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对比观察

合集下载

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3.086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季东凯,刘诚林,倪海波,李建,孙晓峰,钱晓波,邱耀忠,张立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张家港215600[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方便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介入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将应用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改良的Rankin评分(MRS)、巴塞尔指数(BI)、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结果术前,两组GCS、MR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上述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3,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的效果更好,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能力,还可以降低复发风险。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5(a)-0086-04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Simple Coil Embolization and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terventional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JI Dongkai, LIU Chenglin, NI Haibo, LI Jian, SUN Xiaofeng, QIAN Xiaobo, QIU Yaozhong, ZHANG Li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Zhangjiag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Zhangjiagang, Jiangsu Province, 215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imple coil embolization and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82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ho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t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gjiagang City from January 2020 to June 2022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intervention treat⁃ment methods. 41 patients who received simple coil embolization intervention treatment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41 patients who received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tervention treatment were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Glasgow Coma Scale (GCS),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Basel Index (BI), treatment efficacy,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recur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Before surger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CS, MRS, and B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surgery, the above indicato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6%, higher than 80.49%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493,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o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s better. It can not [作者简介] 季东凯(1986-),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神经介入方面。

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目的:分析和研究顱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57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将所抽取研究对象分为探究组(n=30)和参考组(n=27),参考组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探究组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结果:探究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Ⅰ级率与参考组对比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Ⅱ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817,P=0.0971)、2组患者Ⅲ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917,P=0.9175)、2组患者Ⅳ级率明显较参考组患者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361,P=0.0747),2组Ⅴ级率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x2=0.6146,P=0.0854)。

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差异较小,均能够使患者的生活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手术方案。

标签:血管内介入;传统开颅手术;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颅内动脉瘤临床发病率、致残率等均较高,手术治疗对于抑制病情发展可发挥重要作用,传统开颅手术易产生较大的创伤面积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取得理想预后效果,因此,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1]。

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情况做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57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排除严重脏器功能病变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严重出血性疾病患者。

将所抽取研究对象分为探究组(n=30)和参考组(n=27),其中,探究组14例女性,16例男性,年龄为42至85周岁,平均年龄为(64.3±6.9)岁,参考组12例女性,15例男性,年龄为40至84周岁,平均年龄为(62.2±6.7)岁。

支架辅助弹簧圉栓塞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支架辅助弹簧圉栓塞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支架辅助弹簧圉栓塞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肖乾;胡欣;杨建平;梅淑宏【摘要】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共41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

对照组给予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总量、手术总时间、住院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0%(P<0.05)。

观察组复发率为4.8%,与对照组的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GOS评分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中的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预后效果佳。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19【总页数】2页(P75-75,76)【关键词】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支架;弹簧圈栓塞【作者】肖乾;胡欣;杨建平;梅淑宏【作者单位】江西 343000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 343000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 343000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 343000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后循环动脉瘤是主要颅内动脉瘤,约占15%。

由于后循环动脉瘤位置较深,毗邻脑部神经、脑干,且后循环穿通血管丰富,动脉瘤形状较大且形状不规则,导致诊断和治疗该病显得十分困难,且治疗效果也未如前循环动脉瘤佳[1-2]。

再者,后循环动脉瘤一旦出现破裂,将很可能造成枕骨大孔疝以及供应脑干穿支血管发生痉挛,死亡率极高[2-3]。

近年来,介入治疗的不断成熟为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向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取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共41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

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及临床预后。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组。

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观察组实施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

比较两组症状改善的时间、总住院日数;治疗前后患者BI指数以及Rankin评分;动脉瘤出血、急性血栓和支架内狭窄等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BI指数以及Rankin评分、症状改善的时间、总住院日数、动脉瘤出血、急性血栓和支架内狭窄等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颅内支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预后;效果【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0-0154-02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痉挛,自发性脑出血是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因素。

随着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入栓塞目前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某些类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仍然使神经外科医生感到非常困难,包括一些宽颈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等,目前使用支架辅助线圈栓塞动脉瘤已被广泛接受[1-2]。

