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农业信息技术概论试题

农业信息技术概论试题

农业信息技术概论试题1.离开电脑时,锁定屏幕的方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 *Ctrl键+LWindows键+L(正确答案)Alt键+L关闭显示器电源2. 为了防止各种各样的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危害,可以在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以确保能防止和查杀新近出现的病毒。

[单选题] *分析杀毒软件升级杀毒软件(正确答案)检查杀毒软件关闭杀毒软件3. 以下计算机密码口令,您觉得最安全或最恰当的是 [单选题] *1234561qaz2wsxA96e#!31(正确答案)自己用的电脑不用设密码4. 当您收到一封邮件时,您觉得应当如何处理邮件附件? [单选题] *首先确认发件人信息首先确认发件人信息是否可信,查杀病毒后进行查看附件。

(正确答案)只要是公司企业邮箱发来的就是安全的我认为邮件附件并不会对计算机造成危害不理睬邮件5. 如何辨别一封邮件是否为钓鱼邮件? [单选题] *看邮件主题看邮件是否有公司logo看发件人是否为认识的账户看发件人地址是否为公司域名(正确答案)6. 当您在路上捡到一个U盘,带入公司后,您会怎么做? [单选题] *偷偷插入办公电脑看看有什么东西直接插入同事的办公电脑交付安全部门人员并告知何处拾取(正确答案)当做自己的U盘,借给同事使用7. 第三方公司人员到公司洽谈业务,期间向您要公司无线网络的账号密码,您应该怎么做? [单选题] *给他一个公用账号密码将自己的账号密码告诉他礼貌的告诉他,公司的无线网络需要相应的审批申请(正确答案)让他使用我的电脑上网8. 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中奖信息及银行升级通知修改密码并给有相关链接地址时,您会怎么做? [单选题] *反正也没什么影响点开链接看看怎么回事核对电话号码后发现跟正常电话差不多就直接点开链接转发给亲朋好友不相信是真的,直接删除(正确答案)9. 在某知名网站上看到支付宝某款理财APP软件可以收获高额投资回报,你会怎么做? [单选题] *直接下载,给予所有权限,并填入真实个人信息使用直接下载,不给予所有权限,并填入真实个人信息使用去支付宝官网咨询客服并下载,给予适当权限(正确答案)直接下载,发送给朋友使用10. 当您准备登陆电脑系统时,有人在旁边看着您,您将如何? [单选题] *不理会对方,相信对方是友善和正直的凶狠地示意对方走开,并报告安全中心此人可疑在键盘上故意假输入一些字符,以防被偷看友好的提示对方避让一下,不要看您的机密,如果不行,就用身体或其他物体进行遮挡(正确答案)11. 计算机病毒不能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 [单选题] *显示器(正确答案)U盘电子邮件硬盘12.宏病毒是一种专门感染微软office格式文件的病毒,下列哪种文件不可能感染该病毒 [单选题] **.exe(正确答案)*.doc*.xls*.ppt13.关于实现信息安全过程的描述,以下哪一项论述不正确。

信息资源建设复习资料整理

信息资源建设复习资料整理

信息资源建设复习资料整理相关理论1、文献集中分散定律(布拉德福定律、核心期刊)布拉德福定律:也称文献分散定律。

是由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1934 年首先提出。

它是定量描述科学论文在相关期刊中集中—分散状况的一个规律。

经过后来的许多研究者的修正和研究,发展成为著名的文献分布理论。

布氏定律的文字描述为“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量最多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个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2 ……的关系(a>1)。

”布氏定律主要反映的是同一学科专业的期刊论文在相关的期刊信息源中的不平衡分布规律。

布氏定律的应用研究也获得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成果,应用于指导文献情报工作和科学评价,选择和评价核心期刊,改善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确立入藏重点,了解读者阅读倾向,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以节约经费、节约时间,切实提高文献信息服务和信息利用的效率和科学评价的科学性。

2、文献增长定律(普赖斯)文献增长规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文献的增长也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人们在 20 世纪初就已注意到。

但一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后,由于当时图书管理的需要,特别是科学史研究以及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需要,文献增长规律才被研究者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普赖斯( D.Price )提出的科学文献的指数增长规律。

普赖斯在其著作《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中考察统计了科学期刊的增长情况,发现科学期刊的数量大约每 50 年增长 10 倍。

他以科技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不同年代的科技文献量的变化过程表现为一根光滑的曲线,这条曲线十分近似地表示了科技文献量指数增长的规律。

