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成长的困惑--解读《最蓝的眼睛》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精品文档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出版于1970年,作为黑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莫里森的小说具有很强的黑人文学性,将黑人的传统文化和作品主题紧密联系,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
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就是这样一篇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
莫里森曾说过,黑人民族要生存下去,除了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以外,还必须保留住黑人文化。
一、建构合理的黑人文化身份(一)受白人文化冲击,丧失黑人主体审美价值观――佩科拉。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一个深受白人审美观残害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故事。
她在家里处境尴尬,在外面受尽凌辱,而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自己丑陋的黑人外表,因此做梦都渴望有一双美丽的蓝眼睛,最后被生父强奸,产下死婴,精神分裂。
白人这种审美标准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并成为主流。
母爱的缺失是导致佩科拉最终精神分裂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波琳同样是白人文化侵蚀下的牺牲品。
在家庭之外,佩科拉同样备受欺凌和侮辱。
在学校她总是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大家叫她“小黑鬼”;去糖果店买糖,她把钱递给老板时,老板都不愿意碰到她的手,她知道“在下眼帘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来的是厌恶之感,在所有白人的眼神里她都曾见到过。
他们的厌恶一定是针对她的,针对她的黑皮肤的”。
在这种被歧视、被厌恶的环境中成长,佩科拉逐渐变得脆弱而敏感,只能被动接受白人文化强加给她的审美标准,而这种强势文化已经融入到她的意识里,使她怀疑和否定自己的一切,自认丑陋,自惭形秽,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到夜晚,她就祈求得到蓝眼睛,从不间断”。
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和祈求是对白人文化价值和审美标准的认可,是对自我的否定。
在强大的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无可排解的文化自卑情结和劣根民族的痛苦。
部分黑人的价值观尤其是审美观被逐渐扭曲和同化,不知不觉中,他们把这种白人的价值观及审美观内化,“白”即是“美”。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困境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困境
黄丽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6)7
【摘要】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克劳迪娅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佩科拉想拥有一双像白人女孩一样的蓝色眼睛,这表明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黑人文化一直在白人文化的泥潭里挣扎.白人文化的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导致了黑人内化的种族主义、自我憎恨、同族的暴力及自我身份的困惑.然而,莫里森在小说中向黑人提供了摆脱困惑的答案,那就是只有保持黑人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身文化才能将黑人带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正确道路上.就像小说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蓝色代表黑人的传统音乐布鲁斯蓝调,眼睛(eyes)则代表我(I).莫里森是在告诉黑人保持自身独特性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这对受白人文化深度影响和破坏下的黑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总页数】4页(P36-38,42)
【作者】黄丽
【作者单位】洛阳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洛阳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张传彪
2.最蓝的眼睛能否拯救黑人同胞?——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
3.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张传彪;
4.精神荒原中黑人母亲主体性的建构——评《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母亲麦克蒂尔[J], 孙媛
