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植物红茄苳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红树林研究进展

中国红树林研究进展

第40卷 第2期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 l.40 No.2 2001年3月Journal of Xiam en Univ er sity(Natural Science)M ar.2001 文章编号:0438-0479(2001)02-0592-12中国红树林研究进展林 鹏(厦门大学生物学系,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综述了中国红树林研究简史,并以作者带领的厦门大学红树林科研研究组40多年来,在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种类界定,物质流,能量流,分子生态学研究和经济利用及其在红树林引种育苗,生态恢复工程上的成果为主,并综合了部分相关教学科研单位的主要研究进展.关键词: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中图分类号:3Q938文献标识码:A 红树林是指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以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因潮汐的影响,在最高潮边缘而具有水陆两栖现象.红树林中生长的木本植物叫红树植物.其它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列入红树林伴生植物.红树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经济意义:1)通过网罗碎屑的方式促进土壤的形成,抵抗潮汐和洪水的冲击,保护堤岸;2)过滤陆地迳流和内陆带出的有机物质和污染物;3)为许多海洋动物(包括渔业、水产生物)提供栖息和觅食的理想生境;4)是为近海生产力提供有机碎屑的主要生产者;5)植物本身的生产物,包括木材、薪炭、食物、药材和其它化工原料等;6)红树林是可以进行社会教育和旅游的自然和人文景观.1 中国红树研究简史1.1 红树植物分类学阶段50年代初期及其以前(1955年以前)是中国红树林研究启蒙和认识的阶段,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红树植物的分类学.据Rollet(1981)在《1600~1975年间红树林研究的目录》一书所记载的中国红树林研究的资料共有38篇,其中台湾省20篇.在这38篇文章中,最早的是Hooker和Arnott(1841)在“T he Bo tany of Cog tain Beechey's Voy ag e”中记载有中国的桐花树种类.尔后有记载红树植物的是J.L.Soubeiran(1874)在《中国药材》报道中记载了红树属(Rhiz op hora)植物及其可作药用等.比侯宽昭等人(1953)记载的最早提到红树植物白骨壤的收稿日期:2001-02-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670135,49576295)和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199538402,1999038410)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林鹏(1931-),男,教授.Hemsley (1887)要早46年.后来Dunn 和T atcher (1912)在《香港和广东植物志》上记载有红树植物种类,Kanchir a (1921)在《台湾的木本植物的鉴定和木材特性》上记载有白骨攘、柱果木榄、角果木、红茄冬艹、海漆和榄李,以及后来的大部分文章,如侯宽昭、何椿年的《中国红树植物科志》和《中国红树林》(1953),何景(1951)在《福建植物区域与植物群落》中均以种类分布或分类学范畴内报道过红树植物.虽然这些工作仅是在认识红树植物的分类地位上讨论,但他们都为开展红树林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何景领导下,林鹏等在1953年开始就作为学生实习从分类学工作转向植物群落生态调查.1.2 红树林群落生态研究的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1954~1965),中国红树林研究已从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入植物生态学研究阶段.从过去对红树植物只从分类学上来认识它,进入到资源调查和群落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有:台湾的刘棠瑞的《红树林》(1954),福建的何景的《红树林的生态学》(1957),广东的张宏达等的《雷州半岛的红树植物群落》(1957)以及对红树林生境的调查方面的王颖的《红树林海岸》(1963).在此期间,福建省林业厅为开发红树的单宁资源,在同安县策槽海滩创办了“红树林场”,大量扩种红树林100公顷左右.与此同时,浙江省温州地区也大量从福建、广东引种多种红树植物种类,并取得一种红树植物秋茄试种成功,汪惟礼等(1959)发表了《瑞安试造红树林成功》,为中国红树北移,扩大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1.3 红树林研究复苏阶段渡过1966~1975年的寂静时期.从1976~1985年,随着植被科学的发展,红树林研究开始复苏.通过《广东植被》(1976)和《中国植被》(1980)的编制和出版,使人们重新认识和重视红树林在保堤护岸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意义.在中国植被工作中,林鹏参与红树林的撰写,而后美国西部科学家协会特邀参加了“第二届国际红树林生物学和浅水群落学术会议”(1980),他深感国际上对中国红树林已经灭绝的偏见,决心要使中国红树林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林鹏继承何景的工作,在他带领下,对红树林的研究又活跃起来,先后发表了《中国东南部海岸红树林的类群及其分布》(1981),《福建亚热带红树林生态研究》(1981),《广西的红树林》(1983),《海南岛的红树群落》(1985),在全国学报上又有了红树林的地位.并撰写了《红树林》(1984),广为传播,成为后来年青学者开展红树林工作的启蒙和向导.华南植物研究所高蕴章结合海桑科植物志工作发表了《中国的红树林》(1981)和《广东的红树林》(1985)等等,表明红树林研究又重新引起重视.中山大学张宏达等深入进行了香港、澳门和深圳红树林的调查工作,发表了《香港地区的红树林》(1985),《香港植被》(1988)等,香港大学的Mo rton &Mo rto n 出版了“T he seashore ecolo gy ”(1983).在台湾省,由于工业的发展,填海造地直接危及红树林,科学界和环保热心者发起保卫红树林的运动,促使“淡水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的建立.为此,王子定等在《中华林学丛刊》1982年出版了第1号《红树林》专刊,阐明红树林的重要性和保护的迫切性.其中包括有柳木晋的“世界之红树林”,刘棠瑞的“台湾之红树林”,陈明义的“红树林之特性”,周昌弘和黄元勋的“红树林之生态”(1982)等10篇文章,同样掀起了在台湾保护红树林、研究红树林的新高潮.相应地,保护红树林必须建立保护区,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红树林保护区.1.4 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阶段从1985~1998年,是中国红树林研究从植物学为主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都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物质流和通过凋落物的能量流的研究也逐・593・第2期 林 鹏:中国红树林研究进展 渐深入.对红树林区的底栖动物、鸟类、藻类、浮游生物以及微生物的研究都有较大发展,而对昆虫和脊椎动物的研究却刚开始;红树林生理生态学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总之,在这一阶段可算是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鼎盛时期,全国红树林研究队伍也在扩大.厦门大学林鹏带领下,以“红树林研究中心”为骨干,开展了3个代表性红树群落福建亚热带的秋茄群落、海南热带的海莲群落和广西热带亚热带过渡带的红海榄群落的定位研究,分别进行了8~15年一系列的工作,在植物的生物量、生产力、营养元素和痕量元素的累积与循环,能量的贮量和分布,在引种驯化和栽培技术,从海南到福建跨越5个纬度北移引种4个良种成功.以及统一了全国对红树植物种类范畴的界定工作,已为全国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应用.在胎生胚轴“返祖现象”的适应性,木材结构,衰老叶元素内吸收,污染物的净化,红树林区底栖动物、藻类和微生物以及红树林的分子生态学方面都取得了成果,发表了论文160多篇,《中国红树林生态系》(1997)、《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及经济利用》(1995)等专著4部、红树林研究论文集4集.中山大学张宏达开展了香港、澳门、广东沿海红树林群落学研究,陈桂珠等与香港城市大学黄玉山、谭凤仪等合作,进行了污染生态学研究,邓巨燮等首先开展了红树林鸟类方面的研究,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王勇军等对红树林区鸟类开展了多年的连续研究,并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建立实验站,以及与各大专院校合作从事一些红树林生态学研究.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展海莲林的定位研究和有关生理生态学研究.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范航清等进行了广西红树林的生物量、林区动物、底栖硅藻、红树植物的胚轴发育特性和育苗试验,主编《中国红树林研究与管理》专著一本.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红树林课题组郑德璋等在海南清澜港红树林进行了红树植物适应性、生物量和生产力、演替和经营管理方面做了研究,发表了20多篇论文,《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发展动态研究》(1995)专著1本.浙江温州地区林业局在引种红树林,延长海岸带红树林作了许多试验性工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在红树林昆虫方面也做过一些研究.台湾的植物研究所周昌弘,台湾大学王子定、刘棠瑞,中兴大学陈明义,台湾省林业试验所唐让雷,台湾观光局许文圣等人在台湾红树林分类学,生态学,经营管理和观光旅游等都撰写了不少红树林研究论文,并汇集有专刊.