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复杂关系
小学议论文作文:文品与人品转载1

文品与人品(转载)立意是写作主体的思维情性与客观外物撞击而迸发出来的智慧和灵感的火花。
主、客体本身的强度以及撞击过程中的力度,是决定立意强度的基本因素。
要想文本立意出奇制胜,就要先在这些立意的基本构成要素上做文章。
—是写作主体本身的情性素质培养。
主体的情性素质构成主体的自身强度,它包括人格品位的提升,志气识见的扩展,价值取向的确定。
散文是最能体现人性、人格的文体。
人有人品,文有文品,人品决定文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人品由人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意志毅力等因素构成,也包括思维敏锐度和深刻度的训练。
这实际上是作者的才华与智慧的培养。
散文的立意在于机智的发现,敏锐的感悟。
作者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如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理想信念等,就能决定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和思考深度。
所以,要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唯物意识、辩证意识、系统意识等等,学会科学地看待事物,分析事情。
还要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才能保持高度的敏锐感。
同时,还要有丰厚的学识积累。
见多识广,才会有比较,有发现,才能见人之所未见,感人之所未感。
还要热爱生活,热情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把握自己独特的生活境遇与人生体验,把握自己特定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情感质量,始终保持一种生命活力和情感活力,才能有真知真识,才能有新颖鲜活的情感和意念的产生,也才能有新奇深刻的立意。
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决定散文审美价值的关键因素。
审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可以加深我们对感知对象的兴趣和热爱。
审美意识是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美的态度的意识过程。
有了审美意识的加入,感知世界的过程就变成了欣赏世界的过程和热爱生活的过程。
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对作者是一种良好的陶冶。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散文作者就要善于去进行这种审美发现。
这就要求散文作者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审美意识,从审美的角度去感知世界,让自己获得一种精神愉悦,从而乐此不疲,坚持不懈,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以此感染人,愉悦人。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文品与人品

三一文库()〔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文品与人品〕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品与人品满分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
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
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
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
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优秀作文】▲文品与人品“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本是元好问评论西晋诗人潘岳的诗品与人品的诗。
情志高洁的诗与趋炎附势的人怎么看都不搭调。
这也往往让人质疑文学作品的真诚性。
那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吗?关键看你求什么。
如果你看重作品的趣味,立志做一个自我丰盈的读书人;那么,如果鸡蛋尚可,母鸡如何也大可不必计较。
蒲松龄亦真亦幻的狐妖鬼怪多少含有那个时代的影子;湘西的翠翠与二佬的懵懂爱情却不见得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文坛佳话。
鲁迅的警醒深邃,匕首投枪;汪曾祺的平淡质朴,娓娓道来也都是各自作品中的乾坤。
作文范文之文章和人品0分作文

文章和人品0分作文【篇一:论文品与人品(2015浙江高考作文分析)】论文品与人品论调1:首先做艺术的人应该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
做人不成功一切都不必谈,而做人的关键是人品,人品极差的人他搞出的艺术的品位与艺术境界也不会是很高的,古人讲:画如其人,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真的假不了,假的永远真不了,艺术如此。
真金不怕火炼,作品的境界与层次其实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好作品应经得住别人的评说的。
还有写诗的人如果思想境界不高,会误导众生,罪过很大的,所以作品不可轻易示人,但可自娱,不可愚弄青少年的心灵,破坏人性中的真善美。
论调2:其实,这种调子是老生常谈了,认同的人的确也很多。
