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_思想及现代价值_欧阳祯人

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_思想及现代价值_欧阳祯人
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_思想及现代价值_欧阳祯人

摘要:本文从古代文化起源的普遍规律入手,深入讨论了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对各种过去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修正。本文立足于原始儒家的哲学思想,具体分析了古代家训的思想来源。根据中国古代家训的实际,全面总结了中国的古代家训是原始儒家思想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并且以此为基础,广泛讨论了中国古代家训在我们当代道德缺失、诚信危机之际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家训;儒家哲学;敬德修业;成人成己中图分类号:G78=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036-05

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思想及现代价值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经过认真考察,笔者认为,在中国各种各样古代思想资源板块中,家训,是最古老的学问。因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家族之上的,所以,在中国古代,家谱、家乘、家训之类的作品,可谓车载斗量,积案盈箱,内容相当的丰富。历代中国的各级领导,估计在很多公开场合不便表达的话,在很多情况下对自己的父母、老婆和孩子却不能不说。所以,家训是中国古代各种文献中,反映当事人思想最深刻、最真实的一种文体。试想,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近人生大限来临的时刻,面对子子孙孙是否能够保住祖宗家业,守住未来幸福的重大问题,历尽雨雪风霜、经验丰富的家族祖先,怎么可能不把心底最隐秘的忠告表达出来,来劝戒自己的子孙呢?所以,笔者认为,在我们中国文化的遗产中,家训最真实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是中国最深邃的一面社会镜子,它折射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本质,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一、家训起源于原始歌舞

在人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之前,家训早就以原始歌舞的形式出现了。原始歌舞既是一种巫术与艺术的综合体,也是一种原始宗教的仪式,更是一种教育后代狩渔打猎的方式。从教育后代的角度上来讲,原始歌舞就是我们原始的祖先们狩猎生活、渔猎生活的再现,是提高氏族成员狩猎水平的基本形式之一。《吴越春秋》有一首诗歌叫《弹歌》,其全部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中国的先民原始歌舞遗留下来的直接证据(原始歌舞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产物,这首原始的诗歌就是原始歌舞的孑遗),它用短促的语言、奔腾的节奏和连贯的情节,展现了整个狩猎惊险、激烈的过程。

英国学者泰勒说:“文化的起源和初期的发展值得辛勤研究,这不是作为好奇的对象,而且也是作为理解现在和理解关于将来社会形态的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指南。”[1]从《弹歌》的内容和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已经看到了它再现生活、展示生活、总结生活,而且服务于生活的根本特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家训著作如雨后春笋,综观其中的内容,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这样一个根本特性。这是与中国古代的其他文献大不相同的一个重要的特性。这是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家训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

举例来说,中国西藏藏南河谷的原始森林由于受到印度洋气候的影响,气候温润,物产丰茂,那里的古树十多人手牵手还不能围住它的周身,举头仰望,完全看不到天空。所以,各种凶猛的野兽出没无常,当地的猎户们经常要出去捕猎。在很多年前,当地百姓如果在某一区域内发现了老虎的踪迹,就会仔仔细细认真追踪老虎的行踪。在老虎经常出现的树林和草丛中埋伏起来。他们首先安排一位年轻力壮的人,埋伏在老虎必然经过的小径的正面,等老虎呼啸而来的时候,他猛然跳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一根削尖的木棍,突然、准确、猛烈、坚定地插进老虎的咽喉,直捅肠胃、内脏,几乎是与此同时,埋伏在四周的七八个同样的彪形大汉,迅速跃起,突然扑向猛虎,掀头的掀头,按腿的按腿,抓尾巴的抓尾巴,他们都有各自的工具,都有各自的特殊任务,三下五除二,再凶猛的老虎,都经不住这些狩猎专家的偷袭,很快就结束了惊险、刺激而又短暂的捕猎过程。整个战斗只有几分钟,但是,他们周密准备的训练跟踪、设防、布控的时间,却十分漫长。

与此相应,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歌舞的故乡,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著名的舞蹈有锅庄舞、热巴舞、果谐舞、囊

作者简介:欧阳祯人(笔名),本名张杰(1961-),男,湖北建始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玛舞、达谐舞、色玛卓舞、羌姆舞等等,它们都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拿热巴舞来说,西藏的丁青县(在西藏拉萨与昌都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便是西藏“热巴舞之乡”。传说佛教的修行大师米拉日巴(公元1040年-1125年)年轻的时候曾杀死过一头大象。然后,米拉日巴把大象的皮铺在地上,取大象大肋巴骨做鼓架,取肚下薄皮做鼓皮,用小肋巴骨做鼓槌,用象的肠子做网状裙穗。米拉日巴就在大象的皮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

