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墨子《非攻》

庄子《秋水》墨子《非攻》
庄子《秋水》墨子《非攻》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 ǎo)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án)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在这个时候,河神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的身上。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了渤海。面向东看看不见水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才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抬头仰望着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而且我还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节义轻。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无边无际,我如果不到你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墨子·非攻》原文及翻译

原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⒄,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

其一: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

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其二: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同步练习:

一、阅读《秋水(节选)》,完成1~7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直)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掉转,这里指改变)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像)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解析】选C。若:比得上。

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少仲尼之闻

C.我之谓也

D.轻伯夷之义

【解析】选C。“之”为宾语前置句的标志,其余均为助词“的”。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解析】选B。A.河:古代专指黄河。C.大方:古义为修养很高、明白大道理的人。

D.东面:古义为面向东。

4.以下六句,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 )

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②望洋向若而叹

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⑤睹子之难穷

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解析】选B。①④⑤均为客观事件的叙述,没有情感特征。

5.对原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开篇描写秋天百川灌河的宽广浩瀚,起笔不凡,气势雄伟。河伯对此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B.两个“于是焉”领起的内容将河与海的不同境界,河伯的不同心态加以对比,塑造了先沾沾自喜而后幡然醒悟的河伯的形象。

C.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显得趣味横生,通俗形象,易为人所接受和理解。

D.本文引用野语,意在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是说明这种盲目自大是不可救药的。

【解析】选D。河伯的“盲目自大”不是不可救药的,他醒悟后改正了错误。

6.这则寓言包含着什么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少,而且看轻伯夷的义行,起初我还不相信。

(2)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了。

二、阅读下文,回答8~12题。

8.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闻则非之(指责)

B.攘人犬豕鸡豚者(排除)

C.杀不辜人(无罪)

D.苟亏人愈多(假如)

【解析】选B。攘:偷盗。

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D.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解析】选C。A.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B.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详细说来。D.从而:古义:反而;今义:因此、就,表示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10.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众闻则非之

B.以亏人自利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项伯杀人,臣活之

【解析】选B、D。“亏”“活”都是使动用法。

11.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体现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文章。

B.作者通过层层比喻和论证,抨击了攻略他国的不义战争。

C.《墨子》讲究逻辑,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作论据,而且行文结构严谨。

D.从本文可以看出,《墨子》讲究文采,句式灵活多变,而且想像奇特新颖。

【解析】选D。墨子的文章语言朴实,思想深刻。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现在天下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我们)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明白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三、仿照画线句的格式,谈谈你对道家的认识。

北师大教授于丹曾经说过,前山之路是儒,授我以使命,教我在社会人格中自我实现,以身践行;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

后山之路是道假我以羽翼教我在自然人格中自我超越心灵遨游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orG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

(完整版)庄子原文及翻译

(二)适合高年级诵读 第一课《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惊喜的样子)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练习: 复述《庄周梦蝶》 第二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请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请:请允许我,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它,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

夔怜蚿(1),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秋水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 夔怜蚿(1),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2),予无知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3)。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4),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出处】 本段属《庄子》·秋水 【注释】 (1)夔〔kuí〕:古代神话中的一足兽。蚿〔xián〕:百足虫。 (2)趻踔〔chěn chuō〕:跳着行走。 (3)??〔qiǖ〕:本亦作“蹲”逆踢, (4)蜚:通“飞”。 【译文】 独脚的夔羡慕多足的蚿,多足的蚿羡慕无足的蛇,无足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秋毫的眼睛,能明察的眼睛羡慕能隐藏的心。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面跳着走路,我不如你。现在你用万只脚走路,究竟怎样使用这些脚呢?”蚿说:“你说的不对,你没有看见打喷嚏的人吗?喷出的唾沫大的如水珠,小的如雾气,混杂着落下来,数都数不清。现在我只是顺着天性而行,而不知道它究竟为什么是这样。”蚿对蛇说:“我用那么足行走却不及你没有脚走得快,这是为什么呢?”蛇说:“我依靠天然的本能行走,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啊?”蛇对风说:“我运动脊背和肋部而爬行,这是有形可循的;现在你呼呼地由北海刮起,又呼呼地吹入南海,好像完全没有形迹似的,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

