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少数民族民俗事象与仿生

合集下载

中南地区 少数民族及其民俗

中南地区 少数民族及其民俗

土家锦
土家锦是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毗邻地区土家族生产的传统手工 织锦,当地称“打花”。因主要用作铺盖(被面)亦常称为“土花 (打花)铺盖”,土家语称“西兰卡普”。传统土家锦以棉线为经 ,各色棉、毛、丝等纤维为纬,斜型腰机,通经断纬手工挑织,彩 纬满铺显花。纹饰大多采用各种花鸟虫草走兽和生活用具,经抽象 概括为象征性和几何形图案,配色浓烈鲜艳,有粗犷、朴质、敦厚 、绚丽的民族风格。
土家锦
土家族服饰,是土家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服装,由于土家族 历史上汉化较早,传统土家族服饰已经基本消失。由于表 演的需要,现代的土家族服饰大多各自研制不同款式,种 类非常繁多。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 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 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 边衣领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 族特点。
2: 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 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
壮族饮食
壮族的饮食,在种植稻米的地区,喜食大米饭、大米粥, 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 。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 壮族人都喜欢吃猪 、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 圆等。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热情好客, 是壮族人民的良好品质。
壮族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 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 史悠久。 1: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又由 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 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黎族

南方民风民俗作文

南方民风民俗作文

南方民风民俗作文
今天,我跟着爸爸奶奶去外婆家,外婆家在南方的一个小村庄。

一路下车后,我就闻到一股香甜的桂花香,爸爸说那是桂花香。

村里的房子全是一层楼,白墙黑瓦,看着很舒服。

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树木,小鸡在草地上悠闲地觅食。

外婆家门口有个小池塘,里面有几条金鱼,它们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漂亮!
外婆做的饭菜可香了,有香喷喷的鱼香肉丝,还有红烧排骨。

我不由自主地多吃了一碗饭。

外婆说,南方人爱吃甜品,所以菜也偏甜口。

下午,我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去田野里玩耍。

他们会爬树,会玩捉迷藏,会用竹子做竹蜻蜓。

我虽然不会,但他们都很和善地教我,还把他们抓到的萤火虫送给我。

夜晚,萤火虫在草丛中飞舞,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

晚上,奶奶给我讲童话,她说南方人喜欢讲故事,二十多个故事都很有趣。

我听得兴致盎然,不知不觉间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外婆家。

我很喜欢南方,喜欢这里温暖的阳光,喜欢这里淳朴的民风,喜欢这里的美味佳肴,还有这里可爱的孩子们。

改天有机会,我一定要再来南方玩!。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苗族“跳坡节”“跳坡节”为苗族传统节日,爬坡杆是节日的中心内容,青年们围着坡场中竖起的一根高约10米的坡杆,随着笙歌翩翩起舞,为比赛助威喝彩。

龙胜“红衣节”“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

苗族“芦笙节”“芦笙节”是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中农历正月初三、初五、十五、十六等日举行(也有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各处日期不一)。

“芦笙节”这天,各村寨组成芦笙队参加比赛。

比赛前,每队在赛场竖起一根高4—8米的芦笙杆,并举行祭杆仪式,然后鸣枪、放鞭炮,芦笙手们围着芦杆载歌载舞,盛装的苗家姑娘和着芦笙曲调的节拍,跳起芦笙踩堂舞。

“过苗年”苗年是苗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各有不同,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日)或亥日(猪日)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参加“跳芦笙”活动。

“盘王节”“盘王节”最热烈的场面要数跳黄泥鼓舞。

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

“分龙节”“分龙节(也叫庙节)”是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过节的日期,一般是从农历夏至算起,逢第一个辰日即为“分龙节”。

“依饭节”“依饭节”是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的仫佬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三年举行一次,为期三至五天,各村寨于农历十月择日举行。

“花炮节”“花炮节”是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花炮节”的主要活动是抢花炮、赛芦笙、跳“多耶”集体舞。

“火把节”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同胞同手持火把绕往田边地角,相互抢火把打闹取笑,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

进入高潮时“火把盈野”、“火炬照田亩”,众人围着熊熊火光,饮酒欢歌。

“放鸟飞”“放鸟飞”春节是毛南族与汉族共度的节日,但毛南族在春节中有着本族独特的风俗,如“放鸟飞”。

南方民俗作文

南方民俗作文

南方民俗作文在南方这片广袤而多彩的土地上,民俗文化就像那璀璨星空里的繁星,数也数不清。

今天,我就跟您唠唠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那些事儿。

要说南方民俗,那首先得提到端午节赛龙舟。

每到端午,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我记得有一年,我特地跑去了一个江边小镇,就为了亲身感受那震撼人心的赛龙舟。

