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肖佳晴

龙口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肖佳晴
龙口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肖佳晴

一、概述

(一)范围界定

龙口市的人口根据总体规划的研究范围分为两个层次:

1.市域:指龙口市行政辖区,包括东莱街道、新嘉街道、龙港街道、东江街道、徐福街道五个街道办事处,北马镇、诸由观镇、石良镇、芦头镇、下丁家镇、七甲镇、兰高镇、黄山馆镇8个镇,面积893.32 平方公里。

2.城区:以龙口市城区建成区为基础,包括中心城区和龙口经济开发区。中心城区包括东莱街道、新嘉街道、东江街道的部分地区,面积约为50 平方公里:龙口经济开发区为龙港街道的部分地区,面积约为27 平方公里。

(二)名词解释

1.户籍人口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在户口管理部门登记的常住人口。

2.暂住人口

暂住人口指一定地域范围指居住本乡、镇、街道一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的外来人口;

3.总人口总人口包括三个部分,即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户籍人口和一年以上暂住人

口。

4.人地对应人地对应原则是城市规划中对于城镇人口统计范围口径的统一规定,即人口统计范围与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统计范围相一致。

5.城镇人口

根据人地对应的原则,城镇人口一般包括三部分人口,即建成区范围内的非农业人口、居住于建成区范围内的农业人口和一年以上暂住人口。

6.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是在户籍统计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

7.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含暂住人口)占总人口(含暂住人口)比重。此指标的含义是城镇人口(含暂住人口)在总人口(含暂住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这个指标考虑到了暂住人口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三)主要结论

1. 市域

近期2011-2015 年,龙口市域总人口将达到66 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64%,

城镇人口42 万人左右。中期2015-2020 年,龙口市域总人口将达到76 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3%,城镇人口55.5 万人左右。远期2020-2030 年,龙口市域总人口将达到96 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6%,城镇人口82.6 万人左右。

2. 城区

近期2015年,龙口市城区总人口34 万人;中期2020年,龙口市城区总人口42 万人;远期2030 年,龙口市城区总人口62 万人。

二、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市域人口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

1. 市域人口空间分布

2010年龙口市域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611个行政村,2010年全市

总人口305031人,人口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2010年龙口市人口分布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数据来源:龙口市统计年鉴201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龙口市人口分布具有如下特征:

(1)中、北部人口密度较高,南北发展不平衡。东莱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密度最高,达3035人/km2,其次为龙港街道办事处、新嘉街道办事处、东江街道办事处,人口密度在1000人/km2左右,再次为芦头镇、北马镇、徐福街道、诸由观镇、兰高镇、石良镇,南部的黄山馆镇、七甲镇、下丁家镇人口密度较低。总体上看,由于受到南部山体的地形限制,全市人口密度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格局。

(2)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的城镇基本集中市域中、北部,而人口的密度分布基本上也体现出这种规律,表明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非农业人口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东莱街道、新嘉街道、龙港街道、东江街道和徐福街道,全市非农业人口共365689人,五个街道办事处就占了92.5%,而其他各镇所占比例不一,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分布规律相一致。

2. 市域现状人口结构

(1)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47992人,占50.56%;女性人口为340263 人,占49.4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10上升为102.27。

(2)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78671人,占11.43%, 15—64岁的人口为539293人,占78.36%;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0291人,占10.21%。同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 6.5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4.4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14个百分点。

3.市域人口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龙口市统计年鉴2010

(1) 总人口变动趋势

2001-2007年期间,龙口市总人口呈现增长趋势,总人口由624608人增长到634368人,6年间总人口增长了9760人,年均增长约为1627人;2007年-2010 年,总人口呈现波动增长趋势。

2001年以来龙口市人口综合增长率在-1.14-6.02 %。%之间波动。

综合增长率(%)

2000-2009年龙口市人口占烟台市的比重在9.67%-9.74%间波动。2001年龙

口市人口占烟台市的比重约为9.67%, 2005年比重上升到9.74%, 4年间比重上升了约0.07个百分点,年均比重提高0.02个百分点,2005年之后龙口市人口占

烟台市的比重上下波动,整体仍呈现增长趋势

龙口市人口占烟台市比重

(2) 人口自然增长变动趋势

2001年以来龙口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8-1.07 %。之间波动。2001-2010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0.55%。,年均人口净增长29人。近年来由于山东省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龙口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连

