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枚岩隧道大变形原因分析及施工对策

合集下载

防治问题在隧道软岩大变形的探讨

防治问题在隧道软岩大变形的探讨

防治问题在隧道软岩大变形的探讨摘要:千枚岩等软弱围岩引发的大变形是隧道施工中的难题,国内外对其形成机理及对策已有较多研究。

拉林铁路拍拉隧道地处藏南山谷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岩层为炭质绢云千枚岩夹长石石英粉砂岩且有偏压、断层、富水影响,施工难度较大。

为了安全快速的完成施工任务,我单位在预设计图纸的指导下,优化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加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为以后遇到类似的施工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指导。

关键词:防治问题;软岩;大变形;探讨伴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对于铁路建设中存在隧道施工穿越软岩大变形地层已能够有效处理。

在施工隧道时穿越高地应力软岩,容易使围岩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形,加大隧道施工的难度。

软岩大变形隧道处理风险大、工期时间长、治理费用高。

对此,采用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情况,提高围岩的坚固性和稳定性,为高质量的建成隧道创造条件[1]。

笔者将在下文中以拍拉隧道工程施工为例,详细分析防治问题在隧道软岩大变形的探讨。

一、施工情况隧道进口工区在当年雨季施工至D3K224+260~D3K224+365段预计中等大变形段时发生了较大变形,主要为拱顶严重下沉,最大变形值42cm,边墙强烈内挤,喷射混凝土局部开裂,压碎脱落,格栅钢架扭曲变形,结合监控量测资料分析其特征主要为:变形量大,初始变形速率大且不易收敛,变形持续时间长,变形破坏不均匀。

二、隧道软岩大变形分析(一)岩性拍拉隧道D3K224+260~D3K+365段通过粉砂质绢云千枚岩夹变长石石英粉砂岩地层,围岩本身自承重能力差、自稳时间短、来压快、容易变形,且变形量大、快、时间长。

千枚岩隧道的自稳时间仅为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变形速度从5~100mm/d不等,变形持续时间一般为25~60d。

(二)应力影响受隧道埋深、构造应力和集中应力作用的影响,隧道的围岩应力水平很高,岩体内残余应力较大,这就使得隧道四面受压,不仅有顶压、侧压,还有底压,容易发生底鼓等变形。

隧道围岩大变形问题及施工控制新技术研究

隧道围岩大变形问题及施工控制新技术研究
16
软岩隧道大变形的控制技术,主要有, 1、为减轻作用在支护结构形变压力而容许变形的方法 2、为了控制松弛而尽可能早地控制变形的方法, 即所谓的柔(韧)性支护设计和刚性支护设计,两者
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17
容许变形--柔性支护设计(针对挤压性大变形) (1)先行导坑法。即先掘进比较长的导坑,通过导
1
工程背景介绍 隧道大变形实例及发生原因 隧道大变形基本特征及发生机理 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工程实例
2
成兰铁路,正线长度457.6km,全线桥隧工程占85.96 %,隧道33座共332.392km,其中10km以上隧道14座, 最长隧道28.4km。
成兰铁路穿越龙门山岷山西秦岭高山峡谷等地貌,山 高谷深,全线隧道埋深在1000m以上段落达85.976km, 500m~1000m段落更是多达151.334km。
6
隧道全长4.99 km,是控制南昆铁路铺轨工期的重点工程,共有390 m洞段发 生了大变形,初期变形量达到1000毫米,导致施工受阻,原设计的普通砂浆 锚杆被压弯,格栅构件被挤压成麻花形状,衬砌结构挤压破裂,支护系统受 到严重破坏。
为控制变形,采用了自钻式锚杆系统,锚杆长度为6-13米不等,直径32毫米, 间距0.5-1.25米。注浆方式为中空管,锚固排气环,加止浆塞方法。压力 1.5-2.0Mpa。支护效果明显
处理措施:①开挖总体采用双侧壁法;②初期支护钢架及临时支撑采 用I22型工字钢、自进式锚杆,超前支护小导管,拱脚两侧增设小导 管锁脚。导坑开挖时预留变形;③修改原设计仰拱;④二次衬砌采用 双层钢筋网,与仰拱预留钢筋焊接;⑤对需换拱段及开挖后变形较大 的地段,除施作长的自进式锚杆外,再采用小导管进行双液注浆。