那天,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的,好看极了。

江边早早就挤满了人,男女老少,那叫一个人山人海。

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盼着龙舟队早点出现。

我好不容易才在人群里挤出个能瞧见江面的小缝儿。

“咚!咚!咚!”远处传来了有力的鼓声,人群瞬间沸腾起来。

只见一支支色彩鲜艳的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来。

龙舟上的队员们个个生龙活虎,喊着整齐的号子,挥舞着船桨,那船桨在他们手中就像是有了生命一般,快速地在水中搅动着。

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艘龙舟,船头站着一个威风凛凛的鼓手,他赤裸着上身,古铜色的肌肤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肌肉线条就像是雕刻出来的一样。

他双手握着鼓槌,有节奏地用力敲打着鼓面,每一下都仿佛敲在了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嘴里大声喊着号子,给队员们加油鼓劲。

船中间的队员们则是动作整齐划一,他们的身体随着船桨的挥动而有节奏地起伏着。

船桨入水时,溅起的水花像是一朵朵盛开的白莲。

他们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但眼神中却充满了斗志。

船尾的舵手更是关键人物,他全神贯注地掌控着龙舟的方向,确保龙舟能在江面上笔直地前进。

他的表情严肃而紧张,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江边的观众们也没闲着,大家扯着嗓子为自己喜欢的龙舟队加油助威。

“加油!加油!”的呼喊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还有些小孩子,兴奋地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

我旁边站着一位老大爷,他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小彩旗,一边激动地跟我讲着赛龙舟的历史和传统。

他说这赛龙舟可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团结和拼搏精神的象征。

比赛结束后,获胜的龙舟队欢呼雀跃,队员们相互拥抱庆祝。

而没获胜的队伍也不气馁,他们约定着明年再战。

六年级下册民族风俗作文云南施甸

六年级下册民族风俗作文云南施甸

六年级下册民族风俗作文云南施甸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下面是一篇长约2000字的小学六年级水平的作文,题目是"六年级下册民族风俗作文:云南施甸"。

文中描写了云南少数民族傣族的一些风俗习俗和生活方式,用一种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小学生讲述一个陌生而神秘的民族文化。

六年级下册民族风俗作文:云南施甸大家好,我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

在这个暑假,我有幸随父母去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施甸县,体验了那里独特的傣族风情。

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施甸是座风景秀丽的小镇,位于云南省西部,那里生活着人口约20万的傣族同胞。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和生活方式。

抵达施甸后,第一件让我惊讶的事,就是那里别具风情的房屋建筑。

傣族人的房屋都是用茅草盖顶,房身则是用竹子编制而成的。

竹编房屋通风透气,夏天可乘凉,冬天也不会太冷。

屋顶上还种着一些小盆栽,看起来别有情趣。

我们住的是一家当地著名的"竹楼",一共有三层楼高,房间十分宽敞明亮。

楼中央是一个大院子,种着各种花草树木,很是怡人。

除了房屋不同,傣族人的服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们穿着独特的民族服装,男人们身穿靛蓝色长衫,头戴一顶有民族特色的毡帽。

女人则喜欢穿鲜艳的长裙,头上也会戴着各式各样的银饰。

他们的衣服通体绣着精美的图案,还会佩戴上各种颜色的珠串和配饰,十分华丽夺目。

在施甸的日子里,我们还观看了当地的民族歌舞表演。

傣族人擅长打杆伞舞,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

舞蹈的过程中,舞者们手持彩色长伞翩翩起舞,随着悦耳的音乐节奏,将那些华丽绚烂的伞翼一展一合,看上去就如同一朵朵盛开的曼珠沙华,美不胜收。

舞蹈者们身姿曼妙,动作优雅大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施甸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还有幸观看了"伐竹全娘"的表演。

这是傣族人为了纪念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形成的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

