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鲜食甘薯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鲜食及紫薯淀粉加工甘薯新品种徐紫薯4号的选育与栽培要点

鲜食及紫薯淀粉加工甘薯新品种徐紫薯4号的选育与栽培要点李强;曹清河;唐忠厚;刘亚菊;闫加启;陈宗光;芦金生;赵娇娜;马代夫;李秀英;王欣;李洪民;谢逸萍;后猛;张允刚;唐维【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42)9【摘要】徐紫薯4号系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利用亲缘关系较远的2个亲本凌紫与徐薯18杂交选育而成的紫肉品种。
该品种鲜薯、薯干产量较高,蒸煮后黏香,富含蛋白质,花青苷含量高,商品性好,抗根腐病,耐旱耐贮,适合食用及紫薯淀粉加工用,适合在沙土上种植,密植增钾、前促后控、适期收获。
【总页数】2页(P86-87)【作者】李强;曹清河;唐忠厚;刘亚菊;闫加启;陈宗光;芦金生;赵娇娜;马代夫;李秀英;王欣;李洪民;谢逸萍;后猛;张允刚;唐维【作者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北京市大兴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2600;北京市大兴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2600;北京市大兴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2600;北京市大兴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2600;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1.04【相关文献】1.优质高产甘薯新品种“烟紫薯3号”选育及紫薯食用品质相关性状分析研究2.甘薯新品种徐紫薯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3.高产多抗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徐紫薯6号的选育及鉴定4.优质鲜食及加工型甘薯新品种徐紫薯8号生产力及特性鉴定5.高产多抗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徐紫薯6号的选育及鉴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用紫肉甘薯新品种徐紫薯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食用紫肉甘薯新品种徐紫薯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李强;张允刚;唐维;谢逸萍;王欣;李秀英;李洪民;马代夫;唐忠厚;曹清河;后猛【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42)8【摘要】徐紫薯2号系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从AIS35-2×徐薯22-5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个优质紫肉甘薯新品种。
在2007-2008年的江苏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为30185.3 kg/hm2,平均干物率29.26%,平均薯干产量8868.7 kg/hm2;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为30683.9 kg/hm2,平均薯干产量9399.0 kg/hm2;区域试验多点取样分析可知,鲜薯块花青苷含量104.6μg/g。
该品种于2010年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鲜薯产量高,熟食味甜,富含花青苷,商品性好,抗根腐病,较耐湿和耐贮藏,是一个适于食用及食品加工用的紫肉甘薯品种,适宜在中等肥力以上的田块种植,应合理密植早栽早收。
【总页数】2页(P88-89)【作者】李强;张允刚;唐维;谢逸萍;王欣;李秀英;李洪民;马代夫;唐忠厚;曹清河;后猛【作者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1.04【相关文献】1.特色紫肉甘薯新品种--徐紫薯1号2.食用紫肉甘薯新品种南紫薯014的选育与栽培3.食用紫肉甘薯新品种南紫薯014的选育与栽培4.紫肉甘薯新品种'莆紫薯3号'选育及特性鉴定5.优质紫肉甘薯新品种‘榕紫薯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收稿日期:2022-11-19基金项目:四川薯类创新团队项目(s c c x t d -2022-09);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1Z D Y F 2178);四川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1R K X 0145);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2021Y F Q 0069); 1+9 揭榜挂帅科技攻关(1+9K J G G 005)㊂作者简介:屈会娟(1982 ),女,河南郑州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薯类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E -m a i l :q h ju a n 120@126.c o m )㊂通讯作者:沈学善(1981 ),男,河南新乡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薯类作物优质高效栽培研究研究员(E -m a i l :s h e n x u e s h a n @126.c o m )㊂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屈会娟1, 沈学善2, 黄 钢2, 潘海平2, 丁 凡3(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成都610066;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成都610066;3.