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概况
中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2021

中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2021一、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林草资源的国家之一,这些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林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二、林草资源状况1. 森林资源中国森林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的森林面积约为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中,天然林面积约为1.3亿公顷,人工林面积约为9000万公顷。
人工林资源主要以松树、杉树、毛竹等为主,为中国的木材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撑。
2. 草地资源中国草地资源广阔,分布于山区、草原、湿地等多种地形。
据统计,中国的草地面积约为 4.5亿公顷,占到了全国土地面积的47%左右。
草地资源在草牧业发展、畜牧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水土资源起到关键作用。
三、生态状况评估1. 森林生态状况虽然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森林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地区的森林存在退化、老龄化等问题。
其次,森林火灾、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给森林资源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此外,人类活动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过度采伐、非法砍伐等问题亟待解决。
2. 草地生态状况草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过度放牧和草地过载利用导致草原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日益严重。
其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现,需要加强对草地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
此外,草地生态系统对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强相关保护措施。
四、生态保护与管理为了保护和管理好林草资源,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森林和草地资源的保护,推动实施森林防火、虫害防治等重点工程。
其次,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非法采伐和砍伐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林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中国林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
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
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1中国林业的资源情况林业的发展以资源为基础。
我国现有林业用地39.5亿亩,森林面积23.8亿亩,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
总的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9.6%)的56%,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
现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较大,生态服务功能低下,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8%。
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森林东北和西南多,其它地区少。
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
我国林种分为五类:一是用材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66%;二是防护林;三是经济林;四是薪炭林;五是特种用途林。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全国约有3万多种植物,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
但目前,约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419种和13类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特别是大熊猫、朱鹮、金丝猴、扬子鳄、虎、藏羚羊、兰科植物、红豆杉、苏铁等动植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在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植物类型458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544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29个,湿地生态系统类型125个。
目前,我国共有22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
2中国林业的现状对中国林业的现状进行估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成就巨大;二是问题严重。
林业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工造林势头很猛,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
中国森林情况汇报

中国森林情况汇报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拥有着广阔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植被类型。
森林资源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中国森林情况的汇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森林资源的总体情况。
截止到目前,中国森林面积约为208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3%,其中主要以亚热带和温带森林为主。
森林覆盖率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21%以上,达到国际上公认的绿色发展标准。
同时,中国的天然保护区也在不断增加,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我们来关注中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情况。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各级林业部门也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乱砍滥伐的打击力度,保护了大量珍贵的森林资源。
同时,中国还大力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林下经济,提高了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再者,我们要关注中国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情况。
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森林资源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保持了水土流失的稳定,净化了大气,维护了生态平衡。
同时,森林资源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最后,我们要关注中国森林资源的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中国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加大力度加以解决。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绿色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绿色发展,让森林资源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林业概况

1.2中国林业概况1.2.1、中国林业的资源现状(1)森林资源概况在当今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和林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行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全国森林资源状况根据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全国林业用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量145.54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133.63亿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2%。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28hm2,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048 m3。
现将我国除台湾、香港和西藏控制线外的森林资源状况介绍如下:1.林业用地资源林业用地面积:25 704.7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5 363.2万hm2,占林业用地的60%;疏林地719.5万hm2,占3%;无林地5 703.7万hm2,占22%。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2 919.9万hm2,经济林面积2 022.2万hm2,竹林面积421.1万hm2。
2.各类林木蓄积活立木总蓄积量113.1亿m3。
其中森林蓄积量100.9亿m3,占89%;疏林蓄积量1.4 亿m3,占1%; 散生木蓄积量7.0 亿m3,占6%;四旁树蓄积量3.8亿m3,占4%。
3.天然林、人工林资源天然林面积10 696.5万hm2,占有林地的70%,其中林分面积10 005.5万hm2,占天然林面积的94%;天然林蓄积量90.7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90%。
已成林人工林面积4 666.7万hm2,其中林分面积2 914.4万hm2,经济林面积1 621.5万hm2,竹林面积130.8万hm2;人工林蓄积10.1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10%。
简述我国林地资源的概况