并有一些红树林区动物、浮游生物的报告.薛美莉发表了《消失中的湿地森林记台湾的红树林》(1995)的专著.台湾师范大学黄生等发表红树林遗传生态学论文多篇,并出版了《台湾红树林》(1998)专著1本.香港大学M orton 和李成业等在香港米埔红树林保护区的植物生物量、动物生态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和著作.香港城市大学黄玉山、谭凤仪除上述与中山大学合作进行红树林污染生态学研究外,还与厦门大学合作进行红树林区CH 4的排放研究等.并主办了国际会议,出版“Asia -Pacific Sym posium on Mangro ve Eco system s ”(1995)论文集.1.5 红树林研究的发展的新阶段从1998年以后,中国红树林研究的新趋势已逐渐形成,从国内外的研究动向来看,大致有4个发展方向:1)向生产靠拢,把研究成果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轨道.但由于中国现有红树林面积,尤其是成年林很少,木材生产已不大可能,因此必须向原料少、效益高的红树林药物方向发展,并进行生态恢复和大量造林;2)向宏观生态学发展,研究红树林的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全国植被研究接轨;3)向微观生理生化方向发展,研究红树林的高生产率、光合特性、适应盐生机制等分子生态学和生态遗传学方向发展;4)向生态系统分析方向发展.要把红树林生态系统管理好,必有进行计算机管理和把红树林区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与物流、能流、信息流・594・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的关系进行生态系统分析与建立模型.这些展望在中国红树林研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果.2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2.1 红树林种类的界定红树林是指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但是,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以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因潮汐影响,在最高潮边缘而具有水陆两栖现象.红树林中生长的木本植物叫做红树植物,一般都没有包括群落周围的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由于各地学者对红树植物定义的理解不同或地区本身的认识不统一,因而有很多差异.何景(1957)在调查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后发现九龙江口红树植物有4种,张宏达等(1957)调查雷州半岛红树植物群落中记录了其中10种红树植物以及高潮位2种伴生草本植物.张宏达等(1985)还记载了香港主要红树植物有8科10种;另列出11科17种伴生植物.王伯荪等(1988)在研究澳门森林群落中提出红树群落,其中列出3种红树、1种鱼藤和2种伴生植物.高蕴章(1981)在“中国的红树林”一文“表1:我国红树林的植物种类”中列出15科28种,把不少草本植物列为红树植物,并把榄李属2种写成“草本”.她在“广东的红树林”(1985)中“表1:广东红树林主要植物种类和分布”列出23科42种,把不少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岸边植物都列为红树植物.黄庆昌等(1985)在调查深圳福田红树林时在表1中列出主要种类8科8种,另在文中述及半红树和伴生植物9种,其中有半红树,也有岸边植物和草本植物.陈树培等(1986)谈至海南红树林组成种类的分布时列出19科35种,一些岸边植物和藤本也作为红树植物种类列出.他们在“粤东的红树林”一文中附表中列出13科21种,也有一些岸边植物和藤本列入.陈焕雄等(1985)调查海南岛红树林后列出红树植物16科30种.郑德璋等(1989)在进行海南岛清澜港和东寨港红树林调查中指出两地红树林种类有19种,还有在清澜港天然分布的有9种.林来官等(1963)在“福建的红树植物群落”一文中记载了红树植物5科6种和1种藤本植物.张娆挺(1984)在讨论中国红树植物区系问题时列出中国红树植物种类计有16科,20属,30种.笔者在“红树林”(1984)一书列出有16科,20属,29种.在“红树林的种类及其分布”中列出中国红树植物16科,20属,31种,包括了真红树和半红树;包括高蕴章(1985)的海南海桑新种.后来又增加了张娆挺(1985)发表的一个新种.胡启明等(1987)报道了海滨猫尾木的首次发现.刘棠瑞(1956)描述台湾红树有3科5属6种,闽粤5科6属7种,海南有7科9属10种.由于各地学者对红树植物种类报道不同,引起红树林区政府领导者、科技干部和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当地居民认识上的混乱,对红树林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无所适从.为此,林鹏根据自己几十年来对红树林研究的经验和十来次参加国际红树林学术会议交流和参加国际“红树林宪章”制定工作过程的体会,林鹏提出了“真红树”和“半红树”的概念和判定红树植物的标准(见表1),和界定后现有中国的红树植物的种类(表2,表3).“红树林宪章”要保护的就是指60种真正的红树植物,根据各国新资料和我国调查新种在内,目前全世界真红树只有20科27属70种[1].中国现已查明的真红树为12科16属27种和1个变种(表2).2.2 红树植物主要群系及其演替动态中国红树林的群系大致分为8个类型,即红树群系、木榄群系、海莲群系、红海榄群系、角果木群系、秋茄群系、海桑群系和水椰群系.红树林自然分布地来看,其演替系列中从最南的海・595・第2期 林 鹏:中国红树林研究进展 表1 红树林区植物类型与鉴别标准T ab .1 Plant ty pes and their cat ego ry cr it eria in mangr ov e areas类 型鉴 别 标 准红树植物专一性地生长于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半红树植物能生长于潮间带,有时成为优势种,但也能在陆地非盐渍土生长的两栖木本植物红树林伴生植物偶尔出现于红树林中或林缘,但不成优势种的木本植物,以及出现于红树林下的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其它海洋沼泽植物虽有时也出现于红树林沼泽中,但通常被认为是属于海草或盐沼群落中的植物表2 中国红树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T ab.2 M angr ov e species and their distr ibutio ns in China科 名种 名省份或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1.A cr o st icha ceae 1.卤蕨(A cr ostichum aur eum )+++++++2.尖叶卤蕨(A .sp eciosum )+++2.Rhizo phor aceae 3.柱果木榄(Br uguier a cy lindr ica )+4.木榄(B .gy mnor r hiz a )++++++5.海莲(B .sex angula )++6.尖瓣海莲(B .s .v ar .rhy nchop etala )+7.角果木(Cer iop s tagal )+++++8.秋茄(K and elia candel )++++++++9.红树(Rhiz op hor a ap iculata )+10.红海榄(R .sty los a )+++++ +3.A ca nthaceae 11.小老鼠勒竹(A canthus ebr ectear as )++12.老鼠勒竹(A .ilicif olius )+++++++13.厦门老鼠勒竹(A .x iamenensis )+br etaceae 14.红榄李(Lumnitz er a littor ea )+15.榄李(L .r acemosa )+++++5.Eupho rbiaceae 16.海漆(Ex coecar ia ag allocha )++++++6.M eliaceae 17.木果楝(Xy locarp us g ranatum )+7.M y rsinaceae 18.桐花树(A egicer as corniculatum )+++++++8.Palmaceae 19.水椰(Nyp a f ruticans )+9.Rubiaceae 20.瓶花木(Scyp hip hor a h y d rop hy llacea )+10.Sonnera tiaceae 21.杯萼海桑(Sonner atia alba )+22.海桑(S .cas eolar is )+23.海南海桑(S .hainanensis )+24.大叶海桑(S .ov ata )+25.拟海桑(S .P ar acaseolar is )+26.无瓣海桑(S .ap etala )+ ++11.St er culiaceae 27.银叶树(H er itiera littor alis )++12.V er benaceae 28.白骨壤(A v icennia mar ina )++++++++ 合 计27105141110111 作者1997年到台湾考察鉴定结果,原台湾定的红茄冬艹,台湾称五梨蛟(R .mucronata )应改为红海榄(R .sty losa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种. 已引种成功・596・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表3 中国半红树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T ab.3 Semi-mang ro ve species and their dist ribution in China科 名种 名省份或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广东广西台湾福建1.Bar r ingto niaceae1.玉蕊(Bar r ingtonia r acemosa )+2.A po cynaceae2.海芒果(Cer ber a manghas )++3.Bignoniaceae3.海滨猫尾木(Dolichandr on sp athacea )++posit ae4.阔苞菊(Pluchea indica )+++5.Hemandiaceae5.莲叶桐(H er nand ia sonor a )+6.L egumino sae6.水黄皮(Pong amia p innata )+++7.L ythaceae7.水芫花(Pem p his acidula )++8.M alvaceae8.黄槿(H ibicus tilis aceus )++++++9.杨叶肖槿(T hesp eaisa p op ulnea )++++9.V erbenacea e10.野茉莉(Cler odendr on iner me )+++++11.