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作业

一、[2017·岳阳]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回答问题。

【文本1】

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如残存的岳阳楼就采用了这种结构。

【文本2】

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冷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文本3】

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榫卯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可是,部分榫卯是很难在机械上通过制作简单模具而成型的,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这样导致的结果无非就是成本上升。而榫卯对材料的硬度或者材料价值的要求都很高,要么硬如红木,要么好如金丝楠。因此,榫卯运用并不十分容易。

1.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解说榫卯的构造。

B.阐述榫卯应用不十分容易的原因。

C.解释山西应县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考验,依然高高耸立的原因。

D.解说榫卯结构的精巧、功用及缺憾。

2.依序写下榫卯连接的顺序。(第一项已经写好了)

(2分)

( )不断连接构件,完成大型的结构整体

( )找出木构件卯

( 1 )找出木构件榫

( )将榫头插入卯眼,完成一个小型的结构整体

3.【文本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本资料,并想象一下,说明应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家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个例子谈谈你对【文本3】中画线句子的思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南京]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

(节选自《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材料二】

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汉语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即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教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实是诗的国度。

(节选自《莎斋闲览》,吴小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材料三】

陶渊明

朱光潜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他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得要去乞食。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他一个穷病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忧愤。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

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渊明有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能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高任鸟飞”的宇宙。他先是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在诗中,他把他所景仰的古人排起队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渊明还打破了身处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忘于

江湖”。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相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正因此。

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他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他做了官,特别派遣一个工人给儿子,以减轻他的劳作之苦。还关照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又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渊明的伟大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

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他的智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声响。

(节选自《诗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材料一】中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例。请你也写一例与大家分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陶渊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苏州]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回升

16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首次出现回升。全市88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显示,7月3 1日,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较6月30日26.7米回升了15厘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8000多万立方米,这是1999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回升。地下水埋深指的是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潜水面至地表面的距离。如图1所示,虚线为潜水面,A即为潜水的埋藏深度,而H是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图1 潜水含水层示意图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骤增,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 100余万人,是1999年的近两倍,用水压力随之增加。同时,1999年起,北京市连续多年干旱,自然降水不足。

为使供需平衡,多年来,北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见表1)。“超采”,是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左右,形成大面积超采区。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地面下降。1980年,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6.7米,1998年降至11.88米,18年下降了5米。从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一米。

表1 北京地下水开采情况

去年

京市市政供水的60%左右。截至8月底,南水进京已达5亿立方米,今年用量将达到8.18亿立方米。预计明年可以达到10.5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在用水量最大的7月份实现回升,最大的功臣还是南水北调。

北京地下水位上升还可能和超采地下水下降有关。据了解,截至7月底,朝阳、丰台等地区共关停84眼自备井,每天置换地下水量达3.3万立方米。随着南水用量增大,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也将逐渐减少开采量。当然,开源节流才是控制用水总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北京已在全市修建了1000余处集雨工程,通过集纳雨水的方式回补地下水,扩大再生水的使用比例。

(摘自2015年9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调到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中线工程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的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还没有开工建设。

图2 南水北调工程路线图

1.如果把“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这一句中的“26.55米”标注在图1上,那应该标注在哪里?(1分)( )

A.A处B.D处C.H处

2.根据表1及相关文字,下边哪一项说法不恰当?(2分)( )

A.城六区自备井数量比城镇少,因而城六区地下水开采量少。

B.城镇和城六区自备井总量很多,表明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

C.从自备井分布位置与数量看,北京已形成大面积超采局面。

D.从自备井数量与布局看,北京地下水开采需求将越来越大。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号内的词语,哪一句改变了原意?(2分)( )

A.多年来,北京不得不

...(只能够)超采地下水。

B.从1999年开始大幅

..(急剧)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

C.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

..(造成)地面下降。

D.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接近)一米。

4.从图2看,流入北京市的南水主要走的是哪一条调水线?它的起点是哪里?(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北京严重超采地下水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北京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又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7·遵义]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科普

材料一:

2016年9月17日,主题为“创新放飞梦想,科技引领未来”的201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拉开帷幕。由中科协2014年启动的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科普中国》栏目和互联网+科普活动,已经成为科学传播领域的响亮品牌。《科普中国》各栏目频道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与人民网、新华网、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上线1年的科普信息内容资源已达1.5TB,累计浏览量和传播量达到50亿人次。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康友所长认为,我国目前有6亿多网民,多数人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科普平台。

材料二:

科普工作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5年前的科普主要依靠文字、展板、场馆等传统手段传播科学技术。尽管全国建有科技馆155座,流动科技馆220个,科普大篷车1 0 71辆,但与我国十几亿人口和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平台的现状极不对等。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还存在先进的科技知识仅被少数人掌握,大多数人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较慢的现象。要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就要转变工作思路,改变过去政府居高临下布道式科普,让互联网公司投身进来。在传播内容、方式、主题上,思考公众需要。同时也要根据公众的自我选择意识,化公众被动接受为主动需要,利用云计算、云平台等分析工具,分析公众搜索习惯,精准推送内容,做到因人而异,按菜单点菜。另外,也要完善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机制。

材料三:

(说明:传统方式是指利用文字、展板、场馆传播科学知识的手段) 材料四:

科普是公益事业,长期以来,政府是科普事业的主导力量。随着商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在科学传播中越来越受欢迎,开始有声音质疑政府主导效率低,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要想科普事业持续发展,合理的状态是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事业和产业并举,产业是事业的有力补充。截至目前,我国科普产业总体来说仍散、小、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科学家参与传播的机制不够完善,多数科学传播工作还没有变成“有利可图”的事。美国的商业氛围让科学传播事业有较好的市场保障,一些科普节目就是面向市场盈利的。同时,美国科学基金资助活动,也让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变得家喻户晓。

1.根据材料,列出我国科普产业存在的问题。(至少列三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三,归纳出三条有意义的结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目前有6亿多人接受科普。

B.长期以来,政府主导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C.互联网+的科普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科普手段。

D.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不均衡。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能让科普工作有更好的发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7·无锡]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

不同的人口味偏好不同,这与基因有关。

从源头上说,口味偏好与味觉基因有关。酸、甜、苦、咸、鲜是基本的味觉组成,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一些与味觉能力相关的基因。

苦味基因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比如,研究发现,有种苦味基因是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分辨出植物中一些常见的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专家还推测出5000—600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往往被淘汰。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苦味基因的种类

比其他味觉基因更加丰富。

再来说甜味。人类往往通过味觉受体来辨别味道,当甜味食品与甜味受体结合时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人们的大脑感知到甜味。美国科学家曾在人类第四对染色体上鉴别出了与感受甜味有关的基因,甜味基因发达的人偏爱甜食。因此挑食或许只是由于基因不同。

辣味基因的发现,源自意大利科学家“重走丝绸之路”的创举。他们开创性地对古丝路上那些尚未被现代文明影响的部落进行了研究,并从他们经久不变的饮食习惯中探究出基因对口味的影响。科学家们从已知基因中发现了一个与感受辣味相关的编码基因,这个基因决定了人们对辣口味的偏好。

口味偏好不只与味觉基因有关,还与嗅觉基因有关。拿气味独特的香菜来说,不同人种间,讨厌香菜气味的人的比例存在极大差别,例如,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高,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的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研究发现,这是11号染色体的位点多态性的缘故。而且,有些人的OR6A2嗅觉受体基因出现变异,他们闻到香菜味就会觉得有点像碱性肥皂的味道,会明显表现出对香菜的排斥。

(选文有改动)

1.从选文看,口味偏好与哪两类基因有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苦味基因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看,人们品尝甜味食品时是怎样感知到甜味的?为什么有些人偏爱甜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拟训练

一、[2017·西城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对神秘的宇宙充满探索的欲望。“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壁画描绘的“仕女飞天”图景等,都是这种梦想的反映。庄子在《逍遥游》里,就描绘天是“其远而无所至极”,他想象有一条大鱼(鲲)变为大鸟(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可以高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而抵达“天池”。

明朝时,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在一把椅子的背后装上47支火箭,他自己坐在椅子上,并用绳子绑紧,两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他要仆人将这些火箭同时点燃,想借用火箭的力量把他推向空中,他最终成了为人类飞天梦想献身的第一人。为表彰他的功绩,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材料二】