表演者们通过歌舞情节重现了历史事件,对英雄人物予以颂扬。

古代西南地区的特殊民俗

古代西南地区的特殊民俗

古代西南地区的特殊民俗在古代西南地区呀,有好多独特的民俗呢。

比如说,在一些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服饰民俗就特别有看头。

他们的衣服色彩那叫一个鲜艳啊,就像把彩虹穿在了身上。

苗族的姑娘们穿着精美的银饰盛装,那些银饰叮叮当当的,走起路来可好听了。

每一件银饰都像是一个小宝贝,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像花朵啊、小鸟啊,感觉都是有故事的呢。

而且这些银饰还特别重,但是姑娘们就那么美美的戴着,真的很厉害。

再说说饮食民俗吧。

西南地区的美食那是闻名遐迩的,古代的时候就有很多独特的吃法啦。

像酸汤这种东西,那可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用各种蔬菜发酵,做出来的酸汤又酸又开胃。

吃的时候,配上当地的特色食材,像鱼呀、肉呀,那味道,就像一场味蕾的狂欢派对。

还有各种特色的酱料,那都是用当地特有的香料和食材制作的,抹在食物上,瞬间就把食物的味道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呢。

居住民俗也很有特色哦。

有那种吊脚楼,你想想,房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空中,就像长了翅膀一样。

这样的房子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呢,它是很适应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的。

南方雨水多嘛,吊脚楼可以防潮,还能防虫蛇。

住在里面,感觉就像住在一个小小的城堡里,有着自己独特的小天地。

而且邻里之间离得也近,大家互相串门可方便了,哪家要是做了好吃的,香味飘出去,邻居们就都知道啦,就会过来凑个热闹,一起分享美食,那氛围可温馨了呢。

还有啊,西南地区的节日民俗超级热闹。

像火把节,到了那天晚上,人们会点燃火把,然后大家就围着篝火跳舞。

那场面,火光冲天,映照着人们开心的脸庞。

大家手拉手,跳着欢快的舞蹈,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小伙子们会在这个时候展示自己的勇敢和力量,姑娘们则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美丽动人。

大家在这个节日里,祈福、庆祝,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大聚会一样,充满了欢声笑语。

古代西南地区的这些特殊民俗啊,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风俗习惯,更是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

虎婆苗族故事

虎婆苗族故事

虎婆苗族故事虎婆苗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虎婆苗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就包括了许多传统故事。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则虎婆苗族故事——《虎婆苗族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虎婆苗族的祖先们生活在一个叫做“乌蒙山”的地方。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丰富的野生动物。

虎婆苗族的祖先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靠着狩猎、捕鱼、种植和采集自然资源来维持生计。

然而,这个美好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一天,一群外来的侵略者来到了这里,他们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

这些侵略者带来了武器和技术,他们开始砍伐森林、捕杀野生动物,破坏了虎婆苗族的生态环境。

虎婆苗族的祖先们感到非常愤怒和无助,他们试图抵抗,但是由于武器和技术的差距,他们很快就被打败了。

在虎婆苗族的祖先们最黑暗的时刻,一个神秘的女子出现了。

这个女子有着漂亮的容貌和神秘的力量,她向虎婆苗族的祖先们提供了帮助。

她告诉他们,她是虎婆山的女神——虎婆。

虎婆向虎婆苗族的祖先们传授了很多技能和知识,她教他们如何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制作工具和武器。

虎婆还帮助虎婆苗族的祖先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联盟,他们共同抵御了外来侵略者的进攻。

在虎婆苗族的祖先们的努力下,他们最终战胜了外来侵略者,重建了自己的家园。

虎婆苗族的祖先们非常感激虎婆的帮助,他们将虎婆视为自己的守护神,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来祈求虎婆的保佑和庇护。

虎婆苗族的传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努力和团结的故事。

虎婆苗族的祖先们在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时候,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团结起来,努力战斗。

他们相信虎婆的神力可以帮助他们战胜敌人,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功重建了家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仰、努力和团结,就可以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

在今天,虎婆苗族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仍然在许多地方得到保留和传承。

虎婆山也成为了一个知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文化和信仰,通过了解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瑶山瑶族乡[广西大瑶山瑶族的民间神话与风俗民情]

瑶山瑶族乡[广西大瑶山瑶族的民间神话与风俗民情]

瑶山瑶族乡 [广西大瑶山瑶族的民间神话与风俗民情]瑶族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上百万,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等地区,从事山地农业。

广西大瑶山位于广西中部偏东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延伸到象州、蒙山、平南等八个县境,是桂江与柳江的分水岭。