这个传说不仅为民间热巴舞涂沫了一笔神奇的色彩,而且也为原始歌舞艺术从原始祭坛走入民间,最后被喇嘛教所利用、改造的发展过程做了直接的注脚。从艺术发生的规律来讲,应该说热巴舞的起源要比“米拉日巴创始说”古老得多。它的前身是佛教传入藏区之前,本地的古老宗教———

苯教的巫舞或是图腾舞。而且很有可能早在笨教形成之前,热巴舞就已经开始了它漫长的旅行。它最古老的起源应该是原始的狩猎歌舞。中国的很多典籍都记载了中国各族人民善于“乐”的史实。在新疆、内蒙和广西等地的原始歌舞岩画正是这种史实的记载,《墨子

·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记载,也正是中国的原始歌舞传统蓬勃发展、源远流长的证据之一。

恩格斯指出:撰写《古代社会》的“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在主要的特点上发现和恢复了我们成文历史的这种史前的基础,并且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解开古代希腊、罗马和德意志历史上那些极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的钥匙。”[2]所以,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和发现,我们同样可以在西藏原始歌舞中,寻找到中国家训起源的哑谜。

从表现形式上来讲,原始歌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家训最古老的形式。原始歌舞是艺术女神牵着我们人类的手共同步入文明时代的载体。毫无疑问,它的表现形式和相关内容相当蒙昧、浑沌而复杂。从原始歌舞的狂野性、普遍性、大众性、宗教性、图腾性,到氏族首领家庭训教的私密性,明显有一个极端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分水岭就是私有化的产生。家训的产生是家族式、私有集团产生的必然结果。

氏族集团逐步形成之后,长老训教或家长训教也就逐步取代了原始军事民主精神影响下的原始歌舞。长老训教是原始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家训得以产生的直接源头。所谓长老训教,就是原始社会中氏族集团的首领、或富有经验的长者对晚辈所进行的有关生产方式、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教育训导。由于原始社会尚未出现文字,所以当时长老训教的详细情况尚无确考,但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却生动地再现了长老训教的丰富内容和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夸父追日的大无畏精神;精卫衔木填沧海的顽强毅志;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斗争勇气;神农氏品尝百草、种植五谷;伏羲氏钻木取火等的神话传说,等等,都生动地再现了我们的原始祖先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英雄形象,也隐约地透露了中国的先民与家训相关的一些重要的文化发展秘密。

长老训教这种家训形式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氏

族集团出现之后,就逐步地表现出了“家学”的特点。由于氏族部落首领比他人掌握了更加丰富的管理生产、主持宗教仪式、指挥作战、协调氏族公社内部关系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随着部落首领世袭制的产生,这些知识和技能也以世袭的方式被他们垄断起来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借以巩固自己在部落中的显贵地位。例如,禹的父亲鲧以治水闻名,他将有关治水的知识和本领传授给儿子禹,水利知识便成为禹的家学,禹也因此成为著名的部落首领。由此可见,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教育是在氏族家庭内部进行的家庭教育。它是捍卫家族权利的手段,维持富贵、权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家训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最古老的形式。

长老训教停留在口耳相传和人们对图腾仪式的巫师行为的简单模仿上,例如原始歌舞(原始歌舞是长老训教的早期形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本来就与原始的歌舞艺术难分难舍),没有文字记载,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已经形成了文字的家训。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确凿无疑的家训作品是铸刻在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著作。但是,相关的内容还有待发掘、整理和研究。举例来说,秦襄公(生卒年约公元前812年--前766年,在位于前778年-前766年)主持制作的《秦公簋铭文》就是一篇典型的家训,短短一百字,表达了秦襄公歌颂十二代先王的功绩、教育子孙万代,努力统一中国的理想。

又如,由周文王临终前写给周武王的《保训》,[3]也是一篇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完整的中国早期家训。在这篇重要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在周文王之前就已经长时间存在了。周文王之前就已经有了“蒙训”,而且,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为主。(《保训》:“昔前代传宝,必受之以詷。”)此其一;临终之际,以书面的形式撰写遗书,由来已久,这是中国家训最为震撼人心的形式,此其二;以历史故事作为教育后代的资料,不仅具有文化的归属感,而且是生动而富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此其三。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家训,可能始终与国家的政令相裹挟的,就像我们后来看到的《尚书》中的《周书》十二诰。所以,具有这种特征的家训历史应该相当的漫长,因为中国历史与氏族首领的家族发展裹挟在一起,具有漫长的历史。所以,家训的形式发展也应该有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孔子对孔鲤的“庭训”,孟母的“断织教子”,曾子“杀彘”等家训故事,就只能是中国家训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了,它们根本不能算作中国家训的起源。

