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肿瘤切除术

鞍区肿瘤切除术

鞍区肿瘤切除术

一、术后观察重点

1、意识观察意识是鞍区肿瘤患者术后观察的重点。鞍区肿瘤患者易造成丘脑下部损伤,出现意识的改变,因此,术后3 d应随时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做好记录。

2、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24 h内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一般每30 min~60 min 检测一次。24 h后视病情适当延长监测时间,并准确记录,综合分析。

3、尿量的观察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尿崩症,多为一过性暂时的症状。原因是术中刺激或损伤垂体后叶、垂体束或丘脑下部所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减少,导致肾小管水分重吸收减少,尿液不能浓缩,尿量异常增多,尿比重降低,患者出现多饮及严重口渴感。一般术后1 d~4 d发生,持续2 d~6 d。故术后必须详细准确测量并记录患者的饮水量及每1 h尿量。

4、视神经功能障碍的观察手术后多数患者视力障碍症状得以改善,但有少数患者视力反而恶化,如不及时处理,则难以恢复。护理时应注意患者术后回病房时的视力情况,在不同的距离让患者辨认指数,并把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根据检查的结果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及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将物品放置在患者视力好的一侧,并详细告知患者,以方便其拿取,防止碰伤,患者起床活动时,应有人陪伴,防止患者跌倒。

5.、呼吸道管理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术后给予吸氧,气管插管者注意观察其呼吸,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恶心、呕吐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

6、脑脊液漏的观察经鼻入路的,拔出鼻腔纱条后,患者鼻腔内有分泌物流出,开始多为陈旧性血块,逐渐呈淡黄色渗出液,一般在1

周内停止。此时鼓励患者坐起,头稍低,使鼻腔分泌物流出,避免因分泌物滞留于各副鼻窦内引起炎症。拔出纱条后大多数有鼻塞,如1周后仍有鼻塞,可行鼻腔分泌物清理。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表现为咽部有水下流感,低头时鼻腔有水样液体持续流出,此时应用试管收集流出液送检。如确定为脑脊液鼻漏,轻者可抬高床头15°~30°,告诉患者避免一切致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屏气、咳嗽、用力撸鼻、用力排便等,以防颅压增高加剧脑脊液漏;重者须急诊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7、消化道的管理丘脑下部损伤可使相应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引起胃黏膜溃疡、出血,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咖啡色胃液和柏油样便,故术后应密切观察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和量。出现以下情况请报告医生

1、意识状态及瞳孔的改变

2、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大于380C

3、除去利尿药因素,成人每小时尿量大于250ml或连续2h大于200ml,尿比重低于1.005.

4、术后视力视野障碍加重或出现动眼神经损伤,剧烈头痛、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及眼肌麻痹等海绵

受压症状

5、术后1-2d患者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伴有呃逆、腹胀及黑便

二、护理要点

1、体位全麻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给予抬高床头15°~30°。若有脑脊液鼻漏,可抬

高床头300-600,使脑组织移向颅底而封闭漏口。

2、加强基础护理一般术后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定时做雾化吸入,保持口腔湿润。麻醉清醒后患者即可饮水,次日可进不过热的流食。鞍区肿瘤患者70%~80%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故应生活上多照顾,勤翻身、拍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定时监测血电解质,早期发现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

4、保持术部敷料的整洁、固定经鼻入路若鼻腔内有引流条的不可拽出,要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伤口渗液情况及有无脑脊液漏。

5、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的固定、通畅,若引流量突然增多或性状改变,及时报告医生。

6、有视力视野障碍的病人外出时要有专人陪伴。

7、饮食护理遵医嘱监测血生化,鼓励低钠病人进食含钠高的食物,鼓励高钠病人多饮白开水。

四、危症判断与处理程序

术后病人短期内突发视力视野的恶化,提示术野出血对视神经的再次压迫,应配合医生给病人行急诊CT检查,同时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听神经瘤切除术

一、术后观察重点

1、严密观察病人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肿瘤位于后颅凹、靠近脑干、桥小脑角、解剖关系复杂而重要,手术难度大、时间长, ,尤其是呼吸和神志的改变最为重要。颅内出血多在术后24h内发生,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有无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及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深慢或不规则、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等颅内高压症状。

2、呼吸道的管理由于手术可刺激或损伤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常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咳嗽无力,吞咽困难,痰液不能排出,易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和并发肺部感染。应及时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翻身、拍背、防止肺部并发症、翻身时一定要轴位翻身,即头颈身体一起翻,呈一直线,避免颈部扭曲致脑干移位,影响呼吸中枢,出现呼吸功能紊乱。对不能吞咽、咳嗽无力的,早期可行气管切开并做好气管切开护理,以预防肺部感染和窒息发生。

3、脑脊液漏的观察术后24h出现的并发症,最常见的为脑脊液渗漏,此期应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有无松脱,如发现敷料渗湿,伤口外有持续不断水样分泌物,敷料下有搏动感提示脑脊液漏发生。

出现以下情况请报告医生

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呼吸减慢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准备行脑室穿刺,并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如气管

插管,喉镜,呼吸机等

二、护理要点

1、体位麻醉未清醒前采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患者清醒或病情平稳后枕枕头,翻身时严格遵循轴式翻身法,且动作轻柔平稳,防呼吸中枢受压引起呼吸骤停

2、引流管的护理听神经瘤术后一般常规放置瘤腔引流管,应经常观察伤口敷料是否干燥,伤口局部有无隆起,保持引流管通畅,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量。

