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英文本科毕业论文《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doc

英文本科毕业论文《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doc

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摘要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世界中,颜色的多样性造成了与之相对应的颜色词的丰富多彩。

颜色词除了可以表示最基本的大自然绚丽色彩的意义以外,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类的一些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这种情况下,颜色词已不单纯是表示客观颜色的指称意义了,而是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颜色的感知和审美体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本文将选取几个典型的颜色词来分析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探讨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各种原因,并浅略讲述其对跨文化沟通、交流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颜色词联想意义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lorTermsAbstractAs we live in a colorful world, the diversity of colors results in the diversity of the equivalent color terms. Apart from expressing the most basic colors in the nature, colors, to some extent, represent some values and aesthetics of the mankind. In this case, color terms no longer merely express the designative meaning of the objective colors. They are given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about colors, in which similarities can be found.This paper will select a few typical color terms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discuss various reasons for these similarities, and touches upon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and the solutions.Key words:color terms, associative mean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目录引言 (1)1、中英两种文化中的颜色词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误区 (1)1.1、中英两种文化中的颜色词 (1)1.2、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翻译误区 (1)2、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其共性与差异性 (1)2.1、白色(white) (2)2.2、红色(red) (2)2.3、黄色(yellow) (3)3、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形成差异性的原因 (3)3.1、文化差异的原因 (4)3.2、价值取向的原因 (4)3.3、思维方式的原因 (5)3.4、宗教方面的原因 (5)3.5、其它原因 (5)4、颜色词的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6)5、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如何正确理解和翻译颜色词 (6)5.1、直译法 (6)5.2、意译法 (6)5.3、更换颜色词的翻译法 (7)5.4、增加颜色词的翻译法 (7)6、结语 (7)7、参考文献 (8)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引言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

毕业论文 中英数字的文化对比研究及翻译

毕业论文 中英数字的文化对比研究及翻译

摘要:数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事物的数量关系的计算和测量,更为重要的是,数字还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数字的喜好不同入手,概括总结出含数字的习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毕业论文网 中英数字文化对比研究翻译方法1.引言由于受中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字的神化存在着中西方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中西方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天数”或“神数”。

因此,对比梳理中西方文化对数字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跨文化交际和数字翻译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2.汉英数字的对比研究由于英汉文化的共通性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人们会对同一数字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但是由于英汉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又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赋予同一数字不同的情感和联想,而不同的数字可能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2.1同一数字在中英文化中含义相同一、三、八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含义。

汉语中,数字“一”是万物的本源,具有本体性的意义。

因此,“一”自古受到尊崇;“一”代表至高无上,这是西方哲学对数字“一”的认识,此外,“一”在中英语言中均有“第一”或“胜利者”的联想义。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赋予“一”的联想意义如出一辙。

《老子》的“三生万物”确立了数字“三”的重要地位,赋予了“三”的“终极”、生发、吉祥之义。

中国宗教中对三也有各自的思想,如佛教有佛、法、僧“三宝”;经、律、论“三藏”;水、火、风“三灾”;天堂、地狱、人间“三界”;前生、今生、来生“三生”等概念。

可见,“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吉祥、神圣、圆满的联想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三”通常表示吉祥、完整的意义。

基督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毕达哥拉斯认为“三”是唯一有头、有尾、有腹的完美数字。

“八”是中国人民喜爱的数字,它象征着周到、圆满。

“八”和“发”谐音,所以就更得到想发财的人的青睐,人们喜欢自己的房间、门牌、车牌和电话号码等都含有“八”。

中西方茶文化毕业论文

中西方茶文化毕业论文

中西方茶文化毕业论文中英美茶文化跨文化对比思考摘要:中国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并且将茶传播至全世界,尤其是在英美等国,茶得到了改良和发展,形成西方的茶文化。

中西方茶文化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主流文化等等原因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较既是对茶的发展历史的记载和对茶文化的补充,也是中西方文化比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丰富了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较茶已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文化,是代表国家特征的标志。

茶在中国体现的意境和在欧美国家体现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国,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静雅,而在英国,茶就是一种优雅的姿态,展现了绅士的风度。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和“茶”在英语中的表现探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茶文化,这对研究中外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唐朝时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风雅之物,当时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记录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再传回欧洲大陆,引起强烈的反响。

中国的茶西行经过广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马来半岛、印度半岛最终到达欧洲大陆。

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茶叶,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传教士撰写了一部专门介绍中国茶叶的书并刊登出版。

