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动车组5大关键技术

高速动车组5大关键技术
高速动车组5大关键技术

机电商报/2008年/12月/8日/第A04版

机床工具

高速动车组5大关键技术

北京交大机电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志明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和“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成功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动车组技术,形成了CRH系列中国铁路高速动车组技术体系。

中国铁路高速动车组构成

CRH1动车组由庞巴迪BSP公司制造,编组8辆、定员668人,运营时速200~250Km,牵引功率5300千瓦,不锈钢车体,轴重小于16吨。

CRH2-A型车由四方股份制造,编组8辆、定员610人,运营时速200~250km,牵引功率4800千瓦,铝合金车体轴重小于14吨。

CRH2-C型车,四方股份动车组,第61列,运行速度300公里、8辆编组、座车。

CRH3型车,由唐山工厂制造,编组8辆,定员608人,运营时速300~350公里,牵引功率8800千瓦,铝合金车体,轴重小于17吨。

CHR5型车由长客股份制造,编组8辆、定员622人,运营时速200~250公里,牵引功率5500千瓦,铝合金车体,轴重小于17吨。

车辆购置费大致预测为:2009年937.50亿元,2010年1125亿元,2011年1375亿元,2012年1562.5亿元。到2009年上半年,即有约300列动车组(含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两种类型)将开始招标,为即将竣工的石太线、郑西线和广深珠等线路服务。朔黄线也计划排在大秦线(2008年大批量采购)之后于2009年批量购置和谐型电力机车。

动车组关键技术分析

动车组整体集成

对动车组车体、转向架以及牵引变流、制动、网络控制、辅助供电、车辆连接等元素按有关参数进行合理选择设计,进而生产、组装、测试、试验的过程。

通过集成使动车组达到牵引、制动、车辆动力学、列车空气动力学、舒适性、安全性等性能要求。这是主机厂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

车体技术

车体技术主要包括3项:首先,动车组的高速化需要流线化、车体减重、动力分散使得车体承载了众多设备;车体保证强度、刚度与轻量化是一对矛盾。其次,铝合金/不锈钢车体焊接制造技术。其三,车门、车窗的整体加工。

高速转向架

转向架是列车高速运行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作为执行机构,高速转向架在保证列车高速稳定运行时承担列车的减振降噪作用;作为承载结构,高速转向架在各种振动工况下确保结构的强度安全可靠性。

牵引传动与控制系统

包括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牵引与辅助变流器、牵引控制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国际标准的列车网络硬件及控制技术;双绞屏蔽线和光纤为传输介质的网络通讯技术;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系统冗余控制技术;具有自诊断功能的系统监视与诊断功能。

制动系统

列车速度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必须能在规定距离和时间之内停车,依靠传统的摩擦制动方法

已经不能解决高速列车的制动问题,必须采用动力制动+空气制动。电控制动技术四大要素:制动能力强、响应速度快,制动力分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好,故障导向安全,制动冲动小。

国内外高速动车组的关键技术分析.

国内外高速动车组的关键技术分析 学生姓名李资源 专业班级车辆工程 学号 14925424 日期 2016.10.14

目录 (一)世界高铁的发展 (3) (二)高速铁路的主要技术特征 (5) (三)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 (6) (四)高速动车组的关键技术 (7) (五)新一代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将面临的技术挑战与策略研究 (12) (六)我眼中的中国高铁 (16) (七)参考文献 (17)

(一)世界高铁的发展 高铁简介: 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在列车在营运达到速度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广义的高速铁路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 发展历程: 1.第一次浪潮 1964年~1990年 1959年4月5日,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在日本破土动工,经过5年建设,于1964年3月全线完成铺轨,同年7月竣工,1964年10月1日正式通车。每小时270公里,营运最高时速300公里。 2.第二次浪潮 1990年至90年代中期 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等欧洲大部分国家,大规模修建该国或跨国界高速铁路,逐步形成了欧洲高速铁路网络。 这次高速铁路的建设高潮,不仅仅是铁路提高内部企业效益的需要,更多的是国家能源、环境、交通政策的需要。 3.第三次浪潮 从90年代中期至今~ 在亚洲(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北美洲(美国)、澳洲(澳大利亚)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 高铁典型技术: 1.日本新干线(号称世界安全线) 从1964年第一条新干线开通以来,日本对新干线高速铁路进行多次重大技术改进和革新。平均时速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达到230公里/小时,在世界独占鳌头。现,与“磁浮”速度相差无几。机车车辆也有很大改在提高到近300公里,试验速度已经达到443公里进,从最初的“0系列”,以后又相继开发出“100系列”、“200系列”、“300系列”、“400系列”、“500系列”、“700系列”和适合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地形特点的“E1系列”“E2系列”、“E3系列”和“E4系列”。改进后的车辆在行驶速度、乘坐舒适程度、大量运输性能、车身重量和功率等方面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法国TVG技术 TGV可能是目前唯一没有任何盈利色彩而享誉世界的法国产品。所谓TGV 是Train à Grande Vitesse(法语“高速铁路”)的简称。