钝叶臭黄荆(Pr emna obtusif olia )++++ 总 计11217471 图1 海南沿海主要红树群落演替示意图 F ig.1 A sketch map of the successio n o f majo r m ang r ove co mmunities along Haina n co ast南岛至最北的福建沿海的演替系列就说明了这一点(图1,图2).2.3 红树林的能流物流研究1)“三高”特性:红树林是沿海高生产率、高归还率和高分解率即“三高”特性的植物群落类型(表4)这为河口海湾鱼虾繁生和育苗提供良好的基地,为红树林区水产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基础.・597・第2期 林 鹏:中国红树林研究进展  图2 福建沿海红树群落演替示意图(A.福建南部沿海;B.福建东北部沿海) F ig .2 A sketch map of the successio n o f majo r m ang r ove co mmunities along Haina n co ast(A Souther n co ast of F ujian ;B East -N o rther n co ast of F ujia n )表4 中国3个典型群落的物流特性T ab.4 Char acter istics of mat ter flow in thr ee ty pical communities in China项 目海南东寨港(70龄)广西山口红海榄林(55龄)福建九龙江口秋茄林(20龄)现存量(t /hm 2)420.3291.6162.7生产率(t /hm 2a)29.4915.3723.46归还率(t /hm 2a )12.55 6.319.21半分解期/d 20~4520~7118~562)红树群落的常量元素生物循环: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元素的生物循环,一般利用Albert 提出的公式:吸收=存留+归还.中国3个典型群落的元素的吸收、存留及归还情况见图3,就7种元素年存留量来说,秋茄林>海莲林>红海榄林,当树龄达到一定年龄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元素存留量逐步减少.归还则为:海莲林>秋茄林>红海榄林.就各元素来说,吸收、存留量及归还量最大的均为Cl 元素,Na 、Ca 、N 次之,K 、M g 居后,最小的是P,基本顺序与群落元素现存量相同.元素在植被中的周转期是指某元素在现存生物量中的贮量与每年凋落物中元素贮量的比率.表5表明:除秋茄林的Cl 周转期大于红海榄林,M g 周转期大于海莲林外,秋茄群落其余5个元素周转期均低于海莲林和红海榄林.虽然有个别例外,但大致上讲,各元素周转期有如下顺序:红海榄林>海莲林>秋茄林,即随林龄的提高,元素周转期变长.不过,总体来说它们的周转期与陆生森林相比还是很短的,这说明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元素生物循环速度还是很快的.3)红树群落的能量:群落能量总固定量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某一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由于整个群落每年因自身呼吸及被动物啃食等消耗的能量难以测定,因此仅讨论群落的年能量净固定量,即用于群落各部分(包括凋落物)增长的能量,其计算方法是通过用・598・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 图3 3种红树植物群落元素的生物循环[×10g /(m 2a )] F ig.3 Bio lo g ical cy cling of elements in three mang ro ve com munit ies in China [×10g /(m 2a)]表5 3种红树植物群落元素周转期T ab.5 T ur nov er period of elements in three mang ro ve co mmunities (y ear )NP K Ca Na M g Cl 群落年龄秋茄群落7109813131420红海榄群落3822174216151270海莲群落121214133071855群落各部分(包括凋落物各组分)的年干物质生产量和相应组分的热值乘积之和而得,单位是kJ/(m 2.a )或J/(m 2.a ).林鹏等研究结果表明,福建九龙江口秋茄群落的能量净固定量为44305.8kJ /(m 2.a ),海南海莲群落的能量净固定量为56036.9kJ/(m 2.a ),广西红海榄群落的能量净固定量为27302.0kJ/(m 2.a).在3类红树群落的年能量净固定量中,其中以凋落物形式提供给土壤子系统的能量分别为:秋茄16551.7kJ/(m 2.a)(占37.3%)、海莲27359.1kJ/(m 2.a )(占48.7%)、16226.5kJ/(m 2.a )(占41%)这部分能量年复一年地向环境输送,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赖以自存和发展的能量基础,因而对维持整个红树林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其他植物群落的能量净固定量相比,如热带雨林为34276kJ/(m 2.a)、夏绿林为19228kJ/(m 2.a),红树林具有较高的能量固定量.这与红树植物对海滩河口特殊生境适应有关.海滩河口生境条件受潮汐影响,土壤水分、盐度过高、氧气缺乏等使红树植物出现种种适应性变化,例如具发达的多种功能的根系、胎生繁殖方式以及各种抗盐、排盐机制等,加以红树林不仅・599・第2期 林 鹏:中国红树林研究进展 有自然太阳光能,而且还有潮汐自然补助能量系统,使红树林具有较大的能量固定量,从而使之可在特殊生境中生存、繁衍.再者,海南海莲群落的太阳能转化效率为3.01%,福建秋茄群落的太阳能转化效率为2.01%.和其他植物群落相比,红树群落的太阳能转化效率一般低于人工植物群落如农作物(生长季2.8%~10.8%)、热带人工林(2.35%~5.07%),但高于一般自然群落如栎林(0.73%)、松林(1.0%~1.3%).正是这种高太阳能转化效率使海岸红树林成为自然界中引人注目的高生产力植物群落类型之一.3 红树群落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它包括了生态系统(群落)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上面已述及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物种多样性,这里着重论述红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研究.遗传多样性,早期多表现于对物种或变种的表型观察,和对染色体的研究.近年来,则采用等位酶、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扩增片断长度的多态性(AFLP)和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 )等手段进行研究红树植物种群的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化问题.葛菁萍、林鹏(1999)在应用测定等位酶的方法对中国木榄(Br uguiera gy mnorr hiz a )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分化研究,分析了7种酶的12个等位酶位点,结果表明:中国海南东寨港、深圳福田和福建九龙江口的木榄种群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种群和种的水平,多态位点百分数(P )分别为69.5%和83.3%,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 )分别为2.000和2.167,每个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 e )分别为1.537和1.575,期望杂合度(H e )分别为0.268和0.293,观察杂合度(H o )分别为0.2705和0.2745,因为在种群水平期望杂合度要高于观察杂合度,纯合子数量高且固定指数(F )为正.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小,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0.0830,这说明在总的杂合度中,只有8.3%来源于种群间,而91.7%来源于种群内.3个木榄种群的平均遗传一致度为0.942.基因流强度大,达3.34,这是导致木榄种群间遗传分化小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这3个木榄种群生境的相似性是维持遗传多样性和结构的主要因素.秋茄(K andelia candel )是一种广布红树植物,在我国红树植物分布区从南到北,从高潮到低潮都有分布.随纬度的升高,红树植物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少,只有秋茄还有分布.因此,秋茄是我国红树植物中最耐寒的种类,其分布区气候和生境条件变化较大.赵萌莉、林鹏(2000)采用RAPD 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浙江5个省(区)9个不同纬度分布点的秋茄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化进行分析,在21个引物扩增出的125条带中,59条为多态性条带,占扩增出的总条带的47.2%;21个引物在9个种群中检出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以福建龙海浮宫最高,为40.0%;其次是深圳福田,为37.6%;海南东寨港、广西山口、福建云霄、福建平潭、福建福鼎及宁德的相近,分别为36.8%、36.0%、32.8%、34.4%、32.0%和31.2%,浙江乐清的最低,仅为28.8%.在Shannon ’s 表型多样性指数估测的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中,仍为福建的浮宫最高,为0.569;而浙江乐清的最低,为0.380;福建平潭、海南东寨港、广西山口、福建云霄、福建福鼎及宁德检出的多态性条带相近,由Shannon's 多样性指数估计的多样性大小顺序排列为福建龙海>深圳福田>福建云霄>广西山口>海南东寨港>福建福鼎>福建平潭>福建宁德>浙江乐清,由Shannon ’s 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福建龙海以南的种群多样性较高,而以北的较低.通过种群内与种群间的多样性分析比较可见,秋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9个种群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473,其中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为0.569,种群间的遗传变・600・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

