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概况共16页word资料
中国林业分析报告

中国林业分析报告一,中国林业发展现状1,总体概况:根据中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75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
活立木蓄积量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8.21%。
按林种划分,中国现有林木面积16417.67万公顷,其中防护林(非商用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分别占到33.36%、47.89%、13.03%、1.84%、3.88%。
全国现有天然林面积、人工林面积分别为11576.20、5325.73万公顷,分别占68.49%和31.51%,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全国规模以上林业企业超过1.5万家,其中,国有重点森工企业135个,重点营林局20个,国有林场4466个,乡村林场近8万个,国有苗圃2300多个。
2009年,中国新造林面积588.49万公顷,人工造林、飞播造林、新封山育林分别占66.14%、4.38%、29.30%,比2008年增长9.92%。
而国家投资林业重点工程造林447.21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75.99%。
2009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万亿元,主要产品有:纸浆、木材、人造板、家具等。
福建、广东、浙江的林业年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
2008年中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占同类产品世界贸易总额的18%。
进口方面:主要是纸浆和原木等生产原料,分别占51.3%和17.2%。
出口方面:主要是木家具和纸制品等产品。
分别占46.8%和22.4%。
出口前5位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31.75%、日本23.48%、香港15.69%、韩国4.05%、英国3.68%。
2,中国林业的管理制度:林权制度:林地所有权是国家或集体所有,出租或承包给林业企业或个人,然后林业企业或个人拥有林地的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以及配套的处置权和收益权。
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2008年开始、计划5年内完成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
2019林业概况9页

2019中国林业基本情况一、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资源】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共开展了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9—2019年)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 9545.2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36%,比1949年的8.6%净增11.76个百分点。
我国森林面积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居巴西、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刚果民主共和国之后,列世界第六位。
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616 8.84万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
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外,全国有林地面积18138.09万公顷。
按林种划分,公益林、商品林面积分别占52.41%和47.59%,其中公益林面积中防护林83 08.38万公顷、特种用途林1197.82万公顷;商品林面积中用材林6416.16万公顷、薪炭林174.73万公顷、经济林2041万公顷(其中油茶林320万公顷)。
按土地权属划分,国有林7246.77万公顷,集体林10891.32万公顷,分别占39.9 5%和60.05%。
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的7143.58万公顷,集体经营的5176.99万公顷,个体经营的5817.52万公顷,分别占39.38%、28.54%和32.08%。
全国现有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5.99%;蓄积114.02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85.33%。
全国现有人工林面积6168.84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4.01%;蓄积19.61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14.67%。
总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0.62公顷的1/4,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蓄积量68.54立方米的1/7强。
林业简介介绍

汇报人: 日期:
• 林业的定义与重要性 • 林业资源与种类 • 林业实践与技术 • 林业发展与挑战
01
林业的定义与重要性
林业的定义
• 林业是研究如何培育、保护、利用和管理森林资源的科学,包 括林木育种、造林、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维护生态平衡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方式,维持大气 中的气体平衡,同时森林还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
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种群在森林中得到保护和 繁衍,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的多样性。
林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经济价值
非木材林业资源
定义
非木材林业资源是指除木材外,森林中其他具有 经济价值的资源。
生态价值
非木材林业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 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类型
包括林下植物(如草药、食用菌等)、野生动物 、林产品(如树脂、树胶等)以及森林中的水资 源等。
利用方式
非木材林业资源可以通过采摘、狩猎、养殖等方 式进行合理利用,同时要注重保护,确保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在利用过程中,要遵守相关法律法 规,防止过度开发和非法利用。
林业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竹材、药材、菌类等林产品,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 重要经济来源。同时,森林旅游、休闲等非木质林产品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影响
林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 推动了乡村振兴。同时,森林的存在和保护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 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林业资源与种类
森林资源
林业简介演示

2
林业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 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林业产业链的发展受到政策、市场、技术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木材加工业
木材加工业是林业产业链的重要 环节,包括锯材、木制品、家具
制造等。
木材加工业的发展需要依托森林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木材的
02
森林资源
森林的种类与分布
1 2
温带森林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包括针叶林和阔 叶林。
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是 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
3