软岩大变形隧道成因分析及控制施工技术

软岩大变形隧道成因分析及控制施工技术
初期支护完成后 ,不 同段落 左右侧 变形 量不 同,左 右侧 变
构造作用 、地温作用和地球 自 转作用形成 “ 岩 体未经人 工开
挖和扰动之前 的天然 应力状 态” 即初始应 力。“ 由于地表 或
地下开挖 、加荷或减荷 引起 初始应 力发 生改 变所产 生 的应 力 ,使围岩形成回弹区和松动圈而发生形变” 。
( 2 )开挖短进 尺 , 初 支快速 封 闭成环 。尽 量减小 单循
面 出现裂缝 ,进 而 出现 纵 向裂 缝 、崩 落 ,环 向裂 缝 出现 ; 当累计变形量不 足 3 0 c m 时,钢架 发生 扭 曲变形 ,甚至 扭 曲错断 ,喷混凝土 表面 出现大量 裂缝 、掉块 ,必须及 时进 行套拱等加固措施 ,否则继续发展将造成塌方 。
4 变形控 制技 术
变形压力 , 只有提供足够的刚性支撑才能抑制围岩的变形 。
3 . 3 施 工 因 素
( 1 )封 闭不及 时 ,为软岩 继续风化 提供 空间 和时间条 件。一是洞室开挖后岩面不及时封 闭 ,会 加快岩石 的风化 、
崩解 ,使之二次超挖 ,加大松动圈 的范围 ,降低 围岩强 度 ; 二是支 护未 及时封 闭 ,主要指 隧道 开挖后 初期支 护未 能在 最短的时 间内封 闭成 环 ,不 能 以环状 结构 体 系参 与 受 力 ,
取得 了良好 的效果 。 ( 1 )减少施 工扰动 ,贯彻“ 爱 护” 围岩 的施 工理念 。在
( 1 )围岩遇水具有膨胀性 ,形成 较大 的膨胀力 。隧道 变形段 围岩主要 为炭质板 岩与炭 质千枚 岩 ,遇水 后很 快崩 解 ,侵水后一般表 现 出明显的体 积增加 ,具 有很 大 的膨 胀
性 。从而产生可观 的膨胀压力 ,直接加荷 在初支 系统上 。

隧道支护变形处理分析及防护措施

隧道支护变形处理分析及防护措施

隧道支护变形处理分析及防护措施隧道在我国工程建造中经常出现,隧道支护变形也时常发生,如何安全拆换变形支护是关系到隧道能否顺利贯通的关键。

本文以实例分析,如何对隧道支护变形进行拆除及处理,保证隧道正常施工,提出了一些施工技术和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标签:隧道;支护变形;拆换拱1 对工程概况的分析对隧道状况的分析:隧道位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之疏勒南山-日月山-尖扎山断褶带,该断褶带之东延段在夏河、碌曲一带强行插入西秦岭地区,洞身最大埋深147m。

隧道洞身经过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粉质粘土、碎石土;二叠系下统炭质板岩、板岩、砂岩,三叠系中统板岩、砂岩等。

隧道所处为山区,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断层较多,隧道支护易发生变形。

2 对隧道设计支护及具体参数的分析隧道DK203+057~DK203+091段,设计为Ⅴ级围岩,支护参数为:全断面设I20钢拱架,间距0.5m,喷层厚30cm,边墙采用6.0m长?准22砂浆锚杆,拱部采用6.0m长?准22组合中空锚杆,环纵间距1.0×0.8m。

