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生态平衡

论行政生态平衡
论行政生态平衡

论行政生态平衡

摘要行政生态平衡包括行政个体、行政团体、行政整体的平衡以及行政系统与社会环境诸要素间的平衡。如果行政系统的能量变换和物质循环处于平衡状态,系统的活动就能正常开展;否则系统活动将失调,平衡难以实现。关键词生态平衡行政系统行政环境 1 引论行政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行政系统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行政生态平衡主要指通过生态系统的平衡模拟来研究行政生态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的平衡关系。行政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怎样才能实现平衡,不仅是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更是行政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1.1 行政系统的构成生态学将生物的存在形态分为个体生态学和群体生态学,群体生态学又可分为动物的族群生态学及植物的群落生态学。与此对应,行政系统也可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任何行政系统都是由“有意识、有感觉、有逻辑、有思想,能够对行政生态环境做出积极反应”的行政个体构成的有生命整体,所以“行政个体是构成行政系统的最小细胞,一个行政系统由成千上万个行政个体所组成”。行政生态平衡的维持首先要考虑行政个体与社会间的平衡,这有赖于行政个体的活动及心理状况。其次,行政活动既包括个体的独立活动,也包括团体的合作活动,其中,团体的合作活动又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行政团体就像一个蚁群,它可以“在一片混乱之中精确无误、专心致志地工作着,……但是孤立起来,蚂蚁们一个个却都那么柔弱无力”。能否将个体力量转变成团体力量,进而更好地谋求行政生态平衡,成为行政系统能否有效工作的另一关键。最后,任何一个行政系统都是一个整体,团体只是其子系统,整体就像“一个很大的、会移动的呼吸菌的菌落,它操纵着一个由细胞核、微管和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系统,为细菌们的家庭欢乐和生计工作着”。各类团体系统要构成一个整体,并最终实现行政生态平衡,就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结构组合起来,这样,从团体系统组合看,就形成了整体系统;从行政系统结构看,就构成了行政体制。 1.2 过渡型社会的行政特征“棱柱型”行政是由“融合型”向“衍射型”转化时变迁中的行政。发展中国家社会变迁受外部作用影响较大,属“外发型变迁”,所以变迁顺序多由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难度不断增大,且在变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三者脱节的现象,因而需时时注意行政生态平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行政生态问题属过渡型社会里的问题。里格斯教授在其著述中曾着重讨论过“发展中国家—过渡型社会”的行政问题,他认为过渡型社会的行政属于“棱柱型行政”,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重叠性。过渡型社会里的近代行政组织与传统社会里的功能性组织,彼此重叠存在,一旦行政组织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一些非行政组织如家族、宗教团体、同乡会等便会来完成其任务,因此造成机构重叠,使合法机构丧失权威性并使之受控于非法机构。二是异质性。这“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显示出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行为与观点”,在这里行政功能既可由高度专门化的机构执行,也可由非常普遍化的机构执行。三是形式主义。它“是指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应该的与事实的之间有一大段距离”,形式主义可视为一种假性发展,对真正的行政发展极具阻碍力。“一些改革家可以便宜地把西方先进的制度原原本本搬回来,许多衙门修建起来了,许多行政上的新制度建立起来了,可是这些新制度却不是已经建构化的,因此十之八九有名无实。”

1.3 平衡概念长久以来,平衡这个词总给人一种错觉——平衡是保守、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不平衡才是进步、积极、超前。这种错觉源于将平衡与静止当成同义语,认为平衡就是固定不变、停滞不前。这

