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床诊断

关于临床诊断
关于临床诊断

关于临床诊断

没有什么可以替代观察、触摸病人以及和病人面对面的交谈。——Dr。B。J。Wood

一、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就是掌握一把开启诊断和治疗大门的钥匙。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必须牢记以下几项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疾病的过程中,偏离一般规律的个体化表现经常存在,医生在临床诊断时必须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尊重事实、认真观察、深入分析、全面综合、实事求是地对待客观临床资料。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范围和局部的经验任意取舍,牵强附会地纳入自己理解的框架之中,此亦即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2、“一元论”原则

即单一病理学原则,就是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的原则。在临床实际中,同时存在多种关联性不大的疾病之几率是很少的。医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时,应尽量用一个病去概括或解释疾病的多种表现。例如一位患者出现长期发热,皮肤、关节、心、肝、肾各方面都有病态表现时,就不应并列风湿、结核、肝炎、肾脏疾患等许多疾病的诊断,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性红斑狼仓一个诊断很可能是正确的选择。当经证实确有几种疾病同时存在时,也应实事求是,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不必勉强以“一元论”解释。

3、用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诊断的原则

疾病的发病率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疾病谱随不同年代、不同地区而变化。当几种诊断可能性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要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其次再考虑罕见病的诊断,这种选择原则符合概率分布的基本原理,可以减少误诊的机会。

4、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原则

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诊断,然后考虑功能性疾病,以免延误了器质性疾病的治疗,错失时机,给患者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例如一位表现为腹痛的结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可手术根治,而如当作功能性肠病治疗,则错失良机。当然,还应注意器质性疾病可能与功能性疾病并存,此时亦应重点考虑器质性疾病的诊断。

5、首先考虑可治的疾病的原则

以利早期及时地予以恰当的处理。例如一位咯血患者,胸片发现的右上肺阴影诊断不清时,应首先考虑肺结核的诊断,因为及时处理,常可事半功倍。当然,对不可治的或预后不良的疾病亦不能忽略。这样可最大限度的减少诊断过程中的周折,减轻患者的负担和痛苦。

6、简化思维程序的原则

疾病现象被医生感知之后,在头脑中形成各种联系或“网络”。这时,医生参照疾病的多种表现逐一对照、逐一排除,抓住关键和特征,把多种多样的诊断倾向,归纳到一个最小的范围中去选择最大可能的诊断。这种简化程序的诊断思维方式,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予以及时处理。这是有学识、有经验的医生通用的诊断思维原则。而且,知识、阅历越丰富,使用的越熟练、快捷。这也常常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中仰慕、追求的目标。在急诊重症病例,只有按此原则迅速建立诊断的假设,才能及时决定进一步诊疗的方向。此时,这一原则显得特别重要。

二、常见误诊、漏诊的原因

临床诊断的确立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才能达到,在实践的结果可能会发现原先的诊断有误差,需要纠正;有漏诊,需要补充。临床上常见误诊、漏诊的原因如下:

1、病史资料不完整,不确切,未能反映疾病进程和动态,以及个体的特征,因而难以作为诊断的依据。亦可能由于资料失实,分析取舍不当,可致误诊、漏诊。

2、观察不细致或检验结果误差。临床观察和检查中遗漏关键征象,不加分析地依赖检验结果或对检验结果解释错误,都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也是误诊的重要因素。

3、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妨碍了客观而全面的收集和分析资料。某些个案的经验或错误的印象占据了思维的主导地位,致使判断偏离了疾病的本质。

4、医学知识不足,缺乏临床经验。对一些病因复杂、临床罕见疾病的知识匮乏,经验不足,又未能及时有效的学习各种知识,是构成误诊的另一常见原因。

三、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与格式

临床上因疾病的难易程度和直观与否达到确证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仅根据临床资料,有的则根据X线、细菌学或病理检查等。临床诊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诊断

病情简单、直观,根据病史及体征,无需化验和特殊检查即能作出诊断。如荨麻疹、外伤性血肿、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胃肠炎等。

2、排除诊断

临床症状、体征不具特异性,有多种疾病可能性,经深入检查,稍加分析,容易发现不符之点,予以排除,留下1~2个可能的诊断进一步证实。

3、鉴别诊断

主要症状、体征有多种可能性,一时难以区分,无法确定诊断,需不断搜集多种资料予以鉴别。若新的资料不支持原有的诊断,应将原有的可能性剔除,或提出新的诊断。如此步步为营,在不断搜集和使用新旧材料,不断的比较和衡量中分清主要与次要、相容与相反,把最可能的诊断从多种相似的病情中辨别出来。由于疾病表现多种多样,即使有的症状不全符合,只要抓住了为重点,根据主要的资料提出诊断,仍可确定最可能的诊断,必要时用实验性治疗予以证实。