续多年稳定在低水平。

自然增长率(%)

(3) 人口机械增长变动趋势

2001年以来龙口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在-0.8-5.64 %。之间波动。2001-2010年

人口年均机械增长率为1.72 %。,年均净迁入约为1083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龙口市的人口增长趋势具有如下特征:

(1)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自然增长率水平较低。

从前述现状分析可知,龙口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但仍以山东省内的人口流动为主,难以满足龙口市未来经济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对人口要素供给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山东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等相关政策,因此,单纯从龙口市域自身来考虑人口发展战略、寻找未来的人口供给渠道是很难达到预定目标的。必须面对龙口市城经济社会的现实,面对龙口市当前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吸引外来人口的迁入,这就需要更多异地流入的人口供给的支撑。

(2)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将会促进劳动力供给的加强。

新型工业的发展以及以旅游服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给龙口市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触媒和动力,这将会持续提高人口吸纳能力。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将会促进人口要素资源的共享,缓解龙口咼端人才供给。

龙口市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前沿骨干城市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区的间接受益地带,一方面可以缓解龙口高端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龙口市产业将会快速发展,为人口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4)龙口人口迁移的主导方向将会是龙口市辖区的经济增长区域。

从现状分析,“城区密其它镇疏”的人口密度差异和“城区高其它镇低”的人口城镇化差异,是龙口市人口空间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龙口市人口迁移的方

向将是向龙口城区及重点镇聚集

(二)市域城镇化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

1. 区域城镇化水平比较

城镇化(Urbanization )亦称城镇化,简单地说就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浅谈包头市新都市区规划的一点认识

浅谈包头市新都市区规划的一点认识 摘要:包头市新都市区是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重点建设区域。针对规划在公示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议论观点,文章从新都市中心规划对城市格局影响、建设的经济性以及功能布局等三个方面的进行了简洁明了的论证,阐述了包头市新都市区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都市规划认识 Abstract: new capital city baotou city is the new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city to determine key construction area. In planning in public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any views about, this article from the new capital city centre for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influence the economy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function layout of the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argumentation of simplic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w capital city baotou city plann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Keywords: new urban planning know 包头市新都市区位于新老城区之间,在空间上处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从最初的概念设想,到最后市人民政府的审定,新都市区规划先后历经三届市长、长达四年的时间。其间经过多次调查研究、专家评审和重大修改。2007年,随着建华南路的铺通、科技馆、体育场、会展中心等大型公益型建筑的紧张建设,新都市区建设的大幕正式开启了。 近年来,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新都市区的宣传常常都会见诸报端,因而,新都市区的规划也越来越被广大市民所熟知和评论。成为非常有代表性的热点话题之一。这其中就有不少对新都市区建设和规划有很多不理解或者说不赞同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方面: 1、认为新都市区规划破坏了包头市原有的城市格局。提出这些疑问的多是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对包头的规划有着非常深的情感。“一市两城、绿地分隔、组团布局”是50年代初包头市新市区建设时确立的城市空间形态。这就是在规划界常说的“包头模式”。经过50多年的实践证明,“包头模式”对于城市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由于本次规划的区域位于“一市两城”的中间,客观上是利用两城之间的空间做文章,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一规划破坏了包头市传统的空间结构。 2、认为新都市区选址有问题,拆迁量太大,建设成本投入会很高,目前包头市城市建设用地还很充足,因此,建设新区不值当。提出这些疑问的多是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估算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的估算 ——以锦州老城区更新规划为例 王向坤 Wang Xiangkun 【摘要】通常情况下,城市合理人口规模估算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均为增长型模型,较适于大范围的人口总量估算,此类推算方法虽然保证了较强的实用性,但不能通 过合理人口规模来指导规划对城市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是基于居住用地现状 的一种妥协方案。而对于城市中心区等过密疏解型人口规模测算,则较缺乏相 应的理论模型支撑,本次规划将尝试通过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约束、生态环境约 束以及近几年对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来预估锦州中心 城区的人口规模,以求较明确的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疏解估算 1)背景综述 辽宁省“五点一线”构想的提出,给锦州市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的发展建设如火如荼,而中心城区作为锦州市的核心功能区,因人口密度过大及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大量城市问题,使其已无法适应未来城市的快速发展。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专门出台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将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推向了高潮。面对全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巩固和强化辽西五市传统中心城市优势,锦州市中心城区的更新发展尤为重要。 2)研究方法 针对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基于多种单因子约束分析,估算适宜人口规模,并通过

