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事象——窗花

合集下载

磁县民间剪纸简介

磁县民间剪纸简介

磁县民间剪纸简介民间剪纸在磁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艺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

新春之际,当你走进磁县的村落院户就会看到家家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是的,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

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以岁时节令为例。

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

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

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

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

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

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

十月一日寒农节,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再从红白喜事来看。

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洞房内贴喜花,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

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

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

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

佛山十大传统文化(佛山的文化传承有哪些)

佛山十大传统文化(佛山的文化传承有哪些)

佛山十大传统文化(佛山的文化传承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佛山十大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佛山的文化传承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佛山历史文化2、佛山民间艺术有哪些?3、佛山传统文化4、广东佛山有哪些历史文化?5、佛山春节习俗的习俗特色佛山历史文化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

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

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

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纱,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木版年画源远流长。

在汉代时的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贴门神的习俗。

佛-山木版年画生产以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属于地方民俗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

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

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

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

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

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佛山河网密布,生态环境优美,是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

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幕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

其中,佛山祖庙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顺德清晖园与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现世界上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的荷花生态园。

陕西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陕西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陕西民间剪纸阅读答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

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

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

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

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

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

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

它是我们探寻木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

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

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

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

写关于年俗文化的作文

写关于年俗文化的作文

写关于年俗文化的作文【篇一:年俗文化】魏佳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腊月,是迎春的前奏。

腊八粥,拉开了新年的序幕。

唱着喜气洋洋的歌谣,有一个热闹的新年向我们走来。

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在历史长河的更替中。

年俗文化也随这时代在变迁,但我们仍然固守的是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

走向大街,满满的一股年味。

这边的糖果、干果。

那边的窗花、对联,也伴随这阵阵叫卖声,年的气息在渐渐逼近。

我也在期盼着它的到来。

再看看挨家挨户,年货都办好了。

有得忙活着,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

得精心的进行扫除。

寓意则为想去除一年的晦气,来迎接来年的风调雨顺。

打扫完后,贴窗花、贴对联儿。

伴随着腊月二十三小年的到来,人们请来灶王爷,预示着一年的红红火火。

然后接着开始蒸肉、做菜、包饺子,准备着过年的食材。

挨家挨户飘着阵阵年味的气息。

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着年三十到来。

心情也是无比的激动。

人们开始放鞭炮,准备年夜饭。

全家人坐在一桌,围着一桌饭菜,而孩子们欣喜的穿戴上新衣新帽,或者陪着伙伴们出去玩儿。

一家人其乐融融,品尝着年夜饭。

计划着未来的光景。

等到十二点,最令人激动的事就是长辈们把准备好的红包分发给孩子们,虽然现在长大了,但这也是我最期望的事情。

年真正的味道在于,无论路途多么遥远。

一声真挚的问候,家人的陪伴才是最真实的年的味道。

即使大富大贵、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家带给的温暖。

家是温柔的港湾。

年真正的味道在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享受。

年聊会了你向善。

年让人趋向美。

各地方区域的不同,年俗文化也各有千秋。

但是年承载着多少亿人情感,带给人浓浓的家的味道和亲情的品味。

无论今年、明年,还是以后的任何一年。

伴我成长的是家乡浓烈的年味,有散发着年味的美好回忆,也有传统地域文化风格。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3月7日至10日,本人以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和关陇民俗研究会理事长的名义,取得静宁县文化局的同意并受牛永琪局长的委托,对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进行了全面调查。

4天以来,在周岔村党支部书记周文勤、周岔村小学教师周永忠、庙管会负责人周建财等人的大力协助下,深入农户,走访文化大户3家,访问村民50多人,发掘民间文化内容、民俗事象70多种,发现民间艺人50多人,拍摄照片500多张。

周岔村民间文化现象突出,内容十分丰富,事象传承脉络清晰,保存完整,具有保护和发掘的一定价值。

保护、开发、利用周岔村民间文化,发展静宁文化产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都有具有特别的意义。

静宁的传统文化事象像周岔村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村社,在平凉全市是很少有的。

加之,红军长征路过周岔,红色革命遗迹尚存,红色故事在村民中广泛流传,这更给周岔村民间文化增添了色彩。

因此,周岔村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就尤显得十分重要和及时。

周岔村概况周岔村位于静宁县南部45公里,南接四河乡的古湾村;东连该乡的上寨村;北、西临该乡的郭岔村。

周岔村民世代为农,现有农户130户人家,人口600多人。

全村有耕地面积2580亩。

是一个纯农业的山区地方。

该村建有村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80多名。

医疗站一所。

百货销售点2个。

据考,周岔村有清代举人2人,秀才3人。

1949年以来,共有大中专学生86名,研究生3名。

村中有古树5棵,都逾一百多年树龄。

该村周姓人为主户,传说元代向西北移民时,周祖先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到现在的仁大乡周家峡口,又由周家峡口迁移到这里。

大约有300多年的时间。

据说,300百多年前,这个村的人口也有现在的人口多,同治年间兵燹,村民在村子的两个深洞里躲避灾祸,一个洞子里的200多人被残害了,只留下另一个洞子里200多人。

这是现在的所说的上庄里的人。

下庄里有一个人,因为当时和邻居不和气,村子里人不要他在一起躲兵祸,这个人于是跑到上庄人的洞子里躲起来,结果活下来了。

民俗学理论

民俗学理论

一、民俗学是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1、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从根本上来说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基本关系的学问。