5.黑人生存的文化困境表征
——以《最蓝的眼睛》的库助文体学分析为例 [J], 王丽丽;郭思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 摘 要】 《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最具有 影响力的诺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A . - k - 作 家托尼 . 莫里森( T o n i
Mo r r i s o n ) 的 处女 作 。本 文 就 小说 中具 有 代 表 性 的 隐喻 进 行 解 析 , 展 现 出莫 里 森 解构 白人 文 化 价值 观 、 重 构 黑人 文化 价 值 观 的 主 题 , 揭 示 了 隐喻 在 小说 主 题 表 达 、 情 节构 思 、 人 物 刻 画 等 方 面 所 发挥 的 重 要 作 用 . 从 而使 读 者 能 更 深 刻地 了解 2 O世 纪 4 O年 代 美 国黑人 在 社 会 主 流 文 化 中所 受到 的 种 族歧 视 现 象 。
妇女们觉醒 的声音。托妮 ・ 莫 里森是其 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 她 的写作技巧 富于 冒险创新精 神、 出人意料 , 这使她获 得 了 1 9 9 3 年度诺 贝尔文学奖。 她的代表作 《 最蓝的眼睛》 描写的是 1 2 岁 的
黑人小姑娘佩克拉悲惨 的一生 。 作为一个贫困的黑人小女孩 , 她 受尽 了周 围人对她的鄙视 和嘲讽 。她梦想 通过得 到一双 白人拥 有 的大而美丽的眼睛来 改变 自己的命运 ,但这种无法实 现的梦 想使得她最终精神失常。作者通过对佩克拉悲惨命 运的描述揭 示 出黑人在 白人文化侵蚀下 的畸变的审美 标准给黑人 的命运所 带来 的毁灭性的冲击 ,从而揭示 出黑人只有学会保 持 自身的传
妙 的结合 , 为人 物和环境渲染出一种神秘 的气氛。 莫里森的文字
具有鲜 明的个人特征 , 她积极吸收黑人 民间文学 的通俗化 、 口语
化 的艺术表现方法 ,尤其是 隐喻 的使用赋予了小说更加深刻 的
《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托妮·莫里森的黑人成长理想解读

《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托妮·莫里森的黑人成长理想解读成长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每个生命个体的重要体验,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
青少年成长问题也一直是美国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刻画和诠释非裔美国黑人历史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模式,并且她在作品中较多地关注了黑人青少年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艰难的自我成长历程,思考并探索了黑人青少年获得真正成长的出路。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而《所罗门之歌》是她迄今为止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讲述了黑人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成为了成长小说的力作。
但是,因为作者独特的黑人女性身份,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种族与女性问题之上,对其成长主题研究较少。
因此,本论文试图立足于成长小说理论视域之下,以《所罗门之歌》和《最蓝的眼睛》两部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中两位主人公成长环境、成长历程、成长结果及成长意义的分析,从而探讨了莫里森对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理想。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莫里森的生平、作品、贡献和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意义等相关背景知识。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于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研究。
通过总结发现国内外对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研究较少,对其成长理想的研究更是较为匮乏。
第三章为理论框架部分,主要介绍了成长小说的理论。
通过对成长小说的定义以及发展的阐述,从而总结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及其所包含的重要元素——引路人。
第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主要在成长小说理论的角度下分析了两个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佩克拉的成长是在白人文化冲击下迷失自我的一种盲从性成长,而奶娃的成长是在黑人文化代表派拉特的指引下一种找到自我的回归性成长,即一个为未竞的成长,一个为决定性的成长。
莫里森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成长历程的刻意塑造,形成了具有她自己典型特征的成长小说,而这些特征也进一步反映出了她对黑人青少年持有的成长理想。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爱的扭曲与迷失