这就是著名的普赖斯曲线,其表达式为:F(t) = ae bt其中 F (t)表示时刻 t 的文献量, a 是统计初始时刻(t=0)的起始文献量,e=2.718 ,b 是常数,表示持续增长率。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17、对磷钾类资源要节约、合理利用,是因为它的循环属于 (A)
A、沉积型 B、气相型 C、中间型 D、其它 18、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9、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是( C ) A、栖息地 B、生境 C、生物圈 D、土壤圈 20、我国大部分农区大量亏缺的元素是( A ) A、氮 B、磷 C、钾 D、锌 21、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B ) A、50%; B、12.7%; C、33%; D、9% 22、“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英文代号为( B ) A、IBP; B、MAB; C、Ecology; D、E.C.G 23.生态金字塔一般指( A ) A、能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数目金字塔 D、
10、地球上总贮水量中,陆地生物和人类直接能利用的水大约只有 万分之二 ,占地球总水2.6%的淡水中,能被陆地生物和直接利 用的也不到淡水的 1 %。因此淡水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11、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 和 环境 组分 。
12、碳循环有 4 条循环途径。
13、作物生产力按照不同因子的影响可分为 光合 生产力、 光温 生 产力、 气候 生产力和 土地 生产力。
48、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 C )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49、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A )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50、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同义词是( B )
A、生物地理群落 B、生态群落 C、生物种群 D、有机体个体
5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 C )
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 地质大循环 和 生物小循环 两个类型。
15、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1.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领域的具体应用。

2.生态型: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3.生活型: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4.生境:也叫栖息地。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

6.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中和适应位置。

9.种群:指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10.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

11.生命表: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2.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值或最大密度,成为系统的环境容量,常用K表示13.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

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扩散对策等。

其中生殖对策是最为重要的。

14.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即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5.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种类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种类的变化。

16.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生态系统间、景观单元间)的过渡带17.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

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第三讲 农业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讲  农业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

2.农业数据库(Database in Agriculture)
是指把农业生产中出现的一些客观事件、
事物或现象的有关信息,通过文字、符号
或语言,按照某种方式进行组织存储和表 达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 成。如图2-1所示。
应用 A 应用 B 应用 C 应用 D 应用 E
IFIS(International food information service)数据库 由国际食品情报局编制出版,收录了世界上1800多种有关 食品科技方面的期刊及图书、会议录、专利、法规等文献, 涉及40多个语种,年增加2万余条记录,目前数据库累计文 献量50余万条,内容覆盖了整个食品科技领域,包括食品 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卫生与毒理学、食品工程、食 谱、酒精与非酒精饮料,水果蔬菜、糖和谷物、畜禽类食 品、添加剂等方面。
(三)农业统计数据库的类型 1.企业与产品数据库 从企业到产品,再从产品到市场的信息链。 2.生产信息统计数据库 农业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 3.农业气象资料数据库 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的天气现象记载。 (四)农业生产数据库 农业类生产数据库可细分成以下两数据库:企业与产品库和 农业市场信息库。 (五)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 (六)相关行业信息数据库 该类数据库包括相关行业的生产动态、供需情况、技术发展 等信息,农民可以通过分析这些行业对农业发展趋势的影响制 定相应的对策。
局逻辑结构。 内模式:亦称为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系统内部的表示, 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方式的描述。
★特点:
(1)实现数据共享。 (2)减少数据的冗余度。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 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 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3)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独立性包括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 序相互独立,也包括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4)数据实现集中控制。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 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 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 据间的联系。 (5)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包括: ①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 ②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③并发控制:使在同一时间周期内,允许对数据实现多路存取,又能防 止用户之间的不正常交互作用; ④故障的发现和恢复: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 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

第二讲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第二讲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第二讲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农业信息技术(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IT)是指
在农业中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应用系统。

以信息资源的统筹为
基础,有效的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从而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以期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技术系统和服务。

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领域:
一、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指以农业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信息科学、网络技
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管理等的系统化。

二、农业服务信息技术
三、农业产品与市场信息技术
农业产品与市场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农业产品为中心的
信息采集、处理、整理、发布的系统,实现对农业市场的实时监测与报告、数据分析、建模、仿真等,从而更好的匹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四、农业机械装备信息技术
农业机械装备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生态学2. 农业生态学3. 系统4. 生态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6. 农业效益(agriculture effect)7. 社会效益(social effect)8. 经济效益(economic effect)9. 生态效益(ecological effect)二、重点内容1 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有两个以上的组分;②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③各组分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2 系统的结构特征(1)系统的边界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

