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美术中的比例

第6课 美术中的比例
第6课 美术中的比例

第4课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一、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应会: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子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难点:运用比例知识分析作品,创作具有比例美感的花瓶。

三、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引入教学新知

1、教师书写课题并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问:同学们,什么是比例知识?

小结: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

教师用两幅画来引入“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师问:这两幅画,哪一幅正确呢?

结论:第一幅正确,因为它遵循了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树与高山之间的比例。

在平时画画中,我们是否也遵循了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我发现有的同学在画人物的时候,把人的头画的特别大,身体却特别小,这样对吗?

(二)进一步了解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1、欣赏名画《溪山行旅图》

过渡句:在美术中运用比例知识,其实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溪山行旅图》。

小结:在古代绘画中就已经归纳出: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比例知识。

2、欣赏外国建筑——巴黎圣母院(法国)

过渡句:不仅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在美术中注重比例知识的运用,在国外的艺术家也非常

注重对比例知识的研究。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就是其中的一位。

黄金分割的知识:

请同学们齐读小资料: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使用1:0.618的比例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美观而得名。举例说

8.4cm,宽度为5.2cm,长:宽=1:0.618

3、生活中比例知识的运用

在生活中这种比例关系经常出现,如我们用的书,它的长和宽的比例就接近黄金比。不信大家就亲自量一量。长:26cm,宽:18.5cm。长:宽=1:0.618

想一想身边还有什么物品具有黄金比?如:作业本、杂志、手提袋、窗户、画框等。

(三)讲解中外花瓶的设计

过渡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设计一款花瓶为例,将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运用进来。

提问:首先,我请问同学们花瓶由哪些部分组成?(瓶口、瓶颈、瓶身、瓶底、瓶耳)

在我们的美术书中有三款漂亮的花瓶,分别是双耳瓶(古希腊)、三彩贴花纹龙耳瓶(唐)、磁州窑叶纹梅瓶(宋),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你能在它身上找到它们的比例关系吗?请学生们量一量。

归纳:古希腊的双耳瓶,瓶口(2.5)与瓶身的宽度(5)之比是1:2,中国唐代的三彩贴花纹龙耳瓶中,瓶颈(1.7)与瓶高(6.8)的比是1:4,宋代的磁州窑叶纹梅瓶瓶底(1.9)与瓶身(3.8)的比是1:2。(课件)

(四)、示范及展示

教师示范设计一款花瓶

边示范边说明设计的比例尺寸

(五)学生作业

设计一款花瓶,并注明比例关系。

(六)评价学生作品

收集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评选出最具创意奖、最具魅力奖、最具价值奖、最受欢迎奖等。

第七课 新的实验(教案)

湘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系列 第七课新的实验 抚顺县高中邹维平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 教具与学具: 投影仪、多媒体播放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心理测试:罗夏克墨渍实验 (请同学们看这个图形,第一印象觉得象什么?)在备选答案中请学生选择 罗夏克墨渍实验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性格测试实验,用墨水滴在纸上,中心对折,让被测者观察所产生的左右对成的图形,以此来测试被测者的性格。 2、出示《蒙娜丽莎》,学生准确的说出其名称 对比: 为什么对于墨渍的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对于《蒙娜丽莎》所有人却能异口同声的有同样的认识呢?(抽象与具象给人的感受) 抽象、具象→抽象与具象之间是否毫无联系呢?(不是)来看看具象与抽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出示毕加索《公牛的变体画》,展示艺术家怎样从具象逐步抽象出物体的最简 练外形 A、公牛的体量感及质感的表现→ B、分析内在的组织结构,质感的表现已经退居其次→

