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比较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比较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比较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比较

摘要: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耕作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今农业的要求,农业生产力水平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指标来体现其差距,并从中得到中国应如何开展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达国家模式

正文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生产手段装配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农业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科学范畴和世界性的概念,能够建立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因素,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落后于英美发达国家100多年,目前,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现代化的问题亟需解决。下表是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主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比较一览表

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主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比较一览表

美国日本法国荷兰中国

每个农业人口经营的耕地面

积(公顷/人,2008)

62.5 2.5 28.7 6.8 0.2

每公顷谷物产量

(千克/公顷,2008)

6444 5807 6876 8036 4984

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

35.09

(2008)

5.39

(2005)

10.55

(2007)

10.15

(2006)

每100平方公里耕地上拥有

的拖拉机台数(2005)

259.26 4382.39 635.32 1301.53 119.17

人均农业增加值(以2000年不变价美元)49511.92

(2009)

52061.63

(2008)

58070.12

(2009)

45969.21

(2009)

525.47

(2009)

人均GDP(美元,2009)44872 39864 41226 47889 3769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比重50

30.2

(2007)

﹥70

32.6

(2006)

33

(2010)

森林覆盖率(%)

32.97

(2005)

68.53

(2010)

29.13

(2010)

10.81

(2010)

22.18

(2010)

资料来源:①The World Bank(2005-2010);②FAO Database(2005-2010)

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每公顷谷物产量、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差距相对较小,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农业增加值、人均GDP等人均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以及技术的运用上存在着很大问题,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农民人均GDP只有几千时,国外已达到四万多,基本上是我国的十多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必须加快,从而使这种差距不断缩小。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与自然条件的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有各自的发展道路和方法。

一、各发达国家主要道路

1.美国模式

美国的特点是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土地和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土地和机械动力替代人力,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按照机械化发展的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半机械化阶段,这是以人力和畜力驱动、按机械原理设计制造的改良农机具取代传统农具的过程,是农业机械化的初始阶段。从18 世纪末起,先后发明、改良了许多重要农机具,如轧棉机、铁犁、耘田机、割草机、收割机、脱粒机、联合收割机、钢犁、打捆机、玉米割捆机等。②第二阶段是主要田间作业机械化阶段,是以电力驱动的大型现代农机具代替非机械动力农机具的过程,是机械化发展的阶段。在19 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带动下,农业开始了内燃机(拖拉机、汽车)和电力代替畜力,以机引(或电动)的大型农业机器代替改良的农机具的过程,从而开始了主要田间作业机械化的进程。1910~1940 年,美国农场的拖拉机总数从1000 台猛增到154.5 万台,载重汽车从2000 辆增加到104.7 万辆,谷物联合收割机从1920 年的4000 台增加到19 万台,机械动力的比重由24.3%提高到94.0%。③第三阶段是全盘机械化阶段,是机械化的成熟阶段,开始于20 世纪40~50 年代,完成于70~80 年代。在这一阶段,不仅农机具的数量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快速挂接、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在美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过程中,机械技术占了主导地位。类似美国那样地广人稀、以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起步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

2、日本模式

日本的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正好相反,1880 年每个男性农场工人的平均农业土地面积只有美国的1/36,到1960 年则只有美国的1/97,可耕地是美国的1/47。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土地和劳动力的比价也与美国不同。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以生物技术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以缓解土地资源不足,提高单产,增加农产品供给。类似日本人地紧张的荷兰,也由于采用生物技术提高单产,成为出口农产品的重要国家。

3、西欧模式

西欧的一些国家,既不像美国那样劳动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耕地短缺,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行“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同时并举,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类国家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为典型。

二、国外现代化道路中得到的启示

发达国家能取得农业上的重大成果,虽然对我们不能完全适用,但能够有一些启示。

1、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选择必须根据本国或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采用,而采用何种技术需从各国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美

国由于耕地多而劳动力不足,走的是一条注重机械技术的资本密集型道路;日本和中国台湾由于地少人多,地形复杂,加之亚洲农民固有的土地情结太重,所以二者的发展注重采用生物化学技术。同时,为了弥补小农业吸纳劳动力有限这一不足,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农户的兼业化倾向十分明显。

