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完整版)

合集下载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营养支持
比 3 .0 . 6 H gL) 1 5 ±1 . 比 1 35 55 T C( 0/ ) 1 2 .1 比 1 5 .8 MA c : O 3 ±2 5 , b( / : 3 . 35 7 1 . ±1 . , L ×1 : . ±04 L 6 . ±04 , C( m) 3 2 .2 .7比 2 . ±1 6 T F( 66 ±1 9 31 9 . , S mm) 1 .5 . 5 : 0 ±38 9 0比 88 ±22 , MC(m) 2 .3 -6比 2 -0 .7 均 .7 .5 MA e : 3 ±2 3 6 0 3 ±20 ,
a d2dy f ri uy tept n ea s N a dapyP p l n sfc nyo N aslt n asat jr, h ai t gnt ueE n p l N t s pe tnuf i c f e n e b o ou me i ie E 7dy e ar
a d p r ne a ( N) o p s e n t t n s p o t o o ts ainsw t e e eh a j r . M eh d A n ae tr l P c m o i u r i u p r fr ma e p t t i s v r e di u y t io c o e h n to s p op ciesu ywa o d ce Ffy sx c mao e c s swi e ee h a nu y w r a d ml iie noa r s e tv td sc n u td. i — i o ts a e t sv r e d ij r ee rn o yd vd d it t h t a n gop 2 ae) n ot l ru 2 ss . h et n go pue N adP o p sent t n r t t ru ( 8css adacnr op( 8c e) T et a e me og a r met ru sdE n Ncm oi ur i , t io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摘要】目的对比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PN)与肠外营养(EN)支持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将7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监测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氮平衡等营养指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营养费用。

结果早期EN和PN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但PN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费用均明显高于EN组。

结论 PN与EN均能获得满意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疗效。

而EN效果优于PN,具有简便、经济、安全、符合生理等优点,可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关键词】肠道营养胃肠外营养营养支持颅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创伤早期,机体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明显增加。

早期营养支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而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且符合机体代谢的生理过程,已成为临床营养学研究的主题。

我科于1998年1月~2006年12月,对75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750例均经临床和CT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年龄38.5±7.2岁,GCS评分5.7±1.5分,均未合并休克或严重多发性器质损伤。

随机分成两组:①肠内营养(EN组)400例,其中男286例,女114例,年龄39.3±8.1岁,GCS评分5.9±1.1分。

开放性颅脑损伤58例,闭合性颅脑损伤342例;硬膜外血肿136例,硬膜下血肿111例,脑内血肿92例,开颅手术245例;存活367例,死亡33例;②肠外营养(PN组)350例,其中男263例,女87例,年龄40.7±8.6岁,GCS 评分5.8±1.3分。

开放性颅脑损伤41例,闭合性颅脑损伤309例;硬膜外血肿103例,硬膜下血肿82例,脑内血肿51例,开颅手术183例,存活329例,死亡21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

1.2 营养方法的实施①EN组:入院后立即插胃管接负压瓶,如48h内每天的胃液潴留量<150ml,监测生命征稳定或在临床干预下基本稳定,则开始鼻饲要素饮食-安素,热∶氮=180∶1,非蛋白热量∶氮量=160∶1,蛋白质10%,脂肪31.5%,碳水化合物54.5%,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基础能量消耗(BEE),并根据Clifton回归方程算出每天的能量消耗。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体会。

通过总结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和应用效果,为相关护理人员提供实用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临床护理体会引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急需全面护理的特殊群体,而营养支持作为其中关键的护理内容之一,对患者康复和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基于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体会,以期为提高患者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性1.1 营养支持的生理作用1.1.1 营养支持对脑功能的影响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脑功能的维持和恢复是治疗的关键之一。

充足的营养支持可以提供大量的葡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为脑细胞提供能量和营养,维持正常的脑代谢和功能。