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绵阳621023)K e y C u l t i v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 o f F r e s h -e a t i n g P u r p l eS w e e t po t a t o w i t hH i g hQ u a l i t y a n dE f f i c i e n c yQ U H u i j u a n 1,S H E NX u e s h a n 2,H U A N GG a n g 2,P A N H a i p i n g 2,D I N GF a n 3摘 要:四川省甘薯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已选育出川紫薯㊁南紫薯㊁绵紫薯系列紫色甘薯新品种㊂本文针对四川紫色甘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成创新了以 优质脱毒种薯㊁双膜壮苗㊁垄作保墒㊁早栽平插㊁净作密植㊁增施钾肥 等为主要内容的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为促进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提供指导㊂关键词: 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239(2023)03-0124-03紫色甘薯块根富含花青素,呈紫色,其花青素具有抗氧化㊁抗癌以及降低血脂等生理保健功能,除具有普通甘薯富含多种维生素㊁多糖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外,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对促进农民增收㊁发展特色产业和推进乡村振兴都有重要作用[1-3]㊂四川省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50万h m 2左右,除川西北高原外,其余市㊁州均有甘薯种植[4]㊂四川省内紫甘薯育种单位主要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和绵阳市农业科学院,分别选育出川紫薯㊁南紫薯㊁绵紫薯系列品种[5-9]㊂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紫色甘薯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在川中丘陵区的变化[10],从早育早栽[11-12]㊁种植密度[13]㊁优化施肥[14-16]㊁地膜覆盖[17]等方面研究了紫色甘薯新品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但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较少㊂目前紫薯栽培存在五个主要问题:一是生产上缺乏鲜食型优质紫色甘薯新品种;二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未健全;三是栽培管理粗放㊁生产水平低;四是紫薯生产季节和种植模式单一,在间套作条件下紫薯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五是贮藏损失率达15%~30%㊂为此,四川薯类创新团队集成创新了以 优质脱毒种薯㊁双膜壮苗㊁垄作保墒㊁早栽平插㊁净作密植㊁增施钾肥 为主要内容的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在川中丘陵区的成都市㊁南充市㊁绵阳市开展示范应用,增产效果显著㊂1 技术要点1.1 选用优良品种和优质脱毒种薯种苗鲜食型紫色甘薯品种要求蒸煮食味好,花青素和淀粉含量适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㊂目前,川紫薯7号㊁南紫薯008㊁绵紫薯9号㊁绵徐紫16等鲜食型优良紫薯品种适宜在四川省大面积种植㊂生产上提倡采用由专业合作社提供鲜食型紫薯脱毒种薯种苗的集中育苗方式㊂种薯要求均匀,无病虫,无外伤,剔除杂薯㊂种薯大小以单薯重150~250g 较为适宜㊂用20~30ħ温水配成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将种薯放入浸种10~12m i n ㊂1.2 双膜育壮苗对大面积种植的夏甘薯,一般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育苗㊂在塑料大棚用改良式小拱棚育苗㊂地膜+拱膜双膜覆盖,全覆土殡种㊂与传统露地育苗方式相比,紫色甘薯育苗采用单层地膜覆盖,可早出苗3~7d,早齐苗2~6d ;采用双膜覆盖方式,薯苗可早出苗8~11d ㊁早齐苗3~15d ,能提高薯苗鲜藤产量67.03%,单薯芽数提高62.39%㊂对于计划早上市的春甘薯,应早育苗早移栽,可采㊃421㊃屈会娟等: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耕作与栽培 第43卷 第3期表1 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示范地点年份品种面积/h