2、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众所周知,农业的科技含量越高,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就会越大。日本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专业设置齐全,设备和研究手段先进,经费充足,多年来为农林水产业提供了大量研究成果;法国对农民实行技术教育和轮训制度,特别是对青年农民立户,要求其必须完成义务教育后,经过专门农业学校学习,并到农场实习,成绩合格取得绿色证书后,才能得到政府承认。这些措施对促进农业技术改造、农民技能提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3、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土地制度的适时变更。从美国的土地租佃制到法国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政策法令;从日本反封建农地改革再到中国台湾地区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mn 地改革,都是适应了当时的实际情况,释放了当时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激发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巨大飞跃。

4、农民互助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户走向市场的桥梁。无论是美国的农产品销售合作社,还是日本的农协、法国的合作社、中国台湾地区的农会等,均在各自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组织不仅减少了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而且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和意外自然灾害的能力。

5、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美国、日本、法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政府,都竭尽全力从立法、政策(包括财政、金融、外贸等)、科技教育等方面支持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我国的发展道路

虽然英美日由于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使其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我国却不能盲目的接受其他国家领先的方法。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有良好的精耕细作经验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耕地和自然资源数量少;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待合理安排;地区之间自然经济条件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国情与以上发达国家不同,盲目跟风只会使我国走上一条弯路,我国应该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得取经验教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坚持科教兴农,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生物技术创新。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以及技术的运用上存在着很大问题,每100平方公里耕地上拥有的拖拉机台数上,美国为259.26,日本为4382.39,法国也有635.32,但我国只有119.17,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由此可见,我国在农业上技术的使用为一个制约因素,但技术的使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科教兴农,科教兴国,建立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使其转变传统观念,增加人才资本,提高文化素质,同时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2、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由上表可见,在人均GDP上,美国为44872美元,日本为392864美元,法国为41226美元,中国只有3769美元,与发达国家相差了十几倍,有着明显的差距,产业化可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有利于新科技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农民的收入。美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很是显著,在果实快成熟之际便会联系专门的机构进行采摘,采摘完毕后有专门的企业进行收购,实行果农与经销商双赢的局面,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

3、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生态农业。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上表,在森林覆盖率上,美国为32.97%,日本为68.53%,法国为29.13%,我国为22.18%,在这一方面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差比较小,但还需继续努力,为此,要建立与实施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态建设紧密连系结合起来,在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也得到不断改善,也可通过这种形式创办生态旅游观光农业,运用生态学原理,减少外部投入,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4、强化对农业保护和投入力度,完善建设现代农业的政策。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农业自身存在局限性和市场调节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内在缺陷, 市场机制不可能也无法解决农业这个特殊产业的一切问题, 因此农业现代化还离不开国家的干预, 还需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以保证农村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都制定和实行过有利于农业发展、保护农业的各项政策、法律, 采取多种手段刺激和支持农业的发展, 政府的干预与支持是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特点。政府适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需要, 不断地制定和调整农业政策, 引导农业向现代方向发展;政府在财政金融方面予以农业特殊的扶持和保护,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农业现代化的资金需求;维持对农业产品的价格和贸易保护政策, 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和提高,使农业较平稳地迈向现代化。

结论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不断的运用现代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生产要素,将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由于世界发达国家各自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其农业发展模式也不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定能创造出我们自己的道路,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从而实现农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传启.2012.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谷文晓.建设我国科学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对策.中国知网

