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解析“脾为后天之本”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李杲,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对脾胃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在《脾胃论》中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及调理方法,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
脾胃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化生为气血津液,滋养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皆需脾胃供养。
若脾胃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百病丛生。
二、脾胃与整体关系密切李杲强调脾胃与整体的关系密切。
他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脾胃为中央土脏,与其他脏腑关系尤为密切。
脾胃功能失调往往与其他脏腑病变相互关联,治疗时应从整体出发,调理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脾胃升降是气机枢纽李杲认为,脾胃升降是人体气机运行的关键。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协调平衡,使体内气机升降有序。
若脾胃升降失调,则气机不畅,脏腑功能紊乱,导致多种疾病。
因此,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方法。
四、脾胃虚是百病之源李杲指出,脾胃虚弱是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源。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调理脾胃需注重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脾胃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调理脾胃应平衡饮食李杲认为,调理脾胃应从饮食入手。
饮食不节、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导致脾胃受损。
平衡饮食包括饮食有节、饮食多样化、饮食温度适宜等方面,以维护脾胃功能。
同时,应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六、调理脾胃应适当运动李杲认为,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理脾胃。
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同时,运动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益于身心健康。
适当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项目。
七、调理脾胃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李杲认为,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调理脾胃至关重要。
情志舒畅有助于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进行。
相反,长期情绪压抑、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关于脾胃的中医语录

关于脾胃的中医语录
中医对于脾胃的理论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与脾胃相关的中医经典语录:
1. "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接受之官。
脾胃健运,乃人体健康之基础。
" -《黄帝内经》
2. "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水谷不分,精微不能生化,肌肤无华,精神不爽。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脾主运化,病在湿土。
湿土者,湿邪之所聚也。
故饮食不节,湿邪留连,伤脾失运,故成湿土也。
" -《金匮要略·脾胃病脉证并治第七十三》
4. "脾胃虚寒,饮食不化,津液浊滞,气机壅塞,乃成发胖之源。
" -《医学入门·脾胃病》
这些中医语录强调了脾胃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脾胃虚弱、湿邪侵袭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如果您有脾胃方面的具体问题或需要中医的帮助,请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中医养生之脾胃养生全文

胃痛、胃痞
泄泻、便秘
中脘
(剑突与脐中连线的中点)
天枢
4寸
2寸 神阙 2寸 天枢
下脘
天枢
2寸
2寸 神阙 2寸 天枢
3寸
关元
1.5寸
气海
常
用
方
法中 药 穴 位 贴 敷
腹部穴位图
常
用
方水
法
针 疗
法
:
足
三
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 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主治胃痛,呕吐, 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足三里作 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现代常用于治疗 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 胃痉挛,急慢性胰腺炎,食欲减退,赢瘦虚弱, 口腔疾患,腹膜炎,便秘等症。此穴主治甚广, 为全身强壮穴。
脾
1. 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气血不足
胃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嗳气、返酸、
受
便溏或便秘、口苦、口干、头昏、乏力等。
伤
2. 生“湿”、生“痰”、生“滞”、生“瘀”
• 脾虚生湿——口水多,舌苔厚腻
的
• 湿聚为痰——痰涎多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危
• 脾虚气滞——腹胀、嗳气、食欲不振
常用方法——中药直肠滴入
中药直肠滴入是中医内 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 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 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 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 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Hale Waihona Puke 常用方法中 药 直 肠 滴 入
优点:
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药物 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 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 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 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 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 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 液循环。
看懂经气脉络:脾是免疫力的根源