但这又怎么样,一样不妨碍那些所谓“人品”不好的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被欣赏,甚至被模仿、学习,一代代流传下来。
倒是有一些“人品”好得没话说的艺术家,因作品本身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大潮里。
所以我认为,艺术是艺术,人品是人品,不能混为一谈。
窃以为,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下,应以作品本身的立意、技法等多方面来考量,而不是简单的以一句“人品不好”,否认或抹杀艺术家的成就,那才是真正的“误导众生,罪过很大”!例1:文学界——徐志摩、顾城从徐志摩的经历来看,当年他去国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糟粕的部分,不顾道德随着自己的感觉走,对共同生活了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不讲,遗弃原配夫人张幼仪及自己的孩子,见异思迁去追求林徽因,可是一见钟情的林徽因凭直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是不足以信赖的,便悄然离他而去。
另外,徐志摩也忘记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去追求朋友之妻陆小曼,造成了另一个家庭的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致使公婆坚持不见陆小曼。
他随会写诗文,但对爱情轻率并违背人伦道德,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
身为人师带坏社会风气,结局是不幸的。
那是在一九三一年的第二段新婚生活,死时才三十五岁。
而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却宽恕了徐志摩,且自己抚养儿子长大,仍孝敬徐家二老并送终,还每月寄钱接济徐志摩的遗孀,自强自立事业兴隆。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品与作品,能否画等号?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品与作品,能否画等号?“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元好问的“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作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并非那么简单。
那么,人品与作品,究竟能否画等号呢?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品会影响作品的格调。
一个正直善良、胸怀宽广的人,其作品往往也会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能量。
比如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自己身处困境仍心系天下苍生,他的诗作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高尚的人品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同样,苏轼一生豁达乐观,尽管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诗词文章如《赤壁赋》《定风波》等,既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又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我们也不能仅凭作者的人品来判断作品的价值。
有些作者在生活中可能存在一些道德瑕疵或人品问题,但他们的作品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比如英国诗人拜伦,他生活放浪不羁,个人生活较为混乱,但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如我国的宋之问,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惜出卖朋友、巴结权贵,人品饱受诟病,但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短短二十字,将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作品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不能单纯地将其与人品挂钩。
有时候,作者可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或外界的压力,创作出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不符的作品。
比如在封建社会,许多文人迫于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得不写一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文章,而这些作品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人品和思想。
因此,人品与作品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
文章和人品满分作文

文章和人品满分作文篇一:论文品与人品(2015浙江高考作文分析)论文品与人品论调1:首先做艺术的人应该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
做人不成功一切都不必谈,而做人的关键是人品,人品极差的人他搞出的艺术的品位与艺术境界也不会是很高的,古人讲:画如其人,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真的假不了,假的永远真不了,艺术如此。