多种方法及指标校核,最终判定锦州市中心城区合理人口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宜的人口疏解及调配方案。 3)两种疏解型人口规模估算方法:空间用地瓶颈约束法;环境品质瓶颈约束法。 4)两种人口规模校核方法:社区规模校核法;就业岗位校核法。 5)人口现状 a)人口构成 锦州中心城区共含两大区12个街道。两区为凌河区和古塔区,凌河区下辖5个街道,分别为凌安街道、龙江街道、菊园街道、榴花街道、锦铁街道,人口约22.5万人;古塔区下辖7个街道,分别为站前街道、保安街道、天安街道、饶阳街道、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和士英街道,人口约17.5万人。两区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范围面积约10.16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总人口约39.03万人,18岁以下人口约5.2万人,18-35岁人口约9.2万人,35-60岁人口约18.1万人,60岁以上人口约6.6万人。 b)人口分布 规划区内实际人口密度为3.8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的为古塔区天安街道,达到7.0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低的为凌河区菊园街道,但也达到了1.7万人/平方公里。规划区内人口密度超过4万人/平方公里的共有8个街道,人口密度在4万人/平方公里以下的有四个街道。(表1、图1)

未来龙口发展的八大利好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泽被山东、东北乃至华东的伟大工程 龙口东海黄金海岸 蓬莱旅顺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工程总投资约3000亿元,以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相结合,最终目标是,简称便捷通达的连接渤海南北两岸交通运输干线,全面连通环渤海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进而北上与东北、东北亚国家及横贯俄罗斯的欧亚大陆桥连接,南下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及横贯中国的陇海线相连,最终形成一条总长约4000多公里,贯通我国南北、连接东北、连接东北亚及亚洲和欧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 系,助力环渤海"大交通" ◎全国最大人工岛群——打造中国的迪拜 龙口经济总量大,但版图面积很小;工业发展密集,但建设用地稀缺。人工岛群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容纳10万人就业、30万人居住的“海上城市”。是 目前为止全省唯一获准实施的区域用海规划、首个规模化集中集约用海蓝色经济突破区、国内在建的最大海上人工岛群,计划建设6个离岸人工岛和一个突堤式人工岛,规划用地总面积44.29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面积35.23平方公里,需土石方搬运约5亿立方。围填海工程已于2010年10月底全 面开工,计划用时三年完成。 全国最大的人工岛群 ◎城市升级——龙口市将成为山东第三个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地级市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08年龙口市GDP大道570亿元,同比增长14.8%,政府财政收入近30亿元,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第11位、山东省首位。全市的GDP总量接近威海的水平。不愿的将来龙口市若升级为地级市以后,经济规模将很快和威海不相上下。同事,城市的升级也将蕴含着无限的上级。 最新山东省区规划方案中划分的地级龙口市包括以下地区:黄州区、龙港区、招远市、莱州市、届时一个 大龙口的崭新面貌将展现在大家面前!

包头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市、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其他建制镇城市规划区范围。 白云鄂博矿区、石拐矿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本条例。 第三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旗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同意,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分区规划、重要的详细规划和各类开发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的详细规划 按照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由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格的单位编制,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旗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同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自治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详细规划由旗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报旗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报旗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各项专业规划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由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建制镇规划、村镇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或者其授权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条城市规划确定保留或者预留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以及园林绿化、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永久测量标志、学校、医院、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的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加以控制,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任何部门和单 位不得侵占或者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前房子至龙口高速初步设计简介

