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考试简答题重点总结归纳

系统解剖学考试简答题重点总结归纳
系统解剖学考试简答题重点总结归纳

第一节:脑

1.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回流: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中。如脑脊液循环途中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进而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成脑疝。

2.大脑动脉环由哪些动脉形成?它位于何处?有何功能意义?

位于颅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大脑动脉环由两侧的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相连通而成,又称Willis环。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互相交通,当此环的某一处发育不良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不正常的动脉环容易出现动脉瘤。

3.试述脑的动脉供应: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试述脑脊液循环。答: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上矢状窦。

4.何谓边缘叶和边缘系统,其主要功能如何?

边缘叶由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岛叶前部和颞极构成。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及其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及中脑被盖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①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性活动等。②海马与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5.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①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②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③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④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

6.小脑的形态分叶、机能分区与种系发生的关系如何?

分部:小脑中部狭窄称为小脑蚓:小结、蚓垂、蚓锥体;

膨大部分为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

有3条裂: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

分叶:前叶(脊髓小脑)、后叶(大脑小脑)、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前庭小脑)。原小脑(前庭小脑):维持体态姿势、保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旧小脑(脊髓小脑):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新小脑(大脑小脑):协调和控制上、下肢精确的随意运动。

7.间脑的分部及背侧丘脑和后丘脑有哪些特异性中继核团,他们的纤维联系如何? 间脑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5部,其内腔为第三脑室。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腹后核(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脊髓丘系。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下丘的听觉纤维和视束的传入,发出纤维至颞叶听觉中枢和枕叶视觉中枢。

8.下丘脑外形怎样?内部主要核团有哪些?功能如何?

视前区:视前核视上区: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前核结节区:漏斗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乳头体区: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功能:(1)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调节内分泌活动。(2)是皮质下(自主)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循环、呼吸、摄食、生殖、水盐平衡。(3)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对情绪行为的调节。(4)昼夜节律调节: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9.端脑如何分叶、大脑半球背外侧面沟回的名称?

以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3条沟分叶,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5个叶。

10.有关学习和记忆的脑区和皮质下结构。

苍白球,海马结构下橄榄核是大脑皮质、红核等与小脑之间的一个中继站。功能与小脑有关,参与对运动学习记忆的控制。松果体(第三只眼):是位于脊椎动物脑中的小内分泌腺体。它的形状像是一颗小松果,并坐落在脑部中央的附近,介于两个大脑半球之间。是上丘脑的一部分。它负责制造褪黑素,一种会对睡醒模式与昼夜节律功能的调节产生影响的激素。在儿童时期保有充足的褪黑素被认为会对性成熟有所压抑,因此松果腺瘤被认为与性早熟症有关。而当青春期来临时,褪黑素的制造就会减少。中枢神经系统中唯一的腺体。乳头体:情绪反应的中间站,参与智能活动。与海马之间有神经联系。和近期记忆有关,对记忆的形成甚为重要。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所包括的大脑部位相当广泛,杏仁体、海马、乳头体等都属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主要部分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故此得名。边缘系统内部互相连接与神经系统其他部分也有广泛的联系。它参与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于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比如,海马体是形成长期记忆的必要部分,海马体中的旁海马回能形成空间记忆;损伤杏仁核之后,病人的应变能力减弱,情绪功能受阻。

第二节:传导束

1.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外侧丘系、锥体束的起止、位置和功能?

①内侧丘系:由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形成,向上经脑干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该系在延髓,位于中线的外侧,锥体的背侧;至脑桥后,略偏向腹外侧,位于基底和被盖之间,纵穿斜方体;到中脑则移向被盖腹外侧边缘,红核的外侧。传递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②脊髓丘脑束:来自对侧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脑干的外侧区上行,终止于腹后外侧核。在延髓,它们位于外侧区,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

③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维交叉后组成三叉丘系。与内侧丘系伴行,终止于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粘膜及牙齿的痛、温、触觉。

④外侧丘系:起于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的听觉纤维,在上橄榄核外侧转向上形成外侧丘系→下丘→内侧膝状体。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锥体束:起自大脑皮质,止于脊髓前角的为皮质脊髓束,经锥体交叉后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为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束管理双侧躯干、对侧的上下肢肌的随意运动。

2.脊髓白质中薄束和楔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①薄束和楔束:起自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薄束成自T5节段以下,楔束成自T4以上。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②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前半部,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传导粗触觉和压觉。

③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止于同侧脊髓灰质皮质脊髓前束:止于双侧灰质前角。功能:完成大脑皮质对脊髓运动功能的控制。

3.什么是锥体系?写出皮质脊髓束传导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有何不同?

(1)锥体系的上运动神经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

(2)皮质脊髓束传导路损伤: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在锥体交叉后受损,主要引起同侧肢体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硬瘫,在皮质核束表现为核上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在脊髓前角细胞或脊神经表现为软瘫,在脑神经核或脑神经表现为核下瘫。

4.一侧皮质核束起于大脑皮质何处? 是如何发纤维管理脑干内的哪些核团?

起于中央前回下部锥体细胞。皮质核束下行经内囊膝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神经元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

第三节:神经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和周围部的组成?

①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腰 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外侧核。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此核的细胞。交感神经的周围部包括交感干、交感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等。

②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一般内脏运动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由这些核的细胞发出的纤维即节前纤维。周围部包括神经节、节前纤维、节后纤维。

2.试述脊神经的组成及纤维成分如何?

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二者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感觉和运动纤维在干中混合,因此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根据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可将其组成纤维分为四类:

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将浅、深感觉传入中枢。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传导内脏感觉。

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

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和心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

3.叙述脊神经前、后根的性质,纤维成分及分支分布?