综合的临床诊断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必须是概括、全面和重点突出。包括的内容有:

1、病因诊断

根据临床的典型表现,明确提出致病原因和本质。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结核性脑膜炎、血友病等。病因诊断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和预防都有指导意义,因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内容。

2、病理解剖诊断

对病变部位、性质、细微结构变化的判断。如二尖瓣狭窄、肝硬化、肾小球肾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等,其中部分自然需要组织学检查,但部分也可由临床表现联系病理学知识而提出。

3、病理生理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指疾病引起的机体功能变化,如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它不仅是机体和脏器功能判断所必需的,而且也可由此作出预后判断和劳动力鉴定。

4、疾病的分型与分期

不少疾病有不同的分型与分期,其治疗及预后意义各不相同,诊断中亦应予以明确。如大叶性肺炎可有逍遥型、休克型;传染性肝炎可分甲、乙、丙、丁、戊、己、庚等多种类型;肝硬化有肝功能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之分。对疾病进行分型、分期可以充分发挥其对治疗抉择的指导作用。

5、并发症的诊断

并发症的诊断是指原发疾病的发展,导致机体、脏器的进一步损害,虽然与主要疾病性质不同,但在发病机制上有密切关系。如慢性肺部疾病并发肺性脑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6、伴发疾病诊断

伴发疾病诊断是指同时存在的、与主要诊断的疾病不相关的疾病,其对机体和主要疾病可能发生影响,如龋齿、肠蛔虫症等。

有些疾病一时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场以其突出症状或体征为主题的“待诊”方式来处理,如发热待诊、腹泻待诊、黄疸待诊、血尿待诊……等。对此、应尽可能根据收集资料的分析综合,提出一些诊断的可能性,按可能性大小排列,反映诊断的倾向性。如发热待诊:①伤寒;②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待排除。黄疸待诊:①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②毛细胆管型肝炎待排除。以便合理安排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尽可能在规定时间内明确诊断。如果没有提出诊断的倾向性,仅仅一个症状的待诊等于未作诊断。对于列出的临床综合诊断应按重要性排列,传统上安排在病历记录末页的右下角。诊断之后要有医生签名,以示负责。

临床综合诊断内容和格式要求正规、完整、主次分明,举例如下:

诊断举例一: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心房颤动

心功能Ⅱ级

2、慢性扁桃体炎

3、肠蛔虫症

诊断举例二:1、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

2、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室性期前收缩

心功能Ⅱ级

4、肺性脑病

5、龋齿

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

症肺炎 【概述】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占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之首,在人类总死亡率中排第5~6位。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 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 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亦可发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b在HA中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获得的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和健康护理( 医疗) 相关性肺 炎(health care —ssociated pneumonia ,HCAP)更为常见。免疫抑制宿主发生的肺炎亦常包括其中。重症肺炎死亡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结局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一个独特的临床处理路径和初始的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从ICU综合治疗中获益。临床各科都可能会遇到重症肺炎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最常遇到的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本章重点介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对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只做简要介绍。 【诊断】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 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简单地讲,是住院48 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CAP临床诊断依据包括: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④WBO 10 X 109 / L 或< 4 X 109 / L ,伴或不伴核左移。⑤胸部X线检查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 可建立临床诊断。 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认的定义。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肺炎的表现: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次/min③PaO<6OmmHg,氧合指数(PaO/FiO?) <300,需行机械通气治疗;④血压<90/60mmHg⑤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⑥少尿:尿量<20mL/h,或<80mL/4h,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HAP中晚发性发病(入院>5d、机械通气>4d)和存在高危因素者,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 亦视为 重症。 美国胸科学会(ATS) 2001年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①需要机械通气;②入院48h内肺部病变扩大》50%;③少尿(每日<400mL)或非慢性肾衰患者血清肌酐>177卩mol/L( 2mg/dl)。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 PaO2/FiO2<250③病变累及双肺或多肺叶;④收缩压v 12kPa( 90mmHg);⑤舒张压<8kPa( 60mmHg) , 符合1 条主要标准或2 条次要标准即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2007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主要标准:① 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②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次要标准包括: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氧合指数(PaO2/FiO2) <250,③多肺叶受累,④意识障碍⑤ 尿毒症(BUN>20

