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连贯与衔接
英汉交替传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应用-上海外国语大学论文管理系统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汉交替传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应用——基于上海模拟投资会议的交传案例分析院系:高级翻译学院学科专业:英语口译******指导教师:江帆副教授2015年11月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TO CHINESE CONSECUTIVE INTERPETATION ——A CASE STUDY BASED ON2015SHANGHAI MOCKFUNDING CONFERENCEA ThesisSubmitted to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Requirements forDegree of Master of InterpretingByJIN LuxiUnder Supervision of JIANG FanNovember2015致谢随着毕业论文的终稿,两年多的研究生生活也已经接近尾声。
我想借此机会,向一路上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们道一声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导师江帆老师。
江老师在开题时帮我理清思路,并在我撰写论文期间,通过面谈,邮件和电话的方式给予我及时而宝贵的建议和反馈,帮助我一步步完善,直至最终完成本论文。
其次,我还要感谢戴惠萍老师,孙海琴老师,徐琦璐老师在开题答辩时提供的真知灼见,以及在平时口译学习中对我的教导。
李红玉老师在论文写作课上详细介绍了论文写作要求和格式,对我的论文写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另外,我想在此对高翻的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感谢柴明颎老师和张爱玲老师在诸多讲座中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教诲。
感谢金伟涛,黄一,梅文杰等老师在口译课上的悉心指导,感谢外教马修和陆晨在英语遣词用句方面的耐心指点,是你们的鞭策和鼓励使我在口译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也为本论文积累了素材和感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

11. 还是从火车上说起吧!大约在我四岁多的时候, 我坐过火车。当时带我坐车的人,是我的舅舅, 叫张全斌。 这是短文《我可能是天津人》(侯宝林)的前 三句,该短文只有一段,两个话题。第一个话 题是侯宝林回忆四岁多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 根据那段经历,他估计自己“可能是从天津来 的”。第二个话题是他只对父母存有模糊不清 的印象。他们的姓和籍贯他都不知道,只知道 自己的生日和乳名。
The cohesive ties can be explicit or implicit.
According to Halliday and Hasan (1976),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cohesive devices: Reference (照应手段) Ellipsis (省略) Substitution (替代) Conjunction (连接) Lexical cohesion (词语衔接)
请注意下例中增补的代词。
10. 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会儿觉,就到 了北京。 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 had a nap and soon arrived in Beijing. (侯宝林《我可能是天津人》,刘世聪译)
上例中,“一路上”是主位,但不是主语。述位 说明了主题。即“一路上”(谁)做了什么事, 但“谁”一路上吃炒栗子,睡觉呢?此句没有提 及,但上文有,是“我和舅舅”。为了使译文符 合英语句法,达到篇章衔接,语义连贯的效果, 译文增添了主语“We”。
(贾平凹《丑石》,刘荣跃译)
7.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 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It is an invisible force of life. So long as there is life, the force will show itself. (夏衍《野草》,刘世聪译)
目论视角下汉译英主述位结构连贯翻译策略论文

目的论视角下汉译英主述位结构连贯的翻译策略摘要:本文在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指导下,从主述位结构角度,阐述汉译英的翻译策略。
根据原文不同的语境和交际目的,译者可采用重构、补充、拆译或合译等手段,来实现译文的主述位连贯,以实现翻译的目的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目的论主述位结构翻译策略一、引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hans vermeer在行为理论(action theory)的基础上,创立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目的论”学者提出了三大法则:一是“目的法则”,指译文交际目的;二是连贯法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标准,也就是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具有可读性;三是忠实法则,又称为语际连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陈建军,2004)。
其中,目的法则是根本法则,其他两个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
目的论要求语篇译文的语内连贯。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衔接机制就是主述位结构。
在翻译领域,已有一些学者运用主述位的分析来观察语际转换现象。
陈用仪(1989)指出主述位切分可以保证翻译的准确和流畅。
王斌(2000)指出主位推进在英译汉中具有解构功能,在汉译翻译中具有结构功能。
