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中国林业的战略选择

信息化:中国林业的战略选择
信息化:中国林业的战略选择

信息化:中国林业的战略选择

专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可以用“三化”来概括,即农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三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采用和推广当时最先进的人力工具、动力工具和智力工具。当今世界的信息化使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物流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成为可能。物质、能源、信息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

加快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1991年实施了“信息与通信”高新技术发展计划,1993年开始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1999年提出“数字地球”战略构想,2004年投入巨资推行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美国创新的基础”重大研究发展计划,2011年奥巴马政府推出了“无线宽带计划”,确保其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竞争是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谁抢占了信息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我国对信息化高度重视。从1993年起,相继实施了“金卡”、“金关”、“金盾”、“金土”、“金农”、“金水”等“十二金”工程,有力促进了相关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使这些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截至目前,我国网民已达到5亿以上,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30%的世界平均水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要求林业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国家林业局党组根据新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全局,立足林业长远发展,及时而坚决地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选择。

早在2006年9月,国家林业局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就指出,“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林业建设的倍增作用,以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是大家要认真思考的大课题”。

2009年,对于林业信息化事业来讲,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的1月22日,国家林业局正式发布《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及《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1月23日,国家林业局成立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从局办公室等相关单位抽调精兵强将专门负责信息化工作。之后紧接的3月,国家林业局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贾治邦局长和全体局领导亲自出席会议,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和各省区市、四大森工集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表彰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公布了全国林业信息化标识,举办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成就展和专家论坛。会议规模、规格、份量都是少有的。会议指出,对于林业来讲,加快信息化意义十分重大。

――大力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充分挖掘林业多种功能,努力提升林业三大效益,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必须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实现林业发展的科学化、信息化和机械化。只有加快林业信息化,才能将全国林地、湿地、沙地和生物多样性等基础林业资源数据落实到山头地块,解决好“资源分布在哪里”、“林子造在哪里”、“治沙治在哪里”等问题,形成对三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的全面有效监管,建设完善的生态体系;只有加快林业信息化,才能构建四通八达的市场网络信息体系,及时了解企业和市场,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只有加快林业信息化,才能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把林业的声音更快更好地传达出去,构建全方位的宣传阵地,普及生态知识,培育生态意识,树立起牢固的生态文明观。

――加快信息化对促进林农群众就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我国城乡之所以形成较大差距,其中主要一条就是信息不对称。改变农民贫穷落后的状态,必须要解决好农民获取信息的问题。特别是实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区,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迫切需要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等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生产走

向,准确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对土地、人力、资金和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同时他们也迫切需要先进实用的林业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从长远看,林业具有地处边远、小而分散、生产力水平低、经营粗放等特点,加快林业信息化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林业生产方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从而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同时,推进林业信息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虚拟现实教育,使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2011年3月,为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林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绘就了今后5年林业信息化发展蓝图,为促进林业决策科学化、办公规范化、监督透明化、服务便捷化奠定了扎实基础。

2011年5月,国家林业局在辽宁沈阳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十一五”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全面展示了林业信息化建设新成果,科学分析了林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了“十二五”林业信息化工作,确定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

2011年12月,《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发布。这是林业系统主动适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浪潮,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而采取的重要行动步骤。全面分析了中国林业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对中国林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战略需求及发展环境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剖析,系统提出了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框架、战略目标、战略内容、战略重点、实施策略等,搭建了中国林业信息化的宏观架构。我国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数字林业建设阶段(2011-2015年)。本阶段以提高林业资源监管、综合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响应、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的监测与调控能力等为重点,通过加强移动采集终端、网络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等,实现林业各种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

第二阶段,智慧林业建设阶段(2016-2020年)。本阶段以提高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线,不断拓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在林业重点业务中的应用,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林业”。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智慧的流程、智慧的结构、智慧的感知、智慧的管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服务。

第三阶段,泛在林业建设阶段(2021-2030年)。本阶段以深化信息化与林业现代化的高度融合,全面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功能为主线,通过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泛在林业”,让广大林区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人们在林区可以高效地工作、方便地学习和快乐地生活。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重要部署,展示了国家林业局党组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和坚决态度。各地各单位受到了极大触动,进而对林业信息化的认识迅速提高,思想迅速统一,行动迅速展开。