家训的目的是指向未来的。家训的本质也属于未来。它的根本特征在于有德之征的悠久观念驱使。因此,越是富裕的家庭,越是发达成功的家族,就越是重视家训。毫无疑问,在我们古往今来所有富裕、成功的家庭中,最富裕、最成功的家庭是帝王之家。因此,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家族而言,帝王之家在任何时候都格外的重视家训。不论是从家训的起源着眼,还是从家训的发展而言,中国古代帝王家训在全社会所有的家训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他人篡夺,更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从人变成鬼,从人上人变成阶下囚。周文王的《保训》就是一篇饱含帝王之术的家训著作,是一篇重要的家训珍品。这一点,正是我

们能够在中国家训起源的过程中窥测到的中国家训的本质性特征之一。

在中国著名的家训作品中,出自非帝王之家的作家作品也大有人在,例如,刘向、诸葛亮、颜之推、司马光、曾国藩等等,但是,他们与帝王、权力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或为大官,或为文豪,或为巨富,或为皇亲。所以,成文的著名家训始终与家族的富裕和成功裹挟在一起。家训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子子孙孙“长享富贵”,永保天命。故而家训所表达的内容就必然是富贵人家“不在当下而在子嗣”的忧虑与渴望。正因为如此,家训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老百姓来讲,是有相当距离的。

二、中国家训的思想主体是儒学

固然,家训的产生是家族式、私有集团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家训就立足于自私自利的立场上。而且刚好相反,各个时代的帝王或家训作者已经清楚地看到,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贪得无厌地搜刮钱财,首先会引起民怨,况且,将钱财遗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千百年来,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所以,中国古代的家训,基本上都是沿着《尚书》周书十二诰的思想路线在前进。再加上孔子、孟子在思想上的崇高地位,于是二位圣人的思想以及相关的家训故事也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此一来,鼓励学习、加强修身,“遵先公祖训,克勤克俭。守二字真言,唯读唯耕”(钱镠家传祖训),等等劝善惩恶的信条就成了中国古代家训著作的根本性主题。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具有难以割舍的深刻关系。它的根本思想是修身养性,忠厚传家,成人成己。

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们本来就是儒学的专家,因此对天地人我的关系了如指掌。所以他们在家训中谆谆告诫子孙的,几乎全部都是儒家的生活信条、人生哲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国家观念、朋友关系、群己关系、贫富观念等等。具体地讲,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古代的家训中,始终有一个“永怀祖德”的精神背景。它始终有一个由老而古,由古而天的宗教信仰的向路。这种对天地、圣贤的依托,始终贯穿于“慎终追远”(《论语·学而》)、“大报本反始”(《孔子家语·郊问第二十九》)的思想之中。它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思想,加强社会成员的诚信品德,而且也是把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提出来让每一个人面对:“你是从哪里来的”、“你在世界上想要干什么”、“你想要到哪里去”?这种看似高深的问题在家训著作中却显得相当的平凡、平易。用儒家的惯用语来讲,就是在细小之中体现博厚,在平凡之中追求高明,在琐碎之中彰显悠久。家训的思想内核都来自孔子、孟子的相关论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

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这里只是随便列出了几个条目而已,实际上,相关的思想要比笔者引述的广阔得多。儒家的仁义礼智、孝道、克勤克俭,父子上下的关系、夫妇妯娌的关系、娶媳招婿,等等居家过日子的训诫俯拾即是。但是,它们都依托于天地人我之间。是永怀祖德的感恩结果;更是人之所以为人,来自博厚、高明、悠久之“天”的必然选择。所以,中国古代各种家训在思想背景上具有十分深远的哲学、宗教背景。

第二,中国家训的一个重要的创作目的,在于家庭、家族的团结。这也是中国家训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涉及到父母与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尤其是夫妻之间、伯叔妯娌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君臣之间、国家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石。中国古代家训十分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毫无疑问,这是对社会管理的有力补充。正由于家庭成员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家训的重要内容,因此,儒家的伦常思想、成人成己的人学思想在家训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运用。拿清代的《朱子家训》来说,其中的各种训诫,虽然不能说每一句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凭心暗想,居家过日子,如果不是按照它的训诫所说的那样做的话,家庭就会逐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能不对《朱子家训》摄取、涵化传统经典的能力叹服之极,而且也为它选择了恰当的表现方式,琅琅上口而心悦诚服。笔者在研读了《朱子家训》之后的感觉是,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认真观察、深刻体悟的结果,因而,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奉为圭皋,反复揣摩,认真实行,孜孜石乞石乞,落实到行动之中。