本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组。

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观察组实施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分析了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及临床预后,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组。

观察组50例,年龄31~79(51.72±2.44)岁。

男女28例和22例。

对照组50例,年龄33~77(51.24±3.56)岁。

男女分别有30例和20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护理配合摘要:脑动脉瘤为常见脑血管异常扩张导致的瘤状病变,0.2%~7.9%的患者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了病残病死率[1]。

据报道[2],脑动脉瘤病残率高达50%左右,病死率仅次于脑梗死与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弹簧圈栓塞治疗仍为脑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但单纯应用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难以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等复杂的脑动脉瘤,且复发率高,存在一定局限性。

有学者指出[3],当血流能够通过的支架网孔面积与支架金属网格所围成的菱形面积之比值小于0.6时,可使流经支架进入动脉瘤的血流衰减,促进血栓形成,减少预后复发。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配合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导致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因血流冲击、动脉壁薄弱引起,确诊后需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威胁患者术后生命。

本次研究选取78例行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探究重症护理配合效果,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符合手术治疗相关指征,签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手术禁忌症、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

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39例。

常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9:20,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0.12±5.70)岁,Hunt-Hess分级:Ⅳ级、V级分别有28例、11例;干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8:21,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0.10±5.60)岁,Hunt-Hess分级:Ⅳ级、V级分别有27例、12例;两组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择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术后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环境护理,调节适应温湿度,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绝对卧床休息1天,适当抬高床头,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脑水肿,针对患者心理需求施加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负面情绪。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

63No.6 roll up No. 32 Issue, November, 20202020年11月第6卷第32期智慧健康Smart Healthcare健康科学_临床医学工程DOI:10.19335/ki.2096-1219.2020.32.024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祁海文(吉林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吉林 吉林 132011)摘 要:目的 探究于脑动脉瘤手术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临床疗效对比。

方法 研究收集于我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共计147例,病例收集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依据患者不同手术方案划分小组,78例开展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设为介入治疗组,69例开展开颅夹闭术,设为开颅治疗组。

结果 介入治疗组GOS 结果评估分数高于研究2组(P<0.05);介入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颅治疗组(P<0.05)。

结论 于脑动脉瘤手术中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利于改善其预后结果,规避并发症,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脑动脉瘤;疗效本文引用格式:祁海文.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J].智慧健康,2020,6(32):63-64.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 by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and CraniotomyQI Hai-wen(Jilin Central Hospital Neurosurgery, Jilin, Jilin 132011)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ravascular embolization and craniotomy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 Methods A total of 147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neurysms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neurosurgery were collected as observation objects. The collection period of the cases was from March 2018 to February 2020.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of the patients, 7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treatment was set as a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and 69 patients underwent craniotomy and clamping operation was set as a craniotomy treatment group. Results The score of GO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tudy 2 group (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raniotomy group (P<0.05). Conclusion Intravascular embolization is used in the operation of cerebral aneurysm,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its prognosis and avoid complications. The effect is better than craniotomy.KEY WORDS: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Craniotomy and clamping operation; Cerebral aneurysm; Efficacy0 引言脑动脉瘤为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诱导的瘤状凸起,为临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疾病病情进展快,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及时开展手术治疗方案尤为重要[1]。

开颅手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开颅手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开颅手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郑家涛【摘要】目的对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13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开颅手术,观察组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治愈率、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改善程度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MMP-2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有着较高治愈率,可有效改善患者MMP-2水平,缩短住院时间,整体效果优于开颅手术.【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01【总页数】2页(P86-87)【关键词】脑动脉瘤;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术;MMP-2水平【作者】郑家涛【作者单位】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朝阳1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患者出现突发性呕吐、颈部抵抗、恶心及剧烈头痛等临床症状,对患者健康状况极为不利,甚至会导致死亡[1],需及时诊治。

临床上多选择手术治疗,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术是两种常用方法,其中开颅手术常会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且易引发术后并发症,故应用安全性不佳。