3、王万山.国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模式和共同规律.中国知网

4、王克海.国外农业现代化的三种类型.中国知网

5.谭国雄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我国农业现代化应处理好六大关系.中国知网

6.百度百科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资本农业,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 关键词:小农制;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时至今日,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6亿多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下一步,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做一番回顾性阐释,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科学论断的回顾性阐释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还是在李嘉图的国民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3](p485)。所以,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永远也不能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发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3](p500-501)。总的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以及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然而在19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要使我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让传统农业的发展乘上现代科技的东风,通过统筹利用现代前沿科技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以及妥善处理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负面问题。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央指导精神现代化农业的创新互联网+农业 农业创新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概念,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应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和支持,亦即,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统筹利用其他领域的现代科技,以更科学的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反过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点。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其内涵 我国在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这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和国家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的,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的,而科学技术又是强国的根本。所以科学技术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上两个发展阶段中传统农业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模式,即农作物的种子给人吃,作物的根茎叶等喂养牲畜,人畜的粪便还田有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传统农业就是在这种重复循环中缓慢发展。而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之上整合利用工业发展的成果,打破原有的循环模式。从石油中提炼的化肥,现代化学工业研制出的农药、除草剂,工业文明的发展带动大机械的产生代替人力畜力都促使农业产量大增,效益大增。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必将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不断扩大农业的科学范畴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人与资源的矛盾突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我国农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很少,随着各地的工业开发区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和私人违章建设,非农用土地不断增加,大量耕地被征用占用,使人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尽管土地效益比较低,但对于多数农民来讲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最后保障,即便出外务工也不会轻易放弃土地。这种状况使土地资源很难向优势农户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使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从而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含量不够高,机械化水平较低 有的地方生产的农产品,优良品种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科技含量高、劳动投入少、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仍然不多,低值的“大路货”产品所占的比例仍然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云南农业现代化课题组 云南土地面积的94%是山区,只有6%是坝区。针对云南农业发展的潜力在山、难点在山、重点在山,其主要途径和目标是发展山区现代农业,课题组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规划云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布局。 云南山区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低热现代农业山区、中暖现代农业山区、高寒现代农业山区。这些不同的地区各处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不同的农业经营习俗,特别是各具不同的交通条件与市场环境。因此,在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低热山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缘地区及金沙江、元江、怒江河川沿岸附近。包括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德宏州的山区及红河、文山、玉溪、临沧、怒江、丽江、楚雄、昭通等州市的部分县的部分山区,面积700多万公顷。其中又可划分为西部低热山区、西南部低热山区、南部低热山区、东南部低热山区、中部低热山区、北部低热山区。在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橡胶、甘蔗、茶叶、咖啡、麻、热带花卉和水果、砂仁为主的经济特色作物,以牛、骡、马为主的大牲畜和滇南小耳猪、菜花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基础上,可分别发展以优质粮油、水果、饮品、糖果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工业和香料、林纸工业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发展以胡椒、紫胶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以南药为原料的医药工业;发展以珍稀鸟类孔雀、蝶类为主的现代特种养殖业、文化工艺品加工工业;发展以麻、竹子、八角、草果、三七等现代种植业和现代调料、医药工业;发展以牛、马、羊为主的大牲畜和以猪、鸡、鸭、鹅、鱼为主的现代养殖业。 中暖山区,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滇东南、滇西南。主要集中地包括玉溪、昆明、红河、曲靖、楚雄、大理、临沧、保山、文山大部山区及其他州市的部分山区。应以发展以水稻、蚕豆、小麦、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现代粮食作物生产及其农产品加工业;以烟、油、菜、花、果为主的现代经济作物生产及其圈烟工业、花卉、蔬菜加工业;以牛、马、羊为主的大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