3、眼部护理听神经瘤术后常见面神经、三叉神经损伤,引起周围性面瘫,角膜感觉减退或丧失和眼睑闭合不全,致角膜炎和角膜溃疡,严重者导致眼内感染、角膜白斑而失明。在护理中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眼部分泌物,给患眼盖上凡士林纱布,保持眼部清洁并湿润,定时滴眼药水,睡觉前用抗生素眼膏涂眼,对不能完全闭合者予以胶布牵拉上下眼睑,使之闭合,必要时缝合上下眼睑,保护眼球,一旦发生眼部感染应尽早请眼科会诊协助处理

4、饮食护理.术后禁食1~2 d,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术后伴有面神经,三叉神经损伤,引起周围性面瘫,感觉功能减退或丧失者,注意患者进食时速度宜慢,食物不可过热,防烫伤;已出现声音嘶哑,咽反射消失及吞

咽困难的患者,手术后3天暂禁食, 3 d后试饮水,无呛咳方可进流质饮食。若仍有呛咳,给予管饲饮食,,鼻饲饮食应少量多餐,鼻饲前应检查胃管的位置;待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后方可进流质饮食(禁止固体食物),小

口进食,进食后用压舌板或汤匙掏净口中存留食物, 清洁口腔,防止细菌生长繁殖而发生口腔炎。并观察有无食物吸入气管的症状,且抬高床头取坐位或半坐位。部分病例进食呛咳,吞咽困难,病程长,体质较虚弱。为了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促进术后伤口如期愈合,给予静脉输入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血浆、白蛋白等。

5、加强基础护理术后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或昏迷患者,按时给予口腔护理,呕吐时保持头偏一侧,并及时给予清水漱口(昏迷者禁忌),保持口腔清洁无残渣,必要时使用吸管,有利于吞咽.。

三、危症判断与处理程序

【综述】鞍区肿瘤病理(1):垂体腺瘤

【综述】鞍区肿瘤病理(1):垂体腺瘤 《Surgical Pathology Clinics 》杂志2020年6月刊载[13(2):305-329]美国Saint Louis University的 Katherine E Schwetye,和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Sonika M Dahiya撰写的综述《鞍区肿瘤Sellar Tumors》(doi: 10.1016/j.path.2020.02.006.)。 重点 ●复杂的鞍区解剖产生出广泛的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实体,包括自身免疫过程和各种系统性疾病继发受累; ●磁共振成像仍然是一个关键的诊断工具; ●垂体腺瘤的分类是根据其发育谱系(PIT,T-PIT,或SF表达)。 ●颅咽管瘤的两个组织学变异表现出相互排斥的遗传特征:在成釉质(adamantinomatous)型中有CTNNB1突变,在乳头(papillary)型中有BRAF V600E突变。 ●垂体后叶肿瘤源于一个共同的谱系,因为所有的都表达TTF-1,可作为诊断标志物。 鞍区病变包括范围广泛的良性和恶性肿瘤以及非肿瘤性实体,其中许多是新描述的或最近修订了命名法的。与其他颅内部位相比,影像学特征相对较无特异性,组织病理学诊断是最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垂体腺瘤、炎性病灶和该区域特有的肿瘤(颅咽管瘤),以及可能发生但不局限于鞍区的肿瘤(神经鞘瘤、转移瘤等)。

垂体腺瘤 简介 垂体腺瘤主要影响30至60岁的成年男性和女性,虽然偶尔出现在儿童中;发病率黑人比白人高,西班牙裔比非西班牙裔高。症状反映有局部肿块占位效应,包括头痛、视觉障碍、海绵窦结构受压(特别是颅神经III、IV和VI)以及激素分泌过度。激素分泌分泌过度取决于具体的亚型。高泌乳素(PRL)水平的出现是由于“垂体柄效应”,即肿瘤的肿块阻碍了漏斗部死亡多巴胺的释放;多巴胺抑制泌乳素细胞的基本的高分泌能力(the basally high-secretory tone),因此抑制分泌的缺失导致高泌乳素血症。临床症状包括女性出现闭经、溢乳,男性有微妙的(subtle)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症。其他高分泌激素导致临床可识别的表型。产生生长激素(GH)的肿瘤,即生长激素细胞腺瘤,会出现在骨骺平板关闭前产生巨人症、肢端肥大、软组织肿胀、高血压、高血糖症和睡眠呼吸暂停。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肿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引起库欣病,伴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导致中央型肥胖、皮肤妊娠纹、高血糖症、骨质疏松和多毛症。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或促黄体生成素(LH)的肿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由于血清激素水平低,临床上通常静默无症状。产生促甲状腺激素(TSH)的肿瘤,即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出现。总的来说,转移是罕见的。当出现在脑脊液或全身部