(1)前根连于脊髓前外侧沟,由运动性神经根丝构成;后根连于脊髓后外侧沟,由感觉性神经根丝构成。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为一条脊神经。

(2)脊神经由躯体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合成。(3)脊神经在椎间孔处合成合为脊神经干后,分为4支:前支(主要分布四肢和躯干前、外侧部的肌和皮肤)、后支(躯干后部深层肌、皮肤)、交通支(内脏、腺体、立毛肌)、脊膜支(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和椎间盘等处)。4.简述膈神经的组成、走行及支配:

膈神经由C3-C5前支组成,在颈部走在前斜角肌的外侧、前面和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经肺根前方下行达膈并穿入膈肌,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腔、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尚支配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

5.简述坐骨神经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

(1)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下行,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在股后区支配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胫神经分布于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

(2)损伤后,小腿后群肌无力,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足呈背屈外翻位,出现“钩状足”畸形。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分布于小腿前群和外侧群、足背肌和小腿外侧、足背、趾背的皮肤。损伤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

6.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平面脊神经各丛的组成、位置如何?

①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和第5颈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相互交织构成。胸锁乳突肌上部深方、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

②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交织而成。臂丛在斜角肌间隙处恰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麻醉阻滞点为锁骨中点上方。

③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1-11对均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第12对位于第12肋的下方。④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的前方。

⑤骶丛:由来自腰丛的腰骶干和所有骶、尾神经前支组成。位于骶骨与梨状肌的前面、髂内动脉的后方。

7.试述手的皮肤神经分布:

①正中神经:分布于掌心、鱼际、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手指背面的皮肤;

②桡神经:分布于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

③尺神经: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和小指、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的皮肤。浅支分布于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的皮肤。

8.说明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的形态学基础:

尺神经支配第3、4蚓状肌,蚓状肌的作用是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当尺神经损伤后,第4、5指的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过屈,形成“爪形手”。

9.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主要分支分布范围:

①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眼神经(分布于眶内、眼球、泪器、结膜、硬脑膜、部分鼻和鼻旁窦黏膜、额顶部分及上睑和鼻背部的皮肤)、上颌神经(分布于上颌牙齿和牙龈、口腔顶和鼻腔及上颌窦粘膜、部分硬脑膜及睑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接受其感觉)、下颌神经(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齿及牙龈、舌前2/3及口腔底的粘膜、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皮肤)。

②面神经的主要分支:面神经管内的分支:鼓索(随舌神经分布)、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面神经的颅外分支(分布于面部诸表情肌):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10.简述(视器)眼的神经支配来源、性质、功能:

①视神经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组成,将视觉冲动传入大脑皮质,属特殊躯体感觉性神经。

②视器的躯体感觉性神经来自三叉神经,感受视器的痛、温、触压觉。

③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均属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眼外肌。

④由E-W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加入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换元后支配睫状肌和瞳孔

括约肌。司瞳孔缩小功能。

⑤来自颈上节的交感神经纤维攀附颈内动脉至视器,支配瞳孔开大肌,司瞳孔开大功能。

11.试述管理瞳孔开大和缩小的肌肉、神经支配及来源:

①管理瞳孔缩小的是瞳孔括约肌,由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支配,此纤维起自中脑缩瞳核。

②管理瞳孔开大的是瞳孔开大肌,由交感神经支配,此纤维发自颈上节的交感节后纤维,经颈内动脉丛及睫状神经节到达眼球。

12.简述管理舌的神经及功能:

支配舌肌运动的神经为舌下神经;司舌前2/3的一般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的分支—舌神经。而舌前2/3的味觉由面神经的分支—鼓索传导。管理舌后1/3的一般感觉和味觉的神经为舌咽神经

第四节:传导通路

1.试述躯干、四肢痛温觉的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有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第二级神经元是脊髓灰质后角细胞(即Ⅰ、Ⅳ、Ⅶ层内细胞),发出的二级纤维越过中线形成对侧的脊髓丘脑束上行,终止于第三级神经元,即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由此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2.写出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躯干和四肢痛、温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部位的损伤表现:

(1)本体感觉传导路: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②脊髓后索损伤: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④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⑤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损伤: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⑥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2)躯干和四肢痛、温觉传导路: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②后角损伤:同侧支配区下1~2节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③白质前连合损伤: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④脊髓外侧索损伤: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下1~2节段)的痛温觉障碍。⑤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核损伤:对侧半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障碍。⑥内囊损伤: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

⑦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的感觉障碍。(3)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①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损伤:同侧相应分布区的痛、温觉障碍。②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上辐射、内囊、中央后回下部损伤:对侧半头面部痛、温觉障碍。视觉传导路:①视神经损伤:同侧全盲。②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中枢损伤: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③视交叉中部损伤:双颞侧偏盲。④视交叉外侧部损伤:同侧眼鼻侧半偏盲。

(4)瞳孔对光反射通路:①视神经损伤: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健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消失、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存在。②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5)听觉传导路: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

3.左食指采血时,其痛觉是怎样传到中枢的?

此痛觉传导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C6-T1的脊神经节,其周围突通过脊神经后根、脊神经前支、臂丛、左正中神经分布至左食指掌侧皮肤,其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止于第二级神经元(板层Ⅰ、Ⅳ-Ⅶ)。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在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右侧侧索,加入脊髓丘脑侧束上升至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由此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中、上部。

4.试述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如下: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第五节:损伤

1.面神经核上、下瘫的鉴别点和原因是什么?