自然形成的:有机体、天体;人为确定的:农场、学校(2)系统的组织层次系统常常由不同的层次构成。

系统内各组分自身构成的系统--子系统。

(3)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H2O H2O2 (4)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

碱基(核苷酸)排列与遗传密码:AUU,AUG, GUT,等构成不同的密码子。

氧原子的空间排列不同,造成丙酮和丙醛的差异3 系统的功能特点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称为系统的整合特性。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加强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减弱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产生各组分原来没有的功能。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4 生态系统的组分、重要功能辐射。

短波辐射、长波辐射(热辐射)、宇宙辐射、核辐射,气体,水体,土体。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消费者( consumers ):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为生的各种生物。

分解者(decomposers):主要是指以动植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三大功能能量流动:energy flow物质循环: nutrient cycle信息传递5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特点6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7 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动力8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经历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复习资料1、信息:是信息源所发生的各种信号和消息经过传递被人们所感知、接收、认识和理解的内容的统称。

2、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使用信息的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3、信息处理技术:就是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数字传输网,对信息进行文字、图形、特征识别,信息与交换码之间的转换,信息的整理、加工、生成,以及利用数据库、知识库实现信息存储和积累的技术。

4、已形成的综合应用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5、现代信息技术: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围绕着信息的产生、收集、存储、处理、检索和传递,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用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技术群。

6、数字地球: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以地球为对象,以地理坐标为依据,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贮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由海量地球信息组成的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并能用多维空间描述的虚拟地球。

(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

)7、智慧地球:基于信息基础架构与高度整合的基础设施的完美结合,能够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使得政府、企业和市民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简要概括。

8、数字地球与智慧地球的区别与联系:9、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含义: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10、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贮、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

11、数字农业:即农业信息化,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实现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和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

12、数字农业关键技术:GIS、RS、GPS、元数据管理技术、遥感图像的快速处理技术、计算机宽带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快速自动分析检测技术、全自动化农业机械电子监控技术、作物生产管理专家决策系统、农情监测及信息采集处理技术设备、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13、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环境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取、编辑、处理、分析和显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14、GIS的功能:数据输入、预处理;数据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查询与检索;数据分析;数据显示与结果输出;数据更新。

15、GIS数据:是GIS的管理内容和操作对象。

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描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数据。

可以是数字、文字、表格、图像和图形等。

16、GIS的发展趋势:(1)从总的系统角度看GIS的发展方向,GIS标准化、GIS网络化、GIS全球化、GIS大众化、GIS数据商业化。

(2)从系统内部的角度看GIS的发展趋势,空间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数据自动输入技术、与遥感技术的进一步结合、GIS的智能化、GIS 应用模型开发、加强GIS教育。

17、GIS的发展历史:以时间发展为序列,GIS分为4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起始发展阶段;70年代-巩固发展阶段;80年代-推广应用阶段;90年代-全面发展阶段。

1、60年代起始发展阶段:当时计算机技术水平不高,存储量小,磁带存取慢,使得GIS带有更多的机助制图色彩,地学分析功能极为简单。

系统能实现手扶跟踪数字化地图,进行地图数据的拓扑编辑,分幅数据的拼接,并发展了基于栅格的操作方法。

这一时期GIS发展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许多与GIS有关的组织和机构纷纷建立。

2、70年代巩固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容量存取设备-磁盘的使用,为空间数据的录入、存储、检索和输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用户屏幕和图形、图像卡的发展增强了人机对话和高质量图形显示功能。

3、80年代推广应用阶段: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推出了图形工作站和微型PC机等性能价格比大为提高的新一代计算机,计算机和空间信息系统在许多部门广泛应用。

4、90年代全面发展阶段:随着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GIS技术的不断完善,GIS产业逐渐趋于成熟,数字化信息产品正在全世界普及,GIS 开始逐步深入到各行各业,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18、数据源:是指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所需要的和所能用的各种类型数据的来源。

19、地图:是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表示形式,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地理语言,是最为常用的一种GIS数据源。

20、遥感:意为遥远的感知。

21、遥感技术:通常把接收、传输、处理分析、判读遥感图象的整个过程,称为遥感技术。

22、遥感技术系统主要由遥感平台(飞机、卫星等)、遥感仪器(遥感器、传感器)、图象接收处理和分析判读应用四个部分所组成。

23、卫星遥感技术优越性:遥----遥远成象,近垂直投影,完整清晰;快----资料获取、更新快;真----地物成象连续逼真,制图精度高;广----(1)影象覆盖范围广,可覆盖地球上任何地区。