红豆杉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红豆杉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B heptaacetate以 及 taxumaig1ucoside C heptaace—
tate。
l_8 糖苷 类 :东北 红豆杉 中分离 出一种新 的紫杉糖苷 , 经 结 构 鉴 定 为 2 Q,9 Q,i0 B 。triacetoxytaxa 一4 (20),11一dien一13一one一5 a —O- 一D一吡喃葡 萄 糖 苷 。此外 ,其 内生真 菌瘤 座孢 TF5中分离 得到一 种新 的 二 萜 苷 命 名 为 16-O—Q—D—tetraacetyl glucopy—
木 基金 项 目 :浙 江省科技 计 划项 目红 豆杉 中抗 炎有 效成 分 的提取及 在控制哮 喘炎症 中的应 用 ,编号 :2015C33143
# 通讯作者 :黄 飞华 ,E-mai1:hfhua238@sohu.corn
1.4 木 脂素 类 :木 脂 素 成 分 ,主 要 为 。一铁 杉 脂 素 、 B一铁 杉 脂 素 、羟 基 罗 汉 松 脂 素 、Isoliovil、Tex— iresinol、Isotexiresinol、开 环 异 落 叶松 脂 素 。不 同 的木脂 素成 分具 有 不 同的药 理 作 用 ,Isotexiresinol 可增 加 骨形 成并 抑制 骨 吸收 ,对 闭经 后骨 质疏 松症 具 有 治疗作 用。 1.5 生物碱 类 :生物 碱类成 分近年 来被研 究其 与红豆 杉心脏毒性 的关 系 ,发现紫杉碱为红豆杉 生物碱 成分 中 主要 的心脏毒性成分 ,而其中紫杉碱 B以及生物 碱 3,5一 二 甲氧基苯酚则 为其主要毒性 成分之一 。紫杉碱 B可通 过抑 制心肌细胞膜 中钙及钠离子 的传输 ,而导致其心脏 毒性 。 1.6 甾体类 :红豆杉 中的 甾体类大 多为 C27、C28或 C29 结构 ,具有 14 q一羟基一7一en一6一one发色 团以及 A/B—CiS 环 融合 物 。甾体 类成 分包 括 4一desmethylsterol、B一谷 甾醇 、胡 萝 卜甾醇 、百 日青 蜕 皮酮 、蜕皮 素等 。其 中 B一 谷 甾醇 的研 究显示 具有抗 菌 、抗 炎等活 性 ,胡 萝 卜甾醇 则可扰乱细胞周期并可促进 细胞 凋亡 。 1.7 酚 类 :研 究发 现 ,红 豆杉 中亦存在 酚类化合 物 ,部 分在其挥发油 中可见 。从南 方红豆杉 中分离 出的酚类 物 质包 括 7 一hydroxynortrachelogenin、7。hydroxy— matairesinol、3 一0-demethylepipinoresinol、紫 杉 脂 素 9一乙 酸 ,3 一0一demethyltanegOOl、8