正是因为要搞好团结,所以,中国的家训著作特别强调个人的修身,强调“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的亲和效果。这正是先秦儒家哲学的根本性思想。《礼记

·大学》之“三纲领、八条目”,无不都是从修身开始的。与此相应,中国家训就是特别注重“礼”的训诫。“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钱氏家训》),没有儒家“礼”的支持,家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第三,中国家训十分强调孩子的学习。在孝敬父母、视听言动,遵守社会规范,维护家族成员团结的前提下,修身的主要内容依然是对经典的刻苦学习。这其中实际上隐含着家族的兴衰荣辱只有通过读书才有可能出人头地,进一步改变现状的希望就在孩子学习的努力之中的道理。这当然直接来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和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精神。在家训中,它有子承父志,前赴后继的气概。本质上来讲,这正是中国文化奔腾不息的精神所在。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古代家训强调的学习,始终没有脱离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以学文”

(《论语·学而》)先行后知的知行观模式。所以,上文所引“守二字真言,唯读唯耕”的钱家祖训就把“读书”与“躬耕”联系起来。家训作者非常明确,没有读书,躬耕就没有民生疾苦的体悟;没有躬耕,读书就没有温故知新的契机。“知”与“行”是不能斯须相离的。朱瞻基的《寄从子希哲》就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家训作品:

自汝之去,吾朝夕思汝,又朝夕忧汝。思,非为别离,惟欲汝做个好人;忧,亦非为汝劳苦,惟恐汝做些不好事。汝今在泾野门下,须服从其言,观法其行,乃真为弟子。否则虽见好人,不行好事,反不如凡夫也。待文王而兴,己非豪杰之士,文王所不能兴汝道,他比得凡夫否?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学,四方人才所聚,若所交俱英才,乃忠厚有德者,其益不可胜言。若只泛交,与说闲话,为无益之事,其损亦不可胜言。谨、默二字,可铭诸心。

一个“思”,一个“忧”把为父之情感点染得相当浓烈。此封家信言词恳切,情长意深,至今仍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并没有把学习仅仅看作只是寻章摘句,而是看成见贤思齐,全面学习社会人生,修身养性,建立健全完备人格的过程。应该说,中国古代的家训在这方面获得了原始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对原始儒家思想精妙的运用。

从具体的家训作品来看,强调孩子努力学习,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中国的父辈们在现实生活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的训诫。刘邦的《手敕太子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它十分注重学习。但是学习的动机很无奈:“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把敦促孩子认真读书的训诫建立在对自己的过失深刻反省之上,把教育孩子要自立自强的告诫建立在残酷的现实政治斗争的背景之中。没有帝王的胸怀,博大的胸襟,是不可想象的;没有现实人事的紧迫性,也是不可以想象的。“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朴素之极,感人之极,简直就是令人震撼。

不过,在绝大多数中国古代的家训中,强调学习的思想根源还是直接来自孔子的思想:“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亲在道德的修养上“止于慈”,在事业上自强不息,儿子责无旁贷地要继承父亲的志向,继续前行。在“孝”的推动下,整个社会就养成了不断向前推进,前赴后继,积极向上的风气。这是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为我们铺就的社会道路。精妙之极,高超之极。这是中国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唯一途径,除了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别无他途。

《孝经·开宗明义》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换言之,只要能够扬名显身,父母就是由衷高兴的,因为这是自己生命的继续。《颜氏家训》就认为,当儿子的当然应该孝敬父母,但是,做父母的更应该把督促子女读书学习当作教育他们的头等大事来抓。如果让孩子放弃学业去为家里的生计赚钱,即使父母丰衣足食,父母吃起饭来就不会感到饭

菜的香甜。如果孩子致力于读书学习,继承列祖列宗的传统,那么,父母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着麻布衣裳,也十分乐意。这就透露了家训创作的目的,它说明了中国家训的本质在于延续与发展列祖列宗的生命和事业。客观上也就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培养积极向上社会风气的效果。

