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研究
在城市化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何异同?

在城市化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何异同?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在此背景下,城市化的研究和比较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城市化方面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化的定义和影响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它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城市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二、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城市化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1978年,以城市经济特区为代表,初步实现了城市化的起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
从1990年至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从28.9%上升至58.5%。
这一过程中,一线城市迅速崛起,一些中小城市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城市化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的极度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2.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美国是城市化先进国家的代表之一。
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剧,社会出现城市化的趋势。
到1960年代,美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近80%。
但近年来,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始放缓,一些城市面临萎缩和衰退。
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一些城市的治理不善引起的。
3.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据联合国估计,2010年印度的城镇化率约为30%。
但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政策的推进,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加速。
该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城市化规划,努力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三、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的产生原因中国和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1.政治环境的差异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治理模式不同,城市化政策也存在差异。
对“新城市主义”中国之路的思考--基于对中美城市郊区化现象比较的研究

对“新城市主义”中国之路的思考--基于对中美城市郊区化现
象比较的研究
屈颖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与国家的政策共同作用,我们国家众多较发达的城市,目前已出现“郊区化”的趋势。
这与美国当年出现的“郊区化”趋势有着可类比的相似之处。
本文基于中美两国各自的时代和国情,对郊区化的产生的原因和现象做出比较、分析。
通过透析中国城市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这一争论焦点,探讨“新城市主义”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总页数】2页(P282-283)
【作者】屈颖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不同制度环境下的大学生民族主义价值观r——基于对中国高校学生与在美留学生的比较研究① [J], 陈思
2.中国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之路的思考——读《中美高校体育管理比较研究》有感 [J], 邱益敏
3.科研信息化时代高校科研组织虚拟化的创新之路\r——基于对中国、美国和新西
兰五个案例的研究 [J], 陈凯泉;张春雪;吴玥玥
4.科研信息化时代高校科研组织虚拟化的创新之路——基于对中国、美国和新西兰五个案例的研究 [J], 陈凯泉; 张春雪; 吴明明
5.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提升中的策略研究——基于中美两国比较分析 [J], 孟方琳;王佳豪;李煜华;赵袁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一、“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概念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指由于城市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城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外迁,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城市离心化现象。
现代城市郊区化始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与城市化的进展相适应,首先在欧洲南部和英国大城市的近郊,城市的因素不断增加,农村的因素逐渐衰减。
其后,郊区化浪潮席卷美国,并且更加突出,郊区化生活成为美国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
20世纪70年代,这种现象在日本出现。
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宅需求压力使得居住用地向郊区扩展。
大城市圈和地方中心城市圈内的近郊城镇,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固定和对土地需要的增大,使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更加混杂。
近年来,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活跃,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郊区经济的发展,郊区化问题也开始出现。
目前,我国的郊区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口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第三产业处于相对分散的阶段。
从宏观背景方面来看,中西方的郊区化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中国郊区化开始的时间比西方晚得多,但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来衡量又比西方超前。
从微观动力方面考察,则差异巨大:西方城市中心区的社会、环境状况恶化,对人口外迁产生推动作用;而中国城市是在土地市场化后,因功能置换带来的旧城改造推动人口和工业外迁,人们对城市中心区仍怀眷恋之情。
西方城市人口外迁主要是追求良好的居住环境;中国居民则主要是为扩大住房面积,改善基本的社会空间。
郊区化在西方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在我国,虽属自愿但主要是有组织的被动的过程和行为。
郊区城市化(suburban urbanization),是不同于城市郊区化的又一重要概念。
它是指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具体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 基本不变 减少 增加(非农业人口)
①大城市居民对环境要求 高;②发达国家乡村设施 好;③私家车多、高速公 路发达;④弹性工作时间、 家庭办公的兴起
乡村人 口数量
原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郊区化的差异: 对应国家 外迁阶层 烂 心 发达国家 树 烂 皮 树 高收入 阶层 原因分析 1.中心城区环境恶化、治安差; 2.郊区环境优雅、舒适; 3.私家车的普及。 1.中心城区居住成本上升; 2.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3.中心城区改造,原有居住 用地被商业用地或公共设施 用地置换。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发生地 城市地域 结 果 城市人 口数量 中心城区 郊区
逆城市化 大城市 乡村
发展中国家大城市 扩大(郊区农-城) 增加(中心城区-郊区; 郊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 减少
①中心城区人口多,环境恶化 ②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③市中心区改造,原居住用地 被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置 换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不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三、郊区化
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1、郊区化:
19世纪,郊区化在欧洲的大城市出现, 20世纪20年代席卷美国,进 2、郊区化产生的原因: 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1)城市中心地价上涨 2013北京每平方公里 1289常住人口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降低 2)新建住宅多建于城郊地区 3)轨道交通发展和私家车普及 3、郊区化带来的变化: 1)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2)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 ,城市总人口增加。
四、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 乡村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20 世纪60年代的英国,70年代开始向美国
该国的城乡发展差异与中国有何异同?