重大关键技术

2016年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关键技术) 指南 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全省“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发布2016年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关键技术)指南。 一、信息技术领域 围绕高性能电子功能材料、行业专用集成电路芯片、高端电子信息装备、基础软件、信息安全等5个重点技术方向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全省信息产业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契合,实现全产业链关键环节重要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提升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信息安全。 1、高性能电子功能材料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实现高端电子器件基础材料的技术突破。重点开展超细粉体技术、电子纤维微张力控制、新型后处理工艺及浸润剂配方、高压水枪开纤技术等高性能电子功能材料加工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电子功能材料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薄覆铜板、陶瓷电容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的质量与性能要求,实现电子功能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国产替代。

2、行业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实现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测试、封装等重点环节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开展软硬件逻辑模块复用、高安全性加密算法可重构IP核、Java虚拟机及Applet应用自主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实现存储器、无线射频、智能卡芯片、图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集成电路芯片自主设计目标。 预期目标:专用芯片及器件产品实现在通信、金融、社保、物流、特种设备管理、安全管控等行业中的规模化应用和国产替代。 3、高端电子信息装备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掌握并实现高端信息装备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开展体系结构设计、异构众核内存计算和交换加速技术、高速IO存取、恒流充电式脉冲调制器和大功率扫描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预期目标:研制新一代高端容错服务器、高能工业电子加速器、微波成像雷达等高端电子信息整套装备并形成技术标准,实现在部分重要领域高端信息装备国产替代。 4、基础软件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实现基础软件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云数据中心虚拟化、轻量多层容器管理、资源调度和应用敏捷迁移、自适应动态负载平衡、交互式处理、并行处理分析和大数据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开展新一代融合架构的云数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2010年12月03日 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这是中国铁路创造的世界纪录,更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章节,因为,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了运营持续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运输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今,中国铁路每天开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1000多列,发送旅客近百万人。而且高速铁路开通后,既有铁路通道的货运能力得到了巨大释放,为实现货运增量、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在建设和发展高速铁路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营业里程上不断快速扩展,而且锤炼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精神,形成了以"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高速铁路文化体系。 作为带动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铁路不仅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对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助推器。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发展相对滞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世界范围看,速度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种运输方式或某种交通工具的兴衰。铁路自诞生以来,正是由于它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上的巨大优势,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交通运输的骨干,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曾几何时,由于忽视了普遍提高行车速度,铁路在速度方面的优势迅速缩小,甚至消失。速度慢成了阻碍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铁路以高速客运为突破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焕发了青春,出现了新的生机。客运高速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趋势。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旅客把乘坐舒适便捷的高速列车作为出行的首选。 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必须在速度上"突出重围"。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节约土地、节能环保等明显优势。发展高速铁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2003年,中国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了加快发展铁路的重要决策,中国铁路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七年来,铁路系统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国情和路情,着眼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高速铁路、机车车辆、高原铁路、既有线提速、重载运输等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运输效率世界第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高速铁路的发展成就。中国铁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动车段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与关键技术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1134718.html, 动车段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与关键技术分析 作者:李佳特 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09期 摘要:随着高速铁路运营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动车组业务也在不断扩大,动车组运 用检修管理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在2011年,我国对高速铁路生产力布局进行全面调整,动车段逐渐成为动车组运用检修的主体,动车运用所和动车基地成为负责一、二级修和高级修的生产车间。该文对动车段动车组管理信息架构进行简要概述,提出架构的组成方式,并且对信息技术做出分析,为整个动车组系统的建设与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动车段动车组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F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040-02 动车段既要有很强的管理职能,同时也要参与具体的业务生产流程,建立庞大的动车段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对全段统筹管理,实现资产和人员的统一规划、调动等,合理地安排动车段技术人员对动车组的运用检修,各动车运用所需要的共享检修资源和检修实绩成果。同时也将动车段的上下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动车段的各个主要业务几乎都会同相关的生产车间有直接的数据交互过程,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对动车段的技术人员统一编制、下发,各个运用所和操作人员参照执行[1]。通过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调配 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安全生产和安全运行。 1 动车段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概述 随着我国铁路系统的建设,为了提高人们出行的速度和便捷性,动车组的对开量不断增多,必须做好动车组的检修工作保证动车组安全运行。铁道部根据铁路建设网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地设置了7个具有先进的工艺流程和工装设备、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动车检修基地和几十个动车运用所,来完成动车组的检修工作。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要学习和借鉴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先进的设计理念,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并依据中国动车组维修的实际情况,建设一套具有国际先进经验,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为我国铁路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支持。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要满足部、局、动车基地、动车运用所的所有业务需求,同时也要兼顾多种车型的技术管理,工艺流程等[2]。动车 维修基地集生产、作业、技术、物流、安全、质量等信息化管理于一体,实现全程调配和网络化的维修管理,从而保障动车组安全高效的运行,动车组维修网高效运转,为动车组的提速、高铁的开行提供信息化支撑。 2 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高速铁路动车组简介

