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季节性干旱共109页
西南严重干旱区地下找水探索

西南严重干旱区地下找水探索——云南省临沧市抗旱找水打井体会李守群1,王昆2(1.四川省地矿局九一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四川眉山 620010;2.眉山市国土资源局,四川眉山 620020)摘要:2009年初冬至2010年春未,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其中尤以广西、贵州、云南最为严重。
通过抗旱找水探采结合井的布井、施工全过程的总结,认为在实施干旱区地下找水时,应根据基础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结合地形地貌条件和当地居民缺水状况,以深度小于80m的浅井抽取地下水解决当地居民生活饮用水为宜。
关键词:旱灾;抗旱找水;布井;地下水1 前言从2009年初冬至2010年春未夏初,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其中尤以广西、贵州、云南最为严重。
为响应国土资源部的号召,四川省地矿局派遣其下属915队、909队、402队、109队与攀西地质大队组成了“云南抗旱找水打井突击队临沧片区分队”,并以915队牵头组成了片区抗旱找水打井指挥部。
临沧市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全市国土面积24469km2,人口239.6万,是一个以汉族、彝族、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全市辖临翔区、云县、永德、凤庆、镇康四个县及双江、耿马、沧源三个民族自治县,共有77个乡镇897个村。
本次旱灾为百年一遇,旱期从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时间长达7个多月,旱区涉及临沧市七县一区(重点为镇康县、耿马县、永德县、凤庆县、沧源县和临翔区等五县一区)77个乡(镇、街道)897个村,涉及基本农田433,01万亩(其中成灾193.74万亩、绝收55.67万亩)、城乡居民135.8万人(占全市人口56.8%)、大牲畜31.25万头,水力发电减少7957.8万千瓦·小时,直接经济损失达23.11亿元。
2 临沧市地质环境条件简述2.1气象、水文基本特征临沧市属我国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变化不大。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灾情灾度评估小麦产量(万吨)与上年相比产量增减量(万吨)增减率1953长江以北及南方部分地区春旱、夏旱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
旱1828.11166.40%1955陕北、山西、广东、广西、福建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1343.27万公顷,成灾面积402.4万公顷。
大旱2296.6-36.7-1.57%1959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夏旱受灾面积338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117.33万公顷。
大旱2218.0-40.7-1.80%1960华北、长江中下游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5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200~330万公顷。
大旱2217.2-0.80.00%1961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春旱、夏旱华北大部、东北西部地区春旱受灾面积1666.67万公顷;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地区夏旱受灾面积3784.67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
大旱1425.1-792.1-35.73%1972北方大部、南方的湘、鄂、黔、桂、川春夏旱、伏旱受灾面积3069.93万公顷,成灾面积1360.53万公顷,粮食减产965万吨。
大旱3598.534110.47%1977冬小麦主产区和江南、华南、云南部分地区冬春旱、伏旱、秋旱华北、西北、华南大部冬春旱,鲁南、豫北、苏北、皖北秋冬春连旱。
据晋、冀、鲁、豫、陕、受旱面积1066.67万公顷,广东冬春旱严重,受旱面积126.67万公顷,损失稻谷60万吨;福建受旱面积31.53万公顷。
大旱4107.5-928.5-18.44%1978江淮流域、冀南、豫北及陕、晋、鲁等省部分地区春旱和夏旱受灾面积399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747.07万公顷。
损失粮食约100万吨。
大旱5384.01276.531.08%1986北方冬麦区大部、长江中下游部分及华南部分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3104.2万公顷,成灾面积1476.5万公顷。
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点与植被恢复技术探讨

3 植被恢复要点分析
干热河谷地区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植被等过
于稀疏,土壤过度 裸 露 且 水 土 流 失 问 题 严 峻. 除 此
之外,炎热以及干旱 等 天 气 也 影 响 了 植 株 等 的 生 长
以及存活 [6].故而针对干热河谷地区在植被恢复期
间,应当尤其关注 造 林 过 程 中 林 种 的 筛 选. 科 学 合
干旱现状,也没有对 基 于 灌 溉 方 式 规 避 干 旱 策 略 进
行深入探究.
2.
1 遴选适宜的林种
热带以及季节性干旱是干热河谷地区最为典型
的两个特点,故而 也 是 科 学 造 林 的 重 要 基 础. 针 对
干热河谷地区的植 被 恢 复 以 及 生 态 治 理 期 间,不 但
需要就乡土树种进 行 种 植,还 应 当 依 据 气 候 相 似 性
覆盖无疑是当下业内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干热河
谷地区的植被恢复,务 必 结 合 当 地 季 节 性 干 旱 以 及
热带性的生态环境 条 件,选 择 与 当 地 气 候 条 件 相 适
宜的林种,配合科学完善的植被恢复技术,有效恢复
当地植被生 态 [7].目 前,针 对 干 热 河 谷 地 区 植 被 恢
第 1 期(总第 170 期)
2021 年 02 月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Fo
r
e
s
tBy
GPr
oduc
tandSpe
c
i
a
l
i
t
nCh
i
na
yi
No
1(
To
t
a
lNo
170)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今年春天的高温少雨天气,更是加剧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
其中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旱情还在持续,我们的同胞还在受苦,对于我们来说,关注灾情的同时,还应主动去了解它的原因。
对此次大旱,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其的反思。
一、自然原因1、极地涡旋出现反常去年开始,极地涡旋就出现明显异常,北极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
特别是12月以后,这种异常特征更加明显,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北极冷空气大范围持续向南侵袭,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被大范围的冷空气笼罩。
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南扩散,并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份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能正常循环进入中国西南,因此,云贵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通过分析广西上空大气结构,专家发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
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
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3、“世界屋脊”的影响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则认为,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西南地区抗旱减灾实用技术