2、民俗作为专业学科术语,是由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床创用的。

民俗一词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但作为学科专业名词是在1922年12月7号北京大学《歌谣》《发刊词》中。

二、日本民俗学之父及他的两种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之父?1、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2、方言周圈论: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成为“文化周圈论”(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像圆形波纹一样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

3、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功能1、基本特征:集体性、继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基本全世界都有洪水的传说,具有某些共同点)、规范性和服务性。

2、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调节功能。

四、神话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民间)故事是什么?1、神话: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产物。

一般来说,神话发生在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早期。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发展充分而完美。

但是从柏拉图开始,神话就因其幻想和非理性因素受到攻击和排斥。

(神话是谜语,神话本身就具有“谜”的性质,同“谜”有着不解之缘;神话是解释神人关系)2、民间故事:广义的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指除了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体的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这也是我们今日民间故事中的研究对象。

3、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此说法尚不能科学的区分传说与故事。

卢氏传统文化1000字

卢氏传统文化1000字

卢氏传统文化1000字河南的民风民俗可谓是色彩浓郁,丰富独特。

就拿我的家乡卢氏来说,卢氏的“百佛顶灯,“百佛顶灯”以高、难、险著称,主要靠眼力、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一个“稳”字。

那虔诚、滑稽的神态足以让人感觉到“佛光无边”;还有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庙会太昊陵庙会的文化现象中带有许多原始文化的色彩;还有奇特的民居和祭坟俗与神话般的盘古庙会;祭龙辟虫的龙抬头,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或“青龙节“;开封盘鼓,“击之如雷,动之如涛”是开封盘鼓的特点,但它更多让人体会到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来。

还有消灾防疫的端午节。

热闹非凡的中岳庙会,群英荟萃的马街书会,濮阳杂技、南阳烙画……卢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卢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卢氏剪纸就是民间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品类,是河洛地域文化传承的活态标本之一,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河洛地区的民众在剪纸方面具有普遍性,而卢氏则具有代表性。

在卢氏广大农村,剪纸是一种极其广泛的民俗事象。

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信仰,一剪一刀地融入门笺儿、窗花、喜花、顶棚花、墙围花、鞋花、灯笼花、桌围花,甚至丧葬花里,用在装饰、服饰、节庆、嫁娶、祭拜、祈福等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

剪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氏面塑:民间俗称面花,又称窝窝,面塑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屠杀动物的习俗。

清朝末年,面塑老艺人高哲贵都会带着簸篮大的花馍(30斤面一个)三个参加一年一度的卢氏城隍庙会。

古荥龙舞:1949年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

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於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

河南豫剧:喜欢戏曲的人没有不知道河南豫剧的,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浙江各地也广为流传。

手工空心面是朱阳关镇特有的一种传统面食,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来介绍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一)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

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

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

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

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二)关中的庙会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

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

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

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

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

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

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

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

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事象——窗花
班级:文学二班
姓名:黄艳萍
学号:1111010222
【摘要】
窗花是中国传统艺术——剪纸的种类之一,是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烘托节日或婚礼的喜庆气氛、表达对图腾的崇拜和抒发对美好愿望的希冀的艺术形式。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窗花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渗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并发展到更丰富、更广阔的的领域。

【关键词】
窗花,横向对比,纵向对比
【正文】
窗花是剪纸中最为普及的艺术种类,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婚礼等日子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汉代开始。

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并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

由于他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

窗花产生以来逐渐在各地区得到了发展,融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因素,致使窗花的风格、题材等产生了地域上的差异。

到如今,我国南北两地的窗花艺术仍然存在差异。

南方窗花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手法精细多样,多采用阳刻,而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多采用阴刻。

但南北两地的窗花艺术大体上的主题、表现手法仍大同小异。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窗花的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简单质朴、朴实明快的艺术风格。

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在乡村,由于节日习俗仍然保存,出于渲染氛围的需要而保留了剪窗花
的习俗,而民间艺术家则是纯粹对于窗花这门艺术的喜爱和传承。

他们都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

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在表现形象时,他们剔除非本质的东西,对特征明显的部分进行夸张处理。

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加强鲜活生动。

例如:在表现猪时,突出猪鼻子部分的凸出和皱纹;描绘牛羊时,将牛羊头顶上的毛夸张成漩涡状等等,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灵动,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魅力。

窗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化,它不再仅仅是一门表现技艺娴熟丰富的艺术,而且扩展到了更多的日常领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直到如今,我们仍在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美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在装潢时选用铝窗花作为防盗窗,铝窗花是在传统的不锈钢防盗网的基础上,加上了窗花元素发展而来的,近似雕镂艺术。

加上这一元素后,突破了原来防盗窗的死板难看,在实现防盗功能的基础上同时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留意前段时间淘宝上备受网友喜爱的中国风T恤,你就会发现,有一部分就是在白底T恤上印上了花草鸟兽、年年有余等民俗形象的窗花图案,使得整个T恤顿时变得古典味十足,衬得人高贵典雅。

还有我们结婚时必贴的红双喜,装饰物上刻印的窗花花纹,小学课堂里开始推行的剪纸手工课等等,窗花自有史以来都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节日习俗中,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创造着时尚和快乐。

中国民间窗花艺术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它就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

【参考资料】
《剪纸研究》:沈之瑜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出版;
《中国民间剪纸——介绍与欣赏》:张道一编著,金陵书画社1980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