高速铁路动车组简介 (一)牵引动力及牵引方式比选 1、高速列车应采用电力牵引 内燃牵引和电力牵引两种牵引种类 列车速度从100km/h增加到300km/h时,运行阻力约增加5倍,此时牵引列车的总功率则为100km/h时的15倍电力牵引更适宜高速列车的牵引 内燃牵引是很难实现的 主要原因如下: (1)目前我国功率最大的DF8内燃机车标称功率为2720kw,柴油-发电机组总重为30.87t,柴油机组平均每千瓦功率金属消耗量为11.35kg/kw。而电力机车以 SS3为例,机车功率为4320kw,主变压器重12.4t,平均每千瓦功率金属消耗量为 2.87kg/kw。因此牵引动力装置在轴重和轴数维持一样的条件下,电力牵引可实现更大的牵引功率。 (2)内燃牵引若实现高速牵引则必须提高柴油机功率,必然会增加柴油发电机组及辅助系统重量,最终会导致机车轴重或轴数增加。轴重的增加对高速列车的运行是极其有害的,它增大了轮对对钢轨的冲击力,易导致钢轨的折断,并增加了轨道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量和维修费用。若为了维持轴重不增加而增加轴数,如采用C0-C0式转向架或B0-B0-B0式转向架,或组合式机车,使转向架复杂,不利于机车的高

速运行。 (3)大功率柴油机的噪音及排放的废气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旅行的舒适度,同时由于机车燃料油的储备有限,列车不能长距离行驶,需换挂机车或在站上补充燃料及水,增加了列车辅助作业时间。 电力牵引由于牵引功率的增加,对列车的质量影响很小,易实现大功率牵引,所以高速列车最佳的牵引方式为电力牵引。 2、高速铁路宜采用动车组 目前我国铁路基本上采用机车牵引旅客列车的输送方式,机车和旅客列车分别整备,机车在车站联挂列车后出行,机车只在规定的交路范围内运行。这种运行方式有以下缺点: (1)机车按规定交路行驶,中途须换挂机车,辅助作业时间延长,从而使旅行时间延长。而动车组本身在运行中不需更换牵引动力,有效地压缩了运行时间。 (2)列车出入始发(终到)站时通过车站咽喉区每开行一对旅客列车,则占用咽喉次数达6次,造成咽喉区能力紧张。若采用动车组,只用咽喉次数仅2次,极大的缓解了咽喉区的通过能力。 (3)采用动车组可以避免部分机车的单机走行以节省能源的消耗。

中国铁路动车组列车知识大全

中国铁路动车组列车知识大全 动车组 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力,又可以载客,这样的客车车辆便叫做动车。而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编成一组。带动力的车辆叫动车,不带动力的车辆叫拖车组.动车组技术源于地铁,是一种动力分散技术。一般情况下,我们乘坐的普通列车是依靠机车牵引的,车厢本身并不具有动力,是一种动力集中技术。而采用了“动车组”的列车,车厢本身也具有动力,运行的时候,不光是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把动力分散,更能达到高速的效果。作为一种适合铁路中短途旅客运输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动车组的分类有多种:按照传动类型,可分为电动车组和内燃动车组;按照动力形式,可分为动力集中型和动力分散型;按照传动方式,又可划分为电传动和液力传动两种类型。由于动车组可以根据某条线路的客流量变化进行灵活编组,可以实现高密度小编组发车以及具有安全性能好、运量大、往返不需掉转车头、污染小、节能、自带动力等优点,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被誉为21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宠儿”。内燃动车组通常两端是动力车,部分带客室。国内常见的动车组都是这一类的,如神州号,四方厂、唐山、戚厂、长客的动车。电力动车组分为动力集中型和分散型,两年前的DDJ1和蓝箭就是动力集中型。而春城号和中原之星是动力分散型。通常的电力动车组都要由客车厂家、使用单位和株厂或株所联合研制。 【动车组分类】 按照动力排布:动力集中,动力分散 按照用途:客运,货运(比如日本M250,法国TGV行邮),特殊用途(轨道检测等) 按照性能:高性能,低性能。 【牵引方式】 动车组有两种牵引动力的分布方式,一种叫动力分散,一种叫动力集中。 动力分散电动车组的优点是,动力装置分布在列车不同的位置上,能够实现较大的牵引力,编组灵活。由于采用动力制动的轮对多,制动效率高,且调速性能好,制动减速度大,适合用于限