m2产量/(k g/h m 2)成都市2011南紫薯0087.06260702012南紫薯0087.06261002013南紫薯0087.06410852014南紫薯0087.06253802015南紫薯0082.6627960金堂县竹篙镇2017南紫薯0082.66248852018绵紫薯9号2.66381902019南紫薯0081.00248252020川紫薯6号1.00366152021川紫薯6号3.33397502021绵紫薯213.3329370简阳市东溪镇2011南紫薯0084.6628230龙泉驿区大面镇2017紫罗兰3.1340980南充市西充县中岭乡2016绵紫薯9号66.6656160西充县观凤乡2017绵紫薯9号6.6653520西充县占山乡2019南紫薯0156.6651720绵阳市2014绵紫薯9号3.3360090安州区花荄镇2016绵紫薯9号6.66459002018绵紫薯9号6.6637095三台县景福镇2017绵紫薯9号6.66350702019川紫薯6号1.3350265盐亭县两河镇2019绵紫薯9号1.33485102020川紫薯6号6.66386592020绵紫薯9号6.6637278用电热温床,于1月育苗,3月移栽,7 8月即可挖薯上市,市场价格是晚上市紫薯的2倍以上㊂育苗期间的管理主要是对棚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出苗前保持苗床温度25ħ左右,湿度80%左右;出苗后,温度控制在25~28ħ为宜;当薯苗长至20~25c m ,即可进行炼苗移栽㊂1.3 垄作保墒改低厢垄作为高厢垄作,有利于改善结薯土壤环境㊂高厢垄作,垄距0.8~1.0m ,垄高0.30~0.40m ㊂采用垄作免耕简化栽培技术能有效提高甘薯产量,其中0.40m 土层增产效果最为明显㊂横坡垄作条件下增密种植有利于提高甘薯产量㊂垄作㊁免耕可以大幅提高紫薯产量,特别是免耕措施,增产达57%,垄播沟覆方式的产量最高,其余依次为传统翻耕秸秆还田㊁免耕秸秆还田㊁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㊂1.4 早栽平插壮苗平插早栽,有利于培育田间早发优势㊂大面积紫薯在5月上旬 6月上旬移栽为宜,育苗早的可提早到4月移栽㊂顶段苗和中段苗紫薯产量明显高于基段苗产量,生产中栽插时应尽量采用顶段苗和中段苗移栽㊂顶段苗产量比基段苗增产29.51%,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中段苗产量比基段苗增产15.9%㊂采取紫薯壮苗平插移栽法,即将5个节段紫薯苗的4个节段平行插入薯垄土中,地面只留顶端段的紫薯苗茎叶㊂这样有利于增加结薯数量,增加中型紫薯的数量,提高结薯均衡度和商品性㊂1.5 净作密植净作密植有利于提高紫薯花青素㊁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紫薯净作种植密度60000~67500株/h m 2,套作种植密度37500~45000株/h m 2为宜㊂鲜食紫色甘薯除了口感要好外,外观品质和商品性也是重要的指标㊂地膜覆盖栽培能够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水保墒,还能促进土壤有机质和潜在腐殖质的分解,有利于提高甘薯产量和商品薯率㊂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加滴灌技术,覆盖地膜后紫薯鲜薯增产7.81%~14.64%,大中薯率提高15%左右,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其中以黑膜覆盖效果最好,不仅遮光效果好,对农田杂草也有很好的防除效果㊂1.6 平衡施肥、追施钾肥增施有机肥,控氮增钾肥,保障结薯营养供给㊂钾肥是紫薯高产的首要营养因子,施用高钾型复合肥有利于提高紫色甘薯的单株薯重㊁鲜薯产量㊁淀粉产量和花青素含量㊂净作施肥量为N 45k g /h m 2㊁P 2O 545k g /h m 2㊁K 2O90k g /h m 2,50%钾肥应在紫薯移栽6周左右追施,有利于紫薯花青素和淀粉含量及产量的提高㊂起垄时底肥可施用蚯蚓粪有机肥1500~3000k g /h m 2,施用高钾型复合肥750~900k g/h m 2㊂紫薯移栽后40~50d 追施硫酸钾90k g /h m 2㊂1.7 增施保水剂在丘陵区旱坡地配施 施可润 农林保水剂37.5k g /h m 2,可有效缓解伏旱,保障藤蔓正常生长㊂1.8 加强田间管理前期主要应在移栽后3~6周内保障紫薯水分需求,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㊂中后期应及时除去田间杂草㊂㊃521㊃耕作与栽培,2023,43(3):124-126. h t t p ://g z z p .g z n y z y x y .c n T i l l a ge 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 V o l .43 N o .03 J u n . 2023表2紫色甘薯新品种新技术增产情况示范品种区试产量/(k g/h m2)2016年全省平均产量/(k g/h m2)示范区产量/(k g/h m2)较区试增产/% 较全省平均增产/%最低最高最低最高最低最高川紫薯6号3418536615502657.1147.04南紫薯00821090248254108517.7094.81南紫薯0152451051720111.01绵紫薯9号30615350706009014.5596.28绵紫薯2130195219002937034.11紫罗兰219004098087.121.9适时收获根据品种成熟情况和市场供求,选择晴天适时收获㊂田间收获时,按大中小紫薯分捡分装,尽量轻捡轻放,减少残缺断薯㊂2技术推广应用情况2011 2021年,课题组在四川省甘薯主要种植区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表1),总体增产幅度7.11% ~111.01%,按紫色甘薯平均田间收购价2.4元/k g计算,产值在59580~144216元/h