从此,中国的茶走上欧洲发展道路,让无数欧洲人了解茶并喜欢上茶。

最初引入茶进人们视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广的却是荷兰人。

葡萄牙人通过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东方茶叶好奇无比,借助当时海上霸权的地位和发达的海路运输技术,入侵中国,获得中国最早的贸易权,得到大量的茶叶并运回国,引起上流贵族的关注和好奇。

但是因为葡萄牙人注重国内自身消费而没有国际贸易的意识,所以并没有将茶全面推广,真正实现茶叶推广的是后来居上并击败葡萄牙的海上马车夫—荷兰。

荷兰通过大量的贸易将茶带进欧洲市场,带入欧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为时尚的象征。

除了进口各种茶叶之外,还将配套的茶具也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

语言文化论文:美国人的待客之道和英国人的排队习惯

语言文化论文:美国人的待客之道和英国人的排队习惯

美国人的待客之道和英国人的排队习惯一位美国朋友邀请你去他家。

你以前从未去过美国人的家,你不确定该怎么做该带上一份礼物吗?怎么穿?几点到?到了那里该做些什么?很高兴你发问。

你若是客人,只要使自己感到自在就好了。

待客之道就是这样:虽然不是在家里,却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是否带礼物的问题常使客人不安。

在某些文化中,送主人礼物不只是社交礼节一一还是必要的。

但是在美国文化中,客人并不一定要带礼物。

当然,有些人的确会带个表示感谢的小礼物给他们的主人。

一般来说,花和糖果都是适宜的礼物,如果这家人有小孩,还可以送玩具。

如果你不打算带礼物,别担心,甚至没有人会注意到你是空手而来的。

美国人的殷勤好客是始于家中的一一尤其是和食物有关时。

大多数美国人都同意,无沦何时,可口的家常菜都胜过餐馆的菜。

受邀吃饭时,你或许会问:“需要我带些什么吗?”除非是侮人带一道菜的聚餐,否则主人很可能会同答:“不用,你来就可以了。

”大多数非正式的聚餐,你应该穿舒适、体闲的衣服。

设法准时到,如果你会晚点到,打电话告诉主人。

用餐时,习惯上人们会称赞女主人烹调的美食。

当然,最大的赞美是多吃!当你吃得差不多时,可以主动表示帮忙清理桌子或洗碗盘,但由于你是客人,主人可能不会让你这样做他们或许会邀请大家到客厅吃点心、喝茶或咖啡聊个大约一小时就该离去了,你不想变得不受欢迎吧。

最重要的是,不要在屋子里四处窥探。

待主人邀请你后再参观才比较礼貌。

除了庆祝乔迁的喜宴外,客人通常都只待在客厅里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自己是好客之人。

尤其是美国的南方人更因款待客人而自豪。

事实上,“南方的好客”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不过在美国各地,人们都会张开双臂欢迎他们的客人,所以当你发现为你准备的印有“welcome”字样的门垫时,别惊讶,别忘了在垫子上把你的鞋蹭干净就是了。

美国人通常喜欢访客事先通知他们,只有非常亲密的朋友刁-可以不请自来,尤其当访客要待好几天时更是如此。

最好不要久留一一这是给访客的经验之谈。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姓名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蕴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

通过比较中西方姓名的不同可以探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同时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姓名这一语言现象本身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识和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姓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融合姓名是个人区别他人独一无二性的体现同时又展现了人与人社会背景文化间的联系。

姓名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观念决定了姓名观念及特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构成及其组成形式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辈份名)+名。

其中辈份名在中国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

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中名)+姓。

中名可以由一个名构成,同时也可以多个名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异1.姓名构成顺序的差异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

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Potter中Potter 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构成成分的差异在构成成分上,中国与西方存在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

在古代中国,中名一般都是辈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

比如清代皇帝雍正这一辈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在中名的这一要求已被渐渐淡化了。

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为母亲的姓,后来也渐渐发展到借用其他亲属或钦佩的人的名。

比如英国王妃凯特的女儿取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论文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论文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关系。

在翻译时,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文字信息与文化因素。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引言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人类的共性决定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共性,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这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与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

在中国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

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

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

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故素有“东风”、“送暖”、“西风凛冽”之辞。

与此相反,在英国,east wind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

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而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when the ship comes home(等到有钱时)等等。

二、英汉逻辑思维与认知的差异与翻译著名翻译家傅雷认为在哲学上,汉民族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悟性”,对事物不讲究分析,重视个人分析,重视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而西方哲学则主張“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和逻辑推理。