基于动车组的健康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动车组的健康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是由计划预防维修向数字化进准状态修 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高速列车的设计和运维产生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结合技术架 构对动车组车载PHM系统、车地PHM系统、地面PHM系统等技术进行分析, 并对PHM系统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可为PHM技术在各类轨道交通车辆中的应用 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车组;故障预测;健康管理; 0引言 当下,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车辆系统及关键部件的 健康状态维护与保持能力是评价高速列车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现运行的和谐号 高速列车采取以里程计划进行维护,所需维修与维护费用较高。受益于电子硬件 及智能算法技术的发展,检修人员对于列车故障的响应也由计划修状态修向预防 性[1],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是 实时监测装备运行的状态参数及特征信号,借助智能推理算法和模型评估装备的 健康状态,对故障进行预测,并提供维修保障决策,实现装备状态维修。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源于对飞机关键系统部件的故障预测中,现广泛用 于应用于英、美、加拿大、荷兰、新加坡、南非、以色列等国的直升机上,其中, 美国国防部新一代HUMS——JAHUMS具有全面的PHM能力和开放、灵活的系统 结构。 当下智能运维是智能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铁路产业联盟研究新一 代智慧解决方案,于2010年发布了InteGRrail体系,但目前仍然尚处于审核认证阶段,短期内尚不具备应用于高速列车及其运行环境设计的条件,尚不能提供高速 列车运维体系解决方案[2]。通过将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分类相结合对滚动轴承 故障状态开展了混合智能诊断研究[3];以小波包分解系数的标准差作为特征参数,将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结合,建立了复杂齿轮箱的故障诊断系统,用来诊断不同 故障模式和程度的齿轮箱故障[4];中南大学刘剑锋采用基于模糊预测控制方法对 机车制动控制开展深入研究[5]。国内外学者对问题都进行了相应研究,所提出的 模型。 1动车组智能诊断与故障预测系统架构 高速动车组的异常状态与列车集群、系统集群、部件集群等相关联,,使得 故障预测和定位变得极为复杂.因此,开展高速列车智能诊断和故障预测的研究,需要对实时状态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预处理,对列车运行积累的历史数据深入挖掘,建立系统的故障预测数学模型,对部件、系统和列车层次的特征数据及关联。关系进行监测和逻辑推导.高速列车智能诊断与故障预测系统主要由车载PHM 系统、车地数据传输系统、地面感知系统、地面PHM系统4个要素组成,系统 架构如图1所示. 图1:动车组健康管理系统架构 其中车载PHM系统以整体采用分布式结构,获取从零部件至子系统的至整 车级别的车辆状态信息,完成实时数据进行融合、清洗、提取相关特征参数等工作,根据数据处理后的状态特征,车载PHM系统分别从故障诊断、健康评估和 智能决策等方面进行处理,并把处理后的状态特征和预处理结果反馈到地面PHM 系统中,地面PHM系统对列车集群进行差异性评估与分析统计,对运行数据中

高速铁路动车组空调故障的应急处置

高速铁路动车组空调故障的应急处置 1.动车组全列空调故 (1)动车组发生故障停车后,若空调装置出现故障超过20 min,CRH2型动车组允许打开车门通风;CRH1、CRH3、CRH5型动车组若空调装置故障超过20 min,且应急通风功能失效或无法满足要求,也允许打开车门通风。 (2)列车长要及时向旅客通报情况并致歉,组织乘务员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受阻旅客妥善解决临时困难,稳定旅客情绪,避免激化矛盾。 (3)为保证旅客的人身安全,同时根据动车组乘务人员的配置情况,打开站台侧4~8扇车门,并在车门处安装防护网,由列车长组织乘警、列车员、餐车工作人员及随车保洁员负责值守,严禁旅客自行下车。 (4)动车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需救援或自动力运行时,允许打开列车部分车门,在固定好防护网的情况下限速运行,具体要求为:CRH1、CRH5型车限速60 km/h,通过高站台时限速40 km/h;CRH2、CRH3型车限速70 km/h。同时,相关乘务工作人员要及时向铁路局、铁路总公司汇报情况。 (5)需要组织旅客下车或换乘其他列车时,原则上在车站站台进行。车站应当与列车一起组织旅客乘降。必须在区间组织旅客下车或换乘时,须经铁路局主管运输副局长批准,同时要做好安全防护,以防发生意外。CRH2、CRH3型动车组若停靠在500 mm及以下站台或区间,需组织旅客通过应急梯下车。 (6)动车组增加搭载应急备品。CRH1、CRH2、CRH3、CRH5型车每组新增加8套防护网,每组CRH2、CRH3型车应急梯增加为4个。防护网存放位置:CRH1型存放在厨房储物柜内,CRH2型存放在3号车一位端的备品柜内,CRH3型在4号车厨房存储柜对面的储物柜内,CRH5型车存放在1号车或8号车的备品柜内。防护网存放在备品柜内的由车辆部门保管,存放在储物柜内的运行中由客运