DIC临床诊断标准

简介 DIC疾病(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革兰阴性菌感染就是DIC得最常见得病因。 特点 其特点就是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得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在病程中又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栓、溶血与出血等临床表现。往往危及生命。 病因 造成DIC得病因很多。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得2/3。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就是有转移病变得占首位、广泛组织创伤、体休克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就是DIC发病得常见病因、DIC得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得及血液以外得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一)血管内皮损伤与组织创伤1、感染各种严重得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得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血栓形成得因素之一。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得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乙型脑炎等)、恶性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及立克次体感染也均可引起DIC。其发病得机理与细菌感染大致相似、 2.抗原-抗体复合物得形成各种免疫反应及免疫性疾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激活凝血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排斥反应或其她免疫性疾病。 3.其她如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缺氧等均可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 二)大量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常见于产科意外,如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等病例。由于羊水、胎盘等释放得组织因子大量进入血循环,诱发DIC。严重创伤也就是常见得DIC病因,如严重烧伤、广泛性外科手术、挤压综合征、毒蛇咬伤等均可由受损得组织中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促发凝血。此外,在癌肿广泛转移及组织坏死〈尤其就是胰、胃、前列腺及支气管癌>,肿瘤细胞含有得组织凝血活性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产生大量凝血酶而促发凝血、肿瘤细胞中得蛋白酶类物质也可以激活凝血因子,起促凝作用、化疗及放疗杀灭肿瘤细胞释出其中促凝物质,DIC更容易发生。(三)大量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得破坏或损伤红细胞及血小板破坏后释放类似组织因子得磷脂类物质,红细胞破坏后还释出红细胞素,有类似组织凝血活酶活性,血小板破坏后也可释出一系列促凝活性物质、最近发现中性粒细胞得损伤也就是DIC发病机理中重要一环,还可能就是形成微血栓得必要条件。中性粒细胞参与DIC得发生可能与因子Ⅻa激活补体得作用有关。补体被激活后可损伤粒细胞,从中释出蛋白酶类凝血活性物质,促进血液凝固。 四)其她因素 1.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受损可促进DIC得发生。在正常情况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脏得枯否氏细胞能吞噬或清除进入血液中得促凝物质,如凝血酶、纤维蛋白颗粒及内毒素等。急性肝坏死或肝硬化等病有肝功能损害,其吞噬及清除功能减弱,易发生DIC。长期使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这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阻有关。2.原健康状态患者原来得健康状态也有重要影响,如妊娠妇女常有高凝倾向,营养不良尤其就是糖代谢紊乱,容易发生DIC。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受抑制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己酸、止血环酸、对羧基苄胺,可诱发DIC、还有血流瘀滞、体内酸碱不平衡、电解质紊乱与内分泌失调等,均与DIC得发生有关。

第四章 病程记录书写要求及格式

第四章病程记录书写要求及格式 病程记录是指继入院记录之后,对患者病情和诊疗过程所进行的连续性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证候演变情况、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会诊意见、医师分析讨论意见、所采取的诊疗措施及效果、医嘱更改及理由、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 第一节首次病程记录书写要求及格式 一、首次病程记录书写要求 1.首次病程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书写的第一次病程记录。 2.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 3.首次病程记录的内容包括:病例特点、拟诊讨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 (1) 病例特点:应当在对病史、四诊情况、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和整理后写出本病例特征,包括阳性发现和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和体征等。 (2) 拟诊讨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根据病例特点,提出初步诊断和诊断依据;对诊断不明的写出鉴别诊断并进行分析。鉴别诊断包括中医鉴别诊断与西医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包括疾病鉴别与证型鉴别,若无可资鉴别疾病只进行证型鉴别。并对下一步诊治措施进行分析。诊断依据包括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与西医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包括中医鉴别诊断与西医鉴别诊断。 (3) 诊疗计划:提出具体的检查、中西医治疗措施及中医调护等。 4.首次病程记录应高度概括,突出重点,不能简单重复入院记录的内容。抓住要点,有分析、有见解、充分反映出经治医师临床的思维活动情况。 二、首次病程记录格式 年-月-日,时:分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诊断 证候诊断 西医诊断: 诊断依据: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2.西医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2.西医鉴别诊断: 诊疗计划: 医师签名 三、首次病程记录示例 2010-07-20,15:00 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老年男性,慢性乙肝病史15年、肝硬化5年。 2.发病急,1小时前出现胸闷、恶心,口中咸味,随即反复吐出大量鲜血约1000ml,伴冷汗、心慌,四肢发凉、出汗。 3.体检:T36.4℃,P130次/分,R25次/分,BP100/60mmHg,精神差,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两肺呼吸音粗,心率130次/分。 4.患者面色暗黑,肌肤甲错,胸腹皮下青筋淤曲颈胸前见赤缕蛛纹,舌质紫并见瘀斑,脉细涩微弱。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吐血 瘀血内阻 西医诊断: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 诊断依据: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反复口吐鲜血,累计约1000ml,伴有心慌、四肢发凉、冷汗出,诊为吐血。本病病变部位主要在于肝脾。因肝主疏泄,司藏血,肝病则疏泄不行,气滞血瘀,进而横逆乘脾,脾主运化,脾病则运化失健,水湿内聚,进而土壅木郁,以致肝脾俱病,气机滞涩,日久由气及血,脉络瘀阻而成,故见患者面色暗黑,肌肤甲错,胸腹皮下青筋淤曲颈胸前见赤缕蛛纹,舌质紫并见瘀斑,脉细涩微弱,证属瘀血内阻。 2.西医诊断依据: (1)原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并伴有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迂曲。突然出现大吐血。