英国民族性格对《泰晤士报》的影响论文

英国民族性格对《泰晤士报》的影响论文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外国新闻史论文英国民族性格对《泰晤士报》的影响British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Times院系:文经学院文法系专业:新闻学班级:文新101-2班姓名:于春明学号: 201090502237时间: 2011年5月1日英国民族性格对《泰晤士报》的影响“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对人有巨大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性格对这个国家、民族亦有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具体探讨一下英国的民族性格对其著名报纸《泰晤士报》的影响。

报纸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它也是人类社会需要的产物。

报纸由人而产生,人对报纸的决定性影响不容置疑。

然而从人的性格,国家、民族性格角度去探讨对某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报纸发展影响的学者凤毛麟角。

英国的民族性格在历史的风雨中接受着洗礼,在这英国民族性格当中折射的是整个英国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在这性格中传统犹在,精华犹在,文明犹在,同时也与时俱进拥有新时代的朝气。

英国的《泰晤士报》是英国最著名的报纸之一,至今仍在发行,它是英国新闻传播业的典型代表。

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对《泰晤士报》的影响折射出英国历史发展与英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关系。

前不久英国威廉王子与凯特·米德尔顿的世纪婚礼令世界瞩目,让人不由赞叹英国的王室文化、绅士文化以及英国的传统文化。

说到英国的民族性格就不免会想到英国的绅士形象。

“头戴大礼帽,身着笔挺的西装,足登亮皮鞋,手提一把雨伞”英国人给世界的这印象似乎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然而随着对英国的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他们有着多面的性格。

对此我总结一下几点。

一、英国是欧洲公认的“君子国”,社会文明有序,井井有条。

英国人的绅士性格不可避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通过那威廉王子与凯特·米德尔顿的世纪婚礼就可见一斑。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感情不外露的冷淡和缄默性格。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精选4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精选4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精选4篇【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

本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宴会礼仪(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

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

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

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

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

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

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

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

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

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

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法国餐桌礼仪七忌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文化 班级 12160401 学号 ********** 姓名 徐心远 英国文化 摘要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辉煌的历史造就了

英国特有的岛国文化,形成了英国人礼貌绅士的性格特征。该文从英国的教育制度、体育和健身运动、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四个方面介绍了英国的文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介绍,可以了解英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 英国文化;教育制度;多方面文化

引言 笼统地说,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该民族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综观世界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地理和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这种关系对于该民族的性格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维 洛奇 小说的艺术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 高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3] 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4]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 文艺学美学法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5] 黄晋凯主编 荒诞派戏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 霍夫曼 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 王宁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 [7] 拉曼 塞尔顿编 文学批评理论 刘象愚,陈永国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 霍纳 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9] 李维屏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 吕同六主编 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11] 罗伯特 斯皮勒 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 王长荣译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 [12] 罗德 霍顿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 房炜等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梅佛里德曼 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4] 米兰 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 孟湄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5 [15] 史志康主编 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