Solutions 解决之道 038 2012年5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d73133844.html,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 李富军/文 年份有效灌溉率(%)劳均用电量 (千瓦小时/人)单位耕地施肥量 (吨/公顷)单位耕种面积动力 (千瓦/公顷)1990 31.95109.680.18 1.94199532.88163.920.24 2.41200034.43186.720.27 3.36200134.84208.800.27 3.54200235.15210.520.28 3.75200335.44211570.29 3.96200435.48229.350.30 4.17200535.39257.990.31 4.40200635.51290.840.31 4.62200736.83311.350.33 4.99200837.42289.390.34 5.26200937.362054.80.34 5.522010 33.50 2374.580.26 5.75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1年,根据其数据核算而得。 表1 1990-2010年我国农业投入状况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贯穿始终的战略性经济发展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一方面承载着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承担着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所以,不断探讨和跟踪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清楚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以及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充分掌握今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路径,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进程,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发展目标。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处于基本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任务任重道远。因此,需要进一步厘清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以有的放矢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 1.农业投入现代化发展程度 农业投入的增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农业投入的现代化表明单位面积上投入农机的数量,电力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可以通过单位耕地面积动力,劳动平均用电量,单位耕地的施肥量以及有效灌溉率等指标来衡量一国农业投入的现代化水平(见表1)。 (1)农业耕种面积动力,是用来反映单位耕作面积上的农业机械化的动力使用程度。表中数据显示发展初期我国的农业大机器生产化程度不高,进入2000年后农业耕种面积动力迅速增加,年增长率均超过25%。而农机总动力由1990年的28707.7万千瓦增长到2010年的92410.4万千瓦,猛增了3.22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有了长足的发展。(2)农业劳均用电量,是用来衡量每个农业从业人员的用电量的指标,用电量的多少是农业电气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由表可见农业劳均用电量由较低到2009年以后的猛增过程,农业总用电量的增加,表明我国的农业电气化水平在不断提高。(3)农业单位耕地的施肥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表征农业投入状况。表1中可见我国农业的化肥施加量也呈递增趋势,增长的显著趋势明显,年增长率为9.7%,农业化肥施用量年增长2.1倍,说明有效投入呈现不断增加之势。(4)农业有效的灌溉率,是衡量我国农业单位耕地面积上有效灌溉面积大小的重要指标,不仅用来衡量灌溉有效程度,还用来量度我国农业的水利化水平,一国的水利化水平越高,则其有效灌溉率越大,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有效的灌溉比率在逐年增加,现实情况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农业水利改善和进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农业投入现代化程度不高,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比如,日本农民收入中的60%、欧盟农民收入中的40%都是来自于政府补贴,而我国农民收入中政府补贴仅不到10%,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拥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2.农业科学技术化实现状况 从农业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农业产值,即农业科技贡献率看,产值越大则说明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越高,一般发达国家这一比率都在70%以上,美国的这一比率高达90%以上,我国的这一比率约为35%,主要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杂交水稻等技术水平上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技术进步的应用程度较发达国家差距大,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较低。从农业科技人员相对指标看,指标值越高,说明农业科技人员规模越大。从图1可见这一相对数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变化趋势差距不大,即1990年的农业科技人员占比为36.6%,到2009年这一比值为32.48%,这一发展趋势的形成,可以给予的解释一是在农业科技人员增加的同时,我国科技人员总数也在增加,而且增长率比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高。比如,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为12.8%,科技人员增长率为56.1%。二是真正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人员比重在绝对

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案

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关于“建立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各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和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发布结果”的要求,科学评价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订本指标体系。 一、监测对象 监测评价全国及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指标构建的依据 (一)构建原则 一是体现引领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要求,突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三大体系”,突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导向,发挥评价指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二是体现指导性。突出结果和过程的有机结合,既有度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结果性指标,又有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工作的过程性指标,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提供指导借鉴。 三是体现操作性。原则上选择社会公认的、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突出权威性、透明性;指标数据符合国家统计制度特点,均能从现有统计数据获得。 四是体现连续性。在已开展的相关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工作

的基础上,大稳定、小调整,确保一个方法、一个标准对外,尽量减少办法调整对各地农业现代化评价工作带来的影响。 (二)指标选择 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质量效益、绿色发展、支持保护等6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前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评价,后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结果评价。