张秋华《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爱的扭曲与迷失母爱是托尼·莫里森作品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著名的非裔女作家,其作品描写了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痛苦遭遇和悲惨生活。
其处女作小说《最蓝的眼睛》揭示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奴隶制的深远影响下,在白人主流文化霸权的同化下,在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黑人母亲的自我否定、自我迷失的过程。
奴隶制的压迫剥夺了黑人母亲的权利,与家庭成员的分离和黑人传统文化的脱离迷失了美国黑人的母爱,大迁徙隔离了黑人母亲对南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黑人母亲丧失了黑人传统文化传承的能力,白人文化的同化使黑人母亲否定了自我身份,最终造成了黑人母爱的扭曲与迷失。
一、奴隶制破坏了黑人传统文化和社区的价值观和规范,导致了黑人母爱的缺失奴隶制度下的黑人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随时被拆散、买卖,没有自由。
美国黑人母亲失去了向祖先学习的熟悉环境,祖辈们传统的日常生活和经历被完全切断和摧毁。
女性黑奴更是被当作生育工具,她们生下的孩子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被当作牲畜买卖。
在奴隶制度压迫下,黑人母亲生下了孩子,却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更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
黑人母亲被剥夺了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权利,被剥夺了养育自己孩子的机会,黑人传统文化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无法传承给下一代,因此,美国黑人母亲的经历充满了无助、痛苦和无力。
正如芭芭拉·希尔·里格尼所说:“家庭的解体、母亲无权爱自己的女儿……也许是奴隶制最可怕的地方。
” [1]奴隶制打破了美国黑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原始关系。
传统黑人文化和社区的价值观、规范被奴隶制所解构。
所以不幸的是,波琳不能正常地爱她的孩子,而佩科拉不能从她的祖先或生活的社区得到任何力量。
奴隶制度的存在打破了美国黑人母亲依赖黑人传统文化和社区生存的基础。
她们在白人价值观内化侵蚀下的黑人社区里也只能互相伤害。
波琳受到邻里社区的讥笑,邻居们笑她的跛脚和脱落的门牙、南方口音,难看的发型、妆容……最后波琳的内心更加自卑、孤寂和畸形,只能到电影院去打发时间。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探析——白人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心灵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探析——白人文化冲击之下
的黑人心灵
罗虹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白人文化冲击不仅造成了<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黑人文化的迷失以及心灵的扭曲,也最终导致了佩科拉精神分裂的悲剧.它告诫读者:如果以白人文化作为价值取向,迷失黑人自身文化,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对深受白人文化标准戕害的人们来说,佩科拉的悲剧迄今仍具有极为深刻的教育意义.
【总页数】2页(P101-102)
【作者】罗虹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犬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黑人女性的自我选择之路 [J], 张婧;程庆玉
2.心灵窗户的破碎——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J], 李权文
3.浅谈《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对白人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J], 车春柳
4.白人文化霸权下扭曲的幼小心灵——《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形象分析 [J], 李
秀青
5.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J], 谷彦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歧视酿悲剧《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分析

歧视酿悲剧《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分析摘要:在托尼·莫里森笔下的《最蓝的眼睛》中存在许多悲剧,如佩克拉的悲剧,佩克拉的母亲保琳的悲剧,佩克拉的父亲查理的悲剧,黑人民族的悲剧等。