二衬采用钢筋混凝土,拱墙厚60cm、仰拱厚70cm。

隧道DK203+057~DK203+084段,变形最大里程在DK203+085处,5月27日埋设监控量测点,最大收敛变化速率为75mm/d,累计变形量为391mm/8d;最大下沉速率22mm/d,累计变形量为98mm/8d。

拱墙部位已出现不同程度的侵入二次衬砌净空,需要拆换初期支护。

3 对隧道具体的施工工艺及技术的分析拆换初期支护钢拱架时遵循以下原则:拆换拱应坚持先支后拆的原则,即先从外向里支撑,确保安全,然后再从外向里逐榀拆换。

拆换完成后,对拆换完成段落安全、施工质量、变形情况等进行评估,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二次衬砌施工。

3.1 对施工准备阶段的分析首先,要成立拱架拆换施工班组,对施工班组进行岗前培训,使每个施工人员明白所施工段落安全目标和施工技术参数,明确拆换拱的施工工艺和方法,了解施工中的危险源及主要的安全事项,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

大变形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特征与应对措施

大变形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特征与应对措施

大变形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特征与应对措施摘要:软岩隧道施工一直是隧道交通工程中的技术难点,由于软岩体质地松软、自稳性较差,在岩体自身重力和隧道施工扰动的共同作用下,本身出现围岩顶部沉降和失稳破坏的风险就比较大。

如果施工技术和围岩控制措施不当,很容易发生围岩大变形,引发隧道塌方等事故灾害,严重威胁隧道内及地表人员、设备、建筑的安全,施工进度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软岩隧道大变形主要与施工区域岩体力学性质有关,为避免软岩隧道施工中出现围岩变形及相关灾害,需结合该施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采取合理的施工和支护技术措施。

本文首先分析了软岩隧道的受力特征及不同形式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施工技术和防范措施。

关键词:公路隧道;应对措施;围岩大变形;变形特征;地应力引言目前,公路隧道多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是主要承载单元,控制围岩的变形与松弛,起到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的作用。

在高地应力软岩公路隧道中,为保证结构安全性,控制围岩变形,隧道初期支护多采用双层或多层结构,而何时施作内层初期支护极大影响双层初期支护结构支护效果。

若内层初期支护施作过早,围岩荷载得不到充分释放,支护结构承受较大的形变压力,则可能使其荷载分担比例过大而导致结构开裂,降低隧道耐久性;若内层初支施作过晚,则可能造成初期支护变形无法控制,以致隧道侵限或失稳。

因此合理的内层初期支护施作时机对隧道长期安全稳定十分重要。

1初期支护变形特征为研究该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特征,在右线K70+990—K71+240区段内选取50个监测断面分析拱顶沉降及水平收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5个典型断面初期支护的拱顶沉降及水平收敛时程曲线见图5。

分析可得:同一断面处,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时程曲线形态相似,两者随时间变化规律一致。

根据围岩变形速率,5个断面围岩变形均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快速发展阶段。

处于隧道变形前期,变形速率最快。

初期支护变形在0~7d超出预留变形量,随即出现围岩塌方或初期支护被严重压屈、侵限等现象。

浅析大变形隧道施工防治措施

浅析大变形隧道施工防治措施

浅析大变形隧道施工防治措施
大变形隧道施工中,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和有效进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将对大变形隧道施工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勘测和评估,了解隧道的变形特点和施工环境的条件,确定施工的方案和方法。

需要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针对大变形隧道的施工,需要进行地表的支护措施。

可以采用钢支撑、预应力锚杆和混凝土喷射等方法,加固和支撑地表,防止地层的变形和塌方。

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变形监测和预警。

可以使用传感器、监测设备和监控系统等手段,实时监测隧道的变形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施工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施工现场需要进行有效的排水和排气。

隧道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和气体,如果不及时排除,会对施工产生很大的影响。

需要设置排水和排气设备,确保施工现场的干燥和安全。

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教育。

特别是针对大变形隧道的施工,由于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和危险性,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了解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方法。