m2㊂不同紫色甘薯品种的新技术示范产量均高于其区试产量或2016年四川省甘薯平均产量(表2)㊂其中,川紫薯系列品种中的川紫薯6号产量幅度为36615~ 50265k g/h m2,较区试产量增产7.11%~47.04%㊂南紫薯系列品种中,四川省选育的第一个紫薯品种南紫薯008产量幅度为24825~41085k g/h m2,较区试产量增产17.70%~94.81%㊂绵紫薯系列品种中,高花青素全粉鲜食兼用型品种绵紫薯9号,产量幅度为35070~60090k g/h m2,较区试产量增产14.55%~ 96.28%,尤其是2014年在安州区花荄镇大面积高产示范,鲜薯平均产量突破52500k g/h m2,最高产量60104k g/h m2,创当年国内紫色甘薯最高产量纪录㊂另外,省外引进品种紫罗兰的产量为40980k g/h m2,较四川省平均产量增产87.12%㊂参考文献:[1]王欣,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3):483-492. [2]陆建珍,徐雪高,汪翔,等.中国紫甘薯产业发展分析[J].农业展望,2020,16(8):83-91.[3]靳艳玲,丁凡,刘国强,等.紫甘薯花青素的成分特点及产品研发[J].粮食与饲料工业,2020,11(4):38-43. [4]卢学兰,崔阔澍.四川甘薯产业发展及品种应用[J].中国种业,2019(3):30-34.[5]杨松涛,乔帅,王芳,等.川紫薯6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21(9):5-9.[6]黄迎冬,刘莉莎,周全卢,等.优质食用紫薯南紫薯008脱毒繁育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5):16-18.[7]李胜,刘莉莎,李东波,等.紫肉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南紫薯020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0(2):30-32.[8]丁凡,余金龙,余韩开宗,等.高花青素甘薯绵紫薯9号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4):2613-2615.[9]丁凡,余金龙,刘丽芳,等.甘薯新品种绵渝紫1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63,66. [10]王平,沈学善,屈会娟,等.不同基因型紫色甘薯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在川中丘陵区的变化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 2018,31(2):230-237.[11]刘莉莎,周全卢,沈学善,等.关于四川省甘薯早栽早收技术的生产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15(7):16. [12]丁凡,余韩开宗,邹雪,等.推广集约化早育苗技术促进甘薯种植水平提升[J].四川农业科技,2019(9):15-17. [13]屈会娟,沈学善,黄钢,等.套作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紫色甘薯干物质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2): 127-132.[14]沈学善,黄钢,屈会娟,等.施钾量对南紫薯008干物质生产和硝酸盐积累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2):235-239.[15]吴洁,沈学善,屈会娟,等.紫肉食用型甘薯品种川紫薯2号优化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6):120-125.[16]朱玲,沈学善,屈会娟,等.高花青素甘薯新品种 绵紫薯9号 优化施肥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7): 26-30.[17]丁凡,余韩开宗,刘丽芳,等.紫色甘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8):14-16.㊃621㊃屈会娟等: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耕作与栽培第43卷第3期。
甘薯新品种苏薯1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甘薯新品种苏薯1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摘要】@@%苏薯17号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苏薯2号×南薯99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个兼用型甘薯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高,熟食品质优良,抗根腐病和蔓割病,中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等特点,2012年3月通过了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通过采用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可进一步提高苏薯17号的产量.【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11【总页数】2页(P112-113)【关键词】甘薯;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作者】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1.033.3甘薯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还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1-2]。
