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王娟皖泗县大杨乡第二小学

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宋词发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当数苏轼,他将诗文革新运动带入词中,打破了“诗庄词媚”①的成规,集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②的变革。这种变革,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诚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种“以诗为词”特点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意义变革影响

一、“以诗为词”的意义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内容、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在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五代,词的内容大多数偏重于女色描写或是男女情事,主要功能是娱乐的,这些词内容贫乏,风格浮艳,所反映的生活极为狭隘,这就形成了传统娱乐词的本位观念,这种本位观念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诗文的文学观念的。一些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尝试过突破,但突破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最终完成对传统词变革的是苏轼,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④也就是说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爱国豪情,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盛衰,诉说亲朋情感,再现农村生活,展现水色山光。总之,凡是能够用来写诗的,都可以用来入词。这种变革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传统观念的娱乐歌词诗化、文学化,做到诗词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

1、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

如前所述,苏轼以前,词的内容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局限于花前月下、温柔艳情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对词的题材进行大幅度地改革,类型趋向多样化,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抒写亲朋情感、以致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词中,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首先,苏轼以诗为词抒写了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在苏轼手中,诗与词可以表现同样的内容,抒发同样的思想感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通过出猎联想到西北的敌

①转引自《中华宋词鉴赏辞典》,序言第3页。

②转引自《中华宋词鉴赏辞典》,序言第3页。

③转引自《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第227页。

④转引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4页。

人,抒发了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场面热烈,气势宏大,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①“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也。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看,左牵黄犬,右擎苍鹰,千骑卷过平冈,身后大队人马簇拥,倾城出动,盛况空前,好一副出猎的雄姿。并且要像当年吴国的孙权那样,亲自弯弓射虎。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的“狂人”形象:太守出猎而须报知百姓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这四狂,把苏轼出猎时的举止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主要写自己宽阔的胸襟、澎湃的激情和杀敌卫国的斗志。词人开怀畅饮,壮志凌云,“鬓微霜,又何妨”,廉颇七十多岁了,还可以上阵杀敌呢,何况我还不到四十岁。接下来词人以汉文帝时的魏尚自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西北望,射天狼”。

古代描写狩猎活动的诗歌为数不少,如王维的《观猎》等,但以狩猎活动入词的,苏轼却是第一人,而且用典准确,用比巧妙。正是这首词的出现,才奠定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使豪放词和豪放词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苏轼以诗为词多侧面地反映了农村生活。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入词的,苏轼是第一人,如在徐州写的一组《浣溪沙》中,不但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而且描写了村姑、醉叟、络娘和卖瓜人等人物形象,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显示出农村民风的淳朴可爱,农村少女的欢快活跃、自然真率;“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词人所见的农村风光,丰收之后的欢快,百姓的安居乐业、熙熙攘攘的快乐景象,都被诗情画意化了;“酒困路长”、“日高人渴”而“敲门野人家”,反映了词人不拘小节,与民融合的性格特征,让人倍感真切、亲切;而“捋青捣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对灾民的关怀。

在苏轼以前的文人词中,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也描绘过水村渔乡的景色,但像苏轼这样以组词的形式,多方面描绘农村生活的画面,把村姑、农民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这在词的题材扩展方面,无疑是一重要贡献。

第三,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和社会功能。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和内心的苦闷与矛盾。元丰三年,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以鸿自喻,寄寓了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同流的高尚情操。元丰四年作《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借柳絮飘坠零落的情态来寄托宦海沉沦的身世之感。元丰五年作《洞仙歌》(冰肌玉骨):“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表达了光阴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之情。《临江仙·夜归临皋》:“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自己在营营奔走中失落的悲哀和对生命主体归于自由的企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自己空怀报国激情,壮志难酬,在逆境中保持一种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露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也同样表现了自己积极乐观的精神。

①转引自《唐宋词鉴赏辞典》第25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