C、彻底放弃对皮毛的质感的外在表现,以简练的形式直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 D、精简内部结构,夸张整体的外型特征,在可以识别的限度内,将细节减至最少 艺术家这样对形象的探索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引出课题——《新的试验》 二、授课 1、新的形体理解: 对比:Velazquez的《宫娥》与Picasso的变体画《宫娥》 [思考]①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记录物象? 观察Velazquez的《宫娥》中画家的形象,注意画家实怎样作画的? 手持画笔与调色板,根据对象来客观描绘,这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方法 [思考]②艺术的创作方法可否有所变化? 2、新的创作方法: 欣赏:Ferce Cako的《SICAF Soule 2003》(视频) [思考] 如果早200年我们会不会看见这样的一件作品?为什么? 这件作品中用了哪些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工具在传统的美术创作中使用过 么? 这件作品与以往我们观念中的美术作品有哪些不同? (这是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它采用了新的载体形式。艺术作品的传统载体多是纸张、画布等物质实体,而该作品采用了光束这种新的载体形式,通过实物投影仪和光转换投影仪设备的表现力将RGB状态下光的艺术显示展现在观众面前,配上音乐后,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形式。当然我们看到的不是“原作”,而只是原作过程的数字化记录。) 3、新的创作主题: [思考] 是否可以将照相机、印刷等现代技术能否作为艺术品的创作手段?为什么? (可以,独特手段的复制能够更好的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大众文化,比如明星、广告、速食等题材,这些可不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你是怎样认为的? (可以,艺术来源于生活,体现现代的大众文化也是艺术的手段。) 欣赏:Andy Warhol的波普艺术《Marilyn Monro》 (丝网印刷绘画实际上是绘画、摄影和印刷三种媒介的综合。沃霍尔玛丽莲、梦

00744美术鉴赏 浙江省2013年7月自考 试题

浙江省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术鉴赏试题 课程代码:0074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面鱼纹是哪个文化类型彩陶最富特色的装饰图案? A.庙底沟 B.马家窑 C.半坡 D.半山型 2.哪一时期被誉为“青铜时代”? A.魏晋 B.秦代 C.夏商周 D.唐代 3.青铜器中的“鼎”应归于哪一范畴之中? A.乐器 B.礼器 C.工具 D.兵器 4.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最完整的青铜器是 A.二里头爵 B.司母戊大方鼎 C.大编钟 D.人面方尊 5.阿房宫是以下哪个朝代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 A.周代 B.春秋 C.战国 D.秦代 6.霍去病墓的主题雕塑是 A.《辟邪》 B.《马踏匈奴》 C.《羽人骑天马》 D.《牵牛像》 7.哪位名家提出了“传神写照”并把“传神”作为评画的第一标准? A.顾恺之 B.苏轼 C.马远 D.李成 8.唐代被称为“画圣”的是 A.吴道子 B.李公麟 C.顾恺之 D.周肪 9.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为哪位画家所作? A.孙位 B.顾闳中 C.周文矩 D.展子虔 10.《五牛图》是下列哪位画家的作品?