刘士聪、余东(2000)提出以主述位结构作为英汉及汉英翻译的基本单位。
这些学者强调了分析主述位结构对翻译的重要性。
但是,没有研究明确指出保证主述位结构的翻译策略,并且忽略了翻译目的对连贯的决定作用。
因此,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从主述位结构角度,探讨实现语内连贯的翻译策略,指出在不同目的和语境中,翻译策略的不同选择。
《高级口译教程》第三版(梅德明,2010)一书中提供题材均是与当代口译工作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场景分类明确,实用性较强。
因此,笔者选取该书中的材料作为语料,分析不同语境中,为实现不同交流目的采用的翻译策略。
二、主述位推进模式语篇分析中将句子按其线性顺序,切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个部分。
英汉翻译中的语法衔接手段对比

程 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韩礼德 和哈桑 的语篇 衔接
理论 , 试分析语法衔接 的几种手段 , 如照 应 、 替代 、 略等在 省
英 汉 翻译 中 的差 异 ,并探 讨 这 几 种 语 法 衔 接 手 段 在 英 汉互
译 过 程 中的 应 用 。
语译 文中 , 者用 代词 “ s指前文的“ me c” 并在汉语原 译 j, t’ A ra, i
接 手 段 。 英 汉 互 译 中 , 称 照 应 差 异 的地 方 较 多 , 较 明 显 人 但 的 地 方 是 “ 前 ” “ 后 ” “ 前 ” 用 文 中一 个 成 分 反 指 指 和 指 。 指 即
完整性。在《 英语的衔接》 韩礼德 ( AKH ldy和哈桑 中, M_..a ia ) l
后 意 义 的连 贯 。
翻译的单位 开 始 由词 、 子转 移 到了语 篇 。 因此 , 接 被 句 衔
看做是 语篇 生成 的重要 条件 之一 ,在语篇 翻译 中发挥 着 重要 作用 。 过 了解 、 析和把 握原 语与译 人语 的衔 接手 通 分 段 的不 同 . 者 不但加 深 了对原 文的理 解 , 译 而且 会提 高译
文 的质量 。
例 1美 国将努力促进 国内粮食增 产,努力使粮食 自给 : 率不低于 9 %, 出口量不超过 4 6 净 %。
译 文 : me c isonraei ripo utni odr A r ar ces s a rd co re i te t i tg n i n
( sn 将 语 篇衔 接手段 分 为两 大类 : Haa ) 语法 衔接 和 词汇 衔 接 … 这种分类是在衔接研究 中被广泛 接受 和采用的 。语篇 , 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一直都是个热 门话 题 ,但大 多学 者仅仅 关 注 了句 子的翻译 , 尤其 是从句 、 长句 的翻译 方法 , 忽略 却 了语篇 的翻译 。在语言的不同层面 : 词素 、 、 词 短语 、 句子 、 段
汉英翻译中的语境适应

汉英翻译中的语境适应一、语境适应与汉英翻译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非常重要。
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语境与翻译全过程同在。
翻译是原语文本作者与译者以及译本读者之间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交际和信息传播活动,语境适应成为翻译交际活动成功的基础。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对等的本质不是形式的对等,而是语境的对等。
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忽略了具体语境,就会导致对原文的误解,从而导致误译。
正如彼得·纽马克在其专著《翻译导论》中断言:“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
”(Newmark,2006)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模式中,语境可分为三层: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位于最低层,其次为情景语境,最上层为文化语境。
每一个语境层次都有一个语言系统中的层面与之对应:文化语境对应于语篇题材;情景语境对应于语域;上下文语境对应于语言表达形式。
(Martin,1999)本文立足于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维什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从语境的三个层次: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来探讨汉英翻译中的语境适应问题。
指出语境适应是实现理想译文的关键,也是评价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
二、关于语料本文所选语料是曹禺先生的《雷雨》及王佐良、巴恩斯合译的英译本Thunderstorm.《雷雨》是曹禺先生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经典话剧之一。
通过描写由血缘关系连接的周、鲁两家三十年的家庭纠葛,作者深刻反映了“五﹒四”前后,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
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里,曹禺先生创造了一个具体的、完整的、历史的语言环境,每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各自的身份,极富个性化,简洁易懂但又含蓄深沉,意蕴无穷。
对待这样一部作品,译者必须具有很高的语言驾驭能力,既要适应原文语境又要适应译文语境,才能生动地再现一个有说服力的语言环境,使观众或读者领略到原作不朽的艺术魅力。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英汉翻译中有关语言衔接与连贯性的讨论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
No.4. 2010 Sum 100
英汉 翻 译中 有 关语 言 衔接 与连 贯 性的 讨 论
崔 宇
(铁岭广播电视大学文科教研室 辽宁铁岭 112000)
摘 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的研究中是属于专业的术语。衔接与连贯二者有区别的同时也有联系。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 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的统一,所以保证翻译文章的衔接性和连贯性是做好翻译的基础,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英汉翻译中有关语言 衔接与连贯性的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 中西 方国家的人们 在认识和思 维方式上存 在不同,即使 是