鞍区肿瘤围手术期处理

关于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几个问题 一、垂体柄和下丘脑的保护问题 垂体柄通常呈淡黄色,上面分布有纵行的血管。位于鞍隔上方,末端于隔下与少许正常的垂体组织相连,术中一般均能做到有效的功能和解剖保留。 二、术后监测指标 鞍区肿瘤术后,因下丘脑损伤将导致许多致命的并发症,术后严密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监测指标包括:①每小时测量尿量;②每2小时测量体温(直肠);③每12小时检查血电解质;④每小时按GCS记分法观察神志改变;⑤术毕立即肌肉或静脉注射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s);⑥预防性头颈部物理降温及降低室温;⑦应用H2受体阻滞剂预防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⑧系统的内分泌替代治疗;⑨对意识障碍者及早采用鼻饲;⑩测量体重,并与术前结果比较,以了解体重变化。 三、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 尿崩 尿崩是鞍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尿崩的原因与垂体后叶-垂体柄-下丘脑的损伤有直接关系,其损伤部位越接近下丘脑,发病率即越高,病情也越严重。 术后应常规监测每小时尿量:成人正常平均每小时尿量为50~80毫升,在无过多补液情况下,若每小时尿量大于160毫升,尿比重低于1.005,应视为尿崩发生。 经蝶窦垂体腺瘤术后尿崩多数为一过性的,除非病人有意识障碍或者口渴机制受损而难以维持自身液体的出入平衡,一般不必使用垂体后叶素,可先给予双氢克尿塞和卡马西平。应用垂体后叶素时,首次宜用较小剂量(2.5~5单位)皮下注射,以免引起无尿。目前市场出现新型肽类制剂醋酸去氨加压素(弥凝)是一种很好的抗利尿制剂,有静滴、肌注、口服及鼻吸入等剂型。口服制剂半衰期2小时,作用持续8小时。不论采用何种药物和何种途径,皆须依据每小时尿量来确定需否用药和调整剂量。 2.电解质紊乱 (1)低钾:常为尿崩补钾不足所致。 (2)高钾:常与肾功能受损或补钾过多有关,心电图也可反映出异常血钾。 (3)高钠血症:神经外科因应用高渗性利尿剂、补液量不足及尿崩等原因。 (4)低钠血症:血清钠的浓度低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 对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必须全面分析其发生原因和病理生理过程,明确其病理生理诊

【经验】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策略、技巧

【经验】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策略、技巧 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lumsellaemeningiomas)又称鞍上脑膜瘤,是对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膈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的统称,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由于肿瘤毗邻前视路、前循环动脉、下丘脑、垂体柄等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大,术前计划及显微外科技巧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1899年Steward首次在尸检中发现鞍结节脑膜瘤。1916年Cushing完成了世界上首例鞍结节脑膜瘤全切除术。1938年Cushing 和Eisenhardt总结28例手术治疗经验,首次对鞍结节脑膜瘤的起源、生长、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预后做了系统阐述,并将术瘤分为四期:(1)早期,(2)无症状期,(3)适合手术期,(4)晚期或不能手术期。 鞍结节脑膜瘤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多以单眼视力减退为首发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视力视野损害逐渐加重,并可伴有头痛和内分泌改变。随着CT和MRI的普及,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不困难。根据术前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即可帮助术者制定恰当的手术计划,又可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Goel等采用计分法来判断手术切除的难度和预后,具体方法为: 病程(<3月1分,3月~2年2分,2~5年3分,>5年5分); 视力(单侧下降1分,双侧下降2分,一侧失明3分,一侧失明另一侧下降4分,双眼失明6分); 脑部症状(偏瘫3分,神志改变3分,行为改变2分,抽搐1分,内分泌紊乱1分); 全身状况(糖尿病1分,高血压1分,妊娠2分);年龄(50~60岁1分,60~70岁2分,>70岁3分); 瘤周脑水肿(轻2分,中2分,重3分);动脉包绕(ACA4分,一侧ICA1分,双侧ICA2分);

鞍区肿瘤切除术

鞍区肿瘤切除术 鞍区肿瘤切除术 一、术后观察重点 1、意识观察意识是鞍区肿瘤患者术后观察的重点。鞍区肿瘤患者易造成丘脑下部损伤,出现意识的改变,因此,术后3 d应随时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做好记录。 2、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24 h内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一般每30 min~60 min 检测一次。24 h后视病情适当延长监测时间,并准确记录,综合分析。 3、尿量的观察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尿崩症,多为一过性暂时的症状。原因是术中刺激或损伤垂体后叶、垂体束或丘脑下部所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减少,导致肾小管水分重吸收减少,尿液不能浓缩,尿量异常增多,尿比重降低,患者出现多饮及严重口渴感。一般术后1 d~4 d发生,持续2 d~6 d。故术后必须详细准确测量并记录患者的饮水量及每1 h尿量。 4、视神经功能障碍的观察手术后多数患者视力障碍症状得以改善,但有少数患者视力反而恶化,如不及时处理,则难以恢复。护理时应注意患者术后回病房时的视力情况,在不同的距离让患者辨认指数,并把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根据检查的结果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及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将物品放置在患者视力好的一侧,并详细告知患者,以方便其拿取,防止碰伤,患者起床活动时,应有人陪伴,防止患者跌倒。 5.、呼吸道管理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术后给予吸氧,气管插管者注意观察其呼吸,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恶心、呕吐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 6、脑脊液漏的观察经鼻入路的,拔出鼻腔纱条后,患者鼻腔内有分泌物流出,开始多为陈旧性血块,逐渐呈淡黄色渗出液,一般在1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叶新运赖文焘宋海民吴至武冯开明蒋秋华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0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討鞍区肿瘤患者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术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应用神经导航与神经内镜技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76例,分析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手术及预后情况,综合评价该疗法的应用价值。结果:76例患者中70例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1例部分切除,全切率92.11%。随访3个月~1年,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1例部分切除患者于术后9个月复发,其他患者均未复发。术后,5例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形成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4例有嗅觉减退表现,4例有鼻塞表现,3例出现一过性多尿,2例出现电解质紊乱,均予以对症处理,未对手术效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3.26±58.62)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0.35±1.02)d,平均住院费用 (4.85±0.48)万元,末次随访KPS平均评分为(85.63±9.06)分。结论:以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肿瘤全切率高,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整体预后状况良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神经导航神经内镜鞍区肿瘤扩大经鼻蝶入路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uronavigation Combined with Neuroendoscopy in 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or Sellar Region Tumors/YE Xinyun, LAI Wentao, SONG Haimin,WU Zhiwu, FENG Kaiming, JIANG Qiuhua.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 17(04): -15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neuronavigation combined with neuroend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llar region tumors by 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Method: Seventy-six patients with sellar tumors treated by neuronavigation and neuroendoscopy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7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f 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surgical results, complications, operation and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and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therapy was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Result: Among 76 patients, 70 cases had total resection of tumors, 5 cases had subtotal resection and 1 case had partial resection. The total resection rate was 92.11%. All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3 months to 1 year of follow-up.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ne patient with partial resection relapsed 9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none of the other patients relapsed. After operation, 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 occurred in 5 cases, pseudoaneurysm in cavernous sinus segment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1 case,hypoolusia in 4 cases, nasal obstruction in 4 cases, transient polyuria in 3 cases and electrolyte disturbance in 2 cases, all of which were treated symptomatically without serious adverse effect on the surgical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193.26±58.62) min,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10.35±1.02) d,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cost was (4.85±0.48) million yuan, and the average KPS score at the last follow-up was (85.63±9.06)score. Conclusion: Neuronavigation combined with neuroendoscopy enlarg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or sellar region tumors has high total resection rate, fewer complications, short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low treatment cost, good overall prognosis and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 words] Neuronavigation Neuroendoscopy Sellar tumors 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irst-author’s address: G anzhou People’s Hospital, Ganzhou 341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04.037 近年來,神经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相关医疗设备不断更新,经鼻蝶入路的外科治疗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2]。特别在神经内镜日益小型化、成像清晰度日益提升、多角度成像技术发展的影响下,脑外科手术发生了质的变化。而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更实现了实时颈动脉定位,保证了病灶定位的准确性。神经内镜和神经导航技术为扩大经蝶窦入路进行鞍区肿瘤手术

