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图画院
宋代画院教育及其历史地位

宋代画 院教 育及其历 史地位
周 小 瑾 张 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南 大学 艺 术 学 院研 究 生 河 南开 封 4 50 ;2焦作 市 实验 中学 1 河 700 .
河 南 焦作 4 45 ) 5 10
摘 要 : 宋 代 绘 画 在 中 国 古 代 美 术 史 上 具 有 极 其 辉 煌 灿 烂 的 成 在 服饰 和 俸禄 方而 都 比其他 艺人 为 高 。有如 此优 厚 的待遇 ,加 上 就 ,而 宋代 画 院 则 是 中 国古代 美 术教 育 史 上 最 为 完 备 的 ,规 模 最 大 的 作 为书 画 家的 徽宗对 画 院创 作 的指 导和 关怀 ,使 得这 一 时期 的画 艺 术 教 育 机 构 。很 多 著 名 的 大 画 家 李 唐 、 马 远 、 夏 圭、 张择 端 等 都 出 院 创作 最 为繁 荣 。在他 的指 示下 ,皇家 的收 藏也 得到 了极 大 的丰 自宋 代 画 院 。 富 ,并 且将 宫 内书 画收 藏编 纂 为 《 和 书谱 》和 《 和画 谱 》, 宣 宣 关键 词 : 宋代 画 院 ; 国子 监 画 学 ;古 代 美术 教 育 成 为今天 研究 古代 绘 画史 的重要 资料 。 ( )宋 代画 院考 试及录 用 制度 二
导 论 宋代 是我 国历史 的… 个 鼎 盛 时期 ,而在 此 期 间 ,中 国建 立 一 了制 度 明确 的 画院 ,并 且在 宋徽 宗朝 时 成立 了 中国 古代 美术 教育 历 史 j 一 的专 门绘 画 学校 即 国子监 “ 二 惟 画学 ” 。宋代 画 院教 育 为 当 时培养 宫 廷绘 画人 才起 到 了积 极作 用 ,在 中 国美术 教 育史 上 具 有 非常 重要 的地位 。故本 文拟 以宋代 画 院教 育 为研 究对 象 ,着重 探讨 宋代 画院 教育 的基本 特征 及其 历史地 位 。
8图画见闻志第八篇

• 要使“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 除了需要高度的技巧之外,更需要一种 审美创造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 苏轼称为“身与竹化”。 • 画家精神高度集中,达到了“忘我”的 境地。超越了世俗利害得失的考虑,也 超越了自己的生理的存在,把全部注意 力都集中于胸中的审美意象(“胸中之 竹”)。这就是“身与竹化”。这种精 神的集中,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超越, 是一种精神的解放。
• 苏轼的“成竹在胸”和“身与竹化” 的命题是对于郭熙“身即山川而取 之”命题的补充。郭熙“身即山川 而取之”的命题,着重点是讲画家 如何通过审美观照而在自己胸中构 成审美意象,苏轼“成竹在胸”和 “身与竹化”的命题,着重点则是 讲画家胸中构成审美意象之后,如 何通过笔墨把审美意象表现出来 。
• 这个命题讲了三层意思:第一,画 家动笔之前,胸中必须要有一个完 整的、清晰的审美意象。第二,画 家胸中的意象(“成竹”),是 “意”与“象”相契合而产生的升 华,是灵感的爆发,它具有瞬时性、 不稳定性,第三,画家要把胸中涌 现的意象不失时机地用笔墨表现出 来,还必须有高度纯熟的技巧,必 须要有技巧的训练。
击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用来比喻 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无停滞。), 少纵则逝矣。与可(北宋画家文同, 善画墨竹,画竹叶创深墨为面,淡墨 为背之法。后世画竹者多受他影响。 存世有《墨竹图轴》)之教予如此, 余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 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 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文与可
二、用笔三病:郭若虚第一次 总结用笔三病为“版、刻、结”。主 张要用好笔必须技法熟练,胸有主见, 方可大胆用笔。用笔不好不但没有神 采,而且还会出现笔“病”,颇得画 家们首肯,对后来的绘画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苏轼的绘画美学
中国历史故事-张择端如何创作出《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如今在哪儿?