林业信息化由此摆上了林业全局的重要位置,进入了全面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从事林业信息化的同志以及全国林业系统都将2009年称为林业信息化元年。

国家林业局作出的“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开始走向更加生动而深刻的实践之路。

中国森林资源背景概况

中国森林资源背景概况 沙漠化侵袭城市λ 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生态问题十分严重λ 解决人类生存环境,迫在眉睫λ 一、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中国资源匮乏,其中以森林资源最为紧缺,在建国初期拥有112亿立方米,几十年来因为人口膨胀、毁林造田而砍伐了100亿立方米,剩余的12亿仅够维持6年。 (中国煤炭剩余储量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中国石油剩余储量23亿吨,可供开采14年。)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3.9928亿亩),约占世界总量的7%,人口13亿,约占世界总量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 我国森林总面积15894.1万公顷(折合23.94亿亩)λ 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λ 森林蓄积量为112.7亿立方米λ 森林覆盖率为16.55%,排世界第142位λ 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排世界120位λ 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排世界第121位λ 年人均消费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65立方米,比我国高近3倍多,差距十分明显。λ 由于多种原因,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67万平方公司,占国土面积38.2%,而且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的速度在不断扩展,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67万平方公司,占国土面积的27.8%,每年还在以100万公顷的面积增加。 二、市场需求 据调查,我国现有人工林中,杨树林只有1200万亩,其中30%是防护林,8年树龄的只占30%,即240万亩,年可采伐量不足300万立方米,远远不能代替其他木材,满足市场需求。 三、我国森林资源消耗情况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λ 人造板、纸浆、纸张及纸板消费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中国林业 地科三班沙玉龙 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的林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生态建设规模在连续几年大幅度扩张之后,开始转入稳定推进阶段。林业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林业种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林业科技、林业教育成果不断增加。林业基层建设不断推进,林业国际交流成绩显著。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颁发。在这之后,各级林业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伴随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野生动植物、湿地、大熊猫等专项调查结果的公布,以及全国依法治林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具体来说: 1.全国造林绿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重点工程造林贡献突出,民营林业发展迅速。 200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679.46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7.87%,人工造林501.89万公顷,飞播造林57.9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19.65万公顷。2005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62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3.2万公顷、飞播造林41.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63.6万公顷。2006年,全国完成造林271.7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4.61万公顷,飞播造林27.18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47.17万公顷。在树种结构上,各地加大了阔叶树、乡土树种造林比重,西部干旱地区加大了灌木林造林比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贡献突出,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核实面积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比重的89.8%,核实率达94.3%,合格面积占全国营造林合格总面积的90.0%,合格率达90.2%,高于全国营造林平均水平。民营林业迅速发展,全国非公有经济造林285.30万公顷,占全年造林面积的50.96%。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公有森林面积已占森林总面积的20.3%;在未成林造林地中,非公有比例增至41.1%。2007年全国有5.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4.9亿株。 2.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工程效益继续显现。 截止2007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完成营造林面积576.68万公顷,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的84.87%,其中造林面积480.29万公顷(人工造林424.24万公顷、飞播造林56.05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96.39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风沙源退耕)、三北及长江流域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分别占13.36%、66.99%、9.85% 、9.33%和0.47%。具体来讲:

基于SFA模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基于SFA模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采用了SFA模型,对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在C-D生产函数的假设下,进行了量化分析,旨在提出新疆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地区提高农业产量的策略与建议。另外,还对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剖析,对新疆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进行了描述。 标签:SFA;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新疆;C-D生产函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1前言 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不折不扣的人口大国。虽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然而中国的耕种面积却是非常有限的。 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至今,农业生产都是国之根本,因此,怎样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下达到最大限度的农业产出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农业生产是否是有效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的研究主要利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数据包络分析(DEA),非参数前沿模型。二,应用确定性前沿模型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进行技术效率分析。前沿随机生产函数(SFA)更多用于非农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受到这种研究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研究也迎来了SFA模型在农业生产中实证研究的热潮。 SFA模型的误差项可以分解为随机误差和技术非效率误差,这样做使得气候,自然灾害等非可控因素得以从误差项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的技术非效率误差更加精确。上世纪90年代,SFA分析法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它不仅可以测量各个样本的技术效率水平,对样本间的技术效率进行定量分析,还可以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测量和分析。 SFA模型相对于DEA模型来讲,优势在于对误差的估计。并且SFA模型不仅可以对各个参数进行检验,还可以对整个函数的形式进行检验。DEA模型的优势在于无需对生产函数的形式进行设定,本文之所以采用SFA模型,原因在于,本文的生产函数采用了C—D生产函数。 3对模型中生产函数的假设 模型中关于C—D生产函数的介绍:C—D生产函数是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被认为是一种很有用的生产函数。