鉴别点:肌肉萎缩是否明显。原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因未失去其下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早期肌肉萎缩不明显。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失去神经直接支配由于神经营养障碍导致肌肉萎缩。

2.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栓塞,可出现何临床表现: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营养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栓塞时可出现“三偏”症状:①对侧半身瘫(上、下肢上神经元瘫,面神经核上瘫,舌下神经核上瘫),因为损伤了内囊膝和后肢的锥体束。②对侧半身浅、深感觉障碍,因为损伤了内囊后肢的丘脑中央辐射。③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因为损伤了内囊后肢的视辐射。

3.严重中耳炎患者为什么易损伤面神经,损伤后出现何表现?

面神经出脑后进入内耳门,穿过内耳道底进入面神经管,此面神经管位于鼓室内侧壁后方,形成面神经管凸,此管壁骨质甚薄,甚至缺如,中耳炎时伤及其内通行的面神经,损伤后伤侧表情肌瘫痪,笑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口角流涎,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变平坦,闭眼困难,角膜反射消失,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等症状。

4.一侧视神经损伤和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眼的瞳孔对光反射表现如何?

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

5.大脑脚底综合征(Weber综合征)损伤了何结构?有何临床表现?

主要损伤同侧动眼神经根及锥体束,可致①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表现为眼球外斜视,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②对侧上、下肢痉挛性瘫,面神经核上瘫,舌下神经核上瘫。

6.延髓内侧综合征(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有何临床表现?

答:①可损伤锥体束,对侧上、下肢上神经元瘫。②可损伤内侧丘系,出现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③可损伤同侧舌下神经根,出现同侧半舌肌瘫痪。

7.脊髓半横断(Brown-Sequard综合征)有何临床表现?

①同侧肢体硬瘫。②同侧损伤平面以下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及精细触觉丧失。

③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丧失。

8.某高血压患者突然昏倒,意识恢复后,说话不清楚,经检查发现:(1)右上、下肢不能运动,肌肉僵硬,膑腱反射和肱二头肌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两侧额纹对等,均能闭目,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2)右半身痛觉丧失,闭目时不能说出右上、下肢被动运动的状态和姿势。(3)双眼右半视野偏盲。问:(1)病变位于何处?(2)为什么出现上述症状?

(1)病变位于左侧内囊。(2)因为损伤了左侧锥体束,引起右上、下肢痉挛性瘫痪,右侧面神经核上瘫,右侧舌下神经核上瘫;损伤了左侧丘脑中央辐射,其传导的是右半身的深、浅感觉,引起右侧痛温觉丧失,右侧本体感觉丧失;损伤了左侧视辐射,引起双眼右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上述各传导束均走在内囊,所以内囊损伤出现“三偏”症状。

9.大脑皮质的第I躯体运动区,第I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各语言中枢的位置、有何特点?损伤表现?

(1)第I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 区),特点:①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②交叉管理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损伤表现:对侧肢体相应部位瘫痪。第I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的后部(3、1、2 区)。特点: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②左右交叉③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损伤表现:对侧肢体相应区感觉障碍。

(2)视觉区: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17 区)。

(3)听觉区:位于颞横回(41、42 区)。

(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44、45 区)(说话中枢)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5)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 区)受损产生失写症。

(6)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 区)(阅读中枢)受损产生失读症。

(7)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 区)(听话中枢)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材料科学基础简答题(doc 12页)

简答题 第一章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 1、说明结构转变的热力学条件与动力学条件的意义。 答:结构转变的热力学条件决定转变是否可行,是结构转变的推动力,是转变的必要条件;动力学条件决定转变速度的大小,反映转变过程中阻力的大小。 2、说明稳态结构与亚稳态结构之间的关系。 答:稳态结构与亚稳态结构之间的关系:两种状态都是物质存在的状态,材料得到的结构是稳态或亚稳态,取决于转交过程的推动力和阻力(即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条件),阻力小时得到稳态结构,阻力很大时则得到亚稳态结构。稳态结构能量最低,热力学上最稳定,亚稳态结构能量高,热力学上不稳定,但向稳定结构转变速度慢,能保持相对稳定甚至长期存在。但在一定条件下,亚稳态结构向稳态结构转变。 3、说明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答: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键和金属键都是指固体中原子(离子或分子)间结合方式或作用力。离子键是由电离能很小、易失去电子的金属原子与电子亲合能大的非金属原于相互作用时,产生电子得失而形成的离子固体的结合方式。 共价键是由相邻原子共有其价电子来获得稳态电子结构的结合方式。 分子键是由分子(或原子)中电荷的极化现象所产生的弱引力结合的结合方式。 当大量金属原子的价电子脱离所属原子而形成自由电子时,由金属的正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静电引力使金属原子结合起来的方式为金属键。 第二章材料的晶体结构 1、在一个立方晶胞中确定6个表面面心位置的坐标。6个面心构成一个正八面体,指出这个八面体各个表面的晶面指数、各个棱边和对角线的晶向指数。

解八面体中的晶面和晶向指数如图所示。图中A、B、C、D、E、F为立方晶胞中6个表面的面心,由它们构成的正八面体其表面和棱边两两互相平行。 ABF面平行CDE面,其晶面指数为; ABE面平行CDF面,其晶面指数为; ADF面平行BCE面,其晶面指数为; ADE面平行BCF面,其晶面指数为(111)。 棱边,,,,, ,其晶向指数分别为[110],,[011],,[101]。 对角线分别为,其晶向指数分别为[100],[010],[001] 图八面体中的晶面和晶向指数 2、标出图中ABCD面的晶面指数,并标出AB、BC、AC、BD线的晶向指数。 解:晶面指数: ABCD面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截距分别为3/2a,3a,a, 截距倒数比为 ABCD面的晶面指数为(213) 晶向指数: AB的晶向指数:A、B两点的坐标为 A(0,0,1),B(0,1,2/3) (以a为单位) 则,化简即得AB的晶向指数 同理:BC、AC、BD线的晶向指数分别为,,。