甘薯抗旱耐瘠性强,投入少,产出多,单位面积生产的干物质居各种作物之首,甘薯被认为是21世纪解决粮食短缺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农作物[3-4]。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甘薯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用途甘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将对粮食和能源安全,以及畜牧养殖业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5-7]。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根据市场的需求,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育成了优质高产食用及淀粉加工兼用型甘薯新品种苏薯17号,该品种于2012年3月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
1 选育经过苏薯17号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2005年选用本单位育成的高淀粉品种苏薯2号为母本,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育成的南薯99为父本,通过与蕹菜为砧木进行嫁接和短日照处理诱导开花,经配组杂交获得杂交种子200粒。
甘薯新品种苏薯1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甘薯新品种苏薯1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赵荷娟;程润东;唐玉宝;张海军;王庆南;张礼浩;佘义斌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苏薯13号是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岩薯5号作为母本进行混合授粉,从杂种实生苗中选育的优质高产甘薯新品种.该品种红皮橘红心,食味较好,结薯早,薯块多而整齐,适应性广,作春、夏薯种植均可,属优良蒸煮、烘烤及食品加工用品种.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赵荷娟;程润东;唐玉宝;张海军;王庆南;张礼浩;佘义斌
【作者单位】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6;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农技推广站,江苏南京,211501;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6;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6;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6;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31.03
【相关文献】
1.甘薯新品种苏薯1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J],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2.食用甘薯新品种苏薯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J],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3.食用甘薯新品种苏薯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J],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4.甘薯新品种苏薯1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J],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5.甘薯新品种苏薯2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J],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脱毒甘薯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

脱毒甘薯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庞在本【摘要】甘薯是主要粮食作物,增产潜力很大.多年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通过采取选用良种、培育脱毒壮苗、深耕起垄、配方施肥、适时早栽、合理密植和加强田间管理这一套技术措施,能大幅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2页(P115-116)【关键词】脱毒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作者】庞在本【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甘薯是商丘市继小麦、玉米后第三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均在50万亩以上,但是该市的甘薯生产由于存在着品种老化、病毒病发生严重、栽培管理不科学等原因,单产仅1500 kg左右,且品质差、效益低。