特别是在脑损伤后,患者的代谢水平明显增加,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满足脑组织的能量需求,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和修复,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因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维护脑功能的稳定和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1.1.2 营养支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免疫功能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营养支持中包括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这些营养物质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性,加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帮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维持免疫功能的稳定和提升,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1.1.3 营养支持对组织修复的影响组织修复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充足的营养支持可以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加速损伤组织的愈合。

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炎症反应,并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因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还可以促进组织修复的进行,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2020 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

2020 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

2020 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2020年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引言: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性脑损伤,常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生命威胁。

针对该病情,世界各地的医学界不断努力,制定和更新管理指南,以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2020年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的最新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一、定义和分类: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出血等严重的外伤性损伤,通常伴有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将重型颅脑损伤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通常意识清醒,中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意识模糊,重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则处于昏迷状态。

二、评估和监测: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指南强调应使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评分(GCS)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并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血气分析、颅内压等指标,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三、急性管理:在急性阶段,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并尽快处理出血、颅骨骨折等损伤。

指南建议进行颅内压监测,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静脉液体、血管活性药物、镇静剂、神经保护剂等治疗。

对于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减压。

四、外伤性脑水肿:外伤性脑水肿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指南建议通过控制颅内压、积极处理血压、合理控制液体输入等手段来预防和治疗脑水肿。

严重脑水肿可能需要行脑室引流或进行颅骨开窗术,以减轻颅内压。

五、神经功能障碍管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广泛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感觉、认知等方面的损伤。

指南强调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同时,应给予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训练,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种种困难。

六、感染和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常常受到抑制,易于发生感染。

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胃肠内营养支持探讨及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胃肠内营养支持探讨及护理

量及性状 , 做好记录 , 持肛 门及肛周皮肤的清洁。 并 保
4 4 便秘 护理
2 22 以水解蛋 白等成分组成 的肠 内营养剂 : .. 经少量消化 过 程便 可吸收 , 白普 素 ( et一20 L ) 由乳清 蛋 白( e 如 P pi 0 0 F 是 Why
2 2 1 由结晶氨基酸等组成的肠 内营养 制剂 : . . 不需经 消化便 可吸收。如爱伦多 ( L~tn 1 中 的氮 源使用 L型结 晶氨基 E et ) a 酸, 热能 以糊精 为来源 , 电解质 、 含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 并含有
补 给 必 需 脂 肪 酸所 需 的 最 小 限 量 的脂 质 。
肠 取出大便 , 同时增加营养液中纤 维素含量 , 当增加 温开水 适
部位的损伤 , 患者伤后大多数处于 昏迷状 态 , 出现多种并发 易
道, 要素饮食采用滴 注法 , 间断分 次或持 续 2 h滴人 , 天更 4 每
换滴注管。 4 胃肠 内营养并发症预见性护理 4 1 食物返流的护理 : . 昏迷患者 出现食 物返流易引起 吸人性 肺炎 , 甚至窒 息。因患者 均有 不 同程 度缺 氧 , 胃肠 道 黏膜 缺

9 。插管深度 5 6 c 最好选择一次性硅胶 1 胃管 。 0, 5— 5 m, 2号
例, 弥漫性 脑轴 索伤 3例 ,1 8例行 开颅术 , 2例保 守治疗 , 其 中, 例行 P G管 胃造瘘术 。我科 自2 0 E 04年 一20 0 7年对 2 0例
重症颅脑损伤 昏迷 患者及 时实施 胃肠 内营养支持 , 持和改 保
芽糖糊精为基本成分 的平衡液体 , 透量 ( 4 0—80 mo 渗 压) 7 5m l /
L 适用于 胃肠道消化 、 , 吸收功能不 良者 。 2 2 3 以完 全 蛋 白组 成 的肠 内营养 剂 : 经消 化过程 后 吸 . . 需 收。如安 素 ( nue 和 能全 素 ( ur o ) E sr) N tsn 即属此类 。溶 液 的 i 渗透 压 ) 较低 ( 3 0 m lL 。适用 于 胃肠道 功能 正常 约 2m o ) / 者… 。