中国林业网管理办法

附件 中国林业网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林业网(以下简称外网)的管理,明确外网建设与运行管理的职责和任务分工,构建外网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外网与国家林业局政府网、国家生态网一网三名(域名:https://www.360docs.net/doc/d69512316.html,),为国家林业局政府官方网站,是宣传林业政策法规、展示林业建设成果、提升林业形象的重要窗口。 第三条外网采用网站群架构模式,由国家林业局主站和各司局、各直属单位、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各计划单列市主题子站所组成,具有实施林业信息发布、在线办事、互动交流和林业展示等功能。 第四条坚持“统一建设、分级维护、资源共享、强化服务”的基本原则,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实现“一站式”服务。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国家林业局办公室、信息办是外网建设管理主

管部门,负责外网建设规划、立项审核、运行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1、负责外网主站建设规划制定、项目立项与实施,并审核各子站建设项目。 2、负责外网主站日常运行维护、内容更新、信息发布和安全维护。 3、指导和监督各子站内容维护与安全运行。 4、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整理和公开信息目录编制工作。 5、负责行政许可、在线访谈、在线直播等在线服务事项的组织策划与实施。 6、负责外网技术保障工作。 第六条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负责所属子站内容维护并提出建设需求,向主站有关栏目提供相关信息,负责有关场景式服务、留言回复、意见回复等在线咨询服务。 第七条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各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地方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子站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向国家林业局办公室、信息办报送本单位林业政务信息,参与中国林业网互动交流与服务栏目的内容维护和信息服务工作。 第三章政务信息发布 第八条凡需通过电视、报刊及杂志等方式发布的政务

浅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浅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农科论文林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浅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

中国林业概况

1.2中国林业概况 1.2.1、中国林业的资源现状 (1)森林资源概况 在当今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和林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行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全国森林资源状况 根据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全国林业用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量145.54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133.63亿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2%。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28hm2,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048 m3。 现将我国除台湾、香港和西藏控制线外的森林资源状况介绍如下: 1.林业用地资源 林业用地面积:25 704.7万hm2,其中: 有林地面积15 363.2万hm2,占林业用地的60%;疏林地719.5万hm2,占3%;无林地5 703.7万hm2,占22%。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2 919.9万hm2,经济林面积2 022.2万hm2,竹林面积421.1万hm2。 2.各类林木蓄积 活立木总蓄积量113.1亿m3。其中森林蓄积量100.9亿m3,占89%;疏林蓄积量1.4 亿m3,占1%; 散生木蓄积量7.0 亿m3,占6%;四旁树蓄积量3.8亿m3,占4%。 3.天然林、人工林资源 天然林面积10 696.5万hm2,占有林地的70%,其中林分面积10 005.5万hm2,占天然林面积的94%;天然林蓄积量90.7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90%。已成林人工林面积4 666.7万hm2,其中林分面积2 914.4万hm2,经济林面积1 621.5万hm2,竹林面积130.8万hm2;人工林蓄积10.1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10%。 4.林分资源 全国用材林面积9 939.5万hm2;蓄积量72.1亿m3。其中用材林成过熟林面积1 468.6万hm2;蓄积量27.4亿m3。 全国防护林面积2 138.5万hm2;蓄积量21.9亿m3。 薪炭林、特用林面积分别为445.2万hm2、396.8万hm2;薪炭林、特用林蓄积量分别为0.9亿m3、6.0亿m3。 5.森林资源质量 (1)林分平均郁闭度:全国(不含西藏全区)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54,用材林平均郁闭度为0.53。 (2)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全国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8.06 m3/hm2,人工林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34.76 m3/hm2。 (3)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全国(不含西藏全区)林分单位面积年生长量为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摘要: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2011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和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是农业生产效率改善的有利因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农、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利因素。我国各省市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划分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各地应该结合自身效率的特点,有侧重地提高管理水平或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生产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随着三农工作的整体推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将迎来新的突破,在此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合理评价,进而寻求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现实途径;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予以改进,成为当前农业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也是本文所关注和将要探讨的问题。 Farrell(1957)最早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他在对英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时首先提出了生产效率衡量的方法,以非预设生产函数代替常用的预设函数来推估效率值,并利用数学规划求出效率前缘