看懂经气脉络:脾是免疫力的根源
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这个说法也有好几个面向,就像四面佛一样。
一、脾掌消化,由饮食来调整身体是既快速又有效的方法。
现代营养学已经有巨大的进步,远远超过中医的有限知识,就不再多说。
二、脾是免疫力的根源,身体之卫气时第九谐波。
第三谐波(脾)、第六谐波(胆)、第九谐波(三焦),互为谐波,为气之出入途径。
三、脾统血,所有内外伤出血都会伤害到脾,瘀血与湿的排除也依靠脾之运化。
四、炼气、补气之饮食,使用中药多能补脾气。
脾是最容易以食补或功法来增强的。
因为脾是免疫力、抵抗力的根据,所以身体对抗病毒、细菌等外邪的攻防,总是在营卫气上见消长。
——《看懂经气脉络》。
中医论脾胃

中医论脾胃水谷的精微细化、之升气血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过于精细、工作压力大、烟酒过度、环境恶化等,导致消化道疾病逐年上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以及生命的存亡。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成因,且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则阳气不能固护体表,故易感受外邪,不任风寒,说明不管外感内伤,皆以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脾胃乃伤,百病由生”由此而来。
因为中医的出发点是整体观,这里讲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上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范畴。
在五行中,脾属土,而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土能生长以滋养万物。
胃与脾,一阳一阴,互为表里,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
再来看看我们的老祖宗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是怎样说的,里面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
人以水谷为本,而脾胃又是受纳水谷,运化精微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没有出生之前,是由先天之肾精为胎儿生长发育供应营养物质,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所供应。
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但就算是先天非常好,如果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那就会多病减寿。
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是当之无愧的生命之源。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反之,假设脾胃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胃与脾通过经脉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接收食物,脾主运化食物。
五脏的关系

中医脏腑脾与肾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
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
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
“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
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
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
“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
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
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
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
总之,脾胃为水谷之海,肾为精血之海。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
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脾胃》)。
2.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
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
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脾与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
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
但须指出,由于有“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之论,因此对脾肾两虚证的治疗大法,有“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之争。
如李东垣、罗谦甫以补脾立论,主张“补肾不若补脾”。
许叔微、严用和以温肾为法,主张“补脾不若补肾”。
脾的中医原理

脾的中医原理脾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对于消化吸收、运输水湿、保持肌肉和四肢的力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介绍脾的中医原理。
脾的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通过消化吸收食物,将其转化为气血和精气,然后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养身体的需要。
脾也参与水湿的代谢,运输清洁的水液到全身。
此外,脾还与肌肉和四肢的力量密切相关,脾的健康与肌肉的丰满与否、四肢的力量和耐力有很大关系。
脾的生理脾的生理特点主要包括津液生成和排泄、气血生成和运输、升提和保持肌肉的力量等方面。
1. 津液生成和排泄:脾主生成水湿,保持体内的水液平衡。
脾藏津液于体内,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以保持人体正常的水分代谢。
同时,脾还能够运化水湿,将其中的浊液排泄出去。
2. 气血生成和运输:脾主运化水谷精气,将食物转化为气血。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经脾的运化作用转化为气血,然后通过脾经络系统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供养身体的需要。
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生化功能受损,出现气虚血瘀等病症。
3. 升提和保持肌肉的力量:脾的运化功能还与肌肉的生长和发育相关。
脾升清阳,提纳肌肉,使之丰满有力。
脾的健康与否对肌肉的营养供应和力量的维持都有重要影响。
脾的病理当脾的功能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脾的病理变化,进而引发各种脾虚、脾湿、脾热等症状和疾病。
1. 脾虚:脾虚是指脾功能活动减退的状态。
脾虚导致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化功能受损,出现食欲不振、肢体倦怠、腹胀便溏、容易疲乏等症状。
2. 脾湿:脾湿是指湿邪郁阻脾经,使津液停滞,或因脾不运化水湿而出现的病理变化。
脾湿可导致食欲不振、胸腹胀闷、身体沉重、皮肤粘腻等症状。
3. 脾热:脾热是指由于内外因素影响,脾运化功能失常,导致脾热上升,气分蓄积,出现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症状。
调理脾的方法中医强调保持脾的健康,对于消化吸收、水湿代谢和维持肌肉力量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中医之脾脏