在美学传统 方面也存在 一定的差异 性,这也就 决定了中西之 间 在表达方式 和表达习惯 上存在着一 定不同。所 以,在文章的 布 局和语篇的 连接方式上 就表现出了 各自的特点 。“英语的篇 章 特点往往是 开宗明义, 先述主题, 后由分题逐 级论述,呈线 性 展开;而汉 语一般先设 时空、逻辑 框架,后揭 主题,所以一 般 先事实、后 结论;先原 因、后结果 ;先一般、 后特殊等。” 这 些差异性, 在汉语中使 用的运用要 比在英语中 应用的要多, 所 以在语言学 界和翻译界 都有“汉语 重意合,英 语重形合”的 说 法。意合指 的是形隐义 的存在,句 句都有暗指 的意义;形合 指 的是句句都表现的很严谨,而且段落的脉络都很清晰。
我国 学者牛保义做 了一项调查 ,发现在英 语中,一般的 语 篇比较喜欢 指示衔接, 而在汉语中 则比较喜欢 省略衔接。但 是 无论语篇以 何种形式出 现,都是必 须符合语法 的,而且要语 义 连贯,这里 的连贯包括 语义上的和 语用上的, 也包括整个语 篇 内部的连贯。 三、如何处理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问题
从形合与意合看翻译中的语篇衔接

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语篇结构的不同组织特点。
英语重“形合”,讲究“以形制意”;中文则重“意合”,讲究“以意统形”。
这种不同导致了英汉互译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的衔接手段以保持译文的连贯性和粘着性。
本文拟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英汉互译过程中的语篇衔接问题。
关键词:形合;意合;语篇衔接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所谓形合是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
意合则指词语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
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意合则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张思洁、张柏然,2001:13)。
此外,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语法理论》中还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并非必需;西方多用形合法,连接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转引自任晓霏,2002:33)。
汉语在行文时不注重空间构架的完整,而是线性的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以意统形,自上而下讲究一种“意合”(转引自刘明东,2001:33)。
相比之下,西方人重视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强调“由一而多”的思维传统,因而在行文时便特别喜爱使用明显的形式标记,讲究一种“形合”。
(刘明东,2001:35)正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这种“异质性特征”(刘宓庆,1992:18),导致了其在语篇衔接上的不同特点。
在这方面,牛保义(1999)曾对638个英语句子和696个汉语句子做过调查,发现这638个英语句中的衔接总数为4252;而汉语句中的衔接总数为2154。
这组调查数字清楚的说明汉语是一种讲究“意合”,长于省略衔接的语言。
而“衔接(cohesion)”这一概念是韩礼德(Halliday)于1962年首次提出的。
是语篇语言学研究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之一。
韩礼德在他与哈森(Hasan)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 一书中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转引自刘明东,2001: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连贯与衔接
发表时间:
2017-09-05T10:57:13.013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下 作者: 韩婷
[导读] 翻译是一项具有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特点的语言实践活动。
(中北大学,山西太原
030051)
摘要:翻译应以语篇为基本翻译单位。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重新建构原语的语篇连贯,必须尽可能保持其语言连贯和文化连贯,从而
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性。
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
翻译是一项具有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特点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功能语言学家看来,语篇连贯是一个宏观的语义概念,韩礼德和哈
桑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语篇衔接”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传入中国并逐渐得到
重视,国内很多学者(如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也将其用于语篇分析,而对语篇衔接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也已产生不少研究
成果。
一、语篇与翻译
1
、语篇与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中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以词、词组、句子为翻译单位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这其中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第一,以词和句子为翻译单位,有时会导致原语的连贯性不能在译入语中得到体现,往往只注意到了单个词与句子的准确。以语