线,这一般被认为是DEA的原型。随后,众多学者对农业生产效率问题展开了研究。如Kawagoe等(1985)对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认为,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低与劳动力生产率高低关系不大而与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Haag等(1993)运用DEA模型对美国德州Blacklan Prairie区域中41个郡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估。Gopinath和Kennedy(2001)指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Ball等(2002)对包括美国在内的10个国家1973~1993年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资本积累与生产效率增长是相互促进的。Ruttan(2002)对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世界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分别给出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效率增长的路径。V ollrath (2008)使用跨国数据,探讨了农业土地分配不公时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问题。Restuccia 等(2009)使用两阶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国际农业劳动力效率,通过对比发现农业劳动力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贫穷国家总生产率较低导致。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从使用的方法角度来分,大致可分为基于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和基于参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FA)两种。DEA分析文献中典型的如李周(2005)对西部900县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时悦(2008)运用DEA方法对我国1990~2005年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宋增基等(2009)对我国2005年31个省份的农业生产效率运用DEA

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体系建设研究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优化探析绪论 【第二章】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第三章】我国《森林法》的基本概念和立法目的的完善 【4.1 4.2】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建议 【4.3 4.4】我国森林资源法律责任的完善建议 【第五章】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森林法的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2 章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2.1 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20.36%,我国森林总面积为19545.22 万公顷。我国森林蓄积为137.21 亿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149.13 亿立方米。 1目前,全国有林地面积18138.09万公顷。按林种划分,公益林、商品林面积分别占52.41%、47.59%,其中公益林面积中特种用途林1197.82 万公顷、防护林8308.38 万公顷;商品林面积中用材林6416.16 万公顷、经济林2041 万公顷(其中油茶林320 万公顷)、薪炭林174.73 万公顷。

2按土地权属划分,国有林7246.77 万公顷,集体林10891.32 万公顷。(国有林占39.95%,集体林占60.05%)。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的7143.58 万公顷,集体经营的5176.99 万公顷,个体经营的5817.52万公顷(国有的占39.38%、集体经营占28.54%、个体经营占32.08%)。全国现有天然林面积11969.25 万公顷,全国现有人工林面积6168.84 万公顷。其中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65.99%和34.01%.天然林蓄积114.02 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85.33%.人工林蓄积19.61 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14.67%. 3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0.62 公顷的1/4,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蓄积量68.54 立方米的1/7 强。造林良种使用率在林业发达国家为80%,而我国则仅为51%.我国的中、幼龄林比重较大,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67.25%,蓄积量占森林蓄积量的40.03%.从地域分布上看,森林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在我国西南的川西川南、云南大部、藏东南,东南、华南低山丘陵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及西北的秦岭、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东南部等区域。而森林资源分布较少的地区则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及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西藏大部。 因此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的特点是:总的储备量上仍然不充足,在森林资源的质量方面也较低,同时森林资源的地域分布也不均衡。

浅谈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

浅谈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 林业的发展始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也是保持社会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实现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 新兴林业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林业发展的亮点,近几以年,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新兴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竹产业、森林食品与药材、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利用、苗圃花卉以及森林公园旅游等。通过围绕林业的一种资源进行产品开发,然后发展成大产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目前杨树、银杏和桉树等的发展已日渐成熟,经济林产品也是种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 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 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林业品牌建设的发展与未来(外部版)(精)