沙漠和半干旱地区的灌丛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沙漠和半干旱 地区。
森林的功能与价值
生态平衡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实施路径
为实现战略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广生态农业 、发展绿色产业等。
数字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应用领域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林业领域,如森林资源监测、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提 高了林业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未来将有更多的智 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林业管理,推动林业的数字化转型。
提高国际话语权
积极参与国际林业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在国际林业事务中的话 语权和影响力。
05
林业科技与教育
林业科技发展概况
01
02
03
林业科技发展历程
从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的 转变,包括技术手段和理 念的更新。
林业科技研究重点
第一章 林业资源

第一章林业资源第一节森林资源一、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7490.92万hm2,森林覆盖率18.21%,活立木总蓄积136.18亿m3,森林蓄积124.56亿m3。
我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积占3.2%,列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国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林业用地面积28280.34万hm2,森林面积17278.70万hm2,活立木蓄积量132.59亿m3,森林蓄积120.98亿m3。
天然林面积11576.20万hm2,蓄积105.93亿m3;人工林面积5325.73万hm2,蓄积15.05亿m3。
全国经济林面积2139.00万hm2,竹林面积484.26万hm2,灌木林面积4529.68万hm2。
(一)森林资源结构①1、权属结构。
森林面积按土地权属划分,国有7334.33万hm2,占42.45%;集体9944.37万hm2,占57.55%。
森林面积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7284.98万hm2,占42.16%;集体6483.58万hm2,占37.52%;个体3510.14万hm2,占20.32%。
在现有未成林造林地中个体比例达41.14%。
2、林种结构。
林分按林种分为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用林。
防护林面积5474.63万hm2、①森林资源结构、森林资源质量的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蓄积550084.48万m3,特用林面积638.02万hm2、蓄积102810.26万m3,两者合计分别占林分面积、蓄积的42.81%和53.97%;用材林面积7862.58万hm2,蓄积551241.94万m3;薪炭林面积303.44万hm2,蓄积5627.00万m3(林分各林种面积和蓄积比例见图1—3)。
3、龄组结构。
在林分中,幼龄林面积4723.79万hm2,蓄积128496.60万m3;中龄林面积4964.37万hm2,蓄积342572.18万m3;近熟林面积1998.73万hm2,蓄积224550.99万m3;成熟林面积1714.79万hm2,蓄积301660.98万m3;过熟林面积876.99万hm2,蓄积212482.93万m3。
中国林业简介介绍

THANKS
感谢观看
近代林业
近代中国林业始于19世纪中叶,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社会的解体,中国林业 开始向近代林业转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现代林业
现代中国林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林业逐渐向现代化、 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林业进入了快速发 展的轨道。
热带季雨林
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 省份,树种以龙脑香、柚 木等为主,具有茂密的林 冠和发达的根系。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保护措施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森林资源,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 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可持续利用
中国积极推动森林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合理采伐、科学经营等方式实现森林资源 的长期稳定利用。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森林资 源的健康发展。
林业意义
林业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土安全、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同时也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
中国林业发展历程
古代林业
中国古代林业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商代,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林业管理制度。此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林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林业简介介 绍
汇报人: 2023-12-07
目 录
• 中国林业概述 • 中国森林资源概况 • 中国林业政策与法规 • 中国林业经济发展 • 中国林业与社会文化发展 • 中国林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
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
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一、中国林业资源情况林业的发展以资源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五次森林资源清查。
第五次森林清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林业用地39.5亿亩,森林面积23.8亿亩,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森林覆盖率为8.6%,增加近8个百分点。
表1全国历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总的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9.6%)的56%,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见表2)。
现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较大,且相当一部分郁闭度在0.4以下,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亩均蓄积量为5.2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8%。
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森林东北和西南多、其它地区少,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五省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1.3%和52.4%,而华北、华中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很少,尤其是西北的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5%,其中青海省只有0.43%。
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
按照《森林法》的规定,我国林种分为五类:一是用材林,现有面积15.5亿亩(含竹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66%;二是防护林,现有面积3.2亿亩,约占14%;三是经济林,现有面积3.0亿亩,约占13%;四是薪炭林,现有面积0.7亿亩,约占3%;五是特种用途林,现有面积0.6亿亩,约占3%。