中国历史故事-张择端如何创作出《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如今在哪儿?《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标志性画作,是画中瑰宝。
这本画作无论是从其本身的艺术水平,还是他表现的世俗景象,乃至于他的现实意义,都十分的重要。
张择端今山东诸城人氏,早年游学京都,后来供职于翰林图画院。
我们知道张择端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在于“石渠宝笈三编本”金代人张著所作的的一个跋文,里面是对《清明上河图》作者现存最早的记载。
“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然而《评论图画记》现已不存于世。
在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中,并没有记载有张择端这个人。
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张择端当时进入翰林院的时间还不长,编者还没有来得及将他收录其中。
总之张择端是《清明上河图》作者已经确认。
《清明上河图》选取了清明这样一个节日,以全景式构图的方式,将北宋京城汴京的繁荣景象表现出来。
作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在这之前,中国的人物画大多数都是宗教形象和贵族生活,涉及底层人民的少之又少。
然而张择端这幅宏伟巨作,却将焦点聚集于平常老百姓,聚焦于世俗生活。
这个意义,可以说是绘画史上划时代的。
最令人感慨的是,张择端本人还出自于宫廷画师,专供皇室贵族,是“院画”之人。
《清明上河图》最成功的不在于他篇幅巨大,而在于在篇幅构图如此宏达的同时,他的细节描绘也是那么的生动传神,以至于大家站在这幅画的面前,好似穿越回了那个繁荣的时代。
张择端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是北宋末年宋金对峙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虽然表面上一片升平,但是内里已经酝酿出了一场大动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张择端是如何创作出这幅画作的呢?首先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交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
虽然一直受到外租侵略,但是本地的经济却一直傲视全球。
论宋代绘画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中国历史进⼊封建社会后期,绘画艺术进⼀步成熟和完备,特别是宋朝,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盛时期。
⽂⼈学⼠把书画视为⾼雅的精神活动和⽂化素养,并对绘画提出鲜明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
社会、宫廷、⽂⼈⼠⼤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都出现群彩纷呈、多⽅发展的局⾯。
统⼀消除了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商业⼿⼯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宋代绘画进⼊⼿⼯业商业⾏列,与更多的群众建⽴较为密切的联系。
⼀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业。
汴京⼤相国寺每⽉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梅⽵扇⾯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段。
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
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
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百幅在市场⼀次售出,以防别⼈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的杜孩⼉,也在汴京享有盛名。
吴兴籍军⼈燕⽂贵常到汴京州桥⼀带卖画。
⼭西绛州杨威,善画村⽥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价。
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代由于⼿⼯业的发达,促成了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等雕版中⼼,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雕印的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殊指南图赞》、《赵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宋代绘画的繁荣与北宋的画院制度很有关系。
画院,西蜀和南唐都有,到北宋更成规模、建制了。
北宋的⼀些皇帝都有很⾼的⽂化修养,宋徽宗赵佶更是中国⽂化的不可磨灭的书画家。
皇帝的好恶就是政府的决策,政府的提倡就能促进某⼀事物的发展。
中国古代民间年画

中国古代民间年画
当时,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
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后来,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在此时完成了向祝福年话演进过程。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典籍,都记载了宋代京城春节期间出售年画之类吉祥装饰品的景况,当时年画的张贴已普及于城镇居民之中,从中也可看出年画已相当盛行。
张择端的身世之谜

张择端的身世之谜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