虽然英国的发展历史并没有很悠久,但其发展却极其迅速,下面是关于英国的地理、历史、君主立宪体制、政治、文学、媒体、经济、宗教和教育的概述。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公元1-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 英国位于欧洲,是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和一些小岛(海外领地)组成。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24.36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 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 88公里,北爱尔兰1. 36万平方公里。 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组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沿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了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 传媒业在英国相当发达。在英国这样一个拥有6000万人口的国家,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以及各种音像制品等传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而且由于英语在当今国际交流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英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特角色,英国的新闻产品和英文节目跨越和占据了世界传媒版图上的大部分角落,并享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传媒不但为大众提供了新闻信息和休闲娱乐,而且成为一种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是GD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五。英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和能源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其中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较快。 旅游业是英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年产值700多亿英镑,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收入的5%左右。与以风光旅游为主的国家不同,英国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是旅游业的最大看点。主要旅游点有伦敦、爱丁堡、加的夫、布赖顿、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剑桥等。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英国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1998/1999财政年度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师资条件与教学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学生多为富家子弟。著名的高等学府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等。 英国立国于工业革命和工业大发展。英国的发展可以对中国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可以从中有所借鉴。现在中国的发展有个误区,即对外资的引进力度超过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一面是外资企业在国内发展得风风火火,一面是民族工业的发展疲软。 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实现真正强大,有两条路。贸易和工业。对于工业,地球历史上最成功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大发展。没有哪个强国是靠贸易强大起来的,靠贸易强大经济不应该是国家行为。 发展工业方面,英国是楷模,也是反面教材。是楷模,因为他们确实曾经工业高速发展过,工业实力也无比强大过。是反面教材,因为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很严重。 英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和大学关连在一起的。英国很多大学都在参与企业的研究开发,英国稍微有些历史的大学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发展记录。英国的大学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参与程度高过中国太多了。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学也在发展。这其中是互相促进作用。为什么现在英国的教育实力高于其现有经济需求,是因为英国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他们现在操作的是知识经济。英国大学的强大过程就是其工业强大过程。现在英国基本放弃了除国防工业之外的工业,是因为他们把工业产品输出转换成了知识输出。他们放弃了很多工业,但是教育并没停止发展。 多学习与借鉴英国的发展过程,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1.英国的教育制度 1.1 概况 英国的教育制度发达,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较高。在英国,所有的人在五岁至十六岁期间,均要接受义务教育,这是学生上学的最短期限。目前,越来越多的还在三、四岁时上幼儿园,而年满十六岁的青少年继续求学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因此,教育机构的数目随之快速增加,以便满足人们求学的需求。英国学校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提供免费教育,而私立学校一般由家长负担学费。虽然私立学校教育设施和师资水平都比较好,但是由于私立学校学费昂贵,一般只有富裕家庭才会送子女到私立学校上学。 1.2 16岁之前的教育 由于英国政府规定将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是违法的,许多双职工家庭就将三、四岁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或者在幼儿学校的幼儿班,接受一定的教育。孩子年满五周岁后,就必须进入幼儿学校学习。年满七周岁时,就进入初级学校学习。小学升入中学,需要参加一种升学考试,确定可以进入何种公立中学。成绩优异的,可以考入文法学校,学习人文科学和其他文化基础课程,成绩一般的学生,会就读普通的现代中学。而综合中学,则接受任何学生,不仅教授文化基础课,而且也根据学生的特点,侧重职业技术培训。因此,综合中学更受欢迎。所有学生在中学至少要念到十六岁方可参加考试,获取普通中等教育证书。 1.3 16岁之后的教育 法律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学生可以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个人爱好等因素,选择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或者是继续读书深造。部分想就业的学生会先上职业培训课程,英国有很多学院提供此类职业培训。如果申请得当,很多职业培训可以免费上学。如果学生想继续读书深造,就需要上高级水平课程,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学生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以及补充高级水平课程的成绩,是大多数英国大学录取时所要求的主要入学资格。 与我国的学期不同,英国大学一般分为3个学期。第一学期从10月初至12月中旬;第二学期始于1月中旬,到4月上旬结束;第三学期从4月底开始,到6月底或7月初。一学年之所以分为3个学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圣诞节和复活节分别在12月和4月下旬,这两个节日要放半个多月。暑假很长,一般有3个多月。在每学期上课时,每周的课时一般也不多,多数在十几学时左右。学生在英国读书,考试只占其中的一部分。一般的课程,都会结合所学的内容,要求写一至两篇论文,论文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果要想取得学位证书,英国学校一般也会对主要课程和毕业论文的成绩提出一定要求。如果成绩不符合申请学位的要求,但已通过了所有的课程,取得了规定的学分,可以取得毕业文凭或证书。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英国的教育制度是相当严格的。虽然在学校所上的课时不多,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轻松地混学位和文凭。学生要想取得学位和文凭,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 2.英国的体育运动与健身运动 英国人喜爱各种体育运动,现代运动中有不少运动起源于英国。据统计,有64%的英国人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英国有遍布全国的各类体育设施,供人们日常健身。在英国,许多卫星和有线电视频道播放体育节目,需要按照体育比赛的场次,另外收费,并且收费昂贵。因此,许多英国人会选择到酒吧看足球赛,一边喝啤酒,一边和其他人一起为精彩的足球比赛欢呼喝彩,成为英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是对于重要的体育比赛,例如,世界杯足球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政府要求必须通过免费频道播出,以便让更多人欣赏体育比赛。 3.英国的饮食文化 英国的饮食,在世界上的名声并不太好,很少有人会认为英国的菜肴味道鲜美,有特色。英国的菜肴比较单调,并且喜欢放比较多的调味品, 如:沙司。英国人的主食除了面包,便是土豆做成的食品,包括炸土豆条,整煮土豆。英国的海鱼相对比较丰富,英国人很喜欢吃烤鱼。英国虽然不出产茶叶,英国人喜欢喝茶,却是举世闻名的。英国人喜欢喝红茶,到了下午,还有很多人喜欢喝“下午茶”,“下午茶”一般要配上各种饼干和点心。喝下午茶也有一定的讲究。英国人一般在工作了几小时后,都会休息二三十分钟,他们称之为“Tea Break”(喝茶休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