对已经施工完成的大变形隧道,还需要进行定期的巡视和维修。

及时发现并修复隧道的损坏和变形,防止进一步的安全事故发生。

大变形隧道施工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地表支护、变形监测、排水排气、人员培训和巡视维修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保障隧道使用的安全和可靠。

富水千枚岩隧道处理技术

富水千枚岩隧道处理技术

变 形 塌 方 处 理
1 处理 方案 确 定
2 、变 形 塌 方情 况 新 安 岭隧 道 右 线 进 口 ,2 0年 1 01 月23日 . 当掌 子 面 掘进 至
为 了减 少 处 理 过 程 中围 岩 二 次 发 生 变形 ,对 初 期 支 护 变形
不 大 .仅 出 现 开 裂 掉 块 的 部 位 . 对 开 裂 掉 块 处 人 工 凿 除 干 净 然


参考 文 献 }

t [】支招 伟 . 1 q 岩溶 隧道灾 变预测与处治技术[ . M]科学 出
版卒 2 0 , £, 0 7 6
在 千 枚 岩 区开 挖时 ,很 容 易 钻 进 ,但 是 又 极 易 出 现 塌
f 2 】朱汉 华 , 孙红月 , 杨建辉 . 公路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
自稳 .造 成 隧 道 变 形 , 甚 至 塌 方 。
参数 设 计 的偏 弱 ,没 有达 到 实 际 标 准 。实 际 围岩 应是 SL 1 囤 级 Y- 岩 ,而设 计 图纸 为 …级 围岩 。这 就 使 得 在 工程 施 工 中采 用 的 方 法 、设备 等无 法 满足 实际 的需 要 也就 不能 保证 工程 的质 量 。
对 于 初 期 支 护 变 形 量 比 较 大 ,拱 架 变形 严 重 的 段 落 ,在 采
取补 救措 施 后仍 然 不能 满 足要 求 的段 落 ,进行 换拱 加 固处 理 。
2 换拱 加固 处 理
在 换 拱 前 ,首 先 需 要 对 围 岩 进 行 加 固处 理 .增 加 围 岩 的 自
隧 道 变 形 塌 方 原 因 分 析


稳 能 力 ,要 在 在 每 环 施 工 完 成 后 立 即 对 小 导 管 进 行 注 浆 加 固 ,

高地应力富水区千枚岩隧道变形控制

高地应力富水区千枚岩隧道变形控制

工程建设高地应力富水区千枚岩隧道变形控制马殷军(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千枚岩由于其遇水软化、自稳性差、收敛变形大等特性,在高地应力和地下水压作用下极易产生滑塌。

以银兰高速铁路尖山隧道破碎千枚岩段为依托,对千枚岩特性及其滑塌机理进行归纳,并针对高地应力、地下水压对隧道大变形产生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从开挖工法、注浆加固、支护时机等方面分析隧道大变形的控制方法。

结果表明:对于富水区千枚岩隧道施工,建议预留变形量250~300mm,并采用二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可采用厚度3m的注浆加固圈,提高隧道围岩结构的稳定性,若隧道围岩纵向变形很大,则采用厚度4m的注浆加固圈;当隧道变形达到极限位移的80%,施加二次衬砌支护,可取得良好的隧道变形控制效果。

该研究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地应力;千枚岩;富水区;隧道;施工工法;变形控制中图分类号:U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3X(2022)06-0036-07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2.02.16.0040引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对铁路建设的需求,铁路网络逐渐向西辐射,我国铁路隧道工程建设重心逐步转移至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西部地区。

我国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发,许多隧道存在地应力高、围岩软弱、节理裂隙发育等问题,隧道工程建设难度极大[1-4]。

其中,高地应力作用下的软弱围岩隧道建设问题较严重,由于隧道埋深大、节理发育、地下水丰富,导致出现围岩变形、支护结构破坏、边坡滑塌等事故,严重影响工程进度[5-8]。