简述我国林地资源的概况
【题目】简述我国林地资源的概况
【答案】简述我国林地资源的概况整理如下,供学习参考。
我国林地资源总的特点是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具体可从(3)方面分析:
(1)、有林地资源数量。
我国大陆森林覆盖率为12.49%,属于少林国家。
(2)、有林地资源质量。
我国东半部水热条件好、多山宜林使我国现有林地的质量较好。
但我国林地的现实生产能力低,单位面积有林地的蓄积量少,林分的生长率也较低,这与许多林区过度砍伐、存在大量残次林的状况有关。
(3)、后备林地资源:我国能够用于发展林业的后备土地资源90%以上集中分布于东半部,与现有林地相比质量偏低。
对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对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摘要: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已达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
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为0.53亿公顷,居世界首位。
然而,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
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为0.145公顷和10.151立方米,分别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和1/7。
严重存在龄组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
森林可采资源少,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
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
林地转为非林地情况严重,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问题严重。
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由于质量好的林地仅占十分之一左右,而且大多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所以推断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可持续发展是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观,现如今,面临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全面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方面,建立一套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林业;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善发展思路,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出发,充分认识林业在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 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我国林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为传统林业发展阶段。
中国林业分析报告

中国林业分析报告一,中国林业发展现状1,总体概况:根据中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75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
活立木蓄积量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8.21%。
按林种划分,中国现有林木面积16417.67万公顷,其中防护林(非商用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分别占到33.36%、47.89%、13.03%、1.84%、3.88%。
全国现有天然林面积、人工林面积分别为11576.20、5325.73万公顷,分别占68.49%和31.51%,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全国规模以上林业企业超过1.5万家,其中,国有重点森工企业135个,重点营林局20个,国有林场4466个,乡村林场近8万个,国有苗圃2300多个。
2009年,中国新造林面积588.49万公顷,人工造林、飞播造林、新封山育林分别占66.14%、4.38%、29.30%,比2008年增长9.92%。
而国家投资林业重点工程造林447.21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75.99%。
2009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万亿元,主要产品有:纸浆、木材、人造板、家具等。
福建、广东、浙江的林业年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
2008年中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占同类产品世界贸易总额的18%。
进口方面:主要是纸浆和原木等生产原料,分别占51.3%和17.2%。
出口方面:主要是木家具和纸制品等产品。
分别占46.8%和22.4%。
出口前5位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31.75%、日本23.48%、香港15.69%、韩国4.05%、英国3.68%。
2,中国林业的管理制度:林权制度:林地所有权是国家或集体所有,出租或承包给林业企业或个人,然后林业企业或个人拥有林地的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以及配套的处置权和收益权。
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2008年开始、计划5年内完成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
林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林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林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前景。
一、林业发展现状1. 林业资源丰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疆域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
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总量逐年增长。
这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过去,林业主要侧重于木材的生产和采伐。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林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林业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如今,林业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木材、竹材、果品、草本植物等多领域,林下经济逐渐蓬勃发展。
3. 生态功能得到强调林业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林业的生态功能得到了高度重视。
林木的保护和修复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水质与土壤质量,还可以保护水源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林业发展前景1.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来,我国将更加重视林业的生态功能,在森林保护、生态修复和森林防火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 林下经济有望发展林下经济是指在林地上开展的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活动。
由于其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林下经济将成为未来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开发利用林地上的资源,林下经济不仅可以提高林农的收入水平,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林业科技创新的方兴未艾随着科技的进步,林业科技创新将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利用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有效提高林业经营效益。
此外,林业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控等也将通过科技手段得到进一步突破。
4. 林业产业国际合作前景广阔中国的林业资源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与此同时,国际林业市场需求也日益增加。
未来,中国的林业产业有机会与国际市场相结合,通过国际贸易和合作,促进中国林业的发展。
此外,国际间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也对林业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中国林业概况1.2.1、中国林业的资源现状(1)森林资源概况在当今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和林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行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全国森林资源状况根据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全国林业用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量145.54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133.63亿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2%。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28hm2,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048 m3。
现将我国除台湾、香港和西藏控制线外的森林资源状况介绍如下:1.林业用地资源林业用地面积:25 704.7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5 363.2万hm2,占林业用地的60%;疏林地719.5万hm2,占3%;无林地5 703.7万hm2,占22%。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2 919.9万hm2,经济林面积2 022.2万hm2,竹林面积421.1万hm2。
2.各类林木蓄积活立木总蓄积量113.1亿m3。
其中森林蓄积量100.9亿m3,占89%;疏林蓄积量1.4 亿m3,占1%; 散生木蓄积量7.0 亿m3,占6%;四旁树蓄积量3.8亿m3,占4%。