眼科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眼科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申请人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在本科学科从事临床医学工作至少三年,完成眼科基础及专业理论的学习,掌握眼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眼科门诊 (一)理论门诊 1、掌握 (1)眼科门、急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2)门、急诊危重病人的抢救处理原则。 (3)眼科常用药物药理作用与副作用及用药途径、剂量。 ○2、了解常用辅助检查方法如眼部B超与眼部病变相关的X线摄片、CT、MRI、眼底血管造影、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等的基础知识。 (二)临床技能 掌握 (1)眼科治疗操作如换药、拆线、球结膜下注射、球旁及球后注射、泪道冲洗角膜异常剔除、倒睫电解等。 (2)眼科诊断性操作如结膜囊培养、角膜溃疡灶刮片病原体培养或镜检、荧光素角膜染色、泪液分泌实验、测眼压、角膜曲率计检查等。 (3)急诊病例的正确诊断和处理,如清创缝合、角膜异物剔除、结膜囊冲洗等。(4)常用眼部的辅助检查:B超、眼底血管造影、C和、MRI、视野、视觉电生理等各项检查方法和结果的判断。 (5)门诊小手术(某些中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及手术的正规操作:翼状胬肉切除、霰粒肿刮除、麦粒肿切开引流、睑内外翻及倒睫矫正、泪囊摘除、眼球摘除术、眼球内容剜出术等。 (6)病历书写要求准确、扼要、字迹清楚,初诊病历应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眼科检查、诊断和处理方案。 (7)门诊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包括各种常见眼病如眼睑、结膜、泪器、角膜、巩膜及眼肌疾病、眼部肿瘤、葡萄膜炎、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和视网膜疾病及视神经疾病、视路疾病等。 (8)正确使用裂隙灯、三面镜、房角镜、直接和间接眼底镜、掌握斜视的相关检查及屈光检查。 二、眼科病房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眼的解剖、组织胚胎学、视觉电生理、生理生化、病理等基础知识。(2)眼科住院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了解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十分强调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一般认为,AFP是HCC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持续升高是发生HCC的危险因素。新近,有些欧美学者认为AFP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2010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已不再将AFP作为筛查指标,但是我国的HCC大多与HBV感染相关,与西方国家HCC致病因素不同(多为HCV、酒精和代谢性因素),结合国内随机研究(RCT) 结果和实际情况,对HCC的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中继续保留AFP。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诊断仍较困难,多为血清AFP 普查发现,平均8个月左右,期间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因此,对于具备高危因素,发生上述情况者,应该警惕肝癌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