针对上述问题,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张闯等[9]通过巴西劈裂试验,得到在地下水、层理与孔洞耦合作用下,千枚岩的力学特征与破坏形式;蔡国军等[10]通过不同浸水环境中的岩石直剪试验,分析千枚岩的破裂形式,总结了水化作用对千枚岩力学特性的影响;牛雪凯等[11]以茂县千枚岩隧道穿越富水地层为背景,以减小施工中围岩扰动、加强衬砌支护为目标,对施工工法、爆破设计等研究提出作者简介:马殷军(1976—),男,高级工程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枚岩隧道大变形原因分析及施工对策
摘要:柳树垭隧道地处千枚岩地段,施工初期由于围岩变形较大,导致初期支护开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

通过对围岩变形原因的分析,在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围岩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施工方法,对抑制围岩变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千枚岩;大变形;分析;施工对策
Abstract: the same tunnel is located in thousand pieces willow rock location, construction because of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is early, leading to the primary support the problem such as craze, serious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construction schedu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 of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ock mass take different, effective construction method, to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has a good effect.
Keywords: thousand pieces rock; Large deformation; Analysis;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基础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铁路、公路、城市地下工程、资源开采等工程项目随处可见,工程很多都是在软弱围岩中进行的。

如作者参与修建的西汉高速公路大(河坝)两(河)连接线工程中的柳树垭隧道。

在软岩工程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对软岩工程中的围岩变形问题进行总结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中作者通过施工过程的实际方法,总结了千枚岩隧道变形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变形原因及采取的施工对策。

1、千枚岩隧道变形的主要原因
千枚岩隧道的变形有很多形式,其中以仰拱起鼓、隧道两侧挤压、初期支护开裂、拱顶下沉等类型发生较多。

引起变形发生的主要原因如下:(1)围岩自身因素。

围岩本身自承重能力差、自稳时间短、来压快、容易变形,且变形量大、快、时间长。

千枚岩隧道的自稳时间仅为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变形速度从5 mm /d~100mm/d不等,变形持续时间一般为25 d~60 d,隧道变形快,开挖后要立即支护或超前支护,方能保证隧道围岩不致冒落。

(2)应力影响。

受隧道埋深、构造应力及集中应力作用的影响,千枚岩隧道的围岩应力水平很高,岩体内残余应力较大,这就使得隧千枚岩道四面受压,不仅有顶压、侧压,还有底压,容易发生底鼓等变形,所以选择好的洞型来缓解围岩应力是很重要的。

(3)千枚岩遇水膨胀。

由于多是千枚岩由各种粘土矿物构成,它们吸水性强,且发生显著的体积膨胀,致使隧道变形破坏。

在隧道中有很多的裂隙渗水和隧道底板积水,所以很容易因软岩遇水膨胀导致隧道不均衡受力,从而造成隧道开裂、变形。

(4)支护不力或失效。

支护不力有技术和操作两方面原因,支护不力造成隧道变形破坏在隧道支护初期表现在外观上,而后期影响是潜在的,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时,表现很明显,因此在进行支护时要全面考虑,保证支护长期有效。

(5)滑坡体的活动
柳树垭隧道进口段围岩较差。

隧道进口段围岩是较破碎强风化的千枚岩。

遇水软化而丧失强度。

无自稳能力,从而使隧道产生大变形。

隧道进口处存在一大型古滑坡体。

由于滑坡体的活动,隧道内出现大变形现象:初期支护开裂和拱顶下沉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隧道整体可能向外和向侧面发生了滑动。

滑坡体的活动是隧道进口左线产生大变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千枚岩岩隧道的支护
(1)千枚岩隧道支护原理
千枚岩隧道支护的着眼点应放在充分利用和发挥自承能力上,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提高支护刚度的思想,支护结构及强度应与加固围岩、提高围岩自承能力相结合,与围岩变形及强度相匹配;采取卸压、加固与支护相结合的方法,统筹考虑、合理安排。

