析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选C;A、B、D说法错误。 知识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论断启示我们() A.生产关系总是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B.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只要解放思想,就能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D.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表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故选B。A、C、D表述太绝对。 综合提升 6.2013年11月20日法制网报道,记者从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了解到,公安部认为,现行人民警察法确实存在与执法需要不相适应的内容,及时修订很有必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应遵循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100万年以前,原始人以石头作为工具,称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人类对石器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器皿和精致的工具,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利用粘土烧制的陶器。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发展了冶铜术,开创了冶金技术。公元前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使用铸铁,从而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钢的制造技术。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以及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已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齐驱,并在年产量的体积上已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制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结构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功能材料的进步。20世纪初,开始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研究。50年代,制备出锗单晶,后又制备出硅单晶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使电子技术领域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材料领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或几种材料为增强体,可获得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不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在现代民用工业、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不断扩大应用。 环保节能高性能低成本

最新2018春电大《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

最新2017秋《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25 分。) 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 A. 伽莫夫 B. 哈勃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 英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俄语 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 政治动荡 B. 瘟疫流行 C. 文化上的不适应 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 中国人祖先的DNA 比较特殊 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 A. 廉价性、实用性 B. 再生性、广泛性 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 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 A. 人力资源 B. 土地资源 C. 矿产资源 D. 森林资源 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 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D.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9.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 )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 A.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B. 《我们共同的未来》 C.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D. 《京都议定书》 10. 基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联合国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 )召开了人类历史上有183个国家参加的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A、B、C)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社会结构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E、社会分工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E、人民群众 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6.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9.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10.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1.卢梭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人类与社会网络作业答案

01任务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A. 伽莫夫 B. 哈勃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俄语 3. 民族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民族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 亡。这个过程往往表现为该民族被另一个民族();也表现为几个民族的();还表现为一个民族()为两个民族等。 A. 消灭、分化、迁移 B. 分化、迁移、自灭 C. 同化、迁移、对付 D. 同化、合而为一、分化 4.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 B. 瘟疫流行 C. 文化上的不适应 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5. 我国人口分布第一个特点是( )人口高度密集,( )人口分布极为稀疏。

A. 东南半壁西北半壁 B. 西北半壁东南半壁 C. 西南半壁西北半壁 D. 东南半壁西南半壁 6. 腊玛古猿是人科最早的代表,被公认为人类的直系祖先,它们生活在() A. 3500万年—3000万年前 B. 1400万年到800万年前 C. 500万年—100万年前 D. 500万年—300万年前 7.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8. 在地表环境的演化历史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使得大气层中的物质成分发生如下的 变化()。 A. 氮气增加、氧气减少 B. 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C. 氧气减少、一氧化碳增加 D. 大气成分不变 9.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学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1 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目标要点晨背 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 3.把握社会历史发展 的总趋势。 4.理解改革的性质及 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 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 是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学新知』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社会生活的本质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1)地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 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

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

最新2017秋电大《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二试题及答案

最新2017秋《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二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25 分。) 1. 与封建时期的中国不同,16世纪以来的西欧通常奉行(D)政策。 D. 重商主义 2. 对世界商业与贸易的影响十分巨大,引起了所谓商业革命的是( A)。A. 地理大发现 3. 人类实现从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B)的突破性变革。 B. 动力系统 4.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是美国人(A )。 A.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 5.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拥有自主性的根本条件和主要标志是(A)。 A. 独立的产权 6. 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原始的宗教是(A)。A. 崇拜自然 7. 世界三大宗教是(D)。 D.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8. 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宗教是( C)。C. 伊斯兰教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C)。 C.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10.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 的标志是( A)。 A.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1. 1955年召开的(C ),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C. 万隆会议 12. 1968年,苏联以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为借口,公然出兵占领了( A ),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 A. 捷克斯洛伐克 13.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是在(C)年10月。 C. 1990 14. 早在1953年12月,(C)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基础,获得印度方面的赞同。 C. 周恩来 15. 当今世界,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激化,( A)已成为危及世界和平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A. 恐怖主义 16. 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C) C. 欧洲联盟 17.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的现代化,它的起点是( A) A. 洋务运动 18 人类社会出现现代化变革的前提条件最早是在西欧、主要是在( D)出现的。 D. 英国 19. (B)年11月11日,在阿联酋的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2001 20. 1996年,(D)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首次给予了明确的定义。D.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21.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各国都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其共同点是加强(C)的发展 C. 科技和教育 22. 在人类文化起源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B)B. 人的劳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版电子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学时:9学时 第三章教案内容分配 学时1: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学时2: 第一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4: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学时5: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时6: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7: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8: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9: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三章第一学时教案 授课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重点和难点: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3、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5、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6、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授课思路: 1.突出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手段: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入手,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讲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切实把握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观念、方法和原则,由此加深学生对唯物史观理论基础的理解。 2.通过案例讲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问题导入: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历史绵延不绝,对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思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会对包括人的行为

社会发展的规律复习测试题(附答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复习测试题(附答案)政治: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步复习(新人教版必修四) 知识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2010安徽合肥一中期末)既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就意味着 A.同一时代的每个人的社会意识都是相同的 B.人们的鬼神观念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2.2009年12月4日是第九个法制宣传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是为适应普法深入发展要求、适应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需要而确立的。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的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2010江苏盐城调研)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说明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全国道德模范和“双百”人物表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人生境界,犹如钻石,亘古不变,熠熠生辉;犹如太阳,温暖、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双百”英模身上集中体现出的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消极阻遏作用 .革命、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D.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观颠倒,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颠倒的荣辱观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知识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6.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表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框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第一框。本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关系;第二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第三目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生活与哲学》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要讲清楚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本框属于社会历史观的重点内容,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框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下一课讲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第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 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 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急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 唯心主义。高一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三、教学设计思想 1、遵循“以生为主,还学于生”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坚决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 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