红景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红景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摘 要 :红景天是传统藏药之一。味 甘 ,性寒。归脾、肺经。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红景天苷、榭 皮 素 、酪 醇 、肉 桂 醇 、络塞维、多糖等,具抗 炎 、抗氧化、抗疲劳、抗 缺 氧 、抑癌等药理作用。本文综述红景天的化学成分 及药理作用,以期为该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景天;化 学 成 分 ;药理活性 中图分类号:S812.8 文献标识码:A
旺洛娃、洛门其兔。具有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
疲等功效。研究发现,红景天中含有黄酮类、苯烷基
苦类、有机酸类、多糖类等化合物m ,具抗炎、抗氧化、
抗疲劳、抗缺氧、抗衰老、抗 癌 、保肝护肝、减缓轻度阿
尔兹海默症症状以及具有潜在治疗帕金森病、重度
抑郁病症的药理活性[2]。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红景
天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活性研究情况,以期为红景天
进一步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
据报道,目前红景天中已有7 8 种黄酮类化合
收 基 作 通
稿 金 者 信
日 项 简 作
期 目 介
t
2青02 胡 王
海0 櫻 慧
3.
省-9 自
春1(
996 C1 P
o
然科 —
-9
74-
学 5男
}
f’女 ’
研 究 生 研 究 k
L
2 0 1 9 -ZJ -9 1 3
抗 缺 氧 是 红 景 天 重 要 的 药 理 功 效 之 一 ,范能 全 等 13人 以 斑 马 鱼 为 生 物 模 型 ,设置〇.〇1、0.02、 0.04、0.08、0.16 mg/L 5 个 药 物 剂 量 组 ,连续处理
红景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胡樱等