本文从种族歧视、文化歧视和性别歧视等三重歧视的角度对这些悲剧进行分析,意在指出美国社会中的三重歧视是诱发各种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悲剧;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托尼莫里森和《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等。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第一部作品,描写的是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
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由佩科拉的同龄人克罗蒂亚讲述。
佩科拉出生于一个穷苦的黑人家庭,由于肤色比其他的黑人女孩更深,她遭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嘲笑和奚落,周围邻居的冷漠和忽视。
更为悲惨的是,她的父亲在一次醉酒后将其强暴。
佩科拉将所有的不幸和痛苦都归咎于她的丑陋。
因此,她对白种人漂亮的蓝眼睛有着强烈的渴望,最终走向疯狂。
小说在围绕佩科拉的悲剧人生进行叙述时,同时也诉说着发生在其他人(如其母保林,其父查理)身上的悲剧故事。
11岁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从另一角度上来说映射的是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
这些悲剧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而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等使这些危机一触即发。
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
小说中主要体现的是白种人对黑种人的歧视。
种族歧视体现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弥散在整个黑人社区,很大程度上酿成了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
小说中,当保琳在医院生产时,白人医生当着她的面谈论道:“像她们这种黑人,你根本用不着费心,她们很快就生完的,就像马一样,一点痛苦都没有。
”小说中,黑人处处遭到白人的歧视,白人把自己视为生来就比黑人优越的民族。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假说:“所有的文明都有白人一手创造,没有白人一切将不复存在。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综述托妮.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20世纪美国文坛崛起的众多黑人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同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
其作品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 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叙述手法的运用, 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 该小说以黑人社区为背景, 通过黑人女主人公在一个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经历, 表现了个体与社会, 善与恶的道德哲学。
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与影响, 积极倡导黑人民族意识的复归。
在她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近年来学者们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伦理批评分析角度;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上的戕害和小说的结构特征的分析等。
一、黑色的呐喊:《最蓝的眼睛》的伦理批评分析1,家庭中爱的缺失: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黑人在历史上却经历了很长的冰河期, 生活在爱的真空世界,因此爱的缺失就成了莫里森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人公佩克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 不仅经济上贫穷, 而且在爱与关怀方面也极其匮乏。
2,社会的弃儿:美国历来宣称自己是一个平等与自由的国度, 但这种自由与平等是有条件的。
黑人与白人不可能有平等, 黑人女性更无平等可言。
当葆琳躺在医院的产房里, 等待孩子出生的时候, 没有想到自己已被当作试验品了。
更具羞辱性的是医生的话,黑人生孩子时, 不会有疼痛感。
3,乱伦的悲剧:家庭伦理的沦丧集中体现在科里奸污女儿这件事上i。
二、《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在莫里森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在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 读者便可清楚地目睹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 黑人与本土文化疏离的恶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老狗 , 佩科拉在毫不知情 的情况下 , 给老狗吃 了毒 内, 佩
科拉 亲眼 目睹了老 狗在痛苦 的挣扎 中死 去了。 正是这次的惊
吓在加上之前被强暴 的事件 ,使得年仅 l 1 岁的佩科拉发疯