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1551个,总面积19.4亿亩(含海洋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3.5%,其中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156个,总面积17.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1%。
第3讲-我国林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森林分布图
2010-122010-12-27
根据《中国植被》 根据《中国植被》, 我国植被被划分为8 我国植被被划分为8个分 区。
2010-122010-12-27
①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 方针叶林的一部分, 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 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 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 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 以下, 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 全年积温( 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 均温>10℃之总和) 1100-1700℃ 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 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气温 70-100天 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毫米。 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2010-122010-12-27
2、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东北、
包括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 包括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 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 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 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 量条件的差异, 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 带: 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010-122010-12-27
真菌资源更是丰富,可供食用的达30多种以上, 多种以上, 真菌资源更是丰富,可供食用的达30多种以上 银耳、木耳、紫红菇等。伞菌科的鸡 有银耳、木耳、紫红菇等。伞菌科的鸡是野生 真菌中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味极鲜美。 真菌中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味极鲜美。药用 真菌有30多种 除银耳、香菇、木耳、紫芝、 多种, 真菌有30多种,除银耳、香菇、木耳、紫芝、灵 等已有大量栽培外,其余都属野生,按季节采集, 芝等已有大量栽培外,其余都属野生,按季节采集, 鲜食或制成干品。野生动物资源有熊猫、大熊猫、 鲜食或制成干品。野生动物资源有熊猫、大熊猫、 金丝猴、猕猴、短尾猴、黑叶猴、毛冠鹿、 金丝猴、猕猴、短尾猴、黑叶猴、毛冠鹿、梅花 云豹、华南虎、金猫等珍稀动物。 鹿、云豹、华南虎、金猫等珍稀动物。鸟类中的 白鹇、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 白鹇、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都列为国家保 护对象。还有各种爬行动物包括眼镜蛇、 护对象。还有各种爬行动物包括眼镜蛇、眼镜蛇 蕲蛇以及蟒蛇和大壁虎等, 王、蕲蛇以及蟒蛇和大壁虎等,可作药用或制取 皮革。 皮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中国林业概况1.2.1、中国林业的资源现状(1)森林资源概况在当今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和林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行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全国森林资源状况根据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9-2019年),全国林业用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量145.54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133.63亿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2%。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28hm2,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048 m3。
现将我国除台湾、香港和西藏控制线外的森林资源状况介绍如下:1.林业用地资源林业用地面积:25 704.7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5 363.2万hm2,占林业用地的60%;疏林地719.5万hm2,占3%;无林地5 703.7万hm2,占22%。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2 919.9万hm2,经济林面积2 022.2万hm2,竹林面积421.1万hm2。
2.各类林木蓄积活立木总蓄积量113.1亿m3。
其中森林蓄积量100.9亿m3,占89%;疏林蓄积量1.4m3,占1%;7.0 亿m3,占6%;四旁树蓄积量3.8亿m3,占4%。
3.天然林、人工林资源天然林面积10 696.5万hm2,占有林地的70%,其中林分面积10 005.5万hm2,占天然林面积的94%;天然林蓄积量90.7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90%。
已成林人工林面积4 666.7万hm2,其中林分面积2 914.4万hm2,经济林面积1 621.5万hm2,竹林面积130.8万hm2;人工林蓄积10.1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10%。
4.林分资源全国用材林面积9 939.5万hm2;蓄积量72.1亿m3。
其中用材林成过熟林面积1 468.6万hm2;蓄积量27.4亿m3。
全国防护林面积2 138.5万hm2;蓄积量21.9亿m3。
薪炭林、特用林面积分别为445.2万hm2、396.8万hm2;薪炭林、特用林蓄积量分别为0.9亿m3、6.0亿m3。
5.森林资源质量(1)林分平均郁闭度:全国(不含西藏全区)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54,用材林平均郁闭度为0.53。
(2)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全国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8.06 m3/hm2,人工林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34.76 m3/hm2。
(3)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全国(不含西藏全区)林分单位面积年生长量为3.36 m3/hm2。
(4)林分平均胸径:全国(不含西藏全区)林分平均胸径为13.1cm。
(5)龄组结构:全国中幼龄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71%,其蓄积占林分蓄积的41%。
在人工林林分中,中幼龄林面积占绝对优势,中幼龄林面积占人工林分面积的84%。
(6)在全国用材林中,成过熟林面积占14.8%,蓄积占38.0%。
(二)全国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
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
有林地中公益林所占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
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森林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
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