复杂鞍区肿瘤的内镜经鼻手术治疗

复杂鞍区肿瘤的内镜经鼻手术治疗 鞍区肿瘤简介:常见的鞍区肿瘤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以及鞍结节脑膜瘤。鞍区肿瘤位置深在,周围毗邻颈内动脉、视神经、垂体和垂体柄、大脑前动脉及下丘脑,因此一直以来鞍区肿瘤属于脑外科复杂和高风险手术。经鼻入路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进入鞍区的进路,可以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直达病灶的位置。在其中鞍内垂体瘤是最早广泛开始可以经鼻显微手术的疾病,因为鞍内垂体瘤位于中线,鞍隔的完整也避免了高流量脑脊液漏的发生,目前绝大多数垂体瘤可以经鼻手术来完成。但是对于一部分突破鞍隔往鞍上生长的垂体瘤仍然不适合经鼻显微手术。高清内镜的出现为鞍区复杂肿瘤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得益于内镜的宽广视野、随着颅底内镜手术技术和理念的进步,目前越来越多复杂鞍区肿瘤可以通过内镜经鼻手术来完成,在本文中介绍我们CMU-EEA团队最近完成的三例相对复杂的鞍区肿瘤内镜经鼻手术。 典型病例分享一:鞍内鞍上沟通性垂体瘤的内镜经鼻一期手术治疗(见下图): 部分垂体瘤可以突破鞍隔生长,形成鞍内鞍上沟通性垂体瘤,对于此类垂体瘤,既往可能需要开颅+经鼻显微手术分期分次手术来解决,随着高清内镜的引入,目前此类肿瘤也可以通过内镜经鼻一期手术来完成。 该患者为复杂的不规则垂体瘤,鞍内鞍上生长,右侧侵袭海绵窦形成Knosp3A和Knosp3B侵袭,在手术中出乎预料的是,鞍内及大部分鞍上肿瘤质地硬韧,经过耐心分离,切除鞍内、鞍上及Knosp3B 海绵窦侵袭的肿瘤,Knosp3A侵袭部分残留。术后视力障碍明显恢复。前颅底延伸的垂体瘤可能包绕压迫大脑前动脉复合体,但是往往跟鞍结节脑膜瘤不同的是,这些大脑前动脉分支很少参与垂体瘤的直接供血,术中只要细心分离、小心操作手术安全还是相对可靠的。部分垂体瘤可能质地韧,造成内镜手术的困难,对于质韧的鞍内鞍上沟通性