了。发疯后的佩科拉 完全 与现 实的社会 脱轨 , 生活在 自己幻 想 的世界 中, 认 为 自己终于拥 有了一双 蓝色 的眼睛 ,同时还 幻想这 自己拥有一个亲密 的朋友 。
女性
的成 长历程 。 文章 中的黑人女孩佩科 拉一 生的成 长历程崎岖
娩 时根本就不会觉得疼 , 她们生孩子如马下崽一样 。 正是这
种赤裸裸 的种族歧视 ,使得波琳的人性发生 了扭 曲。 在佩科
和 坎坷 , 她生活在 自人文化笼罩下 的世界 , 开 始憎恨 自己的 长相 和肤色 , 拥有一双蓝 眼睛是她一 生的梦想。佩科拉是那 个年代 黑人女性 的一个个例 , 但是她 的蓝 眼睛梦想却是一个 黑 人普遍的梦想 , 可 以说在 当时白人 文化 笼罩下的黑人逐渐 失 去了 自我 ,丧失 了对 自我价值 的肯定 。L z 如 下从作品中的 四个黑人女性中去探究黑人女性成长 的困惑 。
原 因, 在这 些女性 困惑中, 黑人女性逐渐走 向迷 失和 自我否
定 。( < 最蓝 的眼睛》中奠里森深刻的探究 了黑人女性在美 国
生存 的两难境地 , 她们遭受性别和种族 的双重歧视 , 她们在 自人家里做工又在家里操持家务 , 身体 的疲惫并没有让她们 获得尊重 , 她们 想要摆脱性别歧视获得社会 的认可 , 可是社 会并不给予他们获得认可 的机会 , 本文 用多个视 角对文章进
冲突与对峙是托尼 ・ 莫里森 小说 中最 为重要 的主体 ,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 别歧视 下,难 以摆脱命运 的枷锁 。论 文就
从黑 白文化 冲击下黑人女性 的成 长困惑中去解读 ( ( 最蓝 的眼睛》。 关键词 :黑人女性 ;成 长困惑; 最蓝 的眼睛 》;托尼 ・ 莫里森
中图分 类号 :d 9 0
第3 5卷 第 l 1 期 2 0 1 4年 1 1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in r g
Vb 1 - 3 5 NO . 1 l
NO V- 2 01 4
文化 冲击下黑人女性成长 的 困惑
解读 最蓝 的眼睛
刘 芳宏
(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 1 0 5 2 0 )
摘
要: 最蓝的眼睛》是美 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 ・ 莫里森第一部小说。小说分别 以春夏秋冬作 为不 同视 角的转化来
记 录一个黑人 小女 孩在 白人 文化 冲击 下成 长过程 中所面t 临的困惑。在上世纪的美 国,黑人 的文化命运 多舛,黑 白文化之 间的
越 来越逃避现 实 。内心滋 生想拥 有蓝眼 睛的梦想越来 越强 烈, 于是她通过名片找到了骗子牧师迈卡伊 莱休 ・ 惠特科 姆 , 佩科 拉请 求迈 卡给 她一双蓝 眼睛。 迈卡是一个恋童癖的爱好 者 ,心理 的扭 曲使他答应 了佩科拉 ,但是作为交换条件 ,佩 科拉必须帮迈卡 完成一 个任 务。 这个任务便是除掉一条生病
行叙述 ,同时也用多个视角去去探究黑人女性成长 的困惑 。
托尼 ・ 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 的黑人 女作家 , 是 当今美 国最有影响力 的黑人女作家 , 莫里森能够 获此殊荣足 以看 出其在文学领域 内的艺术造诣 。 最蓝 的眼 睛》是莫里森 的处女作 ,发表于 1 9 9 7年 ,该小说在备受争
把蓝眼睛视为 自人 的象征) 。在 她的家里 ,她 目睹 了作为黑 人的父亲乔利随着 梦想的击败 而变成 了一 个暴徒 , 并且 由于 自己非裔 美国人的出身使得 父亲遭 受屈辱和折磨 , 母亲波琳 由于 缺乏身份 的认 同 , 在 自人主流文化审美观和价值观里彻 底的迷 失了 自己。这种 家庭 的背景下使得 佩科 拉想要躲避 ,
述了主人公佩科 拉 ・ 布里德洛瓦所受到的苦难遭遇 。 佩科拉 是一个 1 1岁的黑人女孩 ,她一直生活在父母 的争吵 、同学 的嘲笑、小镇成年人的冷漠中 , 她将 自己所受的一些 归结为 自己丑陋的外 貌。在强烈 自卑感的驱使下 , 她整 日的低着头
走路 , 这个黑人小女孩有一个梦想就是拥有一双蓝眼睛 ( 她
收 稿 日期 :2 0 l 4 —0 8 —2 1
作者简介:刘芳宏 ( 1 9 8 1 一),女 ,湖 南娄 底人 ,广东 工程 职业技术 学院讲师 , 硕士 ,研究方 向为欧美文学、大学 英语教 学。
6 6
二 《 最 蓝 的眼 睛》 中黑 人女 性成 长 的困惑
最蓝 的眼睛 通 过小 女孩的 口吻去向读者揭示美 国黑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2 2 1 9( 2 0 1 4 )1 1 — 0 0 6 6 — 0 3
与丢弃。 最蓝的眼睛 以上世纪 4 O年代为创作背景 ,主要描
一
引 言
最蓝 的眼睛 》 作为一部悲剧小说 , 作 品以较为沉重 的 笔调叙 述 了自人文化霸权 下所 引发 的黑人女性 困惑 的主要
但是 父亲的一 次醉酒彻 底的改变 了佩科 拉的命 运。 醉酒 的父
亲, 在迷乱 中强暴 了佩科拉 ,并且导致佩科拉怀孕 了,这乱
伦 的事件使得佩科 拉身心遭 受极 大的伤害 , 从而使得佩科拉
议中确立了她 “ 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的地位【 ” 。
莫里森的每部小说都极 富生机和表现力 , 它们用超越现实主 义的手法与狂想 , 把美 国黑人女性 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与黑人 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 并且从不 同的角度深入 的探讨了黑人女性所能承受的 肉体和心理上的痛苦 。 莫里森 既是美国黑人的代 表人物 ,同时也是黑人文化的捍卫者 , 在 她的小说中 , 大部分 的主题是黑人民众悲惨 的命运和黑人强 势文化的冲击 。在 白人文化 的冲击下黑人 文化受到了侵 蚀 , 导致一些黑人逐渐排斥和放弃 自己的文化传统 , 最蓝的眼 睛 中佩科拉想要的蓝眼睛就可以看出她对黑人文化 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