真金不怕火炼,作品的境界与层次其实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好作品应经得住别人的评说的。
还有写诗的人如果思想境界不高,会误导众生,罪过很大的,所以作品不可轻易示人,但可自娱,不可愚弄青少年的心灵,破坏人性中的真善美。
论调2:其实,这种调子是老生常谈了,认同的人的确也很多。
但这又怎么样,一样不妨碍那些所谓“人品”不好的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被欣赏,甚至被模仿、学习,一代代流传下来。
倒是有一些“人品”好得没话说的艺术家,因作品本身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大潮里。
所以我认为,艺术是艺术,人品是人品,不能混为一谈。
窃以为,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下,应以作品本身的立意、技法等多方面来考量,而不是简单的以一句“人品不好”,否认或抹杀艺术家的成就,那才是真正的“误导众生,罪过很大”~例1:文学界——徐志摩、顾城从徐志摩的经历来看,当年他去国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糟粕的部分,不顾道德随着自己的感觉走,对共同生活了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不讲,遗弃原配夫人张幼仪及自己的孩子,见异思迁去追求林徽因,可是一见钟情的林徽因凭直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是不足以信赖的,便悄然离他而去。
另外,徐志摩也忘记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去追求朋友之妻陆小曼,造成了另一个家庭的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致使公婆坚持不见陆小曼。
他随会写诗文,但对爱情轻率并违背人伦道德,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
身为人师带坏社会风气,结局是不幸的。
那是在一九三一年的第二段新婚生活,死时才三十五岁。
而他的原配夫(本文来自: 千叶帆文摘:文章和人品满分作文)人张幼仪却宽恕了徐志摩,且自己抚养儿子长大,仍孝敬徐家二老并送终,还每月寄钱接济徐志摩的遗孀,自强自立事业兴隆。
浅论“书品”与“人品”之关系

浅论“书品”与“人品”之关系作者:陈梦婕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摘要:对“人品”与“书品”之关系的问题古人已有了不少论述,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是古今相通的,在今天这个社会更应放在学书、做人的首位。
而古代论书品的文章中呈现的观点一般都将人与书法做了直接的联系,将人的品格强制加于或过多加于书法。
但因“人品”问题就对“书品”有偏见甚至贬低“书品”也是片面的,如宋蔡京、明严嵩、清和珅等,不仅对书家的书法成就有或多或少的不公,而且会遮挡我们今天的学书者的视线。
“人品”与“书品”从严格意义上说,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程度并不够深,只是相互影响的一小部分因素。
关键词:人品;书品;相互关系在评价历代书家成就高低时候,书家个人的道德、品格与行为始终都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书品”与“人品”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个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品格影响着作者创作过程中的艺术追求,但并不是决定着“书品”,“人品”只影响着书家与其作品的被接受程度;而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与内涵。
“书品”是书法艺术成就的高低,也有人以“书品”作为其评价书家与作品的文章的题目。
南朝梁袁昂的《古今书评》是较早的书法品评专著,同时期庾肩吾的《书品》一卷记载汉至齐梁时期的一百多位书家,分为九品,并为其书加以略论,“《书品》是汉魏以来人物品评之风在书论上的反映,它不仅体现了萧梁时代的审美取向,而且确立了后世品书的形式。
”[1]唐李嗣真的《书后品》多加“逸品”一等为最高艺术水平,“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当藑绝终古,无复继作也”。
[2]而“人品”是个人的品质,是个人道德修养与精神思想。
在我国古代书法史中有许多“书品”与“人品”同留名青史的书家,如颜鲁公其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其书结体宽博,骨力遒劲,艺术成就极高,是书品与人品完美统一的典范,高尚的“人品”为其“书品”附加更多价值。
刘熙载《艺概》中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作者:郑茗心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8年第11期摘要:文品、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辩证统一。
本文从名篇分析出发,对名篇之中所体现出的文品和人品展开分析,以期对名篇中的文品和人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名篇 ; 文品 ; 人品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农写道:“文以气为主。
”这里的“气”指的是“人之气”,即人品。
人品决定文品,文品是人品的体现。
人生阅历、性格特点、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个人因素,决定了创作者的写作方向与性质。
如曹雪芹经历了家族由富贵到没落的变迁,以及国家从强盛到衰败的变化,于是他结合个人亲身感受,写下了流传后世的不朽著作《红楼梦》。