对高地应力区,要卸得充分;对大变形区,要让得适度;对松散破碎区,要注意整体加固;对隧道围岩,整体要支护。

进行围岩变形量测,准确地掌握围岩的活动状态,根据量测结果进行反馈,以确定二次支护结构的参数。

(2)千枚岩隧道支护原则
在千枚岩隧道支护中,应遵循以下基本支护原则:
A|、维护和保持围岩强度的原则。

千枚岩在经水或风化影响后强度明显降低,开挖后应及时用喷射混凝土封闭岩面,防止围岩风化潮解。

另外,光面爆破等技术措施对保持围岩的强度有利。

B、提高围岩残余强度的原则。

通过提高支护参数改善围岩应力状态;超前锚杆支护加固围岩;注浆加固来提高围岩残余强度,这些方法有效的改善了围岩应力状态及分布,形成具有较高承载能力和可塑性的加固层。

3、千枚岩隧道仰拱起鼓的综合治理
对千枚岩隧道仰拱起鼓的防治,有加固和卸压两种方法。

但对实际隧道施工来说,采用加固原理的方法更经济合理,适合隧道施工,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增加底板围岩的变形阻力。

主要措施有砌筑底拱,架设可缩性封闭形支架,这两种方法可以分别使用,也可组合使用,主要用于永久隧道的底板支护,适应能力比锚杆加固强。

(2)提高底板围岩的强度。

主要措施有打底板锚杆,底板注浆加固等。

用锚杆加固底板可形成底板组合梁结构,减少底鼓。

注浆加固是在已破坏的底板处打若干钻孔并注入双液浆,凝固后将已破碎的岩层重新粘结为整体,则可部分或全部恢复岩层的原始强度,提高底板承载能力,减少底鼓。

(3)联合支护。

既提高底板围岩的强度又增加围岩的变形阻力,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方法。

如全封闭喷锚联合支护,喷锚网全封闭料石砌碹联合支护等。

为了更有效的控制隧道变形与底鼓,施工后应尽早加固强度较弱的帮角部位,在拱脚处增设锁脚锚杆,这样可以减小角部的应力集中程度,提高围岩帮角的自承能力,减少隧道底鼓和顶板的下沉量。

4、施工对策
由于柳树垭隧道地质情况复杂。

在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为有效的抑制围岩变化而造成支护变形,针对不同地质情况分别采用了双侧壁法、三台阶开挖法、双层工字钢法及相应的辅助施工措施。

(1)双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适用于隧道洞口浅埋偏压Ⅱ类围岩及洞身富水性较强的构造破碎带。

支护参数本施工法应用新奥法原理,导坑初期支护由系统导管、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工字钢钢拱架组成,辅以小导管超前支护。

(2)施工主要步骤及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主要步骤:①开挖侧壁导坑上半面;I侧壁导坑上半面初期支护;②开挖侧壁导坑下半断面;Ⅱ侧壁下半断面初期支护及仰拱填充施工;③主洞拱部弧形开挖;Ⅲ主洞拱部初期支护;④主洞核心土及中台阶开挖;⑤主洞中部下台阶开挖;⑥主洞中部仰拱及填充施工。

⑦拆除侧壁导坑初期支护⑧拱部二次衬砌。

施工注意事项:导坑采2台阶施工,循环进尺长度不大于1米。

洞身左右侧壁错开距离不小于3米;主洞分三台阶开挖,上台阶长度不小于3米,中台阶长度不小于6米,下台阶二次衬砌紧眼。

结语
随着浅地表隧道工程越来越多,施工中也会越来越多的接触到软岩地层,因此,研究软岩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软岩隧道施工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如何更好地解决隧道的底鼓问题,减少施工成本;如何进一步推进支护技术的改革,选择合理支护方式;如何更好的解决软岩隧道的治水问题,减少隧道的膨胀等等。

所以,对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从基本原理原则出发去探索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将是大家面临的全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许兆义,王连俊,杨成永.工程地质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2]李德武.隧道.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