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态课堂要做到“四精”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要做到“四精”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要做到“四精”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要做到“四精”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8-0088-01

生态、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互动完美配合的最佳境界。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经过我们语文教研组多年的实践探索,认为生态、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到“四精”,即教学目标要“精准”,教学内容要“精要”,教学方法要“精巧”,教学语言要“精炼”。

1 教学目标要“精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来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集中精力充分研读文本,突破重难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许多老师上课前不能明确地表达本课的教学目标,上课时不知道教什么,这正是课堂教学低效和有些环节无效的重要原因。怎样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呢?上课前,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初中学段要求和所教年级学生实际,认真研究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与文本对话,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文章思路和写作艺术等。目标定位既要关注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又要关注语文教学的“根本”,并力求简明、准确,有利于操作和评价。例如,在教学八年级语文教材中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时,在上课前,首先充分了解和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内容摘要】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作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落实预习“六字诀”,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点燃学生的热情,引导他们激情参与课堂学习,探究质疑,引发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中的合作探讨产生实效。当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也远非上述的几点。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真正打造出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前预习激情参与生成问题 “高效”是相对于“低效”或“无效”而言的,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作用,即在一堂课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高效课堂的实质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然在广大农村学校,受老师及学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前预习不充分,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或是学生参与热情不高,致使课堂学习效果不好,亦或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于是讨论的问题含金量不高,致使课堂中的讨论流于形式……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落实预习“六字诀”,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从完善周密的准备开始”。学生的预习是高效学习的起点。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了解学习的内容,明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初步走进作者心灵去体验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预习就是合理的抢跑”。因此,高效的课堂除了老师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之外,更需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前预习。但一堂课仅有40分钟,如果留时间学生预习,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不做充分的预习,学生对文本就很生疏,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节奏慢,讨论和交流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显得肤浅,这样的课堂势必低效,甚至无效。 学生怎样做才能克服以上缺憾,做到有效预习呢?韩立福教授的结构化预习方法可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 所谓结构化预习指的就是在预习时要做到目标结构化、知识结构化、问题结构化,具体采用“阅读六字诀”进行预习,即查、划、写、记、练、思。查就是查着工具读,查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段、查作者的简介、查文章的写作背景等,凡是自己能动手查到的就自己解决;划就是画着重点读,划课后要求记住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也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兴趣激发

也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兴趣激发 发表时间:2012-06-06T14:50:13.45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邱兰苏 [导读]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邱兰苏河北省武邑县武邑镇第二中学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 “善学”。 如何让兴趣成为语文课堂上一味有效的催化剂呢?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 二、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 三、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第9段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具有动画效果的壮观画面。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放映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多媒体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 四、链接生活,引进“活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背影》时,我启发学生:你有没有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与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进了生活这一活水,语文课堂必将呈现蓬勃生机。 五、提供时空,力求新颖。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有言:“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呢?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笔者把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提问片断经过收集整理,总结,略举一二展现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一、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设计的。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们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问题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课堂提问时,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提问,要让优等生吃得饱,