大瑶山上聚居了世界上最多的瑶族人口,其独特的信仰、习俗、文化和服饰,形成了五彩缤纷的独特瑶族风情。

当地的瑶族民间神话多彩多样,直接或含蓄地表达了当地瑶民的爱憎情感,表现其风俗民情,也探知其与外部环境的接触与认识。

可以说,这些渊源流传的民间传说便是大瑶山瑶族的一部史诗,记载了他们祖孙世代的生活。

盘古与女娲为瑶族的创始父母神,是最为著名的瑶族神话人物。

相传其二人为亲兄妹,是大洪水灾难中唯一存活的人类。

兄妹俩为了繁衍生息而结为夫妇,诞下瑶族子子孙孙。

伏羲与女娲的这种“姊妹婚”可称得上是瑶族婚姻制度的根源。

除此之外,部分瑶族群落中流传着的密陀罗女神(即创始女神)的传说显示出瑶族内部母系家族力量仍然强大,维护母系氏族的利益也是人生重要之事。

因此,女儿即使出嫁到夫家脱离了本来的家族,外孙女也要与孙子通婚以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

甚至连舅侄通婚,外祖父与外孙女结婚的在今天看来是乱伦的事情也时有出现。

当然,如此近亲通婚的行为极不利于瑶族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近亲通婚不利于优生优育。

根据1982年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平山大队木柄瑶中畸形、白痴、低能的人合计40人,占木柄瑶人口的11%。

更重要的是,这11%的人口不仅生产力低下且生活不能自理,这样的现象在一个贫困的山村中绝对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

他们不仅给家庭造成了严重负担,自己的人生也不能正常发展。

第二点:绑缚性的婚姻使男方与女方都不能自由地选择配偶,处在弱势的女方有时更是被限制人身自由。

八十年代的瑶族文学中就着重突出了“姊妹婚”对女性的迫害。

例如在《哦,古老的巴地寨》一书中,白裤瑶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呢子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被逼迫嫁给表哥顶债;而善良的表哥为了让表妹继续读大学,顶住了家里的压力,娶了一位没文化的妻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少数民族民俗事象与仿生 陈伟明1 吴水金2 戴 云3 (暨南大学,广州 510632)

[摘 要] 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的某种结构和功能来建造技术设备,使其具有类似生物系统特征的科学。历史时期南方少数民族的仿生,与严格科学意义上的仿生学不同,只是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生活中,通过模仿一些动物的体态与特性,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生产形态及生活特点。由此,更多样地反映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地方民族特色,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南方;少数民族;仿生

自然界中的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在生命演化和物竞天择的长期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功能。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借鉴生物原理和功能,去发挥人类的自我意识与潜能,这便是仿生学。仿生学(bionics)是关于应用有关生物体系的功能知识去解决工程问题的分支科学。而从历史与民族角度去谈仿生,则主要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自觉不自觉地对大自然的某种动!植物进行模仿的行为,或者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利用某些动!植物的形态特点作为工具或文化载体。 本文所说的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指岭南地区!海南岛及台湾岛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中,不少行为模式或内容均体现了仿生的意义,丰富多样,反映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原始仿生的生产生活特色,显示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民俗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其体现的社会意义,更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里可以从若干层面透视南方少数民族与仿生的社会联系。

一、衣饰仿生 衣饰,包括服装与人体装饰。南方少数民族的衣饰仿生内容五花八门,乃是南方少数民族仿生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文身,这是典型的衣饰仿生行为。主要在身体某些部位纹上动!植物花纹,以体现某种生活情趣或社会意义,而从仿生的角度,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趋利避害。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湿热的生态地理环境中,域内江河纵横,林木丛生,蛇虫遍地,猛兽成群。在历史时期,给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带来了人身威胁,于是盛行文身以避害。他们认为只要在身上纹上某些动、植物的纹饰,就可以免受动物的袭击或伤害。正如《史记·周本纪集解》所引应劭之言谓:“(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台湾少数民族文身偏好几何形纹,如曲折纹、锯齿纹、叉纹、网目形等,据说乃是从百步蛇背上的三角形纹饰变化而来,类似的纹饰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百步蛇的简体。[1]除了宗教图腾上的意义,不排除其中也具有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又如海南岛的美孚黎,在

