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9篇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9篇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多边形的一些要素:

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顶点: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内角,一个n边形有n个内角。

外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2)在定义中应注意:

①一些线段(多边形的边数是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

②首尾顺次相连,二者缺一不可;

③理解时要特别注意“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几个点不共面的情况,即空间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局部,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 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

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x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

点P(x,y)在第三象限:x0

点P(x,y)在第四象限:x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y=0,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x=0,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

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根号x某x+y某y

三、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x,y)的变化

图形的变化

x a或y a

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a倍

x a,y a

放大(缩小)为原来的a倍

x (-1)或y (-1)

关于y轴或x轴对称

x (-1),y (-1)

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x +a或y+ a

沿x轴或y轴平移a个单位

x +a,y+ a

沿x轴平移a个单位,再沿y轴平移a个单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为哪一项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某〔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屡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那么,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那么,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根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那么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根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那么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那么: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那么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那么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数。对x来说,字母a 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4

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一些过原点的直线;

(3)图像性质:

①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②当k

(4)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一个非原点即可;

(5)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和点(1,k);(或另外一个非原点)

(6)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7)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因为当b=0时,y=kx+b即为y=kx)

(8)一次函数图像特征:一些直线;

(9)性质:

①y=kx与y=kx+b的倾斜程度一样,y=kx+b可看成由y=kx平移|b|个单位

长度而得;(当b>0,向上平移;当b

②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③当k

④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正半轴有交点为(0,b);

⑤当b

(10)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即要求k与b的值;

(11)画一次函数的图像:两点;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像上看,这相当于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

(3)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元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一条直线;

(4)一般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5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一是分类是:正数、负数、0;

另一种分类是:有理数、无理数

将两种分类进行组合:负有理数,负无理数,0,正有理数,正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那么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假设|a|=a,那么

a≥0;假设|a|=-a,那么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那么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6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2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7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

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平方根

①算数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平方根是0

③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平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平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局部,右上方的局部叫第一象限,其他三局部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平面上唯

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

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

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假设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

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

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

y=kx+b

④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

增大而增大;当k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

是方程kx+b=0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

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④其中是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局部组成。条件是的选项,结论是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局部是条件,“那么〞引出的局部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局部数学名词和一局部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根本领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e.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f.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那么、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平行线的判定

①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①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根本领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根本领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8

轴对称

1.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局部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一般形如y=kx+b(k,b是常数,k≠0),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y=kx+b(k为常数,k≠0),y 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二)函数三要素

1.定义域:设x、y是两个变量,变量x的变化范围为D,如果对于每一个数x∈D,变量y遵照一定的法那么总有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那么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D,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数集D称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在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在函数现代定义中是指定义域中所有元素在某个对应法那么下对应的所有的象所组成的集合。如:f(x)=x,那么f(x)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f(x)的值域。

3.对应法那么: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f(x)中,“f〞即表示对应法那么,等式y=f(x)说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那么“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三)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法:用含自变量x的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

2.列表法:把一系列x的值对应的函数值y列成一个表来表示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象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

y=kx+b(k≠0)(k不等于0,且k,b为常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交点,坐标为(0,b)。当y=0时,该函数图象在x轴上的交点坐标为(-b/k,0)。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anθ(角θ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夹角,θ≠90°)。

4.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象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5.函数图象性质:当k相同,且b不相等,图像平行;当k不同,且b相等,图象相交于Y轴;当k互为负倒数时,两直线垂直。

6.平移时: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中间。

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等于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等于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2.平移性质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拓展阅读:初中数学提高解题速度的方法

认真仔细审题

对于一道具体的习题,解题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这是获取信息量和思考的过程。读题要慢,一边读,一边想,应特别注意每一句话的内在涵义,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习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习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习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熟悉习题内容

解题、做练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那么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习,先熟悉、记忆和区分这些根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习,一刻也不要停留。

学会主动画图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平方根 ①算数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平方根是0 ③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平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平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复习要点(精选9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复习要点〔精选9 篇〕 篇1: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复习要点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挪动一定间隔,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平移的根本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旋转角。 旋转的性质: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一样;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间隔相等;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度彼此相等。 篇2: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复习要点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y=kx+b〔k≠b,k、b是常数〕,其中是x自变量,y 是因变量,读作y是x的一次函数,当x取一个值时,y有且只有一个值与x对应,假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值与x对应,那么这个函数就不是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表达式求解:

一次函数也叫做线性函数,一般在X,Y坐标轴中用一条直线来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答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一次函数的表达方式一般都为y=kx+b的函数,叫做Y是X的一次函数,当常数项为零时的一次函数,可表示为y=kx 〔k≠0〕,这时的`常数k也叫比例系数。常用来表示一次函数的方法有解析法,图像法和列表法。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般分为点斜式,两点式,截距式。 解答一次函数的作法最简单的就是列表法,取一个满足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两个点的坐标,来确定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还有一个描点法。一般取两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也可叫“两点法”。通常情况下y=kx+b〔k≠0〕的图象过〔0,b〕和〔―b/k,0〕两点即可画出。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新课程标准把三局部的关系提到了十清楚朗化的程度。因此,应该重视这局部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知识点进展辨析。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数的角度〕;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三角形全等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 ②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仍然全.等. ; 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⑴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 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⑵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⑶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①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角边角公理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⑤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⑴已知两边:①找第三边SSS ;②找夹角SAS ;③找是否有直角HL. ⑵已知一边一角:①找一角AAS 或ASA ;②找夹边SAS. ⑶已知两角:①找夹边ASA ;②找其它边AAS. 第二章 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相对一个图形的对称而言;轴对称是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而言; 2、 轴对称的性质: ①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①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拓展: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 的距离相等 4、角的角平分线: ①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判定定理:到角两个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拓展:三角形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条边... 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 ①性质定理: 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⑵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②判断定理: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 ①性质定理: ⑴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⑵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拓展:等边三角形每条边都能运用三线合一.... 这性质; ②判断定理: ⑴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⑵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⑶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7、直角三角形推论: ⑴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⑵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拓展:直角三角形常用面积法... 求斜边上的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1.三角形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三边关系是指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是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 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 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 7.多边形是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 8.多边形的内角是指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 9.多边形的外角是指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 成的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是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是在平面内,各条边相等,各个内角都相等 的多边形。

12.平面镶嵌是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 分完全覆盖,满足每一个顶点上的内角和等于360°。 13.与角有关的定理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指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包括: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是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⑷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包括: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②一 个n边形共有n(n3)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知识要点 一、知识网络 ???? ?? ? ?? ?→????? ?? ?? ?? ???? ? ?对应角相等 性质对应边相等边边边 SSS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应用边角边 SAS 判定角边角 ASA 角角边 AAS 斜边、直角边 HL 作图 角平分线性质与判定定理 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基本概念 1、“全等”的理解 全等的图形必须满足:(1)形状相同的图形;(2)大小相等的图形; 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同样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 (二)灵活运用定理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至少要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因此在寻找全

等的条件时,总是先寻找边相等的可能性。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隐含的等量元素,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 3、要善于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已知条件中有两角对应相等,可找: ①夹边相等(ASA)②任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AAS) (2)已知条件中有两边对应相等,可找 ①夹角相等(SAS)②第三组边也相等(SSS) (3)已知条件中有一边一角对应相等,可找 ①任一组角相等(AAS 或ASA)②夹等角的另一组边相等(SAS)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 1、代数式 代数式是由数和代数符号(如:+、-、×、÷、()、[ ])组 成的运算式,在运算中字母代表数,可以表示任何数,形如: a+b、a-b、ax、a÷x、a(b+c)。代数式是解决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工具。 2、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是指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方程。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第一步:把方程化为等式,移项,使变量项在某一边,数字项在另一边,并把变量项的系数化为1。 第二步:将数字项合并化为一个数。 第三步:把常数项移到一边,把系数为1的变量项移到另一边。第四步:将方程的两边化为简分式。 第五步:将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消去分母。 第六步:检验解是否符合题意。 3、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指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得到解集,解集是由使不等式成立的变量值所组成的集合。

4、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 平移:图形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只是在平面内沿着某个方向保持距离移动。 旋转:围绕一个点旋转。对于平面内的图形,旋转是绕平面内某个点旋转的,旋转角度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角度。 翻折:一个图形的每一点与某一直线重合。称那条直线为翻折轴。 平移、旋转和翻折都是图形的刚体变化,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5、百分数 百分数是百分数分数法的一种。将百分之x记作x%。 百分数可以转换为分数,分母为100,分子为百分数的数值。百分数可以转换为小数,除以100。 分数和小数也可以转化为百分数,乘以100。 6、百分数的应用 (1)百分率问题。 (2)比例问题。 (3)百分数增减量问题。 (4)利率问题。 7、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值。平均数是衡量数据整体水平的指标之一。 8、比例 比例是两个相同部分或相似部分的量之间的比值,是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 比例的四种基本关系: (1)极端比相等,中项成比例。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平方根 ①算数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平方根是0

③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平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平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篇1 一、变量与函数 1.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常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3.函数: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Y的值叫函数值。 4.函数解析式:表示x与y的函数关系的式子,叫函数解析式。自变量的取值不能使函数解析式的分母为0。 5.函数的图像: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6.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步骤: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 表示函数的方法:①列表法、②解析式法、③图像法。 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图象:正比例函数y= kx (k 是常数,k≠0))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 kx 。 (2)性质:当k>0时,直线y= 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 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 x的增大y反而减小。