三、古代家训的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的家训是家族制度、宗法制度的产物,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的结果。在中国目前经济已经逐步一体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迁徙频繁的历史时期,家训的创作就像一条逝去的河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推行,使我们国家的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数量虽然有所缓和,但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培养的条件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优厚的物质生活和贫乏而偏枯的精神生活,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家训在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们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学习和利用,在当今的社会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形势的不断发展,富裕的人和富裕的家庭越来越多。富二代的家庭由于他们的爸爸妈妈整天忙于赚钱,忙于公司的管理,忙于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周旋,无意之中,就疏忽了孩子的培养。当他们立足于社会成功的权力与金钱之巅,回首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步入了老景。自己的事业是需要自己的孩子来继承和发扬的。但是,富二代的肩膀真的能够承受得起这历史的重担吗?孩子的目无长上,孩子的冷酷无情,孩子的挥金如土,诸如此类,都无不一次次撞击着那些富裕家庭家长的心。实际上,中国古代成功的、著名的家训,大都产生于富裕的家庭。它们的作者都是立足于未来,面对自己的子子孙孙,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学习古代家训,对于当今社会状态下的孩子们,尤其是富裕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教育作用,对当今整个社会青年人成长环境和教育理念的补偏救正,都是不言而喻的。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是应试教育体系。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孩子们都在为了高考分数而努力。中国古人的道德教育、良知教育以及知行关系教育,等等,实际上都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在数学、语文、英语。在我们当今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良知教育、知行关系教育成为最为欠缺的内容。所以,中国古代家训实际上是我们国家老老少少,所有国民精神世界的必要。

大量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后,还有待健全的市场经济导致的社会诚信塌陷、道德的严重缺失,以及经济的发展导致的社会交往诚信度、规范性、礼仪化的需求,使我们又再一次看到了古代家训潜在的巨大作用。由于它本身包括了很多跨越时空的内容,具有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所以,依然可以在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今天发挥作用。因为,古代家训在我们已经逐步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

中国古代家训的根本依托在于对天地的宗教信仰和古代儒家经典的教诲。《钱氏家训》的第一联就写道:“心术

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天地和圣贤,似乎已经离我们当代人而去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恐怕对这两个词语都已经相当陌生了。但是,在我们今天物质需求甚嚣尘上,人欲横流,精神生活极端贫乏,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关怀越来越苍白的时候,在内心深处,从良知的层面提倡“天地”“圣贤”的至高无上性,就不仅可以追本穷源,端正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而且也是我们回归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依据笔者的理解,《钱氏家训》开头的几句训诫,就深切地体悟到,它实际上是直接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三句教”挂钩,具有深远的哲学背景。所以,家训著作四两拨千斤的手段,在平易之中见功夫的表达模式,令人神往。没有深厚的经典功夫、生活体验和文字功夫,我们就不能够真正理解古代家训的价值。

我们知道,修齐治平,是原始儒家的基本思想。而中国古代的家训,其核心思想就是修身。修身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因而,家训通过对修身的阐述,彻底地表达甚至重构了儒家的思想。笔者这里所说的“重构”,指的是家训的通俗性、应用性和大众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能够保证家族成员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所以,家训就有必要立足于大众,把经典通俗化,把理论实践化,把思想大众化。平易近人,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易于传播。通过家训苦口婆心的告诫,我们能够真正发现,所谓修身,一定要使全社会所有的人都必须参与,才可能具有真正的实际操作意义和社会实践层面的操作性。否则,最后只能是附庸风雅,掩耳盗铃而已。当然,这取决于全社会的公正、公开、公平的政治风气和强有力的制度建设。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社会公正性的保证,个人的修身之路只能是越走越窄。但是,没有道德风尚的提倡,和为了道德建设而前赴后继的追求,社会的公正、公开、公平也就永远不可能出现;即便是出现了,也不可能真正长期维持。实际上,道德建设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必需的,不可或缺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家训依托于中国古代的经典,具有永不磨灭、永不消失的魅力。

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摇篮,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凭借。所以,不论我们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多么先进的状态,人总不可能离开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更不可能离开父母的呵护而独自长大。儒家的理路是,父母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身体的赐予之恩,更有人生的养育之恩,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这是天大的恩情。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父母有深厚的感恩之心。但是中国的传统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绝大多数都是极端无私、彻底奉献型的。只要一息尚存,他就要为子女的幸福生活奉献到底。这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少见的一种人文景象。按照这样的理路,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家训是与中国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相裹挟、相表里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们代表了千千万万的祖先和长辈对子子孙孙殷切的希望和深沉的爱。当社会正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家庭关系也正在急剧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许正在发生着微妙变化的时候,我们蓦然回首,确凿地发现了传统家训巨大的资源可资利用。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应该说,中国古代的家训,不论是一般性的家训,还是帝王的家训,都没有离开这条重要的思想主轴。孝与悌,只是出发点,“谨而信,泛爱众”说的是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处理与交往,“而亲仁”才是家训的最后目的和依托。劝善惩恶,始终是中国家训最鲜明的主题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家训还十分重视孔子“先行后知”的知行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中国家训的精华,也是我们拯救当今中国教育偏失的一帖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良药。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家训的撰写立足点,始终不是局限于个人的修养与家庭成员的团结,它们的理论目的始终都是着眼于国家与社会的。《钱氏家训》就把整个家训划分为“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四个部分。《朱子家训》更是把个人、婚姻、朋友、家庭、国家、社会的各种关系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不能分离。是典型的儒家“成人成己”的思维模式: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说的全部是我们身边做人做事的训诫。扪心自问,其中的内容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理想、生活习惯和思想方式,没有任何的冲突。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如果不努力学习、勤奋践履这样的精华,踏踏实实地落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去,那我们要去追求什么呢?应该注意的是,《朱子家训》语言平淡,没有任何艰深的古奥之处,但是,字字句句却又无不深藏着中国人进德修业,成人成己,孝顺承天,造福社会的深刻道理,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不仅值得我们学习,而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它为我们当代进行传统文化的重构、传播和回归,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E.B.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2010.

