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白介素—17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17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17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白介素-17和白介素-33是两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白介素-17和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密切相关,这为哮喘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白介素-17和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它们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治疗潜力。

白介素-17(IL-17)是一种由Th17细胞分泌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它在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IL-17水平升高与哮喘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IL-17能够促进气道炎症反应,增加黏液分泌和平滑肌收缩,从而加重哮喘症状。

IL-17还能够诱导上皮细胞分泌炎症介质,进一步加剧气道炎症。

IL-17被认为是支气管哮喘病理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IL-17和IL-33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调节机制。

IL-17和IL-33参与调节Th2细胞和Th17细胞的活化和增生,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导致气道炎症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增加。

IL-17和IL-33还可以通过影响气道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功能,促进气道黏液分泌和气道平滑肌收缩,导致哮喘症状的加重。

IL-17和IL-33还参与调节B细胞和抗体的产生,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L-17和IL-33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针对IL-17和IL-33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探讨它们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一些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表明,针对IL-17和IL-33的治疗策略对于改善哮喘患者的症状和减轻气道炎症有显著的疗效。

抗IL-17药物secukinumab在治疗重度哮喘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减轻气道炎症和改善肺功能。

一些针对IL-33受体的抗体类药物也显示出了显著的抗炎疗效,能够有效减轻哮喘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的相关探讨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的相关探讨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的相关探讨支气管哮喘是变应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支气管高反应性下出现的广泛而可逆的气道狭窄性疾病,是儿科和内科的重要呼吸疾病。

引起哮喘的因素十分广泛复杂,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以及感染,特别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均为哮喘发生的重要原因[1]。

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小支气管平滑肌挛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小支气管黏膜水肿、黏膜腺体分泌增加、黏液栓形成,因而气道变窄,患者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这些病理改变和症状主要是LTs和组胺作用的结果[2]。

哮喘的发病特征是:①发作性:当遇到诱发因素时呈发作性加重;②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③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④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明显的缓解期[3]。

现就本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使大家能够了解该病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借鉴。

1 病因病机哮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西医认为其主要机制有:遗传因素-哮喘是一种有着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疾病;神经调节机制-气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是形成哮喘的病理生理基础;免疫机制-免疫机制和细胞因子在哮喘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深入,其中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炎症的持续存在起着重要作用;炎性细胞和炎症介质-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均参与了气道炎症的形成,哮喘患者气道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其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4]。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系由宿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或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如沈自尹等采用补肾法防治支气管哮喘,补肾培本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素质,支气管哮喘病久则会肺气耗散,”子盗母气”,而伤及于脾[5]。

潘存敏等研究发现,与健康儿童相比,这可能是哮喘患儿肺、脾气虚的病理基础。

研究表明,痰证血液流变学与血瘀血液流变学特征基本相同[6]。

对于本虚的认识,则认为存在着肺脾肾三脏亏虚,尤其是肾虚(主要为肾阳虚),常贯穿于哮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7]。

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失衡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失衡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垦丛壅兰壁咝菱堕坌盟;!!!生箜!!鲞箜!塑璺!!!墨!!£生璺!!里!!!i塞璺坚塑墅!:墅£:!!!!:!!!:;!:堕!:!转录因子T—bet/GATA一3表达失衡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卞涛殷凯生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20年来,在世界各地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现已明确,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免疫缺陷导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表现为Thl和Th2细胞亚群失衡,即Th2型优势应答,这是支气管哮喘病理过程形成的始动因素和维持因素[2]。

鉴于Thl、Th2是由共同的前体细胞(Th0)分化而来,而转录因子T-bet和GATA一3是特异性调控Th0分化、起着Thl/Th2转换开关作用的关键因子,本文就转录因子T-bet和GATA一3生物学特征、相互调节以及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1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生物学特征1.1转录因子T—bet的生物学特征所谓的转录因子,是一类识别和结合特定DNA的调节序列,刺激或抑制转录的核蛋白,其数量或活性异常可导致对细胞生长和分化起关键作用的基因的异常表达。

促使Thl分化的转录因子很多,ATF、Jun、CREB、Oct-1、YYl、STATl、STAT4、ERM、T-bet等bJ,但只有后两者是Thl特异的。

转录因子ERM的表达不影响Thl特异细胞因子的分泌,转录因子T—bet不仅是Thl细胞特异的转录因子,并具有其细胞和组织特异性。

转录因子T—bet是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Glimcher研究小组采用酵母表达和丰度差异分析的方法[4],从小鼠Thl细胞株的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属于T盒家族的新转录因子T-bet(T-boxexpressinTcell),又称为T一盒21(Tbx21)。