数据库总结(简答题)

数据的定义: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 DBMS的定义: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系统软件)。 DBMS的用途: (1)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 (2)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DBMS的主要功能: (1)数据定义功能: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 (2)数据操纵功能: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 ,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在数据库建立、运用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并在多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时进行并发控制,且在数据库系统发生故障后对系统进行恢复。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数据库数据批量装载、数据库转储、恢复、数据库的重组织、性能监视等 (5)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1)数据库 (2)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数据库管理员(DBA)和用户 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的组织、分类、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工管理阶段特点: (1) 数据不保存 (2) 系统没有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 (3) 数据不共享 (4) 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文件系统阶段特点: (1)数据以文件形式长期保存 (2)数据由文件系统统一管理 (3)应用程序直接访问数据文件 (4)数据的存取基本上以记录为单位 缺点: (1)数据冗余度大 (2) 数据独立性低 (2)数据一致性差 数据库系统阶段特点: (1)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少

2021年新版特岗教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诲与教诲学 普通考点: 古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夏代已有学校产生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诲和斯巴达教诲欧洲奴隶社会知名教诲体系二十世纪后来教诲:二十世纪后期教诲改革和发展特点 教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诲机会均等)多元化技术当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萌芽阶段教诲思想: 孔子教诲思想《论语》教诲对象:有教无类教诲作用:社会功能个体功能(人先天本性差别不大)教诲目和目的:目是但愿培养出贤人和君子目的是仕而又则学,学而优则仕教诲内容:以仁和礼为核心教诲原则与办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愚。。。。。。)学习和思考并重温故知新 墨家教诲思想:教诲作用:1)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种民众平等互助兼爱社会。 2)论强力而行:强调道德行为锻炼。规定学生树立强力而行刻苦磨炼精神。 道家教诲思想:主张绝学和愚民以为绝学无忧依照道法自然哲学,主张教循自然原则,一切顺其自然。 《学记》世界教诲史上第一部教诲专著

《学记》教诲思想:1)教诲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诲重要性和教诲与政治关系。玉不琢不成器。。。。。。揭示了教诲个体功能。2)论教诲制度和学校管理:追求古代抱负社会制度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学制系统。3)教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故学然后知局限性,教然后知困)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防止、及时、循序、观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亚里士多德教诲遵循自然 昆体良西方教诲史上第一种专门阐述教诲问题教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教诲》)西方最早教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教诲学独立形态阶段:培根初次提出将教诲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归纳法也是由她提出。 1、教诲学学科建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诲学形成独立学科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诲学专著(教诲目:为人永生作准备,教诲有其现世目,人应当过好现世生活。泛智教诲:所有人通过接受教诲而获得广泛、全面知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教诲适应自然学制系统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直观、系统、量力、巩固、和自觉等) 卢梭: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解释以为人性本善依照社会规定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试题

材料科学基础考题 I卷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4分,共20分) 单位位错;交滑移;滑移系;伪共晶;离异共晶;奥氏体;成分过冷答: 单位位错:柏氏矢量等于单位点阵矢量的位错称为单位位错。 交滑移:两个或多个滑移面沿着某个共同的滑移方向同时或交替滑移,称为交滑移。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此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合起来叫做一个滑移系。 伪共晶: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亚共晶或过共晶成分的合金也能得全部的共晶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所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离异共晶:由于非平衡共晶体数量较少,通常共晶体中的a相依附于初生a相生长,将共晶体中另一相B推到最后凝固的晶界处,从而使共晶体两组成相相间的组织特征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体称为离异共晶。 奥氏体:碳原子溶于丫-Fe形成的固溶体。 成分过冷:在合金的凝固过程中,将界面前沿液体中的实际温度低于由溶质分布所决定的凝固温度时产生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在体心立方结构中,柏氏矢量为a[110]的位错(A )分解为a/2[111]+a/2[l11]. (A)不能(B)能(C)可能 2. 原子扩散的驱动力是:(B ) (A)组元的浓度梯度(B)组元的化学势梯度(C)温度梯度 3?凝固的热力学条件为:(D ) (A)形核率(B)系统自由能增加 (C)能量守衡(D)过冷度 4?在TiO2中,当一部分Ti4+还原成Ti3+,为了平衡电荷就出现(A) (A)氧离子空位(B)钛离子空位(C)阳离子空位 5?在三元系浓度三角形中,凡成分位于( A )上的合金,它们含有另两个顶角所代表的两 组元含量相等。 (A)通过三角形顶角的中垂线 (B)通过三角形顶角的任一直线 (C)通过三角形顶角与对边成45°的直线 6?有效分配系数k e表示液相的混合程度,其值范围是(B ) (A)1vk e