中国林业品牌建设的发展与未来 作者:熊志芬(chris_xzf@https://www.360docs.net/doc/d69512316.html,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林业形势,指出人工林将成为中国木材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接着,阐述了中国林业品牌的现状,着重对林业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以人造林企业的代表嘉汉林业作为案例,探讨了林业品牌的建设之路;最后,预测了中国林业品牌未来的发展趋势。 1、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资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林木等基础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增长推动着林木产业的发展,而林木产业的充分发展又呼唤着林业品牌的出现。市场需要品牌!只有树立起了强大的林业品牌,进而成长为名牌,才能走在产业的前端,引领林业的发展。 当前,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林业产业正面临着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但长期以来,我国林业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企业自我展示、自我宣传严重不足,而提高品牌意识,培育品牌产品,发展品牌市场已经成为提高林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强企业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林业企业,要将品牌建设提到一个重要日程上来,以品牌抢市场,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基业长青。 2、中国林业形势分析 21世纪,谁掌握资源,谁就主宰世界。林业作为基础资源,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广阔。 中国的森林面积约为175,000,0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其森林覆盖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木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木材产品加工中心及消费国,国内木材资源可供使用的人均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北美、西欧等地区人均资源占有量的5%。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致使木材的需求每年上升10%。过去的十年间,建筑业及家具制造业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室内装修业以8%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家具生产加工及出口中心,拥有50,000余家家具制造企业,这三个行业所消耗的木材总量相当惊人。据Poyry Forest Industry的一份行业预测,2010年中国国内的木材总消耗量预计可接近5亿立方米。 不断攀升的市场巨大需求使中国的森林资源显得尤其紧缺。据调查表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森林资源总计112亿立方米,建国50年来,已经采伐了100亿立方米木材,相当 于总储量的90%,致使天然林被大量过度开发,现在基本处于无林可采的状况。为解决所需木材问题,国家不得不大量进口,2002年,进口额达134亿美元,2003年猛增到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400亿元。 继1998年中国发生惨重的洪灾之后,政府制定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计划,禁止在砍伐天然林,该项工程于1999年正式实施后,令中国的木材采伐量每年以20%的幅度减少。到2010年,商业木材产量预期将减少1,240万立方米。加之近年来国际木材出口亦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这无疑令中国的木材短缺问题雪上加霜。 天然林木的供应日益减少,而需求却与日俱增。为解决日益扩大的供求不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木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天然林木材,这就召唤着人工林培育企业的诞生。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林将成为中国木材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3、林业企业品牌现状 林业产业不同于其它行业,林业企业要适应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和林地开发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改变单纯以卖原木或者半成品的局面,而是要通过精深加工、多层次开发,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充分利用资源,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

中国林业分析报告

中国林业分析报告 一,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1,总体概况: 根据中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75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活立木蓄积量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8.21%。 按林种划分,中国现有林木面积16417.67万公顷,其中防护林(非商用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分别占到33.36%、47.89%、13.03%、1.84%、3.88%。全国现有天然林面积、人工林面积分别为11576.20、5325.73万公顷,分别占68.49%和31.51%,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全国规模以上林业企业超过1.5万家,其中,国有重点森工企业135个,重点营林局20个,国有林场4466个,乡村林场近8万个,国有苗圃2300多个。 2009年,中国新造林面积588.49万公顷,人工造林、飞播造林、新封山育林分别占66.14%、4.38%、29.30%,比2008年增长9.92%。而国家投资林业重点工程造林447.21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75.99%。2009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万亿元,主要产品有:纸浆、木材、人造板、家具等。福建、广东、浙江的林业年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 2008年中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占同类产品世界贸易总额的18%。进口方面:主要是纸浆和原木等生产原料,分别占51.3%和17.2%。出口方面:主要是木家具和纸制品等产品。分别占46.8%和22.4%。出口前5位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31.75%、日本23.48%、香港15.69%、韩国4.05%、英国3.68%。 2,中国林业的管理制度: 林权制度:林地所有权是国家或集体所有,出租或承包给林业企业或个人,然后林业企业或个人拥有林地的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以及配套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2008年开始、计划5年内完成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

中国森林资源市场研究报告

2011-2015年中国森林资源市场评估与发展前 景预测报告 报告简介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森林资源市场评估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森林资源相关概述、中国森林资源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森林资源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森林资源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森林资源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森林资源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森林资源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森林资源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图表部份 目录 第一章森林资源经营相关概述 第一节森林资源经营阐述 一、森林资源 二、森林资源经营 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森林资源经营类型划分 一、商品林经营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 二、一般生态保护区的经营类型划分 三、重点生态保护区的森林经营类型划分第三节中国森林资源经营的产业链分析 一、林业产业 二、林业生物产业 三、森林碳汇市场 四、森林旅游业 第二章世界林业运行形势透析 第一节世界林业运行概况 一、世界各国森林资源现状 1、全世界森林覆盖率 2、世界森林区域分布 3、森林资源的消长 二、世界各国森林资源演变趋势 三、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启示第二节世界森林状况热点聚焦 一、第13届世界林业大会热点追踪分析 二、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 三、经济危机对森林管理造成压力