前房子至龙口(魏家峁)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简介 前房子至龙口(魏家峁)高速公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是准格尔旗规划的“五横、五纵、五联络线”主骨架网中的“第一纵”,自北向南连接大路镇、薛家湾镇及龙口镇。起点位于准格尔旗大路镇前房子村,与准兴重载高速公路前房子连接线 (大路至永兴段公路)进行顺接;终点位于魏家峁村北侧与纳龙高速顺接。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km/h,初设阶段推荐路线方案里程长度55.426Km。 一、建设条件 1、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年均降雨量313mm) 2、工程地质条件:总体属黄土覆盖低中山及低山侵蚀山地地貌,黄土梁、峁发育,沟壑纵横交错,常形成深邃的峡谷。 3、河流、水文地质:属于黄河水系,沿线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不发达、基岩裂隙水量较小。 4、地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K0+000-K40+000为0.10g、K40+000-K55+000为0.05g。 5、不良地质:采空区、崩塌、滑坡、湿陷性黄土。 6、煤矿:项目影响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矿分布比较密集 7、风景旅游区:城坡生态旅游建设项目、黄河峡谷包子塔景区、万家寨景区 8、沿线公路、铁路: 项目区域内主要的公路有S103、准兴重载高速公路前房子连接线 (大路至永兴段公路)、薛家湾绕城公路、荣乌高速、清大公路、水源路、G109线、Y304(玻璃圪旦至窑沟)、薛魏公路; 铁路有二道河铁路专线、大准铁路及复线、青春塔煤炭专用线(铁路)。 二、技术标准: 根据项目工可交通量预测,2036年平均日交通量为51250小客车/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 结合地形、地物等情况,根据准格尔旗城市规划及项目交通量预测结果分析,确定前房 1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包头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

附件 包头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 (2016~2022年) 一、线网规划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包头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远景规划由6条线路组成,总长182.5公里,设车站125座,其中换乘车站18座。预计2020年,公共交通系统占城市全方式出行比例达到20%,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达到35%。 二、建设规划 (一)建设方案 至2022年,建设1号线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线路总长42.1公里。 1号线工程自包钢至二里半机场站,线路长约27.8公里,设站22座,投资201.91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1年。 2号线一期工程自新贤城至沼潭南站,线路长约14.3公里,设站11座,投资103.61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8~2022年。 (二)主要技术标准 采用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的B型车,6辆编组。在规划实施阶段,进一步深化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方案。 (三)资金安排 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305.52亿元。其中资本金占40%,计122.21亿元,由包头市财政资金筹措,资本金以外的资金采用国内

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四)实施保障 近期建设项目由包头市政府组织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建设和保障正常运营,结合城市开发进程,把握节奏、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包头市地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业主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包头市城市综合管廊试点,统筹规划、协调建设,避免相互制约。与铁路部门保持沟通,尽早稳定城市轨道交通下穿工程和与铁路客运站的换乘衔接节点。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专项规划设计车站周边土地利用和交通接驳,重点控制好车辆段和停车场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重视沿线物业开发,创新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探索设立轨道交通发展专项资金。努力提高运营效率,提升项目整体收益;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附:包头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示意图

xx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前言 (2) 1.1、研究的空间尺度与人口概念界定 (2) 1.2、规划期限 (2) 第二章镇域人口发展现状 (2) 2.1、镇域户籍人口增长特征 (2) 2.2、镇域户籍人口结构特征 (3) 2.3、镇域户籍人口空间特征 (4) 第三章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5) 3.1、镇域户籍人口规模预测 (5) 3.2、镇域常住人口规模预测 (5) 第四章镇区人口规模预测 (7) 4.1、镇区人口发展现状 (7) 4.2、镇区人口规模预测 (7) 第五章镇区用地规模预测 (8) 5.1、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8) 5.2、镇区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8)

第一章 前言 1.1 本专题研究涉及二个空间尺度:xx (1)xx 121个自然村。总面积38.95平方公里。 (2)理事权、规划区的范围包括xx 721.38公顷。 本专题所指常住人口是指在xx 外来人口,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xx 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口袋户口”籍人口是指拥有xx 镇户籍的人口,过半年的外来人口。 1.2、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规划年限为近期: 2013-2015年; 中期: 2016-2020年; 远期: 2021-2030年; 第二章 镇域人口发展现状 人,增长12.0‰。 2007-2012

1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将人口转变划分为五阶段,即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 静止阶段和绝对衰减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为典型的后期扩张阶段。

表2.6 xx镇各行政村户籍人口分布情况(2012年) 表2.5 xx镇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变化(户籍人口)单位:人 2.3 2.3.1 7-10%。 人/hm2。