中医之脾脏中医《难经-四十难》中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 赵献可《医贯》中亦云:“脾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马镰。
”张景岳《类经图翼》云:“脾与胃同膜而附与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
”以上是中医对脾的形态位置、色泽及与其他脏器的联系作了论述。
中医学将“脾”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认为脾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几方面: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化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的功能。
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
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
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於脾。
脾气散精,上归於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於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诸病源候论》云:“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
”以上说明水谷入胃腐熟后,经脾运化,其精微化为气血津液,通过脾的“升清”作用,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而将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脾能统血。
统血是指脾脏具有生成血液、统摄血液之功能。
《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
” 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云:“脾为生化之源,统诸经之血。
”尤在泾《金匮翼》云:“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生,因而脱陷妄行。
” 以上说明血的来源是饮食精微经过脾胃的运化输布而化生,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而血液运行与经脉中,不致溢出经脉之外,也全赖于脾气的统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为后天之本”,这一经典认知,与中医的世界观不无关系。从
阴阳五行上来看,脾在中央属土,地球上的万物都生于土地,脾在人
体中就像广阔的大地一样,能够承载万物,五脏六腑均以脾土为基础
而生长。
脾从进食的食物中提取人体所需“精微”。“精微”是人体气血化生的
物质基础,脾气的健旺可以使人体肌肉强健、正气充足,增强抗病能
力。所以,脾在人出生后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关键脏腑,是后天生长发育的关键。
“先天精气”和“后天精气”
中医认为,人之所生,首先是由于父母生殖之精所化生。这种父
母生殖之精属于“先天精气”(有些类似于现在所讲的“遗传基因”),
先天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先天精气不足,生下来的小孩就
容易出现畸形、发育不良,甚至患上遗传性疾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先天精气”还是充足的,决定以后身体发育
正常与否的关键,是“后天精气”。所谓后天精气是指人出生之后,机
体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换言
之,人在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就有赖于这些后天精气的
滋养。人有五脏六腑,这些脏腑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
的地位,但其中与“后天精气”最为相关的脏腑,非脾莫属。
身体强壮与否,与脾有关
“脾为后天之本”这一认识的形成与脾的生理功能的认识有关。中医认
为: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所谓脾主运化,是
指脾具有把饮食的东西化生为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并具有将这些精
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这里的精微物质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后天精气”,由此看来,脾是后
天精气的制造者和提供者。
2.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由于脾具有消化饮食,化生、吸收和转输水谷
精微的生理功能,而水谷精微又是人自出生以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营
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气血
生化之源。《医宗必读》中提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
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
后天之本在脾”。
3.脾主肌肉四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能为四肢
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四肢强健有力。因此《素问·痿论篇》有“脾主身
之肌肉”的论述,而脾失健运,则四肢失气血之养,可出现肌肉软弱
无力,萎缩等病症,所以身体的健壮与否与脾的功能密切相关。
4.脾为元气之本。中医学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故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处
所指的“正气”是人体抵抗疾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功能的总称。现代
免疫学认为,免疫系统主要有三种功能,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及免
疫监视。其中免疫防御是机体抵抗各种致病微生物侵袭,维持机体健
康的重要生理功能,由此可见,中医所讲的“正气”与现代医学所称的
“免疫防御”所指趋同。
脾胃之气既伤,诸病之所由生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脏腑形体四肢百骸得养;正气充盛、
抗病力强、腠理固密,能抵御外邪入侵。反之,脾虚失运、化源匮乏、
气血无以由生,脏腑形体四肢百骸失养;正气亏衰、抗病力弱、腠理
疏松,不耐邪犯而患诸疾。
因此,中医名家李东垣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
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现代研究发现,脾虚时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表现:免疫器官呈萎缩、
功能细胞数减少等发育不良样改变,以及以低下为主的免疫功能紊
乱。可见脾虚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抵抗力减弱,故易罹患诸病,
且所患之病易发展、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