完全是一种误解。没有运动、没有发展就不会有平衡。例如在一个城市里,成千上万的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骑车过程本身就是维持平衡的过程,不会在车上维持平衡,也就不会骑车,我们难道能说骑车不是运动,不是前进?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并非人们所想象,是静止不动的,恰恰相反,它们极具变动性。这些现象看来是具体、逼真、可轻易掌握的,事实上,许多变化的道理常常极为复杂、难以捉摸。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光、水、土、气、热等)都是动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只有维持平衡,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生物量和生产力才会不断增大和发展。人体的生理现象——消化系统中的进入饮食、排泄粪便;循环系统中的动脉、静脉;神经系统中的兴奋、抑制;呼吸系统中的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也无时不在维持着动态平衡,一旦它们中的任一环节发生障碍,将会导致人体生理失调、生病,甚至死亡。因此,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理作用也只有在维持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前进和发展。2 行政生态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资讯传播一日千里,行政系统自然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但是,社会要发展,人类要前进,行政系统就必须尝试以新的、不同的取向来迎接和解决这些挑战,肩负起生态学所强调的永续发展的目标。行政生态平衡强调行政系统与社会变化间的动态平衡,“行政生态学将行政系统视为一个有机体,它在自身的‘生活过程’中要受到周围‘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制约和影响”。正如生物学家康芒纳(Barry Commoner)说:“生态学的头一条定律是:世界上万事万物互相关联。”达尔文所谓“生命之网”,即指此种关联。2.1 影响行政生态的基本因素行政生态环境,简单说就是某一行政体系所在的整个社会中,呈现的一切行为形态与价值观念。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弗雷德·里格斯教授在讨论美国行政与其环境的关系时,区分了5种影响行政的因素,分别为:①经济因素。经济体系提供行政的发展力量,行政则给予经济活动必要的协助与方便;行政体系产生于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要求之上;行政生态平衡需要行政系统与经济要素间达成平衡关系,如果二者缺乏平衡,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行政系统失调。②社会因素。它主要指社会组织。里格斯教授把社会组织分为两类: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自然团体,如家庭、家族等;二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结成的人为团体即社团,如教会、政党、工会等。就动态平衡关系来看,家庭和家族在农业和过渡社会中对行政构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主要结果是造成行政上的‘裙带主义’。……这种现象使得官僚成员的行政行为受制于家族而不受制于其所属的官僚组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社团对政府和行政则有着重要作用。③沟通网。它包括社会的文化水平、使用语言的状况、社会舆论的力量等使整个社会相互沟通的种种手段。一个社会的沟通水平越高,越容易在更多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反之,政府在行政过程中会面临较多不同的意见和麻烦。④符号系统。即社会政治符号系统,包括政治神话、政治法则、政治典章等。里格斯教授认为,政治神话包含着一些直接影响人民的政治意识,如西方国家的政治传说更多的包含了“主权在民”、“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等观念,东方的政治神话则更多的包含了“君权神授”等观念。

⑤政治架构。“就动态的平衡关系来看,公共行政的一些技术性工作,虽然可能不带有政治的意味,但就整个行政工作的的性质以及所有行政工作人员的利益讲,行政与政治的关系,其实是十分亲密的。”可见,政治与行政是融为一体的。行政靠政治的领导,政治则靠行政实现其目标。凡能找到与政治架构动态平衡的行政体系皆成就显著,而未达成者,均成效不大。以上5种因素息息相关、交互影响,它们具有“不同生物都有的一种倾向,那就是结合在一起,建立联系,生长在彼此的体内,回返到早先的秩序,只要有可能就一块儿过下去。这正是世上众生之道!就如同细胞,不管它是人的、兽的、鱼的、

鸟的或虫的,只要给予机会和合适的条件,跟任何其他细胞——不管多么天差地别的——在一起接触,都会与之融合。细胞质会毫不费力地从一个细胞流向另一个细胞,细胞核会结合,于是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一个细胞,有着两个完全的、不同的基因组,准备双双起舞,准备生儿育女”。

2.2 行政生态的发展“行政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运动的系统,它的能量变换活动生生不息,从而形成了行政系统持续有效运转的动力”。保持行政生态平衡,最重要的是保持行政系统与社会间能量变换的动态平衡,它包括:(1)保持二者能量变换的容量平衡。“如果社会不能提供真正有素质的行政人才,便无法弥补行政系统中行政人员的新陈代谢,进而造成平衡失调和恶性循环”。不是人人都具有实现行政生态平衡的素质——“假使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所有这些素质,就好象蚂蚁一样自动化,那我们一定会失去多样性;假使我们按遗传程序规定生来都会弹一手好钢琴,那我们也许永远不能学会理解音乐;假使我们走路或蹦跳人人都一样,从来都不从自行车上摔下来,那这个世界也就不会这样有趣了”。一旦素质不完全的人员进入行政系统,又通过行政系统的运动制造出新的行政人员,他们就会一起对行政系统的循环过程产生副作用。行政系统的能量变换主要是在“行政生产者”、“行政消费者”和“行政分解者”之间进行,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极为重要。如果行政生产者生产的过多或过少,要么无法适应社会要求,要么超出社会要求;如果行政消费者消费的过多或过少,要么越过权限,要么没有完成己任;如果行政分解者分解得过多或过少,要么没有足够需求,要么需求过度。每一部分产出量的多或少,不仅由其自身决定,还由另外两部分和其他的因素决定,但无论如何三者间输入、输出的平衡都是行政生态平衡的一项基本条件。(2)保持二者能量变换的比例平衡。“比例平衡是指行政系统要能足以输入社会所提出的必要要求并能及时输出”。如果行政系统容量小、处理过程慢、机制不健全,就会造成行政系统与社会间能量变换不平衡,并导致以下情况出现:或者行政系统非常庞大,但是无法面面俱到地应付全部社会需求;或者行政系统过于狭小,根本无力满足社会需求。(3)保持二者能量变换的速度平衡。从行政生产者到行政消费者再到行政分解者,能量变换的速度应基本一致,一旦“行政生产者不能及时‘光合’需求并传达给行政消费者,行政消费者不能及时‘消费’需求并下达给行政分解者,行政分解者不能及时‘分解’需求并形成更高要求,行政生态平衡则难以实现,过快亦然。各环节都要以其他环节的及时反应作为前提条件”。 2.3 正确认识行政生态行政改革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要取得成功我们就需要对改革的行政环境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它包括:(1)正确认识行政环境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国行政环境的主要方面有:政治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立法、司法、行政系统等;经济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占居主导地位。此外,还要充分认识次要方面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政治上,党政关系不顺、腐败风气盛行会对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产生不利影响;经济上,生产力水平偏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等会为行政改革带来阻力;文化上,教育科技水平总体落后的客观现实及传统文化思想对改革的阻碍、西方外来思想对改革的冲击等等常常成为行政改革停滞不前、寸步难行、循环往复的主因。(2)正确认识行政环境的外在表象与内在实质。我国社会形态属过渡型,行政类型则属于棱柱型。“明确地说,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形态的同时存在,正是过渡社会的特色。”例如,有些地方虽已建立了完整的科层制政府,但在精神实质上政府人员并未达到韦伯在科层制理论中所论述的水平,实际工作中政府人员擅自更改办事规程、违背上级命令的现象时有发生。(3)正确认识行政环境的多样性。行政环境不仅有国家、地区之别,还有城乡、专业领域和层级之别。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或“一个模式”,因地制宜、因级制宜、因行业制宜制定改革措施,方能取得行政改革的成功。各种行政环境其实都在按照自身的轨道不停运行,并不需要我们“对它们说什么悄悄话”,就整体而言,