A.韩滉 B.曹霸 C.李成 D.韦偃 11.山水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是哪位画家所作? A.李成 B.范宽 C.郭熙 D.关仝 12.《踏歌图》是哪位画家的得意之作? A.李唐 B.米友仁 C.刘松年 D.马远 13.《泼墨仙人图》是以下哪位画家的作品? A.徐渭 B.梁楷 C.张择端 D.郑板桥 14.在康熙年间来到我国的意大利画家、为中西绘画的结合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是 A.提香 B.达芬奇 C.凡代克 D.郎世宁 15.近代国画精品《愚公移山》的作者是 A.张大千 B.林风眠 C.徐悲鸿 D.傅抱石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6.《舞蹈彩陶纹盆》属于半坡类型彩陶。 17.战国大编钟出土于河南安阳妇好墓。 18.《陶说唱俑》是东汉时期的作品。 19.《洛神赋图卷》是阎立本根据曹植的词赋意境所创作的。 20.《清明上河图》被美术史家称为“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杰作”。 21.在书法方面,赵佶的书法被称为“瘦金书”。 22.有关山水画的理论著作《笔法记》其作者是董源。 23.木刻版画《水浒叶子》是明代陈洪绶的作品。 24.唐寅仕女画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是《列女仁智图》。 25.我国的齐白石被列为1962年“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帛画《人物龙凤图》 27.顾恺之 28.《古画品录》 29.明四家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参考教案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美术作品反映战争的特点和形式,以及艺术家选择特定场景和细节来表现战争的意图;训练学生的画面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正确态度。 教学内容 通过对若干件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对战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能够从不同层面上看待战争(历史中的战争,观念中的战争,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影响),并了解战争与美术的关系。追问静态的美术如何呈现复杂而动态的战争,从而对美术的特性与表现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以及自己设计创作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品,进一步加深对美术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或影视图像。 学生:教材,关于战争、和平的影视资料与文学著作。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哪些关于战争的影视或文学作品?它们是怎样表现战争的? 引入本课主题。 二、作品欣赏和重点讲解 欣赏不同作品对战争与和平的不同表现,并提出问题。 1.长城。作为一件浩大的人工产品,它是怎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2.兵马俑。这一组大型雕刻直接再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为什么在陵墓中出现?有什么特定的内涵?它们的敌人是谁?完成第74页的“思考与交流”。3.《布雷达的投降》。胜利者与失败者是谁?怎么从画面上把他们区分开来?国王委托委拉斯贵支完成这件作品的动机是什么? 4.《免胄图》。这件传为李公麟的作品描绘的是历史中的哪一个事件?作者是站在什么立场来表现的?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一个场面来描绘? 5.比较这两件同样以“投降”为主题的作品,看作者分别突出了哪些细节和场景。 三、分组讨论: 第一组:《采桑攻战宴乐铜壶》; 第二组:《原子弹灾害图·水》; 第三组:《内战的预言》; 第四组:《地道战》。 对比分析:它们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战争?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小组形成意见,相互交流。 四、集体讨论 美术作品中的战争与影视、文学中的战争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描绘战争场面的美术作品往往需要花费艺术家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他再现这一战争场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呢? 战争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变化。身在和平中的艺术家对战争的描绘与身处战争之中的艺术家对战争的表现常常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哪里? 如果由你来创作一件美术作品,如《布拉格的投降》,你会采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呢?(这个问题可以分组讨论,以求每个学生都能够向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创作与实践 欣赏教材第76页以“和平”为主题的两件作品,并适当比较二者的不同。以“和平”为主题进行创作,画出草图并附加设计思路即可。分组讨论,每组推选出一件最优秀作品,然后集体讨论,教师根据情况适当给予点评,最好以鼓励为主。

中国美术鉴赏第六课《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教学设计鉴

中国美术鉴赏第六课《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教学设计鉴 开中学李小卷 2011年7月17日19:23 大连教育学院点击:633 教学设计:鉴开中学李小卷 推荐: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相毅敏 第六课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传神写照---人物画说课稿 鉴开中学李小卷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课题是《传神写照-----中国古代人物画》,选自人教版《美术鉴赏》中的第六课,属于《美术课程标准》中第八页系列一:美术鉴赏模块。 教材中这一课有3部分内容,本课为中国人物画部分,把教材一课中的一个部分用一个课时来上旨在让学生从走马观花的观赏转变为下马看花的鉴赏。 让学生在人物画的观察过程中,掌握“描述-感受-分析-评述”这种鉴赏方法,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创作理念,尤其是价值追求的核心理论--“传神写照”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从样式、题材认识中国人物画,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对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全面、深入,但也会偏颇,个性十足,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去欣赏作品,读懂并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的内涵,在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的同时,学生的拓展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设计理念: 教师:《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感悟的机会,并能够用美术语言对所学作品进行描述、感受与评价,并提出要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

