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篇翻译好坏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

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感悟梁冰英语一班学号:1203613007 在平时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随着翻译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及老师课堂上不断地指引讲解,对翻译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也越发感受到要想学好一门语言,翻译好一门语言,如果对其国家的文化和其本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不了解,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翻译好这门语言的。

语的表现方法、思维方式等等都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框架。

读了《英汉对比研究》,除了对连淑能大师的佩服之外,真的是受益匪浅,不只是对翻译而言,对我的整个英语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顾名思义,该书的着眼点是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指出了英语、汉语、西方文化、汉语文化的不同,更解释了为何不同,这也是我获益最大的地方。

例如,英语的句子语法注重逻辑性,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西方人的思想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影响,而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所以汉语语法不拘泥于形式,偏重于意会。

除此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中引用许多中外名家的观点和例证,并对其加以对比,使英汉的对比研究不再是单单的罗列,而是对语言的思考。

比如,作者在讲英语是静态语言、汉语是动态语言这一章节时提到,西方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英语并不是越“静”越好,也有文体学家认为兜着圈子以“静”代“动”的弱化表达法的滥用反而会使表达显得累赘、缺乏生气;同时,许多学者主张多用活泼的词减少英语的静态倾向。

虽然很多地方在平时会略有体会,但在读了作者的具体清晰的对比罗列讲解以及权威例证之后,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下将主要依照英汉语言文化的具体章节谈一下我读后的所学所获所想,对中西方思维的理解也会穿插其中,相信这也是自己对相关内容的一个重复记忆和思考。

《汉外语言对比研究》课件

《汉外语言对比研究》课件
《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PPT课件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汉外语言对比研究》PPT课件。
主题介绍
本研究的主题是汉语和外语之间的语言对比研究。我们将探讨两种语言之间 的相似之处以及差异,并深入研究这些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理解汉语和外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并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合适 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 的进步。
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语料库分析和实地调查。通过收集 和分析大量的实际语言数据,我们能够全面地了解汉语和外语之间的差异, 并找到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语言对比的例子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汉语和外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例如,汉语的 声调系统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而外语中的动词时态和名词性的差异也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结论和发现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发现。我们发现跨文化交流 和语言学习需要考虑到语言差异,并采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此外,我们还发 现了一些潜在的语言障碍和误解,这需要我们的注意和解决。
展望和建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希望能继续深入探究汉语和外语之间的语言对比,并 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我们建议语言学习者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提 高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英译比较研究文献综述总结

英译比较研究文献综述总结

英译比较研究文献综述总结
以下是一篇关于英译比较研究文献综述的总结,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英译比较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英译比较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英译比较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尝试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领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目前,英译比较研究已经成为了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到翻译理论、翻译实践、跨文化交际等多个方面。

其次,英译比较研究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一方面,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英译比较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也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拓展理论框架。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英译比较研究领域,为该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展望未来,英译比较研究仍将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前景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跨文化交流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英译比较研究也将会更加重要。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也将为英译比较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因此,未来的英译比较研究将会更加多元化、深入和前沿,为人类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英译比较研究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其发展将会对人类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了解和参考。

桃花源记》四种英译文对比研究

桃花源记》四种英译文对比研究

文言文翻译论文从《桃花源记》四种英译文对比研究看文言文翻译*****学号:********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英语0701时间:2010年6月从《桃花源记》四种英译文对比研究看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汉语水平,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这样才能实现语言之间的准确转换。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飞速发展,汉译英工作蓬勃开展,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译成英语,优秀的作品各具千秋,但仔细阅读又会发现诸多问题。

本文将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对比分析其四个比较成功的英译版本(即:A Tale of the Fountain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by罗经国; The Peach Colony --by 林语堂; Peach-Blossom Springs – by 方重; Peach-Blossom Source -- by A. R. Davis ), 以揭露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首先,题目《桃花源记》,因为此文为叙事散文,所以“记”译成tale 还是比较合适的,但是罗用的fountain与spring有重复之嫌,而林忽略了“源记”的翻译、方和Davis忽视了“记”,则略显不当,所以笔者也赞成导师高玉芳老师的译文“A Tale of Peach Blossom Spring”。