动车组空调功能及调试关键技术研究

动车组空调功能及调试关键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12T15:58:14.9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作者:殷圣权 [导读] 摘要:为了可以使动车组空调的舒适要求实现,需要将空气加热系统、空气通风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空气冷却系统设计在车辆客室空调中。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111 摘要:为了可以使动车组空调的舒适要求实现,需要将空气加热系统、空气通风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空气冷却系统设计在车辆客室空调中。与此同时,需要做好空调调试以及故障处理等工作。文章主要分析了动车组空调功能及调试关键技术,以及动车组空调故障问题及其处理对策,旨在创设更加舒适的环境。 序言:动车组空调的关键作用是让乘客具备尤为舒适的环境,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实施相应的技术对策调节客室中的空气参数,而调节客室空气参数的主导措施是将处理过的空气通过相应的手段向车辆客室送入,从而确保车辆客室中的气流速度、空气洁净度与温度等一系列参数达标。 关键词:动车组;空调;调试;故障 1动车组空调制冷的运行原理 动车组空调的运行原理是蒸发过程中的制冷剂会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进而实现空气的冷却。其中,压缩机能够压缩由蒸发器流入的低压、低温制冷剂气体为高压、高温制冷剂气体。源自压缩机的高压和高温制冷剂气体到达冷凝器,这个时候制冷剂温度远远高于环境温度,结合冷凝器翅片实现降温,这种情况下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气体获得冷凝。结合膨胀阀对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予以控制,再结合发器盘管分配器分配制冷剂,以降低制冷剂温度与压力,并且在蒸发制冷剂的情况下实现蒸发器铝片与铜管的冷却[1],且实现周围空气的冷却,冷却之后的空气通过蒸发风机向动车组车厢吹入,进而实现客室的冷却。 2动车组空调功能组成 2.1风道单元 在动车组车顶上面安装空调系统风道单元,为了减小噪声,常常设计首节风道为消音风道。设计的风道单元具备调节模式的作用,能够结合空调系统的运行情况自主地调节模式为制冷或采暖,且结合各种模式之下的供风方式实现车辆客室温度的适宜,从而提高旅客的舒适性。基于采暖模式之下,结合连接两边支风道的外边暖风到进行供风。支风道连接集成于边墙背面风道,结合这一系列风道,窗口范围(大概25%)或地板范围(大概75%)输送暖风[2]。结合中间风道,通过多孔中顶板输送15%左右的暖风。基于制冷模式之下,结合中间风道输送大概至少80%的风量,通过外边暖风道输送30%的风量,多孔中顶板输送70%的冷空气。由两边暖风道经过边墙下面座椅型材出口输送20%的冷风,且较少气流由窗口边输送。结合消音风道中的蝶阀能够对分配的冷风道与暖风道气流比例予以控制,实现制冷及采暖这两种状态模式。 2.2机组单元 车顶端部安装有车辆空调机组单元,其压缩机结合解耦设备连接装置构件,如此的连接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工作过程中的噪音和振动,在机组单元两边安装有混合空气箱,这涵盖回风与新鲜空气通风口,结合外露格栅避免车内进入污染的空气,从而初步过滤外部空气。并且,结合外露格栅尽量降低渗入的雨水量。在混合空气箱前安装回风通风口,且安装蝶阀[3],从而对新鲜空气与回风混合比重进行有效控制。 2.3控制单元 在动车组车厢控制柜中安装空调控制单元,其涵盖控制继电器、有关的单元接口、空调控制器,在车下配电箱中集成了全部的断路器、交流接触器等电子装置。 3动车组空调调试技术 3.1调试技术 一是测试空调线路。制造空调调试工装,在试验该工装的情况下能够模拟控制柜的作用。在进行调试的时候,要拨动工装开关,进而控制各个继电器,再结合适配器反馈灯信号对线路与继电器动作准确性予以测试。二是测量空调动力部件相序与电压。在控制空调调试工装模拟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对一系列冷凝风机、压缩机等相序与电压予以测量,保障通电之后一系列设备的顺利工作。三是检测风阀的工作状态。结合控制软件对控制风阀进行模拟,再结合控制界面核对反馈现状,针对混合箱中的左右回风阀,不但结合控制界面核对反馈现状,而且检查实际动作状态。四是测量消耗的功率。使用控制软件启动待测设备,在主电气设备的接触器处测量其在各种工作模式时的电流消耗。五是试验功能。用笔记本电脑里的控制软件驱动不同的工作模式,校验不同部件启动和停止时是否会出现故障。 3.2调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启动空调加热时,一定要先启动通风然后再启动加热器,否则会造成加热器过热引起故障。二是电流测量时,只能将被测线路放在钳口内,沮要保证被测线路的所有电缆都放在钳口内,钳口要完全闭合。 4动车组空调故障问题及其处理对策 4.1动车组空调故障问题 一是空调噪声太大。对于动车组空调而言,噪声太大也属于一种故障,如此故障的形成因素是风机,重点是离心风机轴承卡滞、凝风机不平衡转动导致,这样一来,车体异常振动情况形成,通常在列车车底骨架安装空调组,大致跟列车为统一性的构造。因此,空调的振动会导致车体的振动,需要引起重视。二是制热或制冷效果差。存在制热或制冷效果差的因素是:堵塞了空调回风过滤设备,此设备对空调而言,显得十分关键,如果存在堵塞的现象,那么会导致车厢缺少充足的循环风,因此会导致制热或制冷效果差的现状。 4.2动车组空调故障问题的处理对策 一是清理室外与室内交换器。通常灰尘会堵塞室外与室内交换器,倘若灰尘较少,那么能够喷吹缝隙之间,这样喷吹的气流恰恰跟工作气流相反,从而有利于清除灰尘。还能够应用吸尘器清理干净存在较多脏污之处。倘若在进行清理的时候,存在严重污染物或较多灰尘,那么要求维修工作者进行拆卸和清洗。 二是清理室内回风过滤器。针对空调制热或制冷效果差的问题而言,先是准备好新过滤元件,对存在故障的过滤器进行清除,更新过