脸部和四肢刺上蚺蛇状纹样,曾得名“蚺蛇美孚”。清人张渠《粤东见闻录》中曾谓:“蛋人有三,一为鱼蛋,二为蚝蛋,三为木蛋,统称龙户。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如蛟龙状,使龙认为己类,不致吞噬。其神宫画蛇以祭,自称龙种。”虽然这在今天来并无科学道理,但在历史上,对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南方少数民族,面对自然的威慑,除了祈求神灵祖先的庇护,也只能希望通过文身仿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安全。 其次则是出于审美观念,这在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甚为普遍。南方地热,植被茂盛,百花争艳,飞虫翩舞。给人们带来了更多视觉上美的享受。在身体上纹刺若干动植物或花卉的纹饰,很自然成为南方各少数民族追求的时尚。明代广西的少数民族,。黔面绣额,为花草、蜻蜓、蛾之状。。[2]又有云:“海南诸州黎俗,生男女三日,必请善文绘者,于头面、肩颈、手腕、膝胫、腹背周身画成诸花,后用细针数枚挑刺出血,搽以青靛,候三数日涤去,断续处再刺身以补之,至死不漫。钜族大家以之相尚,佣贱者则不敢。”[3]富贵者以之为尚,当然是为了追求美感。广西马平县伢人,“妇短衫缘绵袖,连彩帛三四重,裙则纯棉,常刺额为花草蛾蝶状,所谓雕题漆齿也”。[4]当然文身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追求美丽,也有的是作为家庭识别标志,或者具有婚姻意义,其所纹之形状也未必与动物有关,则与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无关,此不赘言。 以动物形体及羽毛作为衣饰的组成部分,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在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如广西天河县,“七八月之交,有金龟虫,大如黄豆,头甲足尾,宛然龟也,色如赤金,多生扁豆叶上,亦能飞,干之可为妇人首饰”。[5]连州瑶人,“高发为髻,红布缠头,喜插鸡翎”。 [4]又播州苗,“信鬼好诅,射猎为业,民用虎皮,以虎尾插首为饰”。 [6]台湾美雅族,“其颈饰,以兽牙、熊蜂头等以为环。[7] 南方少数民族类似的仿生装饰,主要是利用动物的形态或色彩特点以美化自己。所谓“瑶无冠礼,少年男子以五色绿球及棉花作条饰,髻上插鸡尾以为美”。 [8]也有利用衣饰仿生的特点,在民族群体内部,作为贵贱等级之识别。台湾凤山傀儡番,“土官内有戴豹皮帽者,名为居楼大罗房,如豹头形,眼中嵌玻璃片,周围饰以采英,帽后缀以豹尾。亦有戴头箍者,名奥曼,插以鸟羽十余枝,参差排列,垂发二缕,云系其妻之发,衣熊豹皮” 。[9]类似的衣饰,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更是为了显露权势者的尊贵地位与权力。 南方少数民族的衣饰仿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反映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情趣。如近代广西大瑶山少数民族的服饰,据调查,大瑶山瑶族妇女的衣服巾带及部分男子的巾带,都挑绣或纺织许多美丽可观的花纹。花蓝瑶和坳瑶男女背物布袋以及盘瑶青年男女喜用的垫肩背裙也是如此。这些花纹有的是几何图案,有些则是鸟兽花草,色彩鲜明夺目,而这些图案,又都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如蝴蝶、飞鸟、大木花、缠枝、蕨草等都是在劳动环境中习见的东西,被恰当地安置在衣裤的边缘上,使质朴的衣服,变得悦目,充分表现了他们内在的智慧和制作才能。[10]同时南方少数民族的衣饰仿生特点,也大体反映了民族的生产形态与生产环境。广西三江侗族妇女服饰以及重大节庆时男子的“百鸟衣”等完全是图案化的,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浮萍花纹等植物纹饰,均与农耕经济有关,而较少有反映狩猎经济的动物纹样。而有些动物纹样,如鱼骨纹、虾纹、龙纹、田螺纹等也是与农耕有关的动物纹样,[11]始终摆脱不了农耕文化的主题,体现了衣饰仿生所具有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工艺仿生 工艺仿生,主要是指南方少数民族生产与生活用品的工艺形态特色中所体现的仿生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工艺器物上刻上各种动植物的形象,以传达某些社会信息,体现某种社会意义。这在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如陶器纹饰,在新石器晚期以后,多为几何印纹,在陶器上拍印有各种几何花纹,这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典型器物。类似的几何花纹,学术界有不同角度的论述。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几何花纹是蛇和蛇的斑纹的模拟和演变,如云雷纹可能就是蛇的盘曲形状的简化,S形纹可能是蛇身扭曲的简化,波状纹可能是蛇爬行状态的简化。[12]实质上是指几何印纹陶与蛇的仿生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南方几何印纹陶有五六十种之多,