文言文英译的语言准确表达很难!文言文的翻译过程比较复杂,是“理解(古汉语)----转换(成现代汉语)----表达(成外语)”比现代文的翻译多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转换,而这期间避免不了对原文信息的误解和丢失,从而使原文面临二度损失。

本文将在词句、篇章方面,分别举例加以对比分析。

词句方面:例1,翻译“缘溪行”时,林用walking, 而根据上下文的理解我们知道,捕鱼人是划船而往的,所以罗的rowed his boat更合适; 例2,翻译“落英缤纷”时,罗用了in riotous profusion, 这样就失去了情景的美感,与原文意境不符,而林直接用了rose petals更让人不甚明了,Davis 的fallen blossom lay in profusion差强人意,幸好方的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housand hues 能较好的描述当时的景色,给人美妙的感受。

《人间天堂》两英译本翻译特征对比研究

《人间天堂》两英译本翻译特征对比研究

《人间天堂》两英译本翻译特征对比研究
概述:《人间天堂》是一部中国作家鲁迅的小说,讲述了在孤儿院长大的小男孩阿普的故事。

这篇论文对比了两个英文翻译版本,探讨了它们在翻译特征上的差异。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两个较为知名的英文翻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

对比原作与翻译版本之间的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差异。

然后,分析翻译版本中的文化转换和文化差异的处理方式。

通过读者调查问卷收集了读者对两个翻译版本的评价和理解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个翻译版本在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其中一个版本更注重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使用较为正式的语言,而另一个版本更注重适应英语读者的口味,使用更加通俗的语言。

在文化转换和文化差异的处理方式上,两个版本也有一些不同。

一个版本更加直接地翻译了原作中的文化特征,而另一个版本进行了更多的解释和调整。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读者对于两个翻译版本的理解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对原作的主题和故事情节理解较为一致。

讨论:两个翻译版本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反映了翻译者的个人风格和选择,另一方面也受到目标读者群体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从读者调查结果来看,两个版本对读者的影响并不显著,读者都能够理解原作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在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和传达原作意图方面,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两部汉英词典的释义对比研究

两部汉英词典的释义对比研究

两部汉英词典的释义对比研究作者:郭营营来源:《科技视界》2017年第33期【摘要】释义是现代词典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汉英词典释义的比较研究对于词典编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文选择《汉英词典》和《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作为文本,基于语料,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释义词类的标注、概念义与内涵义的分析两方面对两部词典进行多角度的比较研究,以此为读者在使用词典方面提供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关键词】释义;《汉英词典》;《新世纪汉英大词典》0 引言为了更好地在英语学习中利用好词典,本文对两本不同的英语学习词典《汉英词典》(修订版缩印本)(以下简称《汉英》)和《新世纪汉英大辞典》(缩印本)(以下简称《新世纪》)从释义的角度进行了比较。

这两本词典都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前者出版于1997年9月,共1752页,收入14万条目。

后者出版于2004年9月,共2259页,收入条目约8万条。

《汉英》是一部中型语言工具书,共翻译工作者英语教师和学习英语的读者使用,对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也有参考价值。

《新世纪》的编纂指导思想即“读者第一,注重实用”收词齐全,涉及科学技术、艺术、心理等方面。

为更好地满足各个层次各类读者的学习需求。

这两本词典在编排上存在着不少异同,本文主要集中分析两者在释义上的差异。

1 对两部词典释义的对比分析《新世纪》和《汉英》这两部词典都综合采用了多种释义方法,如同义词释义,例证释义,分析性释义。

但是《新世纪》更注重分析词的使用语境,考虑词的语境和语用等特征。

它根据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给出例证。

能从多种角度揭示词的概念特征和内涵语义,让读者能正确的掌握词的用法。

以下将从不同的释义角度对这两部词典进行比较。

1.1 释义词类的标注《汉英》中对词类的标注不及《新世纪》中详细。

它仅对六种虚词,介词、副词、连词、叹词、象声词、助动词、和量词做标注。

而《新世纪》中则是对各种词类都进行标注。

翻译的比较分析

翻译的比较分析

嘉宾报到 译文1:Hornored guest arrive. 译文2:Guests’ registration. 译文中报到的翻译不同 译文1中arrive单纯指到达某目的地,而译文2 中的registration指登记,记录(官方的), 恳亲会为大型世界会议,因此用译文 2registration比较好.
译文1literatureartparty译文2literatureartperformance各代表团从驻地出发赴宁化参加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纪念活动参观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译文1allmissionsstartfromcommemorativeactivitiesninghuashibihakkaancestorsworldhakkaculturalexchangecenter