“整个安排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每一部分的操作都由其他所有部分的状态和活动制约着”,所以事情通常是顺利地进行着,只要提供尽可能多的自治权给它们,然后在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少的约束它们,抱最好的希望就得了。地球上的生命是多样的,所有生命皆有其本身的意义,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关联,唯有彼此尊重,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精神也才能得到满足。(4)正确把握外国的先进经验。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技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行政环境的差异性。外国正在抛弃的东西,可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而外国正在推行的东西,可能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习的东西。3 结语生态系统的能量变换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生物有机体按其执行的功能可分为:生产者有机体即绿色植物;消费者有机体即动物和人类;分解者有机体即真菌、细菌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交互循环的过程,三者的功能互相配合使生态系统的能量变换顺利进行。行政生态平衡则需要使担负着行政生产功能、行政消费功能和行政分解功能的主体在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之间向相对稳定的阶段发展,使行政力度和生产效率不断变大。行政系统能否有效地生产、消费、分解也是决定行政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任一环节发生故障都会引起行政生态系统的疲软或瘫痪。至此,已不难看出,行政生态平衡是经常的、持久的和必要的,平衡被打破是暂时的、过渡的和有条件的。我们要维持行政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这样,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方能得到保证和提高,行政系统方能获得整体进步。

五年级科学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维护生态平衡》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因此本课将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引发沙尘暴的原因,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并且加深学生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在这一单元,初步认识了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对草原、沙漠、沙尘暴了解的不多,但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原理。 教学难点:解释并推断破坏草原生态平衡的原因,继而进一步解释并推断引发沙尘暴原因。 五、教学准备 1、草原的图片,鹰、兔、草的图片,有关沙尘暴沙的视频资料,我国防沙治沙的资料。 2、科学活动报告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草原的图片,观看色彩鲜明的天空、白云,动植物等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生机勃勃。 2、告诉学生草原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经过了漫长的自然演化,形成了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人类的一些活动可能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所以人类要维护生态平衡。 (二)领悟新知 由食物链: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生态系统: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态瓶: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平衡的关系,再结合草原的图片,从而理解“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互动探究 1、探究草原上的生态平衡。 (1)出示草原上有代表性的生物:鹰、兔、草的图片。 (2)出示探究的要求:

维护生态平衡(基础篇)

8.维护生态平衡(基础篇)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王忠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物与环境》单元的最后一课。从“花丛”到“生态瓶”,再到“沙尘暴”,这一课将把学生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本课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草原上的生态平衡,教学活动首先从研究草原上的鹰、兔、草的食物关系开始的,接着让学生进行设想、讨论、分析,得出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第二部分是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和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学生分析: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科学探究的不断深入,在他们对环境的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加有深度和具有科学意义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讨论以及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沙尘暴和周围环境破坏给我们生活带来影响的资料,从而认识到人类很多行为正在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在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活动中有所作为。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关系和沙尘暴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关系和沙尘暴成因,知道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分析、推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知道人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五、器材准备 PPT,草、兔、鹰图片,视频。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去过大草原吗?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景。(PPT出示大草原的图片) 2.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往生态平衡的方向引) 3.草原之所以美,是因为在草原上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后,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维护生态平衡》(板课题)(二)大草原上的生态平衡 1.说说在草原上生活着哪些动物和植物?