为改变这一落后状况,本市1999年开始从河南省农科院引种脱毒甘薯,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进行栽培管理,单产较以前提高50%~70%,且品质大为改善。
现将本市近年来脱毒甘薯无公害栽培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 选用良种优良品种应具备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高淀粉型甘薯良种主要有徐薯18、豫薯8号、豫薯12号等,鲜食加工型良种主要有北京553、冀薯4号、豫薯10、郑红12等。
2 育足壮苗育苗是脱毒甘薯无公害栽培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培育出充足的壮苗是保证适时早栽、合理密植、苗全株壮、提高脱毒甘薯产量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甘薯育苗应于3月上、中旬采用地下加温、塑料大棚、太阳能温床等方法培育。
种薯最好选用脱毒原种,起码选用脱毒原种在无病田块上种植夏薯收获的一级良种。
排种前将种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700倍液浸种消毒。
排种时要注意分清头尾,切忌倒排,排种密度不能过大,薯块之间要有2~4 cm的空隙,种薯排好后要浇透水,浇水量约为薯重的1.5倍,待水渗下后在薯块上覆盖细土2~3 cm。
出苗前苗床温度最好控制在30℃~35℃,切记不能低于10℃,否则易发生坏薯、烂薯现象;出苗后温度要控制在20℃~25℃,不能低于12℃。
菜用甘薯品种宁菜薯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全 国甘薯 品种鉴定委员会 的鉴定 , 定名为 宁菜薯 1 号。
2 产 量 表 现 2 . 1 全 国菜 用 组 甘 薯 品 种 区域 试 验
选用茎蔓粗壮 、 无 病虫 害 、 带 心叶 的头 剪苗 , 适 时早 插。 宁菜薯 1 号作为蔬菜品种栽培时 , 以平畦栽植为好 , 栽种前宜 做宽 1 . 2—1 . 5 m的畦 , 栽插密度为 2 5万 ̄ / h m 2 。
不仅营养丰富 , 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作用 , 随着人们生 活水平 的提高 , 食 品的安全性与保健性 日益受到重视 , 甘薯 的
产, 2 0 1 0年全 国区试茎尖平均产量 2 9 7 3 5 . 7 k g / h m 2 , 比对照 品 种福薯 7—6增产 5 . 3 1 %, 居第 1位 ; 2 0 1 1年 茎尖 平 均产 量
照品种 福薯 7~6增产 1 2 . 4 6 %。
3 特 征 特 性 3 . 1 形 态特 征 特 性
甘薯作 为蔬 菜食用非 常普遍 , 并且 菜用 甘薯 的市场价格较高 ,
种植效 益明显 。 。低成本 、 高营养 、 无公 害和高附加值 的甘
薯茎尖 已成为发达 国家和 地区 的时尚佳肴 , 美 国把 甘薯茎 叶 列 为“ 航天食 品” , 日本称甘薯 茎尖为 “ 长 寿菜 ” , 中国香港则 称甘薯茎尖为“ 蔬 菜 皇后 ” 。 。选育 蔬 菜型 甘薯 品种 是 江 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 所甘 薯育种 的重 要方 向之 一 , 并通过杂交育种 的方法育成 了叶菜 型甘薯 品种 宁菜薯 1号 ,
3 . 2 抗 病 性 鉴 定
宁菜薯 1 号 中抗根腐病 和病 毒病 , 中感蔓割病 , 不抗茎线 虫病 , 疮痂病危 害轻 , 食叶性害虫和 白粉虱危害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茬地最好在冬前 深耕冻 垡 。移栽 前 3d将 地整好 . 要
求 将 土 打 碎 无 坷 垃 , 土壤 疏 松 , 后 做 垄 , 距 8 m 左 右 , 使 然 垄 5c
垄高 1 2 m。 5~ 0 c
25 . 施肥
种 薯 以 夏 茬 薯 留 种 , 种 薯 块 重 量 最 好 为 2 0~ 留 0
13 . 灌 溉
甘薯为耐旱作物 , 生长期 间以天然 降水为 主。栽 插时用
水 应 为 没 有工 业 污 染 的水 源 。
14 。 茬 口
棚膜 , 两端通风 , 防止高温烧 苗。采苗期 约为 2 , 0d 保持苗 床 温度在 2 0℃左右 , 剪苗前 5d 将 棚膜全部 掀开晾苗 , , 有利 于 提高秧苗素质 。 2 34 剪苗 .. 当苗高 2 O一3 m、 0c 6—7张 完整 叶片展 开时 , 就可 以剪苗。根据生产 田的安排 , 上午剪 下的秧苗 于下午 将 栽种到大 田, 或假植繁苗用 。剪苗应采取高剪苗方式 , 即留基 部 1~ 2个节 , 防止苗 床土传病 菌通过秧苗带到大 田。剪苗结 束后, 撒施尿素 (0gm ) 然后浇水 , 3 / , 保持 苗床湿 润, 常保 经
畦 面后 覆 盖 地 膜 。 2 3 2 育苗 时 间及 方 法 .. 火 炕 阳畦 或 3层 覆 盖 保 温 ( 大棚 +
1 生 产 基 地 环 境 条 件
1 1 基 地 环 境 .
无公 害鲜食甘薯生产基 地必须 避开公路 主干线 , 产地 区
域及 上风 向没 有对 产地 环境 构成 威胁 的 污染 源 , 括 工业 包 “ 三废” 医院污水及废弃物 、 、 城市垃圾 和生活污水等心 。 】
江苏农业科学
21 0 0年第 1 期
一 15一 l
郭小 丁, 谢一芝 , 贾赵东, 等.江苏省鲜食甘薯 无公害 生产技术体 系研究[ ] J .江苏农 业科 学,0 0 1 :1 2 1 ( ) 15—16 1
江苏省鲜食甘薯无公 害生产技术体 系研究
郭 小丁 , 一 芝 ,贾赵 东 ,尹晴红 谢
如下 。
种苗质量应符合 G 4 3 9 7的要求 。 B7 l —18
2 3 育苗 .