《重症肺炎》word版参考模板

重症肺炎 【概述】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占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之首,在人类总死亡率中排第5~6位。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 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 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亦可发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在HAP中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获得的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 AP)和健康护理( 医疗) 相关性肺炎(health care–associated pneumonia ,HCAP)更为常见。免疫抑制宿主发生的肺炎亦常包括其中。重症肺炎死亡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结局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一个独特的临床处理路径和初始的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从ICU综合治疗中获益。临床各科都可能会遇到重症肺炎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最常遇到的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本章重点介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对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只做简要介绍。 【诊断】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 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简单地讲,是住院48 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CAP 临床诊断依据包括: 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 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 湿性啰音。④WBC > 10 ×109 / L 或< 4 ×109 / L ,伴或不伴核左移。⑤胸部X 线检查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1~4 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 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认的定义。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肺炎的表现: ①意识障碍; ②呼吸频率>30次/min ③PaO2<60mmHg, 氧合指数( PaO2/FiO2) <300, 需行机械通气治疗; ④血压<90/60mmHg;⑤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 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 ⑥少尿: 尿量<20mL/h, 或<80mL/4h,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HAP 中晚发性发病( 入院>5d、机械通气>4d) 和存在高危因素者, 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 亦视为重症。 美国胸科学会(ATS) 2001年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①需要机械通气; ②入院48h 内肺部病变扩大≥50%; ③少尿( 每日<400mL) 或非慢性肾衰患者血清肌酐>177μmol/L( 2mg/dl) 。次要标准: ①呼吸频率>30 次/min;② PaO2/FiO2<250 ③病变累及双肺或多肺叶;④收缩压<12kPa( 90mmHg) ⑤舒张压<8kPa( 60mmHg) , 符合1 条主要标准或2 条次要标准即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2007年A TS 和美国感染病学会( IDSA) 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主要标准:①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②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次要标准包括:①呼吸频 率>30 次/min; ②氧合指数( PaO2/FiO2) <250, ③多肺叶受累,④意识障碍⑤尿毒症(BUN>20 mg/dL)⑥白细胞减少症(WBC计数<4×109 /L)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100×109 /L)⑧体温降低(中心体温<36℃)⑨低血压需要液体复苏。符合1条主要标准,或至少3项次要标准可诊断。 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P)的定义与SCAP相近。2005 年ATS 和美国感染病学会( IDSA) 制订了《成人HAP, V AP, HCAP 处理指南》。指南中界定了HCAP 的病人范围: 在90d 内因急性感染曾住院≥2d; 居住在医疗护理机构; 最近接受过静脉抗生素治疗、化疗或者30d 内有感染伤口治疗; 住过一家医院或进行过透析治疗。因为HCAP患者往往需要应用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一种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在国内部分地区有病例发生及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它是一种冠状病毒亚型变种引起,并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1、流行病学史 1.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1.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注意:有少数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病人。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天后应予复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疑似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3条或1.2+2+4条或2+3+4条。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4条及以上,或1.2+2+4+5条,或1.2+2+3+4条。 医学观察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2+2+3条。 符合医学观察标准的病人,如条件允许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也可允许患者在家中隔离观察。在家中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并由疾病控制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天测体温。观察中的病人病情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标准时要立即由专门的交通工具转往集中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疑似病人的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鉴别诊断:临床上要注意排除上感、流感、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军团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呼吸系统疾患。 重症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标准中的1条即可诊断为重症“非典型肺炎”: 一、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

《诊断学》 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第三章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一)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诊断是医生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它必须是全面概括且重点突出的综合诊断。诊断内容包括: 1.病因诊断根据临床的典型表现,明确提出致病原因。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结核性脑膜炎、血友病等。病因诊断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和预防都有指导意义,因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内容。 2.病理解剖诊断对病变部位、性质、细微结构变化的判断,如二尖瓣狭窄、肝硬化、肾小球肾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其中有的需要组织学检查,有的也可由临床表现联系病理学知识而提出。 3.病理生理诊断是疾病引起的机体功能变化,如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它不仅是机体和脏器功能判断所必需的,而且也可由此作出预后判断和劳动力鉴定。 4.疾病的分型与分期不少疾病有不同的分型与分期,其治疗及预后意义各不相同,诊断中亦应予以明确。如大叶性肺炎可有逍遥型、休克型;传染性肝炎可分甲、乙、丙、丁、戊、己、庚等多种类型;肝硬化有肝功能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之分。对疾病进行分型、分期可以充分发挥其对治疗选择的指导作用。

5.并发症的诊断是指原发疾病的发展或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产生和导致机体脏器的进一步损害。虽然与主要疾病性质不同,但在发病机制上有密切关系。如慢性肺部疾病并发肺性脑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6.伴发疾病诊断伴发病是指同时存在的、与主要诊断的疾病不相关的疾病,其对机体和主要疾病可能发生影响,如龋齿、肠蛔虫症等。 有些疾病一时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常常用主要症状或体征的原因待诊作为临时诊断,如发热原因待诊、腹泻原因待诊、黄疸原因待诊、血尿原因待诊等,对于待诊病例应尽可能根据临床资料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一些诊断的可能性,按可能性大小排列,反映诊断的倾向性。如发热原因待诊:①伤寒;②恶性组织细胞病待排除。黄疸原因待诊:①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②毛细胆管型肝炎待排除。对“待诊”病人提出诊断的倾向性有利于合理安排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并应尽可能在规定时间内明确诊断。如果没有提出诊断的倾向性,仅仅一个症状的待诊等于未作诊断。 临床综合诊断传统上应写在病历记录末页的右下方。诊断之后要有医生签名,以示负责。 临床综合诊断内容和格式举例如下: 例1 诊断:1.风湿性心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临床诊断学