T-bet蛋白含有530个氨基酸,其中189个氨基酸形成一个结构域,是T—box的结合结构域。

人类和鼠的T—bet在氨基酸水平有88%的同源性。

哮喘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哮喘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哮喘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过敏原是诱发哮喘的重要病因;哮喘发生伴随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肥大、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等病理变化;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通过综合分析哮喘病因学、病理变化及其发病机制,为哮喘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哮喘过敏原气道炎症气道重塑气道高反应性哮喘属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诱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使之释放前列腺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活性介质,引发支气管痉挛和肺通气障碍。

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1 病因哮喘病的发病原因错综复杂,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应把引起哮喘病的诸多因素分为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两大类。

致病因素是指引起哮喘病首次发作的因素,是哮喘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在哮喘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诱发因素是指病人在已患有哮喘病的基础上诱发隐性哮喘重新活动或哮喘急性发作的因素,是哮喘发作过程中的综合诱发因素之一,在促使哮喘病情复发和进一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在上述两大类因素中,某些因素如变应原、刺激性气体和有害气体、职业性因素、病毒、食物和药物等兼有双重作用,既可导致哮喘病的发生,又在哮喘病情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 病理变化经典的支气管哮喘病理生理学认为,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和肥大是引起哮喘病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认为无论在发病机制方面,还是在影响气道通气方面,气道炎症以及炎症诱发的气道重塑比平滑肌痉挛可能更为重要。

有关气道炎症的性质仍然有一定争议,目前有变应性炎症、神经源性炎症、病毒感染性炎症等多种理论,根据气道炎症中的细胞浸润以嗜酸细胞为主,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哮喘病的气道炎症是变应性的。

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支气管哮喘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反复性的显著的特点,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是由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细胞的效应因子,其免疫调节功能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处于中心地位。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细胞因子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目前,世界各国的哮喘患病率有所上升。

英国学龄儿童哮喘患病率1964年为4 %,1989年为10.2 %,1994年为19.6 %[1]。

美国10 %~15 %的男孩和7 %~10 %的女孩曾有哮喘发作史[2]。

我国2000年进行的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3]。

哮喘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反复性的显著的特点,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迄今尚未阐明,现被较多学者接受的理论是气道慢性炎症学说。

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发生缺陷的疾病[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细胞的效应因子,其免疫调节功能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处于中心地位。

现将近几年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IL-3IL-3是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因子,过敏性患者在过敏原刺激下可引起T细胞活化,活化的T细胞产生多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多种细胞增殖和活化,如(1)IL-3是一种强力的肥大细胞增殖因子,促进组胺的释放[5];(2)IL-3增强ESO活性,不仅增加ESO数目,而且促使ESO 释放碱性蛋白,促进ESO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损坏气道上皮,参与气道炎症的形成[6]。

血管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血管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郛永艳文颖霍如婕田新瑞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疾病,气道炎症、肺功能下降和气道重塑是其重要特征'目前全球有3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1]o大多数哮喘与过敏相关,表现为Th2型主导的炎症,也见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2]。

肺血管由于参与肺内气体交换,维持内环境平衡,调节气道气流变化,从而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支气管血管在哮喘发作时发生通透性、扩张性和密度的变化,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是导致哮喘持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⑶。

我们综述了近年来血管因素在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在哮喘炎症中的作用种症病,其特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导致的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

在易感人群中,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患者反复出现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加剧。

炎症级联反应的激活,导致肺内血管生成异常,促进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导致哮喘慢性炎症持续⑷-哮喘性炎症会刺激血管新生,从而导致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

有研究探讨了哮喘血管生成与潜在的慢性过敏性炎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血管生成和慢性炎症相互促进⑸-血管生成和微血管改变是哮喘慢性炎症的特征,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支气管血管可能通过血管舒张、血管再生和微血管渗漏而导致支气管壁发生炎性改变。

同时,支气管黏膜下层血管通过上调细胞粘蛋白,识别并促进炎症细胞迁移,进而加重哮喘炎症状态-血管参与哮喘炎症的作用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idT:10.3969/j.imn.1009-6663.2021.06.031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No.201903D421066#作者单位:030001山西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通信作者:田新瑞,E-mail:tianxr@126-com growth factor,VEGF)VEGF血皮特异的生长,1983年首次被描述为肿瘤细胞分泌的血管通透性因子。