论法的精神摘抄

《论法的精神》摘抄 1.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 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他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2. 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 3. 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悖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 4. 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 5. 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为自己谋求私利的倾向。 6. 任何专制的国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在极力降低国民的心智。 7.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 8. 刑罚可以防止一般邪恶的许多后果,但是刑罚不能铲除邪恶本身。 9.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10. 在一个国家里,即在一个有法可依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做他应该想要做的事和不被强 迫做他不应该想要去做的事。 11. 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限绝不罢 休。 12. 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 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 13. 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 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 14. 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 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15.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16. 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的君主的 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17.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 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18. 民主政体应该避免两种极端,即不平等的精神和极端的平等精神。前者会使民主政体走 向贵族政治或独裁政体;后者会使民主政体走向独裁专制主义,就如同一个独裁的专制主义统治往往以征服而寿终正寝一样。 19. 政体的原则一旦腐化,最好的法律也会变坏,成为对国家有害的法律。但是当原则健全 的时候,即使是不好的法律也会产生好的法律效果;原则的力量能够带动一切事物。20. 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法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 权。 21. 如果判决只代表法官个人的观点,那么,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却不明白自己在其中所承 担的义务。法官甚至应与被告人处于同等地位,即法官与被告是同等人,这样,被告就不觉得他落到倾向于对他施暴的人的手里。 22. 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是精神上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 拥有立法权。 23. 如果刑法的每一种惩处办法都是依据犯罪的具体性质来确定的话,这便是自由的胜利。 24. 一切专断没有了,刑罚不是依照立法者主观意志,而是按照犯罪的性质而定下的。这 就不是人对人施加暴行了。 25. 尽管专制政体,从本质来看到处都一样。但是由于环境、宗教信仰、成见、先例、思想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案精品版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案精品 版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有关草原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 2、学生结合图片说出图中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 师: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有什么感受? 师: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植物? (师:板书:草、兔子、鹰、狐狸、狼、山羊) 师:看到草原上的动植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进行汇报交流。 生:我想到草原上的动植物都是互相依存的。

师:同学知道的真多,想研究的问题也很多,你能画出草原上的几条食物链吗? (生:在实验报告单上写出几条食物链) 师:谁能把你写的食物链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展示 3、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师:草原之所以美,就是因为草原上的生物都存在着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看到这些食物链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 4、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小组内讨论汇报 4、用课件展示答案。 三、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1、师:草原上出现的种种情形,都是人类破坏的结果,人类长时间地破坏草原,草原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会出现草原荒漠化。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8、维护生态平衡知识点练习九十一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8、维护生态平衡知识点练习九十一第1题【单选题】 一些珍稀的动物正面临灭绝,保护它们的最好办法是( )。 A、进行人工饲养 B、把它们迁移到安全的地方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大量捕食青蛙带来的后果是( )。 A、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B、粮食增产 C、害虫增多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 A、广东红树林保护区 B、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C、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选择题。 ( )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A、沙尘暴 B、下雪 C、阴天 人类过度捕杀百灵鸟会导致( )。 A、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 B、粮食增产 C、蝗虫增多 据报道,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种鸟类或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是加速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 A、自然灾害 B、天敌过多 C、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些珍稀的动物面临灭绝,保护它们的最好办法是( )。 A、进行人工饲养 B、建立自然保护区,使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C、消灭它们的天敌

数百年前,我国的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消失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森林中的野生动物过多 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平衡的因素是( )。 A、人为因素 B、自然因素 C、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下列保护野生动物的做法中,错误的是( )。 A、将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放到动物园里养殖 B、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 C、打击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人类的责任。( ) A、正确 B、错误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内容摘要:孟德斯鸠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思想在法学界影响深远。《论法的精神》是他伟大的作品,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最近有幸拜读了这一著作之后,有了许多体会和心得,下面我就这部著作谈谈我的感受,愿与大家作为分享。 关键词: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一、作者简介: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法学家,是与伏尔泰(1694-1778)、卢梭(1712-1778)齐名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孟德斯鸠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历代服务于纳瓦尔朝廷。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波尔多议会会长的职务,并依遗嘱承袭了伯父“孟德斯鸠男爵”的尊号,这个称号也就同时标记着他的贵族世家的身份。他既好学,又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充裕的时间去周游列国,阅读资料,吸收经验和知识,从事著述,终于完成了《论法的精神》这部重要的著作。他作为资产阶级法的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认为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 二、写作背景: 此书出自孟德斯鸠时代,也就是法国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前半期,此时政治法国的封建主义和君主制发展到最高峰正急剧转向没落的时代,也就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风暴席卷法国的前几年。当时的法国统治阶级是封建地主阶级,它包括贵族和高级僧侣两大社会集团,专职的国王政府就是这个阶级的专政机关。其余则是“第三等级”,包括各阶层的居民,其中除了