篇为翻译单位,译者才能在把握原文语篇连贯性的基础上,在译文中努力再现语篇的连贯性,从而更加有助于译语读者正确地把握原文的
思想内容。第二,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而对这种差异的弥补则是由译者来完成的。而这
项工作完成的好坏是受其翻译标准影响的。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就要求译者从语篇的角度出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文化语境知识的补充。
2
、语篇与翻译的自然性
翻译除了对准确性有要求之外,翻译中另外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保证译文的自然。译文的自然性表现在译语要符合目的语的语言
表达习惯。语篇连贯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有其外在形式上的表现。如果译者从语篇的角度上考虑的话,就会跳过词对词,句对句的框
框,按照符合译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来对原语做恰当的处理,从而保证译文的流畅自然。语篇的连贯在大多数条件下都是通过语法和词
汇的手段来完成的,同一种语法形式在两种不同的语言间,在使用的频率上也有所不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对
原文的形式和结构做必要的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二、语篇翻译中的连贯与衔接
连贯和衔接这两个范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手段得以实现的,而连贯可以借助信息的有序排列来达到。要使语
篇连贯,可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运用词汇手段,即所谓的“连贯标记”;其二是指信息的合理排序,即无标记的连贯。
从语篇的角度考虑,翻译就是在译文中重构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在英汉互译时,不能拘泥于原文词语和句子的表层含义,而要充分考
虑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运用一定的衔接手段和合理的推理,判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相应的连贯重构。请看下面的例子:
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已成定局,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译文:Population aging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henomenon. It has not only come to stay but,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will become more acut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在该例子中,汉语中的“这种现象”在转换成英语时用了“it”来代指,语言形式之间的衔接关系得以重构。另外,汉语句子结构相对松
散,而英语会使用各种从句使得结构紧凑,此例中
“but”将译文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另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要重新构建原文语篇的连贯性,除了要实现语言连贯外,还要达到文化连贯。由于中西方文化
的巨大差异,译者在汉英翻译中必须对造成连贯失调的文化缺省部分给予相应的处理,例如:
2
、“文房四宝”到宋朝以后特指湖笔、微墨、宣纸、端砚。
译文:After the Song Dynasty(960AD-1279AD), 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particularly referred to hubi, the writing brush
produced in Huzhou, Zhejiang province; huimo, the ink stick produced in Huizhou, Anhui province; xuan paper, a kind of paper produced
in Xuanzhou, Anhui province; and duanyan, the ink stone made in Zhaoqing, Guangdong province(Zhaoqing was earlier called
Duanzhou).
由于中国纪年的不同,对中国读者来说很清晰的朝代信息如果只是直译为“Song Dynasty”,英语读者将无法建立正确的语篇连贯性,
必须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这样可以使译文语篇读者所缺乏的应有年代知识得到补偿。同样,在对
“湖笔”“微墨”“宣纸”和“端砚”的翻译中,不
是采取音译加注,就是直译加注,英语读者可以阅读注释来解决意义真空,沟通上下文关联,从而建立语篇连贯,达到理解并欣赏原文语
篇的目的。
三、结语
语篇连贯是语言本体、认知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结合(张德禄,2003)。要使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在译文中得以重新建构,使
读者获得相近的语境享受,译者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语篇的语言形式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建立正确的语篇意识;而且还必须充分考虑
到文化等语言外因素,才能在语言连贯和文化连贯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实现对重构篇章连贯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72
[3]
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2
[4]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韩婷
(1992.7-),女,山西省长治市人,中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