三种鞍区肿瘤

垂体细胞瘤Pituicytoma、颗粒细胞瘤GCT、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CO 三种罕见鞍区肿瘤的临床点滴 目的:掌握三种鞍区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WHO鞍区肿瘤分类(2007第四版) 鞍区肿瘤(tumours of the sellar region) 1、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釉质瘤型(adamantinomatous) 乳头型(papillarv) 2、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ur, GCT) 3、垂体细胞瘤(pituicytoma) 4、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 pindle cell oncocytoma of the adenohypophysis, SCO) 垂体细胞瘤(p i t u i c y t o m a) ●Brat等在报告分析了9例垂体细胞瘤的基础上,于2000年首先明确提出,并最终在2007 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法中得以公认。 ●( BRAT D J, SCHEITHAUER B W, STAUGAITIS S M, et al. Pituicytoma: a distinctive low-grade glioma of the neuro- hypophysis [J]. Am J Surg Pathol, 2000, 24(3): 362-368. ) ●WHO定义:垂体细胞瘤是起源于成年人神经垂体或垂体柄神经胶质细胞的实体性良性梭 形星形细胞肿瘤,属WHOⅠ级。 ●Pituicytoma is a rare, solid, low grade, spindle cell, glial neoplasm of adults that originates in the neurohypophysis or infundibulum. 垂体细胞瘤(p i t u i c y t o m a) ●到目前为止,在英文文献中共有65例垂体细胞瘤经过病理确认并被报告。 ●虽然WHO定义中明确指出为“成年人”,但近年来有3例儿童病例经病理证实报道(7 岁,11岁,13岁),分别为: ●Yilmaz O, Turan A, Yigit H, Duymus M, Kosar U. Case of pituicytoma in childhood.Child’s Nervous System 2012;28:11–2. ●Chakraborti S, Mahadevan A, Govindan A, Sridhar K, Mohan NV,Satish IR, Rudrappa S, Mangshetty S, Shankar SK. Pituicytoma: report of three cases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 Pat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3;209:52 –8. ●Yongji Tiana, Shenglin Yueb, Ge Jia a, Yuqi Zhang. Childhood giant pituicytoma: A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115 (2013) 1943– 1950. 垂体细胞瘤(p i t u i c y t o m a) ●临床表现: ●蝶鞍区非内分泌肿瘤表现; ●压迫视交叉导致视力障碍,视野缺损; ●压迫腺垂体引起垂体功能减退和头痛; ●压迫漏斗部导致下丘脑多巴胺分泌异常,引起继发性高P R L血症、闭经和性欲减 退; ●少数病人表现为记忆减退、恶心、眩晕、精神异常、尿崩和肿瘤卒中等症状。

鞍结节脑膜瘤,第1-3间隙手术方法

鞍结节脑膜瘤,第1-3间隙手术方法 一、背景 鞍上区属于中颅底的一部分,其主要鞍结节、蝶骨平台、鞍膈、前床突等,周围由视交叉、双侧颈内动脉、垂体柄、海绵窦等包绕,是颅底较为复杂的区域。鞍结节脑膜瘤,是该区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占颅内脑膜瘤的5%~10%,临床主要表现为肿瘤侵犯视神经或视交叉引起的视力视野障碍,一般先表现为单侧视力受损,其后双侧视力视野下降。单侧视力下降占50%,双眼视力下降占55%,眼底检查可见原发视乳头萎缩。头痛时是本病的另一常见症状,少数可表现为精神障碍,如嗜睡、记忆力下降,可能与肿瘤压迫额叶底面有关。极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垂体瘤的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闭经等,可能与肿瘤压迫垂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影像表现,头颅MRI上主要表现为清晰的肿瘤边界,和垂体分界清楚,垂体柄位置正常。矢状位可见明显的脑膜尾征、强化均匀、密度较骨质低,少数病理可见骨质破坏。头颅CT可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破坏、骨板弥漫性增生。根据影像学表现上肿瘤和鞍结节的位置可将鞍结节脑膜瘤分为三种类型:单纯鞍结节脑膜瘤、鞍结节和鞍隔结合型脑膜瘤、单纯鞍隔脑膜瘤,不同的脑膜瘤分型可指导不同的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和普通的脑膜瘤大致相同,主要有:内皮型(40.0%),合体细胞型(20.0%),纤维型(5.7%),砂粒体型(5.7%),血管瘤型(5.7%),混合型(22.8%)。其治疗方式和其他脑膜瘤一样,尽可能的手术全切。如未能全切,次选治疗可放疗或者再次手术。 二、手术入路 主要有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

(pterional or extended pterional approach)、经眼睑入路(trans-eyelid approach)、眶上锁孔入路(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纵裂入路(anterior interhemispherlc approach)和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EES)。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目前争议较多,但无论何种入路详细的术前评估是必要的。肿瘤的大小、位置、形状、与周围颈内动脉及视交叉的关系;垂体MRI肿瘤的分型;是否伴有骨质破坏、是否有脑内侵犯、术前是否已经手术治疗或者放疗等。 1.翼点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最早可追溯到1901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技术已达到了很成熟的地步,该入路暴露空间较大,开颅范围广,是颅底手术的经典入路。对于肿瘤较大(直径大于3 cm)、偏侧生长、包绕颈内动脉、一侧视神经受压较严重的病例可选择该入路。其优点主要是:①手术路径较短;②颅底骨质的磨除及充分释放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有利于肿瘤的暴露,一旦出现血管损伤可及时处理;③对于较大的肿瘤(直径大于5 cm),合并有垂体柄及下丘脑的损坏者可扩大切除范围;④不会出现脑脊液漏。 其缺点也较为明显:①创伤较大,手术中对脑组织的牵拉较多; ②对于视神经下的肿瘤及包绕双侧颈内动脉肿瘤暴露不够充分,尤其有视神经侵犯的时;③术中可能损伤下丘脑导致尿崩,术后感染的风险较其他入路高。该入路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经典入路,术后全切率为所有入路最高创伤大,对于偏侧生长的巨大脑膜瘤较其他入路优势明显,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住院时间长难以避免。 2.眶上锁孔入路:是经眉弓进入前中颅底,可见额叶底部的神经和血管,该区包含多个自然间隙:①第一间隙:即视交叉前间隙,由两侧的视神经和蝶骨平台后缘组成,间隙深面可到达鞍膈、垂体柄、垂体。鞍膈之上可看到对侧的颈内动脉的内侧面和其上发出的垂体上