资产阶级和农民之外,还有手工业者和尚未形成为独立阶级的手工工厂工人。这是法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专制政府对广大人民的压迫是无所不用其极。加上长期的战争、饥饿,疫病,真是民不聊生。农民的起义,此起彼伏,说明政治、经济危机已非常尖锐。 三、内容概要: 《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四个部分,共三十一章内容,包含基本理论、政治理论、法律理论和经济理论四个部分。在这本书里,孟德斯鸠企图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建立起国家与法的一般性的规律与原则,寻找出历史演进的规律。与此同时,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种种方面去研究法律的“精神“,还从社会的演进去探求这种力量在政治、法律方面所起的作用和一般的规律。孟德斯鸠的思想被资产阶级用作反封建、反暴政的武器,孟德斯鸠关于分权和法制的理论被一些资产阶级国家所采用。孟德斯鸠最大的影响在于他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世界基本社会理论——“宪政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民国时代的的宪法和法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读后感: 通观这本书,其部分政治、法律和经济方面的理论,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政治方面的理论主要有政体分类理论,自由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 其一,关于政体的划分,不同思想家都有各自的划分,划分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根据统治者的人数以及统治的正当性进行划分。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三种,即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政体,而贵族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贵族手中的政体。君主政体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但

《论法的精神》书评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我的著作没有意思非难任何国家已经建立了的东西,每个国家将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准则所以建立的理由。 ————孟德斯鸠在大一的时候曾经读过《论法的精神》,虽是匆匆读完一遍,但是当时就为孟德斯鸠的才华,做为一名学法学的学生,我从未想到,法律不仅跟政体和领导者有关,也和地理、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商业等都有关系,而这些关系也就是法的精神。 这学期,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一些名著,当发现里面有论法的精神时我就决定再将它读一遍,因为我知道,虽然自己曾经读过它,但对于其中的真正含义,自己可能连皮毛都没摸到,经过再一次的阅读,虽自己可能依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愿意去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作者出身 孟德斯鸠与1689年1月18日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柏烈德庄园。他起初的名字叫做查理·德·色贡达,出身贵族,历代服务于纳瓦尔朝廷.1713年父亲去世,1716年他继承伯父任波尔多会议长的职务,并依遗嘱继承了伯父“孟德斯鸠男爵”的尊号,所以他的名字成为“查理·路易·德·色贡达,拉柏烈德和孟德斯鸠男爵”,这个称号就标记着他贵族世家的出身。 之后,他与加尔文教派的一位有钱的女子结婚并得到十万嫁资。后来他卖掉议长职务,约得六十万英镑左右。他每年从买金中得到的利息收入达到两万九千镑之多,家庭经济生活十分富裕。 他年轻时代专攻法律,也当过律师,又有过从政经验,但也喜欢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问。这些方面的爱好也奠定了他在其著作中能将法律与那么多社会的自然的因素联系起来,他既好学,又有经济力量和充裕的时间去周游列国,吸收经验和知识,从事著述,终于完成了《论法的精神》。 他于1755年2月2日去世。 二、所处背景 在高中时期的历史课本学习中,我们知道,孟德斯鸠所处的启蒙运动时期是一个思想著作百花齐放的时期。但实际上孟德斯鸠所生活的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前半期,是法国腐朽的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发展到最高峰正要急剧转向没落的时代,当时法国的通知阶级是封建主阶级,包括贵族和高级僧侣两大社会集团,其余的则是第三等级。 这时,宫廷和贵族的奢侈生活就建筑在苛捐杂税和残酷剥削之上,加上长期的战争、饥荒、疾病,可谓是民不聊生。受到封建砸去的农民和受到重税压迫、饱受创伤的资产阶级,尤感切肤之痛。 但是,这个时期,起义农民没有力量单独推翻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以重利盘剥为主要生活来源地资产阶级在专制之下虽然被压迫,但是任然有发财的机会,所以它不能是激进的革命者。 三、全书基本理论 孟德斯鸠的理论主要是要摧毁当时腐朽的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政体,但由于教会是他们的堡垒,所以又必须首先相教会进攻。孟德斯鸠是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他所维护的是新兴的、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孟德斯鸠的理论包括基本理论、政治理论法律理论和经济理论等几大类,它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演示教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南宁市民族大道中段小学 林凯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P19-20,第一单元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本单元是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为本单元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是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同时通过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的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物与环境之间联系与影响、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态失衡及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学情分析: 到这课为止,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从“生态瓶”推广“草原”,再到“沙尘暴”,使学生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

系统,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鹰、兔、草的图片,有关沙尘暴、发菜、猎隼的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欣赏大草原美景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旅游吗?谁来说说你去过最美的地方是哪?(学生自由答,如能答出大草原,则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如不能,则教师继续引导。)大家想知道老师去过最美的地方吗?请看屏幕(播放大草原美景视频)。 (二)认识生态群落 师: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生活中许多动物和植物,你知道都有哪些吗?(学生自由答,教师将相应动物图片拖入课件中)。大草原之所以那么美,也正是因为生活在此的每一种生物都和谐相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谈论有关生态平衡的问题。(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像草原上的草、兔子、牛、羊等生物这样,在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屏幕出示)请同学们齐读一遍。(齐读毕) (二)鹰、兔、草 师:同学们,在这些生活在大草原上的生物里,你能找出哪些食物链?(生答,师课件中板书,同时注意强调食物链通常是以植物为开始,以凶猛的