颅脑损伤的营养支持

颅脑损伤的营养支持

颅脑损伤的营养支持【关键词】颅脑损伤;静脉营养;管饲喂养;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河南省漯河市二院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肠内和肠外贯序营养方法,积极进行早期胃肠内营养(EN)支持护理,及时有效地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少机体损耗[1]。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缩短了病程,改善患者的预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30例颅脑损伤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或手术证实,男21例,女9例,年龄26~76岁,平均47岁。

外伤18例,原发脑血管病变11例,手术21例,保守治疗9例,好转26例,治愈4例。

5例出现排便次数增加,4~10次/d,使用加热恒温仪及应用药物后治愈,4例曾出现腹胀与返流,经减慢EN滴速和减少输入量后好转,2例便秘患者,通过使用开塞露,配合按摩后好转。

2 营养支持2.1 营养成分①葡萄糖,占热量的50%~60%;②氨基酸,0.4 g/kg;③脂肪乳,占热量的25%~30%;④电解质和维生素[2]。

采用肠内和肠外贯序营养方法,在超早期(高潮期初),因胃肠道功能尚未恢复,予以足量的肠外营养,快速提供给患者足够的营养必需量,改善营养不足所致的细胞代谢紊乱及脑组织缺氧,预防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为改善预后提供了营养保证,避免原有疾病、脑外伤和并发症的叠加效应。

2.2 静脉营养液的配制包括复方氨基酸溶液、10%葡萄糖注射液、20%脂肪乳剂、10%氯化钠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10%葡萄糖酸钙、25%硫酸镁等,按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营养液的量,静脉滴注。

营养液是良好的培养基,一旦被污染,细菌将会大量繁殖,导致患者出现肠道感染症状[3]。

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可造成污染,肠内营养液开启后放置时间过长,也可导致细菌繁殖而在输注过程中带入细菌。

因此,营养液应现用现配置,输注用管道是无菌管道系统,采用一次性无菌输液器,每天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

2.3 管饲喂养2.3.1 采用管饲喂养,管端放置部位可在胃、十二指肠或空肠等处。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数据 通过S S 1. P S60 处理 ,以t 验进行 组间 比较 , 以 检 尸<O 5 . 为差 0 异有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意义 。 2结 果 .
21患者人 院时和术后2 的营养状态 比较 . 周

1 . 内营养方法 . 1肠 2
术后 6 2h 鼻 空肠管置 于近端 空肠 以建立 肠 内营 养通道 ,营养  ̄ 4将 液采 用肠 内营养 混悬液 ( 力 ),应用肠 道营养 液输注 泵2h 续 能全 4持
下血肿2 例 ,脑 内血肿 1例。排除脊柱 、胸 腹脏器复合伤 。 8 4
1 . 2方法
1. .3检测 指标 2
① 评估 营养 状 态 :记 录 患者 人 院时 及 术 后 1 d 血 清 白 蛋 白 4的 (L A B)、三头肌 皮褶厚度 ( S )、上臂肌 围 ( MC),②观 察 TF MA 患者的并发症 。 1 . 3统计学处理
量 、胃肠道反应 ,监测血糖 、血尿 电解质水平 、肝肾功 能等变化 ,及 时评估患者营 养状 况 ,腹泻 时进 行常规检查和细菌培 养。
1 .3消化道 并发症的预防 .2 2. 控 制营养液 的浓度 、速度 、温度 及输注量 ,由重力 泵经鼻肠 管缓
中 ,营养 不 良可 以导 致手术 并发症 以及 合并症增 多【 良好 的营养支 3 】 。 持 治疗 则可 以提 高手术 切 口的愈 合率 和缩短 愈合 时 间 ,改 善患者 的
重型颅 脑损伤 患者病情 严重 ,家属多存在 恐惧 、烦躁 心理 ,易丧 失治疗 信心 ,护士应做 好家属 的解 释和安抚 工作 ,主动 向其介绍肠 内 营养 的 目的及意义 ,取得 他们的配合和支持 ,提高救护效应口 】 。
1 .2病情 监测 .2 2. 密 切 观察 患者 意 识状 态 、生命 体 征 、皮肤 弹性 、 出入量 、体质