经鼻蝶入路鞍区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文档资料

经鼻蝶入路鞍区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 生的肿瘤,主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障碍和局部脑组织受压迫所产生的症状。在男女比例上,以女性略多,病因尚不明确,大体认为是基因突变导致了单细胞增殖。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8例病人,男12例,女16例,年龄在16-55岁之间,平均年龄27岁,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肢端肥大,闭经,溢乳,不育,阳痿。本组病人均行TC扫描或MRI最终确诊。术后两例患者出现尿崩,两例发生电解质紊乱,经及时发现和处理后都得到好转,康复后出院。 2 护理 2.1 术期护理 2.1.1 心理护理主动关心安慰病人,提供本病治愈病例的相关信息,让病人了解手术入路路径短,不损伤鼻腔黏膜,正常组织损伤小,术后康复快,手术简便、省时,可减少费用,而且术前不需要剃头发,不影响外观,术后不留疤痕,从而增加其对手术的信心,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术前三天呋嘛滴鼻液3/日滴双鼻,苯扎氯铵溶液3/日漱口,并给予地塞米松片口服4/日,调节激素水平预防术中术后感染及术后并发症,训练患者用口呼吸,预防感冒,

以免鼻腔充血影响手术操作及术后愈合,术前1d剪去鼻毛,然后用棉签将鼻孔清洁干净,术前12小时禁食,8小时禁饮。 2.2 术后护理 2.2.1 麻醉未清醒前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低流量持续吸氧,清醒6h后,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预防脑水肿,防止脑脊鼻漏的发生。 2.2.2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视力,监测病人瞳孔、意识、呼吸、血压、脉搏及尿量。 2.2.3 全麻术后6-12小时禁食水,12-24小时患者完全清醒后首次给予全流饮食,如粥,如无不适,次日后可进食豆腐脑,鸡蛋羹,软面,混沌等半流食,48小时后根据个人情况进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禁食刺激,油腻食物,防止胃部不适。 2.2.4 口鼻的护理术后2/日口腔护理,嘴唇发干时可用石蜡油润滑,继续使用滴鼻药滴鼻,妥善固定引流管,随时观察有无脑脊液渗出,引流管于5-7天拔除。 2.3 并发症护理 2.3.1 颅内出血常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视物不清,视物模糊等提示有颅内出血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2.3.2 尿崩症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持续时间多为1-2周,术后应准确记录病人24小时的出

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报告

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报告 鞍内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罕见,临床上常常误诊为垂体腺瘤。鞍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的表现上与垂体腺瘤及海绵状血管瘤鞍内生长情况较难鉴别。目前文献报道类似病例多为个案报道,国外共5例,国内共7例(其中5例为**医院病例)。这些病例术前均诊断为垂体腺瘤,而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鞍内海绵状血管瘤。现将我院所诊治的2例鞍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患者一,女,61岁,因头痛头晕3年,加重1年伴有视力减退,住院时间为2008年12月4日至2009年1月2日。查体:言语不流利,舌僵,流涎,手脚皮肤粗糙,视力:左4.5,右4.7,右眼视野偏盲。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38.4 ng/ml,泌乳素(prolactin,PRL):50.96 ng/ml,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6.14 ng/ml,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7.36 ng/ml。CT示鞍区偏左侧可见葫芦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较清,内部密度欠均匀,边缘弧形钙化垂体MRI示鞍内及鞍旁可见团块状等T1、长T2信号,病变向左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蝶鞍骨质破坏,累及左侧颞叶,向上压迫视交叉,大小为55.8 mm×40.5 mm×37.6 mm,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均匀强化(图1)。

图1第1例患者MRI示肿瘤占据鞍内、累及海绵窦,团块状等T1、长T2信号 术前诊断:垂体瘤。手术采用左侧翼点入路,解剖外侧裂池,释放多量脑脊液后沿颞底剖入,可见颅底及海绵窦处硬脑膜隆起,肿瘤与硬脑膜粘连紧密,呈红色,切开包膜,见红色索条状肿瘤,血运极其丰富,沿着肿瘤包膜外分离肿瘤时,出血汹涌,止血纱布及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边分离边分块切除鞍旁肿瘤,之后以同样方法将鞍内大部分肿瘤切除(图2),探查鞍区,见视神经及动眼神经减压充分。病理报告为不规则扩张的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免疫组化:R(+),CD34(+),CD31(+),诊断为鞍内海绵状血管瘤(图3)。