该国的城乡发展差异与中国有何异同?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城乡发展差异越来越明显。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乡发展差异也备受关注。
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乡发展差异具有其特殊性。
本文将探讨该国的城乡发展差异与中国有何异同。
一、原因分析
城乡发展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
首先,地理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城乡发展差异。
其次,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也会影响城乡发展差异。
最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会成为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城乡发展差异表现
城乡发展差异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些国家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发展差异日益扩大。
而在一些其他国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不是很明显。
在中国,城乡发展差异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其特殊性。
三、城乡发展差异的解决
解决城乡发展差异问题,政策的制定是最重要的。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
帮助农村地区发展,以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此外,应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来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四、结论
总体上来说,城乡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治理这个问题需要统筹规划,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实施措施。
虽然各国的城乡发展差异表现形式不同,但是解决的方法是类似的,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强意识,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实现。
中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模式比较研究——从土地利用与保护政策的角度

中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模式比较研究——从土地利用与保护政策的角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在当今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之际,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
本文在介绍比较了美国、英国、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政策与保护模式后,总结其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指出走集约化、紧凑化城市化建设道路的优势所在,提出了其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与保护政策变革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中外城市化;土地利用;农地保护。
引言。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按常住人口统计,我国1978-2016年仅用33年的时间,实现了城镇人口比例过半的突破,城市化率从%上升至%。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的施政重点和经济动力。
国外的经验教训表明,城市化加速期是城市土地扩张与资源约束矛盾较严峻的时期,高速的城市化模式对中国的资源、环境,尤其是土地供给产生了巨大压力。
合理的土地利用不仅可以缓解资源与发展的矛盾,而且还可以由此积累城市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本文着重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这三个城市化已较为成熟、对存量与新增土地利用颇有经验的国家,比较分析了其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及保护的政策,并从中吸取有价值的部分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政策建议。
1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模式与相关政策。
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模式与相关政策。
城市化背景与土地开发理念。
美国在1790年进行第一次人口统计时,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19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后,美国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逐渐向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发展。
到了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西部的大规模开发,美国城市化发展也进入了鼎盛时期,1940年时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接近美国人口总数的一半。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按照技术条件、发展速度及其不同特点,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可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以1920年为界,此前为近代郊区化时期,此后为现代郊区化时期。
美国近代郊区化以有轨交通为主要技术条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以近郊的发展为主。
而现代郊区化的主要技术条件是汽车和公路的发展,发展进程突飞猛进,以远郊的发展为主。
美国现代郊区化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0年到战后初期,是郊区化的加速发展和波动阶段;第二个阶段为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郊区的爆炸式发展阶段,郊区人口在美国人口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个阶段为70年代至今,是后郊区化阶段,郊区的异质性逐步增强。
一、美国人口的郊区化进程1.美国现代郊区化的开端和波动阶段郊区化并非美国现代城市所特有的现象,而是早在近代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势头日趋强劲。
但由于种种原因,美国近代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而1920年以后,由于私人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形成、经济结构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联邦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郊区对中心城兼并的抵制等原因,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在20年代以前,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
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5%和26.7%,分别高于郊区的27.6%和22.4%,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
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23.3%,而郊区为34.2%,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
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美国人口的分布开始由以集中为主转变为以分散为主。
所以20年代是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开端。
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郊区化的速度放慢,但人口增长率仍然高出中心城8.7个百分点。
(注:DonaldN.RothblattandDanielGarr,Suburbia:AnInternationalAssessment(London:GroomHelm,1986),p.4.)到40年代,郊区化的速度回升并超过20年代。
试析中外城市郊区化的差异

试析中外城市郊区化的差异
闻英
【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38)5
【摘要】郊区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
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区域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不同,郊区化的道路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我国郊区化的动力、过程、程
度和结果与西方国家均有不同之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逐步普及、网络用户的日益增加,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可能更加西方化,而我国的耕地资源又极其
有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页数】2页(P42-43)
【关键词】郊区化;中国;西方国家
【作者】闻英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2
【相关文献】
1.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 [J], 吴国兵;刘均宇
2.中外大城市人口郊区化比较研究 [J], 高向东
3.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研究 [J], 杨忠伟;范凌云;郑皓
4.中外城市郊区化差异比较研究 [J], 刘荣增;杨锋
5.论"城市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以美国为例 [J], 黄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