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沙民系——广府民系(岭南三大民系之一)

广府民系的特点: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南沙沙田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

1、百越古族与水上居民

(1)百越古族的基本情况:在原广东境内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其中满、回、苗、瑶族,都是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先后从外地迁入广东居住的,只有黎、壮、畲族是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其中壮、黎两个族是岭南百越古族的后裔。这两个族在风俗文化方面依然保留着古越族的一些特征,并与其他民族、民系风习相互影响,构成了文化的群体征象。

(2)水上居民:水上居民即蛋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蛋民。在过去,生活在这片南沙的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劳苦大众,俗称“水流柴”。他们多是来自东莞、顺德和中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为求生路,背井离乡来到南沙做第一代“开荒牛”。他们生活艰苦、地位低下。被人贬称为“蛋民”。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以自己的勤劳勇敢把这片由泥沙淤积而成的滩地,开垦成润泽的农田。他们在这片大沙田上主要以出海捕鱼和农耕为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并且历尽沧桑,延续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如咸水歌,赛龙舟,麒麟舞等,构成了现在南沙沙田民俗的重要内容。下面就对南沙的咸水歌、麒麟舞和赛龙舟作简要介绍:

(一)咸水歌

咸水歌是蛋民以广府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主要流行广州、珠海、中山、斗门、番禺、顺德、东莞、台山等地,这些地区渔民长期与大海咸水打交道,此“咸水”之所以得名也。咸水歌以对唱为主。对唱多为男女情歌,男唱前两句,女唱后两句。咸水歌在南沙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解放以前,生活在南沙的劳苦大众,平日工作辛苦,闲时便唱咸水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时期是咸水歌发展的顶峰时期。解放以后,许多的水上居民弃船登岸,一部分人在文化特征上与陆上人趋于一至,受广府文化的影响,与陆上人融为一体,不再以蛋民的身份出现,咸水歌也逐渐走向衰落。近年随着南沙大开发的推进,咸水歌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与开发,又迸发出新的活力。

(二)麒麟舞

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广东是麒麟舞流传较广的地区,全省传统麒麟舞表演多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举行。以表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

泰民安的良好愿望,故民间有“麒麟献瑞”之说。

(三)赛龙舟

关于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当时人们为了拯救投江的屈子,竞相把龙船划到屈原投江的地方,久而久之,演变成民间竞渡龙舟的习俗。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在原始时代就盛行竞渡的风俗,他们举行成套的图腾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木舟在水中竞渡比赛,以强化自己和龙的关系。农历五月初五,南沙地区有两个传统风俗,一是裹粽子,二是划龙舟。由于南沙地区是一个水乡,赛龙舟在南沙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成为了村民们最喜欢的运动之一。划龙舟包括两种形式,即“趁景”式的划龙船和俗称“扒龙船”的斗龙船。而南沙地区多以“扒龙船”的斗龙船为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龙舟竞渡”。

端午除了划龙船、吃粽子外,南沙人还有洗龙舟水的习俗。据说用龙舟划过的水洗,可去病健身。虽然都知道这样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但大家还是想办法用"龙舟水"洗洗手脸,以寄托良好的愿望。

南沙的沙田民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以上所说的咸水歌、麒麟舞和赛龙舟外,还有赛龙艇以及近年兴起的水上拔河等沙田民俗也渐渐地为人所喜闻乐见。南沙宗教信仰

蛋民因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的五龙公庙,蛋民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而且非备猪、羊奠祀不可,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黄阁镇——莲溪村麦家祠堂

岭南民俗

一、春色:潮汕新春游大标

春色是泛指在春季举行的出色活动。

广东民间春色比较有特色的是潮汕的“赛大标”和番禺的紫坭春色

二、秋色

1、佛山秋色文化的特点

秋色,就是指在秋天举行的游行活动。以佛山的秋色最为著名。

三、飘色

飘色是流行于番禺沙湾和吴川梅箓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一般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也在重大节日或当地重大庆典时进行。其特点是以一根特制的钢筋作“色梗”,使表演的人物凌空飘起,所以叫“飘色”。

四、水色

水色就是在水上出色。即在水上扮演人物故事。广东著名的水色有两处,一是番禺市桥镇,一是中山小榄镇。

南沙传统居住形态

独院式是南沙岛传统的村民居住方式,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村民住宅的主要空间形态。

南沙岛传统居住建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沿河涌建设民居而形成的临水传统居住空间,另一类为沿街巷建设民居而形成的临街传统居住空间。

1.临水传统居住空间

建筑群与河涌之间的关系通常呈现两种,一种是建筑群之间围合,在建筑与河涌之间形成一个过渡的空间,这个空间通常为人的活动空间(亲水平台,通常会有水埠直接通往河道)或是一个绿地空间(通常是村民种植的芒果、木瓜、荔枝、香蕉、黄皮等果树形成的绿化空间)。但是这些空间往往属于半私密空间,由几户人家共用。一种是建筑之间没有围合,建筑群沿着河道形成线性空间。

街巷与河涌都是公共交通空间,为建筑提供了宽阔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拓展了建筑的外部空间。正是因为街巷与河涌之间具有不同的空间关系,并且这些空间关系互相交替与变化,时而封闭,时而开敞,使得在街巷中行走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空间体验。

2.临街传统居住空间

南沙岛临街传统居住建筑的肌理具有细密、连续的形态特征,表现出连续性极强的线性空间形态。建筑的体量、尺度、街区模式都是以人的尺度为基础而建立的。这种建筑呈棋盘式布局的肌理沿街巷体系重复组合,与街巷平行,形成连续的界面。这种类型的南沙岛传统沿街居住建筑空间D/H 比值一般来说介于0.5‐1.1 之间。另一方面,由于各村皆有因征地而留有的经济发展用地,所以紧挨居住建筑往往会有村内工业建筑,大体量的工业建筑与小体量的居住建筑混杂在一起,从肌理形态上看会有“拼贴”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