(2)遥感的应用领域也很广。

24、遥感资料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卫星遥感资料。

(1)美国陆地卫星,陆地卫星遥感资料:多光谱扫描仪(MSS)、专题制图仪(TM)、增强型/ 再增强型专题制图仪(ETM / ETM+);(2)法国SPOT卫星;(3)美国NOAA气象卫星;(4)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搭载合成孔径雷达(SAR);(5)印度遥感卫星(IRS-1C),搭载两台Linear Imaging Scanner System(LISS)。

25、GPS:全称是导航卫星授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轨道高度为20200km的六个轨道面上,卫星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钟,以确保任何时间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5至11颗高度角大于10O的GPS卫星。

出于技术垄断,GPS采用同一频率多个编码来获取不同卫星的信号,能为所有用户免费提供全球连续的定位和授时服务。

接收到4颗以上卫星信号就可定位。

26、地理数据的特征:空间特征、属性特征、时间特征。

27、空间特征:指的是现象的空间位置或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一般以地理坐标数据表示。

28、属性特征:是非几何属性, 是与地理实体相联系的地理变量或地理意义,表示实际现象或特征,如变量、分类、数量特征和名称等。

第一类为自然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第二类为社会经济和人文要素属性数据。

29、空间关系的表示:依靠空间数据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矢量结构、栅格结构。

30、GIS 的点(零维):点,又称为元素或像元,是一个数据点,具有一对(x ,y )坐标和至少一个属性,逻辑上不能再分。

31、GIS 的线(一维):线,由一个(x ,y )坐标对序列表示的具有相同属性的点的轨迹。

线的形状决定坐标对序列的排列顺序,线上每个点有不多于二个邻点。

32、GIS 的面(二维):面,是以(x ,y )坐标对的集合表示具有相同属性的点的轨迹。

面的起始点坐标对与终止点坐标对完全相同。

33、矢量、栅格数据结构比较: 34、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可相互转换。

35、地理坐标:用经度(λ) 纬度(Φ)所表示的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36、经度: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为该点的经度,由本初子午面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西各180°。

37、纬度:地面点在参考椭球的法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为该点的纬度。

赤道面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南、北各90°。

38、高斯克吕格投影:简称“高斯投影”。

它是一种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

39、54国家坐标系:大地坐标原点在北京的大地坐标系又称北京坐标系。

40、80国家坐标系:大地坐标原点在陕西省径阳县永乐镇的大地坐标系,又称西安坐标系。

41、几何分析:是指以空间要素的定位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集合的几何分析方法,确定空间要素多重属性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它包括多边形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和泰森多边形分析。

42、叠置分析:是指空间信息的合成叠置,就是把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和同一投影的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层重叠在一起,产生新的图形或空间位置上新的属性。

43、点的缓冲区是半径为缓冲区宽度的圆;线的缓冲区是一条带;面的缓冲区是一封闭的条带,有岛(内边界)的面的缓冲区是两封闭条带。

44、书P143—147出简答、名解。

45、泰森多边形:将所有相邻的气象站连成三角形,作这些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于是,每个气象站周围若干条垂直平分线便围成一个多边形,用这个多边形内所包含的一个唯一气象站的降雨强度就可以用来表示这个多边形区域内的降雨强度,并称这个多边形为泰森多边形。

46、土壤资源信息系统(Soil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SRIS )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土壤资源属性和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

它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为基础的。

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以一定的数据结构和格式,用已知的X 、Y 坐标系统去记录和贮存多维土壤资源实体的空间位置,这种多维土壤资源实体一般是各个级别的土壤资源类型;(2)描述与位置无关的土壤资源实体的属性;(3)描述这些土壤实体的拓扑关系。

47、土壤资源类型的命名可采用地貌类型 - 土壤类型 - 土地利用类型的复合命名法。

不同级别的土壤资源类型名称举例如下:⑴一级土壤资源类型,如丘陵红壤耕地,平原红壤性水稻土耕地等;⑵二级土壤资源类型,如低丘黄筋泥水田,低丘黄筋泥旱地等;⑶三级土壤资源类型,如低丘陡坡黄泥骨光板地,低丘缓坡黄筋泥双季稻绿肥田等。

48、土壤资源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在摸清土壤资源底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与管理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