中药红曲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红曲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红曲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药红曲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医药卫生 - 道客巴巴中药红曲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分析_百度文库中药红曲的药理作用作者:佚名科研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58 更新时间:2006-4-7健康网讯:红曲在中国的应用源远流长,是我国先人巧夺天工的伟大发明,是祖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自古至今就是一个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典型代表。

本品性温、味甘,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之功效,主治产后恶露不净、瘀滞腹痛、食积饱胀、赤白下痢、跌打损伤等症。

红曲的传统制法主要有自然发酵法和曲母法;历代诸家对红曲的功效看法一致。

自日本于1979年在土曲霉和红色红曲霉的发酵产物中筛选出强效降血脂成分酸式洛伐他汀(monacolin K)并被美国开发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降血脂新药之后,红曲的保健疗效和治病功能正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monacolin K及其类似物是体内胆固醇合成酶HMG-CoA还原酶的专一性抑制剂,其对血清胆固醇降低作用显著,并有降低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红曲中除含有monacolin 类化合物外,还含有麦角甾醇、生物黄酮、皂苷、膳食纤维、氨基多糖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肿瘤、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本文对中药红曲除降血脂以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降血压作用γ-氨基T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降血压作用在以前的研究中早有报道,1986年Tsuji 等报道了长期服用用M.pilosus IF04520生产的红曲可减少先天性高血压老鼠(spontaneously hyper- tensive rats,SHR)血压的升高。

1987年,Kohamat等自红曲中分离出GABA及乙酰胆碱,由此认为红曲中所含的降血压有效成分为GABA或某种缩氨基酸。

1992年,日本国立健康食品研究所的Keisuke 等在进行饲料添加“红曲培养物”的动物试验中,发现添加0.2%~0.3%红曲培养物的饲料,可使SHR 血压由超过26.26kPa下降至24.OkPa以下,其有效成分与降低胆固醇的成分不同,为GABA及glu- cosamine(或红曲菌的其它细胞壁成分)。

红豆杉 研究报告

红豆杉 研究报告

红豆杉研究报告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是一种乔木,属红豆杉科,是濒危的珍稀植物资源。

由于红豆杉具有抗癌活性的成分,因此一直被广泛研究和利用。

本篇报告主要介绍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以及其在抗癌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红豆杉是一种常绿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灰褐色,树冠呈圆锥形。

红豆杉喜欢湿润的环境,通常生长在山麓溪谷、森林边缘或石砾山地。

红豆杉的整个植株均具有毒性,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

红豆杉的雄花和雌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树上,但都带有较强的芳香气味。

其次,红豆杉的树皮、树叶和树皮碎片等都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红豆杉碱(Taxol),这是一种天然的抗癌化合物。

红豆杉碱是一种倍半萜类结构复杂的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此外,红豆杉还含有红豆杉醇、红豆杉酮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这些化合物也具有抗癌活性。

红豆杉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抗癌作用方面。

研究表明,红豆杉碱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如卵巢癌、乳腺癌、大肠癌等。

红豆杉碱通过与癌细胞的微管蛋白结合,抑制细胞内微管的动态,从而阻止癌细胞分裂,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此外,红豆杉碱还可以增强放射治疗和化疗的疗效,减轻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由于红豆杉碱的抗癌作用,红豆杉已经成为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人们通过红豆杉的培养、繁殖以及红豆杉碱的提取和合成等途径来应用和开发这一植物资源。

此外,也有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红豆杉碱的产量,以满足临床的需求。

总结起来,红豆杉作为一种濒危的珍稀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其具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尤其是红豆杉碱具有强大的抗癌作用。

红豆杉的研究和开发对于抗癌药物的研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同时也需要保护好红豆杉这一宝贵的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其药用成分,为人类健康科学服务。

红曲药理研究进展

红曲药理研究进展

红曲药理研究进展(2003-2014年)红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具备降血脂、降血压和降血糖 3 种功能的天然食品;红曲可同时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从而起到综合降脂作用,降酯效果和毒副作用皆优于对血脂异常疗效确切的他汀类西药——洛伐他汀。

还具有抗肿瘤、抗疲劳、预防骨质疏松、增强免疫力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功能红曲各种潜在的治疗保健应用价值正逐步被人们研究开发,经多年临床验证发现了除降脂外,红曲对心血管的多种有益作用,保护心肌和皮细胞、改善动脉硬化和心肌重构、改善心脏舒功能,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的特点,已被证实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中均可获益;对于维护血管健康、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已具开创性的里程碑意义。

一、红曲概述红曲(monascus),亦名红曲米,它用红曲霉菌接种于大米发酵而成 , 是由红曲霉代谢产物和发酵后剩余大米降解物的总称,是一种食疗兼备的传统中药。

红曲最早发明于中国 ,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和应用历史 ,是中国及周边国家特有的大米发酵传统产品,自古至今就是一个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典型代表。