高速铁路动车乘务实务课程标准

《高速铁路动车乘务实务》课程标准 一、管理信息 二、课程性质 三、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CRH各型动车组车内基础、服务设备;熟悉中国标准动车组车内环境及特点; 2、熟练使用移动补票机完成相应作业;熟练使用站车无线交互系统手持终端设备完成相应作业; 3、能够正确进行列车运输收入进款管理,正确处理票务问题; 4、能够根据情况正确编制客运记录;能够根据情况正确拍发电报 5、能够按标准完成列车长及客运乘务员的始发、途中、终到乘务作业; 6、能够按标准完成列车长及乘务员接待服务 7、能建立学习型、自控型乘务组; 8、能判定旅客列车易发生的路风问题 (二)知识目标

1、认知CRH各型动车组车门、车窗、座椅、乘务室、卫生、照明、乘客信息系统。 2、了解列车移动补票机中的补票类型及操作步骤;了解站车无线交互系统的功能与基本操作。 3、了解铁路运输票据的使用规定、运输收入事故处理办法、越站处理、误乘、误购处理、车票丢失处理等。 4、了解客运记录的编制原则、方法及范围;了解铁路电报含义、分级、拍发权限、范围等。 5、掌握列车长、客运乘务员始发、途中、终到的作业流程及标准 6、掌握列车长、客运乘务员接待礼仪程序和标准 7、了解铁路路风管理的意义 (三)素质目标 1、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2、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培养严谨、认真的职业作风; 2、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3、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4、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5、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四、学习领域结构与学时分配

五、学习情境设计

动车组运用

动车组运用 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由牵引动力(机车)和运输载体(客车车底)一体化构成,与既有铁路旅客列车的机车和客车车底的运用与管理是分离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1)动车组运用的特点。 ①提高了运营效率。牵引动力和运输载体的管理合二为一,缩短了换挂机车的作业时间,既有利于提高列车的旅行速度,又减少了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改变了整备和维修体系。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采用新的整备和维修体系,提高了整备和维修作业质量,缩短了整备和维修作业时间,成为高速铁路高质量、高可靠、高效率运营的一项重要特点。 ③实现了动车组运用与整备维修一体化。动车组的运用和整备维修计划是统一编制、统筹安排的,这使运载设备的运用和管理从常规铁路的分散化走向集中化,使动车组摆脱既有铁路客车车底的固定运用方案模式,采用更为高效的运用方案。(2)动车组运用的方案。根据动车组运用与整备维修一体化的思想,动车组运用的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固定运行区段的使用方式。这种方式与既有铁路客车车底的运用方式一致,动车组只在固定的区段内往返运行。 ②不固定运行区段的使用方式。不固定运行区段的使用方式以全线(或高速线路网)为系统,通过统筹考虑动车组的使用与维修来安排动车组的运用。 ③半固定运行区段的使用方式。半固定运行区段的使用方式是指一些动车组采用固定运行区段的使用方式,而其余动车组采用不固定运行区段的使用方式。(3)动车组运用计划的构成。动车组运用计划主要由动车组周转计划、动车组分配计划和动车组检修计划构成。 ①动车组周转计划。动车组周转计划主要规定按什么顺序担当列车,并不规定具体的动车组。 ②动车组分配计划。动车组分配计划指定具体的动车组担当周转计划中的具体交路,保证每个交路由质量良好的动车组完成。

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脱轨事故应急处置

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脱轨事故应急处置 发生高速铁路动车组脱轨事故后,随车机械师应立即短接邻线轨道电路,司机应立即报告列车调度员或车站值班员,列车调度员或车站值班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扣停后续列车和邻线列车,通知已进入区间的后续列车和邻线列车停车。1.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的年、月、日、时、分。 (2)事故发生地点(线路名称、行别、区间、公里、米、停车位置)。 (3)列车车次、型号、编组、总重、计长及关系人姓名。 (4)人员伤亡情况及动车组、线路损坏等情况。 (5)事故概况及初步原因判断。 (6)应当立即报告的其他情况。 列车调度员根据司机或车站报告情况,向值班主任报告,值班主任按规定向应急领导小组及有关成员单位通报,根据事故等级和应急领导小组指示,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2.现场救援协调配合 (1)调度所按照救援响应程序立即设置区间封锁标识或发布封锁区间和救援出动命令,并命令就近车站救援队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负责处置救援工作;同时负责运输组织调整,安排起复救援所需的机车车辆,为救援工作提供运输条件保证。向沿线车站发布列车晚点原因、时间及预计晚点时间。 (2)客运部门负责妥善安置事故中受伤的旅客,收集、清理、看守旅客携带物品,并做好旅客的安抚、疏散、转运工作。 (3)机务部门负责制定救援起复方案并组织实施。 (4)供电部门负责现场照明和电力供应,根据救援需要组织对事故现场接触网的拆除和恢复工作,确保人身安全。