系统解剖学重点 小抄巨献

1、食管狭窄部:食管有三处狭窄,第一狭窄位于食管和咽的连接处,相当于第六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位于食管在左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位于食管穿经膈的食管裂空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这些狭窄处异物容易滞留,也是肿瘤好发部位。 2、胃的入口是贲门,出口是幽门。 3、结肠(colon):可分为升、横、降、乙状结肠四部分。 升结肠(ascending colon):是盲肠向上的延续,自右髂窝内的盲肠向上,经腰方肌和右肾前方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行移行于横结肠,折转处称结肠右曲(right colic flexure)。 横结肠(transverse colon):自结肠右曲先行向左前下方,后略转向左后上方,形成略向下垂的弓形弯曲。至脾脏面的下方折转成结肠左曲(left colic flexure)。 4、胆囊三角,又叫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脏面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 5、上呼吸道:鼻、咽、喉。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6、鼻旁窦(parannasal sinuses):有四对,即额窦、上颌窦、蝶窦、筛窦。额窦位于额骨骨弓深部,开口于中鼻道筛漏斗处。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处。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位于上筛骨迷路内,又分前、中、后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7、肺的形态:右肺宽短,左肺狭长,呈圆柱形。分为1尖、1底、2面、3缘。肺尖钝圆,经胸廓上口伸入颈根部,在锁骨内侧1/3端向上突至锁骨上方 2.5cm。肺底即膈面。肋面与胸廓外侧壁和前后相邻。纵膈面中部有凹陷的肺门,是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及淋巴管出入肺的门户。这些结构由结缔组织包绕成肺根。两肺根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由前向后相同,即上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由上而下两侧略有不同,左肺根为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下肺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和肺静脉。左右肺下静脉位置最低。肺的前缘锐利,左肺前缘的下部有心切迹,下方有一突起的左肺小舌。下缘伸向膈与胸壁所夹的间隙内,其位置随呼吸运动而变化。后缘为肋面与纵膈面在后方的移行处,圆钝,位于脊柱两侧的肺沟内。 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由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8、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9、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区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处于空虚或充盈时,粘膜都保持平滑状态。 10、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包括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心:由心肌组成的动力器官。有四个心腔,内有单向开放的瓣膜,保证血液在其中定向流动。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外周器官的管道,其口径逐渐变细,分大中小三种动脉,管壁内有丰富的弹力纤维和平滑肌。 毛细血管:介于动脉静脉末梢之间的管道,几乎分布于全身的各个器官。管径细小、管壁薄,仅有一层内皮细胞。 静脉:引导血液从外周流向心脏的管道,逐级汇合,口径逐渐变粗,注入心房。管壁较薄,弹力纤维和平滑肌不发达,但口径较粗。 15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各级分支~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右心房特

数据库应用简答题及综合题定稿版

数据库应用简答题及综 合题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数据库应用简答题及综合题 1. 与文件管理相比,用数据库管理数据有哪些优点(本题2分) 答:(1)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2)较少的数据冗余;(3)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4)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5)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6)数据可以共享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2. 数据独立性指的是什么它能带来哪些好处(本题2分) 答:数据独立性包括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两部分。物理独立性是指当数据的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影响数据库模式;逻辑独立性是指当模式发生变化时,不影响外模式,从而不影响应用程序的特性。这两个独立性使用户只需关心逻辑层即可,同时增强了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 3. 说明实体-联系模型中的实体、属性和联系的概念。(本题1分) 答:实体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并可相互区分的现实世界对象的集合。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特征或性质。联系是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 1.关系数据库的三个完整性约束是什么各是什么含义(本题2分) 2. 答: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实体完整性指关系数据库中所有的表都必须有主键。参照完整性用于描述和约束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是针对某一具体应用领域定义的数据约束条件,它反映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应用语义的要求。

2. 设有关系模式:学生修课(学号,姓名,所在系,性别,课程号,课程名,学分,成绩)。设一个学生可选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以被多个学生选。每个学生由学号唯一标识,一个学生只在一个系学习;每门课程由课程号唯一标识。每个学生选的每门课程有唯一的成绩。 (1)请指出此关系模式的候选键。 (2)写出该关系模式的函数依赖集。 (3)该关系模式属于第几范式?请简单说明理由。 (4)若不是第三范式的,请将其规范化为第三范式关系模式,并指出分解后每个关系模式的主键和外键。 (本题3分) 答:(1)候选键:(学号,课程号) (2)学号→姓名,学号→所在系,学号→性别,课程号→课程名,课程号→学分, (学号,课程号)→成绩 (3)属于第一范式,因为存在部分函数依赖:学号→姓名。 (4)第三范式关系模式: 学生(学号,姓名,所在系,性别)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特岗教师《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 宏观教育概论,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中观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述,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述, 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 学生与教师,学生, 教师, 师生关系, 课程,课程概述, 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与评价,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微观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教学评价和教学模式, 德育,德育概述, 德育过程, 德育原则, 德育方法与途径, 德育模式, 班级管理及班主任工作,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集体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概述, 教育的由来, 教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作用,最基本的要素, 受教育者,主体作用,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属性,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相对独立性,质的规定性, 历史继承性, 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均衡, 教育的功能, 按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按性质划分,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呈现形式划分,是否具有计划性,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起源于神,朱熹, 生物起源说,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本能生利西, 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孟禄, 区别,人类的本能,动物的本能, 共同,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起源于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马克思,米凯爱劳动,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无阶级性, 尧,舜,禹,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学校, 与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阶级性,等级性,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奴隶社会的教育, 夏代,启,校,产生了学校, 殷商,序, 西周,庠,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私学兴起, 封建社会的教育, 战国,百家争鸣,儒家,墨家,为显学, 两汉,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六学,二馆,等级性,科举制, 宋元明清,书院,程朱理学,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 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印度,佛教, 婆罗门教, 古希腊,雅典,崇文,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