中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发表时间:2018-10-31T09:27:42.94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作者:吕秀兰[导读]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当前,我国已经把“美丽中国”纳入到“十三五”规划中,而林业做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赖以依靠的基础 吕秀兰 身份证号码:35062419720308XXXX 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当前,我国已经把“美丽中国”纳入到“十三五”规划中,而林业做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赖以依靠的基础,它一方面承担着生态系统保护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还在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产品原料。随着我国的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产业从小变大,从弱变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当前林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我国林业发展的工作方 向,为我国林业事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林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林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的就是林业发展的问题。以森林主主要对象的我国林业对我国“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意义非凡的重要作用。林业的信息化、产业化,更加让靠林业为生的群众实现了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因此,重视林业发展,关注林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一)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林业产业持续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2009年到2014年,林业总产值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其次是产品类型非常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及林业附属产业等,实现了林业资源的产出最大化。 (二)林业产业发展成果显著。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林业的产业产值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根据2015年公布的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近14%。全国经济林产量达到了近1.6亿吨,全国人造板产量达到了2.7亿。我国的林业产业正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三)林业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保障能力的建设得益于“一管一放”。“管”是进一步完善林业政策。首先,制定了专门性的意见政策,林业方面的灾害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其次是层层落实考核责任制,与各省签订了目标责任检查考核状,进一步压实了责任,确保政令畅通。“放”是简政放权进一步放活市场。取消和下放了一批林业行政审批项目,通过统揽全局的方法,统筹在全国开展了各种林业资源的普查工作,摸清了“家底”,更好地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 二、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相对的林业经济也开始朝着更高级的形态,更优化的分工,更合理的结构方面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在看到新的增长给林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正视林业目前的问题和挑战。 (一)历史欠债较多。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虽然我国的人造林工作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进步,树多了,山绿了,但是还需要看到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禀赋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相对于“十九大”提出的现阶段的矛盾来看,我国森林目前的总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于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期盼。当前,我国的生态欠账较多,环境问题时常让群众感到不满意,缺少绿色的生态环境依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倒逼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步伐。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生态形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给我们生态环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到“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说明了在生态建设这个迫切需求方面,将会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也同时给林业发展带来最艰巨、最繁重的生态建设任务。 (三)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我国目前依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城市化的建设越来越快,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同时,生态建设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这样就带来了森林有效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由于利益的驱使,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的状况每况愈下,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兼收并蓄,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一是开展企业化经营模式探索。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一些林业产业大部分由企业自身组织经营,采取这种企业化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建设和投资的有效性和延续性。二是国外拥有完善的政府扶植政策。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本国的林业发展都出台了相应的扶植政策,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励林业生产企业,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实现当地的经济效益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国家的补贴优惠政策。一是鼓励林业经济发展。当前,林业经济在各地快速发展,逐步成为一些地区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一种途径。建议设立林业经济发展补助专项资金,对各地发展林下经济进行适当补助,通过以奖励代替补贴的方式来支持林业经济。此外,对林业的分类经营改革继续深化,按照不同用途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深化林业资源改革,使林业的使用者能够拥有更多的林业资源的经营使用权利。 (三)提高林业产业的含金量。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大力发展林业建设的相关技术,通过创新各种养护方法,创新管理模式,用更科学的经营方式管理当前的林业产业,使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技术层面得到相应的保障。 (四)在现代化装备的配置方面努力。当前,我国的机械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应该将这种优势充分地利用起来,借助优良的质量,科技含量高的机械来提高林业产业化的效率。逐渐降低对国外设备的依赖程度,努力发展国内林业生产国有化,从而提升我国林业建设的效率。 四、结语 当前,在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多国把林业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全球林业大国和林木产品产销大国,我们必须要做到着眼当前,照顾长远,抓紧解决当下的难点问题,利用创新技术,更大限度地发挥林业优势,努力让林业产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

中国森林资源-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中国森林资源(2004-2008年)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一、基本情况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这次清查参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采用国际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为理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调查。全国共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 二、清查结果 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 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 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森林面积净增205 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