航天工程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推动航天事业的不断进步,进一步实现人类的太空梦想,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一些重大航天项目的预算动辄以数十亿美元计。航天的

成本之高,仅从航天器就可见一斑。以最新的“奋进”号为例,单架航天飞机造价约30亿美元,每年的保养维护费用更是惊人。

伴随着人类航天事业取得巨大进展的,是不可避免的航天灾难。迄今为止,航天灾难已经不下几十起,许多宇航员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86年1月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73秒钟后突然爆炸,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时解体,7名宇航员遇难。

【材料三】

1956年10月,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是人类最高科技成就的象征,当然需要更多的人才投入。国务院在《2016中国航天白皮书》中强调:“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依托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国际合作专业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到2016年10月,神舟系列飞船已进行了11次太空飞行,完成了一次次复杂的太空科研任务。

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时间与任务一览表

1.【材料一】与【链接材料】共同表达了什么内容?结合这两则材料作具体说明。(3分)

【链接材料】

天河①与海②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③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④,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⑤粮,乘槎而去。去十余月,奄⑥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云:“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选自《博物志·天河》)

[注] ①天河:指天上银河。②海:指地上大海。③海渚:海中小岛。④浮槎(chá):水中浮木,竹筏,船。⑤赍(jī):携带。⑥奄:忽然,突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三】中的表格,说说以“神舟系列飞船”为代表的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进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方面的投入和付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海淀区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诗云:“____①____。”(月有阴晴圆缺/明月几时有)月球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地球运动,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出现不同的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这被古人看作月相的开始,叫作“新月”。随着月球亮区逐渐转向地球,会依次出现“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等月相,最后,又会回到“新月”。

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创制了阴阳合历的特殊历法,后逐渐发展为现在仍在使用的农历。农历将月亮由新月至满月再至新月的周期定为“月”,以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年”,并以闰月调整年与月的差值。这样古人抬头望月,便知道某一天是几月几日了。在观察月亮的过程中,人们还发现了月与气象的关系。“月晕则风”“月亮撑伞要下雨”等谚语就指导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

一直以来,月亮元素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之中,这是一种把自然诗意化的行为,取得了园林的视觉美和人文美相统一的效果。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者善于将自然之月同园林景观巧妙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杭州西湖上有著名的景点“三潭印月”。其设计者在湖中建造三座中空的石塔。球面体塔身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形似满月。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燃灯烛,洞口蒙上白色薄纸。烛光从纸上透出,倒映于湖上,形成水中之月。此刻,天上月、塔身月、水中月交相辉映,融成极富诗情画意的奇幻美景。另外,设计者还将园林建筑设计为月的不同形态从而表达人们寄托在月上的独特情怀。苏州园林中有不少形如满月的门洞和弦月造型的漏窗,造型雅致可爱,蕴含着古人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设计者更将文化之月运用到园林中。含有月意象的诗文楹联与园林景致相配合,营造了

一系列以观月、品月为主题的园林景观。例如苏州沧浪亭,园外溪水映月,园内竹影摇风,“____②____(沧浪淘沙全无意/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楹联,就把诗意融入园景之中,赋予沧浪亭无限情韵。

1.阅读上面的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了解许多与月亮有关的信息:月相变化的规律、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与气象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分)

2.分别选择诗句填入【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横线处,①处应填________________ __,②处应填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结合【材料一】和下面《释名》中对月相的记载,“朔”“望”分别对应下图中的月相是(2分)( )

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

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释名·释天》)

A.朔——上弦月望——下弦月

B.朔——下弦月望——上弦月

C.朔——满月望——新月

D.朔——新月望——满月

4.下面的链接材料是对苏州网师园著名景点“月到风来亭”的介绍。参看下图并结合【材料二】,请你简要说明“月到风来亭”的设计意图。(3分)

【链接材料】

“月到风来亭”是苏州网师园中的著名景点。此亭地势较高,踞水涯而建,三面环水。亭柱上有清代文人何绍基撰写的楹联“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亭内正中悬挂一面大镜,正对水面。明月初上,景致奇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