《论法的精神》摘要

《论法的精神》摘要 一、关于政体的划分 关于政体的划分,不同思想家都有各自的划分,划分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根据统治者的人数以及统治的正当性进行划分。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三种,即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政体,而贵族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贵族手中的政体。君主政体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但是,君主是按照固定的法律进行统治的政体。而君主根据自己反复无常的意志来统治的政体则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最反对的是专制政体,最欣赏共和政体。因为在他看来,评价政体好坏的标准是“有无法治”,不管是一人之治的君主国,还是众人之治的共和国,只要是建立在法治与自由的基础上,权力能够在法的通知下相互制约、均衡运行,就是良好的政体。 二、关于自由 在自由方面,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仅仅意味着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做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的话,那么他就不再自由了。法律是公民自由的界限,一旦公民的行为越过法律,那么他的自由便不复存在。在他看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无休止的滥用权力,所以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来捍卫自由。因此,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即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开。这三种权力必须分开行使,在分立的同时实现制衡。如果两种或三种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在我们谈到权力分立有助于自由的保障与实现时,不可忽视的是,权力分立与制衡也能较好地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他似乎以秩序为自由之前提。“在良好政治下生活的人民,总比那些没有规章,没有领袖,在森林里游荡的人民要快乐些”。同时他认为,应采用温和手段改进社会顽疾以使法律恢复效力。 三、关于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把政体分成了共和、民主和专制三种,在专制政体中无法律,统治者靠的是个人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在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中都是有法可依的,所以他对专制政体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他认为在法制的国家里,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并且,他还指出,为了保障政治自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他主张资产阶级掌握立法权并监督行政权,行政权由君主掌握,君主有权否决立法但无权立法,只能按照法律办事,司法权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来行使,三权同时受制于宪法。这样,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就可以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四、三权分立的相关思考 三权分立真正的实践者是美国,美国正是利用了这个权力制衡理论,发展成现在的超级大国。《论法的精神》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的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的思想是以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并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根据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分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是最高立法机构,有权弹劾总统和联邦法官;总统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行政高级官员、执行各项立法,拥有军事统帅权和外交权,总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实录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实录 授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本课的核心知识和核心内容,所以它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中三种主要的生物(草、兔、鹰)数量减少的原因分析得出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后果——沙尘暴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本课可采用三环五步教学方法,严格按照课前预习、预习反馈、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解疑解难、巩固延伸的模式进行。 四、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五、教学过程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美丽的草原”。沙尘 暴。) 问题设计: 1、看了这草原和沙尘暴,你有什么感受呢? 2、说美丽的大草原怎么会变成荒漠,形成沙尘暴?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问题反馈: 学生1:草原很美丽、沙尘暴很可怕,草原的草退化,引发了沙尘暴 学生2:描述沙尘暴的状态及危害 学生3:草原上的鹰、兔、草共同组成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一旦某一生物数量有变化即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最终导致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出现问题,生态面临失衡的危险。 (二)新课教学 草原的生态平衡: 教师: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学生:(学生画出) 教师: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学生A:鹰减少了,兔子会多,草原的草会疯长 学生B: 兔子少了,鹰会饿死 学生C:草少了,兔子会少,鹰会大量介减少 教师: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 小组1:过渡放牧 小组2:环境污染、捕杀动物 小组3:过渡开采资源 小组4:自然原因 学生共同总结:人为原因(主要原因)和自然原因 沙尘暴: 教师:1、课件展示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年10月14日 早在中学时代,在老师的推荐下曾拜读过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的大作—论法的精神,那时只是粗浅的看了看。来到大学后,重读此书,受益匪浅,由衷的被这位法学家的精神境界所折服。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他的著述论法的精神于1748年出版,当时的伏尔泰把此书推崇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细读论法的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孟德斯鸠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悟,并从中领悟到其理论真正的精华。 论法的精神提出了许多关于法律的理论,断言法律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是人类正义的表现,法律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阶级利益服务,不是为一部分居民的利益服务。他反对酷刑、主张适度刑罚,刑罚与教义相结合,利用舆论威慑阻止犯罪,只惩罚行为,不惩罚思想、语言。他还抨击了所谓攻击教会的亵渎神圣罪以及其他相关的无理的刑法。另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判、立证、拷问等诸方面的论说。总之,孟德斯鸠的学说涉及人类社会的各种基本问题。

论法的精神一书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愿望。全书在政治理论上极力主张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目的是为了避免独裁者的产生。独裁者们往往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在法律理论方面阐述了法律的定义和种类,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论,以及立法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法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由此将法律分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应与政体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且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宗教习俗、货币等各种事物的关系。全书在经济理论上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考虑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们的性格、感情有关的这些因素。 该书首先讲述了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有无与法治有着直接关系。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所以在专制政体下,根本就无所谓立法权。君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相比虽由也是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但并不等于说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国的人民的权力是相对平等的。三种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的体系、法律的内容等,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孟德斯鸠与以往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公正的价值理念。在孟德斯鸠看来,法的主要精神就是正义,法律应是正义的化身。