绪论 兽医临床诊断学:研究诊断动物疾病的方法和理论的学科。 临床诊 断学的 内容 症状学(症候学)1.病史采集:即问诊。 2.临床检查: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 诊及辅助器进行系统的检查。 3.实验室检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实验方 法对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进行检查,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组织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临床检查和特殊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实验室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健康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特殊检查:用X射线、超声波、心电图、各种 内窥镜等特殊设备对组织器官结构或功能进行检查,获得比较客观和正确的结果。 方法学(检查法) 症状:动物患病后经过检查所发现的机能异常和病 理现象。 体征:组织或器官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变化;或兽 医用叩诊、听诊以及器械检查所发现的异常 现象。 症 状 分 类主要症状和 次要症状主要症状:在疾病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特点:在提示和确诊疾病中起主要作用,或对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次要症状(一般症状):指在疾病过程中表现不突出、对疾病诊断意义不大的症状。特点:诊断意义不大;但常是主人就诊的原因。 固定症状和偶然症状固定症状:在疾病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症状。 偶然症状: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出现的症状。 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由疾病引起的全身性反应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特点:疾病诊断意义不大,但能够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 局部症状:出现在患病组织器官、表现明显的局灶性反应。特点:反应病变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病变性质,对疾病有诊断意义。

临床诊断学的内容症状学(症候学) 症 状 分 类 典型症状:能够反应疾病临床特征 的症状(包括局部、主要、示病症 状)。 示病症状:能反应疾病性质的症 状,或一但出现就可以确诊为某种 疾病的症状。 典型症 状和示 病症状 综合征 (综合症 候群或综 合症状) 综合征(综合症候群):在疾病 发展过程中,一些症状有规律地 出现或按一定秩序相继出现。 综合症候群常提示某一特定器 官或系统的疾病。由主要症状、 固定症状、典型症状组成。 早期症状(前趋症状):指动 物在疾病发生初期表现出来 的症状。特点:可为疾病的早 期诊断提供启示和线索,但无 特异性。 亚临床症状:指机体出现的症 状难以达到明显的程度。 早期症状和 亚临床症状 诊断的方法论 诊断的 分类 症状学诊断:一般称临床诊断: 根据主要症状来命名的诊断结 论。 机能性诊断(病理生理学诊 断):根据机体功能障碍的表现 特征来命名的诊断。特点:需 以症状学诊断作为基础。 病理学诊断(病理形态学诊 断):依据患病器官形态学变化 特征作出的诊断。特点:可确 定疾病部位、性质。是通常门 诊应达到的诊断。 发病学诊断(发病机理诊断): 能阐明发病机理的诊断。 病因诊断:阐明发病原因的诊 断。特点:较完美的诊断。对 疾病的防治有积极作用。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诊断中称为 病原学诊断。 诊断所表 达内容 建立诊断 的时间 早期诊断:在发病初期建立的 诊断。 晚期诊断:在疾病的后期或死 的诊断。

DIC临床诊断标准

简介 DIC疾病(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革兰阴性菌感染是DIC的最常见的病因。 特点 其特点是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病程中又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栓、溶血和出血等临床表现。往往危及生命。 病因 造成DIC的病因很多。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的 2/3。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是有转移病变的占首位。广泛组织创伤、体休克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是DIC发病的常见病因。DIC的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的及血液以外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一)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创伤 1.感染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的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乙型脑炎等)、恶性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及立克次体感染也均可引起DIC。其发病的机理与细菌感染大致相似。 2.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各种免疫反应及免疫性疾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激活凝血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排斥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3.其他如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缺氧等均可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 二)大量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常见于产科意外,如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等病例。由于羊水、胎盘等释放的组织因子大量进入血循环,诱发DIC。严重创伤也是常见的DIC病因,如严重烧伤、广泛性外科手术、挤压综合征、毒蛇咬伤等均可由受损的组织中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促发凝血。此外,在癌肿广泛转移及组织坏死〈尤其是胰、胃、前列腺及支气管癌〉,肿瘤细胞含有的组织凝血活性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卫生部科技教育司 编).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编) 目录 第一章内科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二章外科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三章妇产科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四章儿科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五章眼科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六章耳鼻咽喉科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七章神经病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八章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九章麻醉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十章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十一章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内科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一、内科学二级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要求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内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力求有扎实的内科学基础。 (2)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3)内科各系统典型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以及腹痛、黄疸、发热、贫血、咯血、呕血等症状的鉴别诊断。