责任编辑文嵘

中国古代 大家规家训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 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图)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

〖家规祖训〗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祖训〗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 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 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贰 《命子迁》

中国古代家训书目提要

中國古代家訓書目提要 《顏氏家訓》最棒的家訓,魏晉時期的 《顏氏家訓》七卷二十篇。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此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 之推字介,琅琊人士,生處南北朝時期,時值南北分裂割據,戰爭頻繁,兵連禍結,之推一生而三化,後人謂其“自取身榮,不存國計”,故此,顏氏此書,雖乍玄乍釋,時而說“神仙之事,未可全誣”,時而說“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但其“留此二十篇之目的”還是在於“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 今觀其書,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且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是以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道曰“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袁衷《庭幃雜錄》言“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且顏氏對於佛教之流行,玄風之複扇,鮮卑語之傳播,俗文字之盛興,均有較為翔實之記載。此書對於研究南北諸史、漢書、儒道兩家的經典釋文和《文心雕龍》均可做參考。音辭一篇尤為治音韻學者所當措意。雖然如此,書中不乏男尊女卑之古見,亦有侈談因果、全身免禍、明哲保身之思想,此則當與之推一生命運相聯繫。 書《隋志》不著錄,《唐志》、《宋志》俱作七卷,今本止二卷。錢曾《讀書敏求記》載有宋鈔淳熙七年嘉興沈揆本七卷。以閣本、蜀本及天臺謝氏所校五代和凝本參定,末附考證二十三條,別為一卷,且力斥流俗並為二卷之非。今沈本不可複見,無由知其分卷之舊,姑從明人刊本錄之。然其文既無異同,則卷帙分合,亦為細故,惟考證一

卷佚之可惜耳。今人王利器撰有《顏氏家訓集解》,並附各本序跋、顏氏傳及其全部佚文,迄今為止,最為完備。 《帝範》唐朝的家訓(帝訓) 《帝範》四卷。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禦撰,以賜太子者也。言簡意賅,論證有據,凡帝王之細,安危興廢,鹹在茲焉。 新、舊《唐書》皆雲四卷。晁公武《讀書志》僅載六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題曰一卷。此本載《永樂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後有元吳萊跋,謂征南夷時,始見完書。考其事在泰定二年。蓋此書南宋佚其半,至元乃複得舊本,故明初轉有全文也。《唐書·藝文志》載有賈行注。而《舊唐書·敬宗本紀》稱:寶曆二年,秘書省著作郎韋公肅注是書以進,特賜錦彩百疋。是唐時已有二注。今本注無姓名,觀其體裁,似唐人注經之式。而其中時稱楊萬里、呂祖謙之言,蓋元人因舊注而補之。其詞雖不免冗贅,而援引頗為詳洽,足資參考。惟傳寫多所脫誤,《四庫全書》謹旁考諸書,一一厘訂,各附案語于下方,仍依舊史,厘為四卷,以複其舊。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经典! 家训,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家谱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得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得作用。就是国家更加富强得必不可少得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得变迁,然而,这些都就是形成一个国家得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与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得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得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得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就是家法家训得最早起源。mWgfpPd。 一、周公得《诫伯禽书》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她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您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就是文王得儿子,武王得弟弟,成王得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得重任,我在天下得地位也不能算轻贱得了。Gfp1DHm。 可就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得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就是真正得聪明。这六点都就是谦虚谨慎得美德。7cWcfK3。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就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就是这样得例子。您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得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得礼仪之邦。有道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得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dACjChT。 二、司马谈得《命子迁》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她后来做了汉武帝得太史令,通称太史公,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故事》观后感 文/卢涛 七月的普洱,炎炎夏日中附带着丝丝的细雨,而我却沉浸在《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中,看着书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读书时代早已认识,却仅仅认识其本人及其优秀事迹,但对各位名人的成长经历及其对后辈的教育也知之甚少,但通过阅读《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我从中看到了司马去的大孝之道在立身,看到了苏洵三兄弟的团结共患难,看到了司马光告诫子孙贪婪多欲身必败,看到了曾老的居官不以钱为本等等,其中包含了为人之道、做官之道、求学之道及处世之道四个大道理,但其中我受到的启发不仅仅于其中,生活中先做人后做事,作为一名基层项目管理员,需要协调各方参建单位工作,对内对外都必须合理安排,提前策划,为人、为管理员、处事必须学会,必须严于律己,善于学习。 首先,为人之道,作为一名基层项目管理员,在项目的日常管理中,必须学会为人。“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这段话出自《颜氏家训》,大意是古来圣贤书,教人诚实孝顺,谨言,经常检讨自己的行为,立足于养成良好的家风,修身齐家。在日常的项目管理中,细小琐碎的事情繁杂,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执