食品上主要用于腐乳、红酒、鱼等食品的发酵呈色,而其药用功能在《本草纲目》和《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早有记载,《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红曲的药用价值:“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

酿酒,破血行药势,杀山岚瘴气,治打扑伤,治安人血,气通乃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

主治产后恶露不净、痪滞腹痛、食积饱胀、赤白下痢、跌打损伤等症。

法国学者van Tieghem在1884年建立了红曲菌属的分类。

在分类上,红曲霉属真菌界,红曲菌科,红曲霉属。

目前,美国培养物物种保藏中心(ATCC)已有 58个红曲菌株。

大部分红曲菌株属于3种:丛毛红曲霉,紫色红曲霉及安卡红曲霉。

现代研究表明,红曲中次生代谢物含有:莫那克林Monacolin系列(K,J,L,M,X),γ一氨基丁酸、氨基葡萄糖、卵磷脂、类黄酮、不饱和脂肪酸等功能成分。

红树莓的功能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红树莓的功能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红树莓的功能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张瑞婷;夏伟;张述仁;李乃鹏;赵雅琳;海娟【摘要】红树莓有"黄金水果"的誉称,包含多种营养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肥胖、美肤等多种药效和保健功能.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介绍红树莓的功能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状况.【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24【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红树莓;功能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作者】张瑞婷;夏伟;张述仁;李乃鹏;赵雅琳;海娟【作者单位】青岛中仁保健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山东青岛266300;青岛中仁保健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山东青岛266300;青岛中仁保健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山东青岛266300;青岛中仁保健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山东青岛266300;青岛中仁保健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山东青岛266300;青岛中仁保健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山东青岛26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3红树莓别称覆盆子,蔷薇科悬钩子属浆果植物;其性温,味甘酸,肾经、归肝,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目暗昏花[1]。

红树莓含有丰富的果糖、有机酸、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花色苷、SOD(超氧化物歧化酶)、鞣花酸、水杨酸、树莓酮等多种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药食两用,不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具有良好的食用和营养保健功能,在食品、医药、化妆、保健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红树莓还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肥胖、美肤等药理功能。

笔者介绍红树莓的功能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红树莓进一步的加工开发应用和功能特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红树莓营养成分有研究发现,每100 g红树莓鲜果中含水84.2 g,蛋白质0.2 g,脂肪0.49~0.71 g(饱和脂肪酸占4.97% ~20.31%、单不饱和脂肪酸占14.65% ~18.47%,多不饱和脂肪酸占62.85%~78.68%),碳水化合物13.6 g,灰分0.5 g,纤维0.3 g;VA130 mg,VC 25~43 mg,VB1 0.03 mg,VB2 0.09 mg,VB9 叶酸0.20~0.25 mg,烟酸(维生素pp或VB3)0.9 mg,VP 240 mg;钙22 mg,磷22 mg,铁0.6~1.8 mg,锌3.8 mg,硒0.31~0.57 μg,锗0.54μg,镁20 mg,钠1 mg,钾168 mg;有机酸(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含量约1.72%,总氨基酸(种类齐全,每100 g人体必需氨基酸高至320 mg,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180 mg)含量>1.0%[2-6]。

茄属植物白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茄属植物白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茄属植物白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刘妹娟1,蔡淑娴2(1.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长沙4lol25;2.湖南农业大学天然产物研发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摘要:茄科茄届植物白英是传统的药用植物.具有抗癌、抗肿瘤、抗过敏、抑菌、抗炎.增强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活性。

综述了该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其中主要对甾肄生物碱及甾体皂甙娄成分作了忠结。

关键词:白英;化学成分;药理插性中图分类号:s56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一060x(2007)05—0174一03AdvancesinresearchonchemicalconstituentsandpharmacologicalactivityofSD缸HHm毋,nm小ThunbLIUShu—juan,CHAIShu—xian(1.肌眦n‰硒m枷垤船n曲,‰哪h410125,艘c;2.H仇眦nd新删fⅢ试№m母,踟咿k410125,朋c)Abstracbsolanumly删um卟unbmatmdit如rlalpha删opl卸t,whichp0踟lob0fac6vlks,州ch舯an6c蚰cer,帅litumour.蛐【iPhlo舀击c,Ⅱnd・i|In锄鲥on.immunofunclionetc.nech哪icdc帆Bntuenb锄dpIlamIacolo画cd船dvideBofsoJanumJymf删Thunb㈣ma血ed衲lh蚺坪“ew,枷d11.e¥fe叫d却出m西d暑ly删jd骼and朋脚jJl搴j导0JBted如m&缸Ⅱ埘l毋嘣Ml研“曲li9ted聃weu_Keywords:so缸,啪母删姗ThuJlb;chemicalconniluenb;pha珊acdo画阻I扯uvi竹茄科(s0Ianaceae)茄属(s“dnumL)植物白英(“。

n肌z"Ⅶ£umTllunb,sL)又名白毛藤,多年生蔓性草本。

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医药古籍中就有记载¨‘2J,白英作为传统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第35卷第11期2004年11月・附5。

[15][16]

[17]