中国林业的生产与布局

中国林业的发展与布局 林业的概念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中国林业发展历史 一、旧中国的林业 (一)古代 我国曾经是一个森林茂盛的国家,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 从先秦,经秦汉至鸦片战争的漫长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朝代更替、战争爆发,我国的森林资源历经数千年的反复璀璨和破坏,逐渐由一个多林国家变成少林国家。 (二)近代 1840至1949,封建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加剧了对我国森林资源的破环和掠夺。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林业的发展 (一)建国初期林业的发展(1949—1957)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林业(1949—1952) 一方面通过没收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帝国主义的林业,建立起全民所有制的国有林业。另一方面在土地改革中,将没收和征收的山林、竹林按一定比例分给农民,形成个体农业。 从此确立了全民所有的国有林业和农民个体所有的个体林并存的林业所有制结构。 全国至上而下成立了林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生产单位,有计划地管理林业生产。 但是忽视了林业经济规律的影响,没有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方法管理林业生产。 2.一五时期(1953—1957) 将个体林业通过林业合作化改造,发展成为集体林业。 国有林区快速发展,在东北和西南西北建起了一批国有森林工业企业和木材加工企业,极大地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对木材的需要。 至此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构成社会主义林业体系的基础和主导部分。 但是林业生产内部的营林、采运、加工、多种经营的比例开始失调,集体林区的木材商品的生产受到较大的破坏。 (二)严重挫折时期的林业(1958—1976) 1.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阶段(1958—1962) 一方面林业建设速度加快,取得可喜成绩。 同时忽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瞎指挥,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国民经济三年调整阶段(1963—1965)

中国森林现状

中国森林现状中国现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区。按森林外貌划分,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约各占一半,前者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混交林,如下: 针叶林 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这些针叶林不仅植物组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大量的动物种类,成为众多特有种类的栖息地和避难所。A.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它们分别作为高纬度水平地带性植被和较低纬度的亚高山带植被类型。在分布区和地理环境方面,差异很大,但都属于亚寒带类型,其外貌、组成、结构都十分相似。 B.暖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辽东半岛,主要的建群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or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 C.亚热带针叶林类型很多,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云南松(P. yunnanensis)、细叶云南松(P. yunnanensis var. tenuiformis)、卡西亚松(P. kesiya)、华山松(P. armandii)、高山松(P. dens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冲天柏(干香柏)(C. duclouxian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铁坚杉(K. davidian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等。D.热带针叶林树种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亚松(Pinus latteri)、海南五针松(P. fenzeri-ana)和喜马拉雅长叶松(P.roxburghii)。林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A.红松阔叶混交林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中国温带地区的地带性类型,主要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一带山地,向东一直延伸至俄罗斯阿穆尔州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北部,主要建群种是红松(P. koraiensis)和一些阔叶树,如: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Acer mono)、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等。B.铁杉、阔叶树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是常绿阔叶林向亚高山针叶林过渡的一种垂直带森林类型,主要有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和铁杉(T. chinensis)与壳斗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亚热带西部山地海拔较高,在海拔2500—3000m之间形成特殊的针阔混交林带,喜马拉雅铁杉(T. dumosa)与阔叶树混交林常常占据主要的地位。 阔叶林 秋天的阔叶林A.落叶阔叶林广泛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广阔范围。主要的森林类型有华北、西北地区的落叶阔叶混交林、栎林、赤杨(Alnus japonica)林、钻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林、尖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林;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栗树林、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林、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的次生林类型的山杨林和桦木林以及发育在亚热带山地的山毛榉林和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Platycarya strobilace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榔榆(Ulmus parvifolius)林和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林等。 B.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是中国湿润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地带性类型,所含物种丰富,就高等植物而言,约占中国种类的1/2以上。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不明显,经常由多种共建种组成。有青冈林、拷类林、石栎林、润楠林、厚壳桂林、木荷林、阿丁枫林、木莲林。C.硬叶常绿阔叶林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一带曾为古地中海的地区,有类似地中海硬叶常绿阔叶林残遗的群落存在,主要见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地阳坡,一般山地常见的类型以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黄背栎(Q. pannosa)、长穗高山栎(Q. longispica)林、帽斗栎(Q. guayvaefolia)林、川西栎(Q. gilliana)林、藏高山栎(Q. semicarpifolia)林。而河谷地区常见有铁橡栎(Q. cocciferoides)林、锥连栎(Q. franchetii)林、光叶高山栎(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