支气管哮喘业务学习

支气管哮喘业务学习

03
定期进行肺部功能检查,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04
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 行调整用药量
0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 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06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力
患者教育
教育方式:口头讲解、书 面材料、视频演示、在线
课程等
教育目标:提高患者自我 管理能力,降低哮喘发作
风险,改善生活质量。
药物选择
支气管扩张剂: 用于缓解支气管 痉挛,如沙丁胺 醇、特布他林等
抗生素:用于治 疗细菌感染,如 阿莫西林、头孢 菌素等
糖皮质激素:用 于控制炎症,如 泼尼松、地塞米 松等
免疫调节剂:用 于调节免疫功能, 如环孢素、他克 莫司等
抗过敏药物:用 于缓解过敏症状, 如扑尔敏、苯海 拉明等
抗病毒药物:用 于治疗病毒感染, 如奥司他韦、利 巴韦林等
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包括喘息、咳嗽、胸闷、 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 方式调整和避免过敏原等。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家 族中有哮喘病

环境因素:空 气污染、过敏
原等
感染因素:病 毒、细菌等感

免疫因素:免 疫系统异常, 导致哮喘发作
临床表现
● 发作性呼吸困难:患者在活动或接触刺激性气体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 ● 咳嗽:患者在发作时出现咳嗽,多为干咳,部分患者伴有痰液 ● 喘息:患者在发作时出现喘息,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 ● 胸闷:患者在发作时出现胸闷,感觉胸部有压迫感 ● 喉鸣:患者在发作时出现喉鸣,表现为呼吸时发出类似哨声的声响 ● 面色苍白:患者在发作时出现面色苍白,嘴唇发绀 ● 出汗:患者在发作时出现出汗,多为冷汗 ● 乏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乏力,感觉全身无力 ● 头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头痛,多为持续性疼痛 ●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恶心、呕吐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张俊关键词:抗哮喘药;哮喘/病因学中图分类号:R562 250 25;R971 93;R974 3文献标识码:B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20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尤其是小儿哮喘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大约有3亿哮喘患者。

防治哮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1哮喘的定义哮喘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由多种细胞:如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

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反复。

发生喘息、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的间断性发作。

2相关因素支气管哮喘的诱因、相关因素很多,呼吸道感染、季节和天气变化、食物、家族史及过敏史均有关,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

3哮喘的发病机制可逆性气道梗阻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因为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物充满气道而产生。

20世纪60年代认为,哮喘发由Ⅰ型过敏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两大原因引起。

当过敏原与特异性IgE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白三烯C、D、E介质,使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哮喘发作。

20世纪80年代,哮喘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已是共识。

目前,人们更倾向于哮喘是许多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MC)、T淋巴细胞(TLC)参收稿日期:2004 03 06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多种细胞参与哮喘发生,释放IL 13、INFα、IL 6、IL 8、TNFα等促进炎症发生。

其中,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起了重要作用[2,3]。

3 1炎性反应机制目前已知多种细胞参与哮喘发生,释放IL 13、INFα、IL 6、IL 8、TNFα等促进炎症发生。

3 1 1嗜酸性细胞(EOS)研究发现,哮喘患儿血IL 13升高,它是一种主要由CD4+Th2细胞分泌的多效性细胞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64 34
[2] 朱远玲,曹奎轩,郭玲,刘鏐,等.针刀疗法配合截血膏外敷治疗早
期膝骨性关节炎18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第33卷(第10期):62-63.
[3] 秦强,王风云.推拿手法配合TDP照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30例[J].
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8月,第6卷(第24期):233.
[4] 张钟浩.中药口服加外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19例[J].中国中医
药科技,2011年9月,第18卷(第5期):428.[5] 刘明祥.臭氧与玻璃酸钠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医
学,2011年7月,第17卷(第21期总第248期):77--78. [6] 汤紫英.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特色疗法中国民间
疗法,2011年5月,第19卷(第5期):35.
[7] 张蓉,李峰,李珩,王常海,宋月晗,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治
疗选穴特点及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第22卷(第4期):357-358.
·综述·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潇,沈金花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医学生物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引起的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在老人和儿童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发病几率。