即使在当代,《红楼梦》仍然是无人能够超越的文坛巨著。
由此可见,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倾向、思想内容、性格特点等,都是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经历等因素有关,也可以说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文章内容是作者个性与品格的体现。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上百篇小说,从他的这些作品中能充分显示出他坚强、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他以最为犀利的言辞,试图唤醒中国人沉睡的良知,唤醒他们的灵魂。
《祝福》《药》《阿Q正传》等作品,无一不反映出鲁迅先生的性格和他坚定的革命精神。
在中国古今文人中,通过作品反映作者性格最突出的莫过于集儒、释、佛于一体的苏轼。
他一生多次被贬,被流放,直至死在被释的归途中,但坚强、乐观、豁达的性格,以及不低头、不屈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都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些诗篇诗句无一不体现出苏轼乐观、豁达、坚强的个性与品格。
贯穿一篇文章思想的主线,是作者的个人感情。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我深深地被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几次肖像描写所折服。
尤其是他对祥林嫂几次眼神描写,真是极为生动、传神。
关于作品和人品的话题高考作文:以“文”难辨人_作文1550字_高考作文_

关于作品和人品的话题高考作文:以“文”难辨人编者按: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究竟有何联系。
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高考《以“文”难辨人》(浙江卷)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以“文”难辨人20xx届李颖出文如其人,在我看来总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判断。
于我而言,文学是宣泄情感、表达思想的方式,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搭起无形的桥梁,共享一段故事或心声。
文学的力量不容小觑。
一字虽小,汇集起来却可以抵御千军万马,否则鲁迅先生也不会毅然决然的提笔为枪。
而文学有时又是虚幻的。
文字描绘出了理想国、乌托邦,文字可以勾勒未来世界,也可以编造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永远的童话。
真真假假,都汇于字里行间。
文如其人,和文学本身,都只是浪漫的臆想吧,只因为生活都太现实,而人性太也复杂。
首先想起的人是顾城。
在那个狂热的年代里,“诗人”这个头衔仿佛时刻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闪烁在各种“运动”的前线,顾城是其中之一。
他写过太多动人的诗句,笔尖透露着温柔、孤独又神秘的气质。
他和妻子谢烨在火车上邂逅,之后更是执手天涯,在新西兰的小岛隐居。
然而生活真的如诗般美好么?文明开化后的躁动给过他最自由的舞台,也似乎埋下了隐患。
1993年,诗人顾城因感情纠葛砍死了妻子谢烨,随后上吊自尽。
他笔下的你和我,云、风和叶子,都是那样的静谧,而他本人的骄傲、偏执和自私却也和文采一起迸发,终究难以控制。
文学给他炽烈的感情一个宣泄的出口,却没有教给他如何脚踏实地地生活在烟火人间。
如果有另一个世界,我希望他真的像诗中所写,“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第二个想起的人是郭敬明。
这仍然是一个狂热的年代,物质得到极大充实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像是难填的沟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作家个体人格与创作成就的复杂关系龚炜(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邮编400074)自古以来,我们的写作理论和文学理论都十分强调人品和文品的一致对应关系,以这种对应关系为最理想的境界,一般认为只有在这样一种对应关系下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作品。
前人的论述中,这样的格言很多:“诗品出于人品”。
①“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②“天下吝啬人刻薄人狭隘人粘滞人俱不会作诗。
”③“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④“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⑤“做一个好作家也必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人”⑥其实,上述意思,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已经作了最简洁的表述:“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这番话与刘熙载的“诗品出于人品”长期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公认的不争之论。
但是,我们的文学理论长期以来忽视了研究另一种情况:即作家个体人格与其文学成就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使我们对作家成长规律的认识不尽完善、不尽客观,并导致了我们对作家人品修养的难度和艰巨性的忽视。