第一章原子排列 本章需掌握的内容: 材料的结合方式: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范德瓦尔键,氢键;各种结合键的比较及工程材料结合键的特性; 晶体学基础:晶体的概念,晶体特性(晶体的棱角,均匀性,各向异性,对称性),晶体的应用 空间点阵:等同点,空间点阵,点阵平移矢量,初基胞,复杂晶胞,点阵参数。 晶系与布拉菲点阵:种晶系,14种布拉菲点阵的特点; 晶面、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确定及晶面族,晶向指数的确定及晶向族,晶带及晶带定律六方晶系的四轴座标系的晶面、晶向指数确定。 典型纯金属的晶体结构: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fcc、bcc、hcp; 晶胞中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与致密度,晶面间距、晶向夹角 晶体中原子堆垛方式,晶体结构中间隙。 了解其它金属的晶体结构:亚金属的晶体结构,镧系金属的晶体结构,同素异构性 了解其它类型的晶体结构:离子键晶体结构:MgO陶瓷及NaCl,共价键晶体结构:SiC陶瓷,As、Sb 非晶态结构:非晶体与晶体的区别,非晶态结构 分子相结构 1. 填空 1. fcc结构的密排方向是_______,密排面是______,密排面的堆垛顺序是_______致密度为___________配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晶胞中原子数为___________,把原子视为刚性球时,原子的半径是____________;bcc结构的密排方向是_______,密排面是_____________致密度为___________配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 晶胞中原子数为___________,原子的半径是____________;hcp结构的密排方向是_______,密排面是______,密排面的堆垛顺序是_______,致密度为___________配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晶胞中原子数为 ___________,原子的半径是____________。 2. bcc点阵晶面指数h+k+l=奇数时,其晶面间距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 3. Al的点阵常数为0.4049nm,其结构原子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 4. 在体心立方晶胞中,体心原子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 5. 在fcc晶胞中,八面体间隙中心的坐标是____________。 6. 空间点阵只可能有___________种,铝晶体属于_____________点阵。Al的晶体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Fe的晶体结构是____________。Cu的晶体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7点阵常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图1是fcc结构的(-1,1,0 )面,其中AB和AC的晶向指数是__________,CD的晶向指数分别 是___________,AC所在晶面指数是--------------------。

系统解剖学重点

运动系统 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1.骨按部位分为: 中轴骨(颅骨、躯干骨) 四肢骨 2.骨按形态可分为: 长骨长管状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体表面有血管孔称滋养孔,内有空腔称髓腔 两端膨大称骺,骨干与骨骺的相邻部位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软骨称骺软骨,成年时闭合称骺线短骨多分布于连接牢固且较灵活的部位 扁骨主要构成腹腔,盆腔,胸腔的壁,起保护作用 不规则骨 3.表面形态:骨表面由于肌腱、肌肉、韧带的附着和牵拉,血管、神经通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形态的结构:突起,凹陷,空腔,膨大,面,缘,切迹 4.骨的结构: 1.骨质substantia ossea:骨密质、骨松质 颅盖骨:表层为骨密质,分别称内板和外板,内板薄而松脆,外板厚而坚韧,骨折多发生在内板,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2.骨膜periosteum: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层(含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外层(致密,胶原纤维传入骨质附着) 3.骨髓bone marrow:填充于骨髓腔和送质间隙,红骨髓(造血),黄骨髓(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可转化红骨髓) 4.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a:长骨两端膨大,称为骺,骨干与骺相连称干骺端,幼年保留软骨,软骨细胞分裂繁殖和骨化,长骨加长。 红骨髓的分布 胎儿和幼儿长骨骨髓腔和骨松质腔隙内,6岁后仅存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肱骨,股骨近端骨松质 腔隙内,终身保持造血功能 5.骨的理化: 有机质(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弹性韧性 无机质(碱性磷酸钙)——坚硬。 幼儿有:无=1:1(青枝状骨折),成年有:无=3:7 6.椎骨 椎骨24块(颈椎cervical vertebrae7、胸椎12、腰椎5)、骶骨1、尾骨1 椎骨vertebrea:1体1弓7突起 锥体vertebral body,椎弓vertebral arch(锥体和椎弓形成椎孔,连成椎管) 棘突spinous process,横突2,关节突4(上下关节突) 1.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锥体小,横突有孔,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切迹,有椎动脉穿过,,棘突分叉. 第1颈椎——寰椎atlas:无锥体、棘突、关节突 第2颈椎——枢椎axis:有齿突与寰椎相关节 第7颈椎——隆椎:棘突特别长,且不分叉. 2)胸椎: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椎体从上到下逐渐增大,棘突叠瓦状排列. 3)腰椎:锥体粗状,棘突宽而短且呈板状水平后伸. 腰椎穿刺多在第4-5腰椎, 进针顺序: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蛛网膜 4)骶骨:呈三角形,有岬,骶角,骶管裂孔. 5)尾骨:上接骶骨,下端为游离尾骨尖