行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对外交流中要慎言,把握好语言的尺度。在苏洵的:兄弟团结共患难一文中,更是要我们学会团结,项目参建单位众多,配合难度颇高,因此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各方配合才能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室外施工,土建管道,绿化、智能化及市政配套,并不是单独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如果不能通力合作,每一家单位各做各的,那最后将会造成无休止的返工,费时费力,这就体现了合作团结的重要性,而我们甲方现场管理员,正是作为合作团结的桥梁出现的,链接各单位完成此工程项目,可想而知,我们首先要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才能做好项目的管理工作。 其次,为官之道,首要廉。“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到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这句话是司马光训诫子孙的一封家书,大意是,节俭是德行里面最主要的,勤俭者欲望淡薄,在人生的路上受物质条件左右的程度也小,不会为了钱财去犯罪,不管君子小人,只要勤俭,都能远离犯罪,丰裕家庭。俭,不仅仅是勤俭,古代的俭其实也是廉的一种说法。廉俭不分家,在项目管理中,作为基层管理员,受到诱惑甚多,比如签证的办理,参建单位的打招呼等等,要求我们基层管理员要学会俭,其实更主要的是廉,廉并不是一句口号,这是一种行动,杜绝诱惑,才能不被事情所左右。一旦失去了廉,意味着工作上也会失去了公正,自然就做不到廉洁自律了。比如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利用分管扶贫工作职权谋取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股和你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 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

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 《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 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的十大家训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一、周公的《诫伯禽书》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司马谈的《命子迁》 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与弘扬,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辩与道德伦理思想。因此,吸取家训文化中的营养因素,对于我们今天的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乃至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作用。 一、家训文化的内涵 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包罗广泛,情感真挚,言简意赅,说理透辟,针对性强,便于践行,所以深得世人称许。 家训又称家教、家范、家诫或家规。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 二、家训文化的消失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第二,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

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两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如上所述,古代家训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这就是家长为权威和立子立嫡代代延续的宗法制的家庭结构。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并得以传承,关键在于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惩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如《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训,基本上是曾国藩对弟、对子的训示。而在今天,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也就是说,“家训”的建设失去了制度的保障。 其次,随着时间的变迁,大家族、大宗族的家庭结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和小型化的现代家庭。2014年卫计委发布的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家庭户平均人数已由20世纪50年代前的5.3人降至2012年的3.02人,“小家庭”结构让家庭成员更趋独立,加上人员流动性大,让原本具有血缘联系的家庭成员“天各一方”,感情也日趋淡化。由于计划生育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冲击了中国人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尊家训的动力。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看客读史2018-01-28 16:30:27 1、家和万事兴!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明·佚名《增广贤文》 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2、慈母多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北宋·司马光《家范》 3、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4、欲不可纵。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5、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晋·傅玄《口铭》 6、打人莫打脸。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中国谚语。事关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不必多解释,人人都受其影响过。 7、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先秦·庄子《庄子·列御寇》 《菜根谭》:“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8、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修。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明·罗洪先《醒世歌》 9、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 想六地众生,强揽闲愁。恰才得食饱,又思量、骏马轻裘。有骏马,有轻裘。又思量、建节封侯。假若金银过北斗。置下万顷良田,盖起百尺高楼。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元·王哲《集贤宾鸣鹤馀音卷一》 1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看?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明·周怡《勉谕儿辈》

中国历代名人家训汇编

中国历代名人家训汇编 一、养子须教子 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 2、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增广贤文》) 4、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5、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增广贤文》) 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增广贤文》) 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增广贤文》) 8、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家诫要言) 9、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家诫要言) 10、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小儿语》) 11、凡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续小儿语)