面;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情景创设法、引导探究法、赏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美、感受美。 学生: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及参与度,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所以学生采用的学法主要有:小组竞赛形式的自主学习法、探究法、比较分析法等从中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小组竞赛得分制: 整个组织形式是把班级分为四大组,以小组竞赛得分的方式进行整堂课的教学,回答正确加一分,回答全面加两分,这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 表格形式的比较分析法: 1.通过对中西方人物画的比较更加深学生对中国人物画的特点体会 2.通过工笔和写意两种不同形式的对比自主总结出中国人物画中对“神”的把握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以表格形式体现对比内容,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学生能够很直观的分析并得出结论 引导探究法: 为了突出重点,用细致全面的知识点来引导学生对于《历代帝王图》和《仙人泼墨图》的细节刻画的探究最终突破“传神写照”这一重点。再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联系高中生的认知、思维的规律,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目标:通过课前查阅、作品分析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了解其创作理念。并能用语言表述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小组竞赛等方式掌握“描述-感受-分析-评述”这一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美术:外国美术鉴赏第7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教学重点: 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2、莫奈、凡高 教学难点:如何用心来欣赏绘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风格特点? 二、新课讲授课题——印象主义绘画 现在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介绍一下: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由来?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请学生介绍莫奈和他的作品《印象·日出》。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打上蓝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 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 请同学回忆,曾经学过的形容阳光色彩的词句。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辨别这三张画,大家可以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黎明、中午、黄昏。 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莫奈还有谁? 看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组织学生讨论,请同学简单的来总结马奈的艺术风格。 马奈:十分善于使用黑色的。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响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现在我们来看这些画,你能否分辨出莫奈的和马奈的作品。 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点彩画法。看点彩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分析: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引导讨论:大家认为这种绘画方法好吗?这种绘画风格把印象主义对光与色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极端,还有一批画家在寻求另外的一种对光和色的表现方法——后印象主义。 学生介绍后印象主义: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高更、塞尚、凡高。大家看看这是谁的画?很多同学非常熟悉凡高的作品,为什么?对,他的画曾经是世界的最高价。一说起凡高我们就想到向日葵,凡高在自己在一生中画过11幅《向日葵》,它体现了凡高的什么样的性格?凡高为什么要反复画向日葵? 通过课件了解:凡高于1888年2月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在那里他深深地为南方璀璨的阳光而激动。他在给埃米尔·伯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狂喜,他说,那里的河是翠绿的,落日象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此地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与人们在日本版画中见到的景象一模一样。他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金色向日葵。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向日葵》表现出了画家什么样的情绪?对生命的热爱!

高三美术教案+中国美术鉴赏第6课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第六课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第一部分传神写照——人物画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优良传统和部分代表性作品。 2、了解宋代以来肖像画的理论精华。 3、了解当代人物画的发展。 内容结构: 文献记载的肖像画理论和创作实践。 古代人物画的不同样式举例:历史故事画(如《步辇图》),肖像画中的行乐图(如《幽篁坐啸图》)和标准像。 默记默画的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形象塑造。 重点和难点: 结合作品讲授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揭示今天的课题传神写照——人物画。体验过程 回想刚才的一幕,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去表现? 老师:讲述郭子仪如何明白唐代两位著名画家的水平高低的故事,引出人物画的灵魂——传神写照 二、鉴赏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1、通过多媒体,师生共同鉴赏古代人物画作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唐·阎立本《步辇图》历史故事画 这幅画描写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远道前来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禄东赞时的情景。李世民坐在宫女们抬着的步辇之上,他穿的是平常的装束,但眉宇间很有神采。禄东赞身穿团花衣,立于一名朱衣执笏引班的官员之后,神情恭谨而机警。不画背景,以人物身躯的大小标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这是早期人物画所常用的表现手法。 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卷》历史故事画 表现的是自汉至隋十三个帝王: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蜀昭烈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图卷以每一位帝王及男女侍从为一组,每位帝王的上角都有墨笔楷书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全方面进行鉴赏,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特点。)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默画典范 反映了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所达到的成就。它以连环图画形式表现了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情节,以展现夜宴活动的丰富内容,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画中主要人物有十余人,反复出现于五个情节之中,合共46人次。其中多数是见于记载的真实人物,即韩熙载与他的宾客太常博士陈雍、门生舒雅、紫微朱铣、状元朗粲、和尚德明、教坊副使李家明及其妹、女伎王屋山等。图中成功地表现了韩熙载的形象,不但画出了他的外形特征,而且比较深入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特殊心理状态。韩熙载是南唐政权中比较有政治见识的,但由于他来自北方,言行又不守名检,受到朝廷的猜忌和权臣的排挤,不得不借放纵行径以示消沉,以图自保。画中韩熙载有志不得伸,抑郁苦闷的情绪由于夜宴欢乐气氛的反衬而得到深化与加强。画中的其余人物则主要是围绕五个不同的情节,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人物之间的呼应、联系,表达其精神状态和统一的环境气氛。其中以起首的“听乐”和第四段“清吹”表现得最好。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美术鉴赏学案第7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