重度颅脑损伤的营养支持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的营养支持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的营养支持治疗【摘要】脑损伤病人由于高代谢,加之代谢紊乱也很明显,外源性的营养不能很好地利用,形成了营养底物的需要量增加而补充有困难的矛盾。

因此,临床进行营养支持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代谢支持和代谢调节。

【关键词】颅脑损伤;营养支持;治疗【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68—011 代谢支持1.1营养需要的估算主要是非蛋白质热量和氮需求的估算。

1.1.1热量需求脑外伤病人的热量消耗计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针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与之相关的生理、病理反应使得最简单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测量定都变得困难。

只有在使用呼吸机的昏迷病人中才能够比较精确的测量基础热量消耗。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基础能量消耗计算方法是harris--benedict方程式:男性bee=4.18×(5.48×身高(cm)+11.51×体重(kg)-3.74×年龄(岁)女性bee=4.18×〔2.95又身高(-189)cm)+8.73×体重(kg)-l.94×年龄(岁)+252)每天的热量需求总量(kj)=基础能量消耗(bee)×静息代谢消耗百分比系数(%rme)静息代谢消耗百分比系数(%rme):gcs≤7者,%rme=152-14×ges+0.4×心率+7×伤后天数;gcs≥8者,%rme=90-3×gcs+0.9×心率利用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由于受到病人体温、感染、活动、麻醉镇静药物的使用、激素应用以及脑损伤部位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与病人实际情况差异很大。