认为张择端为南宋人的专家,主要是根据明晚期书画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推测:“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
”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记载:“《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观点的专家,是根据《清明上河图》最早的题跋出自金代人之手,并且两宋画院均不见张择端著录。
然而,更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最早的金代张著题跋中注明了张择端的身份为“翰林”,并且进一步指出,张择端游学于京师,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
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惟一的记载。
他所提到的向氏究竟是何人,已经无法考证,向氏所著《评论图画记》一书也不曾见于著录,这给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考证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根据最早的金代张著题跋,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开封的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天保六年,到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占地540亩,僧院64座,殿阁雄伟、花木葱茏,因此被誉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
偌大的相国寺雕梁画栋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
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首都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个青年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
张择端住在相国寺的香积厨里,潜心作画。
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
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
宋徽宗赵佶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
南宋翰林医官院

杭州|生活品质Hangzhou | quality life52 2012.12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又称翰林医官局,简称医官院。
既是宋代内庭翰林院的分支机构,又是国家医政机构。
约始于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其时,已有翰林院医官局之称,南宋沿置。
主要职责是专掌医药,侍奉皇帝、后宫、宗室治疗疾病等。
同时又兼管朝廷的医政与医疗事务,包括为大臣、百官及众人等派遣医官诊治。
北宋初期无定员,少者数十人,多者一百多人。
大都是选择年龄在四十岁以上且通晓医药,经过专业、经义及方脉用药考试合格者,才能任命为翰林医官。
此外,也有荫补、奏补特例任命的。
翰林医官院分科较细,主要有大方脉(兼风科)、小方脉、产科、针科、疮肿科(兼折伤科)、眠科、金镞科(兼书禁科)、口齿科(兼咽喉科)等。
大体兼备今中医各主要专科。
宋徽宗时,医官人数增至九百多人。
南宋沿置,人员大为减少,仅八十五人。
医官院,北宋前期,提举官由内侍充任,职责是行政管理。
其医职官有翰林医官使二人(正七品)、副使二人(从七品),直院四人、尚药奉御六人、翰林医官三十人(从七品)、翰林医学(从九品)四十人、祗候医人(不入品)十三人。
政和三年(1113年)八月,宋徽宗新改医职名称,立定医官局编制分为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
内廷称“医师”(正七品),保和大夫、保安大夫。
翰林良知(正七品),和安郎、成和郎、成安郎、成全郎、保和郎、保安郎。
翰林医正、翰林医官。
翰林医效、翰林医痊(定为医职)。
翰林医愈、翰林医证(从七品)、翰林医诊、翰林医候(从八品)。
翰林医学(从九品)、翰林祗候(二十二阶)。
大夫以二十员、正郎以三十员,医效至祗候以三百员为额(以上三种为医工,再上为医官)。
南宋初,即绍兴二年(1132年)医官院的职事医师大为压缩。
宋代专为皇宫中值宿医官,特称为入内内宿医官,简称“内宿医官”。
这些内宿医官是经过严格选择、保荐与考试合格后,才能成为宫内宿值侍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预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预习
【人物介绍】
张择端,以正道,东武人,北宋画家,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
善于风俗画,尤长于舟车、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
【作者简介】
滕明道,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收藏家。
【主题概括】
本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介绍,诠释了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及目前保存的情况。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画上的内容。
第三部分(5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翰林图画院
早在五代时期,西蜀(891—965)和南唐(937—975)就已经开始
设立专门从事绘画的机构——画院。
画院由国家直接管理,画院画家以“翰林”、“侍诏”
的身份享受与文官相近的待遇,并穿戴官服,领取国家发放的“俸值”。
这样,国家可以把全国最优秀的丹青妙手汇聚起来。
画院要以描绘帝王贵族肖像与生活为主要任务。