(5)工务部门负责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尽快抢修恢复线路,配合救援列车做好救援起复工作。 (6)电务部门负责现场通信保障及信息传输工作,负责组织电务设备修复。(7)车辆部门负责配合救援列车做好车辆起复和检查工作。 (8)劳卫部门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卫生防疫处置工作,并联系地方医疗机构,实施紧急医疗救护。 (9)公安部门负责现场警戒,组织现场勘查和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可疑物。(10)安监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11)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 3.拉复起复法 动车组轮对脱轨后距基本轨距离具备拉复条件,且车辆未颠覆,线路基本条件良好时,应采用拉复法进行救援起复作业。动车组两端车辆脱轨,救援起复时,原则上不进行动车组解编;动车组中部车辆或动车组在道岔、桥梁、隧道内脱轨,救援起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妨碍救援的其他车辆解编后进行起复作业。 4.顶复起复法 动车组轮对脱轨后距基本轨距离不具备拉复条件但距离较小,且车辆未颠覆、线路基本条件良好时,或在桥梁上、隧道内和其他不适用拉复法和吊复法救援的环境下,应采用顶复法进行救援起复作业。 5.吊复起复法 动车组轮对脱轨距基本轨距离较大或车辆倾斜、颠覆,不能实施拉复、顶复作业时,应采用吊复法进行救援起复作业。 事故救援要以拉复为主,顶复为辅,合理采用吊复法。

冰雪天气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行车的相关规定

冰雪天气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行车的相关规定 1.遇冰雪天气时的处置 (1)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雪深监测子系统报警雪深值达到警戒值时,列车调度员应根据报警信息和限速提示及时向相关列车发布限速运行的调度命令。对来不及发布调度命令的列车,应立即通知司机限速运行。 未安装雪深监测子系统的区段或雪深监测子系统出现故障时,工务、电务部门根据降雪情况和需要,在调度所行车设备检查登记簿内登记限速申请,并可根据积雪量变化情况提出提速或进一步限速的申请,列车调度员要及时发布调度命令。 (2)安装动车组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trouble of moving EMU detection system,TEDS)的区段,TEDS监控中心要加强对动车组转向架结冰、积雪等情况的监测分析,发现动车组转向架结冰需限速运行时,应立即将车次及限速要求等按规定报告动车调度员。动车调度员通知列车调度员进行处置。 列车运行过程中,随车机械师发现动车组车底异响、动车组被击打等异常情况需要列车限速时,应立即通知司机限速。司机根据随车机械师的限速要求运行,并向列车调度员报告被击打地点里程,列车调度员不再发布限速调度命令。列车调度员通知动车调度员,提示后续首列列车司机、随车机械师在该被击打地点注意列车运行状态;动车调度员应立即通知前方TEDS监测点进行重点监测。列车通过该被击打地点后,司机、随车机械师应及时上报有关运行情况。 (3)降雪时,应根据线路积雪情况及时启用道岔融雪装置。降雪达到中雪及以上,车站道岔转动困难时,为减少道岔扳动,车站可采取固定接发车进路的方式办理接发列车作业,上下行各固定一条接发车进路。始发、终到列车较多的车站执行有困难时,可选择交叉干扰少、道岔位置改变少的几条线路相对固定办理接发车作业。在较大客运站尽量停靠便于上水、吸污的线路。 (4)需人工上道除雪时,上、下道应执行登记签认制度。列车调度员应根据相关单位的申请,停止本线接发列车及调车作业,邻线列车限速160 km/h及以下。