1.1.2氮需求在外伤的急性期,实际上就是大量补充蛋白质和热量,也不能达到正氮平衡。

所以,有作者认为,在提供了足量的非蛋白氮之后,每天给与12——16g氮供应量就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后存在明显的代谢变化,如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高血糖、低蛋白血症等,但是直至几年前神经外科重危病人的营养支持才被纳入治疗方案。此后一些研究报道认为,足够的营养支持和恰当的代谢干预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1]。为此,在充分评估病人的代谢状况之后,应重视改善脑组织及脑外器官组织的氧供,加强营养支持和实施代谢调理,以早期补充热量和蛋白质及减少负氮平衡,有助于改变代谢反应、改善预后和降低感染发生率。营养支持途径有胃肠外营养 (PN)和胃肠内营养(EN)两种方法。 1 营养状况的判定 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是提供有效营养支持的基础,可以通过病和膳食状况、临床检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4个基本途径进行,主要的评价指标有: 1、体重;2、三头肌皮肤皱褶(TSF)厚度;3、上臂中部肌肉厚度;4、肌肝身高指数;5、血浆蛋白测定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6 氮平衡。 2 胃肠外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以免发生返流误吸、呼吸道窒息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胃肠道功能障碍或有消化道出血、感染的患者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 2.1 PN可通过中心静脉和周围静脉两种途径给予。中心静脉为首选途径,可通过颈外静脉、头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实施,以后两种为常用。对于某些病人,周围静脉营养支持也是适宜的,因其操作简单、危险性小,其适应症为:1、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不超过2周;2、中心静脉插管难以实施。以下情况不宜采用周围静脉:长期静脉营养,热卡和蛋白质需求大于周围静脉支持的安全极限,对液体摄入有限制者。周围静脉插管尽可能采用手臂静脉。 2.2 营养需求 每天补充的能量应在头3天内按146.4kJ/(kg·d),继之以121.336kJ/(kg·d),持续至少3周。要纠正负氮平衡,应按0.2~0.3 (kg·d)的水平补给氮。最佳氮源为L-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之比约为1:2。应激状态下可选用支链氨基酸,可以减少蛋白分解,增加氮储留,促进蛋 白质合成,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细胞的损害。非蛋白质能量来源应为糖和脂肪组成的双能源,脂肪供能应占50%,葡萄糖比例应适当减小,以避免高糖血症。一般非蛋白热量与氮之比可降低至100:1。高浓度的omega一3脂肪乳被认为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omega一6和omega一3的最佳比例是2:1~ 8:1。另外,每天2g/kg的葡萄糖补给有利于减少蛋白的消耗而有助组织修复,当然,视血糖水平应用胰岛素是必须的。水和电解质应根据监测到的内环境情况精确计算,维生素需要量约为正常人的2倍,微量元素则需适量补充,1-2周后可适当补充锌每天1mmol/L。 2.3 并发症 1、置管并发症:气胸、血胸、臂从神经损伤、空气栓赛、心律紊乱等;2、导管感染,发现应及时拔除;3、代谢并发症:高渗性利尿、高糖高渗性非酮性昏迷、高糖血症、高脂血症、某种营养物质缺乏、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 3 胃肠内营养 胃肠内营养是更接近于生理情况下的营养补充途径,能改善胃肠道粘膜的血供,维持粘膜的完整性,防止肠道菌群移位和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营养物质的价格较胃肠外营养便宜得多,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技术和设备要求也低,因而是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营养支持途径。 3.1 供给途径 取决于病情、喂养时间和胃肠道功能。包括鼻胃管饲、鼻十二指肠或鼻空肠管饲、胃或空肠造瘘术(PEG)及空肠导管穿刺术等。如胃肠道功能良好且短期使用,以鼻饲法最合适,如长期营养支持(4周以上)的患者以胃或空肠造瘘术为首选。如患者有胃排空不良、反复呕吐或胃食管反流则以空肠造瘘最为适宜。有人认为,脑外伤后胃排空延迟而主张空肠营养。但Klodell CT[2]等对114例胃内营养的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111(97%)例可以耐受而且没有并发症。Ritter[3]和Ferti[4]等主张经皮内窥镜下行胃空肠吻合,认为既可以对胃减压,又可直接经小肠营养。 3.2 供给方法 推注给液更接近正常的进食状态,即在15m-1h内将200-400ml营养液输注 道胃内,但其容易发生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因而连续输入是首选方法。可采用输液泵24h匀速输入。最初应以4.-50ml/h的速度滴入,以后逐渐增加,每小时不能超过100-120ml。总量应逐渐增加,3天左右达到2000-3000ml/日。 3.3 营养制剂的选择 目前已有专门配置的标准肠道营养液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每L标准液中含42g蛋白,10.8g脂肪,185g糖,并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能全力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胃肠营养液,营养合理,并发症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瑞能是一种高脂肪、高能量、低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肠内全营养制剂,所含ω-3脂肪酸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改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且多种口味如水果味、蔬菜味可以选择。其他的肠内营养液有瑞素、瑞代等。胃肠道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使用聚合物膳,由牛奶、豆浆、鸡蛋、加入食盐和水配置而成。如肠道同化作用障碍,可以选择要素饮食,成分为:水解蛋白质产物或氨基酸,大分子糖类,完整的脂肪或中链三酸甘油脂,各种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在消化道中能完全吸收无残渣。重型颅脑损伤后处于高代谢状态,肠内营养制剂应选择高热量密度膳食,即膳食的热量密度大于4.2kJ/ml。Huang SL[5]研究发现,适当的高热量(BEE×1.2×1.6)和高蛋白(2.0-2.5g/kg)肠内营养液可以提供更好的营养状态。 4 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后病人立即进入高代谢、高分解、高血糖等应激状态,此阶段病人常处于能量供应不足,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应尽快提供足够的热能和氮量,纠正负担平衡,改善营养状快。肠外营养可以较快的提供蛋白质、热量和其他营养物质。而且,重型颅脑损伤后,病人胃排空延迟导致进食不耐受[6]、胃肠道功能低下甚至无功能,过早给予肠内营养可能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而无法达到营养要求或导致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因而伤后早期主张给予胃肠外营养。并且,为减少液体量,提高热能量,尽量采用20%脂肪乳剂[7]同时按糖、脂合用供能比为1:1为宜,这样既可供给足够能量,又有良好节氮作用。同时还必须包括代谢所需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及外源性胰岛素。 而伤后72h可适当开始给予胃肠内营养支持,在这阶段,需控制液体的量及输入速度,同时最好采用幽门下饲食,能较好地防止反流的发生。在脑损伤基本 稳定以后过渡至完全胃肠内营养,并且全量给予。 最近,国内外学者对不同营养方式的比较进行了较多的研究。Tyburski JG[8]等推崇肠内营养,但是主张在适当的时候要辅助应用肠外营养以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并认为富含支链氨基酸、谷胺酰胺、精氨酸、维生素E和C、锌的饮食以及GH可以提高合成代谢。Datta G[9]也提倡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辅助方法,认为短期辅助PN能纠正胃肠道功能障碍导致白蛋白减少和低蛋白血症和外周水肿。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肠外和肠内营养无明显差别。Borzotta AP[10]等比较肠外(21例)和肠内(27例)营养,发现都可以达到营养目的,而且感染发生率相同。Rupinder Dhaliwall[11]等通过meta分析进行EN+PN 和EN的比较发现,其在死亡率,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异。Chiarelli AG[12]等也对EN和EN+PN进行前瞻性比较发现,两者在ALT, AST, 胆红素,尿素,血糖,淋巴细胞计数,氮平衡、热量摄入、腹泻、出血和肺炎的发生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脑外伤生存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早期给予肠外营养以尽快提供氮源和热量,在第3天左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到肠内营养的过渡:可分为4个阶段,1.肠外与肠内结合;2.单纯肠内营养;3.肠内和经口摄食结合;4.正常膳食。