探究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兴趣

探究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兴趣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初中语文教学自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要求科学、系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若干方法,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学习课堂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门学科。据调查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呈下降趋势的。现有许多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的,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练习等,且完全处于老师的监管之下,这样的课堂氛围显得非常郁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特定的课堂学习氛围 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去讨论、去交流,自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前提与基础。下面笔者介绍几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1.成功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创造最佳的时机。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导入的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利用歌曲、故事、质疑、情境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效。2.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丰富性的特点,能变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语文是一门蕴藏着丰富情感的学科,其文辞优美却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情感共鸣,进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的教学质量对于学习的质量是很重要的,老师和学生要做到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到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首先,老师要做的是交出自己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具体做法是:了解文章相关背景、作者简介等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课前了解,他们可以通过书本资料、网络查询等途径来找到他们想要的资料,并且老师在开始上课时,可以请学生来讲讲他们自己对于文章背景和表达思想的了解,老师在听过之后不要及时做出评价,而是等到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慢慢透露出文章的意义,这样来说,不管学生讲得对或是错,都会得到鼓励。然后,要充分利用学生听课过程中接受能力的波峰和波谷,据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前5分钟接受力较低,后来随着时间增长会显著提高,最后十分钟时又会后下降趋势。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安排好时间,将重要的内容放在中间讲。例如:老师在讲《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前五到十分钟,可以安排学生讲诗的背景,到十分钟后则可以讲诗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学习好这首诗的灵魂。到课程的最后几分钟是,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一下诗句,讲解一下诗句的具体意境。 三、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中施展拳脚的重要帮手,长期以来,教师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受制于教学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初中语文教学也绽放出了迷人的光彩。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从三个方面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中如何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浅谈语文课堂中如何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加大自主学习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素质教育下中学语文课堂改革正在迅猛推进,教师再也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共享知识、焕发生命激情的平台;为此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注重质疑,自主探索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中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在现代心理学上也这样认为:青少年心智 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就会产生探究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因此自主性就得到了开发。 二、分层定位,不同评价 语文新课堂既然鼓励学生大胆言谈,那就难免“百花齐放”,什么样的说法也有。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定位,分别给予不同的评价。对那些发言积极,口齿伶俐,结果准确的学生,应当充分肯定,并鼓励表扬,让他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对那些发言不准确,有错误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心平气和,不草率,不打断,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更不能讥笑、讽刺他们。而应把思路引向正确方向,再疏导引申,使他们能顺利做答,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堂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 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三、锁定目标,有章可循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的出发点,是一节课的指针和精髓。一节课一旦确定了目标,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就必须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也强调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他说:“如果不想在不甚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么明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目标的定位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范围和空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自主探索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关键是教师的精心准备。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地钻研。文本教学,要弄清每篇文章的“点”和整个教学模快的“面”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让每一个亮色各异的“点”相互对照、映衬,循环、交织,最终形成严密紧凑、系统完整的“面”的模块。这样的备课设计,才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省时高效。其次,了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付丽丽改编:万飞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 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 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 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 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 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 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 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读书要存疑,发问。在西方还有著名的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不直接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少数教师把提问视为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形式及内容简单化、固定化、陈旧化。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八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补充水的哪些特点呢?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 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04-24T11:41:57.810Z 来源:《教育学》2011年12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范志伦 [导读] 情感具有五个功能:定向、动力、调节、适应和感染功能。其中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们的认识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促进作用。 范志伦(贵州省罗甸县木引中学 550105) 语文教学一直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和爱戴,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起来简单、无味,学不学考试成绩都不会受到多大影响,所以,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教学内容和评价体制外,教师的教学艺术运用得好坏也不容忽视。这就需要教师寓教于乐,把枯燥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如下探讨: 一、精彩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 精彩的课前导语是成功的一半,它能够轻松而富有启发性的敲开新的大门,巧妙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快活的气氛。比如,在讲授课文《一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鲁迅十分重视十月革命以来的前苏联文学,尤其注重介绍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作品,他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渴望的精神食粮。因此,他一方面鼓励他的朋友曹敬华翻译著名的前苏联作品《铁流》,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翻译《毁灭》,并自费出版。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的时候,鲁迅竭力运输这些切实的精神食粮到青年们的周围,用进步的文学作品来鼓舞和激励青年一代,今天,我们要学的叙事散文《一面》就是围绕《毁灭》和《铁流》发生的关于鲁迅的动人故事。”这个导语既紧扣文章内容和主体,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又如我在教《七根火柴》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今天幸福和平的日子里,我们不会忘记,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越过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他们有的被饿死,有的被冻死,他们当中有将军也有普通士兵。尽管如此,他们无一被恶劣的环境所屈服,心中装着的唯一信念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那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从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中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吧!”这样的导语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精彩的导课会为你的语文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习兴趣 情感具有五个功能:定向、动力、调节、适应和感染功能。其中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们的认识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促进作用。人们在愉快时,学习的效率就高,反之则低。这正是情感动力作用的结果。 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心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感情激昂,气势磅礴。在教学此文时,教师应带着强烈的爱憎之情朗读课文,时而悲壮肃穆,缓慢低沉;时而义愤填膺,铿锵有力。在充满激情的演绎中,一个面对特务枪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强烈地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感情被激发了出来,激起他们学习此文的热情,不用做过多的朗读指导,他们也能读得那样地投入,做到准确把握情感。这样,用情感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在引起共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感悟,自然水到渠成。