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先平《穿过密林》中的民俗事象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赵先平《穿过密林》中的民俗事象X
民俗事象是指“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也是现实进程中的具体生活事件。”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曾把它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大类。民俗事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关于生产、生活、文娱、信仰等方面的民俗活动和民俗现象的总称,亦可表示单一的民俗活动。
文学的产生离不开民俗活动,或者说文学起源于民俗活动,正如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所言:“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处在特定民族及特定区域的作家,民俗事象对文学作品的渗透是多角度的,如对当地“农事”与“人事”等展示,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作为桂西南的本土作家,赵先平的文学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因子。本文以其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穿过密林》为例,简要分析小说中各类民俗事象的具体表现及作用。
一、《穿过密林》中的民俗事象
小说《穿过密林》主要讲述了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左江流域,以林月亮为代表的壮乡人民,立足边境投身革命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感人故事。作家围绕“左江地域”这一特定地理空间,不仅歌颂了壮民族地区人民的斗争精神,大量民俗事象的描摹更使作品呈现出鲜明地域文化色彩。
(一)物质生活民俗
在小说中,作家主要对桂西南的生产民俗、饮食民俗、居住建筑民俗几个方面着墨较多。这些生产生活的民俗事象与现实生活大体一致,旨在反映桂西南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小说的主人公林月亮一家以烧炭卖炭为生,在第二章中作家详尽介绍了炭的选材及制作工序,“要烧成上好的木炭,要有一座好窑,好窑要有好位置。土窑一般是在山坡的土崖上挖出来的,口小肚子大,只能钻进一人,窑的后面
开一个烟洞通到崖上地面,窑里留一个进风道。烧木炭的第一道工序是采木,在树木伐下之后,将树干锯成段,每段1米多长,根据树木的粗细分类,归在一起。第二道工序是装窑,装窑十分有讲究:截下的树干窑一根挨一根立在窑中,最粗的堆在下面,最细的堆在上面。木和木的空隙,不能太大,否则空气流通过多,通风太好,木头得到充分的燃烧,就会烧成灰烬;堆得太密,空气流通不够,木头得不到适当的燃烧,也不会变成炭。第三道工序是烧窑。木头一堆好,就封上窑口。窑口留4寸直径大小,然后开始点火,火从洞门送进炭窑之内,……”。6-7接下来的第四道开窑也是技术活,需要许多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量之大,工序之复杂,要求之严格,让人惊叹。还有对土榨糖作坊……等描写,道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桂西南的壮民族非常好客,为人质朴、直爽,喜欢吃糍粑、包粽子、蒸糯米饭、杀鸡宰鸭,这些也是他们逢年过年和招待客人的主要食材。小说中对饮食的描写与现实壮民族的生活习性大体一致。小说讲到当梅青听说儿子、何丽、黄谷流和城里的小客人要来,一大早起来就张罗着蒸糯米饭、做糍粑、弄芝麻炒料,来招待客人。壮民族的春节“食事”更加丰富多彩,作家在小说中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有可口丰盛的美食:糕点、粽子、米花糖、糯米饼等等。除夕那天食物最為丰盛,要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制作叉烧等,晚饭要有“白切鸡”,还要煎鱼。初一则要喝新茶,姑娘们喝“伶俐水”。57在作家笔下,这些“食事”已不是单纯的食物,而是一种与传统壮乡习俗联系在一起的符号。我们知道,某种物事一旦进入传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社会承载就会自然增加,也就具备了强大的功能。壮民族食事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间真情。
桂西南的居住屋室、院落布局也有别于它地,呈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小说中关于林月亮家的房屋做了充分的展示:“一间三厢两边用土砖砌成的木质瓦屋,上下结构,中间用一寸来宽的长木板铺隔着,上面住人,下面圈着牛猪鸡鸭和杂物……隔板右侧设个门,进入门里,就是后厅。后厅连接着厨房。厨房不是上下结构,而是四周用石片砌
成,中间填上土,最后用三合土夯实使之平坦。厨房中间用青砖砌起三个火灶,分别为煮饭、炒菜、熬煮猪食所用。一边放置水缸、石磨、石舂、木磨等。”37 这与现实中桂西南边陲许多壮族物宅的结构布局一样,是先辈们为了对付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以及洪水的侵害、方便生活与生产而合理设置的布局。
(二)社会生活民俗
小说对社会生活民俗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对春节等节日习俗、娱乐活动及婚俗的描写上。让人印象最深的是莫过于春节习俗了。《穿过密林》中,作家如数家珍地描写了壮民族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尤其是除夕那天最热闹,“壮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杀鸡杀鸭等。晚饭要有剩余,寓示富裕,要煎一条大鱼,不能吃完,象征年年有余。大年初一有煮新茶的习俗,据说喝新茶会使人万事如意:老人喝了健康长寿、小孩喝了聪明能干,夫妻喝了恩爱和睦。而姑娘们要喝去泉边喝“伶俐水”,大年初一的伶俐水寄托着姑娘们对向未来的期盼:寓意新的一年会聪明伶俐,找到称心如意的郎君。接待客人时则要共饮“交臂酒”,唱祝酒歌。75-77 节日习俗的世代延续,体现出壮族乡民对生活的热爱,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期待、愿望和满满的回忆。对节庆习俗的描写,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态度。
桂西南壮民族的民间娱乐活动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尤擅唱山歌。除了三月三的歌圩节,小说对春节的舞狮、舞鸡、舞春牛等娱乐也进行详细的描绘。为增添春节的喜庆气氛,这里的人世代流传有舞鸡、舞春牛的庆祝活动。“舞鸡的年轻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出的两只斗鸡,打折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主家喜笑颜开,送贺年的舞鸡者红包,又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用竹片巧妙编制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粘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个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78这种活动从初一持续到元宵节,为农家增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同时也寄托着对农
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婚嫁礼仪,为人生仪式中的一种大礼,也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除了通常的婚嫁习俗外,桂西南黑水河一带的民间还存在像“入赘和童养媳”古老而陈旧的婚嫁习俗。小说的主人公林月亮就是入赘到何家做上门女婿。林家靠卖炭维持生计,上有兄长,下有幼弟,不得已把林月亮过继给何记布店老板何建昌当儿子,其实就是“入赘”的意思。不过与别处不同的是,在当地,入赘的后生哥,在家庭、在社会上,都同样受到人们的敬重,“享有和本地后生的同等地位。婚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有家产继承权,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可以看出,入赘的青年并未收到不公平的对待,反而像林月亮这样的优秀后生还受到厚待。正是在何家的默默支持下,林月亮才能继续接受教育,思想得以启蒙,成长为一名英勇的革命战士。在梁月亮走向革命之路过程中,给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与理论指导的中共党员梁大琪,他的妻子就是童养媳。民俗中有陋习恶俗,而更多的民俗事象呈现出中性色彩,很难从道德、伦理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和评价。赵先平对此应该是保持中立的态度,故对小说中的梁大琪与童养媳的婚姻并未进行批判,而是客觀公正的描述了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婚姻美满的幸福生活。
从文化审美意义上看,在赵先平笔下,边地社会生活民俗既是人物形象活动的背景,又是人物行为的心理渊源:喝米酒,吃糯米饭、糍粑、粽子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凝固的物质民俗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
(三)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穿过密林》中的语言民俗集中表现在民间故事和山歌上,其中,民间传说在小说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小说开篇时,作家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烧炭的典故。提到了木炭的发明者是战国时代的孙膑,他与庞涓是师兄弟,同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后来师傅为考验二人智力,命他们进山寻找一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