三、评价方法 (一)定量评价 评价指标数据属于统计部门统计范围内的,直接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属于行业部门统计范围内的,采用行业统计数据。确保评价指标数据真实有效,年度间口径一致、相互衔接。 测算指标得分为指标现状值与全面现代化目标值的比值乘以权重,综合得分为各测算指标得分之和。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73133844.html,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作者:周绪全 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7年第02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国家,在国内有70%以上的农业人口,虽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有所改善,但依据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基于此,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基本现状与对策,阐述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关解决对策,进一步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代化;基本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https://www.360docs.net/doc/d73133844.html,ki.1673-890x.2017.05.037 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民对农业知识了解甚少 现如今,在我国大约有9亿多农村人口,其中有60%以上的农民处于一种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其中,受过小学教育以及中学教育的人员比例较大,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数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很小。伴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逐渐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民的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直接影响着后期农产品的产品以及相关质量、劳动生产率。各行各业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经济的发展,低水平的文化素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1.2 重视城市而轻视乡村建设 目前,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但农村现有的耕地资源却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运用,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认为,仅依靠家中的农作物种植很难有效维持整个家庭后期的生活支出,因此,许多的农村青年开始选择到大城市去打拼,从而使得农村存留的劳动力缺少,致使许多耕地逐渐荒芜,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形成了桎梏[1-3]。由于重城轻乡的观念,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难以形成特色农业的发展,对于向城市化方向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1.3 经营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 受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制约,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仍摆脱不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制度,从而很难形成较大规模的承包经营体制,这样也就使得农业经营仍旧以家庭作为主要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浅谈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前言】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的中国农业在资源、技术和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早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道路一一工厂化农业。 【关键字】工厂化农业贡献必要开发研究发展 【正文】 一、什么是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农业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当今世界,工厂化农业有了迅速发展,现已应用于蔬菜、花卉、养猪、养禽、养鱼、乃至多年生果树栽培等许多领域,并达到高效率、高产值、高效益。工厂化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它是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创新和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结果。 那么我们如何区别设施园艺、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呢?简而言之,设施园艺主要是指在各种较大型的设施内进行园艺作物生产的方式;设施农业主要是指在各种设施内进行农业生产的

方式,它与设施园艺的不同主要在于设施农业生产的不仅仅是植物,还有动物,也就是说设施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也包括养殖业。工厂化农业则主要是指在相对可控环境下,采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有标准、生产工艺、生产车间,而且是常年不间断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品牌、商标、标准、包装。 但是目前的农业生产距离工厂化生产还相差甚远,工厂化农业生产还只是一个目标,需要我们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目前我们所讲的工厂化农业生产及科技攻关,实际上是设施园艺朝着工厂化生产方向迈进的过程,尚未涉及到养殖业,因此这只是工厂化农业的一个开端,并不是真正的工厂化农业,而工厂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终极目标。 二、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必要性 1.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多,农业资源贫乏,劳动生产率低。然而要解决“三农”问题的,除了通过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来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外,更重要的是以效益为核心增加农业资源。因为工厂化农业是咼投入咼产出的咼效农业,是资源咼效利用的农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发展工厂化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可以提高农业效益,而且能够通过工厂化农业的实施,使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中国远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虽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中国的农村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解决当今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试论述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三农问题;现代化;实现途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基础牢固的农业,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民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全党乃至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

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一种从旧的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因而现代农业应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①很显然,中国农业离现代农业的距离是很大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农业随着经济、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面貌,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农民的收入情况和经济条件也很迥异。例如东三省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就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良好的适合农业发展的环境,再加上东北地区工业发达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现代化设备,因此东三省地区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优越后天设备先进,很快地很好地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但是,中国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机械设备少,那里的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一户人、一头牛、一把锄头的传统耕作方式,导致人力投入大反而农业产量少,农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仍旧保持着贫穷的面貌。因此,中国的农业需要实现现代化迫在眉睫。