及第中学高一美术导学案编制:王宝凤审核:高一美术组审批: 时间:2010.12.03 编号:09 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 【使用说明】 请在课前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本,将不会的内容做好标记。 【自主学习】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来自哪里? 美术家的创作意图多种多样,有的是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有的则是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所以美术作品的表现也就是多种多样了,其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然而,不管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创作意图,归根结底,他们都体现了艺术家表达和创造的欲望。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既然艺术家的创作是有感而发,他就必须先有所“感”,而后才能“发”。一般来说,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是来自和两个方面。 我们知道,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中的艺术家,他的任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可能会通过题材表达他对,而中国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图可能会通过或来表达他的。 2. 。例如,同是处于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的年代,由于李桦成长与国民党统治区,受到的是 ;而古元是成长于延安解放区的民主环境中,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他的早期作品则 。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类型的所呈现的意图或方式是不同的。 具象艺术主要通过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如,《开国大典》(见课本第37——38页)。 意象艺术主要通过来转达作者的意图。如,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见课本第38页)。 抽象艺术主要通过来实现艺术家的意图。如,第三国际纪念碑(见课本第39页)。 【合作探究】 以《开国大典》为例,说说应怎样从作品的形象、形式分析以及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去理解作品的创作意 图?

(完整word版)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教案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9·11事件撞机瞬间》] [思考交流] 1、看了这个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噩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出示课题《战争与和平》] 二、战争与美术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1、长城。作为一件浩大的人工产品,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2、《兵马俑》——秦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 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 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三、反思战争 战争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给广大民众以深重的灾难,战争破坏了平静的艺术环境,同时造成艺术家精神上的矛盾冲突,促使艺术家反思战争,反思人生和整个世界,从而创造出许多感人的作品。 [出示图片《原子弹灾害图·水》] 丸木位里夫妇就用画笔展现了失败者对战争的痛苦回忆。

原子弹使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遭到毁灭性打击,这是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惩罚,但画家用画笔问:战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论你是对错、胜败,战争都只会导致一个结果——毁灭、破坏和持久的苦难。 ①《内战的预感》达利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幅画比较易懂,但形像却异常丑恶。“立体派”虽然是把客观世界的形象拆散以后重新加以组合,却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至少它还是图案式的美感。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故使人更觉可怕。画中一只胳膊长在大腿上,而手又握住另一只大腿的根部,接在那条腿上的脚则踩在拆下来的屁股上,从大腿上边长出来一个狞笑的人头。一堆堆内脏似的物体抛满了地面。这是关于战争残酷的一场恶梦——甚至是只有在发高烧的时候才会产生的恶梦。 ②《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达维特法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 现代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材分析 《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主要讲述中西方美术的“现代化”问题,了解东西文化的碰撞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一些主要表现形式;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学会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绘画作品。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欣赏、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于美术学科存有纯娱乐心理,对美术基础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技能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因此,在教学的难度设计上不宜太大,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逐步渗透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与学科的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20世纪绘画在传统绘画基础上所发生的变化。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个案分析《愚公移山》,了解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和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及观念,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富春山居图与情感体验吴冠中的形式画法,了解画面记录的时代变迁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画有一定的接触,在前面的课上也欣赏了一些古代中国画,本课主要是抓住“现代”二字感受现代中国画的变革,高一的学生还缺少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对现代中国画在变革中表现出的新的创作方法,绘画语言等缺少理解分析的能力,所以在理解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画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中从观念到表现手法、表现内容发生的具体的变化的认识和理解时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通过古代与现代作品的比较分析,让学生直观的感悟到现代中国画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及新的绘画语言的运用。