(4)内科一般急症的诊断和急救处理原则,如休克、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急性心衰、呼吸心衰、气胸、DIC等。 2.了解内科学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临床技能 1.能全面、系统、准确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规范,及时完成日常临床工作记录,病历书写应达到正规合格的要求。 2.能较熟练阅读内科常见病的X线平片、CT、MRI等 3.掌握内科常见诊断操作,如骨穿、腰穿、胸穿、腹穿、心电图操作等。 4.熟悉 (1)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心肺复苏技术和重症监测及处理技术,包括体外心脏按摩术、心脏电复率、人工呼吸、呼吸机监测、心电监护、药物复苏技术等。 5.了解各种常用内窥镜检查技术和特殊X线造影技术,掌握其检查指征和临床意义。6.能胜任临床带教及辅导实习医师。 (三)必需在内科学所含的各主要三级学科(不少于3个学科)中进行轮转。 二、内科学各三级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轮转要求 内科学(心血管病)专业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分类和预后判定、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 (2)心律失常分类、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3)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类、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心脏瓣膜病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5)冠心病分类,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 (6)强心、利尿药、抗心律失常药、溶栓药、降压药以及扩血管药的分类、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2.熟悉 (1)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心包病和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人工心脏起搏、心脏电复律、心血管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二)临床技能 1.掌握 (1)心电图检查的操作,对常见疾病心电图的分析诊断以及心脏监护。 (2)急性做心衰竭、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填塞、室性心动过速及心脏骤停的诊断、治疗和抢救措施。 2.熟悉 (1)心脏超声检查和结果分析。 (2)心脏电复律,电除颤。

2015 NCCN 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指南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 我国是世界上肝癌高发国家之一。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而病理学则是肝脏外科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于2010 年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2010 年版)。 近五年来,肝癌临床和病理学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肝癌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新概念开始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对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2014 年4 月,在吴孟超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召开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 年版)》制订专家会议。 并于2015 年1 月召开定稿会,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了能基本反映我国现阶段肝癌病理诊断技术水平的《指南》,以期为提高我国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提供指导性和引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病理检查方案 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最为常见,但本方案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肝脏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肿瘤。病理检查方案主要包括大体标本的固定和取材、大体和显微镜下特点的描述、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重要环节。规范化的病理检查是从源头上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为临床评估肝癌复发风险和远期预后以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大体标本的处理 (1)标本固定:a. 手术医生应在病理申请单上标注送检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对手术切缘、可疑病变以及重要血管和胆管切缘可用染料染色或缝线标记,对切除小组织标本及淋巴结等应单独放置容器内并贴好标签说明;b. 为最大限度地保留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整性,防止细胞自溶,应尽可能将肿瘤标本在离体30 min 以内送达病理科切开固定;c. 病例可接受标本后,在不影响病理诊断的前提下切取新鲜组织冻存于组织库,以备分子病理学检查之用,沿瘤体最大直径,每隔1cm 做一个剖面,并保持标本的连续性;d. 常温下10% 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4~5 倍于标本体积固定12-24 h。 上述处理基本能够满足分子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诊断的需要。 (2)标本取材:根据目前对肝癌异质性和微环境特点的认识,肝癌的外周区域是肿瘤异质性的代表性区域,是高侵袭性细胞群体分布的集中区域,是微血管侵犯和卫星结节形成的高发区域,也是影响转移、复发和预后的高风险区域。 为此,应特别重视在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取材,以便在相互对照中客观评估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为此,推荐以下肝癌标本“7 点”基线取材方案(图1):a. 选取出血坏死少、组织完整的剖面,分别在12 点、3 点、6 点和9 点的位置上于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取材,癌与癌旁肝组织的比例约为1:1,以着重观察肿瘤对包膜、微血管以及邻近肝组织的侵犯情况;b. 在肿瘤无出血和坏死的部位至少取材1 块,以供分子病理学检查之用,对质地和色泽有差异的肿瘤区域还应增加取材;c. 对距肿瘤边缘≤1 cm(近癌旁肝组织或切缘)

常用临床诊断标准

常用临床诊断标准 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①劳累性心绞痛劳动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 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3类: 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以内。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 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②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 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的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死,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 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型心绞痛。 但在心肌梗死早期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型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 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本报告则选用这些各自特异的名称。 (2)分度、分级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 1979年9月,上海) ①劳力型心绞痛 Ⅰ级:较日常活动重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无症状,如平地小跑,快速或持重物上三楼、上陡坡等引起心绞痛。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稍受限制。如在正常条件下常速步行3~4站(3~4华里),上三楼、上坡等引起心绞痛。 Ⅲ级:较日常活动轻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如在正常条件下常速步行1~2站(1-2华里)上二楼、小坡引起心绞痛。 Ⅳ级:轻微体力活动(如在室内缓行)引起心绞痛,严重者休息时亦发生心绞痛。 ②非劳力型心绞痛 轻度: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3次,但疼痛不重,有时需口含硝酸甘油。 中度:每天有数次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到10分钟左右,绞痛较重,一般都需要口含硝酸甘油。 重度: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大便、穿衣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需多次口含硝酸甘油。