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的噪声特性

第一作者:俞悟周,女,1972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声学和噪声控制。 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的噪声特性 俞悟周1 王 晨2 毛东兴1 王佐民1 姜在秀1 万 雯2 (1.上海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上海200092;2.上海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200070) 摘要 测量了车速达250km/h 的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处的噪声,分析了其时间、频谱及空间分布特性,并与普通客运列车比较。结果表明,动车组列车噪声表现为较强的脉冲性,频谱较宽,为2500Hz 内的宽频噪声,200Hz 以下的低频成分很强;不同高度处最大声压级随距离的衰减规律基本类似,但不同高度处频谱不同。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动车组 噪声 噪声测量 N ois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rail w ay high 2speed Yu W uz hou 1,W ang Chen 2,M ao Dong x ing 1,W ang Zuomin 1,J iang Zai x i u 1,W an Wen 2.(1.I nstitute of A coustics ,Tong j i Universit y ,S hanghai 200092;2.S hanghai Railw ay U rban Rail T rail T ransit Desi gn &Research I nstitute ,S hanghai 200070) Abstract : Noise levels of China railway high 2speed (CR H )operating at 250km/h were monitored and measured simultaneously at 12points located at 4distances (30,50,70and 90m )f rom the rail center and 3heights (0,3and 6m above the rail ).The CR H noise characteristics (time and f requency profile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ame of an ordinary train operating at 120km/h.The noise of CR H was impulsive with a wide f requency range up to 2500Hz.Below 200Hz ,noise of CR H was strong.The noise levels declined similarly with distance and height ;the noise of each height had its own f requency profile pattern. K eyw ords : high speed train ;China railway 2speed ;noise ;noise measurement 高速客运列车是许多发达国家城市间客流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也是中国今后铁路客运的发展方向。它具有运量大、车速快、时间准、安全舒适的特点,但也存在对沿线环境造成噪声污染的问题。据实测,中国地面段铁路轨道交通在车速80km/h 时,在距离线路中心线7.5、15.0、30.0m 处的A 计权声压级分别约92、87、82dB 。 2007年4月,中国铁路正式实施第6次大面积提速,其中国产化动车组列车车速达到200km/h 以上,部分段车速达到250km/h 。笔者测量了动车组列车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处的噪声特性,并分析了其时间、频谱及空间分布特性。1 列车的主要噪声源 列车的主要噪声源有机车动力噪声、轮轨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等。通常,低速行驶时,机车动力噪声占主要地位,机车动力噪声与机车的车型、种类有关,其中电动机车的主要噪声源是电动压缩机、电动发电机、电动通风机、牵引电动机及刹车系统等;高速行驶时,轮轨噪声占优势,车速>200km/h 时还将引起强烈的空气动力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产 生的主要原因是分离气流在列车前端汇合、列车表 面的湍流边界层、运动气流与列车边缘及外表面附件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空气动力性噪声随车速(v )大致以60lg v ~80lg v 的规律增加[1],车速>200km/h 时,空气动力性噪声将成为重要的噪声源。根据日本新干线的试验结果,车速为230~240km/h 时,对于7~9m 高的高架结构、轨面上有2m 高声屏障的情况下,距离新干线25m 、距离地面1.2m 处轮轨噪声A 计权声压级为70~72dB ,受电弓噪声A 计权声压级为72dB ,空气动力性噪声A 计权声压级为72~75dB ;车体下半部分的空气动力性噪声和轮轨噪声相当[2,3]。因此,高速铁路列车辐射的噪声有别于普通客运列车。 不同的高速列车辐射的噪声也有较大差别。根据有关资料的报道,日本新干线700系列车在采取了声屏障等一系列降噪措施后,距离轨道中心25m 、地面上1.2m 处A 计权声压级为75dB [4];德国ICE 高速列车车速为200km/h 时,与上述同一位置处A 计权声压级为85dB ,车速为250km/h 时为89dB ;法国T GV 2A 高速列车在车速270~300km/h 时,与上述同一位置处A 计权声压级为 ? 47?

高速铁路与动车组的外文翻译

附录A 外文翻译 High-speed Rail and Multiple Units High-speed High-speed rail is public transport by rail at speeds in excess of 200 km/h. Typically, high-speed trains travel at top service speeds of between 250 km/h and 300 km/h- The world speed record for a conventional wheeled train was set in 1990,by a French TGV (Train a Grande vitesse) that reached a speed of 513.5km/h,and an experimental Japanese magnetic levitation train has reached 581 km/h.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Railway’high-speed task force provides definitions of high-speed rail travel. There is no single definition of the term, but rather a combination of elements—new or upgraded track, rolling stock, operating practices一that lead to high-speed rail operations. The speeds at which a train must travel to qualify as “high-speed”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ranging from 160 km/h to over 300 km/h. There are constraints on the growth of the highway and air travel systems,widely cited as traffic congestion, or capacity limits. Airports have limited capacity to serve passengers during peak travel times, as do highways. High-speed rail,which has potentially very high capacity on its fixed4corridors,offers the promise of relieving congestion on the other systems. Prior to World War II, conventional passenger rail was the principal means of intercity transport. Passenger rail services have lost their primary role in transport, due to the small proportion of journeys made by rail. High-speed rail has the advantage over automobiles in that it can move passengers at speeds far faster than those possible by car, while also avoiding congestion. For journeys that do not connect city centre to city centre,the door to door travel time and the total cost of high-speed rail can be comparable to that of driving. A fact often mentioned by critics of high-speed trains. However, supporters argue that journeys by train are less strenuous and more productive than car journeys. While high-speed trains generally do not travel as fast as jet aircraft, they have advantages over air travel for relatively short distances. When traveling less than about 650 km, the process of checking in and going through security screening at airports, as well as the journey to the airport itself, makes the total journey time comparable to high-speed rail. Trains can be boarded more quickly in a centr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