庄子—秋水译注

庄子——秋水译注 秋水 [题解] 本篇着重阐述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是《逍遥游》、《齐物论》宗旨的充实和展开。全篇的核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把其综合起来,就是讲人由于受时空的局限,所见所闻所知是极有限的。河伯以黄河汛期之水为多,到了海边才知海水比河水大得多,由此引申开来,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天地以外还有更大的,人在无限的宇宙中,就更渺小了,必须突破自身限制,才可能认识大道。进而论述大小是相对的,毫未虽小,与比它更细小之物相比则为大;夭地虽大,与比它更大的相比则为小。因此,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等等,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反而不可以相无”的,各自按其本性生灭变化,从大道来看,都是齐一的,最后归结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应当一切任其自然,不用人为去破坏它,才合于天道之真。这种理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它否认事物差别的客观性,否认认识的真理性,尽管其中包含有某些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在反对儒、墨形而上学独断论上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它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徒劳的、无意义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最终把人引向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后面几段也是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事例加以反复申说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泾流之大(2),两涘渚崖之间(3),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5),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6),望洋向若而叹曰(7):“野语有之曰(8):‘闻道百,川为莫己若’者(9),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0),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2)。”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干海者,拘于虚也(13);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5),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6),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7)。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8);尾阎泄之(19),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20)。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臼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2),吾在于天他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23),又奚以自多(24)?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未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3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1)这句意思为:秋雨不停的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于黄河。 (2)泾流:指黄河主流之宽度。泾(jīng):通径,指河之宽度。 (3)涘(sì}):水边、岸边。渚(zhǚ:水中间小块陆地、小洲。这句是说,由于河水上涨,河面 宽阔,两岸之间,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见物不真,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4)河伯:黄河水神。从殷代起,至于周未,一直为人所崇奉,祭祀甚隆,盖因黄河常年泛澜, 给人带来深重灾难,古人在无力征服水患的条件下,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 (5)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指向,春秋战国时所称北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此与《逍遥游》__的“北冥”不同。 (6)旋其面目:改变态度。 (7)洋:水多的样子。若:海神。何以称海神为若,王夫之以为,取其“若有若无之谓”,海神 能不以自身为大,不以他物为小,不受形象和语言的约束,虚幻无形,故能与大道合一。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原文】

《庄子·秋水篇》译文

《庄子·秋水》翻译 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

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是一根羽毛的尖儿和一匹大马相比吗五帝相承的事业,三王争夺的土地,仁人所忧患的道德,能人所操劳的细事,全都像羽毛的尖儿一样微不足道。伯夷摒弃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高尚的名誉;孔子谈论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博学的声望,这些都是自大自满的表现,不正像你原来以为自己河里的水是最多的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当作最大的事物,把羽毛尖儿当作做小的事物,可以吗” 北海若说:“不可以。对于世间万物来说,大小是没有穷尽的,世间是没有尽头的,时运好坏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也没有固定的规律。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圣人,能于最贴近的事物中体察最玄远的道理,所以面对小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小;面对大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多,因为他知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是没有穷尽的。他能认识到现在与过去并无差别,所以长寿也不闷闷厌生,短命也不企求长寿,因为他知道,世间是没有尽头的。他能认清由满到缺的变化,所以得到了什么也不高兴,失去了什么也不伤心,因为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fú 形声。

最新《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朝代:先秦 作者:庄子及门徒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参考翻译 作者:佚名 译文 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朝代:先秦 作者:庄子及门徒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 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

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计算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工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注释 ①时:按季节。 ②灌:注人。河:黄河。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原文】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1),时无止(2),分无常(3),终始无故(4)。是故大知观于远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6),故遥而不闷(7),掇而不跂(8),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9),故生而不说(10),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

《庄子·秋水》(节选)

《庄子·秋水》 【学习提示】(1)通过古今词义联系,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2)注意本文宾语前置的例子和“之”字的用法。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助詞,用在主語和形容詞性謂語之間,起強調作用。再看其他例句:①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左传·宣公·十五年》)②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左传·成公·八年》)③若德之秽,禳之何损?(《左传·昭公·三十》)④五帝之聖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賢而死, 涘渚崖之間,不辯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战国策·秦策三》)】,兩 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盈”“虚”是一组反义词。如:王勃《滕王閣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语法结构同“自信、自满、自卑、自高自大”】者,自以比(通“庇”,寄託,依附)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也,方存乎見少【可討論“見”的用法:是名詞見識還是表示被動?】,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主語】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乎?” 【作業】思考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1)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2)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詩經·衛風·氓》) (3)忌聞以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戰國策·齊一》)(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僖公三十年》) (5)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老子》) (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 (7)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報任安書》)

《秋水庄子》阅读答案及翻译

《秋水庄子》阅读答案及翻译 秋水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 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 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 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 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澹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 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 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 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 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 X 空之 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 人处一焉; 人 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 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2.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辩:通“辨”,辨别 B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小看 C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懒惰 D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语:读 yù,告诉或谈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B 吾非至于子之门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秋水?庄子》阅读答案 (附翻译)《秋水?庄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C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D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望洋向若而叹曰 1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1/6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原文译文词解知识点复习课程

秋水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时:按时令。 (2)灌:奔注。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2)笃(dú毒):固。引申为束缚、限制。 (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4)丑:鄙陋,缺乏知识。 (15)大理:大道。 (16)尾闾(lǘ驴):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17)虚:流空。 精品文档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fú形声。从邑,孚({fú})声。从“邑”表示与城郭有关。本义:外城,古代指城圈外围的大城),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

庄子秋水第二段赏析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 原文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感悟 《秋水》(节选)只是全文的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却可以带给我们多种启迪,既可以理解为鞭策人们永远不要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永远不要自满自足,又可以理解为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谦虚,人应该保持谦虚的美德,因为谦受益,满招损;既可以理解为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可以理解为人知耻而后才近乎勇;既可以理解为做事有比较才有鉴别,也可以理解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既可以理解为要有广阔的胸襟气度和远大的志向目标,也可以理解为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这样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反而越能使读者产生丰富联想。 刘熙载《艺概?文概》称“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确实庄子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景物人事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不得不令人折服。 联系现在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 作者:庄子及门徒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 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计算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工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注释 ①时:按季节。 ②灌:注人。河:黄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