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维护生态平衡 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通过食物链的关系,物种之间起到互相依存、互相牵制的作用。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由于无节制地猎捕蛇类,致使蛇类资源枯竭,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在局部地区猖獗。又如,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猎捕活体用作宠物贸易,致使食虫鸟类数量急剧减少,导致松毛虫、蝗虫等森林和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发生。鼠害和病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生态失衡的代价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Each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rough the food ch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have inter-dependence and contain role. Once a certain part of the food chain appear problem, the entire ecosystem balance can be severely affected. For example, because unstinting hunt snails, the snakes resource exhaustion, cause forest, grassland and farmland in the local area in the rat rampant. Be like again, because the use of pesticides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hunting living used as a pet trade, the carnivorous bird dramatically reduce, lead to adult, grasshoppers, forest and large crop pests occur. Pest and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o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caused great loss, the cost of the ecological unbalance of the big is immeasurable. 二、保证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濒危动物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在动物学、进化学、生态学、遗传学、现代医学、仿生学等学科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我国驯养繁殖的数万只食蟹猴和猕猴,绝大多数都被用作实验动物或用来生产抗病防病的疫苗。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动物园以及博物馆收藏、陈列或展出濒危动物的标本,对科研教学、宣传教育、执法活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Second, ensur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activities Endangered animals i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est materials, in zoology, into the chemical, ecology, genetics, modern medicine, bionics in the field, and other disciplin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2019-2020学年度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8、维护生态平衡教科版课后练习七

2019-2020学年度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8、维护生态平衡教科版课后练习 七 第1题【单选题】 一些珍稀的动物正面临灭绝,保护它们的最好办法是( )。 A、进行人工饲养 B、把它们迁移到安全的地方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选择题。 ( )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A、沙尘暴 B、下雪 C、阴天 人类过度捕杀百灵鸟会导致( )。 A、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 B、粮食增产 C、蝗虫增多 据报道,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种鸟类或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是加速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

A、自然灾害 B、天敌过多 C、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些珍稀的动物面临灭绝,保护它们的最好办法是( )。 A、进行人工饲养 B、建立自然保护区,使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C、消灭它们的天敌 数百年前,我国的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消失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森林中的野生动物过多 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平衡的因素是( )。 A、人为因素 B、自然因素 C、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下列保护野生动物的做法中,错误的是( )。 A、将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放到动物园里养殖 B、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 C、打击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大量捕食青蛙带来的后果是( )。 A、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B、粮食增产 C、害虫增多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假定在一个由草、鹿、狼组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的数量将( ) A、迅速上升 B、上升后下降 C、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数百年前,我国的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变成荒山,主要原因是( )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于1748年出版,是法国著名的法学家、社会学者----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的代表作,他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资产阶级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这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学术名著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论点严密。《论法的精神》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孟德斯鸠关于法的精神的的论述和他探索的思想进路和普遍联系的思想方法已成为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孟德斯鸠以他辽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通过这部著作详细的阐述了从皇权向人权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与人的自有的精神,他以法律为基础,以详实的资料和充分的论证,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完全新式的社会蓝图,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决定人类命运的将不再是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一部代表了人民利益的法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行政、立法、司法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没有一个机关会拥有无限大的权力;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将不再是臣民,他们将成为社会的公民,而公民的权利是被得到充分的保护的。一、《论法的精神》阐述的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性论 理性论是孟德斯鸠政治法律哲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他不但将科学与神学加以区分,而且将上帝和人截然分开。以其鲜明的战斗性向欧洲愚昧的神学主义发起了猛烈地进攻,具有伟大的历史使命感。何谓法?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序中说“我的原则不是我的成就,而是从事物性质中推演出来的”。从这一根本的观点出发,他在第一章便开宗明义的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孟德斯鸠的观点,自然状态中的自然法不是渊源于人的理性,而是渊源于人类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与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孟得斯鸠认为,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各个特殊场合的适用。在其对“法”所作的定义当中,虽然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关注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是通过社会理论的构建,考察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以此来揭示“法”之内涵,即法律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可以认识和控制的,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认识社会和法律的性质,从而使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孟德斯鸠主张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开篇便提到了法与存在物的关系。他坚定地认为,法是由存在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的这个观点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法律崇高的地位,法律不再仅仅是统治者说使用的一种工具,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用来约束人的一个条文,而成为了同自然法则具有一样高度的真理。孟德斯鸠把法看做是人类社会的定理,这些定理同理科中的公理是相同性质的,只不过理科真理作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而人类社会的定理作用在人类当中孟德斯鸠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定义下,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法律。 (二)、“地理”说 (1)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论法的精神》在法理学上独树一帜的一个主要标志。孟德斯鸠非常强调