最新山大数据库简答题整理

1、事务的定义及其特性 答:事务是由一系列操作序列构成的程序执行单元,这些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事务的ACID特性: 原子性(Atomicity) 事务中包含的所有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 一致性(Consistency) 事务的隔离执行必须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 隔离性(Isolation) 系统必须保证事务不受其它并发执行事务的影响 持久性(Durability) 一个事务一旦提交之后,它对数据库的影响必须是永久的。 2. 完整性约束: 数据库完整性( Database Integrity )是指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数据库完整性由各种各样的完整性约束来保证,因此可以说数据库完整性设计就是数据库完整性约束的设计。 1、实体完整性:要求每个关系模式有且仅有一个主码,每个主码的值必须唯一,而且 不能为空。 2、域完整性:数据库表中的列必须满足某种特定的数据类型或约束。其中 约束又包括取值范围、精度等规定。表中的CHEC、KFOREIGNKEY 约束 和DEFAUL T NOT NUL定义都属于域完整性的范畴。 3、参照完整性:参照的完整性要求关系中不允许引用不存在的实体。当更新、删 除、插入一个表中的数据时,通过参照引用相互关联的另一个表中的数 据,来检查对表的数据操作是否正确。 3. 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简称DBMS它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用户通过DBM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库管理员也通过dbms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它可使多个应用程序和用户用不同的方法在同时或不同时刻去建立,修改和询问数据库。大部分DBM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 Data Definition Language )和数据操作语言DML( 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 ),供用户定义数据库的模式结构与权限约束,实现对数据的追加、删除等操作。 4. 什么是数据独立性?数据库系统如何实现数据独立性?答: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和数据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及数据结构的修改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修。数据独立性包括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是指数据库物理结构的变化时不必修改现有的应用程序。逻辑独立性是指数据库逻辑结构变化时不需要改变应用程序。 数据独立性是由DBM的三级模式和二级映像来实现的。 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外模式/模式和模式/内模式两层映像。当整个系统要求改变模式时,由DBM对各个外模式/模式映像作相应的修改,使外模式保持不变,从而使基于外模式的应用程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由DBM对模式/内模式映像进行 修改,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使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2017河南省特岗教师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汇总,最全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 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 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 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库答案

Test of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库 郑举功编

东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一、填空题 0001.烧结过程的主要传质机制有_____、_____、_____ 、_____,当烧结分别进行四种传质时,颈部增长x/r 与时 间t 的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 0002.晶体的对称要素中点对称要素种类有_____、_____、_____ 、_____ ,含有平移操作的对称要素种类有_____ 、 _____ 。 0003.晶族、晶系、对称型、结晶学单形、几何单形、布拉菲格子、空间群的数目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 、 _____ 、_____ 、_____ 。 0004.晶体有两种理想形态,分别是_____和_____。 0005.晶体是指内部质点排列的固体。 0006.以NaCl 晶胞中(001)面心的一个球(Cl- 离子)为例,属于这个球的八面体空隙数为,所以属于这个球的四面体空隙数为。 0007.与非晶体比较晶体具有自限性、、、、和稳定性。 0008. 一个立方晶系晶胞中,一晶面在晶轴X 、Y 、Z 上的截距分别为2a、1/2a 、2/3a,其晶面的晶面指数是。 0009.固体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液固湿润性,当真实接触角θ时,粗糙度越大,表面接触角,就越容易湿润;当θ,则粗糙度,越不利于湿润。 0010.硼酸盐玻璃中,随着Na2O(R2O)含量的增加,桥氧数,热膨胀系数逐渐下降。当Na2O 含量达到15%—16%时,桥氧又开始,热膨胀系数重新上升,这种反常现象就是硼反常现象。 2+进入到KCl 间隙中而形成0011.晶体结构中的点缺陷类型共分、和三种,CaCl2中Ca 点缺陷的反应式为。 0012.固体质点扩散的推动力是________。 0013.本征扩散是指__________,其扩散系数D=_________,其扩散活化能由________和_________ 组成。 0014.析晶过程分两个阶段,先______后______。 0015.晶体产生Frankel 缺陷时,晶体体积_________,晶体密度_________;而有Schtty 缺陷时,晶体体积_________, 晶体密度_________。一般说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半径相差不大时,_________是主要的;两种离子半径相差大 时,_________是主要的。 0016.少量CaCl2 在KCl 中形成固溶体后,实测密度值随Ca2+离子数/K+离子数比值增加而减少,由此可判断其 缺陷反应式为_________。 0017.Tg 是_________,它与玻璃形成过程的冷却速率有关,同组分熔体快冷时Tg 比慢冷时_________ ,淬冷玻璃比 慢冷玻璃的密度_________,热膨胀系数_________。 0018.同温度下,组成分别为:(1) 0.2Na2O-0.8SiO2 ;(2) 0.1Na2O-0.1CaO-0.8SiO2 ;(3) 0.2CaO-0.8SiO2 的 三种熔体,其粘度大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0019.三T 图中三个T 代表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 0020.粘滞活化能越_________ ,粘度越_________ 。硅酸盐熔体或玻璃的电导主要决定于_________ 。 0021.0.2Na2O-0.8SiO2 组成的熔体,若保持Na2O 含量不变,用CaO 置换部分SiO2 后,电导_________。 0022.在Na2O-SiO2 熔体中加入Al2O3(Na2O/Al2O3<1), 熔体粘度_________。 0023.组成Na2O . 1/2Al2O3 . 2SiO2 的玻璃中氧多面体平均非桥氧数为_________。 0024.在等大球体的最紧密堆积中,六方最紧密堆积与六方格子相对应,立方最紧密堆积与_______ 相对应。0025.在硅酸盐晶体中,硅氧四面体之间如果相连,只能是_________方式相连。 2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2.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 贴于骨表面,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3.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4.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 末端分叉。第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 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 骶前孔,后面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5.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6.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7.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 颈,肋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Oracle数据库简答题-考试重点