有的是仿竹、麻、芦一类纺织物的图案,如席纹、方格纹、菱形纹、重菱形纹、米字纹等;有的是当时某些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如圆圈纹、水波纹、涡点纹、叶脉纹、锯齿纹及动植物纹等;有的为图腾崇拜的反映,如曲折纹、菱形纹等;有的则是统治者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如变体兽面纹、夔龙纹等,带有荒诞神秘的恐怖色彩。[13]尽管角度观点并非统一,但都一致确认类似的纹饰与仿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他器具也表现了类似的特点,如铜器。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漆绘铜盘”,口沿上绘的是菱形图案,腹内壁绘的是龙、鱼和卷云,两条巨龙构成整个图案的主体。[14]另一件铜提漆绘筒,器物表面漆彩画,画的内容有人物、禽兽、花木、山峦、云气等,可能是一种神话题材。[14]又如广东始兴县赤土岭54号墓中出土的唐氏瑞兽葡萄纹铜镜。纽座外饰瑞兽纹及葡萄纹,兽伏卧仰首,外缘一周饰凤鸟葡萄纹,形态生动,纹饰精细。[15]其他还有瓷器、玉器等。南方民族工艺器物仿生内容普遍,不同质料的器物均具有不同的仿生内容,类似的仿生内容,或表现了宗教色彩,或体现了权力象征,也有某些工艺仿生则主要显示了生产的功能。如台湾南路凤山番(上、下澹水),“弓、矢、槊,亦与北路同,刀长止尺许,或齐头,或尖叶,函以木鞘,男妇外出,系以腰间,以坚木为木牌,高三尺余,阔二尺,绘云鸟以蔽身”。[9]可能是为了猎兽及防身之用,而更多的则刻画了吉祥之物。在器物上刻画吉祥动物形象,既产生了美观的效果,也寓意了人们追求吉祥好运的心态。 二是把一些实用器具品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生物形象,以表达对社会环境的感观或作为权力财富的象征。如“仡佬之富者,多以白金像鸟兽形为酒器或为牛角鹁鸠之状,每聚饮,盛列以之夸客,名银鹁鸠”。[16]出土文物中就有不少类似的仿生器物。西汉南越王墓曾出土虎头金钩玉龙,为金玉组合饰件。整体为龙虎相争之态,构思独特。另有一件透雕龙凤纹玉环,玉环中央透雕一龙,玉环外两侧各雕一凤,龙居正中,双凤位于两侧,它是秦汉时龙作为天子之位象征的反映。[17]类似的工艺仿生器物,质料各异,贵贱有别,但都是出于人工模仿大自然的生物或人们传说中的生物制做而成,具有浓郁的生态气息与特点。 三是利用某些生物的生理特征,作为工艺用品或生活用品,如唐代岭南的红虾杯,“红虾出潮州、潘州南邑县,大者长二尺,士人多以为杯”。[18]宋人有谓:“南海出大螺,南人以为酒杯,,有哆口而圆长者,曰螺杯,有阔而浅,形如荷叶者,则曰潋滟杯,有剖半螺色红润者,曰红螺杯,有形似鹦鹉之睡朱喙绿首者,曰鹦鹉杯。”[19]又清人谓:“蜀多虎,滇之大理多龙,粤西多凤凰,峒中蛮女,往往缉以为裘,甚丽,南恩州人或截取其嘴为杯,曰凤凰杯。”[20]类似的工艺仿生,有些主要是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与方便,有些则是利用某些动植物的性能,作为某种特殊用途。如“椰杯,见毒则裂,岭南人多食器以群盎”。[21]

三、宗教仿生 宗教仿生,是指在南方民族的宗教生活中,往往以某些动植物作为偶像,一般而言,较多表现在图腾崇拜中。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图腾崇拜流行,表现了浓厚的宗教仿生特点。 台湾少数民族常常将百步蛇蛇纹用于祖灵雕刻之上。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害怕蛇的侵袭而供奉祭祀,一种则是以蛇为祖先而崇拜。因为至今在台湾部分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以蛇为祖先的神话传说。[22]鲁凯之族,也有以百步蛇为祖先的传说。台湾排湾族的祖灵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