(完整版)城市规划资料集电子版

城市规划资料集电子版 篇一:城市规划资料集内容详述 (第1分册总论概论)目录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概述第二部分城市规划体系 第三部分城市规划重要文件、法规资料索引附件《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6月1日建设部令第43号发布)各章引据的文件、法规和技术标准目录后记(第2分册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目录 第一部分城镇体系规划 1 概述 2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3 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4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例简介 5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部分城市总体规划 1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3 城市性质、城市规模 4 城市总体布局 5 城市用地规划 第三部分城市分区规划 1 概述 2 常用表格 3 实例 第四部分城市总体规划实例共计60个实例 附录城市空间发展战备规划研究(或称“概念规划”) 1 概述 2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实例后记 (第3分册小城镇规划)目录 1 小城镇界定、类型和发展 1.1 小城镇界定 1. 2 小城镇的类型

1.3 小城镇的作用、发展理论和现状 1.4 国外小城镇建设 2 小城镇规划特点、依据和原则 2.1 小城镇规划特点2.2 小城镇规划依据 2. 3 小城镇规划原则 2. 4 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 3 小城镇规划的内容、程序与审批 3.1 小城镇规划的一般任务 3.2 小城镇规划编制程序 3.4 小城镇镇域规划的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5 镇区总体规划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6 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7 小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8 小城镇规划的编制管理与审批主体 4 小城镇规范的基础资料 4.1 基本要求 4.2 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基础资料 4.3 其他相关资料 4.4 详细规划基础资料 5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5.1 镇域村镇体系 5.2 镇域村镇发展条件的评价 5.3 镇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5.4 镇域职能结构 5.5 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5.6 镇域村镇空间分布结构 5.7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8 镇域基础设施及社会设施 6 小城镇的性质与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可编辑 UDC CJ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P CJXXXXX—XX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Code for 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ing (讨论稿) 200X-XX-XX 发布200X-XX-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Code for 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ing CJXXXXX—XX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X年X月X日 中国×××出版社 200×年北京

前言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84号)的要求,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被确定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的主编单位,并会同哈尔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共同编制完成。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深入总结国内城市规划中有关人口预测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人口统计标准,预测方法的选取、使用和表达、成果的校验和表达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红荔西路8009号规划大厦4楼东,邮政编码:518034)。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综合平衡法和目标时序预测法两种人口预测方法,可以得出近似的人口预测值。由于中心城区周边4个建制镇距离城区较近,为统筹安排城区镇区发展,将周边的黄田、西湾、鹅塘和莲塘一并纳入城区考虑。通过综合分析,预测规划期内市区人口规模为: ?2002年,现状人口1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万人,暂住人口2.6 万人; ?2010年27万人,为人口稳定增长期,年均增长1.5万人; ?2020年45万人,为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期,年均增长1.8万人。 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现状城区的人均建设用地情况,未来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宜在第IV级内确定,即人均105-120平方米左右。规划用地规模为: ?201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27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30平方公里左右; ?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45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50平方公里左右。 一、城市人口规模 1、现状城区人口规模 按照《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建办规函【1996】40号文件的要求,城市人口规模应反映城市中的实际人口状况。在确定城市用地规模、设施能力和环境容量时,应以居住在城市的实际人口数量为依据。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应以规划建成区内的实际居住人口为测算基础。实际居住人口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 ?居住在城区的农业人口 ?居住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按五普口径则为半年以上) 本次市区规划范围包括八步镇及黄田、西湾、鹅塘、莲塘和沙田镇的部分用地,根据上述原则,本次总体规划人口规模计算以中心城区建成区、4镇镇区为界限,作为计算城市人口的基数。 ?2002年,八步镇总人口为1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31万人,农 业人口为1.4万人,暂住人口为2.6万人。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精编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年修订版)

目录 1总则 (1)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城乡用地 (3) 4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公共设施 (22) 7道路交通 (27) 8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3) 9景观与环境 (44) 10特定区域 (46) 11附则 (47) 附录一:用词说明 (48) 附录二:名词解释 (49) 附录三:计算规则 (51)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61) 附录五:佛山市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66)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 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 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佛山市“1+2+5”组团的城区及其他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 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其他区域参照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集镇,可按国家、广东省及佛山市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 定的要求。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 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三规合一” 工作指南》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 为15~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 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佛山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应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分区规划,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强度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做出进 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 制计划。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 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 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 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人口与用地规模的专题论证报告》