近年来在医疗技术不断提高背景下,介入栓塞手术在临床中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

为探讨脑动脉瘤最佳的手术方式,我院对此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介入栓塞手术效果更为理想,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13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脑神经麻痹、意识障碍、视力障碍,经CT检查和脑血管造影,全部确诊为脑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术对脑动脉瘤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术对脑动脉瘤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基层医学论坛2020年9月第24卷第25期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术对脑动脉瘤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邱荣佳甘永庆张鹰罗淼熙(信宜市人民医院,广东信宜525300)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3):467-468,470.[3]张建锋,李智,杨帆,等.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1):2606-2610.[4]李加洲,吴先臣,易滨,等.不同双镜术式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近期并发症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3):520-522.[5]徐飞.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术后早期生存质量与并发症的比较[J].肝胆外科杂志,2018,26(2):137-139.[6]李士涛,王利荣,刘二平,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对照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4):543-545.[7]顾强,汪意清.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与传统开腹手术近远期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2017,25(10):799-800.[8]薛红娣,刘双海,陈胜,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24):4914-4916.[9]高俊,陈功.不同方法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肠黏膜损伤程度的影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21(3):443-446.(收稿日期:2020-06-16)【摘要】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术对脑动脉瘤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接诊的5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栓塞组和夹闭组,每组25例。

栓塞组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夹闭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
瘤疗效对比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开颅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的良好率(68%)明显高于对照组(40%);实验组患者术后死亡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6%),实验组患者的癫痫发生率(8%)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单纯开颅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为: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常规行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3高”治疗,维持患者的高血压、高血容量及高血液稀释度的相关治疗,并采取相关的抗炎措施,和解痉治疗。

实验组25例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具体操作为:(1)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2)采用selding技术经患者的股动脉,放置导管,并行脑血管的造影,从而观察患者的动脉瘤的情况;(3)将事先准备好的支架植入患者的靶血管,采用的支架为neuroform自膨式支架;(4)
释放弹簧圈对患者进行栓塞治疗;(5)术后,对患者采取抗血小板的相关治疗,并采取相关的抗炎措施,和解痉治疗。

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

分别记录两组中术后良好、差、死亡及癫痫的发生状况。

具体的评价标准参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标准。

4~5分为良好。

2~3分为差。

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良好率、死亡率及癫痫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实验组患者治疗的良好率(68%)明显高于对照组(40%);实验组患者术后死亡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6%),实验组患者的癫痫发生率(8%)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3。

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女性。

除了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外,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脊髓血管畸形等同样能造成自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3-4]。

临床中,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根本手段。

但是,传统的单纯开颅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后的创伤大、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5]。

而且,常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等并发症[6]。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对于患动脉瘤的患者开颅手术极其高危、开颅手术失败,或因全身情况及局部情况不适宜开颅手术等,可用血管内栓塞治疗。

对于动脉瘤没有上述情况者,也可以先选择栓塞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目的在于:利用股动脉穿刺,将纤细的微导管放置于动脉瘤囊内或瘤颈部位,再经过微导管将柔软的钛合金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囊内并将其充满,使得动脉瘤囊内血流消失,从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

近年来,研究发现可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
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的良好率,降低患者术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效果良好[7-8]。

本研究中,将接诊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实验组25例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单纯开颅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的良好率(68%)明显高于对照组(40%);实验组患者术后死亡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6%),实验组患者的癫痫发生率(8%)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开颅手术。

综上所述,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世星,赖凌峰,段传志,等.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8):505-508.
[2] 顾斌贤,李明华,王武,等.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危急事件中支架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2):93-96.
[3] 李云超,邱虹,陈广,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88-2390.
[4] 蒲亨萍,姚声涛.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及术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3):1212-1213.
[5] 郎黎薇,葛啸天,杨希琴,等.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684-686.
[6] 朱卿,兰青.颅内动脉瘤的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0):457-458.
[7] 胡小萍,吴小兵,刘彩萍,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1392-1394.
[8] 邓其峻,廖旭兴,钟伟健,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防治[j].广东医学,2011,32(1):90-92.
(收稿日期:2013-0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