鞍区垂体瘤手术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几种手术入路的介绍(一) 翼点入路 ⒈适用范围: ⑴同侧和对侧的前颅窝; ⑵同侧的眶区; ⑶鞍区、鞍旁、海绵窦、斜坡和斜坡后区; ⑷同侧的中颅窝和颞区的内底; ⑸整个Willis环,包括同侧的MCA区、ICA、PcoA、AcoA、AchoA、A1、A2近端、基底远端、P1、SCA、P2近端和对侧ICA、A1、ICA分叉处、M1近端,鞘内的眼动脉部分。 ⒉体位: 病人仰卧位,头偏向对侧30度颈部伸向下,使颧弓位于最高点。 ⒊皮肤切口: 由于颞肌和筋膜的关系,翼点处的软组织解剖比其他颅盖处复杂。帽状腱膜覆盖整个区域,并有颞浅动脉位于其外层的皮下组织中,帽状腱膜首先从蔬松结缔组织、深部骨膜及颞肌浅筋膜之间到眶缘4公分以内分开,直到其余结缔组织附着处组成覆盖于颞肌前四分之一的一个平面。在帽状腱膜深层是覆盖骨膜和和颞肌浅筋膜的一层松散结缔组织,在骨膜表面较厚约1毫米,在颞肌浅筋膜表面只有0.5毫米。皮肤和帽状腱膜组成外层皮瓣,骨膜和颞肌浅筋膜、颞肌作为内层皮瓣,此层在关闭硬脑膜时可作为移植来源。 ⒋肌肉剥离: 现已公认游离骨瓣是最好的,据此对颞肌的牵拉法一直在研究,理想的是将颞肌牵开开颅部位而不损伤面神经的颞枝(支配额肌),从帽状腱膜下分离并间隔反折颞肌和筋膜有30%机会损伤面神经颞枝。 颞肌浅筋膜的前四分之一分开形成两个重叠的筋膜层,较浅层(上层)只含脂肪、面神经颞枝和大的颞部静脉,深层(下层)覆盖颞肌含有颞深动脉和静脉,颞浅筋膜的深、浅层在颞线的前部以弓形相连,在颞肌浅筋膜下有一较细层覆盖整个颞肌,不论在哪儿切开都能维持颞肌的形状,颞肌深筋膜位于颞肌下且薄,将颞肌与下面的颅骨分开。 在上述解剖学发现,目前颞肌的牵开是通过颞浅筋膜的筋膜间途径进行,分开颞浅筋膜两层的平面可以通过有少量脂肪暴露来鉴别,上层的切开在其弓形处,从其与颞下线相连接处到其与颧弓相连处并与下层分开,沿皮肤和结缔组织间隙反折,这可以保护在浅层的面神经的额枝。分离至颞浅筋膜在颧弓和额骨颧突外侧面的附着点。分离结束后,可以看到镰刀形的颞肌前四分之一被筋膜的下层和不同数量的脂肪所覆盖。 颞肌筋膜的下层在颧弓和额骨颧突的内侧面其附着点处切开,邻近的骨膜和颞肌深筋膜也在接近额骨颧突的内侧面处开始切开,在沿半圆形的颞上线切开,在越过冠状缝几公分接近皮瓣边缘处为止。额骨骨膜切开,形成三角形瓣翻向眶部,骨膜-颞肌瓣向颞窝方向翻开。颞肌及其附着的筋膜剥离先从颞线,再向下从大部分的颞窝,在接近中颅窝底的平行于颧弓水平终止,颞肌及其筋膜沿其肌腱附着点向后下方向翻开,去除大部分的颞窝暴露翼点和大部分的颞鳞、蝶骨嵴和颧骨,加上伸进此窝的部分额骨和顶骨。 ⒌开颅:共四个孔,形成菱形游离骨瓣。第一孔:直接在颞线内面额颧缝上方。第二孔(额孔):眶缘上2公分,额窦外。第三孔(顶孔):冠状缝后正颞线上。第四孔(颞孔):颞骨鳞部,蝶鳞缝后。骨瓣位置好时,在其内面应看到最外侧部分蝶骨嵴,分离蝶骨嵴与硬脑膜粘连,将蝶骨嵴咬至平颅底水平。 ⒍硬膜剪开:半圆形围绕侧裂静脉剪开,并弓向蝶骨嵴和眶部,硬膜剪开的颞端用缝线悬吊保护,防止骨缘下中颅窝硬脑膜剥离,硬膜瓣向蝶骨嵴和眶部悬吊,此时,应能从颅底沿蝶骨嵴平视脑底部结构。当脑组织松弛以后,可以牵拉额叶以便进入颈动脉池、视交叉池和终

经鼻蝶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

手术日期Operating Date: 主刀医生Operating surgeon: 第一助手First Assistant:第二助手Second Assistant: 麻醉方式Anesthesia Type: 全麻麻醉人员Anesthesiologist: 术前诊断:鞍区占位,垂体瘤 Pre-operative Diagnosis:pituitary ademoma 术后诊断:鞍区占位,垂体瘤 Post-operative Diagnosis:pituitary ademoma 手术名称:经鼻蝶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 Procedure Performed:resection of pituitary ademoma 术中发现Findings(Normal+ Abnormal): 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术中发现鞍底骨质变薄,切开鞍底硬膜后见黄色乳糜样肿瘤组织,大小约0.5cm*1.0cm*0.8cm,质软,血供一般,可见正常垂体组织明显受压,显微镜予以下全切肿瘤。 手术经过Description of Operative Procedure: 1.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2.手术显微镜下行右侧鼻中隔-骨膜“L”形切开,至达鼻中隔-鼻底的软骨及骨表面,分离鼻中隔、鼻底 上的粘膜层,紧贴鼻中隔和下方的垂直板,沿该潜在的间隙上下扩大剥离范围,直达蝶窦前壁。 3.在鼻嵴处切断鼻中隔,推向左侧,在内窥镜直视下分离筛板垂直板两侧的粘膜-骨衣层。咬除垂直板。找 到两侧蝶窦的开口,借助C臂机定位,确定需凿开的蝶窦前壁位置。 4.在手术显微镜下凿开蝶窦前壁,暴露蝶窦和鞍底,分离蝶窦粘膜及切除纵行骨桥,术中发现鞍底骨质变薄, 切开鞍底硬膜后见黄色乳糜样肿瘤组织,大小约0.5cm*1.0cm*0.8cm,质软,血供一般,可见正常垂体组