部分嘉宾报到(参加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及部 分重要嘉宾) 译文1:Part of guests’ registration(exper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 of Hakka culture and some important guests). 译文2:Part of guests arrive. (the specialists and the scholars who attend the international Hakka cultural academic discussing). 译文中“参加”的翻译不同。译文1翻译为“participate in ”, 译文2翻译为“attend”。“attend” 是出席的意思,表示在某 种比较正式的场合出现 。 “participate in”指在感情、观念 或行为方面与他人共同参加某一活动。因为研讨会是属于正 式场合的会议,所以译文2比译文1好。

中英文翻译之比较研究

中英文翻译之比较研究

中英文翻译之比较研究一.前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国际社会中。

但由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英语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有着微妙的差异,单独就英语与各国语言的互相翻译而言就有所不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也历史悠长,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两大语系,中英文之间的互译是十分有趣的。

我研究小组通过对一系列中英文翻译的对比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

二.主体1.中英文电影名翻译及其比较电影是一门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在全球化大潮的影响下,电影也越来越走向国际化。

中国的电影走出去,外国的电影在走进来。

因此电影翻译也成为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电影作为一种有声形像艺术,有别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它无法像书籍、报纸一样,读者可以迅速浏览即可获知大意,进而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而电影只能靠其片名吸引观众。

所以影片名好比电影的门楣,它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还要简短、新奇,以将观众引入门内;影片名又像商品的商标,应起到宣传、推销产品的作用。

因此片名的翻译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间,英汉两个语种的电影译制工作对中西影视文化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而首当其冲的则是片名的英汉互译问题。

电影名的英汉译例,举不胜举。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电影中英名进行对比和赏析,从而找出其文化差异和中英文语言表达的差异。

a.中英文电影名的不同是中西价值观差异的反映。

英文电影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为数不少,而中国电影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却很少,即使以人名命名也大多是为纪念英雄或伟人的。

如《林则徐》LinZexu,《周恩来》ZhouEnlai,《毛泽东》MaoZetong。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基于这种文化差异,以人物名字命名的电影大部分都按其内容进行了转义。

如Rebecca《蝴蝶梦》(本为人名吕蓓卡),Annatasia《真假公主》(本为人名安娜塔西亚),Cleopatra《埃及艳后》(本为人名克丽奥佩特),StellaDallas《慈母心》(史泰拉.达拉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语篇翻译好坏比较研究-----以《背影》两种译本为例《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被多次选入小学教材中,我们基本上都熟知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本文节选了一些其中段落,并以张培基先生和杨宪益先生的译文为例来对比赏析,并探讨一下散文英译的方法与遣词及其传递的不同情感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and what I ca 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 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 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 u,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Father sa id,"Now that things' ve came to such a pass,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张培基译) Though it is over two years since I saw my father, I can never fo rget my last view of his back. That winter my grandmother died, a nd my father’s official appointment was terminated, for troublesnever come singly. I went from Beijing to Xuzhou, to go back with him for the funeral. When I joined him in Xuzhou I found the c ourtyard strewn with things and could not help shedding tears at t he thought of granny. “What’s past is gone,” said my father. “I t’s no use grieving. Heaven always leaves us some way out.(杨宪益译)1.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张先生译的是“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an 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杨先生译的是“Though it is over two years since I saw my father, I can never forget my last view of his back.”汉英属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各具特色,其间差异不一而足。

奈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1983)一书中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其实,“意合”一词,并非奈达首创。

语法学家王力在其《中国语法理论》及《汉语语法纲要》两本书中皆提及了“意合”。

他在后者中言及:复合句里既有两个以上的句子形式,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时候是以意合的……。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 早已是人们的共识。