美术鉴赏7、8

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plume_https://www.360docs.net/doc/d911030532.html, 本博客高中美术教案目录:https://www.360docs.net/doc/d911030532.html,/plume_zls/blog/static/2430302008857655971/ 回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在前面讲述的几课中由于学生接触到的一些内容,例如美术的语言、艺术美和形式美等,还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有不少困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他的著名作品《巴尔扎克》的故事,试图以此说明美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认识,是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 第二部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打破艺术神秘的观念。这是一般人在没有或很少接触艺术之前常常有的一种想法,打破艺术神秘的观念将有助于学生与艺术产生亲密的接触。所以这里说,“艺术家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他们是以艺术的或视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并举了毕加索用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把和车座创作了《牛头》的例子。 第三部分“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是从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说的,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是在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这也就是艺术创作的针对性。在现实方面,这种针对性表明艺术家试图对某些具体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在艺术方面则可能是为了阐明自己的独特主张。这两方面的意图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但要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图既有可能是分离的——存在于不同的作品之中,也有可能是重合的——同时存在于一件作品之中,或者是在同一件作品中有不同的侧重。接着说明的是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它也包括两个方面: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这里要说的是艺术家成长的环境。按照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形成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必定受到其所生存和成长的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对艺术家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以及艺术家的个性、知识水平和家庭、爱情等方面情况的了解,都有助于我们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本身。 第四部分“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主要是从美术作品的三大分类——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角度分别讲述艺术家意图的不同呈现方式。具象艺术举的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具象艺术体现意图在过程上必须首先收集形象,创造

美术鉴赏1-6课复习

1、美术鉴赏方法单元 一、选择题 1、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是()。 A.先鉴后赏 B.先赏后鉴 C.鉴赏同步 D.只鉴不赏 2、美术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三方面。 A.体验、欣赏、评价 B.联想、认识、教育 C.认识、审美、欣赏 D.认识、教育、审美 3、美术所()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 语言。 A.专门 B.特别 C.独自 D.唯独 4、肖像作品中人物的本质性特征存在于()中。 A.一个人 B.几个人 C.一个人或几个人 D.一个时代的人 5、所谓创新必须是在()的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的创新,不是哗 众取宠,就是无源之水。 A.生活生活 B.艺术艺术 C.传统传统 D.实践艺术 6、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 A.点、线、面、色 B.变形、夸张、重组 C.明暗、空间、透视 D.节奏与韵律 7、黄金分割率规定,世界上一切物体的比值为()为最美。 A.1:8 B.5:8 C.2:8 D.1:7 8、美术鉴赏的对象是() A艺术作品B美术作品C绘画D摄影 9、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 A 艺术语言 B艺术形象C 艺术内容D 艺术形式 10、《韩熙载夜宴图》属于()作品。 A意象艺术 B 抽象艺术 C 具象艺术D具体艺术 11、杜尚的作品《走下楼梯的裸女》是()作品。 A具体艺术 B 抽象艺术 C 具象艺术D意象艺术 12、《牛顿色盘》属于()作品。 A意象艺术 B 抽象艺术 C 具象艺术D以上皆不是 13、对待同一幅美术作品,每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这说明() A.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 B.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是任意的C.鉴赏力因人而异没有高低之分D.鉴赏美术作品靠人的直觉,没必要学习相关知识 二、填空题 1、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可分为、、、、和 等六大类。 2、美术按照其形式语言的不同特征划分为艺术、艺术和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针对现实艺术,艺术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艺术家阐述自己