手术名称编码

手术名称编码 Moduleid手术编码手术名称 Id 00.5001心脏三腔起搏器植入 00.6301经皮颈动脉狭窄段支架置入 00.6301经皮右颈内动脉狭窄段支架置入 00.6501经皮颅内血管支架置入 00.6502经皮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 01020001.0101小脑延髓池穿刺术 01020001.0201脑室穿刺,经植入导管01020001.0202脑室穿刺引流术 01020001.0203小脑穿刺术 01020001.0204脑脓肿穿刺引流术 01.0205小脑肿瘤囊液穿刺抽吸术 01020001.0901颅内穿刺引流冲洗术01020001.0902颅内硬膜外冲洗术 01020001.0903颅内硬膜下冲洗术 01020001.0904帽状腱膜下血肿穿刺吸引术01020001.0905前囟穿刺术 01.0906颅咽管瘤立体定向穿刺+Ommaya's囊置入术01.0907MR导向颅咽管瘤瘤腔侧脑室分流术01020001.1101经皮脑膜活检术 01020001.1201脑膜活检术 01020001.1301经皮脑活检术 01020001.1302脑造影术 01020001.1303脑闭合性活组织检查术01020001.1304脑立体定向活检术 01020001.1401脑活检术 01020001.1501颅骨活检术

01020001.1801颅内压监护探头置入术 01020001.2101矢状窦分流术 01020001.2201颅内神经刺激器去除 01020001.2301颅骨切开术部位的再切开 01020001.2401开颅探查术 01020001.2402颅骨异物取出术 01020001.2403颅骨切除减压术 01020001.2404硬脑膜外脓肿清除术 01020001.2405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01.2406颅后窝减压术 01.2407颅后窝开颅术 01.2408大脑半球额叶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01.2409大脑半球顶叶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01.2410大脑半球颞叶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01.2411大脑半球枕叶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01.2412颅后窝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01.2413跨横窦上下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01.2414跨矢状窦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01020001.2501颅骨部分切除术 01020001.2503颅骨死骨切除术 01020001.2504颅骨清创术 01020001.2505眶板眶顶切除术 01.2506额骨部分磨削术 01020001.3101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01020001.3102硬脑膜下脓肿清除术 01.3103硬脑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术 01.3104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01020001.3105蛛网膜下血肿清除术01020001.3106蛛网膜下脓肿清除术 01.3201脑叶切开术和(神经)束切断术01020001.3901脑室切开引流术

鞍区肿瘤术后电解质紊乱的护理查房

鞍区肿瘤术后电解质紊乱的护理查房 一、概述 鞍区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鞍区结构复杂,术后易出现并发症,电解质紊乱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电解质主要是指血清中钾、钠、氯的含量,正常血清Na+浓度是130-150 mmol/L,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 mmol/L,正常血清氯浓度为97-106mmol/L。 如果上述离子出现值的异常,就称之为电解质紊乱。 血清Na+浓度低于130mmol/L为低钠血症;血清Na+浓度高于150 mmol/L为高钠血症;主要原因是水和钠不同比例的丢失,我科常见于水的摄入减少(如下丘脑损害引起的原发性高钠血症)、排尿过多(尿崩症)、钠的潴留(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症)。 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为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 mmol/L为高钾血症,主要原因是由于钾的摄入不足(患者厌食偏食)、钾排出增多(尿液丢失)。 血清氯浓度值的异常一般与血清Na+浓度值的异常相伴发生。二、病例简介 患者林惠泉,男,56岁,于2011年9月18日18时因双眼视物模糊2月余入院。根据病史和2011年9月5日我院头颅MRI提示,诊断为左侧额顶叶术后改变;鞍上池上占位等,并做相关体查。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脱水,抗炎,对症,支持,营养等综合处理。患者于9月28日在气管全麻下行“鞍上池区占位显微切除术”,术后行抗

炎,止血,醒脑,营养神经,抗癫痫对症支持处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第一天生命体征平稳,尿量约6500ml,查血常规、生化基本正常,术后第二天尿量约5755ml,入量约5000ml,复查血常规提示WBC:21.3×10^9,尿比重1.005,予垂体后叶素6U皮下注射,其他治疗同前。术后第三天尿量约5700ml,入量约5000ml,复查血常规提示WBC:14.09×10^9,治疗同前。至10月9日患者诉头晕,精神、睡眠差,尿量2400ml,复查血电解质提示Na 121.6 mmol/L,Cl 87.7 mmol/L,提示低钠低氯,补钠补氯,停用垂体后叶素、甲强龙等治疗,其余治疗继续。至10月14日患者诉头晕缓解,烦躁,睡眠差,尿量7200ml,复查血电解质提示Na 157.6 mmol/L,Cl 112mmol/L,生命体征尚稳。予补充糖水降血钠血氯及弥柠控制尿量,定期复查电解质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三,观察与护理 1 ,严密观察意识的变化 因为在生命体征中意识的变化可最明显且直接反映血钠紊乱。例如有些患者首先表现为烦躁,乱说乱动,不听劝阻等精神症状,继而出现表情淡漠,嗜睡状态,护士通常以为是闹累了,其实不然,是血钠紊乱加重的表现,此时如果不及时纠正血钠紊乱,意识障碍会进一步加深,而进入昏迷状态。因此如患者出现意识异常的变化,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2,严格记录24 小时出入量 患者使用的饮水杯,尿壶都要有标准的测量刻度。严格记录尿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