凡有重大活动,便有画院高手进行描绘记载。
所以,这对画家的艺术提高起到鼓励和促进作用。
如西蜀时画院画家黄筌、黄居采父子在花鸟画方面,南唐时画院画家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等在人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公元960年,宋王朝统一中国后,继续设立画院并加以扩大,成立了翰林图画院。
原来五代时画院的高手都在宋画院供职。
宋代的画院成为全国绘画创作的中心。
为了挑选为新建的玉清昭应宫绘制壁画,画院主持向全国召募画师,应召画家竟超过三千人。
经过考试,武宗元、王拙等百余人入选。
武宗元就是《朝元仙杖图》的作者,当时人们认为他可以和吴道子相比。
前述《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宋徽宗时画院的画师。
皇家画院最活跃的时期是从宋徽宗到南迁后高宗、孝宗时期(1101—1189)。
画院日趋完备,画院考试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以揽天下画家。
考试按题材分六科,摘古人诗句为题,看谁的构思巧妙,出奇制胜,更有创造性。
例如,对于“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的考题,优胜者不落入在船上停一只鹭鸶的俗套,而画一人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因终日等待渡者而疲倦。
“深山藏古寺”的题目,立意在“藏”字上,画中并不画古刹一角,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
人物编辑
宋代画院的兴盛同宋徽宗赵佶(1082—1135)有密切关系。
赵佶不仅是画院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同时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画家和水平很高的鉴赏者。
他要求画家要师法自然,把握对象的“情态形色”,符合物理,不倚傍前人。
有一次,赵佶要画院画家画孔雀升墩的屏障,画了几次他都不满意,问他为什么,他说,孔雀开放一定先要举左脚,而画家却都画成抬右脚了。
赵佶不仅重视写生,还讲究物理法度。
他曾经画过鹤的二十种不同姿态。
他画鸟雀时用生漆点睛,黑豆粒般地凸出在纸绢上,使眼珠发亮,十分生动。
他在人物、山水、花鸟几方面都有一定成就,花鸟画最为突出。
其他署名的作品有《腊枝珍禽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文会图》等多幅。
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身份,难免其中有御用画家代笔者。
他还创立了一种精瘦劲健的“瘦金体”书法,别具一格。
他在整理和保存古代艺术遗产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授意编成的《宣和睿览集》共100帙,分14门,总数达1500件作品。
《宣和画谱》20卷,收入6396件作品。
赵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一个亡国之君,但在艺术上是有作为的,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
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
赵佶史笔遗恨丹青永纪。
北宋著名的误国之君。
但他自幼酷爱书画,并为之终生探索实践,却成了中国书法史上无可代替的杰出人物。
赵佶擅长绘工笔花鸟,风格写实缜密,并由于他的倡导,使宋代工笔花鸟画登上了艺术最高峰。
他出入黄庭坚书法,自创了一种瘦劲硬挺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历代传摹不衰,他兴办国家级画院,开了公办画院的先河;他主持编撰了“宣和书谱”。
使许多重要的艺术资料得以保留。
宋代翰林图画院画家的选拔,最具有浪漫色彩。
根据宋·邓椿所著之《画继》一书的记载,宋代宣和(宋徽宗赵佶年号)时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
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
《画继》上说:”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又如…乱山藏古寺…”,要求画家所作不但切合试题,而且还要求画幅构思巧妙,不落俗套。
宫廷画院的花鸟创作亦开始摆脱黄体的一家眷属。
来自民间的崔白,崔悫兄弟,作为花鸟多在于水边沙外之趣,画风清淡疏通,放手铺张,势欲飞动,虽属工笔设色范畴,但明显已向粗放,清淡的格调倾斜,追求“孤标高致”,“野趣”,迎来了画院花鸟创作的全面繁荣。
皇帝宋徽宗赵佶,对画院的建设不遗余力,对花鸟画的提倡尤其着意。
概括其对绘画艺术的要求,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注重写生追求客观的真实性,二是通过命题考试追求的含蓄性。
在其影响下当时画院的花鸟画创作呈现出形象逼真、意境生动的特色。
比之二黄,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画风有两种,一种用浓郁的重彩画成,源于黄体,另一种用清淡的水墨画成,源于徐熙。
其作风又有两种:一种工笔细勾淡染,与院体无异,只是变色为墨而另一种粗笔,连勾带染,点垛兼施,但依然恪守形象的真实性。
南宋宫廷画院的花鸟,在艺术思想上乃画风形态上,无不受赵佶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不少著名的画家如李安忠、李迪等,本来就是宣和画院的画师。
此外如林椿,吴炳等均为一时高手从具体画法而论,南宋画院虽与宣和画院一脉相承,但宣和画院多为大幅画创作,至南宋初期的李迪犹然,而南宋画院多为斗方,团扇形制的小幅面创作。
因此,就风意境而论,前者有辉煌壮丽之观,后者清
新腕约之致。
除工笔设色的一路之外,当时的禅林之中亦以花鸟画画坛化为顿悟的机缘,画法用水墨大写意,极其恣肆奔放,完全脱略形似以神韵为尚,其意境又在徐熙落墨法之外。
先在画院后又入禅林的梁楷所作多取远景,牧溪则多写近景;梁楷擅于用笔而性格较为刚斫,牧溪擅于用墨而性格稍趋柔和,这一路禅画风后来东传日本,对日本画坛影响至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