412-414.David E M. New drug targets for type A diabetes and themetabolic syndrome [J]. Nature, 2001,414(13):822-827.Graeme I B, Kenneth S P. Diabetes mellitus and geneticallyprogrammed defects in b-cell function [J]. Nature, 2001,414(13):788-791.Peter A. The adipocyte in insulin resistance: key moleculesand the impact of the thiazolidinediones [J].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003, 14(3):137-145.Claire M S, Mitchell A L. Resistin and obesity-associated in-sulin resistance [J].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002, 13(1):18-23.Wang X L, Lu J M, Pan C Y.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subjects with varying glucose tolerances and effect ofacarbose intervention [J]. Chin .1 Endocrinol Metab(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 19(4); 254-256.Li X J, Wu Y H. Is diabetes mellitus an inflammatory dis-ease [J]. Chin J Endocrinol Metab(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 19(4):251一253Hao Y, Qiu Q Y, Wu J, et al. Effect of berberine on IL-1 ortumour necrosis factor induced 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endothelium adhesion [J]. Chin J Pathophysiol(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 16(7); 585-587.Wang L J, Xu Q.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Huanglian JieduTa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recipe [J]. J China Pharm Univ(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 320): 51-53.Diane M, Luis V, Christophe B. (3-Cell death during pro-gression to diabetes [J]. Nature, 2001,414(13):792-798.Michael B.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cell biology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J]. Nature, 2001, 414(13):813-820.[24]Jin X L, Shao Y, Wang M J, et al. Tetrahydroprotoberber-ines inhibit lipid peroxidation and scavenge hydroxyl free rad-icals仁J]. Acta Pharmacol Sin(中国药理学报),2000, 21(5):477-480.Naoko M, Masahiro Y, Toshiyuki U, et al. Inhibition ofthymocyte apoptosis by berberine [J]. Biochem Pharmacol,1997, 53: 1315-1322.Xi G M, Yu D Z, Fan H Y, et al. Effects of berberine onneuronal apoptosis related gene after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in mice [J]. Stroke Nerv Dis(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 8(6):323-325.Wu J F, Liu S L, Pan X X,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berberine on ischemic injury in cultured rat cortical neurons[J]. Chin Pharmacol Bull(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15(3):243-245.Sun C M, Sun S G, Huang Z X.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influence of L-THP on NO content in focal ischemic cerebraltissue of rats [J]. J Brain Nerv Dis(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9(2):77-79.Wang Y X, Zheng Y M, Zhou X B. Inhibitory effects ofberberine on ATP-sensitive K+ channels in cardiac myocytes仁J]. Eur J Pharmacol, 1996' 316: 307-315.Li J M, Cui G Y, Liu D J,et al. Effects of N-methylberbamine on delayed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 in isolatedrat hepatocytes [J]. Acta Pharmacol Sin(中国药理学报),1998, 19(1):24-26.Cao J W, Luo H S, Yu B P, et al. Effects of berberine on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 smooth muscle cells ofguinea pig colon仁J]. Acta P勺siol Sin(生理学报),2000, 52(4):343-346.

刃.J刁J刁J刁J刁J『IJOnQ“0,t丈9自勺」11110心,曰9目n乙厂广IJ

Les.

厂J

Les

厂L

红树植物红茄蓦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何磊,王友绍,王清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

摘要:对红树植物红茄茸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行综述。红茄茸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菇类化合物、W族化合物和一些烃类及脂肪醋类化合物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海洋药用植物。具有抗肿瘤、抗菌、杀虫、抗牛痘病毒、抗脑心肌炎病毒等药理活性,是一种

关健词:红茄尊;抗肿瘤;抗牛痘病毒中图分类号:R282. 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一2670(2004)11一附5一03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mangrove Rhizophora mucronataHE Lei,WANG You-shao,WANG Qing-ji(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Materia Medica,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301,China)Key words:Rhizophora mucronata Lam.;antitumor;anti-vaccinia virus

红树植物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全球共有24科30属83种之多[Ell。红茄茸Rhizophoramucronata Lam.是红树科(Rhizophorance)红树属(Rhi-zophora L.)的一种药用红树植物,在我国台湾省分布较多,大陆分布较少,非洲东岸、印度、马来半岛、菲律宾和澳大利

亚等地均有分布。红茄茸一般为大灌木或乔木,生长于海岸淤泥中滩,单独或与其他红树科植物混生,是一种具有独特药用功能的红树植物;除此之外,红茄茸的叶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作为饲料。在印度,红茄琴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药用植物,树皮熬汁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收敛剂,当地居民用来

收稿日期:2004-01-14蔫金项目: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2001CCA0 SW-214)470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216, KZCX3-

万方数据・附6。中草药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第35卷第11期2004年11月治疗出血、血尿症和心绞痛;另外,其树皮还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这种用法在我国台湾省也有记载。最近,日本学者用从红茄琴的树皮中提取的多糖进行药理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和抗艾滋病的作用[z[,而且树皮的提取物还有广谱的抗菌消炎作用。红茄琴具有如此多的药用功能,但迄今为止,我国对该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甚少。国外的研究表明红茄茸中含有多糖,菇类和W体化合物以及饱和直链和支链烃、脂肪酸醋等。笔者主要介绍近20年来国际上有关红树植物红茄尊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1红茄落的化学成分1.1多糖:红茄暮树皮的水提取物通过乙醇沉降,可得到大量的多糖,这些多糖经水解后鉴定,大多由6种单糖组成,即: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甘露糖,另外,还有少量的半乳糖醛酸[[3]1.2菇类化合物1.2.1赤霉素型四环双菇化合物:赤霉素A,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激素,具有十分活跃的生理作用,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印度学者川从红茄尊中分离到赤霉素A3,AAS,A9(GA3,GA,,GA,,GA,)4种赤霉素型化合物,结构见图1。 药理试验表明,GA,, GA,的生理活性都不如GA,显著,但在黄瓜下胚轴生长试验中,GA,的活性是GA,的10倍。1.2.2 Labdane,Beyerane和Isopimarane型菇类化合物:印度学者从红茄琴的根部分离出了5种菇类化合物rhizophorinA-E( I一V )[s-7[,结构式见图2。其中化合物rhizophor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