农业现代化与对策

价值工程 0引言 农业现代化内涵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过程;也是大 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升农民收入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1.1现代装备武装农业。以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发展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 1.2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 1.3市场手段经营农业。依据市场化原则,健全“统分”结合的互动协调发展机制,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1.4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1.5高素质人员从事农业。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具备现代化水平的知识和技能,懂管理会经营。 1.6农业生产产业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1.7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坚持生态良性循环和高品质发展,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生产资源持续利用。 2目前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安徽的情况说 明) 2.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生产不相适应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大机械生产。鉴于中国农田的分散性及以家庭为单位的使用权,很难实行大机械生产。实现机械化大生产的困难在于:农村人多地少,改变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 立大农庄后,无地农民如何安置,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农村大量 的富余劳动力哪里去?城市?似乎鸿沟重重。不管是制度上,还是现有城乡二元的结构上,乃至城市的承受力(软件:就业安置、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双方的心理观念上;硬件:基础建设,住房,医疗等供给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国家在努力城市化,但毕竟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并且这还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问题,更是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配套,若不能有效解决无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市化就失去了意义。 2.2城市化程度滞后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按2003年安徽省从业人员总数3544.9万人计算,不考虑新增加的劳动力,要使全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到30%,则第一产业劳动力要减少到106 3.5万人。而安徽省目前农业从业人员为1860.6万人,即安徽省 近年要从农业中转移剩余劳动力约800万人。 目前普遍的说法是中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1.5亿到2亿,这些剩余劳动力是农业二、三产业所无法消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难其实就是中国城市化的困难。因为解决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安排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即便大农场模式中农民可以以股东身份参与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出路,但现实是基数的过于庞大决定了不可能吸收大部分农民参与其中,若大量参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效益则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现代化存在的意义,无非就是新瓶装旧酒的大锅饭! 2.3农业基础薄弱限制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条件还不稳定,农业生产的抗灾、防灾能力相对不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仅以安徽省水利设施为例。安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标准低,年久失修,设施不配套。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水库4797座,其中病险水库占到三分之一,现有水利设施已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1.8%,机电灌溉面积仅占70.9%。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2006年末,安徽省还有1.7%的村没有灌溉水源,仅有29.4%的村有排灌站,30.5%的村有机电井,粮食生产受制于自然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五年,安徽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为2200千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2.6%。由此暴露出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弱的矛盾,这是造成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农民种植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迫在眉睫 2.4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制约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形成成片规模,由于地块划分过小,即使几亩土地也要涉及很多农户,对于农民来说,耕地首先是“生存资料”,惜土意识越来越强(租金越来越高)。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不 —————————————————————— —作者简介:周维俊(1962-),男,安徽定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数学方 法,数量经济,农村经济。 农业现代化研究与对策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周维俊Zhou Weijun ;黄志英Huang Zhiying (安徽财经大学,蚌埠233030)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Bengbu 233030,China )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市场手段经营农业,社会 化服务保障农业,高素质人员从事农业,农业生产产业化,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本文根据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及国家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指出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在现阶段的方针和对策。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at the agriculture is armed by modern equipment,is enhanced by modern technology,is operated by market-based instruments and is guaranteed by social services;high -quality personnel is engaged i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hieves industrialization,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sustainable.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polici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and proposes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at this stage.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特征;困难;方针;对策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difficult ;polic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320-03 ·320·

农业现代化概念

一、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 二、特征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 2.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

关重要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 4.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

农业现代化_问题与对策.

东岳论丛 1997年第 1期 农业现代化 :问题与对策 张兆清亓国庆吕济爱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 :, , 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 。一, 而且进展缓慢。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深刻。一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农业是经济发展、国家自立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 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首先讲的就是重工业 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虽然工业化十分重要 , 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不能丢 , 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不能动摇。农业现代化被忽视了 , 工业化就会停滞 , 国民经济就会失调 , 整个现代化建设就难以实现。二是对农业现代化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比较低 , 目前农业劳动 手段仍然多是人畜力和半机械化工具 , 副业操作大都是手工小作坊式 ;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 传统的经验积累仍占很大比重 ; 管理多是散漫无序的非科学化方式 等。与国外发达国家比 ,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差距非常大 ; 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 献率 , 我国为 27— 35%, 而发达国家为 68— 80%; 农业劳动生产率 , 我国每个劳动 力年生产粮食 1200— 1300公斤 , 肉类 70— 80公斤 , 发达国家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粮食 2— 10万公斤 , 肉类 3000— 4000公斤 ; 粮食单产 , 我国 265公斤 , 发达国家273— 423公斤 ; 作物良种覆盖率 , 我国为 88%, 发达国家为 100%; 农业机械化程度 , 我国机耕率 53%, 机播率 27%, 机收率 14%, 而发达国家已全面机械化。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快的 70年左右 (如美国 , 稍慢的则近百年 (如法国等。中国作为 农业大国 , 必须提高对农业现代化艰巨性的认识 , 否则 , 农业现代化没有突破性发展 , 第三步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其次 , 对农业的投入少 , 使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乏力。就财政资金投入而言 , 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总额的比重由八十年代初期的 5%下降到近年的不足 3%。就物质投入而言 , 1985年以来农业物资投入量明显减少 , 且浪费严重。一些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达到 60— 70%, 而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