12、要求子顺,先孝爷娘。(续小儿语) 1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增广贤文》)14、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增广贤文》) 15、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增广贤文》) 1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增广贤文》) 1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18、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曾国藩家书》) 1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中》) 二、仁爱 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被不厌其烦的叮咛后世子孙。北齐士族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于是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这本家训在其后的一千三、四百年间传诵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名政治家颜杲卿。

“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朱熹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清朝时期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规中也告诫子弟: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中国古代家训经典

中国古代家训经典 一、养子须教子 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2、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增广贤文》)4、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5、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增广贤文》)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增广贤文》)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增广贤文》)8、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家诫要言) 9、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家诫要言) 10、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小儿语》)11、凡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续小儿语) 12、要求子顺,先孝爷娘。(续小儿语) 1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增广贤文》) 14、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增广贤文》) 15、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增广贤文》)1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增广贤

文》) 1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18、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曾国藩家书》) 1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中》) 二、仁爱 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增广贤文》)6、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增广贤文》) 7、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增广贤文》)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9、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10、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家诫要言) 11、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增广贤文》)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 1、家和万事兴!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明·佚名《增广贤文》 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2、慈母多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北宋·司马光《家范》 3、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4、欲不可纵。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5、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晋·傅玄《口铭》 6、打人莫打脸。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中国谚语。事关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不必多解释,人人都受其影响过。 7、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先秦·庄子《庄子·列御寇》 《菜根谭》:“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8、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修。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明·罗洪先《醒世歌》 9、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

想六地众生,强揽闲愁。恰才得食饱,又思量、骏马轻裘。有骏马,有轻裘。又思量、建节封侯。假若金银过北斗。置下万顷良田,盖起百尺高楼。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元·王哲《集贤宾鸣鹤馀音卷一》 1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看?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明·周怡《勉谕儿辈》

中国古代的一些家训集萃

中国古代的一些家训集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无数古语家训,在国人心中流淌千年。 立身篇 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明·王夫之《王夫之集》 立志之始,在脱习气。习气熏人,不醪而醉。……以之读书,得古人意。以之立身,踞豪杰地。以之事亲,所养惟志。以之交友,所合惟义。惟其超越,是以和易。 明·彭士望《耻躬堂文集》 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绝无雕节,自会发生盛大。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唐·杜甫《又示宗武》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治家篇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明·王夫之《姜斋文集》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福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

高三历史复习:高考历史押题家风家训专题答题模板

家风家训专题答题模板 古代中国 ⒈特点: ①创作主体: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 ②呈现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家书”“家训”“家训诗”等。 ③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璋圣谕等; 中国古代家训反映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留下。 ④主要功能: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⑤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形成了特色表达;中国古代家训的传播借助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印刷术等。 以儒家思想(理学)为主导:儒家经典著作与家训家规相结合;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具体要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强调在等级礼仪规范下的和谐共处;要求人人遵守,代代相传。(了解即可) 总结: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②等级尊卑观念强; ③起源早,阶段性明显; ④逐步发展为独立的专著; ⑤强调治家理财; ⑥重视耕读立业传家; ⑦包含了一定的经济思想; ⑧家训社会化并具有一定约束性。 ⒉影响: ①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有利于形成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家风,维护家族团结; ③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④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 ⑤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⒊积极作用: ①传承发扬传统美德; ②调节家庭关系,凝聚宗族力量; ③稳定社会秩序。 ⒋建设家训家风的意义 ①家风家训建设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风建设有利于社会风气建设、社会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 ③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继承发扬红色家风有利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政风建设。

中国古代家训集萃

中国古代家训集萃 立身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选自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 立志之始,在脱习气。习气熏人,不醪而醉。……以之读书,得古人意。以之立身,踞豪杰地。以之事亲,所养惟志。以之交友,是以和易。 ——选自明·王夫子《王夫子集》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选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绝无雕节,自会发生盛大。 ——选自明·彭士望《耻躬堂文集》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选自唐·杜甫《又示宗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选自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治家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时;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

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福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譬如一人左眼生翳,右眼光明;右眼岂欺左眼,以灰屑投入其中乎?又如一人右手便利,左手风痹;左手岂妒忌右手,愿同其瘫痪乎? ——选自明·王夫之《姜斋文集》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选自宋·司马光《家范》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选自清·周希陶《增广贤文》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 ——选自宋·刘淸之《戒子通录》 子孙以忠信谨慎为先,切戒狂薄,不可顾目前之利而忘他日之害,不可因一时之势而贻数世之忧。 ——选自清·张履祥《张园先生全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

如何写家谱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转载]如何写家谱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 旺家、传家 如何写家谱 曹教授 一、关于“家谱”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

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谱牒源于何时? 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