参考文献 [1] De Deyne C,De Jongh R.Merckx L et a1.Early enteral feeding in cranial trauma[J].Ann Fr Anesth Reanim,1998,17(2): 192.194. [2] Klodell CT, Carroll M, Carrillo EH, Spain DA. Routine intragastric feeding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s safe and well tolerated. Am J Surg. 2000 Mar;179(3):168-71. [3] Ritter A,Robertson C,Goodman J,et a1.Evaluation of a calbohydrate-free diet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J].J Neurotrauma,1996,13:473—485. [4] Ferti E,Steinhof N,Schofl R,et a1.Transient and long-term feeding by means of percutaneous gastrostomy in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j].Eur Neurol,1998,40:27—30. [5] Huang SL, Lee ST. Nutritional care of severe acute head injury patients: formulas for early enteral alimentation . J Formos Med Assoc. 1990 Jun: 89(6); 498-503. [6] Ott L, Young B, Phillips R, McClain C, Adams L. Altered gastric emptying in the head-injured patient: relationship to feeding intolerance. J Neurosurg.1991 May: 74(5): 738-42. [7] Twyman D.nutritional management 0f the critically ill neurologic patient[J]. Crit Care Clin,1997,13(1):39—49. [8] Wilson RF, Tyburski JG. Metabolic responses and nutri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J Head Trauma Rehabil. 1998 Feb; 13(1): 11-27. [9] Datta G, Gnanalingham KK, van Dellen J, O'Neill K. The role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as a supplement to 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Br J Neurosurg. 2003 Oct; 17(5): 432-6. [10] Borzotta AP, Pennings J, Papasadero B, Paxton J, Mardesic S, Borzotta R, Parrott A, Bledsoe F. Enteral versus parenteral nutrition after severe closed head injury. J Trauma. 1994 Sep;37(3):459-68. [11] Rupinder Dhaliwal1, Brian Jurewitsch, Darlene Harrietha and Daren K. Heyland1.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04;10:1007. [12] Chiarelli AG, Ferrarello S, Piccioli A, Abate A, Chini G, Berioli MB, Peris A, Lippi R. Total enteral nutrition versus mixed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