《人口与用地规模的专题论证报告》 城市规模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阶段或总体规划编制前,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专题论证报告。 一、城市人口规模 (一)现状分析 扶绥城区及新宁镇历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1950-2003年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5.2?。八十年代中期,扶绥城区及新宁镇人口快速增长,从1950年的3660人到1984年的23745人,自然增长率最高年达28.3?;自1984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下来,自然增长率基本控制在7.0~9.0?之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人口增长速度又有所回升,1998-2003年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达到10.2?。 近十年来的人口资料统计显示,扶绥县域的人口连续出现机械负增长,即人口在向县域以外流动。而考察县城人口的机械变动情况可以得知,县城人口在1995年前机械增长很快,基本保持千分之两位数的增长率;1995年后人口出现机械负增长,人口流失的速度一般在10?以内,但进入21世纪,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回升,扶绥县城的人口机械变动主要来自于县域内部的人口流动,以及扶绥与南宁之间的人口流动。 2003年县城人口7.19万人,非农业人口4.05万人,县城从事非农业活动、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约1.05万人。 (二)影响扶绥县城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 近年来,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扶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形成,扶绥城镇发展的宏观形势一片大好。南友高速公路的开通,将使扶绥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扶绥三近三沿(近首府、近边境、近机场,沿左江、沿铁路、沿公路)的区位优势,使其一方面形成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方面利用便利的交通、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土地吸引外资和建设项目

山东龙口介绍

龙口市简介: 山东省龙口市(县级市,隶属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总面积893平方公里,海岸曲线长68.4公里;辖13个镇(区街)、632个村(居),人口63万。东临烟台,南近青岛,北与大连、天津、秦皇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行政区划 2009年龙口市政府通过考察。 将龙口市辖区内的龙港街道办事处所辖地区,即历史上的“龙口”更名为“龙口西城区”。 将“东莱办事处”即历史上的“黄县”所辖地区更名为“龙口东城区”。 市政府驻扎于两城之间的“龙口新城区”。 另有“南山”“东海”组团式,现如今整个龙口市由龙口西城、龙口东城、龙口新区、东海、南山五大板块组成。 建成区面积70.3平方公里,人口67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6.8%。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4.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8.8公里。公交车辆达155辆,日发车600班次,遍布整个城乡区域(保定本市公路密度73.6公里/百平方公里,公交车辆1400辆,日发车2800班次)。大莱龙铁路龙口段已全线铺通,11.6公里进港线于今年开工建设,建成通车后,港口腹地将扩展至西北、华北等地,港口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大促进龙口经济尤其是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206线高速公路龙口段路基和桥涵工程已全部完成,将与烟青、烟威、同三、济青高速公路一起形成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到烟台机场仅需40分钟。烟台机场现已开通国际航线2条(至香港和汉城)、国内航线20多条,可直达国内各大中城市,平均每周起落飞机40多架次。 全国最大的地方港--龙口港是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口岸, 拥有码头岸线3000余米,生产泊位2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年货物吞吐能力达5000万吨,客运量50多万人次,目前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港通航,并开通了龙口至东南亚、韩国、日本及国内黄浦和沿海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2010年吞吐量达5000万吨,计划2020年迈入亿吨港口行列。 如果沿龙口湾北部凸起的屺坶岛一直向南畔划线,会发现其成耳廓状,离岸人工岛群就位于“耳垂”处。由于有屺坶岛作“掩护”,为人工岛提供天然挡风屏障,其处于不冻不淤、风平浪静的宝地之中。 经济发展 2010年全国百强县名单中,龙口市排名第11位,在山东26个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一。城市化水平达到56.8%。 截止到2010年,龙口市城镇建设已形成了“东城西城相融、南山北海呼应、新区居中、组团式发展”的格局,构筑起“五区三园三带、两个中心镇、一个重点镇、八个一般镇”的总体发展框架,建成区面积70.3平方公里,人口67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6.8%。 规划至2020年,随着市域经济的有机整合,各城镇、园区的不断膨胀发展,城镇空间结构将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重大变更,最终形成“一个中心城区、一个次中心城区、一个卫星城、五个中心镇”的框架结构。规划总面积278.5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3%。定位胶东经济龙头。 全市现有工业企业1942家,形成了机械、家电、化工、纺织、轻工、建材等6大支柱行业,新型建材、食品、电子电器、汽车关键零部件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现已培植出了十大企业集团、十大民营企业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拥有上市企业3家,被省体改委列入省资本运营重点联系市。2002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9家,最高达45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2处,最高达7亿元。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8个,其中"威龙"牌葡萄酒属于中国名牌产品,通过ISO质量体系或产品认证的企业达到98个。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利税33.7亿元,分别增长16.3%和17%,工业动力用电量达到17.6亿千瓦时,增长10.4%。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总则 1.0.4与本规程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另外,有关部颁规章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 2 术语 2.0.1~2.0.2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故根据需要本规程对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概念进行了说明。 2.0.3规划范围:是本规程专门规定并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对应于人口规模统计的一个基本空间范围;是因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具有不同的规划空间范围,而规程表达中又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而设;曾想用规划区,但又唯恐造成与城市规划区概念的混淆,故而采用了规划范围这个概念。 2.0.5关于流动人口,目前我国规划界和人口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区别在于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之间是否有包容关系。为了统一概念,这里采用的是人口学的定义,即流动人口中包含了暂住人口;或者说暂住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在公安人口统计上,暂住人口通常按照不同的暂住时限进行统计,如有一年以上、半年以上、三个月以上、一个月以上等不同的暂住人口。2.0.6关于常住人口,目前规划界和人口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关键也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规划界一直把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作为三个并列概念,认为三者之间是没有交叉和重叠关系的,而在人口学研究以及现实的人口统计上并不是这样。这里采用的基本上是人口统计上的概念;但结合城市规划的需要,在居住时限上做出了“半年以上”的具体要求。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法》中,采用的是“非农人口”的概念,目前我国一