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在临床诊断上,不仅要定性诊断,还要进行定量诊断,这样才能对病情作出更好的判断,如一个诊断为风心病的患者,若为如心功能1级,还可上山砍柴,若为如心功能4级,睡在床上还出现呼吸困难;又如一个冠心病患者,若为心绞痛1级还进行体力活动,若心绞痛为4级体力活动就受到明显限制。倘若我们只作出风心病或冠心病的诊断,就达不到对病人病情准确的判断,也就无法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 综合的临床诊断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必须是概括、全面和重点突出。包括的内容有: 1.病因诊断根据临床的典型表现,明确提出致病原因和本质。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结核性脑膜炎、血友病等。病因诊断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和预防都有指导意义,因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内容。 2.病理解剖诊断对病变部位、性质、细微结构变化的判断。如二尖瓣狭窄、肝硬化、肾小球肾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其中部分自然需要组织学检查,但部分也可由临床表现联系病理学知识而提出。 3.病理生理诊断:是疾病引起的机体功能变化,如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它不仅是机体和脏器功能判断所必须的,而且也可由此作出预后判断和劳动力鉴定。 4.疾病的分型与分期不少疾病有不同的型别与程期,其治疗及预后意义各不相同,诊断中亦应予以明确。如大叶性肺炎可有逍遥型、休克型;传染性肝炎可分甲、乙、丙、丁、戊、己、庚等多种类型;肝硬化有肝功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之分。对疾病进行分型、分期可以充分发挥其对治疗抉择的指导作用。 5.并发症的诊断是指原发疾病的发展,导致机体、脏器的进一步损害,虽然与主要疾病性质不同,但在发病机制上有密切关系。如慢性肺部疾病并发肺性脑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6.伴发疾病诊断是指同时存在的、与主要诊断的疾病不相关的疾病,其对机体和主要疾病可能发生影响,如龋齿、肠蛔虫症等。 有些疾病一时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常以其突出症状或体征为主题的“待诊”方式来处理,如发热待诊、腹泻待诊、黄疸待诊、血尿待诊……等,对此,应尽可能根据收集资料的分析综合,提出一些诊断的可能性,按可能性大小排列,反映诊断的倾向性。如发热待诊:①伤寒;②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待排除。黄疽待诊:①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②毛细胆管性肝炎待排除。以便合理安排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尽可能在规定时间内明确诊断:如果没有提出诊断的倾向性,仅仅一个症状的待诊等于未作诊断。诊断之后要有医生签名,以示负责。 根据教材的要求、国际日益对诊断的量化、医师对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需要,有必要规范我们的住院病历书写中的诊断内容。 临床综合诊断内容和格式举例如下: 例1 风湿性心瓣膜病 心脏扩大 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心房颤动 心功能Ⅲ级

临床个专业技能和临床思辩能力

临床各专业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内科 执业医师 (一)常见病症的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 1.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高血压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心脏骤停及严重心律失常; 2.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及上消化道出血; 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结核、气胸及呼吸衰竭; 4.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急性白血病; 5.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6.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7.脑卒中、颅内高压及昏迷。 (二)其它 1.高血钾、低血钾心电图特点及治疗原则; 2.洗胃机的使用; 3.食道静脉曲张、胃十二指肠溃疡的X线片诊断,胃癌的上消化道造影。 执业助理医师 常见病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急性心肌梗塞及心脏骤停; 2.消化性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 3.支气管哮喘、气胸及呼吸衰竭; 4.贫血; 5.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6.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7.脑卒中。

临床各专业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外科 执业医师 1.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如下操作:刷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切口消毒及铺手术巾; 2.外科手术切开、显露、缝合、结扎及止血等操作的注意事项; 3.骨科常规检查,石膏及牵引的具体操作; 4.胃肠减压、插导尿管、关节腔穿刺、腹腔穿刺、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静脉切开及换药的操作注意事项; 5.各种外科疾病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治疗原则; 6.常见外科体表软组织感染的表现及治疗原则; 7.心肺复苏的具体步骤; 8.局麻用药及方法; 9.急性多发创伤病人的治疗原则,合并脑外伤、血气胸、腹部外伤、骨折及肢体大血管损伤的治疗原则,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10.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1.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常见甲状腺疾病、常见乳腺疾病、腹外疝、肛门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12.常见骨折与脱位的种类、诊断及治疗原则; 13.外伤后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及治疗原则。 执业助理医师 1.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如下操作:刷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切口消毒及铺手术巾; 2.外科手术切开、显露、缝合、结扎及止血等操作的注意事项; 3.骨科常规检查,石膏及牵引的具体操作; 4.胃肠减压、插导尿管、关节腔穿刺、腹腔穿刺、胸腔穿刺、静脉切开及换药的操作注意事项; 5.各种外科疾病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治疗原则; 6.心肺复苏的具体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