1.简单描述Oracle数据库体系结构的组成及其关系? 答:Oracle数据库体系结构由物理存储结构、逻辑存储结构和实例组成。其中物理存储结构描述了操作系统层次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包括数据文件、日志文件、重做日志文件等组成。逻辑结构描述了数据库内部数据的组织与管理,由表空间、段、区、块组成。实例是数据库运行的软件结构,由内存结构和后台进程组成。数据库运行过程中,用户的操作在内存区中进行,最终通过后台进行转化为对数据库的操作。 2、说明Oracle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的组成? Oracle数据库物理结构包括数据文件、控制文件、重做日志文件、初始化参数文件、归档文件、口令文件等。在控制文件中记录了当前数据库所有的数据文件的名称与位置、重做日志文件的名称与位置,以及数据文件、重做日志文件的状态等。 3、说明Oracle数据库数据文件的作用? 数据文件中保存了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包括数据字典以及用户数据。 4、说明Oracle数据库控制文件的作用? 控制文件保存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信息,包括数据库名称、数据文件的名称与状态、重做日志文件的名称与状态等。在数据库启动时,数据库实例依赖初始化参数定位控制文件,然后根据控制文件的信息加载数据文件和重做日志文件,最后打开数据文件和重做日志文件。 5、说明Oracle数据库重做日志文件的作用? 重做日志文件是以重做记录的形式记录、保存用户对数据库所进行的修改操作,包括用户执行DDL、DML语句的操作。如果用户只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那么查询信息是不会记录到重做日志文件中的。 6、说明数据库逻辑存储结构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Oracle9i数据库的逻辑存储结构分为数据块、区、段和表空间四种。其中,数据块是数据库中的最小I/O单元,由若干个连续的数据块组成的区是数据库中最小的存储分配单元,由若干个区形成的段是相同类型数据的存储分配区域,由若干个段形成的表空间是最大的逻辑存储单元,所有的表空间构成一个数据库。 7、说明数据库表空间的种类,以及不同类型表空间的作用。 数据库表空间分为系统表空间和非系统表空间两类,其中非系统表空间包括撤销表空间、临时表空间和用户表空间等。 SYSTEM表空间主要用于存储数据库的数据字典、PL/SQL程序的源代码和解释代码、数据库对象的定义。撤销表空间专门进行回退信息的自动管理。临时表空间是专门进行临时段管理的表空间。用户表空间用于分离不同应用的数据,而且能够减少读取数据文件时产生的I/O冲突。 8、说明数据库、表空间、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对象之间的关系。 一个数据库由一个或多个表空间构成,不同的表空间用于存放不同应用的数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套)知识点汇总(特岗教师考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套知识点汇总 特 岗 教 师 复 习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上大材料科学基础简答题

A1(fcc)密排面:(100)密排方向:【110】h+k+l全基或全偶衍射 A2(bcc)密排面:(110)密排方向:【111】h+k+l为偶数衍射 A3(hcp)密牌面:(001)密排方向:【100】 2dsinθ=λ 性质、结构成分(研究对象)、合成/制备=效用 1.如何理解点缺陷是一种热力学平衡缺陷? 随着点缺陷数量增加,熵增加导致自由能下降,但是同时内能增加导致自由能增加,所以有一个平衡浓度,此时有最低的自由能值。 2.何谓位错的应变能。何谓位错的线张力,其估算值为多少。 位错在晶体中引起畸变,使晶体产生畸变能,称之为位错的应变能或位错的能量。

线张力的定义为:位错线增加一个单位长度时,引起晶体能量的增加。 通常用Gb2/2作为位错线张力的估算值。 请问影响合金相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哪几个。 原子尺寸、晶体结构、电负性、电子浓度。 3.请简要说明:(1)刃型位错周围的原子处于怎样的应力状态(为切应力还是正应力,为拉应力还是压应力);(2)若有间隙原子存在,则间隙原子更容易存在于位错周围的哪些位置(可以以图示的方式说明)。 (1)刃型位错不仅有正应力同时还有切应力。所有的应力与沿位错线的方向无关,应力场与半原子面左右对称,包含半原子面的晶体受压应力,不包含半原子面的晶体受拉应力。 (2)对正刃型位错,滑移面上方的晶胞体积小于正常晶胞,吸引比基体原子小的置换式溶质原子或空位;滑移面下方的晶胞体积大于正常晶胞,吸引间隙原子和比基体原子大的置换式溶质原子。 4.铁素体钢在拉伸过程中很易出现屈服现象,请问:(1)产生屈服的原因?(2)如何可以消除屈服平台? 由于碳氮间隙原子钉扎位错,在塑性变形开始阶段需使位错脱离钉扎,从而产生屈服延伸现象;当有足够多的可动位错存在时,或者使间隙原子极少,或者经过预变形后在一段时间内再拉伸。 5.如何提高(或降低)材料的弹性?举例说明,并解释。 选择弹性模量小的材料、或者减小材料的截面积、或者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都可以提高弹性。 6.何谓加工硬化、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细晶强化,说明它们与位错的关系 加工硬化:晶体经过变形后,强度、硬度上升,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随着变形的进行,晶体内位错数目增加,位错产生交互作用,使位错可动性下降,强度上升。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的存在,导致晶体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叫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的存在阻碍或定扎了位错的运动,导致强度的升高。 第二相强化:由于第二相的存在,导致晶体强度、硬度上升,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叫第二相强化。由于第二相的存在,导致位错移动困难,从而使强度上升。 细晶强化:由于晶粒细化导致晶体强度、硬度上升,塑性、韧性不下降的现象叫细晶强化。 由于晶粒细化,使晶界数目增加,导致位错开动或运动容易受阻,使强度上升;又由于晶粒细化,使变形更均匀,使应力集中更小,所以,细晶强化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并不降低塑性和韧性。 7.说明金属在塑性变形后,其组织和性能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金属塑性变形后,组织变化包括晶粒和亚结构的变化,其中,晶粒被拉长,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