第六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教学案例

美术教学案例 课题:“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艺术美和形式美 学生:高二学生 教学准备:学生备品、课本、彩笔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图片 【教学目标】 1.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2.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重点与难点】 1. 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是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的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 2.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区别。 教材:人教版第六课 教学设计:本课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提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以改变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因为一般人的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由此强调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紧接着在第二部分“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中对“艺术美”及其表现作出说明。这里涉及到“美术形象”这个概念,可以参照第3课对“艺术形象”这个概念的解释。不过本课所说的“美术形象”或“艺术形象”已经不是指某种具体美术类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艺术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种美术类型在内的美术作品所塑造出的“美术”的形象,是美术作品整体形象的体现,即存在于整个美术作品之中。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就存在于这种整体的美术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从潘天寿的作品《雄视》开始讲解什么是形式美的,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这里先简单解释了什么是“形式”,然后具体说明构成形式的三个主要方面:1.美术的语言

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教材作品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材作品素材 1、愚公移山(中国画,1940年)徐悲鸿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这时徐悲鸿正在印度访问,在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引荐下,徐悲鸿拜访了印度圣雄甘地,并在印度的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先后举办画展。画展由泰戈尔撰写序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4月,徐悲鸿喜闻国内传来鄂北大捷,非常高兴,他感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此,他以中国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为素材,重新创作了一件作品,以表达他的这种思想,就是这幅《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说,古代有个叫愚公 的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王屋和太行挡住了去路,为了 方便,愚公就准备把这两座山挖掉。可有个叫智叟的人却说, 这样两座大山,你一辈子也挖不掉,算了吧。但愚公并不气馁, 他说,我挖不掉不要紧,还有我的儿子,儿子之后还有孙子, 子子孙孙挖下去,一定能够成功。从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就可 以明确看出徐悲鸿创作此作品的用意了。 2、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湿壁画,1508—1512)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画家、 建筑师。雕刻方面的著名代表作有《大卫》、《摩西》等,绘画方面的重要代表 作有《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西斯廷教堂祭坛画》等,建筑方面的代表作有圣 罗伦佐教堂图书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等。其中《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杰作。它分布在该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 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平方米,但由于屋顶是券拱形结 构,画面略呈曲形,实际面积达500平方米,乃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 提出由米开朗基罗来完成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任务,原来是出于心怀嫉妒的建筑师布拉曼特(1444—1514)的主意,他企图以此使缺乏绘画创作经验的米开朗基罗当众出丑,达到贬低米开朗基罗的目的。所以,当教皇执意要米开朗基罗担当这一创作任务时,他确实感到很为难,但意志坚强的米开朗基罗还是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性的创作任务。他将最初的无比悲愤的心情很快转化为创作的激情,谢绝助手协作,独自一人站在18米高的脚手架上作画,经过四年的极其艰苦的劳动,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创作任务。 最初,米开朗基罗对这一壁画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在屋顶四周画些基督教的先知和圣徒,中央则以图案作装饰。后来经过反复考虑,才决定以这一教堂宏伟的建筑结构作框边,把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划成中央和周围两大部分,并以中央为主,全部绘以基督教的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其中宗教故事取材于基督教的“创世纪”之说,即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故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也称为《创世纪》壁画。按照基督教“创世纪”的传说,上帝创造世界是在6天完成的:第1天是分开宇宙中的光暗;第2天是把水分成了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第3天创造了陆地和各种植物;第4天创造了日、月和星辰;第5天创造鸟类与鱼类;第6天创造各种兽类以及男人和女人。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天顶画则在这基础上增加了“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洪水”等情节。根据整个屋顶的平面划分,分别绘制了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献祭》、《洪水》、《诺亚醉酒》等9幅大型宗教故事画。周围建筑框边的拱间壁面画了12位男女先知,四角画摩西、大卫等故事,在建筑构件上面和间隙处还画有各种青少年形象。整个壁画中形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共有343个之多,大部分比真人还大,可谓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壁画公开展出后举世公认为空前绝后之作。由于米开朗基罗长达四年之久的高空仰面作画,他的颈项僵直,以至看书看信均须置头顶仰视,其劳动之艰苦可想而知。 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体态健康,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所以,这一作品与其说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是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高中美术鉴赏《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他的著名作品《巴尔扎克》的故事,试图以此说明美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认识,是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 第二部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打破艺术神秘的观念。这是一般人在没有或很少接触艺术之前常常有的一种想法,打破艺术神秘的观念将有助于学生与艺术产生亲密的接触。所以这里说,“艺术家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他们是以艺术的或视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并举了毕加索用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把和车座创作了《牛头》的例子。 第三部分“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是从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说的,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是在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这也就是艺术创作的针对性。在现实方面,这种针对性表明艺术家试图对某些具体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在艺术方面则可能是为了阐明自己的独特主张。这两方面的意图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但要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图既有可能是分离的——存在于不同的作品之中,也有可能是重合的——同时存在于一件作品之中,或者是在同一件作品中有不同的侧重。接着说明的是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它也包括两个方面: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 第四部分“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主要是从美术作品的三大分类——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角度分别讲述艺术家意图的不同呈现方式。具象艺术举的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具象艺术体现意图在过程上必须首先收集形象,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营造出故事展开的典型环境;在方式上,则通过具体人物、道具、环境等的塑造,使故事情节更具真实性和可读性。意象艺术举的是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和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的例子。前者说明,意象艺术尽管也可以有一个故事情节,但不是通过具体可辨的真实形象,而只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就可以传达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后者则说明,意象艺术还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他的某种意图。抽象艺术由于前面有很多例子,所以这里举的是俄国艺术家塔特林的建筑构成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的例子。它表明,抽象艺术体现艺术家创作意图的方式主要是借助美术的形式语言本身及其构成关系。由于观念艺术在当代越来越重要,所以这里还特别对观念艺术表达艺术家意图的方式给予了简单说明。这里举的是法国艺术家杜尚的《L.H.O.O.Q》的例子,它说明了艺术手段对观念艺术实现意图的重要性。中国艺术家徐冰的《析世鉴》在这里仅作为理解观念艺术实现意图的参照。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