3.天然林、人工林资源天然林面积10 696.5万hm2,占有林地的70%,其中林分面积10 005.5万hm2,占天然林面积的94%;天然林蓄积量90.7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90%。
已成林人工林面积4 666.7万hm2,其中林分面积2 914.4万hm2,经济林面积1 621.5万hm2,竹林面积130.8万hm2;人工林蓄积10.1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10%。
4.林分资源全国用材林面积9 939.5万hm2;蓄积量72.1亿m3。
其中用材林成过熟林面积1 468.6万hm2;蓄积量27.4亿m3。
全国防护林面积2 138.5万hm2;蓄积量21.9亿m3。
薪炭林、特用林面积分别为445.2万hm2、396.8万hm2;薪炭林、特用林蓄积量分别为0.9亿m3、6.0亿m3。
5.森林资源质量(1)林分平均郁闭度:全国(不含西藏全区)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54,用材林平均郁闭度为0.53。
(2)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全国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8.06 m3/hm2,人工林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34.76 m3/hm2。
(3)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全国(不含西藏全区)林分单位面积年生长量为3.36 m3/hm2。
(4)林分平均胸径:全国(不含西藏全区)林分平均胸径为13.1cm。
(5)龄组结构:全国中幼龄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71%,其蓄积占林分蓄积的41%。
在人工林林分中,中幼龄林面积占绝对优势,中幼龄林面积占人工林分面积的84%。
(6)在全国用材林中,成过熟林面积占14.8%,蓄积占38.0%。
(二)全国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
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
有林地中公益林所占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
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森林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
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
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比例明显上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现。
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
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
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二、林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1.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从1981年到1997年,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60亿人次,全国共义务植树300亿株。
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下,我国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完成人工造林480万hm2,目前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4 666.7万hm2,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累计飞播造林2 533万hm2,实际成林面积868万hm2;封山育林面积累计达到3407万hm2。
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12.98%增加到1993年的13.92%,再增加到1998年的16.55%。
1991年以来,先后有广东、福建、湖南、浙江、江西、湖北、广西、安徽、山东、吉林、江苏、海南共12个省(区)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分别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成了我国林业生态体系的基本骨架(1)“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自1978年启动以来,到1998年累计造林2 700万hm2。
工程区有林地面积达到3 46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8.6%,使“三北”地区1100万hm2农田实现林网化,粮食产量净增加10%~30%;18万km2的黄土高原披上绿装,初步控制30%的水土流失。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89~1998年,累计造林457万hm2。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9%提高到25%。
已有100多个县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控制,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山区的沙化速度开始下降,很多昔日干枯的小溪恢复了常年流水,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已开始在森林中繁衍生息。
(3)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88~1998年,累计造林117万hm2,营造海岸基干林带7 063km,森林覆盖率由21.7%提高到29.1%。
减灾效益明显,其减灾能力达 30%~ 40%。
(4)太行山绿化工程。
1984~1998年,累计造林286万hm2。
工程对改善华北及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太行山区经济,实现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5)平原绿化工程。
截至1998年底,全国920个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原918个)有850个已达到部颁平原绿化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已林网化的农田面积达3 500万hm2。
(6)全国防沙治沙工程。
1992~1998年,累计造林104万hm2。
有近1 330多万hm2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约有12%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初步治理了30%的水土流失面积。
(7)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1998年,累计造林26.0万hm2。
(8)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1998年,累计造林8.4万hm2。
(9)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1998年,累计造林10.0万hm2。
(10)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1998年,累计造林14.2万hm2。
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新格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的精神,1998年,启动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之后,2000年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17个省(区、市)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
4.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1)自然保护区。
截至1998年底,全国林业系统共建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633处,总面积达6 15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6.4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4处,面积达1 618.4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68%,其中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博格达峰、锡林郭勒、鼎湖山、盐城、西双版纳、天目山、茂兰、丰林、九寨沟和南麂列岛等15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洞庭湖、鄱阳湖、青海鸟岛、海南东寨港、香港米埔等7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野生动植物保护。
到1996年底,全国已初步建立了230多处野生动物繁殖场,14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18处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事处和大熊猫、东北虎、麋鹿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繁育中心以及400余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殖基地和优良种质基因库,60 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80%被迁地保存。
(3)湿地保护。
到目前为止,建立各种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152处,面积1 278万hm2,并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国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全面普查。
(4)森林公园生态建设。
截至1997年底,全国各级森林公园总数达到870处,遍布31个省(市、区),面积748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0.78%,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92处,经营面积530万hm2。
5.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有了一定基础,向着高起点、网络化方向发展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初步建立,全国共有35个总体,设臵固定样地22万余个,调查面积57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1.2%,建立了初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心2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