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包括过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1、优化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精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再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再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这样,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学生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达到了“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2、优化作业。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单调乏味,只能把学生训练成做题的机器,应试的机器。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提倡新课改”的政策背景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氛围中,优化学生的语文作业,势在必行。让作业“活”起来。比如在学完《春》之后,我让学生把文中作者对春描绘的几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及迎春图这几段细腻优美的景物描写变成一幅画。有时,还可以以各种游戏或是竞赛方式进行,这样一来既巩固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能力的锻炼。 四、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备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是表情达意最丰富的一门学科。学生之所以觉得学语文干燥乏味,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语文学科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须深深地挖掘每一篇课文的人文因素,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条情感交流的桥梁,创设一个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的独特体会独特见解得到尊重,使学生的个性回答在课堂上迸发出亮丽的光彩。当学生的情感世界被激活了,就很容易体会到语文科的趣味。于是,每一篇课文我都会设定一个情感培训目标,这个目标我是结合课文的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的。务求找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切合点,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时,教学参考书中要求我们把“使学生了解旧社会的黑暗”作为情感培养目标,而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把这篇课文的情感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小的感情”,我利用我校进行过的多次募捐活动来勾起学生关心他们,同情弱小这种情感体验,因此,当在课堂上我播放相关的照片时,很多学生都热泪盈眶,他们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总之,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的基础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尽可能转变观念,尽快改变教法,这样才能切实体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毛志强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毛志强 发表时间:2013-04-08T15:02:44.42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毛志强[导读]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毛志强(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电教仪器中心山西吕梁033300) 摘要: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师学生师生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对提问的作用、范围、类型、方法及内部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有益的探讨,这些研究指导了提问的实践,推动了提问设计的发展,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将几种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缺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2.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划整为零,提出一些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 3.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 4.多方位辐射法 教师提一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发散思维,以拓宽学生思路。如让学生以《流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认为为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流水具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显然流水可以看作是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代表,也可以看作是百川归海,目标要一致,也可看作逝者如斯夫,要珍惜光阴。这样的问题不会圈住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的思维可以射向四面八方。 5.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但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 6.步步紧逼法 步步紧逼法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后迫使学生立即作答,而且问题如连珠炮似的接连提出。 7.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二、学生的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中单单有教师提问还是不够的,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对话、师生互动,为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缺少不了学生提问的。许多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提问,或者有的教师意识到了要有学生的提问,却不能将“生问师答”“生问生答”落到实处。 1.学生提问后教师应持的态度 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态度,教师如果是为了维护自己课堂说话权威,就不让同学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那这种做法是严重错误的,此举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久而久之学生思维便会僵化,课堂气氛就会压抑而沉闷,学生的问题或观点再不成熟,毕竟他思考了,代表了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2.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该采取的措施 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大家都提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提问,其实学生的思维就像一道闸门一样,你一旦开启了它,它便会一涌而下。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自己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重点和中心问题,来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当然有些优秀的学生是可以提出问题的,可以让这些学生先提,提出问题的学生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是一种启发,要让学生能够从无疑处生疑,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结论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让教学目标明确,发挥他的导向作用,而学生的课堂提问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思维习惯。提问是一门艺术,小的方面说是服务于教学,大的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手段。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的各个环节处理方法得当,学生积极提问、积极作答,配合教师的教学,再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科学地结合,课堂教学定会达到极佳的效果。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徐化越著《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语文学刊》,2011年版。〔4〕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浅谈初中语文的新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的新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3-05-08T17:35:18.64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4月供稿作者:李芬彩[导读]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河北省永年县第十八中学李芬彩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堂教学必须是在新课改的框架下,实现学生的学习形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教师要从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导语到课堂气氛,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力求完美无缺。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223.2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07-01 初中语文新课堂教学必须是在新课改的框架下,实现学生的学习形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而教学的前提也必须是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建设和提升。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几年来,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了,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仔细思索的。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导语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的导语,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如讲《马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都成为快马,希望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但千万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去做人人厌恶的-害群之马。”这样导入,既与文本联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又对学生渗透了人文关怀和教育,学生兴趣极高。实践证明: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习兴趣,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在讲《春》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该部分内容: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朗读;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或者把文章描述的景色改写成诗歌,或者用歌声表达自己对春的喜爱……这样的设计,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1、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著信念中发现和氏璧。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除非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要从身边琐碎生活小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体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 2、培养学生深刻思考意识。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的真谛。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愈来愈恶化,矛盾愈来愈尖锐,竞争愈来愈激烈,节奏愈来愈紧张,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这一切,都给人,也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1、要宽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能唤回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学生会更快的改正错误。 2、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好学生的表率。我们不能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更要强化了其主导作用,教师只有导得适时、适度,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完全被学生所牵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