2 3 1 苗床准备与排种 苗 床位置 应选择在 向阳 的肥 沃沙 . . 性 土 上 , 床 宽 10—10c 深 2 m, 底 铺 l层 1 m 厚 苗 0 2 m, 5c 床 0c 的腐熟有机肥 , 再覆细土 3~ m, 5c 然后排种 。排 种之前种薯 用 4 0倍 5 % 多 菌 灵 或 百 菌 清 浸 种 , 后 马 上 排 种 , 块 摆 0 0 之 薯 放 间隔 1 m, 排好后浇透水 , c 薯块上覆盖 2c m厚 的细土 , 整平
3 0g个 。种 薯 应 具 有 本 品 种 的 基 本 特 征 , 病 斑 、 畸 形 。 0 / 无 无
甘薯以其营养丰富 、 有 良好 的保 健功效 而受到人 们的 具 关注 , 鲜食甘薯较高 的种植 效益也使其 成为农 民增收 的主要 作物之一… 。根据近几年推广种植 鲜食 甘薯 的实 践经验 , 总 结并提 出江苏省鲜食甘薯无公 害生产综合技术体系 内容具体
2 2℃ 左 右 , 利 于快 发 壮 苗 。 根 据 天 气 情 况 , 晴 天 时 掀 开 有 在
甘薯对土壤的适应范 围较 广 , 轻质土壤 最适合甘 薯 的 但 生长 。应选择地势高 、 土壤干燥 、 松软肥沃 、 耕层深厚 、 富含有 机质 的沙壤土为宜 。甘薯为 喜酸性土壤 的作物 , 有可能 获得 高产优质甘薯的土壤 p H值为 5 8— . , . 6 0 土壤 p H值 在 5 5~ . 75 甘薯都可正常生长 。 .,
12 土壤 条件 .
拱棚 +地膜 ) 育苗在 2月下旬至 3月初开始排种 ; 双层覆盖保 温( 拱棚 + 地膜 ) 育苗在 3月 中旬开始排种 ; 地膜覆 盖保温育 苗在 3月底至 4月上旬 开始排种 。 2 3 3 苗床管理 .. 薯块发芽初始期约 5~ , 7d 保持 苗床 温度 2 3 5~ 0℃ , 有利于早发苗 、 出苗 。长芽期约 1 多 0—1 , 2d 保持 苗床温度 2 5℃左右 , 利于快 长苗 。约 6 % 薯块 出芽露 土 有 0 后, 将地膜 及 时 拿掉 。幼 苗 期 约 1 6~1 , 持 苗 床 温 度 8d 保
收稿 日期 :0 9—0 20 6—1 7 基金项 目: 江苏省农业科技 自主创新资金 [ 编号 : X(9)2 ] C 0 66 。 作者简介 : 郭小丁( 9O , , 16 一) 男 山西吉 县人 , 研究 员 , 主要 从事甘薯 遗传育种及产业化 开发研究 。T l( 2 ) 4 93 9; e :o 5 8 30 0 E—m i god al ux :
持 床 土见 干见 湿 。
2 4 整 地做 垄 .
甘薯对连作不太敏感 , 可连续 3— 5年种植春 薯 , 或种植 夏薯 , 前茬为冬小麦 、 油菜 、 大蒜等 。
2 生产 技术 措 施
2 1 品 种 选 择 .
适于鲜薯食用 的品种 要求 : 薯块皮 色为黄色 、 赭红 色 、 红 色、 紫红色或紫色 ; 薯块 肉色为黄 色 、 红色 、 橘 红紫色或 紫色 ; 蒸煮或烘烤后粉糯香甜 或黏软香甜 , 质地细 腻 , 粗纤维 少 , 风 味 浓郁 。 目前 江 苏 省 推 广 种 植 的 鲜 食 甘 薯 品 种 有 j 京 5 3 E 5、 西农 4 3—1 宁选 1号 、 、 徐薯 2 、 3 宁紫 1 号等 。 2 2 种 薯种 苗质量 .
( 苏省农业科学 院பைடு நூலகம்食作物研究所 , 江 江苏南京 2 0 1 ) 10 4
摘要 : 结合 生产实践 , 总结 了江 苏省 鲜食 甘薯无公害生产 的关键技 术措 施 , 生产 基地建设 、 从 育苗 、 田间管 理 、 病
_
虫害防治及收获贮藏等各个环节分析 , 建成鲜食甘薯无公 害生 产综 合技术体系 。 关键词 : 食甘薯 ; 鲜 无公 害;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3 .4 5 1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10 (0 0)1— l5—0 10 322 1 0 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