《维护生态平衡》优秀教案

《维护生态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制作相关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2、学生结合图片说出图中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 3、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出示草原图片,学生观察。 2、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3、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4、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页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5、用课件展示答案。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页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应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2)应该保护动植物原有的生存环境,不让它们遭到破坏。 (3)应该禁止捕杀各种动物,对捕杀的人进行严重的惩罚。 (4)课后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 四、小结: 1、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发言) 2、课件出示结束语。 五、作业设计 讨论: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思考: 1、是人类的哪些干扰引发了草原的生态失去平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维护生态平衡》教案

课题:家长开放日《维护生态平衡》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P19-20,第一单元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本单元是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为本单元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是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同时通过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的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物与环境之间联系与影响、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态失衡及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学情分析:到这课为止,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从“生态瓶”推广“草原”,再到“沙尘暴”,使学生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系统,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鹰、兔、草的图片,有关沙尘暴、发菜、猎隼的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欣赏大草原美景

论法的精神评价

论法的精神》全书共六卷31章,其中上册是三卷19章,下册是三卷12章。第一卷主要谈法和法的精神的一般概念以及法律和政体性质与原则的关系。第二卷讲的是法律和国家安全、法律和战争、宪法与政治自由、刑法和国家税收与公民自由的关系问题;第三卷专论法律与气候、土壤、民族的一般精神、风俗和习惯的关系。第四卷谈法律和贸易;第五卷谈法律和宗教的关系,各种部门法的使用范围等问题;第六卷主要追溯法国法律的起源和变革。第一章是全书内容的高度浓缩,孟德斯鸠通过对法和法的精神的界定,指出了他在后面将要研讨的所有问题。 孟德斯鸠开宗明义,给法下了定义。他说,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因此,一切存在物——上帝、物质世界、高于人类的“智灵们”、兽类和人类,都有他们的法。法的本质是理性,不同国家的政治法和民事法只是人类理性的不同适用。“法的精神”是各种关系的综合。这些关系:法律和政体的性质及原则的关系,和一国的自然状态的关系,和气候、土壤以及生活方式的关系,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的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的关系,法律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指出,《论法的精神》研讨的正是存在与法律和各种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 第二章探讨法律和政体性质的关系。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即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其中共和政体又分为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两种。民主政治的性质是: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贵族政治的性质是: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君主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遵照固定的和确定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的性质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与各自的性质相对应,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律是建立投票权的法律。比如,划分有选举权者、规定用抽签的方式选举、选举公开、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等等。贵族政治的基本法律是用选择的方式选举,由参议会去处理贵族团体所不能决定的事务并筹备贵族团体将决定的事务。君主政体的基本法律是以贵族作为中间的、附属的权力,并设有法律保卫机构。专制政体的基本法律是设置一个宰相。 第三章探讨法律和政体原则的关系。孟德斯鸠首先区分了政体的性质和原则。他说,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品德,贵族政体的原则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君主政体的品德是荣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 第四章分析了适应各类政体原则的教育的法律。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原则不同,教育的法律也不同。君主国教育的法律是荣誉,荣誉在社会当中处处在引导着人们;在共和国里,教育的法律是品德,也就是注意激发人们对法律和国家的热爱;在专制国里,教育只把恐怖置于人们的心里,把一些极简单的宗教原则置于人们的精神里而已。 第五章谈论的是立法应与政体的原则相适应。孟德斯鸠认为,在民主政治中,爱民主政治就是爱平等、爱俭朴,所以应该把爱平等和俭朴作为立法准则,写入法律,由法律来建立平等,培养俭朴。在贵族政体下,人们的财富很不平等,因此法律应该鼓励宽和的精神,并努力恢复国家在体制上所必然会失去的平等。在君主政体下,法律的原则也应该是荣誉。在专制政体下,恐怖、愚昧、沮丧的人民是不需要许多法律的。所谓法律,仅仅是君主一时的则已。第六章是各种政体下面、刑法繁简、判决的形式、处罚等的关系。孟德斯鸠分析道,在君主国,民事法律条文繁复,特殊案例浩繁,司法事务和判决的矛盾也多;在专制国,立法者无法可立,法官无案可判,一切都按君主同一的、绝对的意志办事。刑法也是一样。共和国和君主国同属政治宽和国家,它们越是重视公民的荣誉、财富、生命与自由,所以,他们的诉讼程序就越多。相反,当一个专权的进修,他首先便是想简化法律。孟德斯鸠还详细考察了各种政体下的控诉、刑罚的轻重、古代法国的法律、日本的法律、罗马法关于刑罚的规定以及一系列具体的刑罚问题。 第七章是政体原则和节减法律、奢侈以及妇女身份问题。孟德斯鸠认为,一个共和国,奢侈越少,就越完善。一旦奢侈之风四起,便无品德可言了。体制不完善的贵族政体以法律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