英语借助connectives(连接词)组成复句,汉语则可依靠语序直接组合复句。

我觉得张先生有些汉语思维的痕迹,只是按照好于的顺序译过来没有达到形合,而杨先生这句运用了连词though串起了整句话,更加原汁原味,读起来更符合英语习惯,并且字数更少,更简洁。

并且使用view使得这句话更具画面感。

2. “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较之杨先生”troubles never come singly”张先生翻成”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似乎更好些,因为此时朱自清先生遭遇的是亲人的离去等不幸,misfortune更侧重人生大不幸,命运的,troub le更侧重麻烦,令人苦恼的事,而且也没有让人有悲伤的感觉。

3.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我认为张先生译的更好“I lef 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 ndma's funeral.”因为相比杨先生的“I went from Beijing to Xuzhou, t o go back with him for the funeral.” Left…for 比went to 更地道而且奔丧回家译成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比go b ack with him for the funeral.”更能传递作者朱自清当时的事发的突然,更能表现出祸不单行。

而且go back 太平常,缺少感情。

4.不必难过,张先生译为it's no use crying,杨先生以为it’s no use grievi ng.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杨先生译的更好,因为crying表示的哭的动作griev ing更侧重与内心的无比痛苦,更能表现作者内心的伤痛,这种伤痛就算大哭也去不掉。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些事。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瞒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I said, "Dad, you might leave now." But he looked out of the w indow and said, "I'm going to buy you some tangerines. You just st ay here. Don't move around." I caught sight of several vendors waiti ng for customers outside the railings beyond a platform. But to reac h that platform would require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and doing some climbing up and down. That would be a strenuous job for f ather, who was fat. I wanted to do that myself, but he stopped m e, so I could do nothing but let him go. I watched him hobble tow ards the railway track in his black skullcap, black cloth mandarin ja cket and dark bule 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 He had little t rouble climbing down the railway track, but it was a lot more diffi cult for him to climb up that platform after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 ck. His hand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 obvi ously making an enormous exertion. While I was watching him from behind, tears gushed from my eyes. I quickly wiped them away les t he or others should catch me crying. The next moment when I lo oked out of the window again, father was already on the way ba ck, holding bright red tangerines in both hands. In crossing the rail way track, 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s on the ground, climbed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them up again. When he came near the train, I hurried out to help him by the hand. After boarding the train with me, he laid all the tangerines on my overcoat, and patting t he dirt off his clothes, he looked somewhat relieved and said after a while, "I must be going now. Don't forget to write me from Beijin g!" I gazed after his back retreating out of the carriage. After a few steps, he looked back at me and said, "Go back to your seat. D on't leave your things alone." I, however, did not go back to my s eat until his figure was lost among crowds for people hurrying to a nd fro and no longer visible. My eyes were again wet with tears.(张译)“Don’t wait, father,”I said. He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I’ll just buy you a few tangerines,” he said. “Wait here, and don’t wander off. Just outside the station were some vendors. To reac h them he had to cross the lines, which involved jumping down from the platform and clambering up again. As my father is a sto ut man this was naturally not easy for him. But when I volunteered to go instead he would not hear of it. So I watched him in his bl ack cloth cap and jacket and dark blue cotton-padded gown, as he waddled to the tracks and climbed slowly down --- not so diffi cult after all. But when he had crossed the lines he had trouble cl ambering up the other side. He clutched the platform with both h ands and tried to heave his legs up, straining to the left. At the si ght of his burly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but I wiped them h 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 When ne xt I looked out he was on his way back with some ruddy tangerin es. He put these on the platform before climbing slowly down to c ross the lines, which he did after picking the fruit up. When he rea ched my side I was there to help him up. We boarded the train t ogether and he plumped the tangerines down on my coat. Then he brushed the dust from his clothes, as if that was a weight off hi s mind. “I’ll be going now,son,” he said presently. “Write to me once you get there.” I watched him walk away. After a few st eps he turned back to look at me. “Go on in!” he called. “Ther e’s no one in the compartment.” When his back disappeared a mong the bustling crowd I went in and sat down, and my eyes w ere wet again.(杨译)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he looked somewhat relieved and said after a while,这里张先生译的somewhat relieved 有些模糊不清而杨先生译的as if that was a weight off his mind,表现出来父亲心事已了,已经对儿子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如释重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