人教版高中美术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doc教案

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课程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材中的第六课: 《漂亮是美 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它是在学生前几课初步了解了美术鉴赏相关的基础知识之上,开始学习的专业美术鉴赏基础知识。从本课开始学生进入到美术专业领域欣赏评鉴活动。本课涵盖两个概 念:艺术美和形式美及二者间的关系,其中涉及美的不同形态,本课应让学生掌握在形式美构成的元素、手段、规则的基础上理解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异同,掌握鉴赏艺术美的基本方法。教材容量大且难度深,加之对校外高中学生是否有相关知识支撑不了解,授课难度非常之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美的多种形态,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美术鉴赏活动。 2、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欣赏评述、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开阔学生视野,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科体系,完善、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审美品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形式美语言元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并能用之进行美术作品赏析。 难点:艺术美和形式美之异同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讲解、案例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①课件展示《欧米艾尔》雕塑,引导观察思考:她美吗?漂亮吗? ②小结并引导深入思考: 罗丹为什么要雕凿一个又老又丑的妇人形象? 我们要怎样欣赏罗丹的《欧米艾尔》呢?我们能不能用“漂亮”、“好看”来形容这幅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呢? 探究: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她既不“漂亮”也不“好看”,却给我们带来了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甚至带给我们的是痛苦。那么“漂亮”、“好看”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美术鉴赏的标准是什么呢? 2、展开新课: (1)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幻灯片欣赏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和《行走的人》。通过我们欣赏的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等同于现实中的“漂亮”、“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是丑陋的,但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深沉的同情,罗丹用奇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人类面对死亡与衰老时的无助,这就是《欧米艾尔》的艺术美,如此“丑陋”的雕塑,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