翻阅一下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传记、史料,并审视现实生活中许多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我们就会发现,“作人贵直,作文贵曲”、“诗品出于人品”只说明了人品与所谓文品关系的一种关系,但它绝不是对人品与作品思想、艺术价值关系的全面概括,它有它的片面性。
作家人品与创作成就的关系远不是用这样一句话就可以省事地概括的。
况且“文品”这个概念也十分宽泛,十分复杂,它既有美学的意味,也有伦理道德的意味,很难用一种不变的尺度去评价。
传统的“文品”观念也难免说不含有等级意识的影响,用它来评价古代赞歌可能是比较可行的,但如果要想“放之四海而皆准”地评价所有的文学创作实践、尤其是用“文品”观念来评价现内涵日益复杂的当代文学作品,就很容易机械化、僵化,不尽符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不尽符合文学创作实际。
这样容易把道德范畴的“人品”和不尽属于道德范畴的“文品”混为一谈,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简单的因果关系,或只存在着一致关系,显然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精神。
首先必须充分肯定,“作人贵直”、“诗品出于人品”之说对作家、写作者提出的要求是很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把理想当作事实,对作家、写作者的人力量作过头的美化与神化,至少有一小部份作家不太符合“诗品出于人品”的原则,我们还得正视这个现实。
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完全地、长久地对应、一致。
鲁迅先生所说的只要是革命者,则无论写什么都是革命文学,也未免太绝对化了,尤其是“喷泉、血管”之说,似乎还有一点“唯成份论”的影子。
随便从培根、鲁迅、杰克·伦敦、巴尔扎克等人的经历中,都能发现上述说法有不符合事实之处。
英国的著名散文家培根,因其优美、深刻的议论散文、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而备受后世的尊崇。
1生活中的培根并不像人们在《培根论人生》中看到的培根那样高尚:他为了爬上高位而出卖、诬陷朋友,把朋友送上了断头台,最终却因贪污受贿案而被人告发,丢掉了官位,还坐了几年大牢。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曲折、个性充满了矛盾,并不像他在文章中表现的那些内容那样纯洁、高尚。
但他的文章也并不因他的人生经历和所谓“人品”而减色。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少年时,用一成不变的某些培养标准去评价,那么,他简直是一个无恶不作的顽童、一个“问题少年”。
杰克·伦敦的父亲是一个酒徒,每天除了酗酒,就是打骂杰克·伦敦那善良的母亲,少年杰克·伦敦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而且由于贫穷,他曾在十几岁时就做了当地海盗的“小头目”,腰间插着两把手枪,带着一群人趁夜偷、抢渔民们打来的鱼;后来又到法国边境行乞,因能飞身爬上当时世界最快速的火车而做了“丐帮帮主”;青年杰克·伦敦由于受到阿拉斯加淘金热的诱惑,后来只身到阿拉斯加,也想发笔大财,结果,黄金没有淘到,倒是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硬汉小说。
杰克·伦敦的前期人生经历绝对称不上什么正派,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创作才能,反而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深刻的促进作用。
他还公然声称:“不为稿费而写作的作家不一定写得出好作品,而为稿费写作的作家不一定写不出好作品”。
他的这些言行估计都很简单地用人品的好坏来衡量,但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却是公认的。
⑦作家人品和文品的关系实在是很复杂,绝不是一两个原则、一两个简单的结论所可以概括的。
作家人品与文品既有一致性的关系,也有矛盾的关系。
一致的方面,前人已经论述得很多;而矛盾的方面,我们要么是避而不谈,要么是绝对化地、简单地谈谈。
因为一个作家,既然已经可称之为“家”了,他们的作品往往就要广为流传,而且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如选入大、中小学课本,一版再版),似乎就有必要“为圣人讳、为贤者讳”了。
今天,随着我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我们都知道对功勋卓著的老一代革命家搞个人崇拜、神化是不好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津津有味地神化作家呢?我们对一些有历史污点的作家、作品尚且能够比较平心静气地研讨,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根据事实,对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作一番认真的探讨呢?为什么不可以对流传已久的一些“通说”来一番质疑呢?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受着作家人格(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而非伦理道德范畴的“人格”)的决定性影响,这“人格”即一个人(当然也包括作家)连续的、稳定的个人特质,它受着个人成长经历、家庭影响、遗传因素、后天习得、心理气质的深刻影响。
西班牙文学理论家乌纳穆诺指出:“所以能造就一个人,这是缘于统一性(unite)与连续性(continuity)的原则......记忆是个体人格的基础,就像传统是一个民族集体性格的基础一样。
”⑧大多数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都是十分曲折和复杂的,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者很少。