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比例明显上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现。
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
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
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二、林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1.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从1981年到2019年,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60亿人次,全国共义务植树300亿株。
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下,我国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完成人工造林480万hm2,目前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4 666.7万hm2,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累计飞播造林2 533万hm2,实际成林面积868万hm2;封山育林面积累计达到3407万hm2。
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12.98%增加到1993年的13.92%,再增加到2019年的16.55%。
1991年以来,先后有广东、福建、湖南、浙江、江西、湖北、广西、安徽、山东、吉林、江苏、海南共12个省(区)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分别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成了我国林业生态体系的基本骨架(1)“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自1978年启动以来,到2019年累计造林2 700万hm2。
工程区有林地面积达到3 46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8.6%,使“三北”地区1100万hm2农田实现林网化,粮食产量净增加10%~30%;18万km2的黄土高原披上绿装,初步控制30%的水土流失。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89~2019年,累计造林457万hm2。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9%提高到25%。
已有100多个县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控制,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山区的沙化速度开始下降,很多昔日干枯的小溪恢复了常年流水,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已开始在森林中繁衍生息。
(3)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88~2019年,累计造林117万hm2,营造海岸基干林带7 063km,森林覆盖率由21.7%提高到29.1%。
减灾效益明显,其减灾能力达30%~40%。
(4)太行山绿化工程。
1984~2019年,累计造林286万hm2。
工程对改善华北及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太行山区经济,实现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5)平原绿化工程。
截至2019年底,全国920个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原918个)有850个已达到部颁平原绿化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已林网化的农田面积达3 500万hm2。
(6)全国防沙治沙工程。
1992~2019年,累计造林104万hm2。
有近1 330多万hm2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约有12%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初步治理了30%的水土流失面积。
(7)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2019年,累计造林26.0万hm2。
(8)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2019年,累计造林8.4万hm2。
(9)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2019年,累计造林10.0万hm2。
(10)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2019年,累计造林14.2万hm2。
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新格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的精神,2019年,启动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之后,2000年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17个省(区、市)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
4.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1)自然保护区。
截至2019年底,全国林业系统共建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633处,总面积达6 15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6.4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4处,面积达1 618.4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68%,其中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博格达峰、锡林郭勒、鼎湖山、盐城、西双版纳、天目山、茂兰、丰林、九寨沟和南麂列岛等15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洞庭湖、鄱阳湖、青海鸟岛、海南东寨港、香港米埔等7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野生动植物保护。
到1996年底,全国已初步建立了230多处野生动物繁殖场,14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18处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事处和大熊猫、东北虎、麋鹿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繁育中心以及400余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殖基地和优良种质基因库,60 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80%被迁地保存。
(3)湿地保护。
到目前为止,建立各种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152处,面积1 278万hm2,并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国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全面普查。
(4)森林公园生态建设。
截至2019年底,全国各级森林公园总数达到870处,遍布31个省(市、区),面积748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0.78%,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92处,经营面积530万hm2。
5.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有了一定基础,向着高起点、网络化方向发展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初步建立,全国共有35个总体,设置固定样地22万余个,调查面积57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1.2%,建立了初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心2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