随着学者对其研究的越来越深入,对其发病机制的阐述也越来越全面。

本文主要从细胞及细胞因子方面阐述哮喘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细胞;细胞因子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64.024
0 引言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的长期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全球有大约3亿人口患有哮喘并且患病率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哮喘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而且对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哮喘有两个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性增强以及气道的兴奋性应答[1]。

由于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诱发以及参与发病的因素很多,至今尚未对其机制解释清楚。

哮喘是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T 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其中,T淋巴细胞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哮喘也是一种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发生缺陷而引起的疾病,机体免疫耐受受损,导致免疫细胞对自身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本文主要就引起哮喘的细胞及细胞因子和免疫学机制做一综述。

1 T淋巴细胞在哮喘中的影响
自1980年以来,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已经被确定为可以调控免疫反应的一类关键的免疫细胞,Th细胞可以分为Th1、Th2等。

Th1细胞也称为炎症性T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通过释放IL-2、IL-3、INF-γ、TNF-β等细胞因子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对哮喘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Th2可以产生IL-4、IL-5、IL-6和IL-13等细胞因子,在寄生虫入侵引起的免疫反应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2],也在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Th2存在于肺部疾病缓解期间,接触过敏原,刺激感受器激活,参与病情恶化[3]。

现在学者一致认为哮喘的发生是体内Th1/Th2比例失衡所导致的。

Th1/Th2比例失衡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基础。

Th1/Th2比例关系趋于Th2占优势,IL-4、IL-5、IL-6和IL-13等细胞因子明显增多,IL-4促进IgE的产生,IL-5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生长分化,IL-13促进粘液的分泌和诱导气道高反应。

可见,Th2细胞的异常增殖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尤为重要。

B7分子表达与活化的B细胞表面,CD28和CTLA-4都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上。

在免疫调节中,B7与CD28结合可以为初始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而B7与CTLA-4结合则提供抑制信号给活化的T细胞,抑制T细胞增殖。

因此,此途径可以纠正Th1/Th2平衡失调,对治疗哮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细胞因子对哮喘的影响
细胞可以诱导气道的慢性炎症,但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细胞的效应因子,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功能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处于中心地位。

这里主要介绍IL-3、IL-4、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的功能。

2.1 IL-3。

IL-3也称为多能集落刺激因子,是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活化因子,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产生。

IL-3可以促进组胺的释放,增强EOS的活性,促进EOS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破坏气道上皮,参与气道炎症形成。

2.2 IL-4。

Th0细胞产生IL-4,产生的IL-4诱导Th0细胞向Th2细胞转化,并刺激Th2细胞产生更多的IL-4。

IL-4是B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IL-4还可以改变B细胞产生抗体的类型,使IgM转化为IgE,与哮喘变应性炎症的发生。

2.3 IL-5。

IL-5由抗原活化的CD4+ T细胞和肥大细胞产生,主要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分化。

IL-5对气道炎症中EOS浸润和活性调节起着重要作用,IL-5可以通过阻止EOS发生凋亡而延长其存活。

IL-5特异性的作用于EOS,引起EOS增殖和活化,引起气道上皮损伤和气道高反应。

目前,IL-5已经成为筛选抗哮喘药物的新的重要靶点。

2.4 IL-13。

IL-13也是由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可促进B细胞的分化,诱导B细胞产生IgG、IgM抗体并向IgE 转化,提高体内IgE水平,参与哮喘的发生。

IL-3还可以激活内皮细胞表达VCAM-1,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能自发地黏附VCAM-1,导致呼吸急促以及嗜酸性细胞释放蛋白。

综上所述,哮喘是一种有多个因素参与的,复杂的呼吸道疾病,并且每一个因素都在其发病机制中参与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研究更加深入,更多有效的新型药物将被应用于临床,哮喘的治疗手段也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疗法转变为联合治疗,这必将使广大哮喘患者的症状得到更好的控制,生存质量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Katsumoto TR, Kudo M, Chen C, Sundaram A, Callahan EC, Zhu JW,
Lin J, Rosen CE, Manz BN, Lee JW et al: The phosphatase CD148 promotes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through SRC family kinase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3, 123(5):2037-2048. [2] Li Z, Zhang Y, Sun B: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2 cell dif-
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 Protein & cell 2011, 2(8):604-611.
[3] Epstein MM: Targeting memory Th2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
gic asthma.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06, 109(1-2):107-1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