正如杜甫在诗中写的一样:“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没有曲折生活的磨炼甚至是折磨,没有内心的理想与痛苦(有理想的人比没有理想的人要多许多痛苦),就没有灵魂的碰撞。
而优秀的作家们常常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激溅起他们才华的浪花的。
一位作家,在成名前后受到的磨炼、磨折过多,经历常常会异于常人。
而文学创作本身也绝非一件轻松的事,它带给作家的痛苦有时不亚于生活带给作家的痛苦(高尔基就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痛苦是语言的痛苦”),这些复杂的心路历程,几乎肯定会给作家们的性格带来许多变化,也会使他们犯一些错误、做出有悖于道德伦理的事来。
下面,我们再举些实例。
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一部小说选集,全部说明着莫泊桑的经历与生活圈子。
我们一般对他的《羊脂球》、《项链》、《菲菲小姐》推崇备至,但对他的其它小说则很少提及。
其实,莫泊桑描写巴黎妓女生活的小说很多,《羊脂球》、《菲菲小姐》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只因它们写得很有正义感、闪耀着爱国精神,而堂堂正正地走入了我们的中学和大学教材。
但《羊脂球》只能说代表了作家的最高创作水平,远不能说它就能代表一个完整的、复杂的莫泊桑的全部。
《莫泊桑小说选》的译者前言忠实地介绍了莫泊桑不检点的生活:他几乎一直混迹于巴黎的腐朽糜烂的上层社会,最后染上不治之症而中年早逝。
莫泊桑的“人品”确实不值得后人效仿,但他观察生活、心理刻画的细致,却是令人赞叹。
此外,小仲马如果视“玛格丽特”如贱类,绝不与之来往,恐怕也写不出《茶花女》。
法国人民没有苛求作家,他们至今仍把小仲马当年写给“玛格丽特”的情书珍藏在博物馆里,甚至还为玛格丽特塑了雕像、作为城市的象征而永远纪念。
培根若不是诬陷朋友并把朋友送上了断头台、因而良心不安、问心有愧,恐怕也不会对友情有那么深刻的体会;在元代统治者视文人为“臭老九”的黑暗时期,关汉卿经常出入于瓦舍勾栏,与沦落风尘的珠帘秀情深意长、结成了非常人可比的真诚友谊,写下了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巴尔扎克一生都执着于经商,他无论是办公司还是出版社,都因不善经营而亏本、负债累累,饱经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尔虞我诈,但他乐此不疲,《人间喜剧》的系列作品也因此才有丰厚的生活基础。
我们可以断言:在个人奋斗者、野心家拉斯蒂涅(《高老头》中的主人公)身上,何尝没有巴尔扎克的影子?巴尔扎克与孔子所说的“君子固穷”、“为富不仁”大相径庭,却并非“无德”,也并非“不仁”,反而才华横溢、目光犀利,深刻地批判、生动地描写了资本主义体制下的人间万象,令马克思极为赞赏!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曾礼赞荷花的“濯清涟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一部份作家的人格、生活经历的确如此,他们出身低微、命运坎坷、久居下层社会,但并没有染上什么恶习,相反却像梅、兰、竹、菊一样,在清贫的生活中保持着高尚的人品,决不狗苟蝇营,令人钦佩。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另有一些作家,他们与不那么高尚的生活大大有染,久居“污泥”之中,难免不受到一些传染,但由于他们还是能够忠实于描写现实,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消减这种传染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
许多作家的生活经历、个体人格极为复杂,因为生活本身就十分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以“高尚”、“低俗”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来看待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这可能会使写作这件事情变得更加令人望而生畏。
如果我们认为作家人格与文品之间只有一种绝对化的同构关系,反而不符合现实生活状况,有悖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作家的成长规律和创作规律,甚至会使我们因人废言。
“文革”当中这样的悲剧已经太多太多了。
极“左”的思潮曾经使我们横扫一切,把人类的许多优秀文学遗产打翻在地,营造了一个浩瀚的文化沙漠,这个教训值得记取。
值得指出的是,在古代中国,除了有“作人要直、做文要曲”之类的古训外,还流传着“文人无行”的普遍看法。
这是很奇怪的二元悖谬,是长期笼罩在文人头上的两顶帽子(高帽子和黑帽子),正是鲁迅所说的“捧杀”与“棒杀”手段。
它使作家们要么自以为与众不同、高高在上,像浩然的《金光大道》中的“高大泉”一样,“连肚脐眼那样的缺点也没有”;要么动辄得咎、胆战心惊。
直到今天,谁要是被人认为有“文人习气”,那等于是被判了道德和人品的“不及格”。
一方面,我们自古以来对作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对能否达到这高要求不抱希望,干脆说一声“文人无行”了事。
在作家个体人格与文品的关系上,我们要么是全盘肯定,不考虑实际情况地要求作家成为白璧无瑕的美玉,成为“高大全”式的楷模;如果你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很好办,对你来个全盘否定就得了。
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古人的言论中实在是汗牛充栋,今天的大多数写作教材和文学理论教材也基本是全盘照搬了这些流行的说法,睁着眼睛不看事实,如果不是抱着“为贤者讳”的动机,不是为了粉饰所想称道的作家,不是为了“神化”作家与文学,那就是不开动脑筋,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