膜移栽增产 8 %。 . 同时该技术比全膜覆 9
盖每 亩节约成本 5 5元 ,农 民每 亩新增 纯收益 17 元 。 0. 8
2 术 简介 . 技
统栽培节 省 1%一1%的氮 肥投入 。 0 5
() 3 省种效果 本技术采用三 角型 稀植栽培 ( 大三围栽培 ) ,用种量不足
05g 省种 量 在 5%以 上 。 . , k 0
苗移栽于盖膜的边际 ,每垄 2行玉米 。
业科 学院土肥所
因此 , 又称为“ 膜侧栽培技术” 。
3 术来源 “ . 技 十五 ”6 83节水农业
二 、 米膜 侧 集 雨 节 水栽 培 技 术 玉
1 术功能和 用途 坡
专项“ 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 ( 简阳 ) 四Jl I 节水农业综合技 术集成 与示范” 课题资
西南丘陵 、 山区无水源保证和灌溉成本 高 的稻区 , 也特别 适用于冷 浸 田 、 泥 烂 田和荫蔽田。 2 _ 简介 技术 水稻覆膜节水抗 旱栽 培技术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技术 , 以节
累计降雨 2mm或 下透雨后 , 0 立即将幅 宽4 0—5c 的超微 膜盖在垄 面上 , 0m 并
水抗旱效果显著 。 () 2 节肥效果 分活性的提高和根系吸 收能 力的增强 ,
使肥料利用率明显 提高 , 覆膜栽培比传
覆膜条件下土壤养 保秧 提高灌溉水利用效 率。 () 3 实施精 量推 荐施肥 在肥料施 规范性的 开厢免耕, 促进 水在全 田的快速均 匀分
() 5 增产增收效果
由于地膜覆盖 栽培是三角型稀植栽培 的俗称 , 大面积 施 过 磷 酸 钙 5k 、 素 1 . g 原 粪 0g 尿 05 、 k
生产上我们提 倡每 亩栽 4 0 0窝左右 , 0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东北旱涝
西北风沙水土
低温灾害区
流失多灾区
西部地震
内蒙古暴 风雪灾害区
华北地震 旱涝重灾区
高寒灾害区
华东华南旱涝
西南地震
台风多灾区
山灾多发区
台湾多地震区
比较说明我国沿海与内地、南方与北方自然 灾害的类型差异。
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 海水入侵、地震等灾害类型为主。 内地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 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类型为主。 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沙尘暴、 寒潮等灾害类型为主。 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类型为主。
青藏高原: 低温冻害 冰雹、地震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 季节性干旱(伏旱) 暴雨洪涝 热带风暴、台风 风暴潮、海啸等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种类多
干旱、暴雨、洪涝、热带风暴、龙卷风、
气象灾害 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风雪、寒潮、冷
害、霜冻、雹灾等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
地质灾害 塌陷、火山、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分布范围广
※地域差异大Biblioteka 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 损失大。 中部次之。 西部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时间上 ——有一定的周期性 ※空间上 ——分布很不均匀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说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的主要灾害有哪些?
我国八大自然灾害区
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质灾害 地震频发 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候灾害 暴雨洪涝
滑坡、泥石流
文灾害 太阳黑子增多
东北地区: 季节性干旱(冬春较重)、低温冻害 暴雨洪涝、森林火灾等
西南干旱_??????

西南干旱
西南地区干旱是指中国西南地区长期缺乏降水水资源,导致土地和植被水分严重不足的现象。
西南干旱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其中以云南和贵州最为突出。
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天气系统影响:西南地区大部分地区位于高山和高原地带,云雾频繁,气候湿润度低,降水相对较少。
同时,在夏季风较弱的情况下,气候干燥且缺乏有效的降水供应。
2. 地形和地势差异:西南地区地势高差大,从高山地区到盆地地区,地形起伏剧烈,地表水流很快,灌溉和水资源调控相对困难。
3.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重度开发和利用:近年来,随着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农业和城市用水需求急剧增加,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面临巨大压力。
西南地区干旱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缓解西南地区干旱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水资源的调节和利用力度,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
同时,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应对干旱的能力和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中国干旱湿润分布图

中国干旱湿润分布图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传统文明古国,气候变化是影响它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就是中国的干旱湿润分布图,用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分为四个大地带,即东部、西部、中部和南部。
东部地区图中标记为“东南湿润”,大致包括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等省份。
东部地区雨量充沛,多雾多霾,湿度较高,通常视作潮湿地区。
西部地区图中标记为“西北干旱”,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这一地区的气候总体上比较干燥,多为半沙漠化地带,受干旱影响比较大,也常被视作干旱地区。
中部地区被标记为“中原湿热”,主要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山东等省份。
由于其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多是湿热的,雨量充足,春秋季节的降雨较多,故被视作潮湿地带。
南部地区被标记为“南方干热”,主要包括广东、福建、海南、云南和广西等省份。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多雨,雨量从11月开始减少,从4月起一直持续到10月,以及7、8月高温高湿的特点,所以整个南部地区被视为干热地区。
在各大地区内部,气候还存在各种微小变化,如中国北部和东北大部分地区是冷干气候,而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比较温暖,雨量也比内陆地区多。
可以看出,在中国气候的分布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各个地区的气候都有不同的特点。
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多样性的国家,使中国人得以在更多的土地上生活、农耕和文化传承。
以上就是中国干旱湿润分布图,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气候差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多样性,使中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灿烂的国家。
我们可以从气候的变化中体会到一种不断变化的节奏,从古至今中国一直在变化,今天的中国距离几千年前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一改变正是气候变化的象征,政府应该根据当前气候条件,更好地制定气候政策,积极做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准备,保护好我们的祖国,实现它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