3.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 =0 时,y=kx+b 即为 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4.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相当于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 (2)性质:当k>0时,直线y= kx+b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 kx+b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 反而减小。 5.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待定系数法(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篇2 一、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m,n都是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法则:(am)n=amn(m,n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法则:(ab)n = anbn(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乘方的积 4.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 (1)系数与系数相乘;(2)同底数幂与同底数幂相乘;(3)其余字母及其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口诀:前平方,后平方,积的两倍中间放,中间符号看情况。(这个情况就是前后两项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导语】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控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苏醒,方便记忆、复习、掌控。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 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增进知道,加深记忆。下面是作者为您整 理的《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 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这种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 角三角形。 3、勾股数 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常见的勾股数组有:(3,4,5);(5,12,13);(8,15,17);(7,24,25);(20,21,29);(9,40,41);……(这些勾股数组的倍数还是勾 股数)。 二、证明 1、对事情作出判定的句子,就叫做命题。即:命题是判定一件事 情的句子。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一样需要作辅助。 (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 3、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进程。在证明时需注意:①在一样情形下,分析的进程不要求写出来。②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三、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①一样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运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常常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样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显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个用"分'计算时间学习八年级数学学问点的人,比一个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要多出五十九倍。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数学学问点归纳,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数学学问点归纳第11-12章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学问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样子、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 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当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觉察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受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究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学问概念 1.对称轴:假如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二人教版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人教版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数学的课堂练习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一定不能错过。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二人教版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二人教版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1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集锦8篇)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集锦8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 轴对称 1.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一般形如y=kx+b(k,b是常数,k≠0),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y=kx+b(k 为常数,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二)函数三要素 1.定义域:设x、y是两个变量,变量x的变化范围为D,如果对于每一个数x∈D,变量y遵照一定的法则总有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D,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数集D称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在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在函数现代定义中是指定义域中所有元素在某个对应法则下对应的所有的象所组成的集合。如:f(x)=x,那么f(x)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f(x)的值域。

3.对应法则: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f(x)中,“f”即表示对应法则,等式y=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三)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法:用含自变量x的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 2.列表法:把一系列x的值对应的函数值y列成一个表来表示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象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0)(k不等于0,且k,b为常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交点,坐标为(0,b)。当y=0时,该函数图象在x轴上的交点坐标为(-b/k,0)。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anθ(角θ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夹角,θ≠90°)。 4.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象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5.函数图象性质:当k相同,且b不相等,图像平行;当k不同,且b相等,图象相交于Y轴;当k互为负倒数时,两直线垂直。 6.平移时: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中间。 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等于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等于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通用9篇)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通用9篇)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 编辑短评 提高数学考试成绩诀窍方法之一是,在考试前进行高水平高效率的复习和知识点总结,花时间去攻克自己不熟悉的题目,不断地把陌生转化为熟悉。下面提供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给教师和学生,仅供学习参考! 前言 下载提示:经验是数学的基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发展是数学的目标,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Download tips:Experience is the foundation of mathematics, problems are the heart of mathematics, thinking is the core of mathematics, development is the goal of mathematics, and methods of thinking are the soul of mathematics.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数学 知 识 提 纲 姓名 初二上册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 2 2 c b a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 2 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最长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勾股数:满足2 2 2 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 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 π +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 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 ≥0;若|a|=-a ,则a ≤0。 3、倒数 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 ,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 ”,读作根号a 。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9篇) 上学期间,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 1.√a中a≧0 2.√a≧0 算术平方根产生根号(即算术平方根)的产生源于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根号二”,这个“根号二”的发现一度引起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恐慌。因为按当时的权威解释(也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有理数代表。 对于这个无理数“根号二”,最终人们选取了用根号来表示 算术平方根举例 9的平方根为±3 ;9的算术平方根为3,正数的平方根都是前面加±,算术平方根全部都是正数。 算术平方根辨析 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是大家学习实数接触最多的概念,两者密不可分。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对“孪生杀手”,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产生错误。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到底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 一、两者区别 1、定义不同: ⑴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rithmetic square root)。 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square root)。这就是说,如果x2=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2、表示方法不同: ⑴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 ,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⑵a的平方根记为±√a,读作“正负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3、个数不同:从形式上看,二者的符号主体相似,但是一个数的平方根要在其算术平方根的前面写上“±”。这也正好说明了一个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有且只有一个,而一个正数却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根。零只有一个平方根 二、两者联系 1、前提条件相同: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存在的前提条件都是“只有非负数才有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 2、存在包容关系:平方根包含了算术平方根,因为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是其两个平方根中的一个。 3、0的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相同,都是0。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5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5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