蓬莱生态市建设的规划分析

1.总论 1.1 规划范围 蓬莱市行政区所辖的全部陆域和近岸海域,包括七个镇,五个街道办事处,即北沟镇、大辛店镇、刘家沟镇、潮水镇、大柳行镇、村里集镇、小门家镇、登州街道办事处、新港街道办事处、紫荆山街道办事处、蓬莱阁街道办事处、南王街道办事处。规划陆域面积1128.60平方公里。 1.2 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2002年 规划时段:近期为2003年—2007年 中期为2008年—2010年 远期为2010年—2015年 1.3 规划依据 国家相关法律、规划与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生态市、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 地方相关规划与计划:《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山东省碧海行动计划》、《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蓬莱市城市总体规划》、《蓬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山东省蓬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蓬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蓬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蓬莱市水利资源发展与保护规划》、《蓬莱市海洋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蓬莱市国土资源规划》、《蓬莱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蓬莱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蓬莱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规划适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根据顺德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组织编制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适用范围为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含大良街道办、容桂街道办、伦教街道办),在上述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条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正文中字体如此标识的部分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原《顺德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995-2010年)》等有关规划与本规划冲突之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 规划期限 本次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远期)为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为2005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 1. 本规划依据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要求,从构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佛都市区的角度出发,注重研究顺德与区域其它城市之间的协调统筹,尤其是顺德中心城区和广州的番禺、南沙以及中山、江门等之间的关系。

2. 本规划从建设、完善大佛山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发展和建设多级格局组团城市(即“2+5”组团模式)的理念,特别是要着力将顺德中心城区(即大良容桂组团)打造为大佛山两个百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区之一。 3. 本规划从顺德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合理确定顺德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发展空间和发展规模。研究在不同阶段的顺德中心城区动态发展,确定规划远期与近期的城市合理规模和城市形态。 4. 本规划注重经济和产业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树立工业立区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合理调整现有中心城区内的各项产业布局,确定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为发展各项产业提供支持。做好大良、容桂、伦教现有的空间形态的整合,做到优势互补,整体效益最优。 5. 本规划充分利用顺德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和山水环境等自然条件,突出城区特色和风貌,正确处理好城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融城区于自然环境之中,建造具有优美的人居环境的滨水花园式城市。 规划编制重点 1. 根据大佛山市区划调整和区域综合交通条件的变化,结合珠江三角 洲良好的发展机遇,明确顺德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及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和大佛山市域内的定位和职能;进一步明确顺德中心城区的大良、容桂、伦教等三街区各自的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